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考试题型:

一单选10个(20分)

二名词解释5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分)

三简答4个(40分)

四论述一个(20分)

第一章绪论(P1-28)

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P11

2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

3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P16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

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P32

2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P33

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P35

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P37

(1) 物种生物量

(2) 物种属性

(3) 物种库(种质库)

(4) 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

(5) 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6) 生物地化循环

(7) 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

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

(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P47

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平衡之处为光补偿点。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7短日照和长日照植物概念和例子P48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这类植物通常是在早春或深秋开花。例子:常见种类有牵牛、苍耳和菊类,作物中则有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

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便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例子:较常见的长日照植物有牛芬、紫莞、风仙花和除虫菊等,作物中有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

8 Bergman规律和Allen规律P51

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恒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以减少单位体重的散热量,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阿伦(Allen)规律: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较温暖地区恒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的变小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形态适应。称阿伦规律。

9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如何适应环境?P55

陆生植物:

(1) 气孔能够自动开关。

(2) 体表面浓密的细毛和棘刺增加散热面积,避免阳光直射。

(3) 体表生有一层厚厚的蜡质表皮,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4) 气孔深陷在植物叶内。

(5) 快速的摄取CO2,以改变的化学形式储存起来,而在蒸发失水的压力较小的晚上进行气体交换。

水生植物:

(1) 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减轻体重、增大体积。如荷花。

(2) 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3) 在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02的面积。10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5点)P65

(1) 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2) 主导因子及特点

(3)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 环境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5) 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11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概念P67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P73-136)

1种群(Population)和群落(Community)的概念P77

种群: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由具有共同基因库的同种个体所组成,是种系生存的前提和基本单位。

群落: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有机结合。

2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类型;种群的群体特征;种群年龄锥体的类型P77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类型;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种群的群体特征;种群密度、初级种群参数、次级种群参数。

种群年龄锥体的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3种群增长的模型(重点了解逻辑斯谛模型);P83

逻辑斯谛曲线是“S”型。

在种群增长早期,逻辑斯谛增与指数增长差不多,但随种群密度的增高,密度抑制效应越来越明显,逻辑斯谛增长离指数增长曲线越来越远,到达K值时,种群就停止增长。

曲线划分为五个时期:

开始期:密度增长缓慢,N→0

加速期:密度增长逐渐加快,N→K/2

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即N=K/2

减速期:密度增长逐渐变慢,N→K

饱和期: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N=K。

如:非洲水牛(Syncerus caffer)的“S”型增长曲线

4种群动态中生物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概念;P87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5种群调节理论的几个理论(外源性调节和内源性调节)P88

外源性调节:气候学派、生物学派、食物学派。

内源性调节: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

6集群的生态学意义(5点)P92

(1)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

(2)共同防御敌害;

(3)有利于改变小生境;

(4)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提高学习效率;

(5)促进繁殖。

7最小种群原则和阿利规律P93

最小种群原则:集群效应有在足够数量的个体参与聚群时才能产生。

阿利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当种群密度(数量)处于适度情况时,种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限制作用。

8高斯假说P95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了种间的竞争,而且两个物种的生态越相似,竞争越激烈。

9生态位(Niche)的概念及内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P99 生态位(Niche):种群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内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10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的实例;P101

捕食:美洲狮和狼以黑尾鹿为食。

竞争:蚂蚁、啮齿动物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寄生:全寄生:列当属和菟丝子属;半寄生:槲寄生。

共生:偏利共生:地衣互利共生:菌根、根瘤

11 r-对策和K-对策的在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上的差别;P106

r-对策:

r-对策者适用于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境(如干旱地区和寒带),是新生境的开拓者。

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暴发或猛烈的破产”。

r对策者具有能够将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即高生育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

如大部分昆虫和一年生植物属r对策者。

K-对策:

K-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的环境。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保守主义者。

在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种群数量经常保持在环境容量K水平上,故竞争较为激烈。

K对策者具有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仔少而大,但有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以高竞争能力使得以生存。

如大部分脊椎动物和乔木

r-与k-对策的特征比较:

