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NO:

类别序号法律法规目录颁布日期适用的条款和要求查核情况/执行状况

国际公约1

保护臭氧层维也

纳公约

1989.12.1

一;2005年以前停止使用含氯氟烃类的制冷剂及1211哈龙灭火器。

二;各缔约国再符合其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形下应加强合作。

较好/较好2

经修订的关于消

耗臭氧层物质的

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2.08.2

2005年以前停止使用含氯氟烃类的制冷剂及1211哈龙灭火器。较好/较好3

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

1993.01.0

5

二;各缔约国应采取预防措施,预测防止或尽量减小引起变化的原

因,并缓解其不立的影响。

较好/较好4

化学制品在工作

中的使用安全公

1992..08.

27

第六条分类制度

1、应由主管当局,或经主管当局批准或认可的机构,根据国家或

国际标准,建立适当的制度或专门标准,以按照其固有的对健康和

身体的危害方式和程度对所有化学制品进行分类,及对确定化学制

品是否有害所需的有关资料进行判定。

第七条标签和标志

1、所有化学制品应加以标志以表明其特性。

2、有害化学制品应以易于为工人理解的方式另外加贴标签,以便

提供关于其分类,其具有的危害以及应遵循的安全预防措施的基本

资料。

第八条化学制品安全说明书

1、对于有害化学制品,应向雇主提供化学制品安全说明书。其中

列明关于其特性、供货人、分类、危害、安全预防措施和紧急程序

的基本资料。

较好/较好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NO:

类别号法律法规目录颁布日期适用的条款和要求查核情况/执行状况国

际公约5

作业场所安全

使用化学品公

1994.10.27

第七条标签和标识

1、所有化学品应加以标识以表明其特性。

2、有害化学品应以易于为工人理解的方式另外加贴标签,以便提

供关于其分类,其具有的危害以及应遵循的安全防预措施的基本资

料。

第八条化学品安全使用说明书

1、对于有害化学品应向雇主提供化学品安全使用说明书,其中应

列明其特性、供货人、分类、危害、安全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

的基本资料。

第十条识别

1、雇主应保证作业场所使用的所有化学品均按七条的要求加贴标

签或加以标识,化学品安全使用说明书已按第八条的要求提供并可

供工人及其代表使用。

第十四条处置

对不再需要的有害化学品和可能残留有害化学品德空容器,应依照

国家法律和惯例以一定方式加以处理或处置,以将其对安全和健

康,以及环境的危害加以消除或减到最低程度。

较好/较好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NO:

类别号法律法规目录颁布日期适用的条款和要求查核情况/执行状况国

际法律6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

1989.12.2

6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

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十三条: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是否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

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它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

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震动,电磁波辐射灯对环境的污染产生的

影响。

第二十五条: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

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第二十六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

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可投入生产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如欲拆除后限制的,必须征的所在

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七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

定申报登记。

第二十八条: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

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第三十条: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第三十一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它突然事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

通报可能受到污染的单位,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并接受调

查处理,

第三十三条: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治污染环境。

较好/较好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NO:

类别号

法律法规

目录

颁布

日期

适用的条款和要求

查核情

况/执

行状况

国家法律7

中华人民

共和国大

气污染防

治法

第五条:企业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监督。

第十二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

数量,浓度,并提供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和材料。

第十三条:污染物排放浓度是否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标准。

第二十条:单位因发生事故或其它突然性事件,排放和泄漏有毒有害气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大气

污染事故,危害身体健康的,必须立即采取防止大气污染危害的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影响的单

位,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收调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单位应配合环境行政主管等部门进行现场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三十六条:向大气排放粉尘的单位,必须采取除尘措施。

第四十二条:运输,装卸,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必须采取密闭措施或其它

防护措施。

第四十五条:要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品,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生,直至停止消耗臭

氧层物质的使用

第六十二条: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

失。

较好/

较好8

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

境噪声污

染防治法

2000

.03.

