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0以后,中国全方位融入并充分抓住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繁荣进步,但盛世之中潜藏着的风险与危机却越来越大。透视国力渐强的今日中国,在繁荣中安全危机浮动,金融、信息、贸易、产业、生态、人才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将全球化的影响与中国经济安全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以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本文共分六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主要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问题的主要相关概念进行全面、详实的解读与界定,论述了中国经济安全的提出、内涵及外延,以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存在状态分析,这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方学者等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揭示了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这为中国经济安全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特点,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论述了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典型国家与区域的经济安全观,以及各国经济安全观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概括总结了全球化在对中国经济安全的机遇与挑战。以全球化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途径为铺垫,从提供发展经济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可能、利用世界上各种要素资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论述了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机遇;从风险防范难度加大、国际垄断势力对产业安全构成威胁、经济依附性可能增强的挑战、全球范围资源与市场竞争的挑战等方面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五章着重分析了中国经济安全体系及其现状。主要从金融、信息、贸易、产业、生态、人才等六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安全体系,并逐一解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在此六方面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成因。

第六章主要论述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有效路径。从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经济安全理念入手,剖析了国民经济安全意识和正确

的经济安全观对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了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总之,立足国内,以发展促经济安全与融入世界,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是中国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

开题报告及研究综述三篇

开题报告及研究综述三篇 第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方式研究综述 专升本0401-05戴晓蕾 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xx年代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具体体现的区域活动,正为我国幼教接受并采用。但是教师们首先接受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创设活动的硬件并不难,到外面看看,书上翻翻,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所以然,关键在于怎样使环境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幼儿充分活动、和谐发展?这就涉及到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师幼互动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⑴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1、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想象、合作探究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张扬,使他们得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能有力地推动我国幼教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它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选择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一线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表现。 (二)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决定人的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而活动区活动以其个别化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2)。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中指出:在领悟《纲要》精神的基础上,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活动区的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发展。并在其中收录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区域活动对早期阅读中的多元创造能力、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美术能力、个性发展、品质的培养等都起了相当的作用;根据活动区的特点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依据和活动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区域内容应该丰富,多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

公共关系学作业答案

《公共关系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现代公共关系的特征是(ABDE)。 A、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 B、公共关系教育专门化 C、公共关系专业普及化 D、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 E、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化 2根据公众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可把公众分为(ACDE )。 A、非公众 B、内部公众 C、知晓公众 D、行动公众 E、潜在公众 3、公共关系三大目标是( ABC )。 A、认知度 B、美誉度 C、和谐度 D、见报率 E、议论度 4、从宏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BCD )。 A、通过信息交流和物质、能量交换等渠道产生影响 B、协调社会群体的目标、利益、态度与行动 C、通过组织制度对内部员工产生影响 D、优化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环境 E、激发公众的购买欲望 5、传播的基本方式是( ABCDE )。 A、个体自身 B、人际传播 C、小团体传播 D、组织传播 E、大众传播 6、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 ( BCDE )

