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无机化学 陈慧兰7.5节

高等无机化学 陈慧兰7.5节

高等无机化学 陈慧兰7.5节
高等无机化学 陈慧兰7.5节

§7.5无机固相反应

前面讨论了一些特殊的无机固体的结构和性质,同样无机固体的反应性能也引起化学家的极大的兴趣,同时对固体电子结构的了解和生产上的需要也促进了对固体反应的研究。这方面已有许多文献和专著报道,这里我们只作简要的讨论。固相反应顾名思义是指有固体物质参加的反应,也就是说反应物之一是固相物质的反应。固相反应可以按不同的观点来分类,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可以分为(ⅰ)单种固体物质的反应,包括固体物质的热分解、聚合、光反应、固体中的相变与缺陷平衡;(ⅱ)固体和气体物质参加的反应;(ⅲ)固体和液体物质参加的反应;(ⅳ)两种以上固体物质之间的反应:(ⅴ)固体物质表面上的反应如固相催化反应和电极反应。其中两种以上股固体物质之间的反应更能体现固相反应的特点,在此将重点介绍。此外有关气固相的化学迀移反应将作一般的介绍。 1.固相反应的特点

固相化学反应与液相反应相比,尽管绝大多数得到相同的产物,但也有很多例外,即虽然使用同样摩尔比的反应物,但是产物却不同,例如:

3

434323

434322646

363])CH [()(])CH [()(])([K ])([])([NiCl N NCl CH NiCl NiCl N NCl CH NiCl I CN Fe KI CN Fe KI CN Fe K K

??→?+??→?++??→?+??→?+固相液相固相液相不反应

固体之间的反应包括两个基本过程:

(ⅰ)化学反应本身涉及的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得到新的产物的核。

(ⅱ)物质迁移到反应的区域,影响这些核的形成。

第(ⅱ)个过程即反应物在固相的迁移(虽然对气相或液相是不重要的),取决于固体颗粒扩散的平均路程(即颗粒平均半径的一半,大约μm数显级)以及它们在固体内的扩散速率,该速率值很小,大约是相同温度下在气体或液体中扩散速率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固相反应具有一些很重要的特性:

(1)Tamnann 规则

固体要发生反应,反应物的分子必须能够长程移动而且相互碰撞。固体中束缚力越弱,固体的反应温度越低。固体的熔点实际上表征了固体成分能够摆脱晶格束缚的温度。因此,固体中的束缚力的大小可以从固体的熔点看出。固体反应速率的经验规则(Tamnann 规则)指出:只有当热力学温度达到低熔点固体熔点值的2/3时固体之间才能反应。一般认为,固相反应能够进行的温度是反应物的Tamnann 温度较低者决定的。这里的Tamnann 规则温度是指固体中自扩散变得显著时的温度。该温度与固体的以绝对温标表示的熔点T m有关:对金属是0.3T m;对无机物为0.5T m;对有机物为0.9T m。实际上,为了使反应有较快的速率,通常使用较高的反应温度。例如,对无机物的反应它为2/3 T m,熔点通常在2 000 K以上的无机氧化物之间的反应一般在髙于1500 K的温度才能较快地进行,而熔点不高于300 K的分子固体之间的反应在室温附近就可进行。表7-11给出了若干代表性反应的反应制度及其反应物的熔点。

(2)固体的结构对反应性影响

晶体结构研究表明,固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是有限的。原子晶体、金输晶体和大多数离子晶体中化学键(共价键、金属键和离子键)一般是在整个晶格内贯穿。分子晶体是由物质的分子靠比化学键弱得多的分子间力结合而

成的。化学键只在局部范围内(分

子范围内)是连续的。绝大多数

有机化合物、无机分子形成的固体

物质以及许多固态配合物属于分

子固体。分子固体中,由于化学键

只在分子内部是连续的,固体中分

子之间靠弱得多的分子间力联系。

固体在结构上的这些差异对其

化学性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大多数离子晶体具有三维空间内致密的结构,所有的原子被强烈的化学键作用紧紧地束缚,导致晶格成分很难移动,外界物质也很难扩散进去,所以它们的化学反应性是最低

的。对于化学键仅在一维和二维晶格内贯穿的链状或层状结构,由于链间或层间的距离较大,链间和层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十分弱,晶格容易变形一些分子很容易地插入链间和层间。分子固体比所有延伸固体中的作用都弱,分子的可移动性很强,这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低硬度和低熔点,反应性最强。

例如,金刚石属于三维晶体,它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几乎对所有样品都是稳定的;石墨具有层状结构,很容易生成层状嵌入化合物,其反应温度范围在室温到200℃左右;碳纳米管近似为一维结构,内部可以填充一些特殊的客体分子;C60是分子固体,在固相中,它也和碘发生反应,生成包合物。

(3)嵌入反应

固体的结构除了对固体的反应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外,一些具有层状或夹层状结构的固体,如前节讨论的层状结构的无机固体石墨、MoS2、TiS2等,因为层与层之间具存足以让其他原子或分子嵌入的距离,可以发生嵌入反应。固体的层状结构只有在固体存在时才拥有,一旦固体溶解在溶剂中,层状结构不复存在,因而溶液化学反应中不存在嵌入反应。

在§7.4节已经讨论了除碱金属离子外,有机Lewis碱分子都能与这些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生成夹层化合物,如有机胺、吡啶等,这些有机分了在TaS2层间直立或平躺。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过渡金属的二硫族化合物与纯的有机分子直接反应得到。

例如用n-烷基胺(C n H2n+1NH2)作层间反应物,通过直接反应法可以得到n—1~8 一系列插层化合物。当n=1?4时,c轴膨胀较小,表明有机胺平行地排列在二硫化物夹层中。当n较大时,将获得化学计量比的相—A2/3TaS2(其中A烷基胺),随着烷基胺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晶胞参数c也成线性地增加,表明烷基胺分子的碳链与二硫化物层垂直或几乎垂直。通过化学分

析和晶胞参数的确定,还发现在二硫化物层中存在双层胺的结构(图7-52)。

可以想像离子能够插入一维通道,也可插入正在讨论的二维平面或交叉形成的三维网状通道(图7 -53)。除了具有可供进入的客体利用的空间位置外,基质还必须能够提供一个能量合适可以接受电子的导带(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对将电子给予客体)。多种化合物可作为基质使用,包括金属氧化物和各种三元或四元化合物,嵌入化学绝不只限于石墨和层状二硫化物。

