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文献综述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文献综述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文献综述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文献综述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

摘要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 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 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 研究也普遍带有盲目性和重复性。因此本文对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深一步探讨。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国内外有关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对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与测量、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字:运动,心理,健康

引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适应是指个人通过作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而发展是指个体的成长和才能品质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体育也成为热门研究预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对理论和实践还有不足,因此本文对体育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的发展变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对健康定义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好的一种状态, 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然而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并没有确定的说法, 1930 年白宫会议报告就指出, 心理健康可以界说为个体以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纳的行为, 面对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对自己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 这个说法充分理解了心理健康作为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精神内涵;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能对社会作出良好适应, 充分发挥身心潜能的心理状态。两者的定义有不谋而合之处, 为确定心理健康的内涵, 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操作性定义和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自我安全感、认知、人格、人际关系、情绪等十个方面对其含义进行了论述, 西方心理学家雅荷达提出六大要素, 以帮助我们衡量心理是否健康, 分别从个体的自我认识、人格、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了论述。[1]刘协和指出的五条心理健康标准是: 1.没有心理异常; 2.正常发育的智力; 3.

健全的人格; 4.充沛的精力; 5.丰富的情感生活等。[2]

健身运动能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 在通过健身运动辅以治疗后, 不仅生理疾病减轻, 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健身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健身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运动过程, 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 有目的地运用知觉( 观察) 、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 经常参加健身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 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改善和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 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提高。经常参加健身运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 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 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 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 6 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 健身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 能降低焦虑水平, 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 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健身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由于健身运动与其他参加健身的个体接触, 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等进行自我评价, 而个体主动参加健身运动一般都会促进自我知觉。同时, 个体参加健身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进行的选择, 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 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

健身运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 健身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运动, 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 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健身运动中, 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 给个体带

来心理上的益处,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健身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而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

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体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课堂中, 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心理相容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课堂心理境况好坏的重要标志, 只有师生与同学间心理相容, 关系融洽, 说起话来才有共同语言, 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同心协力, 遇到困难才能同舟共济, 共获进步, 同享快乐。

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运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体育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助故(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口沁的人则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墓本机制尚完全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Boss cher(l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运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运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动队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实现地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也已经在政策取向上肯定了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已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刘协和.心理

卫生大全[M].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3] 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5. [4]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5] 毛志雄,王则珊.北京城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维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5- 10.

[6]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7] 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Harris D education:A rationale forphysical education[J].Public Health Report,1970,(85 ):905- 911.

[9]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10]阴国恩.李洪玉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11]周绍国.岑汉康.体育心理学[M]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2]唐辉文.中学教学情趣导学法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 1998(3) 。 [13]周珑文.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J]浙江教学研究, 1998(3) 。 [14]丁忠元等.学生上体育课的心理状态初探[A]山东体育科学学会一九八五年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 198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 关键字 前言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概况 三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看法 四个人实例结合 结束语 摘要本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归纳和分析,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且笔者将个人实例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相结合,提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看法。从而促进读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充实的动力。 关键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 1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尤其是学生这个社会群体日渐呈现出更多的问题,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等等。如何

