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09.10.20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09.10.20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09.10.20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09.10.20

《农村初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开发》

结题报告

甘肃礼县固城初级中学

一、课题论

1、课题确立的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洋洋洒洒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所以一路高歌,走向世界,传统文化功不可没。今天全人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都面临一些严峻的考验,一个共同的事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一剂“救世济民强国”的灵丹妙药,西方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中国,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启迪和教育。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经济的腾飞也造就了文化的繁荣,但传统文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万幸的是一些有识之士慧眼洞穿迷雾,大声疾呼,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响亮口号。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绝谷传响,振聋发聩。全国上千多所学校热烈响应,积极投身到该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中,我校便是其中之一。

(2)学校背景

我校确立的课题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开发》,这个课题

是建立在我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的。当时我校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阅读教学始终困扰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更是束手无策;二是写作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学生无话可说,写出的东西空话、大话、假话连篇,教师教法简单呆板,写作教学事倍功半。针对这种状况,我校本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经过学习、研究、讨论、确立了课题。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探索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4)打造书香校园,丰厚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阅读与写作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课题研究立足于课堂、立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

(2)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3)广泛开发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

二、课题的研究与实验

1、成立以校长为负责人,教导主任为课题组长,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的组织机构,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进行全程管理。

2、学校委派课题组组长参加山东曲阜召开的开题培训大会,领会大会的精神实质,确保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确立课题,召开课题培训大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4、培训课题组成员,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

5、明确实验对象,确定实验班级,使课题研究更集中,更有针对性。

6、订阅《新读写》,作为研究与实验的指导读物。

7、按计划分步实施

(1)第一阶段(06——07年)按学校总体实施方案,制定了第一阶段的计划,计划明确招出:“一年召开两次研讨会,举办两次大型的实验活动”。围绕这一安排,课题组明确了研讨和实验活动的内容,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开展了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的研讨与实验活动。两次研讨会的内容:一是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二是探索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开发,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两次大型的实验活动是:第一学期举办了“传统文化诗歌朗诵会”,第二学期举办了“传统文化影视光盘活动”。由于领导重视,准备充分、组织有序,

第一阶段的研讨与实验活动进展顺利,初步取得了成效,从而掀起了“诵美文,读经典”的传统文化热潮。

(2)第二阶段(07——08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第一阶段的经验教训,深化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使课题研究更接近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本质。计划明确规定:“研究要围绕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要立足于学校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水平”。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研究与实验活动的内容,一方面在教师中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开发“论坛”。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专题报告会,文化名人故事会,书法竞赛,作文竞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具体化,而且紧密地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了一条适合我校阅读与写作发展的新路子。

(3)第三阶段(08——09年)分三步走:第一步,沿着寻找到的新路子继续探索,寻求更加优质的教学方法。第二步,开展传统文化读书活动,打造传统文化书香校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第三步,成果展示,准备结题验收,这一阶段侧重于总结,侧重于成果的整理。最后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再用理论指导实践。

8、归纳总结

三年来,我们课题组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带领全体师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放飞了理想,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今天我们终于走到了收获的季节,漫步校园,五谷飘香,书声朗朗,我们收获了喜悦也收获了沉甸甸地果实。

(1)基本实现了课题研究的目标,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2)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乡土文化、校本文化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形成了资源互补与共享的最佳整合,提高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3)培育了一部分优秀教师。张彝同志被评为07年度优秀实验教师。刘志恒、郑建民等同志的七篇论文分别荣获07——08年度教科研成果奖。

(4)编辑了教师论文集和学生作品集。

这只是从漫山遍野的桃花林里信手采撷的几朵小花,供大家欣赏、学习、借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潺潺细流可以汇成大海。

三、课题研究的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1、通过研究与实验,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品味、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通过研究与实验,开发了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3、通过研究与实验,培养了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语文素养。

4、通过研究与实验,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5、通过研究与实验,整理汇编了教师论文集和学生优秀作品集。为校本教研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四、普及与推广

我们想:结题并不意味着结束,更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终止,此课题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端,因为弘扬传统文化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文化工程,我们只有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改正不足,继续前行,才能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枝繁叶茂,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不断提高。为此,学校决定,将这次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宝贵经验在全校普及推广,诸如古诗文朗诵、作文竞赛、书画展等内容,要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持之以恒的抓下去。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对中国历史典故,流传至今的名著文章却漠不关心,身处传统文化氛围中却视为无聊,老土。长大成人后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必然导致心理空虚浮躁,遇事偏激自私……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向现代的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中国人。 纵观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侧重综合素养的考察,尤其是对具有传统文化涵养的文章、古文和诗句的考察,因其有一定深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知之不多,失分不少,就应考来讲,传统文化的渗透迫在眉睫。 随着国力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中国风”,但大多数人处在观望欣赏的状态,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道德观、处世态度仍是隔膜的。利用中学时期青少年易于塑性的特点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他们高品位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未来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的竞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从容,他们自然会敬仰崇拜祖国文化的。有这样优秀的这祖国,怎能不爱她。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