2.低热固相反应

固相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的温度分为高温固相反应、中热固相反应和低热固相反应,其中高温固相反应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固相合成,已经在材料合成领域中建立了主导地位。中热固相反应,因为反应条性温和,一般不破坏固体的晶格结构,因而可以提供固相反应中重要的机理信息。通过动力学控制反应的选择性,并使产物部分保留反应物的结构特征,受到广泛的重视,其中应用的较为广泛的是前体合成法和水热合成法等。低热固相反应是近几年来发展的固

相反应,因为产率高、选择性高,现在成为固相反应的热点,在此重点介绍。

(1)低热固相反应的特有规律

低热固相化学反应与溶液反应一样,种类繁多,按照参加反应的物种数目可将固相反应体系分为单组分固相反应和多组分固相反应。到目前为止,已经研究的低热固相反应包括中和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分解反应,离子交换反应,嵌入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府,异构化反应,缩合或聚合反应和主客体包合反应等等。从上述各类反应的研究中,发现低热固相化学与溶液化学有许多不同,遵循特殊的规

律:

①潜伏期。与液相反应一

样,固相反应的发生起始于两个

反应物分子的扩散接触,接着发

生化学作用,生成产物分子。此

时生成的产物分子分散在母体反应物中,只能当作一种杂质或缺陷的形式分散存在,只有当产物分子集积到一定大小,才能出现产物的晶核,从而完成成核过程。随着晶核的长大,达到一定的大小后出现产物的独立晶相。可见,固相反应经历四个阶段,即扩散—反应—成核—生长,这种反应物间的扩散及产物成核过程构成了固相反应特有的潜伏期(图7-54)。

②无化学平衡。由于固相反应中没有浓度的概念,因此固相反应中不存在像溶液反应中的化学平衡,固相反应一旦发生即可进行完全,因此显现出很髙的产率。同时可以通过精确控制反位物的配比等条性,实现分步反应,得到所需的目标化合物。对于气体和固

体的反应,反应进行的程度与气

体的分压相关,例如下节将要

讨论的迁移反应等。

③拓扑化学控制原理。固相

反应中,各固体反应物的晶格是

髙度有序排列的,因而晶格分子

的移动较困难,只有合适取向晶

面上的分子足够地靠近,才能提

供合适的反应中心,使固相反应

得以进行,这就是固相反应特有的拓扑化学控制原理。例如使用MoS42-与Cu+反应,在固相反应优先形成类立方烷结构的原子簇化合物(图7-55),而在溶液中立方烷结构的化合物的产率较低,得到的是对称性高的平面型原子簇化合物。这可能与晶格表面的MoS42-总有一个S原子深埋在晶格下层有关。由于平面结构和立方烷结构的Mo- S- Cu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性能各有优势,这种拓扑控制的方法赋予了固相反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提供了合成新化合物的独特途径。

(2)低热固相反应在合成化学及生产中的应用

低热固相反应由于其独有的特点,在合成化学中已经得到许多成功的应用,获得了许多新化合物,有的已经或即将步入工业化的行列,显示出它应有的生机和沾力。随着人们的不断深入研究,低热固相反应作为合成化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成为绿色生产的首选方法已是人们的共识和企盼。

①合成新配位化合物。在配位化学领域中,配合物的合成大多是在溶液相中进行的,利用低热温度或室温固相反应的方法可以获得高温固相反应及液相反应无法合成的配位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等。例如单醛类化合物除个别外大多不能形成配合物,但通过固相反应可以合成弱配位的配合物,如对甲基苯甲醛(DMABA)的钴配合物。

原子簇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将四硫代钼酸氨(或四硫代钨酸氨等) 与其他化学试剂如CuCl,AgCl等研磨混合,在100℃反应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结构的簇合物。如图7-56所示部分结构新颖的Mo(W)—C u(A g)—S原子簇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很多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②合成有机化合物。众所周知,加热氰酸铵可制得尿素(Wohler反应),这是个典型的固相反应,可恰恰又是有机化学诞生的标志性反应。1968年Merrifield创立并发展了固相合成多肽的方法,对化学、生化、医药、免疫及分子生物学领域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法自创立至今虽仅短短的三十几年,但已可以半自动甚至全自动地快速合成多肽、寡核苷酸和寡糖,成为合成各类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不可或缺的手段,Merrifield因此获得了1984年的Noble化学奖。

图7-57是传统制药业中生产邻苯二甲酸噻唑的基本过程。产物中除了主产品(1)外,难以避免地有产物(2)和(3)形成,需要一系列的后期分离才

能得到产品,而利用固相反应可以直接得(1)的纯品。

低热固相反应作为一种新的固相反应,不仅在新的化合物的合成而且在工业上如在印刷线路板制造工业和颜料生产中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具有的“减污、节能、高效”等特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一些新的固相反应如今已在工业规模上使用,其详细内容在有关的专利中有介绍,将低热固相反应原理应用于工业中产中,已有蛋白素、MUST-4B配位催化剂、金属保护剂等低热固相反应产品间世。Borman等提出了利用室温固相反应在球磨机中用生石灰销毀多氯联苯和DDT等有毒化学品,其销毁率可达99.9996%。

3.化学迁移反应

一个凝固相的反应物(通常是固相)和一个气相反应物生成的唯一气相产物,在体系中迁移到另一个区域进行反应得出凝固相的最后产物,这样的反应

称为化学迁移反应(chemical transitional reaction), 即下面的反应:

固体A在低温T1下的蒸气压耐忽略不计。

1890年已用于工业生产的Mond- Langer过程是这类反应的极好例子。该过程通过金属Ni与气体CO先生成气态四碳基合镍(在45~50℃),接着四碳基合镍迁移到另一个区域在较高温度(1 80?2 00 ℃)下分解,最后得到纯度较高的镍。

迁移的程度取决于分子在气相中的运动情况,在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间气体样品的分压差(Δp)对于迁移是否发生是很重要的,此外焓和熵的改变对于Δp以及平衡常数都有影响,以下规则是有意义的:

(ⅰ)如果平衡常数特别大,则不发生迁移。

(ⅱ)若出现迁移反应,ΔH不会等于0。

(ⅲ)对于放热反应(ΔH<0),迁移到髙温区有利。对于吸热反应(ΔH>0),迁移到低温区有利。

(ⅳ)如果ΔS=0,在热和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将允许最大程度的迁移。

(ⅴ)如果ΔS小,迁移出现在哪个方向取决于ΔH的大小;如果ΔS 大,仅当ΔH和ΔS符号相同才可能出现迁移。

(ⅵ)当ΔS改变,最大的迁移随ΔH增加而增加。

关于气相反应的细节可以从一些评论文章中得到,本节不再进行讨论。最后举一些应用的实例。

(1)元素的提纯

常利用气相反应得到纯的元素,CO作迁移剂只限于Ni的提纯,而卤素是更通用的,其中碘特别有用,因为无水碘化物的分解温度比其他卤化物低。例如Zr的提纯采用以下反应:

Tl、Hf、V、Nb、Ta、Cr、Th、U等金属也用类似方法提纯。一个感兴趣的应用是在石英—钨白炽灯泡中掺加碘可以避免仅用钨丝带来的麻烦,因为钨在高温下蒸发,掺加碘首先形成WI2然后分解,将得到的钨仍沉积在灯丝上,这样避免钨丝的损失而提高灯泡的发光效率和寿命。

其他的例子牵涉元素与HCl的迁移反应(如Fe,Co,Ni,Cu的提纯),气体NaCl的迁移反应(如Be、Ti、V、U的提纯),O2的迁移反应(如Ir作为IrO3,Pt经PtO2),以及氧化物(如C用CO2,Mo用MoO3 )等。

(2)化合物的合成

化合物的合成不但受化学迁移的影响,还受其他伴随过程的影响。这些过程有两类:(ⅰ)化学转化,然后产物通过迁移过程移去;(ⅱ)一种反应物质迁移到另一种反应物上,它们原先并不直接接触。第一类过程的典型例子如从元素Ir合成纯的IrO2结晶的反应:

上述反应生成的IrO2(s)通过迁移过程移去。

第二类过程的一个例子是氧化物在存在H2或CO时形成Ca2SnO4和SrSnO3,反应式如下:

其中的SnO2同CaO、SrO并不直接接触,而是H2或CO存在时通过气相迁移反应形成的。

MFe2O4(M=Mo、Co、Ni)的合成是另一个例子,Fe2O3和MO两种固体氧化物在存在迁移剂HCl(g)时进行以下反应:

(3)单晶的制备

用于X—射线研究的单晶其大小、形态等取决于生长的条件,并可以通过迁移反应来控制,典型的例子如下:

小结

本章讨论了某些重要无机固体的结构、键型、能量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它们是离子固体,共价固体、金属和半导体;也讨论了一些特殊结构和性能的化合物,如固体离子导体和包含化合物。上述内容涉及固体中原子、电子的运动和晶格的形成、变化,缺陷和杂质的影响,能带的生成等物理过程。并与无机固体材料有密切关系,许多无机固体具有特殊的光、电、声、磁、热、力等性质,因此研究固体化学对于功能材料本质的阐明,开辟新的材料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空间技术、激光、能温计算机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章对几种具有导电、超导、巨磁阻、发光性质的无机固体的杂质缺陷结构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仔细的讨论。包合物是近来引起重视的一类无机固体化合物,这是由于其主客体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属当前超分子化学研究的范畴,并对结构和性质产生影响。这类化合物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机固体的反应也是固体化学中重要的内容,本章对低温固相反应和气相迁移反应作了介绍。

高等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章

第三章习题答案 2概述弱场和强场方法的处理步骤并比较其结果。 弱场方法: 一、电子相互作用 具有一定电子组态的原子或离子通过电子的轨道角动量之间,自旋角动量之间以及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偶合作用,产生具有不同能量的状态或谱项,利用微扰理论计算谱项分裂后的能量得到分裂的能级。 二、配体场作用: 金属离子受到配体电场的影响,电子状态发生改变,导致自由金属离子的谱项2S+1L也相应地改变,主要表现为自由金属离子谱项分裂产生配离子谱项,即光谱项。最后的光谱项通过群论得出。其中配体场球对称部分的作用使离子谱项能量升高,配体场对称性部分的作用使离子谱项分裂。 强场方法: 一、配体场作用: 金属离子的d轨道在配体场的作用下产生分裂形成电子组态,并按能量高低进行排列。 二、电子相互作用 在每一电子组态中,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产生具有不同能量的谱项(即配体场状态),每一电子组态所产生的谱项可以通过群论的知识得到。 对比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 A.得到谱项的种类和数目相同 B.得到的谱项能量都是B, C和Dq的函数,决定了谱项能量标度上的相对位

置 C. 两种方法的谱项能量有别,是方法上近似结果造成的 3. Co(NH 3)+36和Fe(H 2O)+ 36离子是高自旋组态还是低自旋组态?利用表3-7, 表3-8和表3-9的数据加以验证。 Co(NH 3)+36:=f 氨×g 钴=1.25×18.2=22.75 kK =22750 cm -1 P =23625 cm -1 理论上分裂能小,所以分裂,高自旋(实验上应该是低自旋)。又因为配合物金属离子的成对能要比自由气态离子时的成对能值小 15%到30%,综合考虑后Co(NH 3)+ 36是低自旋。 Fe(H 2O)+ 36 :=f 水×g 铁=1×14=14 kK =14000 cm -1 P =29875 cm -1 配合物金属离子的成对能要比自由气态离子时的成对能值小15%到30% 综合考虑后,成对能大,所以不成对,高自旋。 4.在下列离子中哪些会发生结构的畸变?(ML 6为O h ,ML 4为T d 或D 4h ) Cr(H 2O)+ 36;3d 3,高自旋,无简并,不畸变 Ti(H 2O)+36 ,3d 1 ,八面体场,三重简并,畸变; Fe(CN)-46,3d 6,低自旋,无简并,不畸变; CoCl -24:3d 7,配位轨道sp 3 杂化,高自旋,T d 对称性,四面体场,无简并, 不畸变; Pt(CN)-24 dsp 2,5d 8,低自旋,四面体场,D 4h 对称性,无简并,不畸变; ZnCl -24 :3d 10,sp 3杂化,无简并,不畸变; Cu(en)+23对称性位阻,形成螯合物,有二重简并,但不畸变;

GIS高校主要课程

G I S高校主要课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武汉大学 专业基础课: 必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数字测土与GPS、专题地图编制、GIS图形算法基础、 选修:模糊数学、计算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地图投影与变换、人文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地图艺术设计、地图制图数学模型、地图代数概论 专业课: 必修: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原理 选修:空间数据处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图形图像软件应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多媒体电子地图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综合、地理信息学进展 北京大学 必修课: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 选修课: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基础、环境与生态科学、城市与区域科学、测量学概论、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色度学、地学数学模型、地理科学进展、数字地球导论、网络基础与WebGIS、数字地形模型、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导航与通讯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概论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专业导论 专业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设计与应用、测量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C语言与程序设计、C语言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GIS算法基础

