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专业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旅游专业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旅游专业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旅游专业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旅游专业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心态的总体表现。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对传统文化的追求是很注意的需求之一,出台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当旅游地狱游客来源地之间产生了文化差异时,旅游地就具有了神秘感,而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就越有吸引力。中国是个传统文化极为悠久、深厚的国家,中国的旅游业是根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而传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活动。中国传统文化重的哲学、文学、宗教、艺术以及民俗等等,都与旅游活动结合得十分紧密,旅游仅是其外在行为,文化则为其内涵。它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使旅游活动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意蕴。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旅游行业现代化管理理论和较强业务技能的,具有从事旅游事业和相关产业工作综合职业能力的,能适应旅游事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职业人才。这种综合职业能力中,传统文化素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专门为传统文化开设课程,而本专业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又很高,这只能依靠旅游文化课程来弥补,但旅游文化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多是蜻蜓点水,笼统抽象,学生难有兴趣,也难以掌握,往往是死记硬背。

在旅游专业中有专门的课程《旅游文化》,课程中涵盖了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即“旅游与中国山水文化”、“旅游与中国园林艺术”、“旅游与中国饮食文化”、“旅游与中国宗教文化”、“旅游与中国茶酒文化”、“旅游与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但是这些内容都是专门的旅游专业课程。

第三章旅游专业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缺失的原因

第一节将语文教学简单等同于普高语文教学

现在职业学校任教的语文教师,是在面向普通中学的失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对职业属性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针对性,或者说还不能很好地了解、

适应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相对普通中学的教师而言,职业学校教师平时较少进行、提高、多方研讨的机会,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没有什么改变。讲读、练习、考试……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局限在校园里、课堂上,加上教学方法僵化,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让学生有“上语文课没意思”、“语文课没有用”的感叹。尽管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讨论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开始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学法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职业学校这块园地来讲,语文教学依然停留在“词句理解,中心归纳和写作特色”上,严重脱离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求,远未重视学生主体自觉性与学校习惯的养成,使不少教师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很呆板,教得空乏,学得枯燥,学得厌烦。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部分教师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简单等同,只是在教学难度上略有降低,至于降低多少,职业学校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语文水平,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讲读课文、做练习、复习测验的套路,平时上课形式少有启发讨论。教师觉得学生基础较差,考试内容语文每次考个八九十分,也不代表他的语文水平提高了多少。这种语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愿望,也缺乏职业教育特性,学生一旦走向职场,就缺乏吸引企业的优势。在职业学校,教师持这种观点是比较普遍的,他们的教学在基础与实用间摇摆不定,把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上成普通文化课。

第二节教材单一,不能满足旅游专业培养需要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职业学校并没有针对专业特点来选取语文教材。例如我校的语文教材所有的专业全部一样,虽然语文教材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但稳定的对象应是符合现代的思想需要和审美需要,适合职业学校学生阅读水平和欣赏需要的内容。使用统一的教材,并不能凸显专业特色,基本没有融合结合学生切身需要的专业语文知识。像旅游专业的学生学历语文,还是不会写生动的导游词,即兴演讲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很薄弱,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是以课文讲读为主,旅游专业学生有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就是现场导游,这对其口语要求非常高,但就以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为例,明显感到教材设计上的一些不足。在我国的语文口语教学中,

本来都是以读写为主,听说为辅,口语交际在教材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有效模板的指导,因此在使用中表现出各种漏洞。

从目前教学实际来看,职业学校里有专业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与专业相结合,只能应付考试,现有的语文知识与实际应用构成了矛盾。

第三节教师本身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传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是教学的主导者,可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不自觉地将自己上学时的受教育方式也带到了现有的工作中,很少在教学中能够传授传统文化。另外,进行文化生活的教学,不少老师还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浩瀚如海,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谢谢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教师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人来历史的发展表明,人来的发展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前提、立足的和出发点的,人来文化的发总是首先体现在对前人所创造的文化(即传统文化)的保存上。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蕴含着民族性和人类共性的内容,它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方向,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能写出一种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活力。传统文化的保存是不能靠种族遗传的,它只能靠教育。教育就一直是在历史发展中,承前启后、起着传递人来文化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育教学组织者的教师,掌握传统文化是必需的。然而,现在不少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在不敢恭维,包括我们的语文教师,有的教师存在着重要的认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传统文化无关,有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无关紧要。且不谈传统文化对教师人格健全等方面的作业,单就当代培养复合型人才,对合格教师知识结构要求而言,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应由基础文化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构成。基础文化知识水平决定教师的知识视野,它是教师专门化的业务根基,并决定着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个人的基础文化知识越丰富,那么,他的思路就越开阔,思维就越活跃。传统文化是基础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教育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应尽之责。

二、教师应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青少年塑造成一定社会

阶段的接班人,促进社会的发展。教师在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重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业,在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在促进人类的发展重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一天也离不开教师和教师的职业活动。如果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不向他们传授积累起来的劳动经验、知识、技能,以及合乎一定思想体系的各种行为标准,则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青少年在学习阶段,除了学习规定的课程外,注意是向教师学。在青少年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就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所以,教师把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自己思想,并付诸行动之中,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质量,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尤其是教师的道德面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因为它是一种最直观、最生动、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不仅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业,而且直接证明教师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为其提供行的上的参照。可以说教师如果热爱并掌握传统文化,在其思维、行动、人格等方面会处处体现出来,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可参照的范例,也就为学生接受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

