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第3节实验

第五章 第3节实验

第五章 第3节实验
第五章 第3节实验

第三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1.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实验室的斜面小槽等器材.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__________

运动,每次钢球都应从斜槽上的____________滚下.用铅笔描出小球经过的________.通过多次实验,在竖直白纸上记录钢球所经过的________,连起来就得到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2)用细水柱显示平抛运动的轨迹.水从________的管口喷出,在空中形成弯曲的细水柱,

设法把细水柱所显示的________运动的轨迹描在纸上.

(3)用________相机或________摄像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的方法:用刻度尺测量某点的x、y两个坐标,代入________,求出a的数值,再选取其他的点,进一步求a的______,若求得的结果相同,则说明平抛运动的轨迹是__________.

3.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建立坐标系,测出轨迹曲线上某一点的坐标x和y,

根据公式:x=__________和y=________,就可求得v0=x g

2y,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

的初速度.

4.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可以通过描点法画出小球的平抛运动轨迹,并求出

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1)实验时将固定有斜槽的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实验前要检查木板是否水平,请简述你的

检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越高越好

B.每次小球要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C.实验前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D.小球的平抛运动要靠近但不接触木板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仪器的选择及操作

1.在做“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时,(1)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________.

A.游标卡尺B.秒表

C.坐标纸D.天平

E.弹簧秤F.重垂线

(2)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滑下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斜槽轨道末端可以不水平

D.要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

E.为了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应该用一条曲线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

2.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可以描绘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简

要步骤如下:

A.让小球多次从__________________位置滚下,记下小球碰到铅笔笔尖的一系列位置.B.按图2安装好器材,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下平抛初位置O点和过O点的竖直线.

图2

C.取下白纸,以O为原点,以竖直线为y轴建立坐标系,用平滑曲线画平抛运动物体的轨迹.

完成上述步骤,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

知识点二实验注意事项

3.在用斜槽轨道做“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

过描点法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了能够较准确地描出其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其中正确的是()

A.通过调节斜槽使其末端切线水平

B.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可以不同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D.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或方格纸)相接触

【方法技巧练】

一、平抛运动初速度的求解方法

4.

图3

如图3所示,A、B是两块竖直放置的薄纸片,子弹以水平速度穿过A后再穿过B,在两

块纸片上穿的两个洞高度差为h,A、B间水平距离为L,则子弹穿过A时的速度是:__________.

5.图4甲是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装置图,图乙是实验后在白纸上作的图和测得的数据.

图4

(1)图乙上标出了O点及Ox、Oy轴,请说明这两条坐标轴是如何作出的;

(2)说明判断槽口切线是否水平的方法;

(3)实验过程中需经过多次释放小球才能描绘出小球运动的轨迹,进行这一实验步骤时应

注意什么?

(4)根据图乙给出的数据,计算此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

二、创新实验的设计方法

6.

图5

试根据平抛运动原理设计“测量弹射器弹丸出射初速度”的实验方案.提供的实验器材为弹射器(含弹丸,见图5)、铁架台(带有夹具)、米尺.

(1)画出实验示意图;

(2)在安装弹射器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需要测量的量(并在示意图中用字母标出)为______________;

(4)由于弹射器每次射出的弹丸初速度不可能完全相等,在实验中应采取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6所示,用底部带孔的玻璃试管和弹簧可以组装一个简易“多功能实验器”,利

用该实验器,一方面能测弹簧的劲度系数,另一方面可测量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图6

(1)用该装置测量弹簧劲度系数k时需要读出几次操作时的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然后由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求出k的平均值.

(2)使用该装置测量小球的初速度时,需要多次将弹簧的右端压到______(填“同一”或

“不同”)位置.然后分别测出小球几次飞出后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再

由公式________________求出初速度的平均值.

1.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为减小空气阻力对小球运动的影响,应采用()

A.实心小铁球B.空心小铁球

C.实心小木球D.以上三种小球都可以

2.关于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目的之一是求当地重力加速度

B.小球运动时,应与木板上的白纸相接触

C.把小球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应用曲线平滑连接

D.在纸上记录小球的第一个位置,应尽量靠近坐标原点

3.安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A.保持小球飞出时,速度既不太大,也不太小

B.保证小球飞出时,初速度水平

C.保证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每次都相等

D.保证小球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4.在“探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已备有下列器材:有孔的硬纸片、白纸、图钉、平板、铅笔、弧形斜槽、小球、刻度尺、铁架台,还需的器材有()

A.停表B.天平

C.重垂线D.弹簧测力计

5.数码相机大多具有摄像功能,每秒钟拍摄大约15帧照片,一同学用它拍摄小球从水平面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几张连续照片,下列处理正确的是()

A.只要测出相邻两照片上小球的距离,就能判断平抛运动的特点

B.只要测出相邻两照片上小球的水平距离,就能判断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点

C.只要测出相邻两照片上小球的竖直距离,就能判断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点

D.只要测出相邻两照片上小球的竖直距离,就能判断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特点

6.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安装斜槽和木板时,一定要注意木板是否竖直

B.安装斜槽和木板时,只需注意小球不和木板发生摩擦

C.每次实验都要把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D.实验的目的是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分析平抛运动的规律