20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

和控告。

第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十六条: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二十五条: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三十三条:在城市市区内行驶的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和喇叭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机动车辆必

须加强维护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

较好/

较好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NO:

类别号

法律法规

目录

颁布

日期

适用的条款和要求

查核情况

/执行状

国家法律

9

中华人民

共和国水

污染防治

1998

.04.

29

第五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第十三条: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

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十五条:企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标准的,

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二十二条:企业应当采用原材料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加强管理,减

少水污染物的产生。

第二十八条:排污单位发生事故或者其它突然事件,排放污染物超过正常排放量,造成或者可能

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水污染的损害的单位,并向当地环境

保护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也或者剧毒废液。

第三十二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勤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它废弃物。

第三十五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含热废水,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水体的水温符合环境质量标准,防治

热污染危害。

第三十八条:使用农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贮存农药和处置过期失

效农药。必须加强管理,防治造成水污染。

第四十一条:禁止企业单位利用渗坑,裂隙排放和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源体的污水和

其它废弃物。

较好/较

好10

中华人民

共务国消

防法

1998

.04.

29

第九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三十条、第四十三条

较好/较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NO:

类别号法律法规目录颁布日期适用的条款和要求查核情况/执行

状况

家法律11

中华人民共和

国固体废物污

染环境防治法

1998.0.01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环

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十五条:产生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和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

境的污染。

第十六条:固体废弃物必须采取防扩散,防流失,防渗漏或其它防治污染环境的

措施。

第十七条:产品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

第二十九条: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

采取防治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措施。

第三十条:企业应当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它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

工艺和设备,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第三十二条:企业对其生产的不能利用或者暂时不利用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必须

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设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及场所。

第四十一条: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理,处置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并采取

措施,防治污染环境。

第四十四条: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

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四十六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九条: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

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五十条: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废危险废物中贮存。

第五十五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在发生意外事故时采取得应急措施

和防范措施,并向所在地县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较好/较好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NO:

类别号

法律法规

目录

颁布

日期

适用的条款和要求

查核情况/执行

状况

国家法规标准12

中华人民

共和国节

约能源

1998

.01.

01

第二十一条: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和利用能的原则,加强能源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的

节能技术措施,降低能耗。用能单位应当开展节能教育,组织有关人员参加节能培训。

未经节能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在耗能设备操作岗位上工作。

第二十二条: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

第二十三条: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对节能工作取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

励。

第二十六条:用能产品应当在其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识上如实注明能耗指针。

第三十七条:及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用节能型的建

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减少采暖,制冷和照明的能耗。

第三十九条:逐步实现电动机,风机,泵类设备和系统的经济运行,发展电机调速节电和电

力电子节电技术,开发,生产,推广质优,价廉的节电器材,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第四十条:各行业应当制定行业节能技术政策,发展,推广节能性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

新材料限制或者淘汰能耗高的老旧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

较好/较好13

中华人民

共和过失

污染防治

法实施细

2000

.03.

20

第四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县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提

交<排物申报登记表>。

第十九条:企业造成水污染事故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停止或者减少排污,并在事故发生

48小时内,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做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

数量以及经济损失,人员受害及应急措施等情况的初步报告,事故查清后,应当向当地环境

保护部门做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采取的措施,处理结果以及事故潜在危害或者

间接危害,社会影响,遗留问题和防范措施等情况的书面报告,并附有关证明文件。

较好/较好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NO:

类别号

法律法规目

颁布

日期

适用的条款和要求

查核情

况/执

行状况

国家法规标准14

中华人民共

和国大气污

染防治法实

施细则

1991

.05.

24

第四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企业的生产建设计划和技

术改造计划。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审

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方能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二十一条:运输,贮存,装卸能够散发有毒害气体或者粉尘的物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采取

密闭或者喷淋,覆盖等防护措施。

第二十二条:机动车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对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应

当采取治理措施。

较好/

较好15

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

环境保护工

作的决定

1990

.12.