A、创新精神:公共关系产生的哲学基础 B、民主政治:公共关系发展的制度安排 C、市场经济:公共关系发展的现实土壤 D、人性文化:公共关系发展的精神源泉 E、传播技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 7、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ACD ) A、导入时期 B、设置专业和招生培养时期期 C、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D、迅速发展时 E、科技成果迅速增长时期 8、根据关系的重要性程度,可把公众分为( AE ) A、首要公众 B、目标公众 C、周期公众 D、稳定公众 E、次要公众 9、政府机关美誉度内容可分解为(BCDE ) A、领导政绩评价 B、服务评价 C、民主建设评价 D、廉政建设评价 E、政绩评价 10、在组织发展的精神源泉方面,组织形象的作用是( CDE ) A、规范与范导功能 B、宣传作用 C、激励功能 D、辐射作用 E、凝聚与整合功能 11、基于调查对象范围变量分类,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是( ABCDE )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E、个案调查 12、礼貌用语主要有( ABCDE ) A、问候语 B、请托语 C、致谢语 D、礼赞语 E、告别语 13、公共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ABCDE )。 A公共关系活动范围全球化 B公共关系实施主体职业化 C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网络化 D公共关系实务运作整体化 E公共关系文化思想立体化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立场与利益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立场与利益 中国许多传媒,经济学家,甚至政府官员,对于国际主流舆论所宣传的“全球化”,盲目接受,他们已经“升华”为国际主义者,只讲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是必然。最好的也不过少唱几句“双赢”,客观分析一下利弊而已。弊大又怎么样?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在无数个“全球化”论坛中,中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都是积极参与者,没有什么人出来组织一个“反全球化论坛”。结果是巴西办了,世界上许多民间组织办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吗?如果是,为什么没有反全球化的声音?中国“上层精英”们所唱的全球化,比发达国家还要起劲?这只能说明,中国的所谓“经济学主流”,已经严重脱离中国国情,他们的特殊利益,已经损害了中国人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我认为,中国必须要参与全球化,但是应该明确自己的基本利益和立场。 一.参与全球化不能消解民族国家利益和经济政治主权 90年代以来,被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广泛宣传的“全球化,地球村”,与过去的“国际化”有根本性的不同。“国际化”是承认民族国家主权,民族经济,民族产业存在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受到国家关税和其他政策的限制与保护;产业的主体基本上限制在民族国家范围之内;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国家。西方国家严格禁止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入,发展中国家保护国内产业,金融自由化尚未根本触动民族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 90年代以来甚嚣尘上的“全球化”概念,是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经济,金融创新与危机,跨国公司扩张联系在一起的,美圆霸权联系在一起的,在本质上是要对民族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民族产业进行解构。苏联的瓦解,美国对于单极霸权的图谋,海湾战争与科索沃战争,构成经济全球化的总背景。“全球化”的要点是: 第一,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取代社会总体和长远利益; 第二,以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效益,取代民族国家的国家综合效益。 第三,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整合,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业。 第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影响和限制民族国家的政府管理,甚至影响民族国家 的内政和政策制定,以国际协调,影响和限制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使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逐步削弱。 第五,以美圆的世界霸权,主导国际金融和汇率,操纵国际金融市场。 第六,以美国的新经济和技术优势,主导世界高科技发展,影响各国的国家安全。 第七,保持西方意识形态优势,树立舆论导向,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知识分子的思想。 第八,西方国家继续禁止劳动力自由进入,专门吸引世界高科技人才流入,以保持人力资本的优势。 “全球化”概念以及上述基本战略和政策,在本质上是美国单极霸权主义的经济表现。不存在什么完全“客观的经济历史规律”,历史是人创造的,是无数利益主体自由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而作为“人为设计”的过程,“全球化”是由占据国际霸主地位的超级大国,以自己综合国力为担保所推动的,虽然在客观上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一定利益的实现,根本上是为霸主利益服务的。美国通过对国际组织的捐款,提供经费,取得了制定规则,裁判异端,调节纠纷的主导权,美国要保证它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运行,就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得到一定的利益,保证国际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也要保证制裁那些不遵守规矩的国家,这就是霸主的权力,权利和义务。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实力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实力 对外开放26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世界历史上不可比拟的增长成就,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伟大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是一个刚刚开始起步发展的国家,综合经济实力还相当有限,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很大。问题还不仅如此。这些年来我们对国家发展成就和经济实力的评估方面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核心是在肯定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经济实力评估的新原理、特点,缺乏科学正确的方法,以至于往往过高地估计了发展的成就和相对实力。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经济实力的评估原理,不仅有利于中国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而且有利于以客观事实回应“中国威胁论”,从而既在正确认识自己中继续切实地发展,又能在一些国际事务中争取主动。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力评估的新问题 中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尤其表现在经济方面。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按美元计算以1.6493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七位;进出口贸易总额 1.15万亿美元,增长35.7%,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又上升为第三位;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连续多年位于世界吸收外资数量之首。 但是,在不同国际比较排名方法中,中国的位置是不同的。根据WEF 的报告,2003年中国的商业竞争力指数在世界102个国家和地区中

