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孤独症与智力障碍的区别

孤独症与智力障碍的区别

孤独症与智力障碍的区别
孤独症与智力障碍的区别

孤独症与智力障碍的区别

孤独症与智力障碍都是因脑部问题引起的疾病。孤独症是神经性广泛发育障碍疾病(世界报道此类疾病至今才60多年,我国首次报道此疾病至今才20多年) ,至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且预后差,是目前世界医疗、教育部门都十分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智力障碍多为基因问题或因脑缺氧造成的脑损伤而致成的疾病,很早就被人们所关注。因此,对智力障碍人群的教育康复研究已比较成熟、系统。

一、关于儿童孤独症的定义及其特点

(一) 儿童孤独症(简称孤独症,或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也是广泛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种。

(二)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典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内) ,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三)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其表现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

(1)社会性交往障碍明显,不能建立情感联系。

(2)语言表达和理解困难,缺乏沟通和交流功能。

(3)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

(4)起病于儿童早期(30个月内或3岁) ,且多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约70% ) 。

(5)心理年龄明显低于同龄儿童。

(6)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具有极强的敏感性。

(7)成年后常伴有癫痫疾病的发生

孤独症儿童通常面目清秀,有些还显得很聪明,父母对这样一个孩子往往视为掌上明珠,可是他们却无动于衷,一点不理解父母的爱心。他们中约有一半不会讲话,或者讲话怪异,并且兴趣狭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时,常常感到非常的困惑、迷茫、无助、焦虑和失落。非典型孤独症是指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症状不典型(只能部分满足孤独症症状标准) ,或发病龄不典型(如在3岁后才出现症状) ,可考虑此诊断。不典型孤独症可发生在智力发育接近正常或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多见于男童。

二、智力障碍的概念及特点

(一)智力落后又被称为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或弱智等等。199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AAMR)对智力障碍的定义为:现有的能力水平有实质上的限制其特征为:智力水平显著低于平均智力发展水平,同时具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领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限制: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与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和工作。其患病是在发育期间(18周岁

以前)。

此概念包括了三个标准。

第一:智力残疾人的智力必须显著低于正常人的平均水平。就是他的智力商数(IQ)在70以下。

第二:与此同时,他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还表现明显的适应行为障碍。

第三:障碍发生在18周岁以前。

我国对智力落后的定义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且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障碍的特点

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窄,内容笼统不精准,整个知觉较正常儿童明显迟钝。2.记忆再现方面会发生大量歪曲和错误,记忆速度慢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3.言语出现迟,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4.思维判断力差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数的概念掌握困难。5.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

三、孤独症儿童与智力障碍儿童的区别

孤独症儿童与智力障碍儿童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相似之处:

(一) 同属脑部疾患。

(二)智力发展方面,孤独症儿童中约有70%的孩子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情况,而弱智儿童的智力普遍存在落后状况。

(三)低心理年龄是孤独症儿童与智力障碍儿童的共同特点。

(四)教育康复前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

不同之处:

(一)孤独症儿童性格孤僻,不会与别人交往,而智力障碍儿童喜欢与别人交往。

(二)孤独症儿童多伴有语言障碍,往往缺乏正确表达述求的方法,而智力障碍儿童基本没有语言障碍,而且智力障碍儿童非常喜欢模仿别人讲话,并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要求。

(三)孤独症儿童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智力障碍儿童多数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孤独症儿童普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而智力障碍儿童基本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五)部分孤独症儿童呈现出岛状功能,在某一专业学科方面具有超常能力,而未见弱智儿童具有超常功能的报道。

(六)孤独症儿童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弱智儿童比较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自闭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分类与康复计划 人一生所有的行为基础,其实都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不知不觉地在大脑中被系统的建立起来。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自然界的最高级生物,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脑运动,让我们同时拥有语言、思考、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我们可以用积木比喻人类学习所有社会互动行为的历程,这些最简单的行为就是积木的底端。随着成长中的经验累积,积木越叠越高,色彩越来越丰富,就像我们正常人一样,即使没有人教,我们也能学会察言观色。在不同的场合,因交谈对象不同,话题不同,我们可以用各式各样的表情,语气方式来理解对方,这些在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互动,从来都没有被列入成长的教育课程中,我们却都学会了。但,不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学会这些能力,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身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也许他们天生就无法看着你的眼睛,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背下来一些事情,原来哭和笑的表情,是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有的人,即使到了很大的年龄,还在练习怎么和人打招呼,怎么做自我介绍。他们当中有的智力比较正常(接近于正常值范围),外表看起来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却缺乏我们从没有怀疑过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互动社交的能力。这是一种对社会无能的表现,他们对于联系结交显得是那么无能为力,即使是年轻人,甚至是小孩子,他们本应该能很直观地理解其他人,解读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感受,然而这些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身上并没有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就是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们是可以的,只是他们对整个社会有不同的感觉。他们不

