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

秦旭

【摘要】: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作家群中,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诗学理论开一代诗风,深刻影响了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诗以情为其本源。本文试图通过对华兹华斯诗歌理论和作品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其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成因、基本内容和美学品格。第一部分考察华兹华斯情感美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法国大革命激发了诗人自由民主的精神,他的早期诗歌洋溢着进步的思想和革命的激情。诗人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危机、人类的命运以及自然的灵性,希望通过对人类、自然、神性这三者关系的探索去叩开通往人性理想之国的大门。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宗教精神的复兴对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革命的血腥与暴力使华兹华斯从支持革命的斗争哲学转向追求和谐的同一哲学,在这一背景下,诗人“人与自然同化”的泛神论思想得以形成。华兹华斯对泛神论的推崇,对宁静大自然的向往,正是众多欧洲人在大革命之后的普遍的情感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泛神论诗歌获得了一种社会功能,具有它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人们对于建立新的伦理精神的一种渴求。文章接着分析了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对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影响。华兹华斯浪漫主义唯情论,从理论渊源上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迷狂说”;从思想影响来看,德国古典哲学以精神为本源、以自我为核心、夸大精神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倾向,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华兹华斯对心灵感知的领悟也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约翰·洛克“白板说”的启迪。诗人大量充满情感的自然诗在他所有的诗歌创作中居首要和核心的地位,而影响他自然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则是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在华兹华斯的眼里,自然具有三重意义:第一,它充满人性;第二,它是真正的理性的象征;第三,它又是神性的表现。诗人从赞美自然入手宣传“天人合一”

的思想,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坠i”一。、。一大、%R)-,1-。、。LJ

测门对一.工回一习勾。一、问\D 一一一二对口回回回对t回回回回u回回回IU回回回回匣回品周回曲回M做一一J——丫回。一.VM…切刊出…一义珠叩u回u觑r尉问卜回DWtwpeWWeer 一u阐回回回间回回一新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根据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阐释的诗歌理论,从诗歌的题材、诗歌的本质、作家的创作想象以及诗歌的社会功能,讨论和分析了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以及华兹华斯倩感美学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华兹华斯针对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提出了诗不仅要写伟大的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而且要以平凡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主张厂就诗歌的本质而言,诗歌就是情感,这是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核心命题。诗人对情感的认识比以往文论家有几点突破性见解:第一,情感是强烈的;第二,情感是内在的、天生的;第三,内在的情感需要外在化,这种由内向外流露的动力来自于诗人自己。华兹华斯视情感为诗歌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审美主体意识的强调。诗人同时认为,“感受”、“沉思”和“想象”必须互相融合,才能实现情感和理智的平衡和统一。关于诗的功用,依照华兹华斯的观点,那就是传达真理,并给人愉悦。诗人从维护人类天性的高度来看诗歌的作用,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思考诗歌创作中情感、想象等一些非理性因素,以一种高度的审美主体意识来关注诗歌的

情感表现,提高了诗人的主体地位,他的情感美学思想在19世纪西方诗歌思想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三部分从华兹华斯诗歌情感的流脉、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分五个方面分析了诗人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特征。在华兹华斯的情感世界里,精神与自然神交共化,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水乳交融,直陈与曲现和谐统一,“静”与“动” 激荡转化。叙述结构与叙事视角的对立交互又使得诗歌语言形成一种“张力”,在抒情、叙事和议论的融汇上,诗人张驰有度,舒卷自如,不露痕迹,具有独特的艺术魁力。

【关键词】:华兹华斯惟情论浪漫主义《<抒情歌谣集>序言》美学特征【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561

【目录】:

?中文摘要3-5

?Abstract5-9

?引言9-10

?一、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10-22

?(一)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华兹华斯泛神论思想的形成10-14

?(二) 浪漫主义唯情论的理论渊源14-17

?(三) 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7-19

?(四) 卢梭“回归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9-22

?二、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基本内容22-34

?(一) 关于诗歌题材的改革22-24

?(二) 对诗歌本质的认识24-28

?(三) 对创作想象的阐述28-31

?(四) 关于诗歌的社会作用31-34

?三、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的美学品格34-45

?(一) 精神世界与自然美景神交共化34-36

?(二) 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水乳交融36-38

?(三) 直陈与曲现和谐统一38-39

?(四) “静”与“动”激荡转化39-42

?(五) 叙述结构与叙事视角对立交互42-45

?结语45-46

?注释46-49

?主要参考书目49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805990 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开题报告+论文) 2、(英语毕业论文)《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3、(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 4、(英语毕业论文)《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5、(英语毕业论文)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6、(英语毕业论文)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 7、(英语毕业论文)《嘉莉妹妹》之消费主义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8、(英语毕业论文)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9、(英语毕业论文)《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1、(英语毕业论文)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2、(英语毕业论文)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 14、(英语毕业论文)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5、(英语毕业论文)成长于丧失童真与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爱丽丝漫游仙境》之后现代主义解析(开题报告+论文) 16、(英语毕业论文)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7、(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8、(英语毕业论文)在概念整合理论下探讨英语复合词教学 19、(英语毕业论文)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0、(英语毕业论文)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1、(英语毕业论文)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22、(英语毕业论文)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 2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24、(英语毕业论文)从引进好莱坞大片看中国意识形态转型: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开题报告+论) 25、(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 26、(英语毕业论文)中西称谓文化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7、(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美学是本世纪中叶产生的重要且强大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舍勒尔、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和加缪。这中间除舍勒尔之外,其他四人都对艺术和美学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而且萨特和加缪又是存在主义艺术思潮的主将。 当海德格尔出《存在与时间》于1927年发表之后,西方哲学界曾发出过这样的狂欢:“哲学终于从天国回到了地面。”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显示了由海德格尔开启而由存在主义哲学完成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对抽象的本质(理性)转向了“实存”,从物(客体)转向了人(主体),即从“理性人”转向了实存的人。因此,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中问他们考虑的美学问题,是美的本源问题。而美的本源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只能从对存在的追问中获得。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存在主义美学便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旋转。整个存在主义美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由海德格尔表述的信念:美或者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和美由此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根源。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和美成了达成人的本真存在的见证,从而完成着拯救的使命。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尼采的这样一个信念:没有审美的人生如何可能。因此,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W.考夫曼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在追问存在的问题时,最后都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艺术,转向了美学。这是不是因为美或者艺术是开启存在者的存在的最根本途径呢?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虽然存在主义美学仍是围绕着人来旋转的,但这种美与人的相关,却不再是从表现的意义上与人相关,也不再是从符号创造的意义上与人相关。如果说表现主义美学的表现是建基于人作为主体的生命力、情感等之上的话,那么在存在主义美学这里,人作为实存,是不具有什么先在的诸如表现主义所谓的生命力、情感等的,因为作为实存,他的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而美只发生于这个其本质尚付阙如的“此在”或实在向其真正的存在谋划的过程中,只有当那个尚付阙如的真正存在向其显现、敞开时,美才诞生。因此,20世纪美学发展中开始的那强大的表现之风从存在主义美学这里开始煞住。美学中的纯主观因素和重情主义的趋势得以扭转。从存在主义美学开始,表现便不再是美学的核心概念,在存在主义美学中取代“表现”这个概念的是所谓敞开、显现、照耀、呼唤等。 对于表现主义美学来说,表现本身就能达成美。但是存在主义者不相信这一点。因为在存在主义者那里,实存的人并不具备任何有意义的内容,他所拥有的只有诸可能性。虽然艺术和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与庄子的自然观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统一性主要体现于对自然的观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以及自由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系。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他们所倡导的追求自由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华兹华斯认为,追求自由必然要回归自然,而儿童的灵魂最接近自然,所以儿童是回归自然的媒介。而庄子认为,追求自由的重点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的道法自然。 标签:华兹华斯;庄子;自然观 一、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以接近自然著称,他甚至被人称为“大自然的诗人”。华兹华斯一生创作了无数诗篇,而在他创作诗篇的同时,他不仅借助着诗歌的形式,不断讴歌和赞扬着大自然的美妙,更是借助着诗歌的形式抒发着自己内心的自由。自然观是华兹华斯创作的思想核心,所以他的诗篇无一不体现出他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曾在年轻时两次去法国,而当时正赶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年轻气盛的他对法国大革命深表同情和向往,可是后来回国之后,局势剧变,这使得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逐渐转变,慢慢地他对法国大革命表现出保守的态度。在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热情逐渐退却之后,他寄身于湖区,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到慰藉。他在大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无限的美妙,他用诗歌来讴歌和赞美大自然,不仅如此,他更是在诗歌中来体现自己的思想,他不断地探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谛。他所生存的时代动荡不安,那时西方工业兴起,物质产业飞速提升,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人性却逐渐被摧毁。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开始深度思考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在思考当中,他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回归自然”的理念。在他的诗中,人类和大自然是以对照的关系出现的,用大自然的纯洁来衬托人类社会的污浊,用大自然的甘美来衬托人生的苦涩。的确,相对大自然的宁静,人类社会充满了嘈杂和喧嚣,华兹华斯在这样的时代里,他看清了人性正在一点一点被摧毁,他想拯救人们被摧毁的人性,于是,他提出了自然是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在自然中人性可以得到救赎。 上帝的灵魂、大自然的灵魂、人的灵魂往往是诗人心中的三个层次的意识。华兹华斯认为上帝的灵魂依存于自然界,而人的灵魂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的灵魂与上帝的灵魂交流的媒介。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儿童是最自然的,儿童的灵魂具有上帝赋予的灵性,在出生之前,儿童的灵魂与上帝的灵魂有着某种沟通,即使出生之后,儿童的灵魂中的灵性依然存在,就像儿童生来就带有属于自然地灵野性,但随着人的成长,人在世俗之中的种种逐渐将本身的灵魂的灵性淹没。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从《管弦乐变奏曲》看威伯恩 对表现主义 美学观 陈 岱

