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咳喘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

咳喘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

武汉医学杂志198。年第4卷第1塑
咳喘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
湖北中医学院李今庸
咳喘,又称“喘咳”,其名首先于《黄帝
内经》,如《灵枢·经脉》所谓“是动则病肺胀
满膨膨而喘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
“从革之纪……其发咳喘”等等均是。咳和喘
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二者的临床表现也
不一样。在临床上对于各个病人来说,咳者
不必皆喘,喘者也不必皆咳。虽然如此,但
又确常常相兼并见。
本文所述的“咳喘”,将包括古代所谓的
“上气”一证在内。“喘”是“呼吸快促”,而
“上气”则不只是“呼吸快促”,更主要地它是
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的“询不得息”、《金
僵要略·肺疹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所说
的“喘鸣迫塞”、“咽喉不利”,其气逆于喉隘
之间而感息道狭窄,气息堵塞不通,以致喉隘
之间发出哮鸣之声,殆即后世所称之为“哮”
者是也,因而《证治准绳·杂病·喘》说:“所
谓‘上气,者,盖气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
满隔中,气道奔迫,喘息有音者是也。”上气
和喘,明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尽管在临
床上,上气者必兼喘,然喘者未必有上气,
所以《金匾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在述
“阴病十八”时,把“上气”和“喘”二证给予了
平行并列,这是正确的。
咳、喘、上气等三证皆病于气。人身之
气虽根于肾而所主则在于肺。肺主气,其性
清肃下降,一有所伤,则肺气失调而为咳为
喘为上气。这就表明咳、喘、上气等三证的
出现,无论病因为何,其发生机制则皆在于
肺气之失调,因而在临床上三者常相伴而
见。以下各处在一般情况下,渝咳、喘、上
气等三证只以“咳喘”一词概之,必要时,则
仍将分别列出咳、喘和上气。
咳喘的病因病机
本文仅只论述祖国医学所谓“内科杂病”
领域里的咳喘病证。
咳喘的发生,皆由肺气失调所引起。肺
为娇脏,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上盖,主气
以行呼吸而出治节,许多因素均可导致肺气
失调而发病。实者多因寒、因热、因燥、因
痰、因饮、因疲;虚者多因津少,因血虚,
因气耗,因精亏。
一、因寒: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
寒邪犯肺则肺气逆乱而发为咳喘。
二、因热:肺属金而畏火。火热之邪刑
金伤肺,则肺金失其清肃之令,肺气上逆,
发为咳喘;或热伤肺之血脉,蓄结痈脓,发
为肺痈而咳喘。
三、因燥:肺应秋令而主燥。燥邪淫胜
则伤肺、肺伤则其气逆而不顺,发为咳喘。
四、因痰:肺为贮痰之器。痰停肺内,
奎遏气息之道路,致肺气受阻而

