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介绍

抗菌药物介绍

抗菌药物介绍
抗菌药物介绍

药物化学课学什么

1、了解各类药物的发展历史,从中领悟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机遇。

2、研究构效关系,了解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

3、了解各类药物的治疗范围、毒副作用。

4、学习了解各类药物的合成方法及相关化学知识

抗菌药物

一、概述

1.定义

抗菌药物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主要分为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抗结核药物,抗麻疯药,抗真菌药。

2.抗菌药物分类

2.3 抗生素和抗菌剂的发展历程

磺胺类1936

青霉素类1940

四环素类1949

氯霉素类1949

氨基糖苷类1950

大环内酯类1952

糖肽类1958

链阳性菌素类1962

喹诺酮类1962

半合成和全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1970-1999

噁唑烷酮类2000

第一章 磺胺类抗菌药物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Sulfa-drugs )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传染病得到控制。特别是该类药物作用机理的阐明,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磺胺类药物的发现与发展 1.发现

1932年Domagk 发现百浪多息2 可使鼠、兔不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

SO 2NH 2

H 2N N H 2N

NH 2

N

SO 2NH 2

1

2

1908 年

1932 年

1933年报告了 2 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败血症的第一个病例。 百浪多息的缺点:水溶性小,毒性较大。 结构改造-合成了水溶性百浪多息 3 。

N aO 3S

C H 3C O N H

S O 3N a

N

O H

N

S O 2N H 2

3

2.药效基团磺酰氨基的确立

SO 2N H

2

H 2N

S O 2N H A c

H 2N

2、3的基础上法国巴斯特研究所合成了一系列偶氮化合物,由于偶氮是生色基团,所以开始认为偶氮是药效基团。但研究发现只有含磺酰氨基的偶氮才有抗菌活性,无磺酰氨基的偶氮化合物无抗菌活性。2、3在体外均无抗均活性,只有在体内有抗均活性,在服药人体内

分离出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

SO 2NHCO CH 3

H 2N

SO 2NH

H 2N

N

S

S O 2N H

H 2N

N

N

C H 3CO N H

N A O 3S

O H

N

S O 3NA

N

S O 2NH

2

S O 2NH 2

H 2N

3

4

5

6

到1946年共合成了5500个磺胺类化合物,其中20余种用于临床。 长效磺胺的发现

1940年青霉素用于临床,对磺胺药造成影响。但青霉素耐药、过敏、不稳定。 再次重视磺胺,特别是长效磺胺的发现,使磺胺药研究再度出现高潮。

SO 2N H

H 2N

N

N

OCH 3

SO 2N H

H 2N

N

O

CH 3

N

N

NH 2H 2N

OCH 3

OCH 3

OCH 3

SO 2N H

H 2N

N

NC 2H 5

O

7

8

9

10

1962年磺胺甲噁唑7问世,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半衰期11小时,与增效剂合用甲氧苄啶9合用,这种复方称复方新诺明。复方新诺明依然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

H OCO

H O

N

N

SO 2NH

N

11

11是柳氮磺胺吡啶可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近年发现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磺胺结构的其他药物可作为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二、磺胺增效剂

12

13

14

N N

NH 2H 2N

OCH 2CH 2OCH 3OCH 3

OCH 3

N

N

NH 2

H 2N

SCH 3

OCH 3OCH 3

N N

NH 2H 2N

Br OCH 3OCH 3

抗菌增效剂是能够增强抗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它们本身可能有抗菌活性或无抗菌活性。磺胺类药物的增效剂是一类具有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结构的化合物,它们是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用于临床的有四氧普林12,美替普林13和溴莫普林14。

三、构效关系

1948年NORTHEY 在5500种磺胺类化合物的基础上,总结如下:

SO 2NHR

H 2N

氨基与磺酰胺基在苯环上必须互成对位

苯环用其他芳香环代替,或在苯环上引入取代基,都使活性降低或消失 —SO 2NH 2基团是必须的

—SO 2NH 2不能双取代,而杂环取代明显增强抗菌活性 N 4

-氨基必须保持游离。RCONH-,R-N=N-,CH 3NH ,O 2N-有效,而RSO 2NH-,OH ,CH 3无效。

两个氮原子同时取代。

四、作用机理

Wood-Fieds 学说,磺胺类药物能够与细菌生长所必须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 )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酶系统对对氨基苯甲酸的利用。PABA 是细菌必须的叶酸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

PABA + 二氢蝶啶焦磷酸酯+谷氨 酸或对氨基苯甲酰谷氨

蝶氢酸合成酶

二氢叶

还原酶

二氢叶酸四氢叶

辅酶F

增效剂

磺胺 磺胺 药拮

抑制

辅酶F 为DNA 合成必须的碱基嘌呤、嘧啶合成提供一碳单位。

Wood-Fieds 学说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

磺胺药为什么能够拮抗PABA ,是由于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极为相似的原因。

2.3A

N

H

H

2.4A

四、磺胺类药物的吸收、代谢及重点品种介绍

磺胺类药物口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 4.1 磺胺嘧啶和磺胺嘧啶银

易于渗入脑脊液,是治疗和预防流脑的手选药物。 烧伤、烫伤创面的感染。

4.2 磺胺甲噁唑

和甲氧苄胺嘧啶复方成新诺明。本品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并以低浓度分泌至乳汁。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注意。

4.2 甲氧苄啶

很好的增效剂。本品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并以低浓度分泌至乳汁。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注意

五、发展趋势

磺胺药近年来已没有新品种推出,大部分已作为兽药。但个别品种仍然有很大的销量。 Iclaprim ,新一代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目前处于II 期临床研究中,或许能给这一类

最早的抗菌药物带来新生。

N

N

N H 2

H 2N

O C H 3

O C H 3

O

Iclaprim , A R -100

BMLC 13(2003)4217

AR-100的体外抗菌活性(MIC 90 μg/Ml )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 来分类。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 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

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 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酰胺酶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2014年抗菌药物概论考试试题

抗菌药物概论考试试题 一、A型题(本大题40小题.每题1.0分,共40.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下列哪种情况不适用抗菌药预防感染: A 预防流脑 B 预防白喉 C 休克患者预防感染 D 预防肺结核 E 预防脉管炎患者截肢引起气性坏疽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通过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发挥抗菌作用的抗菌药可除外: A 多黏菌素E B 两性霉素B C 万古霉素 D 多黏菌素B E 制霉菌素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以下有关抗菌药物的应用中,正确的是: A 严重感染时可选用3种以上的抗菌药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B 青霉素和红氯霉素合用可增强杀菌效果 C 感冒发热时注射青霉素

D 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应用青霉素或氨苄西林预防感染 E 用头孢唑啉清洗腿部创伤感染病灶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正确答案是D。感冒发热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菌药物一般对各种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无效,因此除确诊为细菌性或继发性细菌感染外,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抗菌药物。局部使用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故除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外,应尽量避免局部使用。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药(一类),红霉素为快速抑菌药(三类),三类药因可快速抑制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繁殖期的一类药作用减弱,二者呈拮抗作用。临床多数细菌感染仅用一种药物就可控制,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一般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预防应用抗菌药仅限于几种经临床验证明确有效的情况,如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前为避免术后心脏瓣膜炎症,可应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预防感染。 第4题 下列哪种联合应用不合适: A 链霉素+碳酸氢钠 B 磺胺嘧啶+碳酸氢钠 C 庆大霉素+碳酸氢钠 D 四环素+碳酸氢钠 E 红霉素+碳酸氢钠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通过与细菌胞浆膜PBPs结合,使转肽酶失活而发挥抗菌作用的抗菌药,应除外: A 头孢拉定 B 磷霉素 C 哌拉西林 D 氯唑西林 E 阿莫西林