陈岱 Chen Dai 从《管弦乐变奏曲》看威伯恩对表现主义美学观 的背离 内容提要:《管弦乐变奏曲》(《Orchestral music partita》OP.27)是威伯恩[1]晚期创作中具有整体序列主义特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 作品的分析,从美学的角度更深一层挖掘该作品在美学观念上对表现主 义的背离。 关键词:威伯恩《管弦乐变奏曲》表现主义整体序列主义音乐美学 一、引言 安东·威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1945)是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也是“表现主义”中创新最为突出的作曲家之一。其晚期代表作《小交响曲》(《Symphony》作品OP.21)、《钢琴变奏曲》(《Piano partita》作品OP.27)、《管弦乐变奏曲》(《Orchestral music partita》作品OP.30)广为人们熟知。目前,国内已有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但大多关注的是作品本体分析。对于他在晚期作品中大量使用的整体序列技法,以及同时反映出来的美学思想的研究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威伯恩在后期创作中对序列音乐的发展,以及促成后来整体序列主义的形成,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领域,其意义及重要性是后人无可企及的。本文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威伯恩《管弦乐变奏曲》中所运用的特殊作曲技法作了分析研究,旨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以及这一特征与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观念之间的差异。 作者简介:陈岱,女,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03级),本科生。

表现主义,是西方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音乐艺术流派之一。它强调艺术表现的对象是人的主体感情。在邢维凯的《情感艺术》一书中认为:“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意识在表现主义的理论及实践中被推向了极端,表现主义更激进的强调主体情感与外界世界相异的一面,主张在艺术创造中排除对客观现实因素的模仿,而将纯粹主观的,非理性的(直觉的)情感体验付诸于形式。[2]”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表现主义音乐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体现19世纪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基本概念,即音乐作品要表达人的情感。情感论美学的核心就是情感表现。对于主体人的主观情感的表达,正是勋伯格[3]及其表现主义音乐所刻意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在勋伯格看来,艺术美的本质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音乐作品的美就在于表达主体人的情感。在这种美学观念的引导下,勋伯格试图寻找更为适合的音乐表达方式,他曾先后历经了浪漫主义后期、无调性,以及一战后(1919年)的十二音技法时期。十二音作曲技法的确立与使用,进一步实现了表现主义的音乐美学观念。它将传统情感以一种纯主观、极端个性化、非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至于“将情感有意识的阻断了与之相关联的正常途径”[4]。 随着十二音创作技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许多十二音序列主义的新的追随者觉得尚未将这种技巧发展的足够充分,把序列仅限于音高维度是不够的,而在其他的维度也应该预设一些固定类型进行创作。这样,对序列的控制就从早期对音高的控制,逐渐发展到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因素的控制。这一做法,充分体现在威伯恩的后期创作中。在表现主义的最后几十年里,威伯恩进行了大量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音乐语言,如:序列音乐技法的控制上,音色旋律的运用,点描派的形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序列音乐技法的发展,以及促成了后来整体序列音乐的形成。在威伯恩音乐作品中,对音列的控制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局部走向整体,致使最终走向完全控制的整体序列音乐。这种音乐不仅把音高序列化,而且进一步将时值、音色、力度等各种音乐要素全部纳入序列化结构原则之中。这样,整体序列作品就成了一种处于高度理性控制下的音响,一种数学计算的对象,一种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游戏。如果说表现主义的十二音序列在某种程度上还延续着浪漫主义的情感观念,那么,对于整体序列主义来说,则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形式上的游戏,通过对不同元素的多层面控制以获得不同以往的音响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以及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 摘要: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主要有两大类别: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前者的内涵侧重于对人类文明及科技理性发展所带来的负值效应的忧虑、质疑与抗衡;后者则把浪漫主义当成隶属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的一种成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30年代后的中国,政治学的浪漫主义排斥、取代了美学的浪漫主义,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实质上,郭沫若与沈从文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界的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浪漫主义;美学;政治学;异化 我国的文艺理论体系自20世纪初引进西方浪漫主义概念以来,对其内涵及功能等虽然屡有争议,但多局限在文学艺术的范围内,而未能从跨学科的角度予以鉴别,也缺乏从更宽阔的历史语境中作一番寻根溯源的考察。