最新高等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高等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6分) 1.O原子的电子排布为(1s22s22p4)、基态时未成对的电子数为(2)、可能的状态分布是(15),基态时的谱项符号是(3P). 2.写出N2的分子轨道式为((σ1s)2(σ1s*)2(σ2s)2(σ2s*)2(π2py)2(π2pz)2(σ2px)2),键级为(3),磁性为(抗磁性).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 1.SO2C1F分子的对称点群为(B) (A)C2v (B) Cs (C) C2h (D) D2h 2.下列络合物中不稳定的是(D) (A) [V(H2O)6]2+ (B) [Nien3]2+ (C) [Co(CN)6]3+ (D) [V(H2O)6]3+ 3.下列离子中,中心原子采取不等性杂化的是(A) (A) H3O+ (B) NH4+ (C) PCl6- (D) BI4-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 Ni II的四面体络合物很不常见,说明可能的原因. 答:Ni II的四面体络合物为d8组态.中心原子的电子构型含有不等性占有的简并轨道(e)4(t2)4: ╫ ┼ ┼ t2 ╫ ╫ e 根据Jahn-Teller效应,体系是不稳定的,要发生畸变,以消除简并性.四面

体通常会完全转变为平面正方形. 2. 请解释原因:He+中3s和3p轨道的能量相等,而在Ar+中3s和3p轨道的能量不相等. 答:He+中只有一个电子,没有屏蔽效应,轨道的能量由主量子数n决定,n相同的轨道能量相同,因而3s和3p轨道的能量相同.而在Ar+中,有多个电子存在;3s 轨道的电子与3p轨道的电子受到的屏蔽效应不同,即轨道的能量不仅和主量子数n有关,还和角量子数 l 有关.因此,3s与3p轨道的能量不同. 四.计算题(8分) 求算Li的第三电离能(用kJ·mol-1表示). 解:Li的第三电离能是指Li2+→Li3++e-过程所需能量.由于Li2+为单电子离子,电子构型为1s1,当n→∞时,电子已失去,此时电子能量最高为0,则Li的第三电离能为: E1s= -13.6eV×Z2/n2= -13.6eV×32/12= -122.4eV I3=0- E1s=122.4eV =122.4eV×1.602×10-19×10-3×6.02×1023 =11804 kJmol-1

数字图像处理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报告——图像处理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姓名:蒋运文 学号:12212842 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沈伟教授 2013.0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研究源于两个主要应用领域:其一是为了便于人们分析而对图像信息进行改进,其二是为使机器自动理解而对图像数据进行存储、传输及显示。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上都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图像是人类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必然涉及到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也将随之不断扩大,本文主要介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在信息安全领域,数字图像还承担着作为法庭证据的责任,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执法结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从互联网上获取数字多媒体信息,而与此同时,数字多媒体信息 的版权、保密等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本文在介绍数字水印技术的相关概念、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现数字水印的步骤,并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人们由于不同的应用需求造就了不同的水印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则是其中最新的一种,数字水印是把主要内容隐藏在图像,声音中,水印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这大大改善了传统水印的肉眼即可分辨性,数字水印在不同的环境同时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性质,它还能够被特定的机器所识别,正是其具有的这些优点,越来越多的各个领域的人们开把把眼光看向它。数字图像水印可以用于鉴别信息真伪、认证身份、图像保护、版权保护、隐藏信息、以及做标记等等方面。数字图像不

仅包含信息量大,而且其传输和处理极其方便,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所以数字图像水印也是应用得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 二、数字水印的衡量标准 安全性:数字水印的信息应是安全的,难以篡改或伪造,同时,应当有较低的误检测率,当原内容发生变化时,数字水印应当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检测原始数据的变更;当然数字水印同样对重复添加有很强的抵抗性 隐蔽性:数字水印应是不可知觉的,而且应不影响被保护数据的正常使用;不会降质; 鲁棒性:是指在经历多种无意或有意的信号处理过程后,数字水印仍能保持部分完整性并能被准确鉴别。可能的信号处理过程包括信道噪声、滤波、数/模与模/数转换、重采样、剪切、位移、尺度变化以及有损压缩编码等。主要用于版权保护的数字水印易损水印(Fragile Watermarking),主要用于完整性保护,这种水印同样是在内容数据中嵌入不可见的信息。当内容发生改变时,这些水印信息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可以鉴定原始数据是否被篡改。 三、数字水印的分类 数字水印的分类方法很多,下面按主要特征对其作一简单概述:从含水印图象中的水印是否可见分为可见水印和不可见水印两大类。当前学者们主要致力于研究不可见水印,即水印是不可被感知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为了保证水印嵌入引起的改变不被感知,需要

最新大学无机化学第八章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溶度积常数 1;了解溶度积常数及其表达式,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 2:学会用溶度积原理来判断沉淀是产生、溶解还是处于平衡状态(饱和溶液),3:大致了解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 第二节:沉淀生成的计算 利用溶度积原理掌握沉淀生成的有关计算。(SP Q K θ>将有沉淀生成) 第三节: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1:利用溶度积原理掌握沉淀溶解和转化的计算(SP Q K θ<沉淀溶解) 2:可以判断溶液中哪种物质先沉淀。 用KSP 的表达式,计算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 习题 一 选择题 1. Ag 3PO 4在0.1 mol/L 的Na 3 PO 4溶液中的溶解度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已知Ag 3PO 4的K 0sp = 8.9×10-17) A. 7.16×10-5 B.5.7×10-6 C. 3.2×10-6 D. 1.7×10-6 2.已知Sr 3(PO 4)2的溶解度为1.7×10-6 mol/L ,则该化合物的容度积常数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1.0×10-30 B. 1.1×10-28 C. 5.0×10-30 D. 1.0×10-12 3.已知Zn (OH )2的容度积常数为3.0×10-17,则Zn (OH )2在水中的容度积为 (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2.0×10-6mol/L B. 3.1×10-6 mol/L C. 2.0×10-9 mol/L D. 3.1×10-9 mol/L 4.已知Mg (OH )2的K 0sp = 5.6×10-12,则其饱和溶液的pH 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3.65 B3.95 C. 10.05 D. 10.35 5.下列化合物中,在氨水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Ag 3PO 4 B. AgCl C. Ag Br D. AgI 6.CaCO 3在相同浓度的下列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NH 4Ac B. CaCl 2 C. NH 4Cl D. Na 2CO 3