排名第46位;根据IMD的报告,中国2002年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1位。1 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根据对国家制造业的微观竞争力排名,中国在多项指标上落后于美国、日本,接近于俄罗斯和印度。如2003年中国的集群发展状态在27位,品牌拥有状态在第24位,企业创新能力在第22位等2。此外,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2002年中国排名第96位。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人均GNP排名2002年中国在127个国家和地区和中排名第73位。这些不同排名方法中地位相差巨大的原因显然在于这些方法本身的不同。总体来说,单项指标分析方法对于准确判断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相对地位是有局限性的,且容易引起误解。 “经济强国指数”研究试图通过经济强国指数国际比较的方法较清晰和较综合地反映中国的相对国际经济地位,同时分析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这一研究的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强盛指数(EP-III)从199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9位,2008年将达到第6位。从1990年到2008年,经济强盛指数美、日、德、英、法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3.4%、11.6%、16.4%、14.1%和13.0%,平均为13.75,而中国则高达57.1%,为前面五个国家平均增长幅度的4.2倍。3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客观事实。这是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尽管综合的经济强国指数评估比单项指标的排名更好反映了中国的

开题报告研究现状格式

开题报告研究现状格式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有些学员因为相 应缺乏的撰写方法而头疼不已,其实很简单,我们看看下面吧! 一、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服装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服装的表现形式关乎生理需求、地域气候、政治宗教、民族性格等因素。同时也是审美潮流、人文风俗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不再局限于御寒遮体等功能性的追求。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基于科技发展工业的进步各种合成材料的出现令服装的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同时许多与服装纺织不相干的材料开始被应用于服装艺术设计中。服装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服装的功能性延伸到文化价值的传达、社会地位的象征、艺术审美的表现等领域。服装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服装设计的方式与材料的提高更多体现的是人们社会属性的进步。 服装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服装设计中的关键一环,是服装设计 三要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形式美表达的主体,服装材料的选择对服装的审美表现具有非凡的意义。不同时代的服装材料的选择与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息息相关。在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况下各种社交活动、生活休闲方式的改变促进服装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刺激服装材料的进步。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许多新型材料应运而生,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 在服装设计中,丰富材料的选择也让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放异彩。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非纺织材料的结合运用将让服装造型质感以及色彩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进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羊毛毡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已经流传数千年。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中难得一见其踪迹。然而这宝贵的工艺方法不应该被遗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随着服装材料的进步与发展,羊毛毡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该值得我们创新和发掘其中魅力。其与新型材料结合这种崭新的尝试,也是打破传统羊毛毡工艺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 传统的纺织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非常的常见,例如棉麻、皮毛以及化纤类的织物。而非纺织材料却极少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但非纺织材料的艺术效果却不可小觑。非纺织材料尤其是诞生于前卫科学技术之下的新兴材料,不仅带来感官的冲击,更是功能的飞跃。将传统材料与非纺织材料结合不但是将传统工艺及材料展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形式。更是将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起来。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将羊毛毡工艺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起来,充分展现羊毛毡工艺的塑形性强、又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和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装饰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质感、肌理、形态等艺术