(一)学校重视学校领导重视教研工作,从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将本次教研课题作为校本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本次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本校地处白鹿原长安和蓝田交汇处,白鹿原有淳朴的民风民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身处其间,学生周围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踏青,参加农村节日,观摩婚丧礼俗,既有实践又有体验,这些元素一旦进入学习视野,传统文化学习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是必不可少的性格积淀。 (三)互联网开拓了学生视野,使他们不局限于本地所见,将信息来源扩大至全中国,全世界,以比较意识去想学习,对比,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民族性格。 (四)学生对此次教学研究也很有兴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表示愿意听从老师指导背诵大量诗文,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一知半解到有系统印象。积累200篇左右古诗文基础。 (二)养成积累古诗文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传统文化现象并分析其思想内容,能用传统文化思想解读生活现象,有一定的分辨意识。 (三)建立诗词诵读库(500篇),使学生出口成章,能撰写小型文化论文,将所学思想用到生活中,指导自己为人处世。 四、课题研究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精神,《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蔡元培先生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育人,由校园的物质形态所涵盖校园意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打造特色学校推进学校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习题

1【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正确 B.错误 正确 2【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 A.正确 B.错误 正确 3【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A.正确 B.错误 4【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A.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畴。 B.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畴。 C.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畴。 D.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畴。 一、 1【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以人为尊 B.以民为贵 C.以仁为本 正确 2【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E.朋友有信 3【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二、 1【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仁 B.义 C.礼 D.知 2【单选题】(1分) 颜渊问仁,子曰:()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为仁 C.仁者其言也讱 D.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A.博学 B.审问 C.明辨 D.自我修养 ? 4【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中寻找 A.共性 B.个性 正确 5【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辩证逻辑 D.天人合一 正确 6【单选题】(1分) 天的涵义包括:() A.神性义 B.道德义 C.自然义 D.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正确 7【单选题】(1分)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课堂文化结题报告

赣榆县“十二五”规划课题 《“六模块”下初中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李至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应该是这种文化交流、传播的主场所,课堂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和精神是在师生互动时学生内化生成的。加强数学课堂文化建设能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的文化意蕴,弘扬数学学科的人文性,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育部课程改革“新课程专业推进工作组”项目负责人余文森教授也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 因此本人确定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文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数学教育,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科学性及完备性。然而,数学,作为人类社会财富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数学教育的功能,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具有美化人性、陶冶心灵的功能。 1、环境育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育人的基本方法。对于数学课堂文化的研究就是对班级已有的课堂文化的分析,并站在育人的高度,站在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重新审视与建设班级的数学课堂文化。 2、一个班级的数学课堂文化,体现了怎样的师生、生生关系,体现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关注与热情程度。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概念的界定 六模块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

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 课堂文化:是指师生作为集体主体,围绕课程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形成的共同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以及创造的过程,是由师生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创造的一种情境性文化。包括课堂教学文化,课堂环境文化,师生心理特征等内容。 数学课堂文化是指:发生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规范、数学价值观念、数学思想观念和数学行为方式的整合体.数学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数学史学习、乡土文化的熏陶、数学语言的运用、现代文化的渗透,构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美学教育、爱国主义和谐统一的动态性文化。富有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应是充满灵性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张扬;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与契合,焕发师生的生命价值;是充满文化内涵的,是人的意识世界与知识学习的有效融合的一种状态。 2.课题的内涵 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承担数学文化的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数学课堂教学特点的文化。数学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综合性的文化、情境性的文化、持久性的文化和理性思维为主流的文化。 课堂是一个小社会,教师是这个社会的领导人,学生是其中的“公民”。在这个特定社会的文化内涵里,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创新,民主,合作。 创新,是数学课课堂教学文化的灵魂。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在教师的感染和鼓励下,学生应在学习数学基础的同时,具有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努力探索新知的抱负和决心,以及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意志和信心。当然,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很有限,他们将来不必都成为数理科学家,但是创新精神、探索好奇、感受成功,则是人人都需要的。 民主,是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的准则。教师居于领导地位,自然就有一个发扬民主的问题。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学生的“上司”。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保护学生的隐私(包括学生的成绩)等等,都有许多事情可做。 合作,是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的核心。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是主要的。即使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合作仍然是为人的根本修养。 三、理论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卧铺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子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如:诚实守信、三省吾身、勤劳俭朴、温良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 可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中国尤其是近代,长期未受到公正的待遇。中国文化精髓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中国文化有断层的危险。现在的中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了不少,但文化底蕴却很差,如果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差了。他们不知何为传统文化,也不愿意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不明了传统文化和今日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明了今日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目的:1.开发和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题库