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适应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校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成果,是心理学的应用和服务于教育行业的体现。由于学校心理学萌芽于1896年的美国,并且它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均位于美国。就此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起源于美国。而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提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的更广泛的发展。本文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发展概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发展。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使用越来越频繁的概念,泛指学校机构向学生提供的所有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知识和服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此概念而言,不同的学者强调的重点也有不同。 刘华山在1998年出版的《学校心理辅导》一书中采用了心理辅导的提法。根据其心理辅导概念的内涵,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重点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助人方面的特征。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陈会昌认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应该运用心理病理学和儿童精神病学的。因此陈会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侧重点在于治疗方面。何少颖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小论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小论文 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不能在社会上独自生活,学习生活上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 沟通变得至关重要。人际关系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是我们打开成功 大门的金钥匙。 我是一个随和的人,只要想和我真诚交朋友的人,我都会以真诚去对待。因此我也有一群不错的朋友群,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有困难互相帮助,遇到问题互相理解,遭受挫折互相鼓励,拉一把。所以我的人际关系还算不错,不过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在朋友 交往中,特别是好朋友间,我比较喜欢开玩笑,扮演“丑人”的角色,经常说一些开玩笑的挖苦的话语。有的朋友能理解,打闹一下 就算了。但有的朋友会误解,导致我们的友谊受到影响,甚至对我 产生厌恶感。还有就是在朋友间我会表现得很活泼,很喜欢玩,但 在人际交往的陌生阶段,我却表现得很“冷”。基本上从不主动聊天,都是比较被动,只有在被人搭话我才回应一两句。可能就是这 个原因,我的朋友大多数是同班同学。对于不是经常见面的朋友, 我也很少和他们联系,有的只是在网上聊聊天,或者过年的时候聚聚,这也导致我们的关系疏远。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想一个人静静,对于朋友的话语表现得不耐烦。这些都是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我或多或少地损失一些朋友,影响我和朋 友之间的友谊。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 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 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2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 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 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 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 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 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 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 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综述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现担任高中年级的心理教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校积极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将我的工作向各位领导进行一下汇报。 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发展观,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本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接纳差异,助人自助”的教育理念;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解决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根据教育部最新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有以下几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各学科科目中度过的,所以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为主要载体,就能充分发挥学校各课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除了课堂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放了心理咨询室及做好个体和团体辅导。尤其是在学生的团体中进行共性问题的团体辅导,效果较好。 在高中阶段,男女生交往问题比较突出。之所以说是男女生交往问题而不说是“早恋问题”是因为我不愿意给学生乱贴标签。所以,当我发现我班的班长和一名女生来往过密超过了正常的男女生交往时,我没有对他当面指出他在早恋,而是和他像朋友一样进行了一次关于友情和爱情的探讨。他很聪明也很信任我,把自己的情况主动跟我说了,然后我们一起分析他这行为给他带来的利和弊。之后,我告诉他,我信任他能很好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会当做我俩之间的小秘密。过了不久,他就告诉我他和那个女生约好一起努力,等考上大学再好好地谈一场恋爱,享受恋爱的美好。在高中阶段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在全年级各个班开展了一次以“爱情是什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让他们相互探讨什么是爱,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是什么。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他们明白了“爱是一种伟大的、美好的力量,爱是让人进步的动力”,学校中的友谊是最纯洁的,那是大家一块奋斗,互相支持与鼓励,在学习阶段最美好的就是同学友谊,这是值得一辈子珍惜的的。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回到友情上来了。 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对考试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障碍,作为心理教师我们积极配合毕业班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考虑心理的调适,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转移刺激法,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等一些心理辅导,坚定学生的信念和决心,增强临考心理素质。毕业班的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充满矛盾心理,我们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来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缓解他们因考试和就业带来的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程,其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是心理教师一个人所能支撑的保护伞。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健康、科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摘要:人生在世,健康乃是第一财富。对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更是学业、事业、生活等健康发展的根本。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给予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于此,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具体表现,然后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最后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教育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意义心理健康解决途径 正文:一、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演示教学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 述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何黎肖佳宜张晓知冯依帆 摘要: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和现实化的艰难抉择。更由于各种社会化问题的侵扰,当代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反应现象。关注该类学生的成长,并在被个体自身认识的前提下,由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其调整心理、行为异常态势,确保其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作出简要评价,并结合实际提出较具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日趋增长,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实践和认识上的偏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有许多未能很好解决的、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文就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要问题做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如辽宁省营口市健康小学为突出“心理健康”主题而编制校歌、校徽、校训,此设计制作的过程,体现了全校师生集体的智慧,浸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内涵;为展示学生“心理健康”风貌而建立“心理健康”橱窗,有个人的、班集体的,也有全校整体的健康心理体验,它时刻激励着每个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为创造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而开设健康走廊、微笑走廊,走廊内还摆着一块小板,每周一句“心灵寄语”,都是在学生中收集上来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警示录;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而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开放“心理咨询室”,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学生的集会、校园板报、教室园地等多种阵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咨询 如河南省郑州市航院附属小学在心理咨询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遵守平等交友原则、理解尊重原则、教育性原则、因人而异原则、启发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等,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面谈咨询,即求助者主动上门,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在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进行,便于求助者充分地倾诉,有助于详细、深入地交谈、讨论,利于准确观察学生的外表、神态,了解其个性特点、情绪反应;2.书信咨询,其优点是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适用于性格内向、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2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 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 3 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empirenews.page--] 2 4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2 5 军人、护士、运动员、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名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题目类别毕业论文 学院(系)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 专业班级2003,23(1):18-21 [15]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16]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17]侯世勋,等.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0-102 [18]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 [19]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 学,2005,(5):73-75 07302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辅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06年2月16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学生:体育学院 指导老师:体育学院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 [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c14523217.html,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作者:刘如月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10期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能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1]作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 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及时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它是以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讲座或选修课,部分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一些研究者结合工作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心理咨询等。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萌芽。大量的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中20%左右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有明显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他们正处在青年期,心理素质的水平还不高。当他们面临学习压力及社会的诱惑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这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盛的成果。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和长期性的教育过程,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关注,及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对于其实施的成果如何、对学生的具体案例却没有提到,这正是因为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进行测量。所以,在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_夏晓辉