05

凡产生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单位,必须把消除污染,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作为技

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自然

资源开发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已经建成的防治污染设

施,必须正常运转。

较好/

较好16

国务院关于

与环境保护

工作的决定

1984

.05.

08

大中型企业应根据需要设置环境保护机构或制定专人做环境保护工作。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和自

然开发项目,都必须严格执行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

规定,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投资,材料,设备,都必须与主体工程一样,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

划。

较好/

较好17

国务院关于

环境保护若

干问题的决

1996

.08.

03

一: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二:鼓励机动车采用清洁燃料;

三:要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贮存和无害化处置。

较好/

较好

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查核表

NO:

类别号法律法规目录

颁布日

适用的条款和要求查核情况/执行状况

国家法规标准18

节约能源管理

暂行条例

1986.01

.12

第七条:企业的节能工作,必须施行责任制。

第十条:企业应当根据《中华人民计量法》和国家有关计量工作的其它规定,

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第十二条:企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能源供应部门,根据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的

综合能量考核定额和单项考核定额,定期对企业主要耗能产品制定先进,合理

的能源消耗定额,并认真进行考核,企业应当把各种能源消耗定额分解落实到

车间,班组,机台,建立能源使用责任制度。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进行能耗分析,并根据需要开展能源平衡工作。

第十七条:严格执行计划供电和计划用电的制度。

第十九条:严格控制柴油发电机组的用油。

第二十三条:企业应当按照和利用能的原则,均衡,稳定,集中,协调的组织

生产,避免能源损失浪费。

较好/较好19

中华人民共和

国工业企业厂

界噪声标准

(GB12348-20

08)

1991.01

.01

全文

较好/较好

法规符合性评审参加人员(签名):评审日期:

2015.1.10

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引言 0.1.背景 达到一个平衡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被认为是基本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是通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问责的期望已经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展了越来越严格的立法,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使得环境管理组织采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个框架,来保护环境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平衡的需要。它指定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集的环境管理体系。 一个系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来建立长期的成功和创建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 ——保护环境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减轻潜在的不利环境条件对组织的影响; ——协助组织实现合规义务; ——提高环境绩效; ——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分布式、消费和处理,通过使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以防止环境影响生命周期内无意中被转移到别的地方; ——实现财务和运营效益的同时,还实现环保的替代品,加强组织的市场地位; ——环境信息交流有关利害关系方。 本国际标准,就像其他国际标准,并不打算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要求。 0.3.成功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取决于承诺所有级别和功能的组织,由最高管理层组织利用机会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提高有益的环境影响,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的影响。高层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其风险和机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战略方向和决策,使他们与其他业务优先级,将环境管理融入其整体管理系统。示范的成功实现本国际标准可以用来向利害

环境管理体系考试题和答案

环境管理体系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适合的答案,填到空格中。每题1分,共计10分) 1.已知某个月的所有星期天的日期加起来是85,那么这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号。a) 30 b) 28 c) 29 d) 31 【答案】d 【解析】一个月的星期天只可能是4个或5个。由于85-(1+2+3+4)×7=15,15÷5=3,所以这个月应当有5个星期天,第一个星期天是该月3号,最后一个星期天是31号。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由(A )划定。a)当地人民政府b)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c)当地气象部门d)当地人民代表大会3.GB/T24001-2004标准的全称是(a ) a)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b)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c)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d)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支持技术指南 4.污染预防不包括(b ) a)更改过程、产品或服务 b)污染工序外包 c)采用替代能源 d)源的减少或消除 5.某市的红光大厦工程建设任务进行招标。有四个建筑公司投标。为简便起见,称它们为甲、乙、丙、丁。在标底公布以前,各公司经理分别做出猜测。甲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最有可能会中标,其他公司不可能。”乙公

