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者

中国科学院

三、提名意见

有组织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已对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对传统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体系形成了严重威胁。该项目针对APT攻击的技术对抗难题,历经十多年的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套以基于硬件模拟软件深度分析技术为核心的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和产品体系,实现了高透明、细粒度的软件深度分析能力,解决了传统安全产品面临的检测系统与被检测目标同系统平台技术竞争难题;提出了漏洞利用攻击检测、基于数据流的攻击特征提取、协议逆向追踪与僵尸网络溯源等技术与方法,有效解决了类攻击代码识别、动态生成代码提取等难题。基于动态分析基础引擎,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系列产品,提升了APT攻击的检测防御能力。

项目研制的产品已广泛应用在通信、金融、能源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军队、公安等国家安全部门,百度、中船、航天等大型企业应用和专业机构。近三年新增产值11.56亿元;项目成果还为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在海莲花、蓝宝菇等重大APT攻击事件的发现与处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多次获得主管部门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嘉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部分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网络空间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以强大的、有组织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以特定的高价值任务为目标,攻击破坏性强,对抗能力高,是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

重要威胁。该项目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历经十多年的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套以基于硬件模拟软件深度分析技术为核心的APT 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和产品体系,完成了面向APT攻击的漏洞利用攻击检测等系列关键技术突破,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等多款产品,有效提升了APT攻击的检测、分析和处置能力。主要技术创新包括:

1) 基于硬件模拟的软件深度分析技术。提出了基于硬件模拟的软件动态分析方案,解决了进程运行场景恢复等问题,实现了纯硬件层的数据监控分析和指令级/字节级的软件动态分析能力,改变了传统安全产品依赖于操作系统接口的数据获取方式,提高了分析过程的透明性和技术对抗能力,为APT攻击检测技术方案构建和产品研制奠定了方法与技术基础;

2) 基于漏洞利用过程异常的网络攻击检测技术。以指令级/字节级的细粒度动态分析技术优势,提出了基于异常控制流转移的漏洞利用攻击检测技术,解决了类攻击代码识别等问题,有效降低了异常控制流转移识别开销,实现了动态检测中样本行为不完全触发条件下的攻击检测,提高了APT攻击的检测能力和检测准确性,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APT攻击检测产品,检测效果优于国际同类方案和国内外同类产品。

3) 基于细粒度数据流分析的网络攻击机理分析技术。提出了细粒度的动态数据流分析方案,实现了全系统重放与录制、指令级/字节级的数据流分析能力,有效解决了数据流分析中的随机性干扰的影响、自修改代码分析难等问题,研制了TCA 软件动态分析系统,提高了网络攻击机理分析能力。

4) 基于协议逆向的网络攻击追踪与处置技术。突破了基于指令级数据流分析的网络协议逆向等技术,提出了结构化对等僵尸网络的全球测量方案,并应用到了现实活跃僵尸网络的全球测量中,研制了网络流量异常行为分析与溯源系统产品,提升了网络攻击追踪溯源能力。

项目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5项,软件著作权16项,发表论文52篇。项目成功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高级持续性威胁防御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APT攻击检测、分析、处置系列相关产品。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通信、能源、交通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信部等31个国家部委,军队、公安等国家安全职能部门,以及百度、海航集团等知名企业。近三年,新增产值11.5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项目成果还在APEC会议、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等重大活动保障

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成果在海莲花、蓝宝菇、毒云藤等重大APT攻击事件的发现与处置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项目成果在国家重要部门和重大活动的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中的成绩多次获得主管部门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嘉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部分成果获得2018年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五、客观评价

1)重要科技奖励

该项目成果获得2018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该项目成果获得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2)国内外相关技术比较

在攻击检测方面,本项目提出的轻量级漏洞利用攻击检测方案Xede,相比于国际上kBouncer等系统,不仅能检测利用成功的攻击,同时还能检测检测失败的利用攻击。在攻击检测能力横向对比中,Xede检出的攻击样本中,15%的未知攻击样本无法被同时期最新版本的卡巴斯基、小红伞、诺顿等杀毒软件检出。本项目研制的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在多次同类产品测评中获得第一的成绩,本项目研制的高级威胁检测防御系统被工信部授予“网络安全试点示范项目”,并获得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以及首届江苏省“十佳优秀人工智能产品奖”。在由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网络安全产业白皮书(2017)》中评价“中兴通讯……重点围绕APT 攻击防御领域,构建应对未知、隐蔽、持续威胁的下一代安全防护能力”,“中兴推出的未知威胁检测平台,发现海量数据中的可疑痕迹,并对复杂威胁行为做出自动判定”。