7.下列哪些因素会使“研究平抛运动”实验的误差增大()

A.小球与斜槽之间有摩擦

B.安装斜槽时其末端不水平

C.建立坐标系时,以斜槽末端端口位置为坐标原点

D.根据曲线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时,在曲线上取作计算的点离原点O较远

8.如图7所示,

图7

在研究平抛运动时,小球A沿轨道滑下,离开轨道末端(末端水平)时撞开轻质接触式开关S,被电磁铁吸住的小球B同时自由下落.改变整个装置的高度H,做同样的实验,发现位于同一高度的A、B两个小球总是同时落地,该实验现象说明了A球在离开轨道后()

A.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C.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D.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9.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为了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需直接测的数据有()

A.小球开始滚下的高度

B.小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C.运动轨迹上某点P的水平坐标

(1)甲同学采用如图8甲所示的装置.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

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

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这说明___________.

(2)乙同学采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

Q,其中N的末端可看作与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末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应是=____.仅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_____.

(3)丙同学采用频闪摄影的方法拍摄到如图丙所示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照片,图中每个小

方格的边长为L=1.25 cm,则由图可求得拍摄时每__________ s曝光一次,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 m/s.(g取9.8 m/s2)

图8

第3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课前预习练

1.(1)平抛同一位置位置位置(2)水平平抛(3)数码数码

2.y=ax2值抛物线

3.v0t 1

2gt

2

4.(1)将小球放在槽的末端任一位置(或木板上),看小球能否静止(或用水平仪检查木板是否水平)(2)BCD

解析(1)小球放在槽的末端任一位置都静止,说明末端切线水平.

(2)下落高度越大,初速度越大,一是位置不好用眼捕捉观察估测,二是坐标纸上描出的轨迹图线太靠上边,坐标纸利用不合理,A错误;每次从同一高度释放,保证小球每次具有相同的水平速度,B正确;木板要竖直且让球靠近但不接触木板,以减少碰撞和摩擦,C、D正确.

课堂探究练

1.(1)CF(2)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仪器的选择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坐标纸和重垂线,描出的轨迹在坐标纸上,方便数据处理,重垂线是用来确定竖直木板是否竖直并确定纵坐标的.做平抛运动的实验时,斜槽末端必须水平,以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使小球每次从

第5章上机实验报告

第5章上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程序运行中变量的作用域74。 (2)学习类的静态成员的使用。 (3)学习多文件结构的C++程序中的使用。 二、实验任务 (1)运行下面的程序,观察变量x,y的值。 【代码lab5-1】 #include"iostream" usingnamespace std; void fun(); int x=1,y=2; int main() { cout<<"Begin..."<

第五章 准实验设计

第五章准实验设计 第一节单组准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设计 (一)定义:介于真实验和非实验之间的一种设计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实验处理,但不能随机的选择和分配被试。 准实验设计的应用:人格研究、临床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以及教育心理研究常常采用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 不需要随机化程序(与实验或真实验最大的区别);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征的被试。而不能像真实验那样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分组。 能有效解决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问题,但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作出因 果关系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在研究的变量上缺乏严格控制,因而其内部效度较低。 现场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准实验设计,不过准实验并不一定都在现场进行。 例: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准实验设计与实验设计的关键区别 它和真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也不能完全主动地操纵自变量。 在实验设计中,样本的随机分配形成了具有完全可比性的两个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

准实验设计用对照组取代了实验设计中的控制组。研究者努力创造一个与实验组在所有重要方面都尽可能相似的对照组,但与随机分配产生的控制组而言,它的可比性已经大为逊色了。 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系列设计】 要对实验组做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量,并在测 量的这一时间系列中间呈现实验变量(X),然后比 较实验变量前后的一系列测量记录是否有显著差异。 (一)模式 O1O2O3O4XO5O6O7O8 (二)应用 坎贝尔关于康涅狄格州的交通死亡人数与实施严 惩制度的关系的研究。 可能出现的结果类型 从两方面考虑结果: 延续性:主要指引入实验处理后的成绩水平或斜率的变化是持续性的还是暂时性的(D、F、G) 。 潜伏性:指引入实验处理后的变化是即时产生的还是潜伏一段时间后才发生。 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 要点:要结合各次前测和各次后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进行统计分析。

51单片机实验报告94890

《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9月

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王瑛 学号: 0913140319 班级: B1403 专业:网络工程 层次:本科 2016年9月

目录 实验题目:实验环境的初识、使用及调试方法(第一章) 实验题目:单片机工程初步实验(第二章) 实验题目:基本指令实验(第三章)4 实验题目:定时器/计数器实验(第五章)4 实验题目:中断实验(第六章)4 实验题目:输入接口实验(第八章)4 实验题目:I/O口扩展实验(第九章)4 实验题目:串行通信实验(第十一章)4 实验题目:A/D,D/A转换实验(第十七章)4

实验题目:实验环境的初识、使用及调试方法实验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课时: 1 时间:2016年10月24日 一、实验内容和要求 了解单片机的基础知识 了解51单片机的组成和工作方法 掌握项目工程的建立、编辑、编译和下载的过程方法 熟练单片机开发调试工具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构成: Keil集成开发环境:

