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大纲及考题真题资料

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大纲及考题真题资料

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大纲及考题真题资料
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大纲及考题真题资料

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大纲及考题真题资料

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大纲-参考书-真题资料-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咱们今日分享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大纲及考题真题资料,帮助大家找到报考学校的命题规律、题型考点、分值分布、难易程度、重点章节、重要知识点等,从而使我们的复习备考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下面是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考试大纲

《环境管理学》考试大纲

本大纲适用于2019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环境管理学》专业课考试。本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一、考试内容

1、环境管理学:包括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环境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城市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区域、流域、海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土地、水、海洋、森林、草原等资源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全球环境管理。约占考试的60%。

2、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内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约占考试的20%。

3、环境经济学:包括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环境公共物品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约占考试的20%

二、考试形式

1、概念解释: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掌握。

2、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基础内容的掌握。

3、计算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环境现状及影响预测方法的掌握。

4、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综合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三、分值比例

1、名词解释约占总分值的30%。

2、简答题约占总分值的30%。

3、计算填空题约占总分值的20%。

4、论述题约占总分值的20%。

上面就是以上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大纲了,再说一下给大家推荐的真题资料袋答案解析的,天津考研网主编《南开大学819环境管理学考研红宝书》。资料中不仅包含历年真题的答案解析,还包含专业动向介绍、本科授课课件讲义和期末模拟试卷、非常详细的为大家讲解每个章节的重点,政治、英语、数学的辅导材料都是赠送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天津考研网提醒大家,在使用南开大学环境管理学考研真题资料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增强自己的实力,提高自身复习效率,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成功信心。最后祝大家考研复习顺利!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 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 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 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 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 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 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 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 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 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1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3.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些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应方法。 15.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a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P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根源:人们自然观和发展观上的错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观念上扭曲,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行为的失当。 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分别是什么?P16 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环境管理学主要任务的相互关系? 它们是相互补充、构成一体的,其中环境观的转变是根本性的,环境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行为的调整是具体、直接的调整,“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对这种物质流的控制是观念转变和行为调整的具体方法和实践。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则是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的结果与最终目标。 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P24 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类。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管理领域划分:环境管理活动落实在自然环境要素,人类社会的产业活动,一定区域范围,环境管理主体。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 什么是三种生产?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及作用?P39 包括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收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环境生产:则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 作用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3.指明了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根本的出发点;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有哪些? 1正确判断界面;2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3准确把握协调的“度”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P46 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职能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新方法。 补充(P48):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战略管理)、三个领域(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P56 个体行为理论: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需求理论、X—Y理论、成熟理论和挫折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群体分类理论、群体竞争理论、群体冲突理论 共赢理论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共赢的内部机制:主要是指双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P66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P71问答题:环境问题之所以主要源自于人类在界面上的活动,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①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做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是不同系统的事物、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②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管理的主体(课本P17-P23): ①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主体,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工作: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立必要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参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②企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层次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众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承担环境管理在内的社会责任;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做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 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也是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环境管理的对象(课本P17-P23): ①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考虑: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法制化。 ②企业: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调控;公众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③公众: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政府加强对公众环保教育;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引导公众。 3.环境管理的内容(课本30-32): 4.①按管理领域分:其主要内容为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管理; 5.②安环境物质流划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演变(课本P26-P27): ①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意志力污染为主要的管理手段②把环境管理做诶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③把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已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三原则(课本36):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2.物质运动层次的三个子系统(课本42):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3.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课本43): 4.三生共赢原则(课本68):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产、生 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5.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课本71):环境问题往往源自人类在界 面上的活动冲突,因而界面活动是环境管理的工作核心。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2.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是(课本81-8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他重要法律:《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无)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2.生态需水(P185):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 3.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课本174):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 ①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③不易监测性。 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 1.气体废弃物管理的领域(P196-P197):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icence) 课程编码:Z301261 总学时/总学分:1.5/24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1.5/24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无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选修课 2.课程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手段及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重点掌握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及主要方法。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2学时 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 第二节界面活动控制论 第三节冲突协同理论 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三个理论基础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环境管理的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冲突协同理论,并对其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掌握体现环境管理的思想和原则的制度及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阅读资料《走向绿色文明》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 2学时 第一节环境管理概念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环境管理手段 第四节环境管理学的的形成与发展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 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 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 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 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 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 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 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 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环境管理学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与自然环境有限的资源供应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产生了重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寻找 第一阶段:由于局部的工业污染影响了人的生存环境,人们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生产技术的原因,因此将技术治理作为主要环保工作,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人们发现环境问题是由于生产者将环境资本转嫁给社会,因此对生产者采用经济手段意图控制环境污染,但无法解决环境问题 第三阶段:找到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式。人类目前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环境管理的概念:通过一定的手段(法律、政策、经济、技术、教育等),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环境容量可的围,对从事开发活动的集团或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以防止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它的目的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并使自然资源千秋万代地为人类永续利用。 环境管理的含义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面: ①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②运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③环境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④环境保护作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需要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指环境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或者相关,包括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公众主体。 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①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 ②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 ③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 ④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 ⑤在以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①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和服务 ②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一般的商品和服务 ③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及相应的经营和管理权 ④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对市场进行政策干预。 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 ②要承担包括环境在的企业社会责任; ③企业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 (2)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①企业是资源、能源的主要消耗者; ②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是污染物的主要生产者、排放着,也是主要治理者; ③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也是保护环境工作的具体承担者; (3)作为管理对象的企业 ①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经营。②政府对企业的调控。③公众对企业的调控。 公众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蔡晓辉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 一、试卷类型 填空题(20`) 选择题(10`) 名词解释(12`~15`) 简答题 论述题 二、复习重点 1、什么是环境? 概括地讲,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但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故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转变环境观念 (二)调整环境行为 (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3、环境管理的行为主体有哪些? 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公众主体 4、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 ②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 ③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 5、环境管理学的内容 (一)按管理领域划分,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在水、气、土、声、辐射、生态等自然要素上,即为 (二)按环境物质流划分,可分为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6、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7、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①持续性原则 ②公平性原则 ③共同性原则 8、什么是三种生产理论?及参量是什么? 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①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 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资源利用率、产量流向比、社会生产力

