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2-01三堂街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002-01三堂街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002-01三堂街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002-01三堂街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篇前言 (1)

第二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3)

第一章区域位置及现状概况 (3)

第二章城镇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 (3)

第三章三堂街镇发展战略 (4)

第四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7)

第五章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8)

第六章镇域交通设施规划 (9)

第七章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9)

第三篇镇区总体规划 (10)

第八章镇区基本情况 (10)

第九章镇区建设目标与职能 (10)

第十章镇区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0)

第十一章镇区土地利用规划 (12)

第十二章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4)

第十三章生产建设规划 (16)

第十四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16)

第十五章镇区市政设施规划 (18)

第十六章镇区绿地景观规划 (21)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规划 (22)

第十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23)

第十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26)

第二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27)

附则 (27)

第一篇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005年,我国已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为新时期的发展树立了目标。节约资源,建立和谐社会,成为我们以后发展的主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农村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农村经济建设也要体现环境的和谐和资源的节约。

(二)城镇化等政策的推进作用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各种原因,过去我国一直在限制城镇化的推进进程,致使城镇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反过来也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带来了城镇化发展的春天。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总结,我国城镇化政策正逐步走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轨道。“十一五”期间,国家的城镇化政策为:“走符合中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镇市功能”。作为城镇化最主要的表现特征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因而城镇化进程直接意味着要大力进行城镇建设,尤其是具有优势条件(包括区位条件和建设条件)的城镇,是重点发展的对象,成为集聚人口和产业的重点城镇。城镇化等政策将给三堂街镇带来难得的发展好时期。

(三)三堂街镇发展的必要性

三堂街镇地处县域北部,历史悠久,但是,三堂街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均处于严重落后或缺乏状态。如道路系统不够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不全,无汽车站、公共停车场地,供水系统安全性差、水质没有保证,没有管道燃气,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所以,科学规划是三堂街镇发展的指导依据,是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以及湖南省实施“3+5城市群”发展战略给三堂街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三堂街镇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该镇目前经济稳定增长。

二、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三)《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

(四)《国务院国发[1996]18号《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五)《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六)《桃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2008—2030年)》

(七)《桃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八)《桃江县三堂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九)《桃江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十)《桃江县统计年鉴(2005-2009)》

(十一)《桃江县志》

(十二)各级政府制定的社会经济五年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

(十三)历年有关统计资料

(十四)国家、湖南省有关法律规定及行业标准

(十五)中共中央、国务院、湖南省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文件

三、规划原则

(一)产业发展原则:提高农村综合劳动生产率,突出三堂街镇产业特色。

(二)经济可行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避免大拆大建,保证土地出让、建筑出售与一级开发、还迁、复垦成本相平衡。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倡尊重自然环境,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生活。

(四)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耕地总量相平衡。

(五)城乡统筹原则: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四、规划目标

(一)全面提高三堂街镇的经济实力,充分发挥三堂街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环境优势,把三堂街镇建设成为一个“集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与商贸于一体”的环境友好、风景秀美、适宜人居的城镇。

(二)注重现代农业产业的培育,以竹木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加强商贸服务业的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建设,使“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从而建立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

(三)本次规划力求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力图在规划期末把三堂街建设成一个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新城镇,按新型社区建设模式,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舒适安全、方便先进的良好人居环境。

(四)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五、规划范围

(一)镇域规划范围:为三堂街镇行政管辖区范围,总面积约为145平方公里。

(二)镇区规划控制范围:东至规划永平路,南至规划沿江路,西至规划永兴路,北至风雨港。总面积约为180公顷。

六、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年-2030年:

近期:2010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30年。

七、规划执行主体和管理权限

三堂街镇总体规划由三堂街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委托桃江县城乡规划勘探建筑设计室编制,由桃江县建设局负责审查,桃江县人民政府审批;由三堂街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在镇域内进行居民住宅、乡村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的建设,必须遵守本规划。

根据三堂街镇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镇人民政府可以对三堂街镇的规划进

行局部调整,并报县人民政府备案;涉及村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需报请原审查批准机关同意后方可进行,并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区域位置及现状概况

一、区域位置

三堂街镇位于桃江县的中北部,地处资江北岸,距桃江县城30公里,东接修山镇,南邻大栗港镇、沾溪乡,西界鲊埠回族乡、武潭镇,北与常德市汉寿县毗邻。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6.1万人。辖胡家坳、乌旗山、天子仑、九峰、沿潭、王母、赤塘、三堂街、大屋山、花桥坪、龙牙、合水桥、龙家塅、荆竹界、湖莲坪、接龙桥、晚谷、郭家洲18个行政村。镇内有两条县级公路与常德、汉寿相通,加之资江河道贯穿全境,水陆交通便利,商贸流通活跃,是桃江江北地区的商业中心。

二、历史沿革

三堂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镇,镇域村镇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传,镇区沿江下边有数丈深潭三处,因而古人谓之“三塘街”。1929年,胡、周、李三姓偏多,以三个宗堂为正改名为“三堂街”。1951年设人民委员会,83年上级批准为建制镇,96年撤区并乡,合并湖莲坪乡、合水桥乡。