公共关系与经济全球化

姓名:陈刚 班级:艺术设计系公共三班学号:35

经济全球化与公共观念创新 21世纪是充满变化的时代,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所有变化中,呈现为世界性、主导性的趋向应首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如同不可阻挡的大潮扑面而来,所有企业都被裹挟其中交受到深刻影响。相应地,企业所处的公众环境也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急剧变化,这一变化给公共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置身其中,企业惟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清晰识辨公共关系的新格局,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公关战略目标和方向,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潮流——经济全球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潮流。所谓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紧密的过程;是一种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规模及形式不断增加,各种次源通过国际分工合作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配置,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趋势。回顾历史,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前就曾经出现过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是这一进程被资本主经济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近10年来,在信息技术的直接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潮流来势凶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流运。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削减,国际商品贸易高速增长。1998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84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了100多倍。此外,在1950年还可忽略不计的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到1998年已增至13263亿美元。就增长速度而言,1980年~1998年,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6%,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均高于周期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其次,国际投资日趋活跃,众多大型或超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其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已达35000亿美元。间接投资的数额更大,1996年底世界股票市场的资本总额达20.2万亿美元。全球资本市场交易的资本存量由1980年的5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35万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持续的、无止息的扩张冲动和国际渗透,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再次,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突飞猛进,各主要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形成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交易网络,由此使得国际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规模。每天经过纽约、伦敦和东京金融市场的货币交易量,已由10前的190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上万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及答案3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第三套) 一、单项选择题 1.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A.优势B.主要C.特别D.旺盛 2.公共关系的服务观念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奉献精神,使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给对方带来满意和方便,用()去赢得好感和信誉。 A.服务B.联系C.交流D.活动 3.“两级传播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是按照()的模式进行的。 A.“意见领袖——媒介——受众”B.“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C.“意见领袖———受众——媒介” D.“受众——媒介——意见领袖” 4.()研究了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理论的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普遍原则,特殊运用”的公共关系全球化理论。 A.格鲁尼格B.伯尼斯C.艾维·李D.卡特利普和森特5.()是组织形象的客观基础。 A.组织形象B.产品质量C.产品形象D.个人形象 6.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求团结,二是()。11 A.外讲贡献B.外求发展C.外拓市场D.外求形象 7.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是专门执行公关任务、实现公关功能的行为(),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专业职能机构。 A.客体B.手段C.主体D.过程 8.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是( )。 A.服务公众的意识B.塑造形象的意识 C.真诚互惠的意识D.沟通交流的意识 9.往往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甚至被称之为对外传播的首要公众的关系是( )。 A.媒介关系B.顾客关系C.政府关系D.国际关系 10.划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公众,是制定公共关系临时对策、周期性政策和稳定策略的依据。 A.顺意B.稳定C.逆意D.边缘 11.在知觉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事物在相互对比中有的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对特点,致使我们去知觉它。这便是()。 A.知觉的偏见B.知觉的主动选择性 C.知觉的被动选择性D.知觉的主观性 12.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 A.热爱的倾向B.情感的倾向C.支持的倾向D.偏离的倾向 13.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编者按“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探讨既多,成 果亦丰。但“拒绝”还是“融入”全球化以及如何在“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坐标中选择“中国现代化”,仍是一个需要现实地解决的课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在 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所积累,并对上述问题多有心得。这里刊出该 所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部分成果,以期学界对这一课题展开进一步思考。 中国现代化与双赢的全球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王锐生现代化这个概念首先包含 着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但是走出传统社会的文明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现代化不能摆脱全球化 。当今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现代化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助推器”还是“ 陷阱”? 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能够给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的机遇吗?我们的回 答是:能够。所以我们做出迎接全球化的选择,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机遇。之所以这 样回答,第一,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性。既然我们已经在上世纪 70年代末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拒绝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么除了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我们 别无选择。第二,因为我们认为,全球化尽管已经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主导,但 仍然有可能经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到一种双赢局面——这对双方(主导者与后起的参与者)都 会是有利的。 中国现代化在对外开放方面要求的,就是芄淮 此 娜 蚧 ? “双赢说”的对立面是“陷阱说”。此说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并不是没有根据。根据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越发展,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就越严重。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创造财富和加快进 步,但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在信息革命背景下,全球化是通过世界范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的。而这一调整的 主体力量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以利益必然集中到这些公司手里。根据美国政策研究所的 估算,全世界447名亿万富翁的财富合在一起比占全世界一半人口的最贫穷的人的收入加起来 还要多。该所的计算表明: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二的人被排除在全球化(受益)之外,受到全球 化的伤害或者被全球化所忽视。又据联合国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在全世界的发展中 国家中不超过20个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受益。 但是毕竟还有受益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全球化,并从中得到好 处。在同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覆盖下,由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同,有的地区经济状况得到改 善,有的地区却没有。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从1987年到1998年,亚洲地区(尽管当时已经