司经理 说:“中标的公司一定出自乙和丙两个公司之中。”丙公司经理说:“中标的若不是甲公司就是我们公司。”丁公司经理说:“如果四个公司中必有一个中标,那就非我们莫属了!”标底公开后得知,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的预测成真了。以下哪项判断最可能为真?()a)甲公司经理猜对了,甲公司中标了 b)乙公司经理猜对了,丙公司中标了c)乙公司和丁公司的经理都说错了d)甲公司和乙公司的经理都说错了【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若甲为真,则丙为真,不能出现两真,所以甲必为假,假如据此而认定丙中标,即丙为真,则乙也为真,也不可能,所以丙为假,即丙未中标,因此中标者或者为乙、或者为丁,如是前者乙所说为真,如是后者丁所说为真,符合这一结果的只有D。 6.为满足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当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 d )a)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b)组织能够控制或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c)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d)所有上述答案7. “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是指(b)a)审核结论b)审核发现c)审核方案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试题(AB卷)

ISO14001:2015版标准内审员培训考试(A/B卷)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将相应字母填在下表相应位置,每题3分,共45分,不在指定位置答题不得分)。 1、实现()之间的平衡被认为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基础。 A.社会、经济和政治 B.发展、环境和社会 C.社会、发展和环境 D.环境、社会和经济 2、ISO14001:2015标准旨在为各组织提供框架,以保护环境,响应变化的(),同时与社会经济需求保持平衡。 A.环境状况 B.环境因素 C.环境污染 D.环境法律 3、ISO14001:2015标准规定了使组织能够实现其为环境管理体系所设立的()的要求。 A.预期结果 B.最终结果 C.环境目标 D.环境方针 4、下列关于ISO14001:2015标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采用该标准本身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绩效 B.采用该标准本身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结果

C.只要遵守了法律法规,就可以保证组织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绩效 D.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可以保证组织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结果 5、通过将环境管理(),最高管理者就可以有效应对其风险和机遇,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其已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A.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 B.与其他业务的优先项相协调 C.纳入组织的整体管理体系中 D.以上都是 6、采纳ISO14001:2015标准本身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结果,本标准的应用可因组织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两个从事类似的活动,但具有不同的()的组织,均可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A.合规义务、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 B.合规义务、环境方针、环境技术和环境绩效 C.合规义务、环境方针和环境技术 D.合规义务、环境方针承诺、环境技术和环境绩效目标 7、下列关于PDCA.过程与标准框架之间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是环境管理体系的输出 B.环境管理体系输出的结果就是体系的有效性和环境绩效 C.第7章“支持”属于环境管理体系策划阶段 D.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是环境管理体系唯一的输入 8、依据ISO14001:2015标准,下述有关标准范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适用于任何组织,无论其规模、类型和性质 B.适用于组织确定的其可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不强求考虑生命周期观点 C.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包括:提升环境绩效,符合合规义务,实现环境目标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733-77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指组织内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是组织的自我检查与评判。内审的过程应有程序控制,定期开展。内审应判断对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预定安排,是否符合ISO14001标准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正确实施和保持,并将审核结果向管理者汇报。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对象是环境管理体系,一次完整的内审应全面完整地覆盖组织的所有现场及活动,覆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有要素,并包括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受控情况,目标批标的实现程度等内容。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保证其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应按审核程序执行。内审的程序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规定:

A、审核的范围,可包括审核的地理区域、部门或体系要素; B、审核的频次,应根据组织自身的管理状况和外部机构要求确定; C、审核的方法,一般可包括检查文件及记录,观察现场及*作,与相关人员面谈等; D、审核组的要求和职责,如审核组长及组员的能力与职责等; E、审核报告及结果的要求和报送办法等。在开展每次审核前应制定审核计划(方案),包括人员与时间的安排。审核的内容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简称EMS,我国新版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是:GB/T 24001:2004 等同于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政府机关,无论是它们的结合体或部份(以下统称为组织),无论是何种文化背景和所有制性质,无论它们处于何种环境表现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都可按ISO14001标准的规范要求实施适用于组织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为EMS)。EMS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建立程序与其运作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遵循著名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循环理论(简称PDCA循环),通常可分解为如下六个阶段和过程。 一、领导决策与准备:EMS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对于组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EMS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投入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因此,必须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层)的明确承诺和支持。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授权其负责建立和维护体系,并向其汇报体系情况。组织应组建一支精干的EMS工作组,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在通过国际标准、环境知识、环境法律等培训后,即可着手建立体系。 二、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EMS 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管理者代表和工作组应精心策划和实施评审,充分调动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作用,广泛收集信息资源,编制评审报告。初始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明确组织应遵守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 (2)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可以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作为改进和控制的对象; (3)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制度、职责、程序、惯例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与ISO14001标准要求对照,确认有益合理成份,以作为EMS的基础。(4)对以前的环境条件和市场信息进行分析评审,以避免环境风险,争取竞争优势。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本人于今年五月十五日参加了由中国国际标准信息管理研究院举办的环境管理体系(EMS)内审员的培训。课程由具有多年培训经验的白昱老师授课,通过培训系统的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知识、环境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内部审核知识。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特点有体系实施的核心是持续改进、重点是污染预防、准绳是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关键是过程控制、起点是领导者的承诺和重视、方法是程序化管理。环境管理体系由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管理评审五大功能块组成,共17个要素,其中有关承诺的要素有4.2 方针及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环境因素的主线是4.3.1 环境因素、4.3.3 目标、指标和、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1 监测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整个环境因素主线包含了PDCA循环模式,还有涉及支持及保障、体系完善机制的环境因素。经白昱老师对标准一字一句的讲解和举例,使自己对标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白昱老师还强调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注意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九种情况和一个过程,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要求,不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知识部分以GB/T19011—xx/ISO19011:20**《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为依据,标准不仅适用于实施审核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内部或外部审核,原则上也适用于

其他领域的审核。第一章节包含与审核有关的术语和有关原则、体系认证的主要活动。后面的章节具体讲述审核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审核的启动活动包括指定审核组长,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确定审核的可行性,选择审核组,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文件评审实施指评审相关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记录,并确定文件对审核准则的适宜性和充分性;现场审核 准备需要在现场审核之前编制审核计划,审核组人员进行工作分配,准备审核工件;现场审核的实施首先举行首次会议,首次会议标志现场审核活动正式开始,现场审核使用抽样检查的方法,收集并验证与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有关的信息,获得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形成审核发现,对其进行评审形成审核结论,最后举行末次会议,标志现场审核结束。编制审核报告,当审核计划中的所有活动完成,并分发了经过批准的审核报告时,审核结束。 通过本次培训掌握了内部审核的操作方法以及内审员正确的工作方法,并通过考试获得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为以后更好的为公司服务打下基础。最后感谢公司给我提供这次培训的机会,我会更加认真努力的工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

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一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某技术委员会工作感兴趣的成员团体有权参加该技术委员会﹒国际上的其它组织﹐无论是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通过与ISO的联络参加其工作﹒ 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国际标准须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能正式通过. 国际标准ISO 14001是由ISO/TC 207 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环境管理体系分技术委员会(SC 1)制定的﹒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它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或“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并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是支持环境保护的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的指南见其它标准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应当说明的是﹐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要求的﹒

环境管理体系准则

精心整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 4.2环境方针 a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d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 f)传达到全体员工;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规划 4.3.1环境因素 1) 2 4.3.2 ,用来 a)确定适用于企业环境因素的法律要求;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企业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它应遵守的法律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企业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书面文件。 可行时,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法律要求及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的承诺。