[收稿日期]2009-02-20 2009年7月第15卷 第4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H uBe iAdult Educati o n Institute Ju,l 2009 V o .l 15 N o .4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夏晓辉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 要]本文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预测和思考:一方面抓好对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整 合资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878(2009)04)0028)02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已经成为了进行其他各项教育的载体和保证,我国的各个大、中、小学已经开始积极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6将各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统一为/心理健康教育0,并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0[1] 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四条:(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者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也指出,不能孤立地指考察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1)体验标准,主要指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2)操作标准,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的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3)发展标准,即看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和分析[2]。 林崇德(2003)指出判断心理素质是否健康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前者比较简单,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都属于心理不健康,例如学生中存在的诸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都属于适应性问题。后者却比较复杂,因为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得到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只要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通过发展,就可以进一步转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5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6(2001年3月16日)而确立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 # 28#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天师大版)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导学:历经十几年的学业打拼,终于跨入大学校门,此刻你会发现:一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开启了另一段新的人生里程。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再次启程,努力打拼,积极进取的动力来自哪里?是什么支撑你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适应和发展是大学期间成长的两大主题。初入大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适应。这是今后开启任何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任务、初次与原生家庭分离……生活几乎进入全新的模式,需要在很长时间内,耗费一些精力让自己尽快了解和接受方方面面的变化,尝试新的方法,有效应对各种新问题。良好适应之后才能尽快进入发展期。发展意味着能与所处环境相融合,良性互动;找到适合自身、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成长方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自己,塑造自己,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增长经验,成就理想的人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章的学习目标。 认识大健康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幸福人生的必要因素。从生物—医学、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三大视角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全面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健康。 学会使用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估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主动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 1.大健康观 1.1“理想人生” 1.2 幸福人生的要素 幸福感可以理解为,能使健康状态得到改善,以及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的行为模式采纳过程。 汇总很多人对“幸福人生”的解读,抽取出三个基要因素:健康(身心)、工作(或事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用一组数字表示: 1 0 0。 第一个“0”代表工作 第二个“0”代表家庭 “1”代表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假如工作和家庭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但若没有前边的“1”,人生不仅谈不上圆满,你上交的这份“幸福人生”的答卷也只能是“0”分。没有了健康,后边的两个零将失去意义。