STC-ISP:

实验题目:单片机工程初步实验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课时: 1 时间:2016 年10 月24 日一、实验内容和要求 点亮一个LED小灯 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1、点亮一个LED小灯 点亮LED小灯的程序: #include //包含特殊功能寄存器定义的头文件 sbit LED = P0^0; sbit ADDR0 = P1^0; //sbit必须小写,P必须大写 sbit ADDR1 = P1^1; sbit ADDR2 = P1^2; sbit ADDR3 = P1^3; sbit ENLED = P1^4; void main() { ENLED = 0; ADDR3 = 1; ADDR2 = 1; ADDR1 = 1; ADDR0 = 0; LED = 0; //点亮小灯 while (1); //程序停止 } 2、程序下载 首先,我们要把硬件连接好,把板子插到我们的电脑上,打开设备管理器查看所使用的COM 口,如图所示:

第五章实验报告(数据库)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1)能够向已创建的的表添加数据、修改数据和删除数据。 (2)掌握查询编辑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SELECT语句在单表查询中的应用。 (4)掌握SELECT语句在多表查询中的应用。 (5)掌握复杂查询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调出第四章实验创建的四个表。方法:附加XMGL数据库或运行创建4个表的SQL语句。 (2)用SQL增加数据语句输入四个表中数据。其中部门表不得少于5个,员工表不得少于10个,项目表不得少于10个,员工参与项目 的情况表不得少于20个。注意:输入数据时应先输入主表数据, 再输入有外键的数据;同时注意各表已经定义约束条件。 (3)设计查询语句并在查询编辑器中进行查询。 ①求参加某个项目的员工姓名。 ②查询某个职工所参加的项目的项目号、项目名称以及项目所在地 方。 ③查询参与了所有项目的员工姓名和员工所在部门。 查询参与了大于3个项目的员工姓名和员工所在部门。 ④查询没有任何参与一个项目的员工姓名和所在部门。 ⑤查询所有部门都有员工参与的项目。 ⑥查询参加了在上海的项目的所有职工的编号、姓名和所在部门。 ⑦列出每个部门的平均工资、最高工资、最低工资。工资合计,以 及整个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总计。 ⑧对所有项目主管的工资增加10%。 三、实验结果 (1)实验代码: Select员工表.姓名from员工表,项目表,员工参与项目 Where员工表.员工号=员工参与项目.员工号and 员工参与项目.项目编号=项目表.项目编号and 项目名称='数据库管理' Select项目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所在地方from项目表,员工参与项目 Where项目表.项目编号=员工参与项目.项目编号and 员工号='s060201' Select姓名,所在部门号from员工表,员工参与项目 Where员工表.员工号=员工参与项目.员工号and

SPSS实验报告

第四章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计算诸如样本均值、中位数、样本方差等重要基本统计量,并辅助于SPSS提供的图形功能,能够使分析者把握数据的基本特征和数据的整体分布形态,对进一步的统计推断和数据建模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并且,通过例子学习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其在SPSS中的实现,包括统计量的定义及计算、频率分析、描述性分析、探索性分析、交叉表分析和多重响应分析,能够使分析者更好的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即单变量频数分布的编制、基本统计量的计算以及数据的探索性分析等。 二、实验内容 1.打开数据文件data4-8.sav,完成以下统计分析。 (1)计算各科成绩的描述统计量:平均成绩、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极差、最大值和最小值; ①解决问题的原理:描述性分析 ②实验步骤:通过“分析-描述统计-描述”,打开“描述性”对话框,根据题目所需要的统计量进行设置。 ③结果及分析: 表中分析变量“成绩”的个案数、所有个案中的极大值、极小值、均值、标准差及方差。 (2)使用Recode命令生成一个新变量“成绩段”,其值为各科成绩的分段:90~100为1,80~89为2,70~79为3,60~69为4,60分以下为5,其值标签:1—优,2—良,3—中,4—及格,5—不及格。分段以后进行频数分析,统计各分数段的人数,最后生成条形图和饼图。 ①解决问题的原理:频率分析。 ②实验步骤:通过“分析-描述统计-频率”,打开“频率”对话框,根据题目所需要的统计量进行设置。 ③结果及分析: 成绩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有效15 1 2.2 2.2 2.2 19 1 2.2 2.2 4.4 24 1 2.2 2.2 6.7 28 1 2.2 2.2 8.9 30 1 2.2 2.2 11.1 32 2 4.4 4.4 15.6 33 1 2.2 2.2 17.8 34 1 2.2 2.2 20.0 36 1 2.2 2.2 22.2 37 2 4.4 4.4 26.7 43 1 2.2 2.2 28.9 49 1 2.2 2.2 31.1 50 1 2.2 2.2 33.3 55 1 2.2 2.2 35.6

建筑结构试验第五章建筑结构试验设计.