在漏洞模式分析方面,本项目提出的堆溢出漏洞主动挖掘构造方法相比于DIODE、Dowser等挖掘方案,构建了更精确的堆溢出模型,能够基于良性输入直接构造漏洞触发样本,同时相比于AFL、Radamsa等模糊测试方案,同等条件下针对视频播放软件PotPlayer进行挖掘测试,该方案发现2倍数量的漏洞。本项目提出的多样利用自动生成方案PolyAEG,相比于国际上依赖于固定内存区域实施布局,且只能生成一个利用样本的AEG、Mayhem等方案,PolyAEG利用目标软件内存可控代码动态构造攻击链,在地址随机化条件下的漏洞利用生成成功率更高。本项目首次提出堆溢出漏洞可利用性自动评估方案,相比于国际上卡内基梅隆大学提出的AEG、Mayhem和微软的!exploit等动态分析方案,通过堆溢出区域的数据恢复和继续执行,发现更多的利用点,实现更准确的可利用性评估。以此为基础,项目主要完成人杨轶主导完成的漏洞AI攻防机器人方案,在2018年DEFCON China的漏洞攻防大赛中获得AI攻防方案第一名。该项目研发的漏洞自动攻防机器人99秒内就完成了第一个漏洞的发掘与利用,而人工完成第一个漏洞用时17分;

在2分48秒内,我们研发的机器人完成了四个漏洞的发掘与利用,绝对领先与人工团队。

在攻击机理分析方面,本项目提出的恶意软件相似性分析方案DepSim,相比于国际上同时期的BinHunt等程序结构比较方法和MiniMal等系统调用序列比较方法,通过构建行为依赖关系图,有效提升同族恶意软件相似性分析能力。项目提出的恶意软件二进制文件重构方案,相比于国际上PolyUnpack等脱壳重构方法,不再依赖于特定的重构模式,能够面向任何压缩二进制文件实现全内存区域的动态可执行文件重构。本项目提出的攻击特征生成方法,相比于国际上vigilante等同类方案,显著降低漏报率,且生成特征简洁准确,特征大小在目标程序的4%以下。本项目提出的恶意软件网络协议逆向分析方法,相比于国际上Prospex、Polyglot等方案,能够还原恶意软件的控制指令与程序代码对应关系,且分析效率提高20%以上。

在僵尸网络全球测量方面,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的项阳教授在由国际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的《Briefs on Cyber Security Systems and Networks》(“Advanced Monitoring in P2P Botnets”章节)一书中指出“2014 年Yan 提出的SPTracker,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方式,利用节点注入获得了更好的测量结果。”2016 年德国明斯特大学团队在文章——On the Resilience of P2P-based Botnet Graphs(IEEE CNS)中指出我们成果是“对P2P 僵尸网络中的扰动做了测量和刻画”方面的代表性成果,“针对其中的超级节点,分析其覆盖网特征”。本项目提出的结构化对等网测量方案,相比于同期广泛采用的Blizzard等穷举测量方案,在基本保持同等测量效果的同时,消耗带宽降低40%以上。

3)技术验收、技术测评与技术鉴定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恶意代码机理分析与特征提取技术研究”(20016AA01Z412)验收结论“课题研制的恶意代码机理分析与检测技术,能够对恶意代码实现机理进行细粒度的动态分析,支持动态污点传播等分析方法,可通过关联分析实现未知恶意代码的辅助检测。该课题成果已获得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7年8月15日至9月6日,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对该项目研制的成果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进行了技术鉴定测试,经测试该系统在“样本分析过程中虚拟操作系统不用安装辅助插件,分析过程对样本透明,能够分析具备反虚拟化技术的恶意代码”,“能够对漏洞攻击过程进行指令级分析并发现控制流劫持地址,能够对漏洞攻击行为进行字节级的数据追踪并提取样本执行的异常代码。同时对于漏洞利用失败的样本也能够实现攻击检测”,“能够模拟键盘、鼠标等用户操作进行自动交互”,“断网情况下能够模拟DNS解析、网页访问、文件下载等典型网络操作”。

2018年9月11日,中国通信学会组织鉴定委员会对该项目成果进行了鉴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整体

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对类攻击代码的识别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六、应用情况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从攻击来源和攻击对象来看,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国家情报为背景,来自境外政府机构组织对我国的政府、军事、科技、金融、军工等重要部门和基础设施的攻击;第二类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来自一系列有组织、成规模的黑客团队,针对大型企业、金融等机构的攻击。针对以上应用单位,本项目成果已部署应用到金融、能源、交通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军队、公安、政务等国家重要部门及机构,军工集团、大型互联网公司等大型企业,应用单位共计2000余家;在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十九大、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等国家重大活动保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海莲花、蓝宝菇等40余起重大APT攻击事件的发现、分析、处置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相关成绩获得主管部门的嘉奖与认可,部分重大事件的处理还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相关应用情况:

1)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201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要求:国家对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遭到攻击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行重点保护。

本项目目前已经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在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方面,本项目成果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部署,在中国移动等基础网络实施的保障工作中发现多起APT攻击事件;在金融方面,项目成果已经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商业银行部署应用,为保障金融信息网络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能源方面,项目成果已经在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国家大型能源企业部署;在交通方面,项目成果已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海航集团等交通信息基础设施部署,为保障我国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2)国家政府部门及重要机构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利用恶意代码分析系统、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网络流量异常行为分析与溯源系统,持续对31个部委和全国5万多个重要政府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监测,降低了我国党政机关面临的主机被控、机密文件被盗取的严峻风险,对相关事件的响应和处理多次得到主管部门的嘉奖。

在产品部署方面,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检测系统、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等产品也已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电子政务信息外网,北京等地

方政务系统,宜昌、无锡等地方智慧城市平台等部署应用,为政务系统、市政设施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支撑。

在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方面,军队、公安等国家安全职能部门既是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保卫者,也是境外组织的重点攻击目标。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检测系统等产品在部队、各级公安系统均有广泛应用,为打击境外组织入侵,网络黑产等网络犯罪发挥重要作用。

3)大型企业及专业机构

TCA软件动态分析系统、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产品在百度、中船、清华大学教育网等大型企业及机构部署应用,为保护企业数据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TCA软件动态分析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检测系统在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等国家级的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技术支撑单位应用,有效支撑了相关单位的日常业务工作,为保障重要部门、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七、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

苏璞睿,排名第1,研究员,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果完成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是本项目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负责软件深度分析、漏洞利用攻击检测、攻击特征提取等核心技术攻关与TCA软件动态分析系统、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工作。是3项核心知识产权及5项代表性专利的共同发明人,10篇代表性论文的共同作者。

严寒冰,排名第2,教授级高工,就职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成果完成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网络攻击检测、恶意软件深度分析、网络攻击追踪溯源等研究与开发工作,负责组织研发了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系统,并完成了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部署和应用。

王继刚,排名第3,教授级高工,就职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果完成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高级持续性威胁防御系统等产品,负责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工作,产品在国家政务系统、通信、金融等行业机构,及智慧城市等基础信息平台应用。

张卓,排名第4,高级工程师/副总裁,就职于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成果完成于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主持完成了360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工作,是1项代表性专利的第一完成人,主要负责天眼等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完成了技术成果在政务、能源等部门和行业单位的部署应用。

应凌云,排名第5,高级工程师,就职于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成果完成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和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软件动态分析与漏洞利

用攻击检测等核心技术攻关与TCA软件动态分析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工作。是1项核心知识产权及3项代表性专利的共同发明人,7篇代表性论文的共同作者。

钟宏,排名第6,高级工程师/副总裁,就职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果完成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工作,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负责企业级APT攻击防御及恶意软件深度分析的技术总体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组织工作。

杨轶,排名第7,副研究员,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果完成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负责软件动态分析与漏洞利用攻击检测、网络攻击特征提取等核心技术攻关与TCA软件动态分析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工作。是1项核心知识产权及1项代表性专利的共同发明人,8篇代表性论文的共同作者。

聂眉宁,排名第8,高级工程师,就职于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成果完成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和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基于硬件模拟的软件动态分析框架、漏洞利用攻击检测等核心技术攻关与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工作。是2篇代表性论文的共同作者。

闫佳,排名第9,高级工程师,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果完成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负责软件协议逆向、僵尸网络监测等核心技术攻关与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工作。是2篇代表性论文的共同作者。

韩志辉,排名第10,工程师,就职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成果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恶意软件深度分析、网络攻击追踪溯源等研究与开发工作,参与研发了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系统,并参与了在

国家网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

九、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第1完成单位,负责面向APT攻击检测的流量深度分析与检测项目总体设计、核心技术攻关和部分系统平台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完成了基于硬件模拟的软件深度分析技术总体设计、基于漏洞利用过程检测的网络攻击检测技术、网络攻击特征提取技术、网络攻击追踪溯源等技术攻关工作,研制了TCA软件动态分析系统、Wookon恶意代码分析系统、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系统等系列产品,完成了成果在政府、企业、国家基础设施等单位的应用推广工作。利用项目成果,完成APEC会议、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累计形成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完成单位,负责面向APT攻击防御的流量深度分析检测技术成果转化、产品研制、应用推广等工作。负责研发了中兴深度威胁分析平台、中兴高级持续性威胁分析检测系统、中兴网络流量异常行为分析与溯源系统、面向邮件附件恶意软件检测的企业级电子邮箱安全检测系统等产品,产品在政务系统、通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机构,及智慧城市等基础信息平台得到广泛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亿元以上。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第三完成单位,参与了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集成平台的研发,负责该平台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工作,负责网络攻击的溯源、追踪与应急处置等工作,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负责完成了成果在30余个国家部委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中的应用,发现重大安全事件1500多起,负