在生存竞争中,K对策者是以“质”取胜,而r对策者则是以“量”取胜。

K对策者将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存活,而r对策者则是将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

12群落的定义及基本特征;P110

定义: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特征:(1)具有一定物种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3)形成群落环境

(4)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5)一定的动态特征(6)一定的分布范围

(7)群落的边界特征

13生物群落的结构(生活型life form、生态型ecotype和生长型growth form概念);P116 结构:(1)生活型、生态型和生长型(2)垂直结构(3)水平结构(4)时间结构

生活型life form:是不同植物对同一环境条件的长期趋同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相似性和一致性的植物类群。

生态型ecotype:同一个种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其所适应环境分化出来的性质(趋异适应),在遗传中固定下来而产生的类型称生态型。生长型也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可以看做是生活型的一种划分方法。

生长型growth form:生长型也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可以看做是生活型的一种划分方法。

14群落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P119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

15群落演替的类型(重点理解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P120

(1)按照演替延续的时间划分: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2)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分:原生(primary)演替、次生(secondary)演替。

(3)按基质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分:内因性演替(生命活动的结果)、外因性演替(外界环境因素引起)

(5)按群落代谢特征分:自养性演替(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异养性演替(有机质越来越少)(6)按演替方向分: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周期性演替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如果裸地上没有土壤和植物繁殖体,如裸露的岩石,海退新生的陆地,河流水击的沙滩等,称原生裸地。在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如果裸地上保留着一定厚度的土壤和植物繁殖体,如撩荒地、森林火烧地和采代地等,称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进行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16群落演替的几种类型(重点了解单元顶级论);P122

(1)单元顶级论(Clements):气候顶级;

(2)多元顶级论(Tansley):气候顶级、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动物顶级等;(3)顶级-格局假说(Wittaker):种群顶级格局理论,多元顶级学说的变型。

17演替包含的6个阶段;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P122

第四章生态系统学(P139-190)

1生态系统(Ecosystem)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关键种: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物种称为关键种。

4冗余种:一些物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的物种称为冗余种。

5食物链的分类及相关实例

食物链主要有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大类。

牧食食物链是以捕食生活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碎屑食物链是以对死亡植物或动物尸体分解为起点的食物链。

6顶位种、中位种和基位种的概念

顶位种:是食物网中不被任何其他天敌捕食的物种。

中位种:它在食物网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食者。

基位种:它不取食任何其他生物。在食物网中,基位种常称为源点,包括一种或数种被食者。7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及内部的比值关系。

8林德曼定律:是指林德曼认为在生态系统中,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通常为10%左右,所以也叫10%定律。

9能量流的特点:1、能量流是变化的;2、能量流是单向流;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4、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

1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获得营养级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入环境中,这个过程称为物质循环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1流通率:是指物质或能量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转移量。

12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三大类。实例的话大家自己看书P157 13氮循环的关键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将游离氮与氧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氨的过程。

氨化作用:蛋白质通过水解降解为氨基酸,氨基酸中的碳(不是氮)被氧化而释放出氨的过程。

硝化作用: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14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它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动态的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15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灾变。

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P192-224)

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容(10点)

(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3)调节气候(4)减

缓灾害(5)维持土壤功能(6)传粉播种(7)控制有害生物(8)净化环境(9)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10)精神文化的源泉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6点);

(1)整体有用性

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不是单个或部分要素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而是各组成要素综合成生态系统之后,表现出来的有用性(如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2)空间固定性

生态系统是在某个特定地域形成的,因而生态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使用价值,也具有地域性,或称空间固定性。

(3)用途多样性

如森林生态系统在提供木材产品的同时,它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固定二氧化碳和观赏旅游等多种用途。

(4)持续有用性

生态资源只要利用适度,其多种使用价值可以长期存在和永续使用。

(5)共享性

生态资源使用价值是生产者与非生产者、所有者与非所有者都可共享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

(6)负效益性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投入越来越多的劳动,如果投入不当,就会使生态系统恶化或污染,这样生态资源使用价值既可以表现对人类有益,又可以表现为有害,前者是正效益,后者为负效益。

4UNEP系统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5种);

具显著实物形式的直接价值、无显著实物形式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和消极价值。

第六章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P227-262)