《建筑结构试验》第五章建筑结构试验设计 2004-12-28 建筑结构试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结构试验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试件设计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要注意哪些问题?结构试验对试件设计有哪些要求?常用的模型材料有哪些?结构模型相似的三个定理应如何进行理解?如何确定原型与模型的相似条件?量纲分析法确定相似条件的步骤?为什么有时采用不同于设计计算所规定的荷载图式?试验的加载制度包括哪些内容?试验加载程序包括哪几部分内容?观测仪器如何选择,测读时应遵循什么原则?结构试验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试验报告要如何书写? 带着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主要思路如下: 结构试验设计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反复研究,确定试验的目的,试验的性质与规模,进行试件设计,选定试验场所,拟定加载与量测方案,设计专用的试验装置和仪表夹具附件以及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同时,按试验规模组织试验人员,提出试验经费预算和消耗性器材数量和设备清单。最后在设计规划的基础上提出试验大纲和进度计划。试验工作者对新型的加载设备和测量仪器方面知识准备充分。 一、试件设计 对于试件设计,包括试件的形状,尺寸和数量的选择都要遵循合理可行的规则。 试件设计之所以要注意它的形状,主要是要在试验时形成和实际工作相一致的应力状态。在从整体结构中取出部分构件单独进行试验时,必须要注意其边界条件的模拟,使其能如实反映该部分结构构件的实际工作,同时要注意有利于试验合理加载。 任一试件的设计,其边界条件的实现与试件安装、加载装置与约束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在整体设计时必须进行周密考虑,才能付诸实施。 结构试验所用试件的尺寸和大小,总体上分为真型(实物或足尺结构)和模型两类。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试件尺寸,采用缩尺或真型试件。必要时要考虑尺寸效应的影响,在满足构造要求的情况下,太大的试件也没有必

第五章 建筑结构试验设计

第五章 建筑结构试验设计 建筑结构试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结构试验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试件设计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要注意哪些问题?结构试验对试件设计有哪些要求?常用的模型材料有哪些?结构模型相似的三个定理应如何进行理解?如何确定原型与模型的相似条件?量纲分析法确定相似条件的步骤?为什么有时采用不同于设计计算所规定的荷载图式?试验的加载制度包括哪些内容?试验加载程序包括哪几部分内容?观测仪器如何选择,测读时应遵循什么原则?结构试验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试验报告要如何书写? 带着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主要思路如下: 结构试验设计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反复研究,确定试验的目的,试验的性质与规模,进行试件设计,选定试验场所,拟定加载与量测方案,设计专用的试验装置和仪表夹具附件以及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同时,按试验规模组织试验人员,提出试验经费预算和消耗性器材数量和设备清单。最后在设计规划的基础上提出试验大纲和进度计划。试验工作者对新型的加载设备和测量仪器方面知识准备充分。 一、试件设计 对于试件设计,包括试件的形状,尺寸和数量的选择都要遵循合理可行的规则。 试件设计之所以要注意它的形状,主要是要在试验时形成和实际工作相一致的应力状态。在从整体结构中取出部分构件单独进行试验时,必须要注意其边界条件的模拟,使其能如实反映该部分结构构件的实际工作,同时要注意有利于试验合理加载。 任一试件的设计,其边界条件的实现与试件安装、加载装置与约束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在整体设计时必须进行周密考虑,才能付诸实施。 结构试验所用试件的尺寸和大小,总体上分为真型(实物或足尺结构)和模型两类。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试件尺寸,采用缩尺或真型试件。必要时要考虑尺寸效应的影响,在满足构造要求的情况下,太大的试件也没有必要。 对于结构动力试验,试验尺寸常受试验加载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动力特性试验可在现场原型结构上进行。至于地震模拟振动台加载试验,因受台面尺寸、激振力大小等参数的限制,一般只能作缩尺的模型试验。 试件设计同时必须考虑必要的构造措施。 在科研性试验时,为了保证结构或构件在某一预定的部位破坏,以期得到必要的测试数据,就需要对其它部位事先进行局部加固。为了保

第五章 实验方法

第五章实验方法 本节及下面几节主要介绍广角X射线的应用,小角X射线散射将在第十二章介绍. 依据使用样品不同,可分为单晶法及多晶法;依据对X射线记录探测方法不同也可分为照相法和衍射仪(计数器)法. 对聚合物结构分析大多数情况是使用多晶材料. 采用粉末状晶体或多晶体为试样的X射线衍射(无论照相或计数器法)均称粉末法. §5.1 照相法 照相法是用底片摄取样品衍射图像的方法,在高聚物研究中常使用平面底片法,圆筒底片法,德拜—谢乐(Debye-Scherrer)(粉末法). 各种照相法都有自己的特点. §5.1.1 平面底片法 最常使用的照相机是平面底片照相机,或称平板照相机(常被误称为Laue相机). 使用一定波长X射线;如CuKα辐射,若使用的是无规取向高聚物多晶样品,所得到的结果如图5.1所示为许多同心圆环,又称为德拜—谢乐环,显然只有入射X射线入射到面间距为d的原子面网,并满足Bragg条件特定的θ角,才会引起n次反射,此时每个圆环代表一个hkl面网,衍射圆轨迹为以入射X射线为轴2θ为半顶角圆锥(图5.1). 图5.1 平面底片(平板)照相法