因而,有关的论争往往是争而不决,论而无果。最终仍然是各执一是,各立其说。以至于在今天的一些教科书及论著中,仍然不时出现“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等提法。惯例习俗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强大的,往往以一种无形的、不容置疑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思考与判断。因此,从新的角度楔入,着重对中国文艺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两种浪漫主义体系――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进行一番深层的考察与对比,将有可能推进我们对浪漫主义问题的理解。 一、卢梭与美学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内涵宽泛的概念。它的身上垒积着前人从不同立场、不同视野赋予它的东西,叠加着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思潮的要求与使命。以至于一些学者发出慨叹:“什么是浪漫主义?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謎。”正像对美的本质的追寻一样,在浪漫主义论题上,要想获得一个世上公众一致认可的、绝对精确的概念也是不可能的。但不能由此而拒绝了相对性的界定,至少在学科域限上可以做出界分。后者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界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我们从未明确地在这一向度上做过辨析的工作,我们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交织着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重内容,是政治学等和美学的混合体。由此,导致了文学理论进入实践课题研究时的困境,例如,沈从文曾自封为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对于他的这一自白,一些研究者便显得茫茫然而无法应对。 浪漫主义不像现实主义一样,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具有跨学科的意义。勃兰兑斯曾对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作过这样的概述:“浪漫主义曾经几乎在每个文学部门使风格赋有新的活力,曾经在艺术范围内带来了从未梦想过的题材,曾经让自己受到当代各种社会观念和宗教观念的滋润,曾经创造了抒情诗、戏剧、小说和批评,曾经作为一种滋润万物的力量渗入了历史科学,作为一种鼓舞一切的力量渗入了政治。”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概念运用的范围是十分宽泛的,它不仅涉及到文学艺术,而且还渗入到历史科学、政治等。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论及“浪漫主义运动”一章时也写道:“浪漫主义运动在初期跟哲学并不相干,不过很快就和哲学有了关系。通过卢梭,这运动自始便和政治是连在一起的。但是,我们必须先按它的最根本的形式来考察它,即作为对一般公认的伦理标准和审美标准的反抗来考察,然后才能了解它在政治上和哲学上的影响。”1这里,浪漫主义涉及到了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美学,学科界域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围。 卢梭,罗素称之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并予以这样的评判:“是从人的情感来推断人类范围以外的事实这派思想体系的创始者,还是那种与传统君主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发明人。”2卢梭为绝对化的情感主体和伪民主独裁政治哲学的创始者,这就涉及到以情感为本体的浪漫美学方面和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所排斥的“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的政治方面。卢梭的《新哀洛绮思》以感伤的笔调、奔放的情感,开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是启蒙运动中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笵导;同时,他的《社会契约论》宣布了人民主权原则与自由意志,但又为极权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是法国大革命时罗伯斯庇尔施政的“圣经”。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在学术研究中既不能把它所涉及到的各个学科向度绝对地割裂开来,也不能把它们笼统地混为一谈。 以卢梭为创始者的浪漫主义美学,其情感主体的强化与政治革命、伦理判断等是纠合在一起的。如若从现代性的视角审视卢梭,我们将发现对于人类文明的建构与文明的解构这一巨大的对立集结于他的一身。虽然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到《社会契约论》,如研究者所揭示的那样,有着从个人主义走向专制集权主义的偏误,但他所奠立的个人权力、自由意志等毕竟凝聚在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之中,成为至今未能动摇的人类遵循的共同准则,从这一向度来看,卢梭思想有其现代的价值立场,具有“历史现代性”的意义。但卢梭思想中更重要的是他对文明的解构,是其深层的仅为康德所读懂的“异化”内质:“卢梭之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历史进步是由文明的正值增长与文明的负值效应两条对抗线交织而成。前一条线导向人类乐观的建设性行为,后一条线导向人类悲观的批判性行为甚或是破坏性行为。”3这一解构与批判,即对现代性的反思,即“审美现代性”,它集中展现在卢梭的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