能感受别人,不能解读他人的思想。不能了解他人的生活。这些事对他们来说是如此之难。 自闭症谱系障碍这种疾患,它是一组神经基础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自闭症、亚斯伯格综合征和未分类广泛性发展障碍等,而这其中所显示的自闭症患者是处于最严重的一端,很多人认为一个人性格孤僻,不与人接触,将自己封锁在某个角落里的人,就说这个人可能患有自闭症,这样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我们不能仅凭这些就判断一个人患有自闭症,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共同特征是普遍存在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表现。 对于现在的培智学校来说,招生情况接触到的学生大部分是自闭症患儿,而且年龄也越来越小,这对于培智学校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区分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和其他广泛性发展障碍。另外一种是区分广泛性发展障碍和其他障碍。例如包括智力低下、言语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一、对于这些病症而言,我们如何做出判断 (1)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 从一些特定的个体被认定为看上去更具有个性特征,例如,有一个临床特征看上去在高功能自闭症中出现地更频繁,是关于社会互动方面甚至于社会隔离,或者说是与他人互动的被动表现。而在亚斯伯格症中通常有一个更明显的社会角度,患儿看上去对他人非常感兴趣,动机看上去非常地明显,但往往不受欢迎。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主持人:迟雅老师,听说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已经不强调语言了?是这样吗? 迟雅:最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是美国精神疾病协会2013年出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简称为DSM-5标准。DSM-5标准,只强调了两条:一是社交,二是刻板行为。语言不再单列,而是归类到社交当中。 主持人:迟雅老师,今天我们就跟听众聊一聊自闭症的诊断问题吧。迟雅:好的。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利奥·康纳,将唐纳德诊断为自闭症。这是最早的关于自闭症的诊断,他认为:患者具有“情感交流的孤独性障碍”。文章描述了11个病例,高智商却表现出“强烈的孤独倾向”和“执着地坚持千篇一律”。他后来将这种情况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 主持人:这其实这就是关于自闭症的最早的症状标准吧? 迟雅:可以这样理解。美国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是1952年颁布的。这个标准就是DSM-I。不过DSM-I标准,把康纳教授发现的新病种不叫自闭症,也不叫孤独症,而叫做“儿童精神分裂症”。这种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同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他们没有妄想,也没有幻觉,不打人毁物,突出的表现就是“孤独”。 1968年出台的DSM-II,仍然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它将孤独症继