责项目成果在国家各重大活动保障工作中的应用。

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第四完成单位,完成了APT攻击检测、APT攻击溯源等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完成了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产品研制工作,完成了成果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政务系统、重点行业等单位的应用,完成了成果在重大活动和重大安全事件处置工作中的应用。形成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

十、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苏璞睿,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与组织工作。在项目中,完成人苏璞睿、应凌云、杨轶、聂眉宁、闫佳等共同完成了基于硬件模拟的软件动态分析技术、基于指令级执行异常的漏洞利用过程检测技术、网络攻击机理分析技术、恶意软件同源性判定、僵尸网络测量与攻击溯源等技术研究工作。

完成人苏璞睿、应凌云、杨轶、聂眉宁、闫佳等共同完成了Wookon恶意代码分析系统、TCA软件动态分析系统、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等产品研发。

完成人严寒冰、韩志辉、杨轶、闫佳等共同完成了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系统的研发组织工作和在国家基础设施的应用推广工作。

完成人张卓、应凌云、聂眉宁等共同完成了360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的研制工作和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政务、金融等行业的应用推广工作。

完成人钟宏、王继刚、杨轶、闫佳等共同完成了中兴深度威胁分析平台、中兴高级可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中兴网络流量异常行为分析与溯源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工作。

完成人王继刚、钟宏、苏璞睿等共同完成了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在政务、

通信、金融等行业的应用推广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2018年度) 一、项目名称 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 二、提名专家及提名意见 1、提名专家 本成果由王浩、周绪红、邓铭江三位院士联合提名,王浩院士为责任专家。专家基本信息如下: (1)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2)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专业,重庆大学教授 (3)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业,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工 2、专家提名意见 (1)王浩院士提名意见 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依据科技报告,成果在国家973计划、部委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十余年联合攻关,取得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区域水资源和旱涝事件演变规律、驱动机理、趋势与风险预估、综合应对等4项主要成果。 结合客观性评价等材料,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原创特色如下:一是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评价理论,二是基于“分离-耦合”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驱动机理识别技术,三是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水资源与旱涝综合应对技术及实践。 依据证明材料和调研,成果已得到深入应用,成效显著。一是应用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等国际和国家重大报告,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提升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科技水平;二是应用于国家、相关流域和省区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支撑能力,应用区域的旱涝中高风险区面积降低了20%以上;三是应用于淮河平原区低洼易涝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仅淮北平原区,年均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了22亿方以上。 成果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调控、旱涝灾害防控等技术进步;已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周绪红院士提名意见 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者 中国科学院 三、提名意见 有组织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已对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对传统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体系形成了严重威胁。该项目针对APT攻击的技术对抗难题,历经十多年的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套以基于硬件模拟软件深度分析技术为核心的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和产品体系,实现了高透明、细粒度的软件深度分析能力,解决了传统安全产品面临的检测系统与被检测目标同系统平台技术竞争难题;提出了漏洞利用攻击检测、基于数据流的攻击特征提取、协议逆向追踪与僵尸网络溯源等技术与方法,有效解决了类攻击代码识别、动态生成代码提取等难题。基于动态分析基础引擎,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系列产品,提升了APT攻击的检测防御能力。 项目研制的产品已广泛应用在通信、金融、能源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军队、公安等国家安全部门,百度、中船、航天等大型企业应用和专业机构。近三年新增产值11.56亿元;项目成果还为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在海莲花、蓝宝菇等重大APT攻击事件的发现与处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多次获得主管部门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嘉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部分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网络空间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以强大的、有组织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以特定的高价值任务为目标,攻击破坏性强,对抗能力高,是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2019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项目简介 (限1页) 1、主要研究内容 A型流感病毒亚型众多,可感染多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宿主。除高致病性H5和H7流感病毒可引起家禽禽流感暴发外,动物流感病毒最令人关注的危害是其跨越动物和人的种间屏障,在人之间引起流感大流行。100年来,已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有H1N1、H2N2和H3N2亚型,其他亚型病毒跨种感染人及引起人流感流行的潜力并不清楚。本项目对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的H1、H5、H7等新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评估和揭示了它们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 2、科学发现点 2.1 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感染人的主要场所(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H7N9病毒内部基因来自于家禽的H9N2病毒,这种H9N2的内部基因的组合有助于病毒在哺乳动物之间的水平传播(Li X., et al, PLoS Pathogens);H7N9病毒在人体内复制过程中可发生关键位点的突变,进一步增强其对人类的致病力及其人间水平传播的风险;具有在人群引起暴发流行的高度风险 (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Zhang Q., et al, Science, 2013)。 2.2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持续进化,基因型和生物表型具有高度多样性(Li Y., Journal of Virology, 2010);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H5N1病毒与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后,可产生多种对哺乳动物高度致死、可在豚鼠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高效传播的H5N1子代病毒,揭示了H5N1病毒对公共卫生蕴藏的巨大风险(Zhang Y., et al, Science, 2013)。 2.3 发现聚合酶PB2的271A和血凝素HA的226Q的协同突变是2009/H1N1病毒在人群高效传播的前提条件(Zhang Y.,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 2012);发现“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已具备了在人群中高效传播的能力,而目前使用的人流感疫苗和人群现有免疫力不能针对这些病毒为人体提供足够保护(Yang H.,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Yang H., et al, PNAS, 2016)。 3、发现点的科学价值 这些发现为科学认知禽流感病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不同亚型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和传播的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它们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为动物流感的防控和人流感的预警预报以及应对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4、第三方评价的结论 本项目相关的研究论文在Science、PNAS等杂志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Science、Nature等杂志发表专门文章,对其科学价值予以高度评价。自然杂志(Nature)在“2013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介绍中称“流感侦探”陈化兰是“帮助中国平息H7N9流感危机的病毒学家”。科学杂志(Science)以“Veterinarian-in-chief”(首席兽医)为题目专门报道和积极评述了本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在H5N1和H7N9病毒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5.与本项目主要发现点有关的论文共发表8篇,其中SCI收录8篇;被引总次数841次,其中SCI被引次数728次。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 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 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 “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 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 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 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 CI 、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 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 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 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人益 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名称 海洋牧场生境构建和资源修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布局等亟待产业转型升级兴业。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既能养护渔业资源,又能修复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海洋牧场建设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环节,项目系统开展了牧场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取得了牧场生境构建、资源修复和平台建设等系列创新性成果。突破了增殖放流与生境构建关键技术、创新了海洋牧场生产经营与管理策略,发展和丰富了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和技术,为黄渤海渔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文章45篇,专著2部,制定山东省标准6项;阶段性成果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在黄渤海集成应用,示范面积9万亩,推广面积45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55亿元,新增利润11亿元。通过CCTV焦点访谈、中国科学报等专题报道和系列科普报告,提高了全民保护、合理开发海洋的科学意识;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实现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推荐材料,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符合要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经评审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水产科学技术领域。 受陆源污染、过度捕捞、盲目开发影响,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荒漠化显著。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色碳汇”的重要途径。