抗菌药物概论

食品的免疫调控作用 一、食物过敏反应 食物不良反应是指由食物成分或食品添加剂引起的一切不良反应,可涉及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机制,前者为食物过敏,即食物超敏反应或食物变态反应。食物不耐受属于后者,是非免疫机制产生的食物不良反应。 完整的食物抗原在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以下3种情况:①多数人对之产生耐受,但耐受是如何发生的,尚未清楚;②人体诱发免疫反应,机体产生针对食物抗原的特异IgE、IgG、IgM和IgA抗体,然后与食物抗原发生过敏反应;③产生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隐性遗传疾病,通常由消化酶缺乏所致,是对食物的一种异常生理学反应。例如,有的人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牛奶中的半乳糖,成为乳糖不耐受症,表现为腹疼、腹泻和肠蠕动增加等症状。治疗办法是限制食用牛奶的量至患者能耐受的水平,或用发酵奶制品如酸奶等替代。目前,乳糖酶在国外也已有供应,用于乳糖酶缺乏又想食用牛奶的人。 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食物中含有的致敏原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全球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有食物过敏史,食物过敏是一个全世界均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发病机制 一种食物过敏原或此种特殊过敏原中的一个具有免疫活性的片段,穿过肠道黏膜屏障进入易感者的体内,并随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

这种分子或其片段能刺激淋巴细胞,最终导致特异的IgE抗体产生。IgE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有高亲和力的IgE受体结合,也可与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上有低亲和力的IgE受体(Fcε R Ⅱ)结合。当食物过敏原再次进人,过敏原与固定于这些细胞上的特异IgE结合,刺激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原发性和继发性炎症介质,导致血管舒张、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而引发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原 能引起免疫反应的食物抗原分子称为食物变应原。几乎所有食物变应原都是蛋白质,大多数为水溶性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0万-60万,每种食物蛋白质可能含有几种不同的变应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食物过敏原主要有食物中的致敏蛋白质、食品加工储存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含有过敏原的转基因食品。 常见食物过敏反应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诱发的临床症状可以从轻微的不适到可危及生命的休克。一般根据过敏在临床上表现的器官不同分为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非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及二者混合的过敏反应。 1,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30%,全消化系统的各个部位均可出现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如下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2。非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 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50%,主要表现在皮肤过敏,约占此类过敏的80%,

抗菌药物DDD值及各种指标计算方法

抗菌药物D D D值及各种指标计算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山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计算公式的通知 [ 晋卫办医政〔2011〕39号] 各市卫生局、厅直厅管医疗机构: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精神,确保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与数据计算的科学、准确和统一,现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计算方法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责成专人负责,熟 悉和掌握相关内容,准确调查和计算相关数据与指标,并有效利用相关数据指导和干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二、为方便全省医疗机构计算抗菌药DDDs,使其具有较好的可比 性,全省抗菌药物DDD值均采用附件二提供数据。 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DDD值暂以成人1/3来计算。 四、医疗机构要按照《山西省卫生厅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 整治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及时上报相关指标与数据。对不能及时上报或弄虚作假的医疗机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联系人:省卫生厅医政处牛晓辉刘玉伟范惠霞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附件一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附件二成人抗菌药物DDD值 附件三抗菌药物相关指标与数据统计表格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附件一 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一、处方指标(Prescription indicators)。 1.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表达方式: 2.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表达方式: 3.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常见疾病的抗生素应用