经济全球化 高考题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应采取的安全战略——形势与政策考题

经济全球化高考题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应采取的安全战 略——形势与政策考题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应采取的安全战略——形势与政策考题”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https://www.doczj.com/doc/1a17685644.html,的支持!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安全风险防范战略主权国家的全球战略所关注的主要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全球活动以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必须的成本分担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等等。后发展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是实现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途径,东亚地区的经济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程度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甚至直接对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提出质疑,认为对外开放得有些过头了,应该有所调整和控制。之所以 1 如此,关键就在于不同的学者对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有着不同的认识。那么,这些经济全球化收益是如何产生并在有关国家之间进行分配的,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样一种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格局,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来源于何处,其成本是如何由相关国家分担的,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作为一种世界潮流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样也就不可能对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国际战略做出正确的选择。全球化最初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而逐步形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对经济全球化的界定是,全球化是一个各国在市场上和生产上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过程,这是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促成的。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商品、资本、服务、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其根本的动

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

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 最近经济学界用超边际分析研究贸易理论,对全球化和加入WTO 对中国的影响有不少新观点。这些新观点与对比较利益说的反思有关。比较利益说其实有两种,一种以亚当;斯密为代表,被当代经济学家称为内生比较利益说,另一种以李家图为代表,被称为外生比较利益说。外生比较利益是指人们天生条件的差别(生产技术或资源方面的差别)产生的一种特别的贸易好处。贸易双方中,一方的生产条件比另一方在所有产品中都差,但只要这种差别在不同生产活动中不一样,则生产效率低的国家可以出口生产力差距小的产品而使两国都有利可图。以资源禀斌而言,劳力相对较多的国家应该出口劳力密集的产品,而资本相对较多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的产品。 近年来这种外生比较利益说受到质疑。从经验观测而言,不少经验数据证明,外生比较利益说并不能得到统计数据的一致支持。根据特勒副勒尔(Trefler) 1993 和1995 在政治经济学期刊和美国经济评论上提供的经验证据,只有一半左右的数据支持外生比较利益说。经济学家们也从理论上对外生比较利益说提出了质疑。有人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不是经验观察为理论提供基础,而是理论决定人们可以观察到什么。”爱因斯坦的论据当然就是红移现象,在人们了解相对论之前,他们对红移现象视而不见。 著名的发展和贸易理论家巴瓜地证明,如果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用来代替传统的替代弹性为一的生产函数,则一种商品可以在生产

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从资本密集的转变为劳力密集的,因此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劳力密集产品,因而资源禀斌的比较利益说变成没有任何意义的了。萨克斯,杨小凯,张定胜最近的论文(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1)证明,如果将递增报酬和多种产品引入一般均衡模型,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两国生产的资本品种类数会越来越多,因此最终消费品的资本密集度会上升。但若一国人口相对另一国较多,则此国有可能既生产很多资本品(资本较多),又出口劳力相对密集的消费品和进口资本密集的消费品。 严格而言,资本密集,劳力密集这类概念对有递增报酬和内生资本品种类数的模型变得没什么意义了。因此测度资本密集或劳力密集程度的数据也变成没有什么意义了。正象牛顿力学产生后,过去物理学中的“刚性”,“本质”等概念都被人们所抛弃一样。 如果一定要套用传统的概念,上述萨克斯,杨小凯,张定胜模型证明,一国有可能出口有外生技术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是因为这个有递增报酬的模型可以产生所谓内生比较优势。只要这内生比较优势超过外生比较劣势,一国就有可能出口外生比较劣势的产品。所谓内生比较或绝对优势是指如果每个国家选择专业生产某种产品,它可以内生地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和绝对优势。这种内生比较和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天生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产生。换言之,内生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外生比较优势不存在时出现。 以实际经验而言,中国这类资本相对稀少的国家最近不也出了象远大这类私人企业,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资本密集的中央空调机吗?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首次提出“国家安全”概念,长时间以来政治安全尤其是军事安全几乎成了国家安全的同义语。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安全有了新的内涵,人们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包括政治和外交的安全称为传统安全,把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所构成的威胁称为非传统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指的是一国经济整体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或即便遭遇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间相互交往增加,彼此依赖加深,经济风险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趋严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有着显著差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安全困境,集中体现在:

市场竞争造成两极分化。国际市场竞争远较国内市场竞争为烈,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富可敌国,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在管理经验、技术工艺、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在一国国内,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反垄断等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但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超国家机构来规范市场,“丛林法则”居主导地位,竞争态势有利于跨国公司,其结果必然是强胜弱汰,加剧两极分化,使得国际范围内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扩大开放威胁宏观经济稳定。市场开放使发展中国家更广、更深地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并轨加快。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国内经济稳定运行的外生变量越来越多,这将考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在“外生变量内在化”现象中,最值得关注的要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输入。在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的情形下,国际原料燃料与中间产品价格的涨落、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产品需求的起伏以及本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升降,都会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北师大在线作业-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1、现代公共关系的特征是(ABDE)。 A. 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 B. 公共关系教育专门化 C. 公共关系专业普及化 D. 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 E. 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化 2、根据公众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可把公众分为( ACDE )。 A. 非公众 B. 内部公众 C. 知晓公众 D. 行动公众 E. 潜在公众 3、公共关系三大目标是( ABC )。 A. 认知度 B. 美誉度 C. 和谐度 D. 见报率 E. 议论度 4、从宏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D )。 A. 通过信息交流和物质、能量交换等渠道产生影响 B. 协调社会群体的目标、利益、态度与行动 C. 通过组织制度对内部员工产生影响 D. 优化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环境 E. 激发公众的购买欲望 5、传播的基本方式是(ABCDE )。 A. 个体自身 B. 人际传播 C. 小团体传播 D. 组织传播 E. 大众传播 6、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BCDE ) A.创新精神:公共关系产生的哲学基础 B.民主政治:公共关系发展的制度安排 C.市场经济:公共关系发展的现实土壤 D.人性文化:公共关系发展的精神源泉 E.传播技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 7、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ACD ) A.导入时期 B.设置专业和招生培养时期期 C.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D.迅速发展时 E.科技成果迅速增长时期 8、根据关系的重要性程度,可把公众分为( AE ) A. 首要公众 B. 目标公众 C. 周期公众 D. 稳定公众 E. 次要公众 9、政府机关美誉度内容可分解为(BCDE ) A. 领导政绩评价 B. 服务评价 C. 民主建设评价 D. 廉政建设评价 E. 政绩评价 10、在组织发展的精神源泉方面,组织形象的作用是(ACDE ) A. 规范与范导功能 B. 宣传作用 C. 激励功能 D. 辐射作用 E. 凝聚与整合功能 11、基于调查对象范围变量分类,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是(ABCDE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重点调查 E. 个案调查 12、礼貌用语主要有(ABCDE ) A. 问候语 B. 请托语 C. 致谢语 D. 礼赞语 E. 告别语 13、公共关系发展的趋势是(ABCDE )。 A. 公共关系活动范围全球化 B. 公共关系实施主体职业化 C. 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网络化 D. 公共关系实务运作整体化 E. 公共关系文化思想立体化 14、政府作为组织有其特殊性,包括(ABCE )。 A. 权威性 B. 复杂性 C. 服务性 D. 利性 E. 独立性 15、从微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 ABDE )。 A.帮助社会组织监测社会环境 B.扩大组织知名度、提高美誉度、提升和谐度 C.平衡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D.以响应的政策和行动影响公众舆论、态度和行为 E.在组织出现危机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缓和和消除冲突