续划分为青春期之前出现的儿童精神分裂症,表现为自闭,不正常和孤僻的行为。标准中进一步解释说:这些孩子发展可能不平衡,不成熟,而且“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 DSM-II 这一版的标准比较反动。 主持人:迟雅老师,一般都认为一个诊断标准应该是科学的,怎么能用反动来评价它呢? 迟雅:因为它是建立在“冰箱妈妈”这种错误理论基础上的。你看它最后一句话:“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冰箱妈妈”理论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妈妈们像冷漠的冰箱,不爱自己的孩子造成的。那时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人们认为许多心理疾病都来自于童年的心理创伤,所以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为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这些“问题”家庭生育权、养育权都被剥夺了。据记载,仅仅在1933年,美国的加利佛尼亚州有8504家庭被禁止生育,那些被医生诊断为不正常的孩子,命运就更加凄惨,他们都被从父母身边带走,进入封闭的机构里。 主持人:这个“冰箱妈妈”理论是有严重问题。 迟雅:这种“冰箱妈妈”理论竟然在四十多年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认识。 一直到1977年,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因和生物学上的发育差异造成的。“冰箱妈妈”理论被推翻了。1980年,DSM-III颁布,终于将孤独症正式与精神分裂症区分开来。DSM-III-R进一步修订了DSM-III,将幼儿孤独症扩大为孤独症障碍,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表现与康复训练方法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表现与康复训练方法 龙钢医院龙岩市慈爱康复中心沈敏海、陈蕙、曹淑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也称为广泛发育障碍,俗称“自闭症”。系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组发育障碍疾病。其共同特点是交流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刻板行为,其中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Rett综合征、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等。我院儿童康复中心系省残联定点自闭症康复机构,已进行约200例以上的患儿训练,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将儿童孤独症谱系疾病的特点及康复训练方法介绍如下。 一、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 1943年Kanner首次提出“早期婴儿孤独症”诊断,报告11个病例,发现其特点为:①不能与包括父母在内的周围的人建立情感联系。②极度孤独。③语言发育迟缓,已经掌握的语言并不能起到与人沟通的作用。④经常从事一些简单形式的游戏活动。 ⑤少数患儿出现在精神发育迟滞的背景下出现岛状特异功能。⑥外貌表现聪明、机敏。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如下。 1、社会交往障碍:①缺乏交往兴趣、技巧、方法。②不能与其它儿童建立伙伴关系③不会分享快乐。④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与保护。⑤与父母在婴儿期就没有目光交流,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 2、交流障碍:(1)非语言性交流:除了常拉大人的手走向他想要的物品外,不会用手势动作表达想法,不会用点头,摇头表达意见。(2)言语交流障碍:①语言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损,重者完全不能理解,轻者能够理解部分语言,高功能者对悠然成语的理解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发病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50%终生沉默不语。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有语言的患儿常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语,重复他人说话;自言自语,内容与周边语境无关。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不会用已经学到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儿童会背儿歌,广告词,但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 3、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①一般对正常儿童感兴趣的玩具等物品并不感兴趣,对于纸盒、化妆品瓶、绳索、广告、天气预报、旋转物品等十分感兴趣。②行为方式刻板如反复开关门,要求物品在固定位置,坚持在固定路线行走、穿固定的衣服等。③奇特怪异行为:用手指重复敲打物品、自身旋转、用脚尖走路、手在眼前凝

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

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在儿童时期,家长应该多关系孩子,避免形成自闭症,反之,儿童以后会有社交障碍,影响身心健康。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学习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障碍有哪些。家长以后要多关心孩子。 自闭症儿童自闭症是以行为特征来诊断的症候群,其病因不明,如果某些身体疾病,尤其先天性或婴幼儿期即出现的疾病,而有些会伤害脑部的身体疾病较多表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那么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障碍表现在哪里? 自闭症的儿童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障碍一:缺乏社交性对视1、症状表现:

(1)常常目光散视,茫茫然地不盯别人的眼睛,与人讲话时,目光不定,晃忽,似听非听,心不在焉。让人无法与他交流,互相沟通。 (2)强迫性地让他抬头,对视眼睛时,常常违抗。表现为尖叫、哭闹、打人、抓人等行为的对抗情绪。 (3)缺乏“眼对眼”是一种障碍,缺乏对眼凝视是自闭症社会性交往障碍十分重要的症状。 2、症状原因: (1)面部识别障碍 (2)对自身以外的信息不关注,无兴趣 (3)有意注意能力较差 (4)对眼神对视感到不安,回避 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障碍二:缺乏依恋与情感交流1、症状表现: (1)对父母和亲友没有感情上的依恋以及依恋关系; (2)不能与小朋友、伴玩者进行感情交流、孤独自乐,更不会扮演感情角色人物; (3)对某些物品表现特别依恋和执著,大有“恋物不恋人”的感情 (4)对别人的感情,熟视无睹,不会察言观色; (5)自己的感情简单、贫乏,很少微笑。因此,难以发展和分化出友爱、友谊、同情、怜悯、悲伤、羞愧、悔恨这一类高级的社会化情感。 (6) 不受情绪感染,也不与别人,特别是父母和亲人产生感情上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的策略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的策略 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互动与交流的缺损以及重复的、局限的行为或兴趣。ASD最早的症状出现在生命的头一两年,但是诊断的平均年龄通常为3岁。美国儿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07)建议在18个月和24个月时对幼儿进行ASD的普遍筛查。对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有助于增加儿童从早期干预中获益的机会。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试图越来越早地识别ASD,开展了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ASD 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ASD的早期行为迹象 由于尚未发现ASD的生物学标志,因此其筛查和诊断主要以儿童的行为特征和发育史为基础。了解ASD的早期危险信号,有助于ASD的早期筛查与识别。 在社会互动与交流方面,父母提到ASD儿童在生