三、教师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传统文化这笔财富如何能为学生所认识、了解,其中优秀的文化精髓如何能被学生所接受、继承和发扬,这就要取决于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但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做好传播者,在人类社会继承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当然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沉淀。在日程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去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不断积累。以诚实、严谨态度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在保证语文教育为主的情况下,有机地教学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学到传统文化知识。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钻研教材,通过认真分析去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从书本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让更多的青少年

从沉迷于圣诞节、万圣节、西方的情人节及西方文化氛围中走出来,从春节、庙会、传统戏剧、传统民乐等中国文化形式中寻找到那种新鲜和快乐。

第四章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旅游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

第一节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编撰语文校本教材

一、丰富语文课程设置,开发与专业接轨的校本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鼓励、封闭、凝固、讲话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有补充空间,而且里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谁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堂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不断得到更新,语文课堂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语文课程是各类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注意文化基础课,具有很强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各学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发行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熬学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形

成健全人格。”

完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关键。改革课程体系,我校采取“厚基础、实用性”的思路,“厚基础”就加强文化教育,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实用性”即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实际,实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校有计划地开设了旅游专业部语文类课程,包括旅游文学、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交际、古汉语常识以及让同学们选修的茶艺课程等。

二、语文课本要多选择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篇目

从教材的选用上看,我校旅游专业语文课程选用的是……

但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这套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教材的课时分配而言,教材必学与选学部分总教学课时数为272学时,其中文学作品欣赏为42学时,口语交际训练为30学时,文言文阅读为44学时,所占比例均不及总课时数的六分之一。这不能满足旅游专业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特殊需求。因为文学作品除了有认识作用、德育作用和美育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外,还可以进行语言教育。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是丰富、优美的,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体味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可以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正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外化的表现。

旅游专业是属于服务性职业,需要与旅游者面对面的交流,需要职业沟通交流。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名山大川无不可见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佳句,导游要在引导客人欣赏风光的同时领略我国灿烂的文化,自己不具备流畅的口语交际能力,怎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呢?所以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教材还应增添相关文言文、口语交际训练、应用文写作的内容。

……

第二节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不单单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是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认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广读群书,增加知识储备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想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深入,其次才能浅出,如果只是浅出,最终智能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孔子也曾说过:吾知也有涯。面对学生教师可谓任重道远,教师唯有走在只是的最前沿,才能有“一览众山小”式的对知识的了然于胸。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要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就必须要拓宽文化视野,对于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书籍,无论经典的或是杂说的,都应该有所涉及研读。只有自己先读过,并且研究过,才能够比较准确的传授古文化的精髓,才能选取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家之长,才能酿造出最香甜的蜜。

二、构建传统文化体系

我们给学生讲一个传统文化现象,不仅要对这一个文化现象本身的内容和意义给学生说清楚,同时对于它的整体风格体系也要给学生讲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发展和现代意义又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

我们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要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听课者。让大家沉浸在思维的海洋和轻质的天空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需要潜心研究和用心修炼的,这个研究和修炼的过程就是多读书、多练笔,不浮躁、不取巧。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甚至到社会科学、人类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要有相当的涉猎和研究,并将各方面的只是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整个只是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使自己的教学事业更宽敞,而不至于走进蹩脚的教学死胡同

三、具备独特思考的精神

语文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仅仅是照搬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很难成为一个有个性的教师。一要思考教材。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心课标的要求进行再创造活动,挖掘教材的意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域作者对话,深入领会文本的丰富内容。二要思考学生。语文教学实质就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作为教学的主题对象学生

需要了解什么,有哪些求知的欲望,教师必须了解,根据其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文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三要思考教法。别人的东西再好,那是适合彼时彼地的情境,而此时此地的情况不同,学生基础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东西未必适合自己。所以欲望教室必须得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要求我们要建立起有独特视野的文化观,也就是说对传统文化现象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有自己的见解,不苟同别人的看法,且视野宽阔,关注和思索社会和教育世界里的人和非人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种种现象,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思想。从而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提供给学生一个方向性的指示,引导着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辨别传统文化,朝着真善美的终极目标前进,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一、注重传统文化素养的渗透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信息化、科技全球化的趋势,这一变革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心的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由能力本为向素质本为转变。因为新时代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责任感、信誉感、职业个性、人格以及创新、创造的风格和特长。目前偏专业的职业教育特色,以及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缺陷,即人文素养缺失。我们职业教育长期奉行的“能力本为”、“实用主义”教育观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无论把“能力”理解得多么丰富,作为人发展的目标构成因素之一,“它不能涵盖知识、情感、意志、道德、人格、个性等因素。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注意人文精神、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整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倡导全人教育,使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促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完整的人就是情感和智能的整合,是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社会需要情智并茂的人,职业教育只有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意志品质、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品质方面下工夫。从职业学校学生自身情况来看,他们是在告别初中义务教育后,经过自身素质、家庭条件极差上的就业剩下的利弊权衡来接受职业教育的。他们都不同程度低参杂着对未来职业能否