图5.2 无规则取向POM(六方)平板图 图5.2系无规取向聚甲醛平板图. 由图5.1得 )2/2(tan 12 1L x -= θ x 是衍射环半径,为测量准确,常测环的直径2X.故有2X/2L 的关系,L 系样品至底片 间距离. 由Bragg 公式 )] 2/2(tan sin[2121 L x d -= λ (5.1) d 是衍射平面距离,λ系入射X 射线波长. 因POM 属六方晶系,若每个环的指数已知,将 测得的每个环x 2值,代入上式求得d 后,再代入表(4.2)相应晶系的面间距计算公式中 22 2222)(134 c l a l hk h d hkl +++= (5.2) 可粗略算出晶胞参数,结果列于表5.1中. 表5.1 POM 晶胞参数 如使用单轴取向样品,沿POM 纤维轴拉伸,此时微晶C 轴(纤维轴)沿拉伸方向择优取 向,其它轴是无规取向,使用平面底片照相得到入射X 射线垂直纤维轴的照片(常简称纤维图),由于样品取向,图5.2连续对称的衍射圆环在平面底片上退化为弧,随取向程度增加

spss实验报告

专业统计软件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专业统计软件应用 上课时间2013 学年上半学期 14 周( 2013 年 5 月 27 日— 31 日)学生姓名杨守玲学号2011211432 班级0361102 所在学院经管上课地点金融实验指导教师唐兴艳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3.表5.20 是某班级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试分析该班的数学成绩与全国的平均成绩70 分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数据文件:data5-16.sav)。 解:解决问题的原理:独立T样本检验 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Ho:p<0.05,该班的数学成绩与全国的平均成绩70 分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H1:p>0.05,该班的数学成绩与全国的平均成绩70 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第1步单样本T 检验分析设置 (1)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样本T 检验(S)”,打开“单样本T 检验主对话框”,确定要进行T 检验的变量并输入检验值,按如图所示进行设置。将“成绩”选入“检验变量”中,输入待检验的值“70”,用来检验产生的样本均值与检验值有无显著性差异。 第2步“选项”对话框设置:指定置信水平和缺失值的处理方法。

第3步主要结果及分析 完成以上的操作步骤后,点击“确定”按钮,运行结果如下所示,具体分析如下:下表给出了单样本T 检验的描述性统计量,包括样本数(N)、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差。 当置信水平为95%时,显著性水平为0.05,从表5.2 中可以看出,双尾检测概率P 值为0.002,小于0.05,故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该班的数学成绩与全国的平均成绩70 分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即班的数学成绩与全国的平均成绩70 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4. 在某次测试中,随机抽取男女同学的成绩各10 名,数据如下: 男:99 79 59 89 79 89 99 82 80 85 女:88 54 56 23 75 65 73 50 80 65 假设样本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比较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男女得分是否有显著性

第5章练习与实验答案

第5章练习与实验答案 练习5 1.选择题 (1)D (2)C (3)B (4)C (5)B (6)A 2.填空题 (1) href=“mailto:someone@https://www.doczj.com/doc/1613306219.html,” (2) name、“#target1” (3)绝对路径、相对路径、根路径。相对、根路径,绝对。 3.问答题 见教材。 实验5 1.代码 apple网站

apple网站



2.代码

第五章实验分析

《能与能源》实验活动分析 建平实验中学康月霞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能与能源》,包含四个教学专题,第二、三专题《能的转化》和《能的转移》是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第一专题《能及能的形式》是核心内容的基础,第四专题《能源》是核心内容的延伸。 本单元的实验活动主要集中第二和第三专题的教学内容中,共有9个实验活动,组织学生做好这些实验是落实本单元教学目标非常重要的载体和教学手段。 二、核心概念 1、能 初中物理对能的定义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叫做能。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但是六年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足以帮助其理解能的定义,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给出能的定义,可以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活动和具有能量的物体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活动必需有能才能够进行和能有多种存在形式者两点即可。 2、能的转化 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3、能的转移 同种形式的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部分的过程。 4、能源 能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没有经过加工的一次能源和电力、蒸汽、热水、成品油、沼气、氢能等经过加工的二次能源。

三、活动设置 四、实验列表

五、实验教学建议 (一)、重视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本单元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中有一条是“设计简单的实验分辩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研究者设计实验必然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活动,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 与上述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实验活动5.9、5.10和5.13都采用了同一种科学方法------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既是一种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科学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这三个活动都是研究不同材料导热性的差异,在设计实验时,建议教师将抽象概括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讨论材料、装置和操作过程等应该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下面是几个实验需要控制的条件,供教学设计时参考。 1、活动5.9 金属与非金属的导热性需要控制的相同条件:形状大小相同的金属的非金属物体、金属和非金属放在同一杯热水中、在热水中放置相同的时间。2、活动5.10不同金属的导热性,建议使用物理实验室现成的器材,该套器材本身可以控制相同的条件是:形状大小相同的不同金属棒、相同的加热条件、等距离黏着火柴棒。 3、活动5.13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需要使用相同的烧瓶、等量等温的热水、厚薄相同的保温材料、保温相等的时间。 (二)、替换改进实验,有效落实实验活动。 按照教材中设计,有些实验活动的材料缺乏,有些实验过程可操作性差,这些因素会造成实验活动的一些困难,下面是具体实验中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1、活动5.6观察热水的流动方向 溶有高锰酸钾的琼脂可以将高锰酸钾颗粒塞进无色果冻中放置一昼夜而制备,也可以将高锰酸钾颗粒包在锡纸中,在锡纸外扎几个小孔 2、活动5.8 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可以用氯化钴试纸变色的顺序显示热传导的特点,也可以改用物理实验室中金属棒上由近到远粘着火柴棒,通过火柴棒落下的顺序显示热传导的特点。