命的头一年中,会出现:极端的气质和行为(包括易激惹和令人担忧的被动);目光接触差;对其他人的声音(尤其是喊名字时)反应不佳;尝试进行游戏与互动的行为差;注视物体的兴趣胜过对人的兴趣;不会用手表达自己的需求或出现较晚;反复咿呀发声少;缺少兴奋的、快乐的、互动性的情绪表达等。在重复和刻板的行为方面,这类行为最早会在什么时间出现尚未达成共识。婴儿在正常发展中也会表现出节奏性的重复动作,如踢脚、挥手、弹跳、敲打等,在某种方式上与年龄较大的自闭症儿童相似。这种重复行为在第一年是常见的,但在一岁后会减少。父母的回顾性报告指出,刻板行为一般出现在2岁,而非生命的第一年。2岁时某些儿童身上的刻板重复性行为会达到临床界值。在2岁和3岁时,ASD症状集中在社会互动和交流方面,并且经常伴随有多方面机能的滞后,包括动作和非言语的认知发展。 综合国内外有关ASD早期行为特点的研究成果,下面对ASD的婴幼儿在社会交流与互动、语言与认知发展、动作发展以及其方面特点进行了概括,见表1。 2 ASD的早期诊断程序及方法 Bishop等人在2008年时提出对ASD的早期诊断应遵循群体筛查、重点筛查和最终诊断这样的程序,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管理 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管理 大部分家长会遇到孩子情绪上的问题,大喊大叫、哭闹、扔东西、攻击他人、伤害自己,无论是情绪问题还是它所引发的行为问题会让我们无法控制,感到很头疼,有的因为情绪问题妨碍到与人交往,甚至影响到了上学。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情绪障碍到底能不能改善,能改善到什么程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一、什么是情绪 1、情绪的定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绪?情绪是由体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是和愿望和需求达成有关的对情境的反应。 2、情绪的特点 情绪分为基础情绪和高级情绪。基础情绪是喜怒哀乐恶惊恐,而嫉妒、惭愧、自责、羞耻、自豪等等则属于高级情绪。情绪往往与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相互作用,受荷尔蒙、神经递质等生物化学物质的影响。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反应,自闭儿由于本身的缺陷,往往停留在简单的情绪,而缺乏高级情绪体验。体验的感受由内在发起的,外在的表现我们可以辅助,内在的我们无能为力。有人问我,怎么才能教会孩子嫉妒,怎么让孩子有羞愧感,老实说,这个教不会,我们可以制造环境让他去体验,但什么时候发展出来,最终能不能发展出来,不是我们现在能够预测到的。 3、情绪的产生 情绪如何产生,心理学上有很专业的定义。在这里我比较简单概括一下。情绪由环境引起,决定于愿望需求是否被满足。如果环境没有变化,没有愿望需要达成,那么情绪不会产生。这一点,是我们在分析和处理孩子情绪问题上需要高度关注的。有的家长反应,孩子莫名其妙就发脾气,其实这是不会的,孩子发脾气一定有原因,是环境改变了不适应?比如家里突然来了人,突然有一个大的声音出现,他在那里玩,家人喊吃饭,或者仅仅是人家摸了他一下,他感到不舒服;还是他有了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想吃巧克力,家人说已经吃了很多不能再吃了,想要去开关水龙头被阻止了,想坐电梯没让坐,想往楼下扔东西被拦住,玩ipad2个小时了,家人不让玩了,不想吃饭,脏不垃圾不愿洗澡,被人小朋友抢走东西,想要摸热水瓶被阻止,车水马龙的时候想冲到马路中央去被拽住。这些愿望无论在我们看起来有多么不恰当,在孩子看来,这只是他们的愿望而已。只要愿望没被满足,他就会出现负面情绪,一旦被满足,那么就会立刻出现正面情绪。 4、有情绪好不好 那情绪有好坏吗?没有,情绪虽然分为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但情绪本身没有好坏,所有的情绪都是个体体验的外化。我们能说哭喊就不好,淡定就是好吗?当面临亲人的亡故,过于冷静的情绪恐怕会让人觉得很没有人情味。大人对孩子责罚,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恐惧而是很快乐,那这种快乐的所谓的正面情绪是我们期望的吗?所以,有情绪是对的,没有情绪是不对的,情绪没有好坏,情绪的恰当表达才是关键。 根据大家要求,今天偏重于讲学龄前儿童的情绪管理,主要从大人如何甄别情绪障碍,找到情绪来源,处理情绪障碍,帮助孩子做自我情绪调控来做这个分享。 二、引起情绪障碍的原因 说到情绪问题,好多家长有一肚子苦水要吐,2岁前的可能是:动不动就哭,一点征兆都没有,一哭哭好几个钟头,说什么都没有用。2岁以后的可能是:不能说不,一点点要求没有满足就闹,不能输,输了就赖地、哭喊,自伤,打别人,没有规矩意识,不能上幼儿园。 首先我们来区分情绪和情绪障碍。孩子听到鞭炮声,他因为害怕哭哭啼啼,这是