获得,怎样获得和以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尺衡量好和坏等的焦虑和思考,现实目标造就他们专业素质高,技能强,而诚信精神、合作态度、情感素质、生命意志等方面素质欠缺。社会物质化风气的影响,面对父母下岗,就业困难,乃至父母离异等实际问题,也让他们更多关注物质,甚至理想也物质化,市区了崇高的精神追求这种种“现实”使部分学生从业时丧失对他人、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也极大地制约了职高生在社会上进一步发展。因此,我校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通过优秀文学作品,从作品的思想意义、情感、人物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该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生存能力的素质,这种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是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素质。

二、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1、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单调呆板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劳,容易分散注意力,灵活多样的刺激,则能使人精神焕发,不易疲倦。现代教学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树立审美意识,提升教学品味教育资源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出给想来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学、录像光盘播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所娿指示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激发兴趣,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在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提升教学品位,完成乐学语文。职高生大多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习上相对于普高学生更缺少紧张感,因而课堂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相对差些,注意力也往往容易分散,针对这种情况,职高学校语文教学手段更不应该单调呆板,而要突出灵活多样,以提高学生兴趣。另外职高的许多专业课具有实习、实验、操作等实践内容,这些内容客观上促进了专业课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学生适应了专业课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也就自然而然地要求语文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因此,职高语文教学突出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要

求。职高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手段、情境手段、对话手段、音像手段、字画手段、练习手段来突出灵活多样。只有这样职高语文教学才能更形象生动地传送信息,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接收信息。突出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是提高职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有效措施。当然,在突出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时,也要考虑职高生的年龄特点,不能在短时间内太过频繁地更换,以免影响朋友学生稳定持久的注意力,过犹不及。

2、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自主探究,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职业学校语文课改专业化应当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自主进行实践探究。教师在态度、情感、方法、过程、组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利用环境、资源、时间等。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语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常用的探究方法有: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交流,教师要喂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成果的时间、场所,并创造气氛,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还可以采取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校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看中的主要不是学校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这些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主动作业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利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意思提高交换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时间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

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特别要注意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构建中,逐步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经过我校的实验证明,职高语文课改专业化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符合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由于强调了为专业化服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开始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开始改变对语文课的看法,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教师以前硬塞给他们而他们又不愿意学的语文知识。

三、补充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传统文化知识

语文补充教材针对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篇目偏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量小,不能满足旅游专业学生需要的现状,可考虑补充与旅游专业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古代山水名胜诗词

这部分古代山水名胜诗词每首诗词后应编著作者简介、题解、关键字注音、解析和赏析。这些诗词中,有些是纯粹描写山水景物特征的,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题西林壁》,学生学习山水诗词,记住歌咏著名风景的佳句,可以提高自己旅游文化修养,有利于毕业后生人导游工作。

2、古今中外游记

这部分选编古今中外游记,课文前编写阅读提示,课文后安排练习自测。学生阅读这部分文学作品,除了通常的微笑作品欣赏要求外,还应挖掘作品中与游览有关的地理要素、游览的顺序、游客的审美心理等,有利于澄清自己对旅游风景和旅游文化的了解。如阅读《雨中登泰山》,学习移步换景,安游览顺序介绍风景的顺序导游法。如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了解长江三自西向东由哪三个峡谷组成,峡谷的风光有什么特色,学习作品描绘三峡风光的语言,为自己导游语言积累素材。

3、对联知识

对联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雅俗共赏,是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具有民族特色的

一种文学形式。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之中,对联随处可见,这些对联都喝景点相关的历史传说、人情风物有密切的联系,与景点融为一体,往往成为景点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景点的重要欣赏对象,给人知识,发人联想,助人游兴。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导游工作,导游员在知道游客欣赏名胜古迹时,就常常会遇到对风景有画龙点睛之作用的对联,职高语文教材中却未涉及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所以旅游专业语文补充教材应补充有关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名胜古迹联选。

第四节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语文活动

一、定期开展结合旅游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紧紧依靠语文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是无法纵观其貌的,要想学啥对传统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还必须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在我校,每个月都会有专门的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题讲座。例如:

1、儒家思想专题讲座

(1)勤勉的好学态度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学识广博著称的伟大学者,在“少也贱”,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情况下,全靠勤勉治学。《论语》就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见解,虽言辞简约,却充满着真知灼见并成为求学者牢记、遵循的格言。增进学问,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学思结合,要虚心求教,要勤勉乐学。语文教材中的选自《荀子.劝学》更是鼓励人们要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学习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必须用心专一,而不能轻浮急躁,要全心全意力求穷尽学问,学透彻、学深刻。

(2)典范的道德

儒学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孔子认为即使有周公那么高的才能,如果既骄傲又吝啬,也不值得一看,可见道德远高于才能。人的行为总是要有规矩的,否则社

会便会变成无序状态。良好的道德风气一旦形成,便会以惯性的力量保持下去,这种“道德磁场”能不断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国民,其磁化作业是无形的、巨大的。青少年接受正宗的“儒化教育”,掌握做人的规矩,通过自觉地践行一旦社会的道德贵发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时代的需要。为了对儒家道德文化有一个较完整的、有机的认识,结合中学教材自身修养,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物质与精神三方面来阐述。

(3)自身修养

儒家把修己、修身看成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提出了“内圣”、“慎独”的人格模式。“内圣”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达到圣人的标准。“慎独”就是要求在个人独处、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要求。自身修养不只是为了自我完善,更是对社会、民族的责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所论未必尽当,但其对自身道德的重视与强调,依然堪忧昨晚今天的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的借鉴。