三堂街地处资江以北(其中湖莲坪片在江南),历来交通便利,三堂街的芝麻批发更是久负盛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湖南省最大的芝麻集散地之一。

三、自然条件

(一)气候

全境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年降雨量为1600mm。

(二)河流

兴修水利,开发河渠,发展灌溉,改良土壤,种植水稻,在三堂街境内已有多年历史。此外,有资江和风雨港流经三堂街镇。

(三)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其中舞凤山页岩基地是国内罕见的特大型页岩矿产基地,页岩废石料是加工页岩陶粒的优质原材料;跑马坪金矿、包狮村金矿储量大、品位高;赤塘片花岗石储量丰富,质地好,开采容易,开发价值较高。三堂街镇内山林分布宽广,有山林7.1万亩,竹资源丰富,镇内竹木加工业十分活跃,有竹木胶板厂26家。

四、人口

2009年末,总人口63314人,三堂街镇劳动力人口为41697人。

五、社会经济状况

200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61625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为16125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4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733元。

第二章城镇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优势

(一)生态环境优势

三堂街镇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良,资江流经全境;远离大城市,周边没有大的污染源,是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有利地区。

(二)资源优势

楠竹资源十分丰富,竹木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了三堂街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水资源丰富,资江位于三堂街镇东南部,担负城镇居民供水任务。风雨港像一条彩带蜿蜒穿越城镇。

矿产资源丰富,舞凤山页岩基地是国内罕见的特大型页岩矿产基地,页岩废石料是加工页岩陶粒的优质原材料;跑马坪金矿、包狮村金矿储量大、品位高;赤塘片花岗石储量丰富,质地好,开采容易,开发价值较高。

能源资源丰富:桃花江核电站、白竹洲电站坝址和修山电站库区都位于镇域范围内。

(三)交通优势

便利的交通是三堂街镇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镇域范围内共有二条县级公路经过,此外境内还有资江流经,它们一起构成了三堂街镇便捷的对外联系通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产业结构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三堂街镇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效益低下,模式落后,有待提高。农业以耕作为主,商贸以自发组织的集市为主。

(二)镇工业企业很少,总体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就业压力大。

(三)资本原始积累仍是制约三堂街镇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各村给水、排水、环保环卫设施严重缺乏,道路尚未形成系统,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三堂街镇要有大的发展,必须优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五)农民存在封闭保守、小福即安的思想,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

第三章三堂街镇发展战略

一、区域条件分析

《桃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8-2030年)》中将整个桃江县域划分成三个城市经济区,三堂街镇处于其中的武马城镇群经济区内,所以三堂街应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以经济区内的207国道、桃怀公路、308省道以及X032县道和X031县道为依托,有计划地规划和建设好三堂街镇,发挥镇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布局合理的村镇体系,逐步形成以镇区为核心,规模适度、职能明确、布局合理的村镇体系。

(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迁村并点,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二)提高镇区综合交通能力,并通过交通规划,解决镇区的内部交通问题,并使其与外部交通有较便捷的联系。

(三)根据现状及总体控制指标,提高绿地率、配套设施和市政设施水平以及综合环境质量。

(四)合理确定、严格控制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创造新农村的居住环境。

二、产业发展方向

三堂街镇的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以竹木加工、矿产开发和商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三堂街镇的拳头产业;培育高科技农业生态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建设一批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林木的

经济效益;保持采掘业稳定发展。建立多种产业相辅相成、滚动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堂街镇规划产业类型主要有:工矿业、竹木加工业和商贸业。

三、产业发展规划

对三堂街镇现有的产业进行整合,采取“以点连线、以线牵面”的原则,乡域产业规划形成“一轴、两区”的空间格局。

(一)一轴

“一轴”即沿X302县道两侧的产业经济联系轴。

(二)两区

“两区”即两大经济产业区,规划全乡分为竹木加工业区和采矿区。

竹木加工业经济区:主要包括湖家坳、合水桥、荆竹界、天子仑、沿潭口、胡莲坪、郭家洲以及接龙桥、王母;

矿石采掘业经济区:三堂街、乌旗山、花桥坪、龙牙坪以及赤塘和九峰。主要发展页岩、花岗石和金矿采掘业。

产业规划一览表

经济分区村名称主要产业

竹木加工业经济区湖家坳、合水桥、荆竹界、天子仑、沿潭口、

胡莲坪、郭家洲、接龙桥、王母

竹木加工业

矿石采掘业经济区三堂街、乌旗山、花桥坪、

龙牙坪、赤塘、九峰

页岩、花岗

石、金矿

四、产业发展战略

由于三堂街镇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需要外部资金介入,政府提供资金

援助是解决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竹木加工业:以现有竹木加工业基地为基础,进行适当整合;充分

保障毛竹原料的供应,使竹木加工企业能持续合理地发展;培育良好的创业氛

围;吸引更多投资进入,另外,镇政府要积极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增

强产品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原材料——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竹

木加工业。

(二)矿石采掘业:组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集团,充分发挥矿石采掘的最

大经济效益,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同时,要协调好与当地居民的

利益关系。

五、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现状

三堂街镇社会经济在益阳市处于中下等水平,规划需要对三堂街镇的现状

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所在,为未来的发展确定目标。

1、经济总量偏低,农民人均收入增速缓慢

200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61625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为16125万元,