中大药物化学考试复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药物:凡具有治疗、预防、缓解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化学品。(PPT 13-1, P1) 2.药物化学:是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学科。(PPT 13-1,P1) 3.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百度百科) 4.拟胆碱药:是一类具有与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药物。(P85) 5.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又称为抗胆碱酯酶药,通过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可逆性抑制,达到使乙酰胆碱 (ACh)在突触处的积累,延长并且增加了乙酰胆碱的作用。(百度百科) 6.抗胆碱药: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相互作用的药物。(百度百科) 7.拟肾上腺素药:是一类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而发挥作用的药物,亦称为拟交感神经药(P107) 8.局部麻醉药:是指当局部使用时能够可逆性阻断周围神经冲动从局部向大脑传递的药物(P131) 9. 钙通道阻滞剂:是在细胞膜生物通道水平上选择性地阻滞Ca2+经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减少细 胞内Ca2+浓度的药物(P149) 10. NO供体药物:在体内释放出外源性NO分子的药物。(P175) 1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化合物。它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合成 而控制高血压。(百度百科) 12. 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或称他汀,是一类新型抗高血脂药物。这类药物能有效的 阻止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显著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水平。(百度百科) 13. 质子泵抑制剂:即H+/K+-ATP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与K+的交换,组织胃酸的形成。(P209) 14. 前列腺素:是一类含20个碳原子,具有五元酯环,带有两个侧链的一元脂肪酸。(P409) (二)名词解释: 15.非甾类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SAIDS)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百度百科查取) 16.生物烷化剂:也称烷化剂,属于细胞毒类药物,是抗肿瘤药物中使用得最早、也很重要的一类药物(书本P258) 17.抗代谢药物:是指能与体内代谢物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或拮抗代谢功能的药物,通常它们的化学结构与体内的核酸或蛋白质代谢物相似。(百度百科查取、书本P270) 18.抗生素: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能在小剂量的情况下对各种病原菌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P294)。 19.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属于非经典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机制而研究发现的一类药物。它们对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性。(P316)20.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是合成HIV的DNA逆转录酶底物脱氧核苷酸的类似物,在体内转化成活性的三磷酸核苷衍生物,与天然的三磷酸脱氧核苷竞争性与HIV逆转录酶(RT)结合,抑制RT的作用,阻碍前病毒的合成。(P370) 21.利尿药:利尿药(diuretics)是一类能够增加尿液生成率的化合物。其主要作用于肾脏来增加尿液的流速,

高等无机化学习题测验

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一、判断题 3.杂化轨道中含p成分越多,原子的电负性越大。× 4.根据VSEPR理论,在SiF62-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总数为10个。× 5.根据VSEPR理论,氧族原子提供的电子数为6。× 6.在SO3-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总数为12个。× 7.SnCl2几何构型为直线型。× 8.ICl4—几何构型为四面体。× 9.NH3和NO3-的几何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型。× 10.H2O和XeF2的几何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型。× 11.SO32-和NO3-的几何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型。× 12.下列三种离子,其极化作用顺序为:Al3+ > Mg2+ > Na+ √ 13.下列三种离子,其极化作用顺序为:Pb2+ > Fe2+ > Mg2+√ 14.Ag+的极化作用大于K+的极化作用,因此Ag+的极化率小于K+的极化率。× 15.H+的极化能力很强。√ 16.极化作用愈强,激发态和基态能量差愈小,化合物的颜色就愈深。√ 17.温度升高,离子间的相互极化作用增强。√ 18.半径相近、电子层构型相同时,阳离子正电荷越大,极化作用越强。√ 19.其它条件相同或相近时,阴离子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20.无机阴离子团的变形性通常较大。× 二、选择题 3、与元素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有关的电负性标度是(B): (A)鲍林标度(B)密立根标度(C)阿莱-罗周标度(D)埃伦标度 4、下列基团中,电负性值最大的是(A): (A)CF3- (B)CCl3- (C)CBr3- (D)CI3- 5、在以下化合物中,碳原子电负性最大的是(C): (A)CH4 (B)C2H4 (C)C2H2 (D)电负性相同 7、XeO3离子的几何构型为(A) (A) 三角锥 (B) 四面体 (C) V型 (D) 平面三角形 8、根据VSEPR理论,多重键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最大的是(A) (A) 叁重键 (B) 双重键 (C) 单重键 9、根据VSEPR理论,成键电子对(BP)和孤电子对(LP)之间相互排斥作用最大的是(A) (A) LP-LP (B) LP-BP (C) BP-BP 10、ClO3-离子的几何构型为(A) (A) 三角锥 (B) 四面体 (C) V型 (D) 平面三角形 11、ClF3的几何构型为(C): (A)平面三角型(B)三角锥型(C)T型(D)V型 12、NF3的几何构型为(B): (A)平面三角型(B)三角锥型(C)T型(D)V型 13、BrF3的几何构型为(C): (A)平面三角型(B)三角锥型(C)T型(D)V型

大学无机化学第八章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溶度积常数 1;了解溶度积常数及其表达式,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 2:学会用溶度积原理来判断沉淀是产生、溶解还是处于平衡状态(饱和溶液),3:大致了解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 第二节:沉淀生成的计算 利用溶度积原理掌握沉淀生成的有关计算。(SP Q K θ>将有沉淀生成) 第三节: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1:利用溶度积原理掌握沉淀溶解和转化的计算(SP Q K θ<沉淀溶解) 2:可以判断溶液中哪种物质先沉淀。 用KSP 的表达式,计算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 习题 一 选择题 1. Ag 3PO 4在 mol/L 的Na 3 PO 4溶液中的溶解度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已知Ag 3PO 4的K 0sp = ×10-17) A. 7.16×10-5 -6 C ×10-6 D. ×10-6 2.已知Sr 3(PO 4)2的溶解度为×10-6 mol/L ,则该化合物的容度积常数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1.0×10-30 B. ×10-28 C. ×10-30 D. ×10-12 3.已知Zn (OH )2的容度积常数为×10-17 ,则Zn (OH )2在水中的容度积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2.0×10-6mol/L B. ×10-6 mol/L C. ×10-9 mol/L D. ×10-9 mol/L 4.已知Mg (OH )2的K 0sp = ×10-12,则其饱和溶液的pH 为( )(《无机化学例题