企业在制定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环境要求,它自身的重大环境因素、可选技术要求、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企业的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4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企业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应明确规 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b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这些要求。应保存相关记录。 b) 境效益。 c)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4.4.3 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 4.4.4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 c)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企业应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4.4.5文件控制 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的要求进行控制。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规定: a.文件在发放前由授权人签字批准,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GB/T 24001-96 批准日期1996-12-01 实施日期1996-12-01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对它们的符合,并向外界进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和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管理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指南见其他标准。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图1本标准环境管理体系(EMS)模式 应当说明的是,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要求的。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有哪些法律法规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有哪些法律法规 1 01--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 2 02--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建议书 3 0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0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5 0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 0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7 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8 0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9 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14 14--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6 1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17 17--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8 1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 20 20--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21 21--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22 22--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23 23--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24 24--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25 25--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26 26--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27 27--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 28 28--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 29 29--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 30 30--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31 31--关于加强工业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的通知 32 32--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33 33--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 34 3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35 35--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36 3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化学危险物品管理的通知 37 37--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内容

参考资料

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得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与它应遵守得其她要求,以及关于重要环境因素得信息,制定与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本标准适用于组织确定其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得那些环境因素.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得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得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得环境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对本标准得符合: 1) 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声明; 2) 寻求组织得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得确认; 3) 寻求外部对其自我声明得确认;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注册)。 本标准旨在使其所有要求都能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得环境方针,活动、产品与服务得性质,运行场所与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标准提供了资料性得指南. 2规范引用文件 无规范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审核员 auditor 有能力实施审核得人员。 3、2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得过程,目得就是根据组织得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得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得所有方面。 3、3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 为消除已发现得不符合得原因所采取得措施。 3、4 文件document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注:媒体可以就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她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得组合。 3、5 环境 environment 组织运行活动得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3、6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得活动、产品与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得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就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得环境因素。 3、7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得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得任何有害或有益得变化。 3、8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EMS) 组织管理体系得一部分,用来制定与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 注1:管理体系就是用来建立方针与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得一系列相互关联得要素得集合。 注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与资源。 3、9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ISO14001体系的筹建工作,从体系的策划设计启动至最终的体系认证,主要分为6个阶段。 一、策划设计阶段 1. 了解期望目标,调查现存问题 (1)首先,了解公司最高管理者经营观念和对品质、环境系统的期望; (2)在得到公司最高管理者对环境体系的建立认可的基础上,对公司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 ①系统地调查企业组织机构及各部门职能; ②总结现有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③系统地总结现有品质系统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④撰写调查报告,确定认证模式; 2.确定环境体系管理者代表,制订咨询计划 (1)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详细安排认证咨询时间; (2)由公司高官层在公司管理层中确定环境体系管理者代表,授与其如下职权: ①按标准规范要求建立、实施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 ②向最高管理层汇报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管理层评审,并为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③负责协调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关系,为最高管理者提出建议。 ④环境管理者代表应是组织中具有相当级别的管理者,建议至少由具备相关知识的中层管理者,最好是副总经理级的管理者担任。 (3)由环境体系管理者代表提出对咨询方的具体要求; (4)由环境体系管理者代表组织公司相关人员参加认证咨询和培训。 3.建立取证组织机构 (1)由环境体系管理者代表建立ISO14000工作小组,确定小组成员; (2)由ISO14000工作小组初步确定EMS体系职能部门的成员和职责范围; (3)由环境体系管理者代表和ISO14000工作小组讨论确定公司的环境方针; 4. 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ISO14000工作小组负责) (1)制定公司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表; (2)制订职责分工草案; (3)与各部门负责人开会讨论,确定部门职责分工的方案; (4)与公司高管层讨论,如有修改,再次进行(3)和(4)的循环;最终确定部门职责分工的正式方案; (5)公司董事长审定批准部门职责分工的正式方案。 5. 列出文件清单 (ISO14000工作小组负责) (1)列出环境手册的框架结构; (2)列出程序文件清单,指出各部门具体分担的内容; (3)列出工作文件类别; (4)与各部门讨论文件清单,确定各部门具体分担的文件清单。 二、培训辅导阶段(培训由认证咨询部门进行) 1. ISO14000工作小组和EMS部门成员培训 (1)由认证咨询师准备教材; (2)安排认证咨询师进行现场培训; (3)讨论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内容、结构; (4)问题答疑; 2.文件编写人员的培训 (1)确定文件编写人员;