1 呼吸系统感染时抗生素的选用 1.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统称,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扁桃体咽炎、喉炎、咽炎.其病原体90 %以上为病毒,常见的有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只占 10 %左右。此类病人临床上多数表现为血象不高,病程较短(通常为1周) 。治疗以休息、多饮水及对症为主,不必使用抗生素。如果症状持续7~10 天没有改善,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发生化脓 性或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病、肾小球肾炎)时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族(青霉素 G、阿莫西林) ,也可选用一、二代头孢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一般抗生素的疗程为 5~7 天,伴有风湿病、肾小球肾炎者 10~14 天。若有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生素疗程可视病情延长。1.2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其病原体有细菌(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 、病毒、真菌、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成人细菌感染率为 80 %,儿童为70 %。在免疫抑制状态、老年、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情况下真菌性感染的比例明显升高。目前医学界公认院外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肺炎球菌) ,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 。院内获得性感染约 60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最多的是绿脓杆菌。院外下呼吸道感染以往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但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性有了较大的变化。如肺炎球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达 50 %,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 50 %~70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 97 %以上,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 70 %左右,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菌国外亦有报道。但对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低,特别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故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合用常常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治疗首选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或二代头孢菌素。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根据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抗菌作用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分次给药可使总 有效时间增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张分次给药。对于轻、中度感染可口服给药,对于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并可联合使用 抗生素,一般二联即可达满意效果。 下面简述几种呼吸系统常用抗生素的作用及机制: 1.2.1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其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该药在支气管黏膜中的浓度比血液中高 2 倍,在肺泡上皮中比血液中高 2~3 倍,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比血液中高9~15倍。 1.2.2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包括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及非典型β- 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合用可明显增加抗菌活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泰能、特美汀、马斯平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杆菌均有强效杀菌活性。 1.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常用于治疗院外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对革兰氏 阳性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及梭形杆菌以外的各种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并对不典型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肯定疗效。其新一代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细胞浓度及血药浓度高,维持持久,不良反应少。

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

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 为落实卫生部提出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控制指标(见表1),根据近几年来我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使用情况调查结果,特制定《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并针对各项指标制定了奖惩措施,请各相关科室认真贯彻执行,具体如下: 表1: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指标 1.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指标 1.1卫生部要求:住院抗菌药使用率(注射与口服、不包括外用、抗结核药,下同)≤30%;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使用一线抗菌药送检≥30%、使用二线抗菌药送检≥50%;使用三线抗菌药送检≥80%。 1.2奖惩措施:住院抗菌药使用率每月药剂科统计报院感科,每超过1%,扣该医师50元,住院抗菌药使用率低于规定指标的1%,每个奖10元,奖惩按百分比类推。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数每月底检验科统计后报院感科,超额完成的部分每个奖10元,未完成定额任务的每个扣50元,使用抗菌药患者数不足但送检率达标不处罚。 1.3各住院科室分解指标,见表2。微生物检验样本包括细菌培养+药敏、衣原体培养及药敏、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沙门菌、志贺菌培养及鉴定、结核菌培养、痰找结核杆菌、结核菌涂片检查、霍乱弧菌培养、真菌涂片检查、淋球菌、阴道分泌物检查。原则上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必须采集微生物检 页脚内容1

验样本送检。采集时机必须在抗菌治疗前,对已用药而不能中止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之前。 表2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指标 页脚内容2

*要求100%送检。 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指标 2.1卫生部要求:门诊抗菌药使用率(注射与口服、不包括外用、抗结核药)门急诊科≤40%,门诊普通科室≤20%。 2.2奖惩措施:门诊各科抗菌药使用率超过规定指标的每1%,扣该医师50元。门诊抗菌药使用率低于规定指标的1%,每个奖10元、奖惩按百分比类推。返聘医师一并奖惩。 2.3各科分解指标,见表3。 表3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指标 页脚内容3