工业生产总值为4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733元。

2、土地的综合效益低,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三堂街城镇现状建成区面积为73.04公顷,人均用地面积82.66㎡/人。三

堂街镇产业以农业为主,依靠有限的土地快速增加农民的收入不太现实,应在

注重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3、人口素质制约经济发展

据1995年人口统计,三堂街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人口占绝大部分,大专以上学历,高中、中专学历只占人口的极小部分。近几年,人口文化构成没有大的变化,总体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4、劳务输出是村镇最近几年的主要经济支柱

劳务输出对三堂街镇的经济作出过很大贡献。但近年,对劳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导致劳务输出难度加大,外出务工收入增长难以实现较大突破。

5、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延续不够

三堂街镇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价值受市场影响,潜在价值得不到有效挖掘,生产的农产品往往增产不增收,出售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受时间和季节限制,真正加工转化升值的少。

6、农村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提高,但是距小康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信息、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有待完善。

(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到2030年,桃江县三堂街镇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经济总量达到38.10亿元,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7989元。

2、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业,培养一批拳头产品,争取发展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农业示范园区,改变目前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利用三堂街镇的交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商贸业,着力开发集市建设,重新焕发湖南省芝麻集散中心的风采。兼顾采矿业发展,努力发展有价值新矿,以形成新的增长级。

3、全面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到2030年,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改善食品结构,人均蛋白质摄入量逐年增加,到2030年人均蛋白质摄入量达到100克以上;衣着消费逐步趋向于成熟化发展,注重美观、大方、舒适、款式新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到2030年住房砖木结构比重率达到100%。

4、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到2030年,社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彩色电视机、电话普及率达到100%,报刊杂志入户率80%以上,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70%,宽带网入户率达到50%,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0%以上。

5、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到203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9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适龄青年受科教专业培训比例达80%以上。

6、逐步改善生活环境质量。到2030年,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100%,山丘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集中居民点绿化覆盖率50%以上,主要道路及溪沟两边普遍绿化,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90%以上,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率90%以上,设公共厕所两处,垃圾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7、逐步提升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到2030年,新型农村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养老保险覆盖率80%以上,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率达100%,初级卫生保健普及率100%。

第四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性质

通过对三堂街镇现状经济、社会条件的综合分析,结合国家、省、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构想,对三堂街镇的未来进行客观预测,确定三堂街镇城镇性质为:三堂街城镇是三堂街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商贸为主,环境友好、风景秀美、适宜人居的农贸型城镇。

二、镇域人口预测

根据三堂街镇历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及三堂街镇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综合分析,三堂街镇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近期(2010—2015年)控制在6.5‰,远期(2016—2030年)控制在5‰。

由此,到2015年,Q自然=63314×(1+0.0065)6≈65824人

到2030年,Q自然=63314×(1+0.0065)6×(1+0.005)15

≈70937人

机械增长考虑三堂街镇区域交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以及沿海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外出打工人员将逐步减少,预计到2030年,机械增长率可视为零。

三、村镇体系规划和空间布局

三堂街镇辖胡家坳、乌旗山、天子仑、九峰、沿潭、王母、赤塘、三堂街、大屋山、花桥坪、龙牙坪、合水桥、龙家塅、荆竹界、湖莲坪、接龙桥、晚谷、郭家洲18个村民委员会。

三堂街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为“城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职能结构。其职能等级结构见下表。

等级数量村镇名村镇职能

城镇 1 三堂街镇域综合中心

中心村 4

合水桥农贸型

龙牙坪农业型

湖莲坪农业型

乌旗山农业型

基层村14

九峰农贸型

龙家塅农业型

花桥坪回族村农业型

大屋山农业型

三堂街农业型

郭家洲农业型

接龙桥农业型

晚谷回族村农业型

荆竹界农业型

沿潭口农业型

赤塘农业型

王母农业型

胡家坳农业型

天子仑农业型

村镇空间布局,村镇主要沿资江发展,各村依托公路良好的交通条件和水利优势,向公路两旁集中分布。

第五章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一、教育设施

三堂街镇学校规模普遍较小,目前用地紧张、建制不完善。主要是由于各村比较分散,人口生育高峰期已过,导致学龄儿童减少,生源不足,使学校资源闲置。规划需要对学校撤并整合,提高学校师资力量,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

规划2030年,镇域完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本地解决学生小学、初中就学,高中则在县城统一解决。根据人口规模预测, 2030年总人口70937人,小学生总数为7830人,按小学45人/班,则小学1740班。中学生总数为1500人,按中学50人/班,则中学30班。规划2030年,规划小学7所,共174班。规划中学1所,共30班。

小学、初中规划一览表

名称位置

用地面

(平方

米)

规模

备注

班数(班)学生数(人)