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2015年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标准目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组织所处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4.4环境管理体系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与承诺 5.2环境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6.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总则 6.1.2环境因素 6.1.3合规义务 6.1.4措施的策划 6.2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环境目标的策划 6.2.1环境目标 6.2.2实现环境目标措施的策划 7.支持 7.1资源 7.2能力 7.3意识 7.4信息交流 7.4.1总则

7.4.2内部信息交流 7.4.3外部信息交流 7.5文件化信息 7.5.1总则 7.5.2创建和更新 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8.运行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2应急准备和响应 9.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9.1.1总则 9.1.2合规性评价 9.2内部审核 9.2.1总则 9.2.2内部审核方案 9.3管理评审 10.改进 10.1总则 10.2不符合与纠正措施10.3持续改进

4组织所处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相关、并影响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这些问题应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织的环境状况。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a)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这些相关方的有关需求和期望(即要求); c)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为其合规义务。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界定其范围。 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 4.1中提及的外部和内部问题; b) 4.2中提及的合规义务; c) 其组织的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 d) 其活动、产品和服务; e) 其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范围一经确定,在该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应保持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为相关方获取。 4.4环境管理体系 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结果,包括提高其环境绩效,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组织在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考虑在4.1和4.2中所获得的知识。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证实其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a)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 b)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

2015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关注点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关注点 1、“适当的”与“适用的”不得互换:“适当的”意指适合于或适于……的,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自由。“适用的”意指相关的或有可能b应用的,意味着如果能够做到,就须要做, 2、“确保”:意指职责可以委派,但责任不能委派。 3、标准使用短语“保留文件信息作为……的证据”来表示记录。用短语“保持文件化信息”来表示记录以外的文件。 4、“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包括为组织工作的人员和那些代表组织工作并承担相应职责的人员(例如:合同方) 5、“三大支柱”是:环境、社会和经济(0.1背景) 6、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的期望值已发生了变化(0.1背景) 7、采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交付、消费和处置等,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0.2 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8、生命周期是产品(或服务)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 9、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承诺(0.3 成功因素) 10、两个组织可能从事类似的活动,但是可能拥有不同的合规义务、环境方针承诺,使用不同的环境技术,并有不同的环境绩效目标,然而它们均可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0.3 成功因素) 11、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将取决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合规义务,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环境因素和相关的环境影响(0.3 成功因素) 12、本标准使组织能够运用共同的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想,将其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整合(0.5 本标准内容) 13、应:表示要求;应当:表示建议;可以:表示允许;可能、能够:表示可能性或能力;注:帮助理解或使用本标准(0.5 本标准内容) 14、本标准规定了组织能够用来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本标准可供寻求以系统的方式管理其环境责任的组织使用(1 范围) 15、本标准可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这些结果将为环境、组织自身和相关方带来价值(1 范围) 16、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提升环境绩效;履行合规义务;实现环境目标(1 范围) 17、本标准适用于组织基于生命周期观点确定的其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1 范围) 18、本标准能够全部或部分地用于系统地改进环境管理(1 范围) 19、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的结构、岗位和职责、策划和运行、绩效评价和改进(术语:管理体系) 20、环境管理体系用来管理环境因素、履行合规义务、应对风险和机遇(术语:环境管理体系) 21、环境方针是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正式表述的意图和方向。(术语:环境方针) 22、组织是为实现其目标而具有职责、权限和关系等自身职能的个人或群体。(术语:组织) 23、相关方是指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可包括顾客、社区、供方、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投资方和员工。(术语: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章节内容页码 1( 范围 2 2( 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2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2 4(1 总要求 2 4(2 环境方针 2 4(3 策划 2 4(3(1 环境因素 2 4(3(2 法律及其他环境要求 2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2 4(4 实施 3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3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3 4(4(3 信息交流 3 4(4(4 文件 3 4(4(5 文件控制 3 4(4(6 运行控制 4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4 4(5 检查 4 4(5(1 监视和测量 4 4(5(2 合规性评价 4 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4 4(5(4 记录控制 5 4(5(5 内部审核 5 4(6 管理评审 5 1 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 f,传达到全体员工,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 规划 4.3.1 环境因素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1,识别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还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2,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考虑。 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一个程序,用来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1、范围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 f)传达到全体员工;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 规划 4.3.1 环境因素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1)识别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还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2)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考虑。 4.3.2 法律与其它要求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一个程序,用来 a)确定适用于企业环境因素的法律要求;企业应遵守的其它环境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企业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它应遵守的法律要求和其它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企业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书面文件。 可行时,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法律要求及企业应遵守的其它环境要求的承诺。 企业在制定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它环境要求,它自身的重大环境因素、可选技术要求、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