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胡永芳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来分类。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 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 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 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 核来做它的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 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 菌的青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 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 霉素。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 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 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 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 酰胺酶的抑制剂舒巴坦、三唑巴坦。还有一类就是单环类的抗菌药物,如氨曲南。还有一 类就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它的抗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的抗菌谱是跟第二代头孢菌素, 比如头孢呋辛、头孢西林相似的。但是它对于厌氧菌的作用又强于这些药物。还有一大类 头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如头孢米诺,还有头孢美唑。还有就是特殊期使用的抗菌药物,碳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100%。 同期就诊总人次 目的:在总体水平上,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确抗菌药物的范围。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指使用的抗菌药物人次,无论其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即一个患者挂一次号就诊时使用了抗菌药物,就计为:就诊使用抗菌药物1人次。 同期就诊总人次:指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患者就诊总人次,即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挂号的患者人次。 统计:将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例数除以就诊总人数乘100。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100% 。 同期总出院人数 目的:测算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此项是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 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100% 。 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 目的:测算I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用药的水平 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例数:只指用于预防用药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是按I类切口手术例数统计 (4)接受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率 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率= 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例数×100% 。 同期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总例数 (5)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使用了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中送检例数 ×100% 。 同期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总例数 目的:测量提供病原学检查,从而决定最佳治疗方案的能力。 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是指治疗用抗菌药物患者。 统计:做了病原学检查的出院病例数除以同期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的住院病例数乘100。 (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计算公式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累计DDD数)×100 。 同期全院出院患者(人次)×同期全院平均住院天数 释义: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住院患者每100人\天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 DDD值:按照WHO推荐的药物应用日处方协定剂量计算: (defined daily doses , DDD),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值也不同,具体DDD值见附件6。 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该抗菌药物某一时段消耗量除以DDD值。 例:如某医院所用头孢呋辛注射剂规格为:1.5克/支,查其DDD值为:3克,2011年3月份住院部共计消耗该药1000支,2011年3月份出院患者数800人次,该月平均住院天数为11.8天,则该药3月份消耗量为:1.5 克/支×1000支=1500克,据此DDD数(DDDs)为:DDDs(头孢呋辛注射剂)=1500克/3克=500 DDD,则该院头孢呋辛注射剂2011年3月份的使用强度(AUD)为:AUD(头孢呋辛注射剂)=500 DDD×100/(800人×11.8天)=5.30 DDD/100人/天。如果需要计算某个科室某个抗菌药物的AUD,也是计算出该科室某抗菌药物的DDDs,再乘以100后除以全院该取样时间段的(出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 全院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累计DDDs)=所有抗菌药物DDD数(DDDs)的和。 如果该院2011年3月份共计使用抗菌药物50种,90个规格,应该分别计算每一个规格的DDD数(DDDs),此时应该得到90个DDDs,最后将90

抗菌药物管理指标汇总

《2012年XXXX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五、重点内容 (二)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六)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综合医院)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抗菌药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0.5至 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I类切口手术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

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八)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 38号 四、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概论 一、概述 化学治疗药物和宿主、抗菌药、病原体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含义。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微生物药(antimiczobial drug),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ic drug)及抗癌药(anticancer drug)。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安全性及应用价值的指标,常以LD50/ED50或LD5/ED95表示。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但应注意青霉素类药物化疗指数大,几乎对机体无毒性,但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种严重不良反应。 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drugs):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二、常用术语 1、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 合成药物。 2、抗生素(antibiotic):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放线菌属)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他 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分为天然和人工部分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选获得的部分合成产品。 3、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菌; 广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很大。 4、抑菌药: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能力 5、杀菌药:具有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6、体外活性评价: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7、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 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8、耐药性(resistance ):是指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类。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使菌体内容物外漏,如两性霉素B。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影响叶酸代谢: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还原酶,最终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如磺胺类。 ——抑制核酸合成:使RNA或DNA不能合成,如利福平。 ——抑制蛋白质合成: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而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