②人口生产:指人类生产和繁衍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③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 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④三种生产的关系: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环境 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提供了弃置消纳的场所;环境为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 9、管理的五大职能 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 组织——是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活动。 领导——指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职能。 控制——指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 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是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10、行为科学理论 生物体的生存方式,主要由其生理需要和环境条件决定。有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社会行为。 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景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它是所有 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研究其的理论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双 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需求理论、X-Y理论、成熟理论、挫 折理论。 群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研究其理论主要有群体 分类理论、群体竞争理论、群体冲突理论等。 11、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人类 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环境将不能自行恢 复。 12、三生共赢原理 就是将人类实惠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13、共赢的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共赢的外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技术的等等。 14、什么是界面? 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可以是空间上的、时间上的、其他形态上的;也可以是直接的、间接的 基本特征:①界面只存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②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特供版)!!.doc

PS: Believe it or not,红色部分是10级兴隆师兄考完后第二天根据记忆为你们整理的10级环境管理学考试中出现了的题目(覆盖率〉98%),你们重点记忆哈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8*4填空:1*20问答:4*8论述题一、名词解释 仁环境管理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 环境管理学: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 用的科学。 3.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 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5. 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的方案时,必须注

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6. 界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7. 冲突协同理论: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对立统一于一个系统中,系统中各要素在合作与协同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协同,竞争以协同和合作为基础,协同以竞争为前提。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 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鼓励型和自愿型) 9. 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有两种手段,分别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0. 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11. 环境信息公开: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2. 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3. 环境会计的作用:开展环境会计并进行信息披露,提示企业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推进企业及其他组织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和要求。 14. 环境审计的作用:保证公司遵守环境法规,如确保一个工业的选址应符合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其污染物排放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等。 15. 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17.案例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相对小的样本进行深度调查,归纳、总结现象背后 的意义和基本规律的一种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18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20区域开发行为:指在一个确定的区域范围内开展的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特定的重大发展行为和活动。 21代际公平22问卷调查 二、填空题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提纲,准确率90%

美国环境管理的原则 1生态系统保护原则2环境公平原则3污染预防原则4依靠科学技术原则5国家、政府、地方、企业合作原则6改进美国环保署的管理原则7环境责任原则 目前美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责任平衡问题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公众关注 政策在遇到公众反对时,便很难以实施 美国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许可证制度3排污交易制度 美国环境管理的特点 1注重宏观决策管理,改革行政决策方法和程序以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2鼓励州和地方政府立法,反对统一的模式化管理3在污染控制上将法律和技术控制相结合4重视环境教育,将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美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重视市场机制的运用,并将市场机制作为环境法律和政策的补充。 强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 强调把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紧密结合。 环保产业概念扩大化,使环保产业包括更大范围内的技术和产品。 日本环境管理的体制 1由防治公害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法律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科技研究开发体制组成的环境管理体系。 2以循环、共存、参与和国际行动四项长期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最终建立以再循环使用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管理 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调控人们的各种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综上所述,环境管理就是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宣传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目标协同实现的所有活动。 环境管理1目的维持环境秩序和安全,2重点是针对次生环境问题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主要解决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各类环境问题3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按范围划分: 流域环境管理,区域,行业,部门环境管理 按属性划分 资源环境管理,质量,技术 按工作领域划分 计划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监督 环境管理的特点 环境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为。 权威性:代表国家和政府 强制性: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 区域性:该特点由环境问题、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决定。 综合性:该特点由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管理手段的综合性、管理领域的综合性和应用知识的综合性决定。 社会性: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的环境权和生存权,环境保护是世界上最大的福利事业。环境决策的非程序化 环境管理的手段 行政手段:权威强制规范具体性无偿性法律手段: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持续性经济手段:利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引导技术手段:最科学的管理技术宣传教育手段: 环境教育包括学历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