三堂街中学三堂街镇38264 30 1500 三年制

三堂街中心小学三堂街镇14763 30 1350 六年制

合水桥小学合水桥村8000 18 810 六年制

龙牙坪小学龙牙坪村10000 24 1080 六年制

九峰小学九峰村6000 12 530 六年制

湖莲坪小学湖莲坪村10000 24 1080 六年制

胡家坳小学胡家坳村8000 18

810

六年制赤塘小学赤塘村8000 18 810 六年制

幼儿园按村配置,每2个村配幼儿园1所,位置可结合村公共中心布置,也可结合小学布置,要方便幼儿接送。

建设标准按国家中小学建设标准,配套完善各项设施,保证用地标准和建筑标准。

二、文体科技设施

三堂街镇城镇规划建设文体娱乐活动中心,集文化站、体育活动场、科技展览于一体。

三、医疗保健设施

规划对三堂街中心卫生院进行改建,面积为0.68公顷。各村设卫生所。

另外,改建敬老院,规划改善其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对每个村的诊所进行改善,增加乡村诊所诊疗设备,彻底根除一些诊所存在的诊疗设备不齐全、老化等问题,提高乡村医生的诊治水平,使每个村的诊所能够基本解决乡村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性诊疗,基本做到使当地居民“小病不出村”。

四、商贸设施

三堂街城镇规划超市4处,银行5处,保险机构1处;其它各村规划小商店各1处,信用社各1处。

五、集贸设施

三堂街镇城镇规划集贸市场3处,供赶集之用;各中心村规划小市场1处。

第六章镇域交通设施规划

对外交通:三堂街是一个历史老镇,地处江北,与汉寿相邻,有两条主要公路与常德、汉寿相通。东与修山镇接壤,南与大沾溪乡、大栗港镇交界,西与鲊埠乡相连,北同汉寿毗邻。县道X031与汉寿县对接,县道X032规划提升为省道,对接鲊埠与修山。

镇域道路:规划充分结合现有的X032县道和X031县道相连,乡道Y534、乡道Y538与乡道Y535与县道X032相接,逐步完善村级公路,使镇域内道路交通形成有机系统。

第七章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镇域生态环境是三堂街镇健康发展的基础,根据三堂街镇域的现状,确定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

一、水域保护区

主要为镇域的山塘水库河流等,尤其是资江,它们为区域农业引水、城镇用水的水源,对水库划定周边保护范围,河流加强防护绿带的建设;水库山塘要加固整治,扩大蓄水容量。严禁向水体投放有害物质,严禁抛放动物尸体等。

镇域内各水体严格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二级水源水标准保护,其中以下水体按一级水源水进行保护。

主要保护水体一览表

序号水体名称功能区划规划目标

1 风雨港二级水源水

一级水源保护区,

执行Ⅱ类水质标准

2 资江

城镇生活用水,城镇生活线,

丰富城镇景观,一级水源水

一级水源保护区,

执行Ⅱ类水质标准

二、山林地保护区

山林地是区域水土保持的主要组成部分,采用封山育林,严禁乱砍乱伐,经济林要做到“砍伐-种植”平衡。规划期内,全乡须加强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对于生态林要严格进行保护,经济林可适度开发利用,做到发展与保护同步。

三、耕地保护区

耕地大部分属基本农田保护区,集中了镇域主要的农业产业。保护其用地性质,不被占为它用。积极实行土地整理,推行产业化发展,提高科技含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遗留有害物质的产生。

四、村镇建设与工矿点建设控制

村镇建设尽量占用园地、荒地等,避开基本农田。其建设不要对地形地貌产生大的破坏;村镇建设不要对周边水体、植被等造成污染。

工矿点建设,避开基本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进行恢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无法恢复的,要严令禁止。

第三篇镇区总体规划

第八章镇区基本情况

一、镇区现状

三堂街镇镇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拥有一定数量的公建配置设施的小城镇,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行政办公区、超市等,镇区面积为73.04公顷。其主要是沿县道X302两侧发展。

二、现状环境状况

该地区现状公共绿地较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市政配套设施不全,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较差,因此在规划中应进行合理配置。

第九章镇区建设目标与职能

三堂街镇区建设目标确定为:对外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尺度宜人的宜居宜业小城镇。

三堂街镇区的职能为:随着小城镇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三堂街镇区向农、工、商、文体、休闲、服务等各行业综合发展的方向,它承担着镇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服务职能,和镇区内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居住功能。

三堂街镇区作为三堂街镇政府所在地,应依托镇域经济发展,带动并服务于全镇乃至更大范围的地区,建设成为三堂街镇的综合服务基地和宜居城镇。

第十章镇区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镇区人口现状

三堂街镇现状城镇人口由三大部分组成,即①常住非农业人口;②常住农业人口;③寄住人口。通勤人口与流动人口不计入城镇人口。构成如下表:人口类别统计范围人口数量

非农业人口

户籍在镇区规

划范围内的人口

3350人

农业人口2866人

寄住人口

居住半年以上

的外来人口,寄宿在

规划用地范围内的

学生

420人

通勤人口

劳动、学习在镇

区内,住在规划范围

外的职工、学生等

1500人

流动人口

出差、探亲、旅

游、赶集等临时参与

镇区活动的人员

2000人

只有常住人口,即户籍人口和寄住人口之和计入城镇人口规模。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均不计入城镇人口规模。虽然镇区内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对建设用地规模和构成有影响,但同常住人口相比,对建设用地的影响仍然是局部的、暂时的。但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和基础设施用地予以考虑外,可在确定规划建设用地的指标级别的幅度中,适当提高取值和调整用地比例。如三堂街镇商贸活跃,在公共设施用地上宜取上限。综上所述,三堂街镇现状城镇人口规模为8836人。