郁结逆上,
发为咳喘。
五、因饮:肺
为太阴而居胸阳之位。饮
停胸肋、支妨于肺,则胸阳不振而肺气失和
发为咳喘。
六、因癖:肺主气,而气又赖血以运载。
血液疲积,则气亦不行,气不行而郁遏于肺
发为咳喘。
七、因津少:肺主敷布津液而又赖津液
以濡养。或吐,或下,或汗,或多尿,或生
疮,致津液伤耗而虚少,津液虚少不足以濡
养于肺,肺失养则其叶焦弱不能布息,逐发为肺疹而咳喘。
八、因血虚: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而
属金,心主血而属火。或吐血,或屺血,吐
鲤太甚则失血必多,致心血不足而心火偏盛,
虚火刑金,则肺气伤而郁结不行发为咳喘。
九、因气耗:肺主气而劳则气耗。劳作
过甚则喘且汗出而其气外内皆越,肺气伤耗,
不足以布息,或又有所郁,则气少而结,发
为咳喘。亦有因咳喘久而导致气耗者。
十、因精亏:肺主气而肾为气之根,肾
脉上贯肝隔入肺中。肾精亏损,无以化生元
气,则肺所主之气少,气之根不固则气艰于
归根而遂浮郁于肺发为咳喘。
这里所述的咳喘十种致病因素,都可以
引起咳喘病症。但并不是说其中的每一因素
都可以引起咳、喘,上气等三证的任何一证,
如肾精亏损就只能引起喘、咳而不可能引起
上气之证,因为喘、咳二证都有实有虚,而
上气则是只有实证的。在咳喘病证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有时是它病存在以引起发病,有
时是在孩喘病证中又产生新的因素,有时是
这种因素引起发病而在咳喘病证过程中又转
化为另一种因素,有时为单一因素致人于病,
有时则为两种或多种因素交互为病。
咳喘的辨证施治
咳喘症证的病机虽然都是肺气失调,但
由于引起咳喘病证的病因不同,病人体质不
同,疾病久暂不同和临床证候不同,治疗上
必须区别对待,辨证施治。现将咳喘病证的
证治择其要者记述如下:
一、风寒束肺、气郁化热:肺胀,脉浮
大,喘咳上气,唾白色泡沫,目如脱状,口
渴欲饮水,烦躁、法宜外散寒邪,内清郁热,
治以越蟀加半夏汤,方用:麻黄、石膏、生
姜、红枣、炙甘草、法半夏(打破)。以水适
量,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再煮,汤成去
渣,温服。
二、外寒激动内饮,上逆犯肺:肺胀,
脉浮,咳而上气,唾白色泡沫,喉中有哮鸣
声,法宜外散寒邪,内降水饮,治以射干麻
黄汤,方用: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
苑、欺冬花,红枣三枚等,法半夏(打破),
五味子。上九味,以水适量,先煮麻黄两沸,
去上沫,纳诸药再煮,汤成去渣,温服。如
表邪甚而为肺胀脉浮,恶寒发热,

咳喘上气,
唾白色泡沫,喉中有哮呜音,心下有水气,
治以小青龙汤,方用:麻
黄、桂技、白芍药、
细辛、干姜、炙甘草、五味子、法半夏(打
破)。以水适量,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
再煮,汤成去渣,温服。烦躁者,内有郁
热,方中加生石膏。如肺气奎闭,胸满胀,
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流出,不闻香臭,
咳逆上气,喘鸣迫塞,不得平卧,服小青龙
汤后鼻塞清涕出等表证已解而余证未退,法
宜决奎泻闭,治以覃苗大枣泻肺汤,方用:
草劳熬令黄色、捣丸,红枣四枚等。先以水
适量煮枣取汁,去枣纳草茄再煮,汤成去渣,
温服。
三、饮伏胸肋,支塞于肺:咳喘唾涎沫,
胸中痛,短气,烦乱,不得坐卧,眼胞微肿,
或咳引肋痛,苔白、脉弦,法宜峻逐水饮,
治以十枣汤,方用。芫花,甘遂,大戟并熬
等分,各别捣细,过筛,以水适量,先煮肥
大枣十枚劈开,去渣,纳药末,强人温服5克,
赢人温服2.5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
明日加药末2.5克,更服,得快下利后,糜粥
自养。
四、痰浊阻遏肺窍,息道闭塞:咳逆上
气,时时吐出浊涕浓痰,但倚物而坐不得眠
卧,法宜涤浊除痰,治以皂英丸,以枣膏和
汤服三丸,日服三次,夜服一次。
五、痰湿停肺:咳嗽唾白色痰,痰多,
滑而易咳出,胸闷,苔白,脉弦或缓,法宜
燥湿化痰止咳,治以二陈汤加味,方用:法
半夏(打破),陈皮、获菩、炙甘草、干姜、
细辛、五味子。水煎,温服。脉浮喘气者,
肺失宣散,方加麻黄,杳仁去皮尖,脉虚少气,
肤体乏力者;气虚肺弱,方加党参、白术。
六、痰热奎肺:咳喘胸痛,唾黄痰或血色痰,发热,口渴,舌苔黄,脉浮滑或兼数,
法宜泄热开结化痰,治以小陷胸汤加味,方
用:瓜萎仁(打破)、黄连、法半夏(打破)、
大贝母、桔梗、前胡,甘草。水煎、温服。
七、热毒奎肺、蓄结痈脓:肺痈,脉数
实,口中干燥,咳即胸中隐隐痛,唾出浓痰
腥臭或唾出脓血腥臭,法宜清热解毒,活血
排脓。治以千金苇茎汤,方用:苇茎、冬瓜
仁(打破)、该惹仁、桃仁去皮尖。水煎、温
月民。
八、燥热伤肺,清降失常:干咳无痰,
呼吸气喘,鼻咽干燥,心烦口渴,舌干无
苔,脉细数;或肺阴虚弱,气燥生痰,粘着
喉间,滞塞声音,喘咳发热,脉细数;或失
血.之后,肺燥成屡,痰凝气郁,久咳不止,
脉细数,法宜清燥润肺,治以清燥救肺汤,
方用:冬桑牙卜、生石膏、党参、甘草、胡麻
仁、阿胶(烨化)、麦冬去心、杏仁去皮尖
炒、批把叶(去毛蜜炙),水煎,温服。
九、津伤阴虚、