(4)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祖国民族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待人接物“和气”,人际关系要“和睦”,价值取向要“和谐”,形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宽容有礼、温柔敦厚的人格。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崇实性和包容性,使得中华民族大家庭能和睦相处,形成连绵不断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活力。现代信息社会,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否具有协作精神,已成为影响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许多工作都要经过各种环节、多方协作、集体智慧才能顺利进行。而在个人利益或者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民族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要为大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为公舍身,为国捐躯。(5)见利思义

儒家有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中华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孟子的表述“生,我所欲也;义,也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由此形成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士不受嗟来之食”的崇高人格和“以身任天下”、“宠不惊而辱不屈”、“生死当前而不变”的坚贞之志。并哺育了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为了民族大业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6)执着的奋斗目标

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匡世济民为抱负,孔子明知“通之不行”,却“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仍一如既往地去纠结奋斗。颜渊的“一旦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是对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精神的追求。孟子更是以其不畏艰险、铁骨铮铮、挺拔傲兀的大丈夫气概和不懈追求,勇毅力行的雄心壮志而卓然于世。

2、道家思想专题讲座

“道”是道家文化的最高范畴,既指万物的最终根源,也指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道家把追求自然万物的本真状态,作为基本人生态度,“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摆脱一切物质的欲求、一切世俗的牵累,尽量过一种复合自认本性的生活,逍遥与天地之间而获得无羁绊的精神自由。道家人生哲学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成了题目人生的信仰与安慰,一种乐器活下去而且获得滋润的精神补剂。陶渊明、李白、苏轼、“竹林七贤”、陆游、吴敬梓、蒲松龄、曹雪芹等等,一大批伸手儒家教育的饱学之士,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尝尽了世态的炎凉,既不能忘情于建功立业,又壮志难酬,不得不从道家哲学中寻求解脱,以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

3、佛家思想专题讲座

佛家讲究以慈悲为怀,以对善的追求为核心,是在欺负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是追求心灵的超越,是自我本性的发现,是对理想精神家园的回归。善是人所最需要的食物,对于向往、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善就是使他们生活幸福的精神世界的本体,就是要在善的追求中常见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佛教哲学,将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性静情逸,抛开世事纷扰,顿入无思之思,坐看云起时,临风听暮蝉,莺飞草长,落木萧萧,潮起潮落,阴晴圆缺。地品味生活中的真善美,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超悟,天地与心灵和弦共鸣。

二、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活动

1、传统节日与民俗调查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围绕着这些传统节日产生了许多民俗,如贴春联、吃汤圆、吃粽子、赛龙舟等等,每个节日、每种习俗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都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和民俗,举办民俗故事收集整理,进行民俗节日的源

流、民俗节日与当代中国社会等社会调查,特别是对“春运”期间几亿人口流动等具有中国特色现象的研究,使学生感受民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感受民俗背后的内在道德与文化。由于和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自然对民族及其内在道德与文化产生浓郁的兴趣,从而依法思考。这不但能丰富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感受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意识。

2、对汉语言文字的重新认识

试下外语是学生们最关注的科目,占去了学生大部分精力,外语学习的时间远远超出了母语,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长处和优点,摆正母语的地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校开展重新认识汉字系列活动,通过“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与中国统一”、“汉字与中国的民族意识”、“汉字与欧洲拼音文字比较”等系列讨论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同学们自己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原因固然很多,但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汉字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汉字是象形、会意的文字,不同于欧洲拼音文字的字随音转,而是音随字转。声音的语言,稍纵即逝,极易流变,沿袭日久即成方言。因为言之异造成文字之异,日变月异,而愈成为难以跨越的语言障碍,这是拼音文字促成人类分裂的大弊。汉字则不然,字音随形。方言虽易变,只要认字,便万变难离其字。正是因此,今天的少年,能理解2500年前孔夫子的《论语》;而今天英国的成年人未必能读懂600年前英国著名诗人乔史的诗篇。可以设想,如果中国美院汉字,使用的也是拼音文字,恐怕中国早已不是今天大一统的面目了,而是民族林立,国家林立。和拼音文字不同,汉字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应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征意味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就更为明显。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明的生活和意识。与祭祀祈祷有关的字多从示,表明古人认为这些事情多与祈神有关,如福、祸、视、禄、祯、祥等,与思维活动、感情意志有关的字多从心,表明古人把心当作思维器官,如思、想、性、意、志等,深入研究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研究传统文化。汉字有以下几大优点:汉字是促成人类大一统的文字。因为汉字对于时空的相对不变性,远远高于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种语文,这种可贵的不变性,有利于促成人类语文的大一统;二是汉字是

文化信息“集装箱”。袁晓国先生吧联合国用五种不同文字分别印刷的同种文献进行比较后,汉字最薄,这说明汉字在相同信息意义之下的空间占有率最低。英国《新科技》原主编、著名的科技发明报道专家麦克.普鲁斯先生指出:汉字的特性将使“汉语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的第一语言”。三是汉字具有美感。汉字是兼具象(象形)、想象(形声、会意、转注)和抽象(指示、假借)三者为一体的艺术文字;四是汉字的发生规律暗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即汉字的发生(或创造)规律(包含汉字的学习规律)与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具有天然有机的契合;五是汉字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在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小城和发展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理解并非十全十美,存在饿篇目认识是正常的,教师适当的加以引导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理性地认识他们各自的优点。由于汉字地位与作用再认识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参与面广,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了很深的触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对中国古代书法的欣赏