2015MATLAB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第五章

《MATLAB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维图形的绘制方法 2、掌握二维图形的标注 二.实验内容 1.绘制一条二维曲线 ①MATLAB中最常用的就是plot指令,其具体调用格式为 plot(x) %绘制以x为纵坐标的二维曲线 plot(x,y) %绘制以x为横坐标y为纵坐标的二维曲线 说明:x和y可以是向量或矩阵。 【实验5-1】用plot(x)命令画直线。 >> x1=[1 2 3] x1 = 1 2 3 >> plot(x1) 2.二维图形的标注 【实验5-2】在0≤x≤2πy1=2e-0.5x和y2=cos(4πx) >> x=0:pi/100:2*pi; y1=2*exp(-0.5*x); y2=cos(4*pi*x); plot(x,y1,x,y2),title('x from 0 to 2{\pi}'); %加图形标题。 xlabel('Variable X'); ylabel('Variable Y'); % 加X轴,Y轴说明。 text(0.8,1.5,'曲线y1=2e^(-0.5*x)'); %在指定位置添加图形说明。 text(2.5,1.1,'曲线y2=cos(4{\pi}x)');

legend('y1','y2') %加图例。 三.练习题 1、编写程序绘制如下图形(时间间隔自己设定) 024 6810-1-0.8 -0.6 -0.4 -0.2 00.20.40.6 0.8 1 sin(t) cos(t)?y?òoíóà?ò?ú?? ê±??t ?y?ò? ¢óà? ò ?y?òóà?ò 图中曲线标注:sin(t)标注在(1.7*pi,-0.3),cos(t)标注在 (1.6*pi,0.8) 3、使用subplot 指令在不同区域画出下列曲线y=sinAx;y=cosAx;y=Ae x ,y=x^2。x 的取值范围是]15,0[,A 为自己的学号。

第五章 实验

5 综合型实验项目T-SQL编程 匹配课程代码及名称:070596,数据库管理系统 适用专业及本项目实验学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信息),6学时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变量的分类及其使用; (2)掌握各种运算符的使用; (3)掌握各种控制语句的使用; (4)掌握系统函数及其用户自定义函数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在已建好的YGGL数据库中,进行变量、运算符、流程控制语句、函数的设计与使用。提交程序源代码(电子版,1周内)和实验报告(纸制、1周内)。 三、实验条件及设备要求 已安装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验机。 四、实验相关知识点 数据库数据类型、程序设计语言。 五、实验实施步骤 (一)变量的使用 1、对于YGGL中的数据表结构,创建一个名为female的用户变量,并在select 语句中使用该局部变量查找表中所有女员工的编号、姓名。 Declare @female bit Set @female=0 Select EmployeeID,Name from Employees where Sex=@female 2、定义一个变量,用于获取号码为102201的员工的电话号码。

Declare@PhoneNumber char(12) set@PhoneNumber=(select PhoneNumber from Employees where EmployeeID='102201') select@PhoneNumber 3、定义一个变量,用于描述YGGL数据库的Salary表中000001号员工的实际收入,然后查询该变量。 Declare@RealIncome float set@RealIncome=(select Income-Outcome from Salary where EmployeeID='000001') select@RealIncome (二)运算符的使用 1、使用算数运算符“-”查询员工的实际收入。 select InCome-OutCome from Salary 2、使用比较运算符“>”查询Emloyees表中工作时间大于5年的员工信息。 select*from Employees where WorkYear>5

2018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5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实验6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师用书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实验器材 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 考点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 [母题] 在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电源的频率为50 Hz ,依 次打出的点为0,1,2,3,4…n .则: 图实-6-1 (1)如用第2点到第6点之间的纸带来验证,必须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计算出的物理量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验证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 (2)下列实验步骤操作合理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 A .将打点计时器竖直安装在铁架台上 B .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C .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或将纸带翻个面)重新做实验 D .将重物固定在纸带的一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提着纸带 E .选择一条纸带,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 1,h 2,h 3,…h n ,计算出对应的瞬时 速度v 1 ,v 2 ,v 3 , (v) n F .分别算出12 mv 2n 和mgh n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看是否相等 【解析】 (1)要验证从第2点到第6点之间的纸带对应重物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应测出第2点到第6点的距离h 26,要计算第2点和第6点的速度v 2和v 6,必须测出第1点到第3点之间的距离h 13和第5点到第7点之间的距离h 57,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mgh 26=12 mv 26 -12 mv 2. (2)实验操作顺序为ADBCEF. 【答案】 (1)第2点到第6点之间的距离h 26 第1点到第3点之间的距离h 13 第5点到第7点之间的距离h 57 第2点的瞬时速度v 2 第6点的瞬时速度v 6