绪论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绪论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5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5 ?第1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A. 以人为本 B. 崇德重义 C. 载道化成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 A. 《周易.贲》 B. 《周易.艮》

C. 《周易.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 A. 天文 B. 地文 C. 物文 D. 人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儒道互补 B. 儒、释、道三家并列 C. “易”、“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 A. 中和为美 B. 中庸之道 C. 阴阳五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第一章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4 ?总分数 4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4 ?第1部分 ?总题数:4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最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之子课题《传统文化重在塑人》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推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发语文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推进语文课改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读好书诵读经典的习惯。 2. 使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浅显文言文和古诗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 4. 使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人格的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5. 初步形成语文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6. 使我校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科研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 7.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教育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爱书读书的习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2. 如何借鉴传统文化有关教育的成功经验,推进语文课改实践。 认真学习和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以人文教育为主,以德育为先,以自身做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结合当前教育工作的经验才识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子课题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研究要点: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子课题二:古代吟月诗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 研究要点:诵读经典,从描写同一事物体会不同诗人不同诗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子课题三:小学生传统文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研究要点:走进传统文化,读懂本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子课题四: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三字经 研究要点:通过品读三字经,是学生领悟其含义,再让其在具体的活动中实践三字经。尝试“品读—领悟—实践”三步教学法。 子课题五:向传统文化要德育资源,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研究要点:开发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子课题六: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滋润心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中国人爱过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其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挂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的情感。端午、清明、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就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们热衷于过时尚的洋节日,对民俗缺乏一定的了解,当然也不能充分享受到这些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虽然大家已经逐步意识到了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就幼儿园范围内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尚属鲜见,新领域、新课题必将会带来新思维。尽管至今所能参考的相关理论资料和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会给我们的研究造成一定困难,也会给我园全体教师提出不小的挑战,然而我们认为,这也会我们留下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概念的界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节日是人类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展现了各阶段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节日文化,实际上是利用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是经传播某一种特定的文化内容为目的,并围绕这一文化主题展开活动的节日,是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特指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的各类活动。 现代德育: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德育自然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德育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现代化要求现代德育培养人的现代观念,现代思维是现代德育不断完善的方法论基础。我国现代社会是现代化的起点,要求现代德育面临价值多元的实际,正确导向。 三、理论基础 近日,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等学者组成的“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的结项成果。此外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就曾委托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团体对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过细致论证,并形成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6年年底,文化部再次委托中国民俗学会进行《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为指导,并科学借鉴德育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试图通过挖掘适宜幼儿园阶段德育教育资源,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现代德育价值进行研究,尝试建立中国传统

班级文化结题报告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动机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质就在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形成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及职业的要求,为社会发展有所贡献。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群体,是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主要的类社会性群体组织。班级文化是指在班主任引导下,班级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包括班风学风建设、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引导及职业素质的培养。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灵魂,对班集体具有导向、凝聚、约束和熏陶等教育功能,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现状 纵观近几年国内外关于中职学校班级文化的研究,侧重理论层次的研究占大多数,大多以“班级文化建设”为题。在中职层面的研究,以知网搜索结果为例:知网以关键词“班级文化”、“中职”的搜索结果,显示从2002年至今的十年时间里,共有31篇文章。从数量上讲不是很多,从深度上讲有深有浅,有个案调查分析,也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与实践方面的尝试,还有一些对班级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相关的界定,可以总结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并未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和就业文化。从文献资料上看,理论研究占大多数,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对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还不多,往往忽视班风学风建设、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引导、就业文化指导这四个贯彻中职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构成因素之间的联系,忽视其在构建完整的班级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在以往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鉴于当前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实践研究为抓手及突破,探索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学生学习模式、成长模式、生活模式的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抓管理练内功,探索一套适应职业学校特点的班级文化实践模式,达到优化班级管理过程与策略、提高班级工作绩效的目的,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这是我们每一名班主任、每一名教师及管理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原来入学时均匀分配的各个班级,经过一段时间就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库(附答案)

传统文化知识题库 (2018.1) 注:比赛试题参照题库内容,但有可能超出题库范围,备赛时请尽量丰富备赛内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一、选择题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A.射B.御C.礼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A.阮籍B.嵇康C.刘伶D.向秀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D)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李清照 4.“豆蔻”是指(A)岁 A.十三B.十五C.十八D.二十 5.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A.莫逆之交B.金兰之交C.刎颈之交D.点头之交 6.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资治通鉴 7.“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老子 8.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A.嵇康B.曹植C.山涛D.阮瑀 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C) 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 1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B) A.慧思B.慧能C.神秀D.玄奘 12.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C)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孔子孟子老子庄子B.孟子孔子老子庄子 C.孟子孔子庄子老子D.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13.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是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A ) A.汉元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明帝 14.李贺在唐代诗坛被称为( D ) A.诗佛B.诗仙C.诗圣D.诗鬼 1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 ) A.白居易B.柳宗元C.周敦颐D.刘禹锡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1]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也日益彰显其魅力和价值。近年来,国内及区内已有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和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诵读经验。但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如何把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人格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更是鲜见。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如何在中学生中培养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通过“研读经典”,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呢?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为此已经做了两年多的实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故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将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更为有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对广大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开展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通过走进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的文化校园,探索出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让传统文化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筛选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完善主题式经典阅读文化的校本课程。经典研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读、诵、议、评”的研读模式。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上的有形展现,通过文化景点建设,构建特色鲜明、教育效果明显的立体的、开放的校本教材。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师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师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不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学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