在汉字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同生同长。西方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人士也指出,只有中国书法艺术才能代表中国艺术,语出绝非偶然。近现代学者、美学家、书法家倡导民族艺术复兴,当直面西方艺术的入侵时,为维护民族尊严,他们推崇的也是本土文化的精华——书法。梁启超认为“吾国书法,线美之极轨也”。林语堂则认为“中国书法的地位很重要,它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我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以基本审美观念,而中国人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足见书法艺术地位之重要。在引导学生欣赏书法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下两个方面:首先,丰富学生欣赏书法的知识。结合每天一字活动,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书法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介绍重要书法家及其艺术风格、代表作。经常向学生展示书法作品,认识多样的书法风格;有的雄伟豪迈,气势博大雄浑,笔画刚劲有力,结构开张毫浩,且从容自然,不矫揉造作,能给人海阔天空,曼云腾飞的印象,从而激人以豪情壮志,助人以大无畏精神;有的钢筋强健,笔画强劲有力,矫健雄厚,结构雍容开朗,“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欣赏后得到的是

水流山峙的印象,“沛然而作”的刚正不阿,奋勇之前的精神;有的淳朴、端庄,笔画朴厚而不呆笨,结构端重而不轻佻,欣赏后得到的是铁牛犁地,沉稳不乱,从容不迫的印象;有的秀丽、俊逸,笔画刚柔相济结构妥帖中和,欣赏后得到的是燕舞莺飞,和风细雨的轻快感觉;有的匀整、平直,笔画清楚稳健,结构整肃、平实,给欣赏者的平和、舒畅、安静的感觉……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感觉体验升华到精神净化的境界。

其次,在书法欣赏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书法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与许多其他艺术门类有密切联系。衣服书法收到人们的喜爱,书法者的人品是首要因素。颜真卿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其刚强不屈的秉性,赋予了他的楷书以宽博、浑厚、大度、遒劲的美学风格。柳公权直言敢谏,他的“用笔在心,心正笔正,乃可法矣”,成为历史上盛传的“笔谏”美谈。他的楷书瘦硬劲挺,刚柔相济,被后世尊为“柳骨”。千百年来,颜、柳的书法,几乎历代的名家都曾临习过,临习他们的书法,同时也在学习他们的人品。我国历来有“字如其人”、“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的说法。高尚的人品能孕育出高尚的书德,高尚的书德城内使书名远扬。人以德为重、书以人贵,欣赏古人及当今名人法帖、墨迹,也能使他们身上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

4、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欣赏

5、对这个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欣赏

三、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竞赛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授还基于普通教学一样的模式:讲授——复习——试卷考核,是绝对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一张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

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我校是一所女生占大多数的学校,,我校的校训是:“明

德尚美”,结合校训,每年一度我校都会举办一届“明德尚美之星”的选拔,选拔过程中就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的竞赛和有关传统文化知识演讲竞赛。这样的选拔和竞赛,在学校里掀起一股传统传统文化的飓风,同学们自觉学习并相互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我所任教的旅游班的同学也非常接近参与“尚美之星”活动,下课后经常向我询问并跟我探讨传统文化方面的问题,他们在知识竞赛和演讲竞赛中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与此同时,经过这样的活动后,又激发他们更多更主动地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结束语

在职业学校里有专业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自己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务必首先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里有专业的专业特点,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相信,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尝试,一定可以结合到旅游专业的特点,将传统文化深入渗透到学生们的灵魂深处,这既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和未来发展,更能传承民族精粹,推动我国旅游事业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摘要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迭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语文核也素养,加强其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大力发展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増加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也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运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其自身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产生较大提升。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巧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笔者主要是从对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查阅其他关于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家文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及课堂实录等中获得启示,并积极呼吁广大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加W渗透、熏陶和感染,以提升其语文素养,帮