国家科技进步奖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2013年) 时间 工作安排 1月 提交推荐材料 2月 形审,受理项目公布 4月 初评网络评审 5月-6月 初评会议评审 6月 初评结果公布 6月-7月 初评通过项目考察,异议处理 8月 评审委员会会议 9月 监督委员会会议,奖励委员会会议 10月 报科技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11月 下一年度推荐工作部署 12月 批准,授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形审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予提交评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须按要求在线填写和上传。主件第二、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上下各2.8㎝(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版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书面推荐书一式两份,原件1份(封面顶部右上角标注“原件”字样),复印件1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奖励类别: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3.项目名称:不超过30字。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技术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企业名称等字样。 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工程所属领域、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字样,必要时可以通过使用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品牌等方式来限定工程的内容,以防止侵犯其他企业的权益。 科普项目应直接使用科普作品的名称。 4.公布名:不超过30字。如项目名称不可直接对外公布,应在此栏填写可公布名称,并且必须提供书面说明材料供审查。不填写此栏时视为项目名称可直接公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Word版)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提名工作手册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9年11月

编制说明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国办函〔2017〕55号)精神,做好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我办编制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种提名书及填写要求以及有关政策规定等。 本手册内容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1b7684349.html,)发布的版本为准。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9年11月

目录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2) 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提名评审补充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提名工作的补充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提名书(候选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提名书(候选组织)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于台湾居民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补充说明 (145) 关于外国人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人的补充说明 (146)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中蒙俄跨境区域绿色发展要素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本项目从区域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全要素的新视角,在中蒙俄跨境地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全境)要素获取、格局与机理模拟和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首次创新研制出区域发展要素获取技术规范和集成技术体系、生态经济区划与要素机理分析模拟技术、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了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1、首次创新研制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点—线—面—网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的国际综合科学考察区域要素获取和集成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对我国科技资料稀缺和难以到达的俄罗斯勒拿河流域中下游及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远东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等中高纬度地区以及我国黄河以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国际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面积1100万平方千米。系统获取了该地区的地理背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居环境要素数据,构建数据集群支撑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填补了我国对俄罗斯、蒙古高纬度地区缺乏综合科学考察的空缺。首次系统建立了考察区不同尺度本底基础数据库和系列专题数据库,研发了分散、多源、异构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自中国黄河以北到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东北亚南北综合样带,以全球陆地样带方法思想建立了综合样带指标体系,系统调查了样带内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诸要素的时空变化梯度;首次编绘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形图和科学考察数据地图集,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俄罗斯科学家开展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创新研制了区域发展全要素格局和互动机理分析模拟技术方法。在我国首次研制生态经济区划技术体系并完成我国西部、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创新提出了“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大旅游”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模式,并在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等区域广为应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建议》等6份咨询建议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素数据群集和地图集等成果被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项目名称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提 名 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 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针对图像识别,提出了Gabor区域协方差矩阵描述子,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强时变非线性的解析建模与状态量高精度估计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该项目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存在间接映射关系,阐释了输出电压具有的动、静态分量解耦特性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提出并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等效电路模型,拓展建立了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的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映射参数重构方法,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揭示了动力电池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提出了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有效解决了动力电池“模型建不精”、“状态估不准”、“系统管不好”三大难题,成功用于华为、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主流企业,具有重要科学和工程价值。 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完成人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6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申请材料属实,完成人排名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共识和我国的国家战略,电动汽车是主要技术选择。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其精准管理是保障整车高效、安全和动力电池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动力电池状态量的高精度、强鲁棒性估计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关的国际难题和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支持下,历时9年理论研究,取得系统性、原创性成果。 1.