与习题》吉大版) A. B3.95 C. D. 5.下列化合物中,在氨水中溶解度最小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Ag3PO4 B. AgCl C. Ag Br D. AgI 在相同浓度的下列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NH 4Ac B. CaCl 2 C. NH 4 Cl D. Na 2 CO3 7.难溶盐Ca 3 (PO4)2在a mol/L Na3 PO4溶液中的溶解度s与容度积K0sp关系式中正确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K0sp =108s5 B. K0sp =(3s)3 +(2s + a)2 C. K0sp = s5 D. s3·(s + a)2 8.下列难溶盐的饱和溶液中,Ag+浓度最大和最小的一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Ag 2CrO 4 和AgCl B. Ag 2 CrO 4 和AgSCN C. AgSCN和Ag 2C 2 O 4 D. Ag 2 C 2 O 4 和AgSCN 9. AgCl和Ag 2CrO 4 的容度积分别为×10-10和×10-12,则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AgCl与Ag 2CrO 4 的容度积相等 B. AgCl的容度积大于Ag 2CrO 4 C. AgCl的容度积小于Ag 2CrO 4 D. 都是难溶盐,容度积无意义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K0sp = ×10-10,把×10-3mol的BaSO 4配成10dm3溶液,BaSO 4 未溶解的质量为()(《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0.0021g B.0.021g C.0.21g D. 2.1g

(中山大学必备)人卫版药理学第七版笔记及总结

人卫版药理学第七版笔记及总结 写在前面:此总结综合了前届所留资料以及个人总结,凡出现页码均为新版教材(《药理学第七版》人卫版殷明主编)和新版教材配套习题集,如有谬误,还请指正哈! 使用说明:建议将书看一遍或者结合书来看,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 1.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2.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3. 临床前药理研究: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药动学研究、新药毒理学研究。 4. 药物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第二章药动学 1.药物转运体: 2.首过效应:(first past effect) P14 :某些药物经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人体循环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其属于吸收过程) 3.半衰期(half-life,t1/2):血浆药物浓度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4.表观分布容积:(Vd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体内药物总量按血药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 5.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下的面积,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基础数值 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bioavailability F ):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程度用AUC表示,速度用达峰时间表示 7.总体清除率(total body clearance,CLtot):体内诸多消除器官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体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量被清除。又称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CLp) 8.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Css),又称坪值(plateau):Css 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 :随着给药次数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率逐渐下降,直至在给药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量,从而达到平衡,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ss ,达到Css的时间仅取决于半衰期。 9.药物代谢: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II相反应(结合) 10. 肝药酶的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水合氯醛、卡马西平 肝药酶的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别嘌醇、磺胺苯吡唑、西咪替丁 ※肝药酶特点、定义及临床意义P19 11. 一级动力学过程(first-order kinetic process) 概念: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dC/dt)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D或浓度C的一次方成正比。 特点: (1)药物转运呈指数衰减,每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不变,即等比转运,但单位时间内药物的转运量随时间而下降。

高等无机化学

名词解释 1 钻穿效应:定电子避开其余电子的屏蔽,其电子云钻到近核区,受到较大的核电荷作用,使其能级降低的效应。 2 屏蔽效应:其他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 3 价态电离能:原子以杂化轨道参与成键时,移去电子所需能量 4 价态电子亲和能:原子以杂化轨道参与成键时,接受电子时所放出的能量 5 原子的电负性:一个分子中的原子对电子吸引力的能力 6 电子亲和能:基态的气态原子获得一电子成为-1价气态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 7 电离能:基态的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8 物质波:又称德布罗意波,是指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几率,其中概率的大小受波动规律的支配 9 几率密度: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 10 等几率密度面:将核外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相当的点用曲面连接起来 11 径向分布函数的物理意义:在半径为r处单位厚度球表层内找到电子的几率,反映了电子云的分布随半径r变化的情况 12 有机金属化合物:至少还有一个金属-碳键的化合物 13 ψ2的物理意义:原子核外空间某点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 14 测不准原则: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15 原子簇:原子间相互成键形成笼状或者多面体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16 金属原子簇: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金属键至少与两个同类原子直接键合形成多面体原子骨架的化合物 17 溶剂的拉平效应:当一种酸溶于某种溶剂时,酸中的质子完全转到溶剂分子中,这种将酸(或碱)的强度拉平的作用称为溶剂的拉平效应 18 硬碱:一些电负性大、半径较小、不易被氧化、不易变形的原子,以这类原子为配位原子的碱 19 Lewis酸:凡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 20 Lewis碱:凡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 二、简答下列问题. 1. 基态光谱项的确定原则. ①同一组态(即n,l相同)的原子,S只最大者能级最低; ②S值相同时,L值最大者,能级最低; ③L和S值均相同时,半满前,J值越小,能级越低;半满后,J值越大,能级越低。 2. 电子光谱项的基本规律. a 同种轨道不同电子数的电子组态中,电子数互补的电子组态,具有相同的光谱项。 b 无论何种电子组态,只要是全充满(s2,d10,p6),它的光谱项为1s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基本原则. ①Pauling不相容原理;②洪特规则;③能量最低原理。 4. 为什么氧原子的电子亲和能比硫原子的电子亲和能小? 第二周期原子半径比第三周期小得多,电子云密度大,电子间排斥力强,以致接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放出的能量少,而第三周期元素,原子体积较大,且同一价电子层中还有空的d轨道,可容纳电子,电子间斥力显著减小,因而接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放出的能量较前者有所增加。