二、城镇人口规模

①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总原则

——科学确立人口基数;

——多方位拟定人口增长预测方法,进行科学预测;

——强调人口规模应具有弹性。

②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三堂街镇的实际情况,三堂街镇的城镇化水平将主要是自由人口的转移,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预测的基本原理是:未来三堂街镇域内农村劳动力减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数,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则为可转移的劳动人口,其转移的方向可能为当地农村的其他产业活动,也可能是其他地区的或城镇的非农业人口。

①2009年底,三堂街镇农业人口59764人,按人口自然增长到2030年预计镇域农村总人口为:

Q农业总人口=59764×(1+0.0065)6×(1+0.005)15

≈66960人

②2030年农村劳动力预测

2009年底,全镇农村劳动力与农业人口的比率为69.77%,考虑人口年龄变化趋势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规划预计到2030年,镇域农村劳动力所占农业人口的比例为40%左右,因此2030年镇域农村劳动力为:66960×40%=26784人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测

参考土地利用规划,到2030年,三堂街镇耕地保有量3215ha,林业用地8216ha。考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按每个劳动力负担8亩耕地,到2030年,全镇耕地所需劳力为:

3215×15/8=6028人

由于三堂街镇城镇位于山区,按每个劳力看护50亩林地算,到2030年,全镇林业所需劳力为:8216×15/50=2465人

这样到2025年,全镇共有剩余劳动力:

26784-6028-2465=18291人

④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去向是三个方面:一是进入城镇从事工商经营;二是劳动力跨行政区输出;三是在村组驻地从事二、三产业。

据统计资料及典型村落调查,考虑三堂街镇对外交通的进一步完善,预计到2030年在村组驻地从事二、三产业将占全镇劳动力的32%左右,跨行政区输出的占全镇劳动力的31%左右,进入本地城镇继续居住的占到37%左右。

因此,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镇人口的数量为:

18291×37%=6765人

再考虑带眷系数0.5,共有:

6765×(1+0.5)=10147人

⑤现状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

8836×(1+0.0065)6(1+0.005)15=9900人

⑥2030年三堂街城镇人口:10147+9900=20047人

⑦2030年城镇人口比重预测

城镇人口比重=城镇总人口÷规划期末镇域总人口×100%

我们认为,至规划期末城镇人口可达到20047人,城镇人口比重

=20047÷70937×100%=28.26%。

依照此方法,可以计算得出近期(至2015年)城镇人口将达到

18.12%,城镇人口:65824×18.12%=11927人。

三、城镇化水平预测

据统计资料分析,三堂街现状城镇化水平为13.96%,根据桃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2008-2030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升1.0个百分点左右。三堂街镇发展比较缓慢,故确定近期城镇化水平增长保持年均0.8个百分点的进度,远期城镇化速度将放缓,年均增长0.6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水平预测如下:2015年,三堂街镇城镇化水平13.96%+6×0.8%=18.76%

2030年,三堂街镇城镇化水平18.76%+15×0.6%=27.76%

第十一章镇区土地利用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用地现状情况

现状镇区建设用地计算表

用地

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

顷)

占镇区建设

用地的比例

(%)

人均指标

(平方米/人)

1 R 居住用地41.1556.3446.57

2 C

公共设施用地19.3226.4521.87

行政管理用地 1.19 1.6346.57

教育机构用地 3.44 4.7121.87

文体科技用地0.040.05 1.35

医疗保健用地 1.06 1.45 3.89

商业金融用地12.5917.240.05

集贸设施用地 1.00 1.37 1.20

3 M 生产设施用地7.3810.108.35

4 W 仓储用地0.070.100.08

5 U 公用工程用地 4.73 6.48 5.35

6 S 道路广场用地0.390.530.44

7 合计73.0410082.66

注:镇区2009年现状人口为8836人。

(二)用地评价

区位交通分析:三堂街镇区位于镇域的中部,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乡的几何中心。镇区有乡道Y534、Y535与县道X032(规划提升省道)相连。

地形地貌:规划区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形相对平坦。资江和风雨港蜿蜒围绕三堂街镇而过,呈现两水绕镇的格局,建成区主要在资江和风雨港之间。

(三)现状建筑评价

对规划区现状建筑进行质量按好、一般、差三个等级进行评价,质量好的建筑为镇区建筑,多为2-3层,建设年代较近,占比例较大;质量一般和较差建筑多为村民建筑,比例较小。

根据用地现状分析及相关评价,确定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为180.00公顷。

二、用地规划构想

通过对规划区现状用地建设条件分析评价,对镇区建设历史形态分析,确定镇区主要发展方向为向北及向西发展。规划采用“田园城市”模式,“中心商业区—居住区—工业生产区—生态农业区”,以三堂街镇政府为镇区中心,外围布置居住区,工业以组团形式布置在镇区最北端,再外围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用地规模根据预测,按近期102公顷,远期180公顷控制。三、总体布局规划

规划镇区形成“两轴、一中心”的总体格局。

“两轴”为沿资江风光带和镇北的生态农业景观轴。

“一中心”是三堂街镇政府所在地,规划为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布置公共服务设施,行政办公、医院等用地。