自闭症最新诊断标准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疾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了国际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之一的DSM最新版本:DSM-5。 新版本中,原先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改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被列为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这一大类别中的一种,其诊断标准较DSM之前的版本有所不同,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DSM-5规定,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需满足以下A至E的五个标准,其中A和B阐明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C. 这些症状一定是在发育早期就有显示(但是可能直到其社交需求超过了其有限的能力时才完全显示,也可能被后期学习到的技巧所掩盖)。 D. 这些症状带来了在社交、职业、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临床上显著的障碍。 E. 这些症状不能用智力发育缺陷或整体发育迟缓(globe developmental delay)更好地解释。智力缺陷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疾病常常并发,只有当其社会交流水平低于其整体发育水平时,才同时给出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智力缺陷两个诊断。 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做了新的分级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导语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疾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了国际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之一最新版本的DSM-5。新版本中,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被列为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这一大类别中的一种,其诊断标准较DSM 之前的版本有所不同,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DSM-5规定,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需满足以下A至E的五个标准,其中A和B阐明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 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C. 这些症状一定是在发育早期就有显示(但是可能直到其社交需求超过了其有限的能力时才完全显示,也可能被后期学习到的技巧所掩盖)。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原因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原因 孩子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发生得很广泛的疾病,也是很常见的疾病,其实这个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只是比自闭症还要严重一些,出现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之后孩子的语言能力,还有一些社交的能力都会出现一些障碍,让孩子陷入各种障碍之中,而孩子得了这个疾病之后感情也会非常的冷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呢? 综上所述,自闭症谱系障碍是广泛意义上的自闭症。所以,在下面,我们只笼统地使用“自闭症”这一概念。引起自闭症的原因是什么呢?自从1943年人们开始研究,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没有揭开谜底。最初人们以为是由于亲子之间互动障碍、父母人格特质、家庭结构等外在原因,治疗上采取精神分析法,往往没有疗效。后来,人们认识到按照后天的父母教养以及家庭因素来解释自闭症的成因过于武断。当前,已有的研究还说法不一,未有定论。基本上形成的共识是:自闭症患者表现出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主要是由脑生物学的因素导致的;造成脑生物学改变的原因,可以从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和生态学等几方面加以分析。中医则从辨证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以此建立了中医按摩治疗儿童自闭症的基础。