高等无机化学习题

有机金属配合物习题 1 计算下列化合物的价电子数指出哪些符合EAN规则 (1) V(CO)6 (2) W(CO)6 (3) Ru(CO)4H (4) Ir(CO)(PPh3)2Cl (5) Ni(η5—C5H5)(NO) (6) [Pt(η2—C2H4)Cl3] 解:(1) V(CO)6 V:5;6CO:12;共17。不符合 (2) W(CO)6 W:6;6CO:12;共18。符合 (3) Ru(CO)4H Ru+:7;4CO:8;H:2;共17。不符合 (4) Ir(CO)(PPh3)2Cl Ir+:8;CO:2;2PPh3:4;Cl:2;共16。符合 (5) Ni(η5—C5H5)(NO) Ni:10;C5H5:5;NO:3;共18。符合 (6) PtCl3(η2—C2H4) Pt2+:8;3Cl:6;C2H4:2;共16。符合 2 金属羰基化合物中CO和金属原子的配位方式有几种?各是什么?请画出结构示意图。 解:在金属羰基化合物中CO分子通常有五种配位方式,即端基、边桥基、半桥基、面桥基和侧基配位。 3 为什么羰基化合物中过渡元素可以是零价(如Fe(CO)5)或者是负价(如[Co(CO)4]) 答:羰基配体为π酸配体可接受来自中心金属的d(p)电子,形成反馈π键。σ—π协同成键的结果使化合物能稳定存在。首先,当金属为0价或负价时,有多余的d电子可以反馈出;其次当金属为0价或负价时,价轨道较为扩展,有利于轨道重叠。相反当金属为高价时,或没有多余d电子馈出,或价轨道收缩,不利于重叠。

4 CO是一种很不活泼的化合物,为什么它能同过渡金属原子形成很强的配位键?CO配位时配位原子是C还是O,为什么? 答:因CO是一个π酸配体,σ+π的协同成键方式使得配位键很强。CO是以C作为配位原子的,这是因为O的电负性很大,其孤对电子的能量低之故。 5 V(CO)6容易还原为[V(CO)6],但V2(CO)12还不如V(CO)6稳定,为什么? 答:V(CO)6有5+12=17e,故易得到电子形成满足EAN规则的V(CO)6。V2(CO)12虽然满足EAN规则,但V的配位数为7,与配位数为6的V(CO)6相比,空间过分拥挤,空间位阻作用使其稳定性减小。 6 通常Ni不易氧化为Ni3+,但Ni(C5H5)2中的Ni2+却易氧化。假定其分子轨道类似于二茂铁。 答:Ni(C5H5)2有20个电子,在反键分子轨道中有两个单电子。如果因被氧化而失去一个电子,可以减小反键中的电子,增加键级,从而增加分子的稳定性。 7 写出下面反应的产物 (1) Cr(CO)6 + 丁二烯→ (2) Mo(CO)6 + CH3CN → (3) Co(CO)3(NO) + PPh3→ (4) CpCo(CO)2 + 双烯→ (5) (η5—C5H5)Fe(CO)2Cl + NaC5H5 → 解:(1) Cr(CO)6 + 丁二烯→Cr(CO)4(C4H6) + 2CO (2) Mo(CO)6 + CH3CN →Mo(CO)5(NCCH3) + CO (3) Co(CO)3(NO) + PPh3 →Co(CO)2(NO)(PPh3) + CO (4) CpCo(CO)2 + 双烯→CpCo(双烯) + 2CO (5) (η5—C5H5)Fe(CO)2Cl + NaC5H5 →(η5—C5H5)2Fe + NaCl + 2CO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数学及计算科学学院数学类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全面发展,具有坚实数学或统计理论基础及计算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全国重点高校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生源。培养今后能从事数学基础研究和教学的后备军。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或统计科学的思想方法。 3.了解数学、计算科学与统计学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具有应用数学、计算科学或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专业教学的能力。 4.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一定的软件 设计能力。 5.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索引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胜任将来负担的工作。 三、授予学位修业年限: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五、专业核心课程:数学分析、几何与代数、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 变函数、泛函分析、代数学、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六、专业特色课程: 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数学分析 校级重点课程:几何与代数、概率论 校级精品课程:偏微分方程、现代常微分方程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附表一) 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见下文)

附件表一: 1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2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3包括技能18天,理论36学时。

无机化学第八章

8-1已知HAc的解离平衡常熟=1.8×10-5,求0.010mol·dm-3HAc的[H+]、溶液的解离度。 解:HAc?H++Ac- 起始浓度/ (mol·dm-3)0.010 0 0 平衡浓度/ (mol·dm-3)0.010-xxx X为平衡时已解离的HAc浓度 == ==5.6×102>400 可以近似计算,0.010-x≈0.010 故==1.8×10-5 解得x=4.2×10-4 即[H+]=4.2×10-4mol·dm-3 PH=3.4 解离度α=×100%=4.2% 8-2 已知1.0mol·dm-3NH·H2O的[OH]-为4.24×10-3mol·dm-3,求NH·H2O 的解离平衡常数。 解:NH·H2O ? + OH- 起始浓度/(mol·dm-3) 1.0 0 0 平衡浓度/(mol·dm-3)1.0-4.24×10-34.24×10-3 4.24×10-3 ===1.8×10-5 故NH·H2O的解离平衡常数为1.8×10-5。

8-3 298K时。测得0.100mol·dm-3HF溶液[H+]为7.63×10-3mol·dm-3,求发反应。 HF(aq)? H+(aq)+ F-(aq) 求的Δ值。 解: HF(aq)? H+(aq)+ F-(aq)起始浓度/(mol·dm-3)0.100 0 0 平衡浓度/(mol·dm-3)0.100-7.63×10-37.63×10-37.63×10-3===6.30×10-4 Δr=-RTIn =-8.314J·mol-1K-1×298K×In6.30×10-4=18.3KJ·mol-3 8-4三元酸H3AsO4的解离常数为K1=5.5×10-3。K2=1.7×10-7,K3=5.1×10-12mol·dm-3? 解:由H3AsO4 ? 3[H+]+AsO43-得 K1K2K3= (8-4-1) 因为K2<