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具有的间接映射规律,阐释了端电压的动、静态分量解耦机制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建立了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明了基于存档和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五步骤动力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实现了模型结构和阶次优化,大幅提高了模型的高精度、环境感知和可靠性等属性。 2.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静态电势/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建立了融合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的OCV在线辨识和SOC估计方法。针对OCV-SOC映射关系的差异性,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 映射参数重构方法。提出了将动力电池SOC和动态极化电压作为状态量、将输出电压作为观测量的SOC估计模型,增强闭环校正精度,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体系。发明了多时间尺度动力电池SOC、容量、内阻的多状态量协同估计和精度自适应标定方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鲁棒性。 3.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首次提出分别以能量最大利用、安全应用为目标约束的动力电池组系统SOC分段高精度估计准则。揭示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建立了以SOC、容量、温度等为自变量、以偏差为因变量的近似模型。首次提出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精度和适用性。 该项目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表论文SCI检索49篇、ESI高被引21篇。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最高单篇他引504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电动汽车领域仅有的3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6件。完成人作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6次,任IEEE电气化交通大会ITEC2014和国际应用能源大会ICAE2016大会主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成果得到Shixue Dou、欧阳明高、Stefan Pischinger院士等国际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项目成果在华为、北汽新能源、郑州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主要指标同比优势明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认为“……建立了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参数辨识与状态在线估计综合优化方法,动力电池状态估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2011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是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应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只提供电子版推荐书(即不受理纸质推荐书),其具体要求如下: 1、推荐书通过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网络推荐系统(以下简称网络推荐系统,登录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1b7684349.html,/,2011年7月10日网络推荐系统开始运行)在线提交信息来完成。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或其摘要(第十部分)。 2、推荐书主件中涉及需签章的有关栏目应从网络推荐系统中导出相应表格后打印、签章,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建议图片尺寸1200×1697,文件大小200k 左右)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如:推荐单位(科技主管部门)在“一、项目基本情况”表和“八、推荐意见”表中有关栏目内盖公章;主要生产、应用单位(财务部门)核准“四、项目详细内容”中“5、经济效益”栏目相关数据后盖公章;各主要完成人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中有关栏目内签字;各主要完成单位(科技主管部门)在“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中有关栏目内盖公章。 3、推荐书附件或其摘要(第十部分)主要包括成果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及其他证明或其摘要、知识产权证明、技术研究报告或其摘要。推荐书附件除技术研究报告部分以外,要求以电子扫描jpg图片格式提供。技术研究报告部分以word或pdf文件格式提供。推荐书附件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文件数之和不得超过60个。 4、推荐材料中不应涉及保密内容,特殊情况可另行与我办商议。 5、“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汇总清单”、“回避专家申请表”、“中国电力科学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面向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的驾驶行为形成理论与方法研究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 三、提名单位意见: 减少交通事故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该项目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的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取得三项重要科学发现:1)驾驶行为形成机理;2)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3)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3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不超过1页): 减少交通事故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是从车辆行驶本质安全化层次上,辨识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该项目围绕驾驶行为形成机理、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和科学发现如下: 1 提出了驾驶可信性概念并定义其是可靠性、安全性和差错恢复能力的集合式综合测度,从理论层次上阐明了驾驶失误的不可避免性特征;构建了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驾驶行为模式,推导出数字驾驶的综合感知、合作决策、协调控制的表达算法,确定出面向舒适性的生态人机界面功能分配基准; 2 对人车单元微观行为形成进行了规则化、模型化的定量描述,界定出驾驶险态行为特征参数,研究了人车单元在跟随、换道、遭遇行人等态势下的纵横向微观运动规律,构建了考虑不同驾驶特征的车辆安全接近模型,成功地识别出驾驶人在车辆行驶中的跟随动作滞后、跟驰速度波动以及操作时距受心理因素影响的扰动现象; 3 依据人车路系统不良征兆和系统行为信息流传递过程,提出多类型事变的模糊信息量算法,创建了复杂人机环境系统事变树模型及分析方法,用于定量解析系统行为风险演变的随机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解决了事故致因机理的动态辨识与微观不良要素的预先性控制难题。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6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226次SCI他引论文来自中、美、英、德、日、法、澳等31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宇航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如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Klette Reinhard教授认为“王等的研究辨识出驾驶人的多规则决策机理,揭示了跟随情景下驾驶行为的加速和减速变化规律,这一研究突显了模糊逻辑对驾驶行为建模的有效性"。该项目相继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教育部自然科学奖、KSCE-Springer奖和Springer Nature中国新发展奖。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二、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CI、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建设运行对国家安全、绿色发展关系重大。国内外曾有多座因建管缺陷导致渗漏甚至溃决的案例;俄罗斯萨扬水电站因设备健康状态无法及时诊断,致75人死亡,直接损失130亿美元;美国奥罗维尔水电站因维护和调度不当引起溢洪道破坏,紧急撤离18.8万人。国家能源集团在大渡河流域开发居于主体地位,已建在建电站16座,电站群装机2700万kW,库容158亿m3。在建双江口大坝高达312m,是全球第一高坝,建成的大岗山拱坝210m,地震加速度高达557.5cm/s2,为同类世界最大。随着电站群规模、建成时间和新建电站技术难度的增大,安全风险和调度、维护难度逐渐凸显,急需创新突破,以保障安全,避免灾害,提高效益。项目基于20余项重大科研,历经10余年,形成了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成套技术并成功推广应用。主要创新包括: 1.大坝与边坡安全管控系统集成与预警技术。首创多因子全要素定量化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提出电站群危险源分级管控技术,研发高精度外部变形一体化监测技术,建立流域梯级库坝群安全风险智能管控模型。成功预报并治理重特大地质灾害危险点10处,提前4小时在节日期间预警大渡河中游川藏生命线滑坡体大规模垮塌,避免了高车流情况下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2.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创多数据源混合同化流域气象预报技术,实现气象水情高分辨率、多时空尺度、自动耦合预报;发明大型梯级水电站间负荷实时智能调控技术,自动匹配市场需求、梯级来水、设备状况及经济运行等要素,首次实现大型流域调度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每年减少人工负荷调节3万余次。 3.