19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19世纪文学(一)(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德国文学 术语解释 耶拿派: 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 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 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二英国文学 术语解释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代表作《古舟子咏》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齐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司各特:(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三法国文学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自然观及海明威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The Textual Analysis of 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英语 指导教师: 2011年3月6日

论文题目:The Textual Analysis of 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一、选题背景: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状况,其主题主要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虚无迷失”以及“重压之下保持尊严。这里以他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代表来进行分析,小说通过一个环境干净明亮的咖啡馆里两个侍者之间的对话来反映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无”,旨在说明在浑浊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来逃避虚无,寻找心灵的安息之所,但象征这个避风港的安息之所咖啡馆也仅仅是暂时的,因为它总有打烊的时候。到最后,人们还是会孤独地回到黑暗中去,面对虚无,体会虚无。上述内容大致为各个评论家对这篇小说的分析的精华所在。本论题笔者将从语篇分析这一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评论。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尚未定性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篇功能的各系统来预测语篇的语境,最终得出语篇的主题意义。由于本论题的研究对象来自于海明威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说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文中人物之间对话及一些其他信息来反映文章的主题。因此,在这里应用语篇分析这一分析方法,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对话,语言描写来的分析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虚无”。 二、选题意义 长期以来关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评论的分析有不少。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但都反映了海明威作品的一个主要思想“虚无”。在海明威笔下的世界里,虚无是一个很泛滥的东西,人们在巨大的社会变化中迷失了自己,生活变得虚无飘渺。笔者在这里同样继承前面分析者对这篇小说研究的所达成的一致的成果,即它所反映的“虚无主义”。本选题首先通过对这片短篇小说的分析,来加深对“虚无”的了解,了解海明威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描写。其次,与以往的分析方式不同,笔者从语言的角度来考虑,着重从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话语中以及对环境描写的言语上来分析其中的内涵意义。 在故事情节与环境的大致分析上,前面的分析着已经做到全面深刻。但笔者认为,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的两个侍者的谈话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分析,而谈话部分又恰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众所周知,海明威的作品向来避繁就简,他一贯主张的冰山原则正是这个意思,即文章中尽量不使用多余的词藻。人们看到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他隐含的深层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 征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可以说是两条相背而驰的道路。前者 强调复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 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而后者浪漫主义绘画以追求 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自由、感性情感上的释放。浪漫主义艺术 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相同的是两者都推 动着绘画在不断地发展、前进。 一、出现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 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但又不同与古典艺术。在法国大革命及 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 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 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 革命的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绘画:浪漫主义交艺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_兼与庄子自然观之比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9年1月JAN. 2009 第20卷第1期VOL.20 NO.1自然观是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核心。泰纳说:“华兹华斯见了一株绿树,便生枯荣之念;见了一朵行云,便悟到人 世的浮沉”[1]  。华兹华斯借助诗歌的形式,在讴歌和赞美大 自然的过程中,向人们表达了一系列的哲学理念。“这是一颗温热的心、推己及人的心,能感动的心”,同时还是一颗 “philosophic mind(哲学的心),使你能看透人生”[2] 。正是华 兹华斯独特的自然观,使他有别于西方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以及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而部分地接近于东方哲人的思想。