天然植物抗菌药物牛至油概述_许琳

- 54 - 第33卷第3期 总192期 2013年3月25 日出版 天然植物抗菌药物牛至油概述 许 琳1,钟绮萍2 (1.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 广州台盈贸易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30) 摘 要:近期,我国养禽业受到“速成鸡”和“药物滥用”的影响,家禽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期间“药物滥用”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养禽业的健康发展,高效、健康、标准化的养殖模式是今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为减少和控制兽药残留的发生,杜绝药物滥用,在畜禽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天然牛至油,可以有效减少甚至停止药物的使用,大幅降低药物残留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牛至油是中国农业部批准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之一,是安全、高效、绿色、无配伍禁忌的较高纯天然活性成份的中药添加剂。关键词:家禽;天然植物抗菌药物;牛至油;中药添加剂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13)03-0054-3 1 前言 1.1 现状概括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兽药残留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现代养殖业日益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使用抗生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更成为保障畜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科学养殖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养殖业中药物滥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情况尤为严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控制兽药残留的发生是目前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畜禽饲料中添加牛至油产品,可以有效减少甚至停止药物的添加,减少药物残留的发生,保障养殖业健康高效发展。 近几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饲养动物使用抗生素的限制越来越严,国外发达国家为了保证不用抗生素后,维持动物一定的生长速度及抗病力,生产安全卫生的畜产品,选择使用牛至油产品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但在我国由于人们缺乏对牛至油的认识,或化工合成低劣牛至油产品的影响,牛至油的使用仍处于认知阶段。目前,随着国外高品质的天然牛至油进入中国市场,加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不远的将来,天然牛至油在中国将大范围推广使用。 1.2 牛至油简介 牛至油(Origanium vulgare Linn),俗称止痢草,是一种古老的药用植物。经过科学家和动物保健学家长期的研 究,成功地从药用植物牛至的花和叶中提取出具有增进健康功能的牛至油。其颜色为黄色或者红黄色,具有强烈鲜明的芳香气味。一般而言,牛至可以在世界各地生长,但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变化很大,另外,由于牛至种植的水分、土壤、天气因素都不相同,生物活性成分的总浓度在不同种类或者甚至在同一种类植物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气候条件下,差别很大,有时高到95 %。vokDu.D 等(1993)曾报道牛至油的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跟纬度有关。Kokkini S.等(1997)报道,从希腊生长的牛至中提取出来的牛至油的主要化学活性成分的含量最高。 美国农业部的“植物化学和植物物种学”背景资料表明牛至成分包含约50种不同化合物,其中30多种是抗菌化合物。牛至油主要由百里香素(P-Cymene)、t-萜品烯、百里香酚(Thymol)及香芹酚(Carvacrol)等成分组成,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香芹酚(香荆芥酚)和百里香酚。然而,近几年研究显示牛至油的其它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对牛至油的活性起到重要协同作用。 牛至油是中国农业部批准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之一,是安全、高效、绿色、无配伍禁忌的较高纯天然活性成份的中药添加剂。牛至产品可以提高食欲,具有重要和广泛的抗微生物功能,可以保护畜禽的胃肠道,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促进畜禽生长,提高养殖生产效益,是一种潜在的安全,高效,绿色天然抗生素和药物生长促进剂。 2 牛至油的作用 ?文献综述?

常见抗生素及分类

典抗菌药理论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将其分为4大类 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磷霉素、利福霉素类、喹诺酮类等; 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杆菌肽等; 第三类为快速抑菌药,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硝基呋喃类等; 第四类为慢速抑菌剂,如磺胺类、卷曲霉素、紫霉素、环丝氨酸等。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 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 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 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 素等。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环孢霉素。 一、β-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 2.头孢菌素类:①一代头孢:头孢拉定 ②二代头孢:头孢丙烯(希能) ③三代头孢:头孢曲松钠(罗氏芬)、头孢他定(凯复定) 3.非典型β-内酰胺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二、氨基糖甙类: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 三、四环素类:盐酸四环素 四、酰胺醇(氯霉素)类:氯霉素 五、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 六、其他抗生素:包括多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及其他类(磷霉素)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等,均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稳定菌体内渗透压的屏障作用,使水分不断渗入菌体内,导致菌体膨胀、解体而死。这些杀菌剂对细胞壁生物合成旺盛时期的敏感菌特别有效,对已形成细胞壁的细菌无抗菌作用,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速效杀菌剂。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二氟沙星等)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杀菌作用,也属于速效杀菌剂。 第二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多肽类(如多粘菌素、维吉霉素和杆菌肽等)。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致使合成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质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物物质外漏,引起细胞死亡。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故称为静止期杀菌剂。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 其仅作用于分裂活跃的细菌,属生长期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