环境管理体系流程图

环境管理体系PDCA 循环流程图 第1 页共1 页

附件2:环境管理体系各条款的工作流程 一、策划 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环境因素:影响环境的行为和活动。 识别:就是工程从开工到竣工所有的生产和生活影响环境的行为和活动都识别出来。通过识别建立《环境因素台帐》 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八个方面: 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指固定、例行性且计划中的作业与程序。 异常状态:指在计划中,然而不是例行性的作业。 紧急状态:指可能或已发生的紧急事件。 三种时态: 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现在:现在正在发生的、并持续未来的环境问题 将来:不可预见什么时候发生且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八个方面: 向大气的排放; 向水体的排放; 向土地的排放;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能源使用;

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 废物和副产品;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 评价:根据识别的《环境因素台帐》进行评价,列出《重大环境因素台帐》,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采用重要性准则法和多因素打分法。 评价的原因: 公司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2、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1)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针对重要环境因素,通过目标、指标及管 理方案的制订把影响环境的重大行为和活动控制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 2)目标与指标的制订应具有可测量性 3)管理方案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内容: a)应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和指标。 b)应有可行的技术措施。 c)注明完成的时间和进度要求。 d)明确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e)方案应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 二、实施 1、运行控制 1)目的:针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以确保环境目标、指标得 到实现。

(新)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 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ISO/FDIS 14001:2015 (仅限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内部使用) 体系认证事业部管理体系标准换版项目组 2015-8 声明 本稿由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体系认证事业部管理体系标准换版项目组”依据ISO14001:2015的FDIS(英文)稿翻译而成,未经权威审校,可

能存在用词不准确、语言不精练,甚至存在意译上的错误,敬请谅解。 本翻译稿仅限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内部使用。 本翻译稿不用于认证客户变更现有管理体系的依据。 在“国家标准”发布前,本稿可作为内部培训或认证客户宣讲的参考资料。 在本稿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语义上的翻译错误,请及时与项目组沟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 体系认证事业部管理体系标准换版项目组 2015年8月

0引言 0.1背景 既要满足当代需求而又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实现环境与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平衡。通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这“三大支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随着立法的日趋严格,以及环境污染、资源低效利用、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的期望也进一步增强。 上述情况使得组织出于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柱”做贡献的目的,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以系统的方法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旨在为组织提供一个用于保护环境和响应环境状况变化的框架,以实现环境与社会- 经济需求间的平衡。标准规定了能够使组织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要求。 通过以下方式,系统的环境管理方法能够为最高管理者提供有助于取得长期成功,以及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选项的有用信息: ?通过采用预防或减轻有害环境影响的方法保护环境; ?减轻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不利影响; ?帮助组织履行合规性义务; ?提升环境绩效; ?通过应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分销、消费和处置的方式,由此,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 ?通过实施环境友好的能够增强组织市场地位的可选方案,实现财务和运营效益; ?向利益相关方沟通环境信息。 本标准和其他国际标准一样,不增加或改变对组织的法律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