四、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总用地260公顷,其中,镇区建设用地180公顷,占比例55.56%,水域和其它用地80.00公顷,占比例44.44%。

三堂街镇建设用地计算表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镇区建设用

地的比例(%)

人均指标

(平方米/人)

现状规划现状规划现状规划

1 R 居住用地41.15 73.16 56.34 40.64 46.57 36.58

2 C

公共设施用地19.32 33.06 26.45 18.37 21.87 16.53

行政管理用地 1.19 2.70 1.63 1.50 46.57 1.35

教育机构用地 3.44 6.15 4.71 3.42 21.87 1.72

文体科技用地0.04 1.49 0.05 0.83 1.35 0.75

医疗保健用地 1.06 2.21 1.45 1.23 3.89 1.11

商业金融用地12.59 16.15 17.24 8.97 0.05 3.08

集贸市场用地 1.00 4.37 1.37 2.43 1.20 2.19

3 M 生产设施用地7.38 17.95 10.10 9.97 8.35 8.98

4 W 仓储用地0 3.84 0 2.13 0 1.92

5 T 对外交通用地0.07 12.20 0.10 6.78 0.08 6.10

6

S

中道路用地 4.73 21.89 6.48 12.16 5.35 10.95

7 广场用地0 3.14 0 1.74 0 1.07

8 U 工程设施用地0.39 2.02 0.53 1.12 0.44 1.01

9

G

中公共绿地0 11.57 0 6.43 0 5.79

10 防护绿地0 1.17 0 0.65 0 0.59

总计镇区建设用地73.04 180.0 100 100 82.66 90.0 注:镇区规划2030年人口为20000人。

(一)居住建筑用地

规划居住建筑用地为73.1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40.64%。

(二)公共建筑用地

规划公共建筑用地33.0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6.45%。其中,行政办公用地2.07公顷;教育机构用地6.15公顷;文体科技用地1.49公顷;医疗保健用地2.21公顷;商业金融用地16.15公顷;集贸设施用地4.37公顷。

(三)生产建筑用地

规划生产用地为10.1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9.98%。

(四)对外交通用地

规划对外交通用地为12.2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6.78%。

(五)道路广场用地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25.0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3.91%。其中道路用地21.59公顷,广场用地3.44公顷。

(六)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规划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0.3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12%。

(七)绿化用地

规划绿化用地12.7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7.08%。其中,公共绿地11.57公顷;其它绿地主要为防护绿地,面积为1.16公顷。

第十二章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截止到2009年,三堂街镇公共服务设施较少,配套不完善。现有镇政府,用地较小,拥挤、陈旧;教育机构设施,镇区现有中学、小学及中心幼儿园各一所;文体科技设施,镇区现有基督教堂一座;医疗保健设施,现有有三堂街中心卫生院一所,有床铺98张,占地面积7800m2,各个村有一个诊所;房产集贸市场一个,占地面积1400 m2三堂街菜市场一个,占地面积1300 m2 ,都位于新建路上。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简陋不全,功能单纯,基本上不能满足现有的镇区功能需要。规划远期,镇区规模扩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服务设施在规模上也要扩大,在服务项目上亦要增加。

现状缺乏的主要公共设施有: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场所。城区只有学校设有篮球场和田径场,不能满足居民平时体育锻炼的需求。没有大型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如: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电影院等。

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行政办公设施规划

(1)完善行政管理设施,分级配套,“镇区-社区”。

(2)规划对原镇政府进行迁建,用地1.39公顷,将镇属站所纳入镇政府大院,如工商税务所、国土所、法庭、派出所等。

(二)教育机构设施规划

(1)规划在现有中心小学及中学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小学规模为30班,用地面积为1.48公顷;中学规模为30班,用地面积3.83公顷。

(2)保留原幼儿园,另规划新建幼儿园三所,每所幼儿园规模为6班,用地面积总计为0.32公顷。

(三)文体科技设施规划

(1)规划文体活动中心一处,位于同杉路一侧,用地面积1.26公顷;功能包括文化图书、科技、展示、体育等,规划灯光球场、科技站、文化站、青少年之家各一处。

(2)规划将原镇政府原地改建为商业设施,与新建路配套布置,同时满足新街路街区文化活动需求,规划用地面积0.26公顷。

(3)远期规划各居住区建设图书室,结合绿地建设健身场地,满足老人、儿童的活动需要。

(4)娱乐设施规划位于汽车站旁,尽量减少对居住、学校的影响。同时,在周边布置一个娱乐设施,缩短居民的行程。

(四)医疗保健施规划

(1)保留中心卫生院,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床位数125个,用地0.18公顷。并新建两个卫生院,规划床位数125个和40个,用地分别为0.68公顷和0.16公顷。

(2)结合镇政府建设计划生育指导站,鼓励民间办卫生所等医疗保健设施。

(五)商业金融设施规划

保留新建路部分商业金融设施,新规划商业金融设施主要位于同杉路上,主要有百货店、超市、食品店、生产资料、建材、日杂店、书店、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等,沿集贸市场和新建路周围规划旅馆、招待所。