(一)、医学生物学成因 1、遗传学因素 对有自闭症患者的家族进行研究发现,儿童自闭症同胞患病率为2%-8%,是一般人群发病率的50-200倍。双生子研究则显示,同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60%,异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0。这些证据证明遗传因素是儿童自闭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自闭症是多基因遗传病,目前的研究,对于候选基因的数目和界定仍不清楚,对存在1位以上自闭症患者的家族进行的全基因扫描估计,该病至少是10个以上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自闭症遗传基因的个体,称为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个体是否发病,除了决定于遗传因素外,还受着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理论上讲,一系列儿童自闭症致病基因降低了儿童自闭症的发病“阈值”,在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发病;如果缺乏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触发,则不出现自闭症症状(Korvatska,2002)。 关于与自闭症的遗传现象有联系的异常染色体或候选基因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未取得一致的研究成果。目前,一般认为它们可能是7号染色体、15号染色体、5-HTT基因、BDNF基因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个案观察报告-10110540102-贾晨-特心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个案观察报告 摘要本文采用参与性观察对一14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连续数周、每周3小时的观察,总结了其在社会交往方面的优势领域与需要干预的领域,并结合个案目前所接受的干预计划,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教育建议。结论:优势领域:①知道性别差异。②与人聊天时会选择与对方接近性较强的话题。③具有同理心。需要干预的领域:①与人沟通时目光接触太少。②话题的转移与开启存在问题。③聊天内容过于刻板。④在公共场合,不能让周围的人感到舒适,但也不会让人过于厌烦。干预建议:①对问题行为进行有选择的干预。②注意保持其优势领域。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会交往能力优势领域劣势领域教育建议 1引言 2013年5月DSM-5问世,在新的版本中,自闭症的三个障碍领域被合并为两个:社会交流障碍、限制性兴趣/重复行为。沟通及社交行为上的缺陷被认为是无法分开讨论,所以合并成单一症状来进行诊断及描述,再结合环境及情境的因素进行自闭症社交沟通缺陷诊断的考虑。 此外,在新手册中, 自闭症谱系障碍将取代广泛性发展障碍, 成为这一障碍类别的总称, 原先在该类障碍下的亚类别包括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期瓦解性障碍以及待分类广泛性发展障碍都将不再单独出现[1]。 自闭症在语言方面的缺陷,在过去被认为是亚斯伯格症及自闭症的差异处,但在新的第五版本,认为语言方面的缺陷不是自闭症特有的缺陷,也不是出现在所有自闭症身上,所以充其量顶多就是影响自闭症症状的因素,而非诊断的标准之一。 本次报告主要描述了对一原先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观察及对其提出的干预建议。 2 方法 2.1 观察对象 姓名:琛琛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0年12月 所在年级:小学五年级 2.2 观察方式 笔者对个案进行参与式观察,在与个案的互动中观察其社会交往的特征,并在观察过程中对其进行生态化的干预。 2.3 观察过程 笔者(女)与另两位观察者(男)一起到个案家中将其接到华东师大校园,交通工具为轨交4号线,再将其带到操场上进行运动训练,随后再和他一起到学校食堂吃饭,最后将其送回家中。观察过程从接到个案的那一刻开始到将其送到家中结束。 从个案的家中到地铁站有一段距离,每次个案都会与他的老师(老师为2011级言听系

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综述_张明平

收稿日期:2012-10-13 作者简介:张明平(1987-),女,四川人,西南大学教育部特殊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特殊青少年心理与教育。 张明平 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综述 摘 要:选取有关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期刊文章,分析发现,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概念界定,形成原因、干预方法和教育措施等方面,概括了已有研究的优 点,发现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G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4-0110-05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北碚400715) 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概念是在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以及阿斯伯格症等概念提出之后才得以提出的。目前,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数量繁多,领域各异。除教育界外,还有心理学界和医学界。文章选取、分析了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发现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描述性概念界定,概念使用不一致 1943年卡纳(Kanner)根据13个儿童的行为 特点,把他们归为“情感接触性的自闭症障碍”儿童,1944年,他又将“情感接触性的自闭症障碍”定义为“自闭症幼儿”———指那些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的儿童。 [1] 1991年,美国教育部将自闭症界定为:“自闭 症意味着一种发展性障碍,对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交流以及社会性相互作用都带来了显著影响。通常在三岁之前症状已经出现,广泛地影响教育成绩。自闭症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他们好进行刻板运动和反复行为,抵抗环境的变化和日常生活规律的变化,并且拘泥于一种感觉体验的反应。”这一界定将自闭症确定为一种发展性障碍,并且注意到了自闭症的特征,及其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影响。 2001年,许天威指出“自闭症儿童是因神经 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示出的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学习上及生活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者。”[2]该概念指出了自闭症产生的原因,自闭症的行为表现及它的影响。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3]岁前即有所表现的社交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缺陷,以及重复性的刻 ***第33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4月Vol.33No.4 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 Apr .2013 110