助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基于语文教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所继承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由中华文明演化及汇集而成,它反映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质与风采,是我国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属性。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其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昔先要抓住其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既弘扬文化传统之"形",又要塑造传统文化之"魂",要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要把握清楚,重点在于文化传统的传承,而非仅仅对于传统文化现象毫无保留地保存,即便是对文化传统有辩证看待,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比如弟子规中宣扬的封建主义性质的忠孝观念应该扬弃。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就要将扬弃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化,变成语文教材内容,贯穿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之中,变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不变的,它也必须持续地发展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王沫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兴趣素养节日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然而,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对语文没兴趣,没感觉。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老师或滔滔不绝,或勉强支撑,学生则昏昏欲睡,去赴周公之约了。上海市曾对某区作了一次调查研究,测试学生在课上思想专注人数。数学是91%,语文是15.5%。这一组数字真得让语文老师惭愧、汗颜!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错了,也不是我们的语文学科错了,而是我们老师错了!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语文书满天飞,何去何从?读了书不见进步,哪来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学不到东西?。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那么,我们就投身题海,直奔高考好了。不可以!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学生忙着进行应试训练,老师忙着总结答题技巧,题海里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大家都是在洗澡,没有人是在游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比如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者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8-16T15:26:23.7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2期作者:韩淑娟 [导读] 传统文化在事实上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影响,可前几年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在家长中却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备受冷落。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一中学266114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传统文化被语文教学冷落 传统文化在事实上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影响,可前几年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在家长中却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备受冷落。首先:课程、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缺乏,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往往由社会和学校的主导文化来规定。不仅国家制定的语文课本、教材中鲜见大众文化的踪影,就是在一些由学校自主制定的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中,涉及到大众文化的内容也是相当有限的。其次:一些教师不认可传统文化。学校一直被认为是继承和传播正统文化或规范文化的“主阵地”,教师也是以正统文化或规范文化的代言人出现的,因此传统文化作为未进入课程、教材或与已有课程、教材中某些价值观念存在分歧和冲突的内容,自然受到一些学校、教师的冷落。另外:一些家长抵制传统文化。家长担心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内容流于低俗,审美趣味不高,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另类而备受冷落。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碰撞 正是在人们的批判与怀疑中,大众文化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反映国家主导文化和正统精英文化意识的学校语文教育,当遭遇到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传统文化时,二者自然相互碰撞。 语文教师们观点不一:从十几年前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在校园里受到尊崇和追捧,到前几年金庸的《天龙八部》入选语文教材,再到近年林长治的《Q版语文》出版并风行一时等等引起广泛争议的现象或事件,总是一次又一次拨动语文教育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然而面对传统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们常常是深有感触却又反应不一。 青少年在五光十色的文化生活中,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隐藏在师生间表面和谐下的文化冲突和观念碰撞却不时显现出来,对教学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卡通漫画代替了经典名著,电话、手机短信代替了写信,看电视、上网代替了读书,社会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期待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没有多少变化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本在学生眼中便少了生气和趣味。相比单调的语文课本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听流行歌曲、看体育比赛和网上冲浪会让学生们感到一种休闲、抒情甚至是放纵。在学生看来,语文课本里的内容要么是与他们相距年代久远的所谓“经典篇目”,要么是与他们生活毫不相干的所谓“重点篇目”,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们天天和课本在一起,但我们的心离课本已越来越远了。 三、传统文化促语文教学改革深化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冲击所形成的种种尴尬,与当前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固守传统单一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面对所处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有效的应对办法有着直接联系。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正是在传统文化蓬勃兴起的背景下进行的,可以说当今的传统文化与学校语文课程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引进传统文化,对把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引向深入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 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合理引进传统文化。由于传统文化自身具有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人们一般是以娱乐、消遣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具有的教养、教化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由于传统文化中夹杂着一些不好的、消极的东西而被一些人一概斥为庸俗、颓废、堕落的文化。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的两面,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文化中存在消极文化因素而“因噎废食”,把所有传统文化内容一概否定并全部排除在语文课程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作为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不同的文化,对语文课程改革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比如:传统文化解构权威,使传统师生关系受到挑战,有利于形成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传统文化消解经典,使师生不盲目尊崇经典,不迎合传统标准而牵强虚伪解读;传统文化关注个体内心,促进学生自主、自我意识的形成,使语文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有利于人本意识的形成。而以上这些也正是目前语文教育所缺乏和需要的,所以,面对我国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改变,语文课程必须正视现实,把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样纳入语文课程建设的视野,不仅只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文化背景,还应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来源。 四、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源于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要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建设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播围绕在学生周围,已经渗透进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央视“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效刺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中,校园新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高潮,新编教材中,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二者已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语文课程要发挥课程选择文化、提升文化、改造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丰富的传统文化不只成为语文教育、语文课程的文化背景,更成为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碰撞、交织,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融合点,二者才能相容相长!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摘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和高度。【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资源,如果我们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开来,对孩子们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传统文化也是有利有弊,如何让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又同时能去除糟粕呢? 一、根据时代需要,确定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有哪些作用:传统文化不仅能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还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在教学传统文化的同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顺势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以较为全面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多元的认知去审视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文明,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应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做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要不然只能是昙花一现,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相适应,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带着诗意去审视周围的世界,使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我和你”的平等关系,而