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北里霉素、吉他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同,均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 其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如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 一般来说,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和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都是杀菌剂,合用可以获得增强和协同作用:青霉素+链霉素或青霉素+庆大霉素(不能用庆大霉素稀释青霉素)或青霉素+多粘菌素的联合应用都有临床意义。这是因为第一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 第一类速效杀菌剂不能和第三类速效抑菌剂联合,否则容易出现拮抗作用。如青霉素不能和氟苯尼考、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联用,因为这四者能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停止生长繁殖的静止状态,致使繁殖期杀菌剂的青霉素干扰细胞壁的合成功能不能获得充分发挥,降低青霉素的药效。阿莫西林也不宜和第三类药物同时添加在饲料里。因为药理上阿莫西林同金霉素或氟苯尼考合用可能欠妥,但临床使用似乎并不造成不良反应。 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与第四类慢效抑菌剂合用,虽然一般无增强或减弱的影响,不会有重大影响或发生拮抗作用,但由于第一类速效

抗菌药物概述摘要

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对病原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最主要的手段。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医务人员在预防、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患者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取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保护患者不受或少受用药有关的损害。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依据抗菌谱,以及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点,同时要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分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其他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 ?其他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霉素) ?糖肽类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磺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 抗(耐)药性(resistance) 1、含义: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又称天然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 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使自身不被抗菌药物杀灭的抵抗力。这种耐药菌可通过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变异等,形成高度和多重耐药。 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从未接触的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 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6个主要表现: 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感染增多 3.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包括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

临床常用的各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及抗菌活性

天然:青霉素G(苄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非奈西林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甲氧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青霉素类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抗G‐菌青霉素:替莫西林、美西林 一代:头孢(硫脒、替唑、西酮、唑林、氨苄、噻吩、拉定) 二代:头孢(呋辛、尼西、克洛、孟多、替安、雷特) ?-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三代:头孢(唑肟、克肟、哌酮、曲松、他定、噻肟、地嗪) 四代:头孢(匹罗、吡肟、克定)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泰能)、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 青霉烯类:法罗培南 其它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米诺 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卡芦莫南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复方制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青霉烷砜)、他唑巴坦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多(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抗生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 四环素类:四环素、米诺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二甲胺四环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 链阳性菌素类:奎奴普丁、达福普汀 利福霉素类:利福平 抗感染药物磷霉素类:磷霉素 肽内酯类:达托霉素 夫西地酸: 抗结核药物:一线: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 二线: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氨水杨酸、卡那霉素等 抗麻风药: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 一代:萘啶酸——已不用 二代:吡哌酸(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已少用 喹诺酮类:三代:氟喹诺酮类: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 四代:新氟喹诺酮类:加替沙星、洛美沙星 合成抗细菌药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利奈唑酮 磺胺类: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磺胺增效剂) 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 抗真菌抗生素 抗真菌药物 合成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抗原虫药