(完整word版)DSM-5 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

DSM-5 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299.00 (F84.0) 诊断标准 A. 当前或历史地在多种场景中存在社会交往和社交互动的持续的缺陷,表现如下(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见正文): 1. 社会情感互反性存在缺陷,例如,从社交途径异常和无法正常往复交谈;到缺少兴趣、情绪和感受的分享;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交互动。 2. 用于社交互动的非言语沟通行为存在缺陷,例如,从言语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协调差;到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反常或理解和运用手势存在缺陷;直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沟通。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例如,从难以依据不同的社交场景调节行为;到难以参与想象性游戏或交友困难;再到对同龄人缺乏兴趣。 详细说明当前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基于社会交往能力受损和局限重复的行为模式(见表-2)。 B. 当前或历史地表现出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表现为以下至少两项(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见正文): 1. 运动动作、物品使用或说话方式表现的刻板或重复(例如,简单运动刻板定型、排列玩具或翻动物品、模仿言语、措辞怪异)。 2. 坚持单调无变化,僵硬的坚持常规习惯,或方式、言语及非言语行为仪式化(例如,对微小变化极度苦恼、难以过渡转变、思维模式僵硬、问候仪式化、每天必须走相同的路线或吃相同的食物)。 3. 极为局限的、迷恋的兴趣,并且兴趣强度和兴趣点反常(例如,对不寻常的物品强烈的迷恋或专注,过度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输入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或对环境的某些感觉方面有异常的兴趣(例如,对疼痛或温度明显淡漠、对特定的声音或质感反应不适、过多的嗅或触摸某些物体、视觉上对光亮或运动痴迷)。 详细说明当前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基于社会交往能力受损和局限重复的行为模式(见表-2)。 C. 症状必须在发展时期早期出现(但症状有可能直到社交要求超过其受限的社交能力时才会充分显现,或有可能被后期生活中习得的对策掩盖)。 D. 症状在社交、职业的或该功能起作用的其他重要领域中临床上导致显著的功能受损。 E. 这些障碍无法用智力缺陷(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性发育迟缓更好地解释。智力缺陷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常并发;若要做出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智力缺陷并发症的诊断,其社会交往水平应低于预期的整体发育水平。 注释:过去由普遍接受的 DSM-IV 诊断为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阿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或未区别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应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具有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但症状不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其他标准的,应针对社会(实际)交往障碍(Social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进一步评估。 详细说明: 是否具有伴随的智力缺陷 是否具有伴随的语言缺陷 是否与已知的药物或基因状况或环境因素有关 (规范使用说明:使用附加规范确认相关的药物或基因状况。)

形成自闭症的原因

形成自闭症的原因 自闭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临床上首次描述自闭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自闭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自闭症的发生。Kanner将自闭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自闭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逐渐把自闭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遍接受的“自闭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自闭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Kolvin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自闭症视为~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之后,随着对自闭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自闭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_诊断与干预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1, 60–7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060 60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诊断与干预* 陈顺森 1,2 白学军 1 张日昇 3 (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2漳州师范学院应用心理研究所, 福建 漳州 363000) (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 要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种广泛发展障碍,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对ASD 的准确诊断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也对患者的康复及其家庭幸福产生积极作用。日渐增长的发病率促进了对早期识别、诊断评估、以事实为基础干预的重视。在探索药物治疗ASD 的基础上, 中国传统医学方法, 尤其是“靳三针”治疗ASD 获得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可以根据Simpson 等人(2005)提出的指标体系对各种干预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今后研究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尤其是将眼动技术与ERP 、fMRI 相结合, 探索ASD 的核心症状表征以及各亚类的特异性。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 流行病学; 诊断; 康复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s)是一组有神经基础的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DD), 包括自闭症(autism, 国内也译作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 AS)、雷特综合征(Retts’ sydrome)、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childhood disintegative disorder)、广泛性发育障碍未注明型(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 ?ed, PDD-NOS)等亚类, 各亚类在症状的严重程度上位于从轻到重的连续谱上, 自闭症处于最严重的一端。其共同特征是普遍存在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临床表现(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2000)。 美国Kanner 教授于1938年首次观察到并于1943年首次正式报道了11例具有共同表现的患儿, 将其命名为早发性婴儿自闭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近70年来, 医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0-04-26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XLX266)。 通讯作者:白学军, E-mail: bxuejun@https://www.doczj.com/doc/1b8917811.html, 界以及教育界专业人员与广大ASD 儿童的家长一起,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探讨ASD 的病因、心理与行为功能、治疗与教育方法。国内陶国泰于1997年介绍了自闭症相关研究, 有关1997年之前的研究可参阅该综述, 在此不再赘述。 2 ASD 的流行病学资料 2.1 ASD 的发病率 国外有关ASD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近40多年来, ASD 的发病率稳定增长(Baron-Cohen et al., 2009)。1976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0.4‰ (Wing, Yeates, Brierley, & Gould., 1976), 1988年上升为1‰ (Bryson, Clark, & Smith, 1988)。新近的一些研究估计, 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 ~ 2‰, 而ASD 的发病率为6‰左右(Newschaffer et al., 2007), ASD 绝大多数是PDD-NOS, AS 发病率大约0.3‰, 而童年瓦解性障碍和雷特综合征等异常形式发病率很小(Fombonne, 2005)。也有的流行病学调查估计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 AS 为0.25‰, 而PDD-NOS 为1.5‰ (Freitag, 2007)。2002年, 对美国14个州的调查中显示, 8岁儿童中ASD 的发病率从3.3‰~10.6‰, 总平均值为6.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7), 其中典型的自闭症就有2‰ (Chakrabarti & Fombonne,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研究综述_宁宁