1景观(Landscape):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2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3斑块(Patch):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

4廊道(corridor):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5基质(matrix):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6斑块的分类及实例:

按照起源分类: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进斑块

7斑块的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斑块中心部分在气象条件(如光、温度、湿度、风速),物种组成以及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方面,都可能与其边缘部分不同。

8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Farina(1998)认为景观异质性包括3种类型: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 系统或系统属性在空间上的复杂性(Complexi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 (Li et al., 1995)

时间异质性(Temporal heterogeneity) 研究景观结构的功能指标,如物质、能量和物种流等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功能异质性(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9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在自然过程或人为活动影响下,连续的整体景观转变为分割和破碎的景观镶嵌体的过程。

主要表现:

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景观内生境面积减小;廊道被切断,景观斑块隔离,形成岛屿状。

10干扰(disturbance)概念: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11根据不同角度的分类;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5点);

1.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

2.污染

3.采集

4.采樵

5.狩猎和捕捞

12干扰的生态学意义(3点)

(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13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干扰的生态学意义(4点)

(1)干扰与景观异质化

在一定意义上,景观异质化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干扰的结果

(2)干扰与景观破碎化

小干扰可以倒是景观破碎化,强的干扰使各种异质化斑块遭到破坏

(3)干扰与景观稳定性

取决于周围的景观因子,与干扰相矛盾

(4)干扰与物种多样性

主要与生物本身的特征有关

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与评价(P265-305)

1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概念;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各类物质。

2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5点、毒物的理化性质;个体因素)及如何影响;

(一)环境因素

(1)物理环境因素(2)湿度(3)气压(4)时间(5)作用方式

(二)毒物的理化性质

1物理性状与生物学效应(1)溶解度(2)挥发度(3)分散度

2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QSAR法

(三)个体因素(1)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2)年龄和发育(3)性别与激素

(4)遗传因素(5)健康状况与营养

影响环境污染物毒害作用的因素

a.环境因素:

(1)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中温度对毒物的影响是较为复杂的。通常,高温可促

进毒物的吸收使毒性增强,而温度下降可使毒性降低。

(2)湿度:湿度可以促进化学毒物经皮肤的吸收。高湿度可加速毒物的水解作用,某些

毒物在高湿条件下改变状态,使毒性增大。此外,高湿条件下,冬季易散热,夏季则反而

不易散热,从而增加机体的体温调节负荷,影响毒物毒性。

(3)气压:一般情况下,气压对毒物无明显影响。气压降低,空气中氧分压明显降低,CO的毒性加大。大气压变化对化学毒性的影响,主要为氧分压的改变。

(4)时间变化:生物体的许多功能随季节和昼夜节律产生规律性的变动。人或动物对化

学物质作用的反应,也受季节和昼夜的影响。许多毒物的毒性都与生命的发育阶段、年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5)环境污染物的作用方式:

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合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

用强度的总和。

协同作用:是指两种以上化合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

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是指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

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

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是强度的总和。

b.化学毒物的理化性状及效应:

(1)物理性状与生物学效应:

溶解度:化学物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大小与毒性强弱有关,溶解度越大,在体内吸收率越高,毒性也大。

挥发度:化学物质的挥发度愈大,在空气中的浓度就愈大,通过呼吸道引起中毒的危险性

就愈大。

分散度:分散度就是物质颗粒大小的程度,化学毒物的分散度愈大,表示其颗粒愈小,其

化学活性增大,同时容易随空气吸入呼吸道深部,其危害性也较大。

(2)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

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在体内参与和干扰的生化过程,决定毒作用的性质。

c.个体因素:

(1)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由于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

外来化合物在不同种属和品系动物体内的生物转运、转化过程不一定完全相同,其毒性作用也存在差异。

(2)年龄和发育:有机体进入老年后,一切代谢功能减弱,对一般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较为敏感;但对于一些需经生物转化后才具有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则相反。

(3)性别与激素:对大多数毒物而言,雌性动物往往较雄性动物敏感。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加重某些有毒外来化合物对有机体的不利影响。先天代谢缺陷或生理变异,可导致对某些化合物效应的敏感性。