面包制作实验报告

第五章面包的制作 1、实验原理: 面包是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加以酵母、水、蔗糖、食盐、鸡蛋、食品添加剂 等辅料,经过面团的调制、发酵、醒发、整形、烘烤等工序加工而成。面团在一定的 温度下经发酵,面团中的酵母利用糖和含氮化合物迅速繁殖,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使面团体积增大,结构酥松,多孔且质地柔软。 2、实验目的: 2.1通过亲手实践,增加对面包生产过程的了解,熟悉产品的基本生产步骤、关键点 及注意事项。 2.2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增强动手能力。 2.3通过实践实习与认识实习的对比,对手工生产及工厂生产的不同之处有一定的认 识并引发思考。 2.4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标准,熟悉查找文献的具体步骤,并由此思考面包生产的关 键控制点。 3、实验材料及设备 3.1实验材料:高筋粉、黄油、砂糖、盐、香草香精、面粉改良剂、水、纯牛奶、干酵母等 3.2主要工具:菜刀、不锈钢盆、烤盘、台秤、烧杯等 3.3主要设备:电热食品烘炉、高速强力食品搅拌机、多功能面包醒发箱 4、试验方法 4.1配方:高筋粉1kg、黄油100g、砂糖180g、盐16g、香草香精4g、面粉改良剂4g、 水100g、纯牛奶400g、干酵母20g 4.2工艺流程 面团调制→面团发酵→面团分割及静置→烘烤 4.3操作要点 4.3.1面团调制:高筋粉、黄油、砂糖、盐、香草香精、面粉改良剂及纯牛奶在多用

搅拌机中低速搅拌,酵母与余下的水混合后加入,低速搅拌15-20min后中速0.5-1min

4.3.2面团发酵:调制好的面团在28℃,湿度50%条件下发酵; 4.3.3面团的分割及静置:发酵后的面团,按每块60g分割,压成长条,折叠后由外侧拉起2/3滚圆,接缝朝下,静置50-60min; 4.3.4烘烤:成型发酵后,均匀涂上2g蛋液,上火210℃,下火190℃。时间约为8-10min。 5、质量安全控制的注意事项: 5.1和面搅拌的时间不宜超过20min 5.2酵母应先用凉水溶解,激活后再加入已被搅拌机中和匀的面团中 5.3注意控制发酵温度在28-30℃之间,若温度过高易滋生杂菌,且蛋白易被破坏。因发酵箱内湿度较大,发酵时应在烤盘上罩一层保鲜膜,以防面团被弄湿。 5.4面团分割滚圆时不能太过用力,不要将面团中的空气压出。 5.5面团分割时应在操作板上涂一层油,将面团滚圆后放入烤盘之前也应在烤盘上涂一层油,避免面团粘于其上。 5.6从醒发室取盘烘焙师,必须轻拿轻放,不得震动和冲击,防止面团跑气和塌陷,且刷图鸡蛋的应迅速,防止面团预冷收缩。 5.7面包放入烤箱后,先开底火,5分钟后再开上火,注意控制烘烤时间,避免烤糊。 6、产品质量标准(品质评价) 6.1感官指标: 6.1.1形态:完整,无缺损、龟裂、凹坑,表面光洁,无白粉和斑点。 6.1.2色泽:表面呈金黄色和淡棕色,均匀一致,无烤焦、发白现象。 6.1.3气味:应具有烘烤和发酵后的面包香味,并具有经调配的芳香风味,无异味。 6.1.4口感:松软适口,不粘,不牙碜,无异味,无未融化的糖、盐粗粒。 6.1.5组织:细腻,有弹性;切面气孔大小均匀,纹理均匀清晰,呈海绵状,无明显大孔洞和局部过硬;切片后不断裂,并无明显掉渣。

实验报告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 题目:作业提交系统 专业:09计算机系统维护 小组成员:姜曾根、唐冬、杨熠康 完成日期:2011-3-30 摘要 作业提交系统2.0是基于b/s结构,在IIS平台上使用ASP与Microsoft SQL 2000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校机房管理上机作业的问题。因为传统的对学生作业管理是在服务器上建立一个FTP服务器,然后对学生用户设置一个专门的帐号,只允许对作业进行上传,然后学生将作业上传到服务器里对应的班级文件夹下面,传统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不能防止学生乱上传作业,不能防止学生找错班级文件夹,不能对作业进行限制如大小,类型,上传时间等,教师布置作业要通过黑板写字,教师打分之后只能记在本子上,不能通过局域网发布出来让学生看,教师下载作业必须到服务器上拷贝。而这套系统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而设计的。系统对于复杂的问题都采用程序的方式解决了。系统分了管理员、教师、学生用户,管理员须要的操作只是添加专业,添加班级,添加管理员或教师用户都是通过网页的形式展示出来。而教师无须向以前那样,只需要发布作业,对作业的要求进行限制,不必去服务器上建文件夹来存放你的作业,并且程序自动创建目录。下载作业也