不是征服与占有的关系,从而陶冶学生爱护自然的真挚情感。 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再加大传统文化元素的力度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虽有不少传统文化元素,如:三字经、对联等,也编选了一些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大都散落于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之中,很难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加之一些家长、学生对小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这些传统文化很难被学生所吸收,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能处于支离破碎、一知半解的程面上,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传统文化的元素。首先,教师要熟悉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弘扬传统文化.“先达已,后达人”。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好,才能教学生,传统文化贵在身体力行,不只是知识理论的传授,正所谓言传身教。其次,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第三,结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课程为点,最终以点带面,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三、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校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我国的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关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而且在许多小学就已经开始让学生学习一些古文,例如三字经等。对于这个现象,人们各持己见,颇有争议。让小学生学习古文到底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是不尊重教育?是否应让这些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课堂成为了一个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应是怎样的关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关系解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持有正确的态度,辩证的对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语文教学是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我看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早的强制性的让学生们学习一些关于国学的东西却并不是真正有益的,反而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α、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开创新知识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当今世界讲究创新,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不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种十分错误愚昧的想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旗帜与核心,丢弃了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相当于丢掉了灵魂。但也并不是说只要是传统文化就一定要传承,对于不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摒弃,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要创新以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去帮助它更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象与分析 (一)掀起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北京许多小学掀起了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尤其是对于弟子规的学习,其他地方的小学也有效仿。针对这个学习热,各人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它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德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有的人认为国学教育并不是复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本课题是中央教科所“十一五”期间语文学科的重点科研课题,由中央教科所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作,由中央教科所和《新读会》月刊具体实施。 一、选题:课题提出和背景: 1、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严重缺头。文化语境中浅文化、风俗文化、网络文化泛滥,青少年一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断裂。“民族精神”的缺位。 2、新课改的提出及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与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它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本土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严重缺位。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与当今提倡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的精神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而且,新课改要具体落实贯彻到位,必须要与本土的文化土壤相适应,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的意义非同寻常。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的整体。 文化是通过象征传播的一种模式——是制约进一步行动的行动产物。 ——[英·克罗伯、克拉克洪]一般说来,文化是多年积淀的、隐性的影响人们认知、思维、行动的一种精神的或以物质形态呈现产物。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芜繁、精华与糟粕并有。自由选择,不做定位。各地课题研究均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 我校的总课题:“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个人课题: 1、古诗文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林榕) 2、古典语言融入写作训练(洪玉惠) 3、客家文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弘扬(廖灵琳) 4、古代传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新感知(张茂香) 5、古典诗歌阅读与语感培养(温永华) 6、古诗词的审美与情感教育(张清辉) 7、古典诗词与语文素养(邱大林) 8、读三国品智慧(叶小英) 9、对联与语文教学(连翔) 主要观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而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融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之柱,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令人担忧的学生的文化现状 从自己授课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这种现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现状一:许多学生天天嘴边哼唱流行歌曲,却对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知之甚少,晚自习的时候,同样也发现许多学生应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开始翻看一些网络小说,漫画等等,却对中国古典名著近而远之。 现状二:现今学生许多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总结 这学期,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已显蔚然成风之势。通过一学期的活动,我深深地感到课题组为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搭建了宽阔的学习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我们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首先,课题组尽可能地安排教师外出听课。使教师见识了仰慕已久的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主题教学;感受到了薛法根老师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入了课题组,也促进我校教师较积极地去学习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知识。这学期,我校教师除了阅读自订杂志《小学语文教师》之外,还阅读了由课题组成员提供的几十篇文章。由此,教师们知道了没有深入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道了我们的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应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我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课堂 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减少了,与新课改之间的距离也正在慢慢地缩短。 另外,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按照期初的计划精心上好研讨课,课后又认认真真地开展评课活动。所有的这些听课、评课活动都使我受益匪浅。 再者,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能要求更好,却永远都不可能达到最好。因此,除了学习理论材料之外,课题组还要求我们每一个月至少写

两篇教学反思,来促使我们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的专业快速地成长起来。在这学期,我共完成了《感悟窦桂梅》《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等八篇教学随笔与反思。 今后,我校将一如既往地抱着诚恳的态度,向书本、向名师、向同事学习,并努力地用所学的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在课堂上少一份遗憾。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公共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课、外语课。加强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加强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书法、绘画)。 4、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