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研发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和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智能安全帽等产品,实现设备健康状态智能感知化转变;发明基于超球算法的设备健康趋势预警和故障诊断技术,首次实现设备故障早期预警,减少检修冗余,设备等效可用系数大幅提高约10%。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二、主要完成人 许强、汤明高、刘春、廖明生、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张路、黄学斌、李慧生 三、主要完成单位及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汤明高、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创新滑坡成因分类方案,揭示滑坡成灾机理,建立三维识别图谱,提出重大滑坡隐患早期识别的“三查”体系,揭示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建立基于时空变形的“过程预警”理论方法,研发监测预警平台。负责项目实施及全面推广。 (2)同济大学(刘春):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提出大型滑坡演化的空-天-地-内多源立体观测,研发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滑坡观(探)测技术,开展行业推广应用。 (3)武汉大学(廖明生、张路):发挥在测绘遥感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解决了InSAR技术在西部山区地质灾害识别监测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有效提高了该技术的可用性和结果可靠性,在四川丹巴县、理县、茂县等区域进行了应用。 (4)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黄学斌):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现已划归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贡献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机理、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及推广应用,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编制《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警预报手册》、并进行了深入推广应用。 (5)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李慧生):研发滑坡监测技术,滑坡大数据采集传输、无人机建模和INSAR建模位移分析系统,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进行滑坡监测预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提名意见 我国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机理复杂、隐蔽性强、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大,国家防灾减灾需求迫切。该项目依托973计划等,针对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十余年研究积累和联合攻关,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滑坡隐患识别与预警走在世界前列。获得“标准规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0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光功能共轭聚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的基础研究 二、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围绕重大疾病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共轭聚合物的设计、荧光信号放大性能及其生物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材料,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新方法,率先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首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和累积检测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群结肠癌七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诊断准确率大于80%;首次构建了可逆抗生素超分子组装体系,提出了共轭聚合物高效抗菌的新策略。该项目研究特色鲜明,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分子基元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能与传感机理及其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该项目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将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 发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对提高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分子层次上标志物(如DNA和蛋白质)的检测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及诊断,但检测中由于生物探针分子与大多数的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后其光学信号或电子特性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如何理解和认识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体系,并将其作为信号传导基元把生物分子结合事件的信息转化为可测量的光信号,这是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正确理解分子材料中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设计发展光学功能化学分子及其光学检测体系是推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该项目以共轭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其独特的电子共轭结构与光学信号放大特性,建立和发展了快速、简便的生物识别与检测方法,在分子与细胞水平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的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通过设计高效抗菌新体系,实现了共轭聚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新应用。该项目将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离子型共轭聚合物,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 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提名意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选煤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基础。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迫切需要高效的干法选煤技术。针对高效干法选煤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该项目经近20年的科研攻关,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合作研发,创立了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发明了大型复合式干法分选技术和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开发了模块式高效干法选煤工艺与装备,形成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长期影响干法选煤工程化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煤炭大规模干法分选提质。该项目具有不用水、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分选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引领了世界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是世界选煤技术的重大突破。国家发改委《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已将“高效干法选煤技术”列入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 该项目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件,美国等国外专利15件,发表SCI论文85篇、EI论文131篇,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该项目已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1275套,年分选煤炭近2亿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已出口至美国等21个国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选矿工程学科。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由于我国原煤质量差、加工利用程度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选煤是洁净煤的源头技术,长期以来,选煤以湿法为主,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褐煤等遇水易泥化的低阶煤不宜采用湿法分选。传统干法分选技术存在分选效率低、适应性差等问题,迫切需要高效干法选煤技术。 该项目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开发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的世界性难题。主要科技创新有: (1) 创立了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揭示了浓相高密度气固分选流态化的形成与调控机理,提出了大压降低流化数稳压布风方法和分选流态化质量的压降准数判别准则,建立了床层密度的定量调控模型。揭示了煤炭在振动与气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 2017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推荐单位意见(专家推荐不填此栏)