(六)集贸设施规划

(1)规划把贸易产业做大,完善集贸市场配套设施。

(2)规划主要集贸市场位于汽车站南侧,同杉路两侧各一个,用地面积为分别为1.23公顷和0.75公顷。同时在镇北仓储用地旁新建一个用地面积为1.48公顷的次要集贸市场。

(3)老集贸市场改扩建,用地面积为0.91公顷。

(七)社会福利设施规划

规划保留原敬老院,改善其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镇区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公共服务设施名称面积(公顷) 地块编号备注三堂街镇政府 1.39 C—9

三堂街中学 3.83 C—7—1 规划30班三堂街中心小学 1.48 B—11—1 规划30班新幼儿园1 0.10 A—14—1 规划6班

新幼儿园2 0.13 B—8—4 规划6班

新幼儿园3 0.09 C—13—3 规划6班

老幼儿园0.05 D—2—3 规划6班文体活动中心 1.26 B—9—2

三堂街老卫生院0.18 B—7—9 规划45床位

三堂街新卫生院0.16 B—6—1 规划40床位

三堂街新中心卫生院0.68 B—12—5 规划125床位信用社0.46 D—2—4

邮政、电信所0.20 D—7—4

新集贸市场1 1.23 A—3—2

新集贸市场2 0.75 D—1—2

新集贸市场3 1.48 A—11—1

老集贸市场0.91 D—9—1

第十三章生产建设规划

一、生产建设现状

三堂街镇现有模具厂等,规模均不大,属于小本经营。

二、工业用地规划

规划在镇区北部建设农产品加工厂等二类工业用地,规划用地面积为19.44公顷。三、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

镇区规划以苗圃作物示范园区为主,位于建设用地外围,镇区外围,兼有农村休闲旅游。

规划可在示范园区内,根据产业情况,建设少量生产配套设施,如饲养场、育秧房、打谷场等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十四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现状

对外交通主要道路为县道X032和 X031,三堂街镇至桃江县城的交通距离为30公里,东接修山镇,南邻大栗港镇、沾溪乡,西界鲊埠回族乡、武潭镇,北与常德市汉寿县毗邻。

现状水泥路面有:新建路、沿江路、文质路、金矿路四条。除新建路外,其余道路均没有人行道、行道树和路灯,且道路等级有待提升。沿江路路面狭窄,两旁建筑密集,加上商业繁华,交通十分拥挤,达不到消防要求。道路系统不完善,过境交通从城中穿越,对城区居民生活影响较大,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的发生。镇区内没有公共停车场和汽车客运站,大部分车辆都是路边停靠,严重影响了交通通行能力。

(二)公路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主要通过省道X032和县道X031与外界联系。

(三)其它交通设施规划

规划综合汽车站位于三堂街同杉路旁,用地面积为1.25公顷。

二、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一)道路网规划

1)道路网格局

镇区道路规划根据地形形成自由式路网格局。分为主干路、干路和支路三个道路等级。

主干路:主要是镇区的发展轴,为镇区道路系统的主骨架,疏导镇区的主要车流,规划道路宽度为36米和24米。

干路:主要为联接两组团的组团干道,为镇区道路系统的次骨架,规划道路宽度为18米。

支路: 支路的功能是汇城交通和疏散干道的交通车流,提供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内部联系。道路宽度为10米,人车混行。

2)道路横断面

镇区干路和部分支路为一块板,规划车行道和人行道;部分支路和巷道规划为一块板,人车混行;

道路名称

红线宽

度(m) 等级

道路长

度(m)

道路横断面

(米)

起讫点

(道路交叉口

编号)

同杉路36 主干路1965 7—22—7 5—76 新建路24 主干路2338 5—14—5 7—75 兴隆路18 干路1116 4—10—4 20—26 金矿路18 干路1201 4—10—4 1—41 文质路18 干路649 4—10—4 49—53

风帆路18 干路448 4—10—4 65—68 永兴路18 干路1896 4—10—4 3—76 兴山路12 支路495 2.5—7—2.5 60—64 文苑路10 支路481 1.5—7—1.5 55—59 兴泰路12 支路695 2.5—7—2.5 43—48 兴华路12 支路964 2.5—7—2.5 2—36 兴业路10 支路778 1.5—7—1.5 15—19 兴安路12 支路787 2.5—7—2.5 10—14 庆祥路10 支路1451 1.5—7—1.5 4—66 永安路10 支路1611 1.5—7—1.5 6—52 沿江路12 支路1293 2.5—7—2.5 9—64 太平巷10 支路258 1.5—7—1.5 35—41 永宁路10 支路795 1.5—7—1.5 8—34 丹桂街12 支路160 2.5—7—2.5 27—28 月湾路12 支路385 2.5—7—2.5 69—74 兴盛路12 支路195 2.5—7—2.5 72—73 (二)交通设施规划