肺气逆上:肺痔、脉虚
数,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日舌干燥,咳吐
浊唾涎沫,或为半声咳者,法宜生津养阴,
止逆下气
,治以金匾麦门冬汤,方用:麦门
冬.法半夏(打破),党参,炙甘草,炒梗米,
红枣四枚孽。以水适量,煎至米熟汤成,去
渣,温服。
十、阴血亏损,虚火刑金:心烦心悸,
咳嗽气喘,咽喉疼痛干燥,或痰中带血,唇
色淡白,舌红少苔,脉细弱而数,法宜养血
滋阴,清热润肺,治以百合固金汤,方用:
生地、熟地、当归、白芍药炒二钱、麦门冬、
玄参、百合、贝母才生甘草、桔梗。煎服。
十一,疲血停滞、阻塞息道:咳逆倚息,
不能平卧、咳痰涎或带乌红色血、胸肋满闷
或有刺痛,舌青或舌有青紫斑块,脉涪,法
宜活血破痕,治以代抵当汤加味,方用:大
黄(酒炒)、我术(醋炒)、当归、丹皮、穿山
甲(炮)、红花、桃仁去皮尖、牛夕、夜明砂、
获等、法半夏(打破)水煎,温服。如咳嗽侧
卧一边,翻身则咳嗽不休者,治以血府逐疲
汤,方用:当归、生地、桃仁去皮尖、红花、
赤芍、川芍、紫胡、积壳、桔梗、牛夕、甘
草、水煎,温服。
十二、肾元虚惫、气不归根而浮淤上:
咳嗽、短气,腰痛、胫痰,小便短少,动则
喘息,舌苔薄,脉虚弱细微,法宜补肾益精、
纳气归根,治以金医肾气丸,酒下十五丸,
加至二十丸,日再服,或改丸为汤服。如肾
气衰竭,生气欲脱,证见呼吸喘急,气息出
多入少,两足厥冷,额上汗出,脉浮而无根,
法当本“急则治标”原则,宜温补真元,镇纳
浮阳,治以黑锡丹,方用:金铃子蒸去皮
核、胡芦巴酒浸炒、附子炮去皮脐、舶上茵
香炒、肉豆范面裹爆,补骨脂酒浸炒、阳起
石酒煮一日焙干研、木香、沉香各一两,肉
桂半两,黑锡去渣,硫黄透明者各二两。上
十二味,用黑盏或新铁挑内,如常法结黑锡、
硫黄砂子,放地上去火毒.研令极细末,余
药亦研为细末,过筛,再将二末一处和匀入
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梧
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服6克,
温开水送下。
上述祖国医学对咳喘病证的十二点治
法,虽未足以尽咳喘病证的临床治疗,也不
可能以尽咳喘病证的临床治疗,但其主要方
面已揭出。这就为治疗和研究咳喘病证,提
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