近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问题 农承华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 《摘要》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壮况极其主要影响因素,目的为了能更好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为了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力依据,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对减少校园暴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对策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障碍影响生理发育、体健康,身影响学习、就业、升学、恋爱、婚姻、生活的事例是不少的。胡春梅(1)认为中学生心理不健康,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的,而且其表现程度不同,原因也各异,但总的原因,不外乎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而的影响。学校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意义,要影口威在中学教育中,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主要是因“升学压力”造成吮学业负担过重,脑力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使中学生过早的出现神经衰弱,“题海战术”使中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产生了情绪上的烦燥不安,而临升学的考验,使中学生长时间的处于紧张和恐慌状,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心理健康,以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影响学生,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中学生也是如此人能改造社会,但社会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虽然,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其负而影响也确实存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都会对中学生稚嫩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健康现象,所以要防止中生的心理不健康产生,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而要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青春期恋爱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周东明(2)认为中学生恋爱主要变现为单相思、恋爱、失恋而这三个状况中的影响,单相思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抑郁寡欢、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消瘦等身心状况严重时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恋爱中的学生由于得到心理的某种平衡与满足,其心理状况较好。然而中学生的恋情幼稚,相恋终成眷属的十分罕见,失恋是中学生恋爱的必然结果,失恋的打击有时会伴随终生,影响人的一生。单亲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马迎教(3)认为父母离异家庭儿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引起了 众多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单亲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突出,个性认知、行为、学习方而出现严重偏差!父母离异之所以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根 本原因在于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内部环境发生了消极变化从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开题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论文题目: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讨论争议已久,多年来,媒体关于教师群体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暴露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一直面临严重挑战,甚至很多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中小学教师因心理不健康进而诱惑、欺骗、强迫、体罚、亵渎、虐待、勒索、甚至杀害学生的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如今身处变化万端的时代,教师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除了以前的教师经济收入压力、升学率压力、评职称压力、千头万绪频繁的检查压力、家长及社会对孩子成长高期盼的压力等等之外,当今电子化办公时代,还面临着网络虚拟与现实的冲突、过度使用网络、依赖网络的心理压力。 上海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江口,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至目前,几乎每个学校开通了校园网,大部分中小学校教师都拥有了自己的可上网办公电脑,也即教师上班、办公步入全新的电子化时代。中小学教师实行“坐班制度”,几乎每天8小时不离学校。教师办公期间课余除了备课写文章,其余时间,都挂在网络上,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多样性,让教师们对网络也兴致愈浓。网络的普及,教师每天使用网络时间大大增加,除了上班期间,下班回家也没少用互联网。如果某一天学校断网,很多教师也会产生某种失落,某种空虚感,觉得工作很无聊。当教师们习惯了网络虚拟世界,现实中各种情感关系纽带将被淡化,虚拟世界也在快速变化,而对于靠群体生活来建立安全感的人类来说,势必会感到空虚与无助,人容易失去努力方向、生活重心和价值感,迷失自我。有的教师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心理危机,或发展成心理疾病。 网络是把双刃剑,过度使用网络是不是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教师是否因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而产生某种心理偏差,值得我们探究。中小学教师肩负着祖国未来栋梁的培养重任,研究探索教师心理健康非常必要。本研究探索电子化办公的今天,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概念辨析。本研究中,涉及几个重要概念。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6篇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相关内容 由于教学是教师的工作重点,教学能够为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在学科的教学里找到和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授“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教师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地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假如大家身边也有如同刘老师那样的残疾人,那么其将会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呢?在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坚强执着以及积极乐观的重要性,充分明白心态才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同时帮助学生表达出其心得体会,引导其怎样面对与处理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多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开展班会等,从而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其身心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借助于电教设备等手段定期向学生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师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美化生活以及陶冶其情操,使得师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 三、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获得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及支持,必须要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不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持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家校“心育”的优良环境,使家庭以及学校开展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借助于家长座谈会等方式,经常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让家长了解一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到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让家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述评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述评 [摘要]:心理健康标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评定,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标准相当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近况进行小结,旨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一个综述和简要评价,并对下一步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面对的心理压力也相应增加。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及教育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一、心理健康标准的含义及其分类 心理健康标准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客观指标,是制定心理健康量表、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将心理健康做不同类型的划分。 (一) 心理健康的程度一般分为健康与不健康,其标准通常分为三种 1、统计学的标准,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常态分配的平均数加或减一个标准差)。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接近数值分布的平均状态,就被认为是健康的。如果其行为偏离平均状态,则被认为是不健康的。 2、社会学的标准,每个社会都有某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标准。对于社会学的标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社会学的标准其实和统计学的标准有共同的原理,社会学的标准其实就是用统计方法量化。 3、医学的标准,没有心理疾病症状者被认为是健康的,凡表现出心理疾病症状者被视为心理不健康。 (二)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众数标准”、“精英标准”。 “众数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大多数的心理行为是健康的,偏离这一标准的就可视为不健康的。和前述的社会学的标准相似,这种标准在研究方法上是选取社会成员的较大样本,根据其平均心理健康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显著低于或高于这个标准的个体可视为不健康,在这个标准左右上下浮动的视为健康;“精英标准”是马斯洛提出的一条与众不同的研究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路,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代表着真正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根据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品质来确定,即以自我实现者所共同具有的那些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 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划分 根据年龄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年心理健康标准、老年心理健康标准。前三者可以归纳为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正常,好玩好动,正当需要能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乐于交友合群,心理行为符合儿童少年特征,虽情绪自控能力较弱,也属于心理健康范围;老年人心理健康准包括:怂、知觉能力尚好,记忆好,不健忘,逻辑思维健全,不颠三倒四,情绪稳定,不轻易冲动,反应适度,能经受悲欢离合;人际关系较好,能合群,不孤独;有个人兴趣爱好,乐于参加活动,心理行为正常,不因退休而格外失落,不因衰老疾病而消极悲观,不过分偏见固执。很明显,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某些标准,比普通成人心理健康标准有所降低,这是符合老龄人口实际的。 二、国内外主要心理健康标准概述 (一) 心理健康的国际化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Mjtt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的ll条标准:具有适度的安全感、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有自知之明、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