三、项目简介 焊接是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常规的熔焊方法由于温度高、热输入大,接头微观组织与热应力难控制,无法满足新材料、异种材料的焊接要求,产品焊接质量不稳定,如我国某型号火箭曾因焊点质量问题导致发射失败,美国阿里安娜5火箭也曾因喷管焊接问题导致爆炸。随着新材料及异种材料结构的大量应用,开发先进的特种焊接方法、深入研究焊接冶金机理已成为国际焊接领域的热点。然而焊接学科传统上更多的侧重于工艺与技术优化,焊接过程中的热力耦合机制、组织演化规律与性能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极大的制约了特种焊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课题等资助下,针对异质金属、同质金属和陶瓷/金属三类代表性材料体系,从焊接制造工程中提炼出科学问题,系统研究焊接过程的本质特征,在热力耦合理论模型建立、组织性能调控与焊接冶金机理揭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为焊接制造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科学发现包括: 一、揭示了异质金属焊接接头界面化合物形成机制,阐明了接头界面组织演化规律,发展了异质金属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调控理论体系,提出了热输入与冶金联合低温焊接、全固溶阻隔抑制界面化合物的思想,建立了异质金属界面化合物的生长模型,解决了铝/钢、钛/钢等异质金属焊接难题; 二、阐明了同质金属热力作用对接头成形、断裂特征、接头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性能在焊缝两侧的不对称性,建立了搅拌摩擦焊接载荷模型和热力耦合产热模型,揭示了“S”线形成的本质原因和水浸冷却对焊接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提高接头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提出了基于热输入与界面结构调控的接头应力缓解思路,揭示了陶瓷与金属焊接接头界面反应特征与应力调控机制,阐明了焊接质量主控因素与焊接机理,发展了陶瓷/金属接头应力调控理论,发现了非平直界面对接头组织与性能的作用规律,建立了陶瓷/金属接头内晶须生长模型,实现了多种陶瓷/金属体系的高质量焊接。 该项目发表SCI论文147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总计被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Acta Materialia等期刊SCI他引488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49次,他引总计903次,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英国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H. K. D. H. Bhadeshia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P. J. Withers院士、美国工程院S. J. Hu院士、中国工程院林尚扬院士、世界陶瓷学会M. Singh会士等21位院士、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学会会士,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了项目组提出的机理与方法。项目负责人冯吉才教授为焊接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发表于材料加工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的论文被引频次在建刊以来的9455篇论文中排名第12位。项目组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理论成果及衍生技术已经在运载火箭贮箱、导弹姿轨控发动机喷管、载人深潜器球壳、高速列车车体等关键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中得到应用,研究成果获2016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