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让维护国家安全

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姓名:胡鸣凤学号:20105162214 班级:10级历史文化学院文管2班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要想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是发展好自己,只要自身的腰杆子硬了,在对外中才会有话语权,才会很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近百年的中国的屈辱史深深的印证了这个问题。 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中的交流更多的是经济上的交流,中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出口大国,但面临的贸易壁垒也是最大的,长期以来作为主要贸易壁垒的高额关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绿色贸易壁垒愈来愈频繁地付诸实施,矛头直指我大宗出口产品,使中国成为“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缘进入国际市场,其几乎波及到我国开展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 1.在国内层面上,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在污染防治方面,我国虽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因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可操作性差,处罚力度不够,因此,今后应逐步完善各项环保法规,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2、在国际层面上,要在我国尽快推行国际环境标准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立法经验,制定、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充分理解、把握WTO的相关法律文件,并逐步转化为我国国内的法律文件。国际上各种环保法规层出不穷,我国应及时掌握信息,以便尽早采取对应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对于国际公认的标准、制度更要积极遵守,促进我国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国际要求,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其次,我要说的是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要特别警惕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渗透。文化的入侵虽然是隐形的,但其破坏力却不容小视西方大片,西方影像制品频繁进去中国电影市场,充斥在各大电影院和我国的文化市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在国外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国家应该进行严格的把关。其次,国人更应该冷静和辩证的看待这些西方文化,做到扬弃相结合,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动摇。 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各种洋节在中国日益热闹,而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则被冷落。各大商家媒体的炒作,以及现在年轻人的崇洋媚外的思想是这种现象日甚的一些原因。中国传统节日代表的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这种对西方洋节的崇拜,是对中国人根的挑战,对国家安全极为不利,所以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传统节日是十分必要的加强我们对自己家名族的认同感和现实感。通过各大媒体,报纸,网络对中国传统节日宣传。增强国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国人的尊心和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一问题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一些看法。

开题报告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型结构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低密度、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等特点,故其在高温摩擦学领域表现出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潜力,但在无润滑条件下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比较高,因此要保证其成功地使用必须研究陶瓷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及机制,必须对陶瓷材料实施有效地润滑。在高温苛刻环境条件下的使用,常规的液体润滑技术很难实施,而表面润滑技术又存在寿命问题或需不断的补充,在这种极端苛刻条件下最具发展潜力的陶瓷润滑技术应该是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Stott等详细研究了镍基、钴基和铁基高温合金升温过程中的摩擦磨损行为。发现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合金高温摩擦行为受其摩擦表面自生氧化膜影响与控制一般来说合金的摩擦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曲线分为5个部分。(1)低温下,摩擦形式为金属/金属,许多高温合金将产生摩伤,摩擦系数接近于0.90。(2)如果合金软化,摩擦系数将在此温度下上升,通常这也是合金再结晶温度。(3)在此温度区间内,氧化膜开始形成,摩擦处于部分氧化膜润滑状态,摩擦降低。(4)在第4部分,摩擦已完全决定于氧化膜,摩擦和磨损低一般情况摩擦系数在0.20-0.35之间。(5)降温时,降到一定温度后,缺乏延性的氧化物将从表面剥落。但是如果无延性的氧化膜仍和表面保持很强的结合,仍起减摩作用,待摩擦过程中被完全去除后,摩擦系数回到原来的数值。 图1材料的摩擦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ZrO2陶瓷在高温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不同于常温性能,高温性能的变化较为复杂,不仅仅是机械强度发生变化,而且化学活性会增加,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也会加剧,加速了扩散和表面解吸等等。ZrO2陶瓷的这些性能变化主要表现在: (1)氧化。ZrO2表面氧化对摩擦磨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氧化物的性能,其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