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如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相互击撞,外来节日蜂拥至中国,面对“洋”节日文化的冲击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语文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宣扬传统节日文化,背负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2、践行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 从 2005 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意见》到 2014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再到 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这些内容无

传统文化结题报告09.10.20

《农村初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开发》 结题报告 甘肃礼县固城初级中学 一、课题论 1、课题确立的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洋洋洒洒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所以一路高歌,走向世界,传统文化功不可没。今天全人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都面临一些严峻的考验,一个共同的事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一剂“救世济民强国”的灵丹妙药,西方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中国,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启迪和教育。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经济的腾飞也造就了文化的繁荣,但传统文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万幸的是一些有识之士慧眼洞穿迷雾,大声疾呼,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响亮口号。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绝谷传响,振聋发聩。全国上千多所学校热烈响应,积极投身到该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中,我校便是其中之一。 (2)学校背景 我校确立的课题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开发》,这个课题

是建立在我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的。当时我校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阅读教学始终困扰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更是束手无策;二是写作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学生无话可说,写出的东西空话、大话、假话连篇,教师教法简单呆板,写作教学事倍功半。针对这种状况,我校本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经过学习、研究、讨论、确立了课题。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探索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4)打造书香校园,丰厚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阅读与写作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课题研究立足于课堂、立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 (2)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3)广泛开发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 二、课题的研究与实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茉莉花茶文化结题报告

茉莉花茶文化结题报告 茉莉花茶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一个花茶的种类,茉莉花的香气一直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下面是 ___精心为你的茉莉花茶文化结题报告,一起来看看。 中国茉莉花茶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xx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xx年增长7.7%,增速与xx年持平。xx年GDP同比涨幅,完成了年度7.5%的目标。 茉莉花茶是花茶行业中最主要的茶品种,也是茶叶消费市场中销量最大的主要茶品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景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茉莉花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之称的横县表现尤其突出,可谓是我国茉莉花的代表。目前横县茉莉花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种植农户33万人,年产鲜花8万多吨,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占世界总量的50%,每年茉莉花销售收入3亿多元;全县拥有花茶加工企业180多家,年加工茉莉花茶5万多吨,年加工量100万担左右,茉莉花花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销售收入7.2亿元。

xx年12月我国茉莉花茶进口量为7.05吨,完成进口额10.1万美元;xx年1-12月我国茉莉花茶进口量为73.87吨,完成进口额109.1万美元。 当前我国茉莉花茶的销售情况总体是良好的,没有出现下降的情况。虽然茉莉花茶在北方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大多数市场茉莉花茶的消费数量比重仍占到50%以上,但是,在做大做强茉莉花茶产业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茉莉花的有机生产?如何促进茉莉花茶的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如何进一步打开茉莉花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中的销路,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xx年福州辖区茉莉花种植面积1.9万亩,辐射周边1.3万亩,茉莉花茶产量1.1万吨,产值20亿元。福州茉莉花茶由福州港出口到美国、日本、 ___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1363万美元。目前,世界茉莉花茶的高端产品均为福州出产,福州茉莉花茶出口单价在茶叶中最高。 日前,横县与新加坡正丰花卉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每天订购300公斤茉莉鲜花的协议,使茉莉花香飘东南亚;在横县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茉莉花交易会吸引了美国、 ___、越南等境内外众多花茶专家、茶商和客商参加,共签订投资项目总额55亿元人民币。根据对全国

关于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由来的调查报告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节日少不了。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数千年的历史,正是这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如下。 (1)春节 传说有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后来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如往常一样闯进了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又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黑夜过去后,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

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了吕后势力,又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因此在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3)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此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馋去职,他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据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立项号 课题名称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教研组数学组 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我国目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落后的反思 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大多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校力求通过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二)基于本校办学理念下的特色班级文化追求 我校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优秀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设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了我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和分析 我国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时期是1995年左右,而对校园文化内容的研究也逐步关注到了微观层面,于是,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广泛开展。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1996年)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他认为班级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倡导在建设班级文化时,重视教师文化的主导作用,祛除社会文化中不利影响,还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坚持尊重学生的观点。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