(5)健康状况与营养:营养状况不良,往往会使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减慢,并出现异常毒性表现。但也有少数化学物,因生物转化过程减弱使其毒性反而降低。

3污染物的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

污染物的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污染物的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的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总和。

污染物的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4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物富集及实验方案设计(结合书本自行理解);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人为污染源

人类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产生一定量的大气污染物,包括工业企业、生活炉灶、采暖锅炉,交通运输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自然污染源火山爆发、森林失火也可导致大气污染。

生物富集及实验方案设计(结合书本自行理解);P265-277

生物富集指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也称为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生物富集通常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而急剧增大。

环境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畸、致癌、致突变试验;

中毒作用机理及动物体内代谢的研究;

生产和使用现场劳动卫生学与人群流行病调查;

确定农药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5污染物的生物代谢转化的概念及分类(生物活化作用和生物灭活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代谢转化:是指进入人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

分类:根据化学物结构和反应性,经过生物代谢转化,原无毒或毒性小的化合物,能够被转化成为有毒或毒性大的产物,这种转化称为生物活化作用。

相反,有毒的化学物,经代谢转化变成无毒或低毒的产物,这种转化称为生物灭活作用或生物解毒的作用。

6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

7生物积累(bioaccumlation):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8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9全致死剂量(LD100)和半致死剂量(LD50)的概念;

全致死剂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

10最大无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NOEL)概念:即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生物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按照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或一定的检测方法,未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1急性毒性概念:指外来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于机体后,在短时间内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

12毒物的蓄积作用与蓄积系数(commulation coefficient, K cum)

蓄积作用:是外来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数量超过机体消除的速度或数量,进而造成外来化学物质在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蓄积系数(commulation coefficient, K cum)指多次染毒所引起某种效应总量ED50(n)与一

次作用时所得相同效应的剂量ED50(1)之比。

)1(

)

(

50

50

ED

n

ED

K

cum∑

=

Kcum值的大小,表示蓄积作用的强弱。Kcum越小,表示受试物质蓄积性越大。

第八章受损生态系统修复(P307-347)

1受损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2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三个层次;

一是组成系统的成分是否完整,即系统是否具有土著的全部物种;

二是系统的组织结构是否完整;

三是系统的功能是否健康。

前两个层次是对系统组成完整的要求,第三个层次则是对系统成分间的作用和过程完整的要求。

3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点);

(1)物种多样性减少

(2)系统结构简单化

(3)食物网破裂

(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6)生产力下降

(7)系统稳定性降低

4受损生态系统演变的一般规律(3点);

(1)生态系统受损伤的各种变化都始于结构的改变

(2)生态系统过程受阻和功能衰退是受损伤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3)关键组分和过程的状态决定着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5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的概念: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6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的概念:生态修复的概念应包括生态恢复、重建和改建,其内涵可以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改建,即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7生态修复的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的内涵

自我设计与设计理论(Self-Design versus Design Theory),唯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生的理论:

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事件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

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自我设计理论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考虑的,未考虑到缺乏种子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只能是靠环境条件来决定的生物群落;而设计理论是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修复后结果和方向可能是多种的。

8生态修复的判定标准(5点)

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

不可入侵性(抵制入侵);

生产力(与自然群落类似);

营养保持力;

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9植物修复的5个主要技术

植物萃取、根际过滤、植物固化、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植物转化。

10工业废弃地修复的主要措施(结合书本自行理解)

工业废弃地修复方法

1.景观再利用法

整体保留

部分保留

构件保留

2.废弃物再利用法

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如砖、石等;

在废料和污染处理过程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污染严重的要对污染源进行清理。

3.生态技术法

在污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可采用生态技术,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为野生生物创造栖息地和活动廊道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处理污染土壤,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