只须要点一下就会将作业全部打包下载回来,在局域网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进行各种操作。学生则再也不会将作业上传错,上传到别的班级中,也不允许上传非法的文件,对一次未上传完成的作业也可以先上传后下节课再下载回来接着做。系统用程序的方式解决了那些非常复杂的操作,比如对文件夹的创建等,所有的角色只需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就可以完成,非常简单实用。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定义 解决传统的FTP服务器不能够满足作业上传的要求下: 1.教师发布作业必须到服务器上建立文件夹 2.教师发布作业由在黑板上写的形式改为在网页上写再发布 3.教师不能对作业进行限制如大小,类型,过期时间 4.教师下载作业的必须到服务器去下载改为在局域网内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下载5.教师无法发布成绩改为通过网页发布成绩 6.学生一次未完成的作业可以先上传再下载,完成之后再上传。 7.学生上传作业只须点一个按钮,无须选择要上传的目录 1.2 小组成员分工 在系统的四人开发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模块,分工协作,具体有模块设计、代码实现、软件测试、编写文档,各分担一项。 第二章开发环境 2.1 Visual Studio 2005概述 Visual Studio.2008是.NET平台下最为强大的开发工具,无论是软件服务商,还是企业应用程序的部署与发布,Visual https://www.doczj.com/doc/1613306219.html,都可以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第5章实验

第5章实验 一:设计由按钮类组件实现的功能窗体 1.实验目的: 熟悉delphi中按钮型组件的使用,锻炼代码编写 2.实验要求: 按要求设计一窗体,并实现其功能 3.实验示例 设计一点菜窗口,用户只能在“龙虾,青蟹,鲍鱼”中选择一项,对佐料“酱油,芥末,醋”中任意选择,提交后生成选择内容的文本。 (1)新建一个窗体 (2)添加组件及设置组件属性如下: (3)编写组件事件代码 Procedure Tform1.button1click(sender:Tobject); Var choice:string; Begin If radiogroup1.itemindex<>-1 then Begin Case radiogroup1.itemindex of 0:choice:=’龙虾’; 1.:choice:=’青蟹’; 2.:choice:=’鲍鱼’;

End; Edit1.text:=’你选择了’+choice; If checkbox1.checked then edit1.text:=edit1.text+’`酱油’; If checkbox2.checked then edit1.text:=edit1.text+’`芥末’; If checkbox3.checked then edit1.text:=edit1.text+’`醋’; End Else Edit1.text:=’你没有点任何海鲜’; End; (4)保存程序 (5)运行程序 二:设计一个表决器,表决器中有6个侯选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南京),单选按钮有1,2,3,4,当选择3时,只能选择3个侯选城市,通过程序自动限制复选框的选择数量,提交后将选择的城市显示在编辑框中 1.实验目的: 熟悉delphi中按钮型组件的使用,锻炼代码编写 2.实验要求: 按要求设计一窗体,并实现其功能 3.实验示例 (1)新建一窗体 (2)添加组件并设置组件属性

C++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1、定义一个圆类(Circle),属性为半径(radius)、圆周长和面积,操作为输入半径并计算周长、面积,输出半径、周长和面积。 #include<> const double PI=; class Circle{ double radius,length,area; public: Circle(double r=0){ setr(r); length=2*PI*radius; area=PI*radius*radius; } void print(){ cout<<"radius="<

2020春人教版高三高考总复习物理必考知识点必修2 第五章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基本原理与操作原理装置图操作要领 (1)安装:打点计时器竖直安装;纸带沿 竖直方向拉直 (2)重物:选密度大、质量大的金属块, 且靠近计时器处释放 (3)打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纸带上打 下一系列小点 (4)速度:应用v n =,不能用v n h n +1-h n -12T =或v n =gt 计算 2gh n 二、数据处理 1.方案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 点计算:验证gh n =v 122 n 2.方案二:任取较远两点A 、B :验证gh AB =v -v 122B 122 A 3.方案三:图象法,描绘出v 2-h 图线12 误差分析 (1)减小测量误差:一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O 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下落高度测量完,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2)误差来源:由于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ΔE k

=m v 必定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mgh n ,改进办法是调整器材的安装,12 2n 尽可能地减小阻力。 热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命题角度 实验原理与操作 【例1】 在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电源的频率为50 Hz ,依次打出的点为0、1、2、3、4…n 。则: 图1 (1)如用第2点到第6点之间的纸带来验证,必须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计算出的物理 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实验步骤操作合理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 A .将打点计时器竖直安装在铁架台上 B .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C .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或将纸带翻个面)重新做实验 D .将重物固定在纸带的一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提着纸带 E .选择打点清晰和1、2两点距离接近2 mm 的一条纸带,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 1、h 2、h 3…h n ,计算出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 3…v n F .分别算出m v 和mgh n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看是否相等12 2n 解析 (1)要验证从第2点到第6点之间的纸带对应重物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应测出第2点到第6点的距离h 26,要计算第2点和第6点的速度v 2和v 6,必须测出第1点到第3点之间的距离h 13和第5点到第7点之间的距离h 57,机械 能守恒的表达式为mgh 26=m v -m v ,即gh 26=v -v 。1226122122612 2 (2)实验操作顺序为ADBCEF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