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的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的紧密结合 发表时间:2018-09-11T10:19:21.44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作者:谢晓茹[导读] 其实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我们是成人,我们是老师,更应该去帮助引导那些未成年人关注人生成长的根基,本人亲身课堂实践得出传统文化可以引入课堂并能产生实际意义。 谢晓茹(新疆沙湾县第一中学新疆沙湾 834700)摘要:其实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我们是成人,我们是老师,更应该去帮助引导那些未成年人关注人生成长的根基,本人亲身课堂实践得出传统文化可以引入课堂并能产生实际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102-01 在为期5天的国学培训以后,我清晰地认识到:不光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时时接受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洗礼。最让我受益的是《弟子规》,因此我也想让我的学生和我一起学习《弟子规》,希望能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打开一扇窗。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迅速将它做成计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找到经典的旋律,让学生爱上《弟子规》。无论怎样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艺术恐怕都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往小了说,一堂堂高效、难忘的语文课是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喜欢音乐,喜欢编唱,因此便常常用这一方法唱诗词。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我爱雪莲花》的调子来唱,《涉江采芙蓉》用阎维文的《一棵小白杨》的调子来唱,《雨霖铃》用《友谊天长地久》的调子来唱,《弟子规》也不例外,我找到了一首经典的旋律—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学生们从小听着这些熟悉的旋律长大,只要一起头,便能套词跟唱,“弟子规,圣人训……”以唱的形式来推动《弟子规》的学习、背诵和理解,符合古人诗歌用韵和可以演唱的特点,学生也爱跟唱,既轻松快乐,同时也是对这些经典曲调的学习和传承,传统的诗词和经典的曲调往往相得益彰。 二、研究《弟子规》,给学生确定分组内容。我仔细的研读了《弟子规》,它由“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组成,我则按篇幅长短将其中的“总叙”和“亲仁”两部分合二为一,将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将我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由小组长抓阄决定各小组所要学习和感悟的主要章节,其中特别关注了《入则孝》部分,有两个小组共同学习。因为孝是为人的根本,也是我泱泱华夏传统文化的根基,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穿于万户千家。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 三、做好学生认真学习《弟子规》的动员工作并具体给出指导学习的意见。我带的是高二的学生,平时学习任务重,学习计划已经很满了,我决定把它安排在为期二十多天的寒假,寒假有我们传统佳节――春节,难得的亲朋好友就会相见,更是学习、实践、感悟《弟子规》博大精深的要义的最佳时机,而且每位学生也只是认真学习其中一部分内容,不会压力太大、任务过重,这样也真正能将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在一起。每个人具体要做的事情是:抄写《弟子规》中各自小组抽取的那一部分原文内容;从书上或借助网络找到个人认为翻译得最好的一版,把该部分内等的翻译抄写一遍并力争将翻译熟读成诵;再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八百字左右的学习心得。 四、严抓落实,促进学习成果的优化。开学以后,从第一节课开始直奔主题,分享学习感受,收获《弟子规》对我们言行的匡正和指导,每位学生讲完,班里的其他学生都会点评,学生代表都要打分并备注清赋分理由。背诵的学生很认真,基本上都准确无误且流畅清晰,打分的学生听得更认真。最后每人写一份以假期学习《弟子规》或再次学习《弟子规》的具体学习过程、心路历程和学习感悟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报告,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个活动用时近两周,近百个学生各有收获,有的背诵准确流畅让我惊叹;有的谈学习《弟子规》前后个人对父母对亲情的理解和看法;有的谈学了《弟子规》,个人的想法变了,行为转变,家庭关系或朋友关系随之缓和了;有的谈《弟子规》让他明白“先做人,再做学问”的道理,从思想深处意识到以前“长浮华” 的虚荣和危害……我用比较严苛的标准,都不得不对其中30%多的学生打了满分,他们真的让我感动,令我动容,其他学生也大多在85分至100分之间。最后学生更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实的内容、工整的字迹完成了一份令他们自己都十分满意的学习报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弟子规》的学习报告的总体水平胜于之前他们所做的课本教材上的任何一篇文言文、小说、诗歌的学习报告。 之前,我的确没想到,一次假期作业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让我着实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平时我们的学生总是对学习表现不出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为什么我们精心备课,全力付出,最终只能收获甚微?学生苦,老师也苦。难道是因为时间不充裕吗?不,应该是学生只是疲于应付各学科的知识点,而找不到它们与生活的联系,学习了不少知识,但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依然尴尬或紧张;他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缓解与同学或老师的对立关系;面对各种迷茫和诱惑,他们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处飘动而茫然无措;甚至根本不知道个人价值又该如何体现。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于无声处滋养莘莘学子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才能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

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摘要:语文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急需认真思考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尤其是与正在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相结合,使学生在提高应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效课堂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高效课堂改革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我有幸参观了高效课堂的示范课,与很多同仁共同探讨高校课堂构建中各种课堂模式的优缺点,由此,深深感到,语文高效课堂改革需要“深思且徐行”。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又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素养,从而既增长知识和才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层面,阐释语文为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

精神”的重任。 如今高效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论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潍坊五中的“合作学习”模式,还是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模式,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五步十环节”模式,都成为众多学校学习的经典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经典模式被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重视教学环节设计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展示,而忽视教师“传道”的深刻性等。就语文学科而言,这种改革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试能力,但在普及中华经典、让学生深刻体悟传统文化精髓方面却陷入尴尬境地。 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中国传统文化重神韵和体验。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和长期的濡染熏陶,需要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融会贯通,深刻体会。所以,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一刀切地用某种模式,而应重视引导和体悟。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自主预习仅仅停留在字词章法等表层,无法真正领悟传统文化带给自己的精神力量;学生的主体展示侧重形式而忽视精神内质。随着学生竞争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巨变之中,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碰撞和交融,赫赫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同时,也形成了其他民族不可望其项背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长期以来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在全球的历史舞台上独领风骚一千多年,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辉煌往事。然而近代以来,而对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接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几番较量下来,传统的农耗文明很快被先进的工业文明击败。于是先后有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先辈们将西方文明的火种引入中国,给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血液。 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人走入另一个极端,天真地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空间,一切都是西方的好。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幼稚的妄论一流传就是上百年,直至今天仍有其生长的土壤。赞成的直接恶果就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没有被继承下来,许多优良的民族传统被无知地摒弃了。在今天的校园里,由于优良传统的丢失,给教学工作带来许多不便。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比如,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珍惜友情、礼让谦和等一系列古代被认为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当然,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相当一部分成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常常想,问题要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我们恐怕再也无脸提及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了。 众所周知,大树参天,根不能不扎深,传统文化就是民族土壤深层的精华,民族之树要常青,只有将其根须扎到传统文化的深处。而要办好这件大事,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根据我多年教学带班的经验,觉得语文课堂是传授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平台。语文教学中多穿插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学好课堂知识,而且对学生以后的性格形成、人格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核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其饱含深情的诗作《离骚》和其气壮山河的一死诠释了这种精神。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真情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这种精神的一种注释,在语文教学中,类似这样作品和作家我们会常常见到,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进行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中涉及价值观的内容特别多。孟子曾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激励同时代人,也在要求他自己。范仲淹一心为民,虽遭贬迁,但仍胸怀天下,不计个个得失,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物和作品在语文课本中并不鲜见,遇到这样的机会,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培养他们形成宠辱不惊、永往直前的人格品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