生态学复习资料

摘录自: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阜《农业生态学》、李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有哪些? 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构成。 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4、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⑴在组成方面不仅包括无生命的成分,也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⑵在空间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⑶在时间变化方面系统中的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 ⑷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 ⑸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推动系统的有序状态。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生物对自然界有哪些影响? ⑴森林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⑵淡水水域生态作用-------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物质养分,保持水体清洁和容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⑶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牧草能改良土壤;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⑷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对土壤肥力有调节作用;对水土资源有保持作用;可以影响农田小气候;有净化环境作用。 7、什么是生物群落?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竟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8、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具有一定的结构; ⑶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⑷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⑸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⑹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⑺具有特定的群落边境特征。 9、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⑴土地的农业利用及开垦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⑵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野生生物种群产生影响; ⑶农田杂草防治中使用的除草剂可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农田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壤中的节肢动物有影响,对野生飞禽有破坏作用。 10、什么是食物链?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新版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这个念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的难以抑制,可能真的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我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这样做。 得知录取的消息后,真是万分感概,太多的话想要诉说。 但是这里我主要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备考经验,考研这一路走来,收集考研信息着实不易,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个小指引,不要走太多无用的路。其实在刚考完之后就想写一篇经验贴,不过由于种种事情就给耽搁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自己考研的历程写下来。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不过有时候又有一些懒散,人嘛总是复杂的,对于考研的想法我其实从刚刚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刚刚进入大三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复习了,不过初期也只是了解一下具体的考研流程以及收集一些考研的资料,反正说到底就是没有特别着急,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考研备考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容易产生疲惫和心理上的变化反而不好。 下面会是我的一些具体经验介绍和干货整理,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 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 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3)细胞生物学 ④(864)生态学

参考书目: 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4年,翟中和 《生态学》,科学出版社,第二版,林育真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moist,humid都含“潮湿的”意思。damp指“轻度潮湿,使人感觉不舒服的”。wet指“含水分或其他液体的”、“湿的”。moist指“微湿的”、“湿润的”,常含“不十分干,此湿度是令人愉快的”意思。humid为正式用语,常表示“空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 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 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园艺生态学;生境;生态因子;主导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生态位;“垃圾堆农业”;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斑;阴影;闪光;光时;光周期;温周期;冷害;霜害;冻害;团粒结构;菌根;逆温;共生关系;寄生;半寄生;偏利共生;竞争;协作;他感作用;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辅助能;信号;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二、填空: 1、请列举五种在我国为害的入侵物种(动植物皆可):、 、、、。 2、环境可分为、两大类。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三个基本定律包括限制性定律、 和,其中限制性定律包括和 两个方面。 4、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中栽培植物起源和类型形成包括、、、、、、、等八个

中心。 5、大多数植物的叶片当阳光自腹面照射时,可见光的吸收率为 、反射率为、透过率为。 6、园艺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和 。 7、低温伤害的种类包括、和 。 8、园艺植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和 两个方面。 9、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有(至少答三条):、 。 10、按其共生关系,菌根可分为、、。 11、食物链加环可分为、、、 、。 1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是和。 13、大量元素含量一般占植物体干重以上;微量元素一般占植物体干重的以下。 14、白僵菌对于防治(填“病害”或“虫害”)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15、生态系统一般可分为11个层级,即、、 、、、、、、、、。