抗菌药物作业

抗菌药物 思考题 第38章抗菌药物概论 1.解释下列名词: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和杀菌药,MIC和MBC,化疗指数(CI),抗菌后效应(PAE),耐药性首次接触效应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3.细菌产生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试述青霉素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半合成青霉素药物分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每类写出一个药物。 3.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试述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肾毒性等)。 4.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5.详述青霉素的抗菌谱、抗菌机制及抗菌特点 6.简述防治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措施。 7.青霉素G有哪些主要优点及缺点? 第40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1.试述红霉素、林可霉素的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2.比较红霉素和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抗菌谱)、机制和临床应用。 3.简述万古霉素的作用特点。 4 . 目前红霉素临床首选应用于哪些感染性疾病? 第41章氨基苷类抗生素 1.常用氨基苷类抗生素有哪些?试述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 2.为什么氨基苷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有协同作用? 3.氨基苷类抗生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4.简述氨基苷类抗生素抗菌机制。 第42章四环素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1.什么是二重感染? 2.试述四环素和氯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第43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简述其抗菌作用机制。 2.试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3.磺胺类和甲氧苄啶(TMP)的抗菌机制各是什么?为什么联合使用抗菌作用增强? 4.简述甲硝唑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5.简述磺胺类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抗菌药物概述 自测题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2. 抗菌谱是() A. 药物的治疗指数 B. 药物的抗菌范围 C. 药物的抗菌能力

水产养殖中使用的抗菌药物及细菌耐药性概要

第9卷第1期2002年3月 中国水产科学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Vol. 9No. 1Mar. , 2002 水产养殖中使用的抗菌药物及细菌耐药性 李爱华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目前, 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 在水产养殖中使用抗菌药物也可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 例如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药物在鱼体和环境中的残留。本文就水产药物使用的历史、现状、适应症、副作用, 耐药性的现状、来源、产生机制, 耐药菌判定的标准, , 以便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鱼类病原菌; 抗菌药; 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S948-8737(2002 01-0087-05自1945, 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硝呋哒嗪、喹酸、氟甲喹等相继在鱼类中应用[1], 化学治疗成为防治细菌性鱼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渔用抗菌药物使用的范围和剂量日益增大, 养殖水体病原菌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由此引起的鱼病频发, 给水产养殖带来极大灾难。本文对目前养殖水体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加以综述, 旨为合理使用渔药、减少药物滥用提供借鉴。 1渔用抗菌药物1. 1药物种类 的药物非常少, 而且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动物。例如在日本盐酸土霉素可用于鲤鱼和香鱼(ayu , 但不允许用于鳗鲡和虹鳟; 可用于鱼(yellowtail 的药物不到10种。但事实上, 实际使用和正在研制的药物种类远多于已获注册的药物[1]。

1. 2使用对象及使用方法 抗菌药物几乎可用于所有水产养殖动物, 包括虾[3]、蟹[4]、鳖[5]、贝[6]、蛙[7]、大鲵[8]等。在淡水、半咸水及海水中都有使用, 但使用方法有所不同[9]。使用的目的包括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及作为饲料添加剂以促进生长。药物的使用方式多为内服, 有的抗菌药也用于浸洗或泼洒, 对珍贵鱼类则较多使用腹腔注射或肌肉注射的给药方式[1]。 1. 3适应症 目前, 至少在1个国家获得使用许可的渔用抗菌药物有[ ∶阿莫西林(AM , 氨苄青霉素(AMP , 氯霉素(CM , 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 , 硫酸多粘菌素(Colistin sulphate , 强力霉素(Doxycycline ,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 , 氟哌酸(Nor 2 floxacin , 红霉素(EM , 氟甲喹(Flumequine , 呋喃唑酮(NF , 交沙霉素(Josamycin , 林肯霉素(Lincomycin , 二喹 2] 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主要是细菌感染, 但某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病原细菌的有效性是有差异的。在鱼类, 革兰氏阴性菌 (G 菌通常引起以出血和坏死为特征的败血症, 而革兰氏阳 性菌(G +菌则引起以颗粒型内部坏死为特征的慢性感染。通常, 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感染可获得成功, 但对于慢性感染则比较困难。对于垂直传播(即通过卵巢 的感染(如由鲑肾细菌引起的鲑鳟鱼细菌性肾病及细胞内感染, 很难在受感染细胞或组织内达到有效药物水平, 故治愈率较低。水产养殖动物有近百种致病细菌, 危害较严重的有近20种, 其中,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灭鲑气单胞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