大学无机化学第八章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 沉澱溶解平衡 各小節目標: 第一節:溶度積常數 1;了解溶度積常數及其表達式,溶度積和溶解度の關系。 2:學會用溶度積原理來判斷沉澱是產生、溶解還是處於平衡狀態(飽和溶液),3:大致了解鹽效應和同離子效應對溶解度の影響。 第二節:沉澱生成の計算 利用溶度積原理掌握沉澱生成の有關計算。(SP Q K θ>將有沉澱生成) 第三節:沉澱の溶解和轉化 1:利用溶度積原理掌握沉澱溶解和轉化の計算(SP Q K θ<沉澱溶解) 2:可以判斷溶液中哪種物質先沉澱。 用KSP の表達式,計算溶液中相關離子の濃度。 習題 一 選擇題 1. Ag 3PO 4在0.1 mol/L のNa 3 PO 4溶液中の溶解度為( )(《無機化學例題與習題》吉大版)(已知Ag 3PO 4のK 0sp = 8.9×10-17) A. 7.16×10-5 B.5.7×10-6 C. 3.2×10-6 D. 1.7×10-6 2.已知Sr 3(PO 4)2の溶解度為1.7×10-6 mol/L ,則該化合物の容度積常數為( )(《無機化學例題與習題》吉大版) A. 1.0×10-30 B. 1.1×10-28 C. 5.0×10-30 D. 1.0×10-12 3.已知Zn (OH )2の容度積常數為3.0×10-17,則Zn (OH )2在水中の容度積為 ( )(《無機化學例題與習題》吉大版) A. 2.0×10-6mol/L B. 3.1×10-6 mol/L C. 2.0×10-9 mol/L D. 3.1×10-9 mol/L 4.已知Mg (OH )2のK 0sp = 5.6×10-12,則其飽和溶液のpH 為( )(《無機化學例題與習題》吉大版) A. 3.65 B3.95 C. 10.05 D. 10.35 5.下列化合物中,在氨水中溶解度最小の是( )(《無機化學例題與習題》吉大版) A. Ag 3PO 4 B. AgCl C. Ag Br D. AgI 6.CaCO 3在相同濃度の下列溶液中溶解度最大の是( )(《無機化學例題與習題》吉大版) A. NH 4Ac B. CaCl 2 C. NH 4Cl D. Na 2CO 3

中山大学-药化笔记 by丽纯师姐

1、抗菌药 ①细菌前提:能被革兰氏试剂(结晶紫和碘)染为蓝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相反不能染色或呈粉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 ②对抗菌药物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抗菌选择性 细菌不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具有良好的吸收和代谢性质 ③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2) 损伤细胞膜: 3)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 抑制和干扰核酸的合成 2、磺胺药作用:抑菌繁殖但不能灭菌,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有效。但个别菌种的菌株可能对其耐药。磺胺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叶酸代谢循环中的对氨基苯甲酸而抑制细菌性增殖。细菌对1种磺胺类耐药意味着对所有的磺胺药耐药。

3、喹诺酮类药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原核生物DNA TOPⅡ,从而导致这种酶对DNA 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最后导致DNA降解及菌体死亡。耐药性:细菌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或激活细胞膜上的药物外排泵;DNA拓扑异构酶发生突变使药物酶DNA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导致细菌能够耐受高浓度的药物。

4、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作用,阻止蛋白质合成的开始。与四环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等现有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作用机制和位点不同,因此不产生交叉耐药性。

5、①抗结核药物作用机制:干扰NADH正常氧化还原;阻断去饱和酶作用,抑霉菌酸生成。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莫西、环丙、氧氟、司帕沙星。②抗结核抗生素通过抑制分枝杆菌的D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 阻止细菌合成RNA。利福平一般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抗生素:环丝氨酸、卷曲霉素、紫霉素。

6、抗真菌药①作用于麦角甾醇的药物作用机制:两性霉素等多烯类抗生素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损伤膜的通透性,细菌细胞内K+、核苷酸、氨基酸等外漏,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②P450脱甲基酶抑制剂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脱甲基酶,阻断真菌细胞内羊毛甾醇转化为麦角甾醇,损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7、抗病毒药物 ? 阻止病毒吸附的药物(如丙种球蛋白) ? 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如碘苷) ? 阻止病毒穿入细胞的药物(如金刚烷胺) ? 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如美替沙腙)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达菲) ? HIV逆转录酶抑制剂(AZT) ? HIV蛋白酶抑制剂(如利托那韦) 一、镇静催眠药 1、苯二氮卓类——地西泮 A、结构特点 地西泮

GIS高校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G I S高校主要课程

武汉大学 专业基础课: 必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数字测土与GPS、专题地图编制、GIS图形算法基础、 选修:模糊数学、计算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地图投影与变换、人文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地图艺术设计、地图制图数学模型、地图代数概论 专业课: 必修: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原理 选修:空间数据处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图形图像软件应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多媒体电子地图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综合、地理信息学进展 北京大学 必修课: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 选修课: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基础、环境与生态科学、城市与区域科学、测量学概论、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色度学、地学数学模型、地理科学进展、数字地球导论、网络基础与WebGIS、数字地形模型、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导航与通讯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概论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专业导论 专业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设计与应用、测量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C语言与程序设计、C语言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GIS算法基础

高等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等无机化学》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6分) 1.O原子的电子排布为(1s22s22p4)、基态时未成对的电子数为(2)、可能的状态分布是(15),基态时的谱项符号是(3P)。 2.写出N2的分子轨道式为((σ1s)2(σ1s*)2(σ2s)2(σ2s*)2(π2py)2(π2pz)2(σ2px)2),键级为(3),磁性为(抗磁性)。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 1.SO2C1F分子的对称点群为(B) (A)C2v (B) Cs (C) C2h (D) D2h 2.下列络合物中不稳定的是(D) (A) [V(H2O)6]2+ (B) [Nien3]2+ (C) [Co(CN)6]3+ (D) [V(H2O)6]3+ 3.下列离子中,中心原子采取不等性杂化的是(A) (A) H3O+ (B) NH4+ (C) PCl6- (D) BI4-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 Ni II的四面体络合物很不常见,说明可能的原因。 答:Ni II的四面体络合物为d8组态。中心原子的电子构型含有不等性占有的简并轨道(e)4(t2)4: ╫ ┼ ┼ t2 ╫ ╫ e 根据Jahn-Teller效应,体系是不稳定的,要发生畸变,以消除简并性。四

面体通常会完全转变为平面正方形。 2. 请解释原因:He+中3s和3p轨道的能量相等,而在Ar+中3s和3p轨道的能量不相等。 答:He+中只有一个电子,没有屏蔽效应,轨道的能量由主量子数n决定,n相同的轨道能量相同,因而3s和3p轨道的能量相同。而在Ar+中,有多个电子存在;3s轨道的电子与3p轨道的电子受到的屏蔽效应不同,即轨道的能量不仅和主量子数n有关,还和角量子数l 有关。因此,3s与3p轨道的能量不同。四.计算题(8分) 求算Li的第三电离能(用kJ·mol-1表示)。 解:Li的第三电离能是指Li2+→Li3++e-过程所需能量。由于Li2+为单电子离子,电子构型为1s1,当n→∞时,电子已失去,此时电子能量最高为0,则Li的第三电离能为: E1s= -13.6eV×Z2/n2= -13.6eV×32/12= -122.4eV I3=0- E1s=122.4eV =122.4eV×1.602×10-19×10-3×6.02×1023 =11804 kJmol-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