16、园艺植物群落中常见的共生关系有、、 。 三、简答: 1、分别书写树冠层水分平衡表达式、园地水分平衡表达式,并解释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2、简述高温的生理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对热害和日灼的防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4、试简述紫外线的主要生态生理作用效应。 5、植物起源的确定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稽考? 6、简述植物病害的控制途径。 7、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8、试简述生态系统的特性与特征。 9、试简述食物链网结构设计原则。 10、试简述物质循环的特点。 11、试简述生态学理论对园艺生产的指导意义。(至少三个方面) 四、综述题 试列举近5-10年园艺生态学研究热点,并对园艺工作者的研究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 一. 1.斑块: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2.异质性: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分构成的系统。 3.景观破碎化:由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有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考)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也可以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 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5.景观格局总体变化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很大的变化,引起景观格局空间格局的改变;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6.流的媒介物: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人. 7. 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判定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8.景观稳定性的时空尺度(考) 时间尺度:在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间隔内,观察到景观有基本特征的变化,则认为景观失去了稳定性;如果此期间景观仍保留原有的基本特征,则认为景观保持了稳定性或者说景观处于复合稳定状态。 空间尺度:景观复合稳定性的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大空间尺度上景观的变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生,而小尺度上景观的变化在短期内即可发生。 9.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和机制(102页的图,考)(论述题) 10.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与空间过程的关系以及生态有利性分析(考)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与空间模式有关。如穿孔过程多出现于散步模式中,在单核和多核模式中也会出现;分割和破碎化过程多出现在廊道模式中。所有的模式中都有缩小过程,在最后阶段出现消失过程。只有随机模式中才会同时出现这5种过程。 首先对大斑块来说,边缘模式最好。边缘模式对连接性有利。边缘模式中没有穿孔、分割或破碎化过程。其次是单核模式较好。散布模式是生态学上最差的一种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会过早地丧失所有的大斑块。廊道模式也有其生态局限性。生态上最好的景观变化模式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景观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环境容量: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干扰: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自然事件。它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并具有破坏性。 群落演替: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种被淘汰,这种现象即为竞争排斥原理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这一现象称为(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植物种群: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类的集合体。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他感作用: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95%)的最小面积。: 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生活型:植物对生活条件长期适应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的生态类型,是不同物种对环境的趋同适应。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自疏现象:当种群密度太高时,部分个体死亡,密度呈现出降低的现象 光污染:是指环境中光辐射超过各种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指数,从而影响人类和其他少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普通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10空10')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鸟类、兽类、昆虫等。 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水稻、浮萍、树木等。 5、同资源集(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力:① 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 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mm最大的瞬 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 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 ),记作rm。) 7、生物群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域或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9、生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生态交错区。 ②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 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 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 生产。 12、生物量:①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②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物种。 1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指的是其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它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中的一部分。 15、生态价:生态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 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 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 n),或第一性生产。 17、适应:① 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②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景观生态学复习

1.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包括四个方面:1.景观结构 2.景观功能 3.景观动态 4.景观规划与管理 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 2.异质性和尺度性 3.综合性和宏观性 4.目的性 和实践性 3. 时空尺度: 4.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5. 干扰: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态现象,它引起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生物层次的非平衡特性,并在其结构形成以及动态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6. 自然干扰:指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干扰,包括偶发性的破坏性事件和环境的波动 7. 人为干扰: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资源的改造利用等过程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8. 干扰的景观意义: 9.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0. 斑块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11. 斑块大小的意义:1.斑块大小与物种多样性 2.斑块大小与生境适宜性 3.斑块大小与边缘效应 12. 廊道起源的类型:干扰性、残留性、环境资源性、人为引入型 13. 廊道的功能:1.资源作用:廊道是某些物种的栖息地和生物源 2.通道作用:廊道是物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 3.屏障功能:廊道是分隔地区的屏障或过滤器 4.防护作用:影响周围基质的环境 5.美学作用:金色长廊,曲径通幽 14. 本底: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15. 本底的判定标准:相对面积连通性动态控制作用 16. 景观异质性的概念: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17. 景观异质性类型:1.空间异质性 2.功能异质性 18. 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1.景观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 2.景观异质性与生多 样性互相促进 3.森林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19. 干扰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原理:1.干扰负效应说 2.干扰双重效应说 3.适度干扰说 20. 适度干扰说:认为中等强度的干扰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高强度和低强度干扰下的景 观生物多样性都比较低。 21.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 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22. 景观格局的概念: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 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23. 景观格局基本类型:1.规则式均匀格局 2.聚集格局 3.线状格局 4.平行格局 5.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 24. 景观结构类型:1.散布型 2.网络型 3.指状型 4.棋盘型 25. 景观过程的动力与运动机制:扩散、重力和运动 26. 媒介物:景观生态流在景观中的流动,主要依靠风、水、动物、重力、和人 27. 景观生态流:主要包括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和植物流 28. 空气流(举例):山风、谷风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地貌形态与地面物质的不同,可形成 局地环流 29. 地表水流(举例):一些内陆河水流注入湖泊,形成新的景观要素 30. 动物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 31. 廊道对流的影响:1.作为某些物种的栖息地 2.物种沿廊道迁移的通道 3.分隔地区的屏障 或过滤器 4.影响周围本底的环境和生物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