在对华兹华斯与庄子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与庄子的自然观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又存在着巨大差别。 一、对自然的观念 在华兹华斯的诗学中,上帝、自然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生后,我们只是在睡眠和遗忘;/与我们俱来的灵魂,这生之星辰,/已落下在别的什么地方,/现在又向我们走近;/我们并不是完全地忘却,/并不是抛却所有的一切,/而是追随模糊的光辉,从上帝,/从我们那家园来到这里:/婴幼时, 天堂展开在我们身旁!”[3]  华兹华斯认为,人是带着上帝的 圣恩诞生在这世界上的。自然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它们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而上帝的灵光无处不在。在《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里,华兹华斯说,当他“像一朵孤云”在高高的山谷上独自游荡的时候,突然看见一片金色的水仙在湖边迎风起舞。他停下观看这千朵万朵遍地开放的花儿,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兼与庄子自然观之比较 朱 芳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与庄子的自然观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又存在着巨大差别。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观念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等方面;其差别则主要在于寻求自由的途径:华兹华斯坚信人类应重返自然,并且指出儿童是人类还家的中介,而庄子则强调人在正确理解和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道法自然。 关键词:自然观;华兹华斯;庄子;自由 中图分类号:I 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9)01-0078-04 心中充满了欢欣:“水波在边上欢舞,但水仙/比闪亮的水波舞得更乐;/有这样快活的朋友作伴,/诗人的心儿被欢愉充塞;/我看了又看,却没有领悟/这景象给了我什么财富。/因为有时候,我心绪茫然 /或沉思默想地躺在榻上,/这水仙常在我眼前闪现,/把孤寂的我带进了天堂——/这时我的 心被欢乐充满,/还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4] 。华兹华斯在《抒 情歌谣集》序言中认为,“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 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5]  。水仙花欢乐的 舞姿引发了诗人心灵对欢乐的感悟,于是水仙的欢乐化成了诗人的欢乐,自然和人已息息相通,融为一体。这就是柯勒 律治所说的“同化于自然”[4]。不仅如此,诗人眼里的水仙 已不只是一株普通的植物,而是闪耀着上帝的光辉。它带给诗人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美,还有天堂之乐,神赐之福(thebliss)。因此每当诗人心绪茫然的时候,这水仙便在眼前闪现,“把孤寂的我带进了天堂”。在华兹华斯看来,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的不同因素,是表示整体的,她们来源于同一个源头。离开了人而独立存在的自然既无价值也无意义,而离开了自然的人永远也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宿,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自然的主题实际上也就是关于人的主题。这就是华兹华斯关于自然的整体观念,即整体的自然观。他写到:“她有着无数的现成宝贝/给我们的心灵理智——/健康里自然会散发智慧,/欢愉中会洋溢真实。/春天的树林给人的冲动/能帮你把善良、邪恶,/把什么是人的 问题弄懂——/圣贤讲得没她透彻”[6] 。 ),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 较文学。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难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 姓名:赵秀克学号:201014090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以西方浪漫主义文艺为例 摘要: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欧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急剧过度,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在文艺领域也有了新的变化,浪漫主义应运而生,新时期新艺术思潮的出现往往具备自身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以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主观情感的强烈表达,并且注重想象兼以夸张的表现手法,着重于描写自然等。艺术特征之中包含了浪漫主义自身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在各个学科中表现出了各自的色彩,对各个学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艺术创作价值。 关键词:浪漫主义、美学特征、价值 浪漫主义一词可以追溯到古法语词ROMAN,而这一词更古老的形式则是Romans和Roman t①,反对古典主义的精神桎梏,区别于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描绘,浪漫主义以其鲜明的美学特征成为西方美学、文艺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独特的美学魅力征服了十九世纪的艺术家、美学家,他们对浪漫主义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美术、音乐方面都有独到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的显现。 一、强调个人情感主观表达,寻求个性解放。浪漫主义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 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至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②。古典主义所推崇的典雅高贵风格成为新时期思想的羁绊,美学、文艺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恰逢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也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迅速在欧洲传播,个性解放、个人独立的强调使得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全面的展现了个人的主观情感表达:雪莱的抒情诗,音韵铿锵、感情真挚,散发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个性特征明显; ①《卢梭与浪漫主义》(美)欧文·白壁德著孙宜学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页 ②《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第166页