《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第2期(总第176期)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Monthly) 2nd Issue,2015(Serial No.176)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研究综述 宁宁*张永盛杨广学**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上海,200062) 摘要重复刻板行为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缺陷之一,也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之一。其类型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融合和社会技能的掌握 有消极影响。通过对研究重复刻板行为的文献进行梳理,具体整理了重复刻板行为的分 类、表现以及成因解释,并对现有研究进行反思,为以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分类表现成因 分类号G760 1引言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以神经生物学为基础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最新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ed,DSM-V)中列出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两大核心缺陷:社会沟通与交往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根据障碍的严重程度和所需要支持的程度将其划分为三级:一级需要支持,二级需要高强度支持,三级需要非常高强度的支持。虽然DSM-V取消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各类亚型,但由于文章所引用的大部分文献发表于DSM-V公布之前,所以文中也会提到阿斯伯格症以及高功能自闭症等亚型。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1];2014年10月我国首个《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公布,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100,总人数达到1000万,其中0-14岁儿童超过200万[2]。自闭症谱系障碍发病率逐年升高,患病人数也大幅度增加,这不仅给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及其家庭带来了困扰,也对我们的福利教育卫生事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许多学者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缺陷进行研究,两大核心缺陷之一的重复刻板行为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重复刻板行为(RestrictedRepetitive Behaviors,简称RRBs)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缺陷之一,是指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表现出的一系列频率较高、无明显目的和意义的行为,还包括兴趣狭窄,很难接受事物的改变等。作为自闭症谱系障碍中最难克服的缺陷,重复刻板行为严重影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融合和社会技能的习得,影响儿童功能性行为的发展,为儿童及其家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有家长甚至指出,重复刻板行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表现出的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它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3-5]。目前国内学术领域对重复刻板行为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行为干预方面;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在重复刻板行为的分类、特异性表现、成因等方面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鉴于重复刻板行为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普遍性以及对儿童和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主要从重复刻板行为的分类、特异性表现、以及成因等方面进行归纳。 2自闭症谱系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的分类及表现 Bodish等人(1999)将重复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六类:刻板行为(Stereotypic Behavior)、强迫行为(Com-pulsive Behavior)、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仪式化行为(Ritualistic Behavior)、同一性行为(Same-ness Behavior)和狭窄兴趣(Restricted Interests)[6]。其中刻板行为是指明显地毫无目的的运动或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不断重复的动作,例如,拍手、晃动身体、挥动手臂、手部和手指的动作等;强迫行为是指据某种规则或以往做事的方式重复或实施的行为,例如,以一种特定的顺序排列某些物品、门窗必须始终保持开着或关着、不断检查门窗、抽屉、数数等;自伤行为是指以一种相同的方式重复某些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动作,例如,撞击头部、拍打头部、咬自己的手臂或手以及其他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仪式化行为是指以相同的方式重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 *宁宁,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E-mail:ningning19910702@163.com。 **通讯作者:杨广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E-mail:yanggx2789@163.co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