1)镇区广场

规划广场14个,分别位于各个组团内部,总用地面积为3.30公顷。

镇区规划广场一览表

广场名称面积(m2) 地块编号备注

A—17广场2650 A—17

A—3—2广场2726 A—3—2

A—13—1广场1400 A—13—1

A—1广场2915 A—1

A—18广场2650 A—18

B—4—2广场3391 B—4—2

C—6广场3615 C—6

A—3—1广场779 A—3—1

C—14—1广场738 C—14—1

D—1—1广场779 D—1—1

D—7—2广场2655 D—7—2

D—16广场3735 D—16

D—15—6广场1839 D—15—6

D—13—2广场957 D—13—2

D—13—4广场957 D—13—4

D—13—6广场232 D—13—6

B—7—5广场967 B—7—5

2)社会公共停车场

社会公共停车场按镇区人口0.5平方米/人配置,其中外来集贸人口按常住人口指标的50%标准配置,镇区规划3处停车场,用地面积共计0.58公顷。另外,对办公楼、商业建筑、宾馆酒楼、影剧院、医院、体育场、居住区等用地应内部进行配建停车场。

3)公共加油站

规划加油站2处,位于镇区入口,既为镇区内部服务,又方便过境车辆加油,用地面积0.19公顷。

第十五章镇区市政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原则

1) 满足人民生活用水、公建用水与工业用水等的要求。

2) 满足用户水量水压的前提下,经济合理地设计管道。

(二)规划用水量

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及工业生产用水等几大部分。

总用水量:

三堂街镇区规划建设面积为180公顷,规划人口20000人,城市单位人口最高日综合用水量标准为200升/人,所以本规划区域的城市平均日用水量Q=20000×0.2=4000吨/日。

(三)水源

规划在资江取水点附近扩建一个水厂,规划供水能力4000吨/日,用地为0.2公顷,位于镇区西南边山坡上。

(四)给水管径选择

为了避免按近期埋设管线管径偏小,带来后期开发跟不上及管线走廊不够

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拟定管径选择按远期规划取定,主干管DN400。

(五)管网布置

为了供水的安全可靠,采用环状网布置。给水管线干管间距按500-800米,给水管线沿道路的西北向敷设,各节点处用阀门控制,以利检修。给水管道上每120米范围内设置SS-100型地上式消火栓一座,在管网高点处设置自动排气阀,在最低点处设置排泥泄水阀。

二、排水工程规划

(一)现状

镇区排水为雨污合流制,排水体制不完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到资江,

(二)排水体制

根据总体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污水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

(三)排水规划原则

按管线最短、埋深最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将收集的雨、污水用重力流分别送入天然水体与污水处理厂,尽量避免用机械提升,以减少经常性的运行、管理、维护费用。

(四)排水系统规划

1) 污水量

镇区的最高日综合用水量为4000吨/日(日变化系数取1.6),平均日综合用水量为2500吨/日,污水量按给水量80%。Q=2500×0.8=2000吨/日。

各工矿企业污废水必须处理达到工业污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排放标准方可排入市政下水道,最终进入污水处理站。

2) 暴雨强度公式及雨水流量Q

根据总规,暴雨强度公式为:

Q = 2150.5(1+0.41lgp) / (t+13.275)0.6846 (升/公顷.秒)

雨水流量Q=ΨFq (升/秒)

其中设计重现期P为1年,综合径流系数Ψ为0.68。

3) 管渠布置

根据当地地势的特点,按管径最小,管线最短的原则,雨、污水干管尽量沿河附近布置,让雨水就近排入水体,排水管主要沿道路布置。

4) 污水处理厂

规划设置了污水处理厂,选址于资江下游,处理规模为2000吨/日,占地0.09公顷。

三、电力规划

(一)规划依据

①《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②《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③《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989-98)》

(二)现状

镇区现有变电站是三堂街变电站(35KV),向规划区供电。

(三)电力负荷预测

1)根据规划区不同的用地性质,采用分类用电负荷密度法,参考相关区域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 2006-12-15 8:51:13来源: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 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 111o51ˊ-112 o02ˊ,北纬 30o16ˊ-30 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 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 公里,至宜昌市 60 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 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 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 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 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 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 单位相继建成。 1976 年新场( 1981 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 发展。 1981 年列为乡级镇, 1985 年 12 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 霜期 220 天左右,年均气温 16.5 ℃,一月最冷,最低气温 -14.8 ℃;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 38.5 ℃。 年平均降雨量 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 米,相对高差小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本次规划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全镇产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 2.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经济生活富裕,也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的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规划建设好毕克齐镇域内的镇区、中心村,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指导农村建设,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村镇的规模,需要编制毕克齐镇乡总体规划和主要村镇的建设规划。 4.行政范围的变化和村镇体系职能调整,需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2006年4月,毕克齐镇与兵州亥乡合并,仍称为毕克齐镇,镇域范围发生变化。镇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都发生变化,需要对全镇村镇体系和主要村镇的职能进行规划调整。 二、历次规划情况 毕克齐镇上曾做过一次规划。 2001年6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所编制了《毕克齐镇总体规划》(2003—2028年)。对镇域的规划限于原毕克齐镇的镇域范围。镇区规划范围四至为:东至红领巾水库西干渠,西至飞机场铁路专运线,南至京包铁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为6.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15年2.3万人。镇区性质:毕克齐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商饮、服务、旅游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易中心集镇。 三、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1日起实施)。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6月29日)。 2、技术依据: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建设部令第44号发布)。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建村[2000]36号)。 《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它各项国颁、部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