德国浪漫主义

海涅在他那本答德?斯达尔夫人的《论浪漫派》一书中,给德国的浪漫 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他说:“德国的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德国这朵浪漫主义苦难之花的开放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紧紧相 连。十八世纪末叶,德国仍处于孱弱的小朝廷统治下。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在内向而深沉的德国人中激起什么波澜。却助长了他们形而上学的冥想。拿破仑横扫整个欧洲,德国拜倒在这位军人的摩下,整个德意志陷入死寂之中,普鲁土崛起后打败了拿破仑,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然而这个帝国无非是各邦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镇压进步力量的工具。德国人民并未从中获益,他们所向往的统一和自由仍然是个泡影。于是,知识分子更是噤若寒蝉,大多假托放浪以自保。思想逐渐从客观的大风雨退缩到主观的甲壳之中,由现实转向空想。 因而,出现了一批观念论的哲学家,如费希特提倡自我哲学,认为自我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非我”都由“自我”的能力产生,极端强调个人主观的作用,为浪漫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特点提供了哲学基础。自然哲学家谢林、黑格尔主张提供艺术与自然一致的学说,认为自然本身就是艺术。莱尔玛哈提倡“美的宗教哲学”,反对以理性处理宗教,主张以直觉及感情对待宗教,把美学和宗教合而为一。 这些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正是形成当时德国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上应运而生的德国浪漫派具有放纵恣肆、好奇尚美、随心所欲的特点。他们抹煞各门艺术的界限,主张文学越俎代疱,承当一切艺术的功能;要求文学家采取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攻击一切他们所认为的文化上的门外汉和审美上的低能儿,反对追踪希腊、罗马,强调发掘民间文学,鼓吹精神与自然相一致,以及以中世纪的天主教信仰为生活和创作的基础。 这种一味地追求神秘性、无理性、方向幻境的逃遁以及在夜的朦胧的状态中的沉缅,出现了一大群古怪而病态的人物:患肺病的兄弟会教徒,带有亢奋的情欲和亢奋的神秘渴念的诺瓦利斯;玩世不恭的忧郁病患者,带有病态的天主教倾向的蒂克;论天才,他有反抗的冲动,论无能,他又易于向外部权威屈服的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被监视的梦想家,沉溺于半疯狂的鸦片幻境中的霍夫曼;愚忘的神秘主义者维尔纳;以及天才的自杀者克莱斯特。结果,使人感觉到,浪漫派的结局真仿佛是一场恶魔的宴会,这里有愚民主义者发 出的雷鸣,神秘主义者的咆哮,政治家高呼要求警察国家,圣职人员和神权政治,神学和接神术扑向了各种科学。 “病态”的德国浪漫主义 2010-06-20 10:41:00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 法国大革命一声炮响,震撼整个欧洲,敏感的知识界顿时失去平衡,产生了精神危机,浪漫主义运动便是危机的反照和产物。德国社会经济落后,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资产阶级软弱,因而其浪漫主义别具特色,起步较早,影响深远,以致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