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02说课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02说课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02说课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02说课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201402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 使用时间: 2014/2/ 编辑: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理解全

文内容。

2.读熟课文,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

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理解和背诵全文内容。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考纲要求】

1.理解B 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

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

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

子。

2.分析综合C 级:(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古文阅读属于高考每年必考内容。高考考3个选择题共9分(文言实词

虚词的积累、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2句翻译共10分。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

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

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

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

“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

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

“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

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

“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二、字音字形积累

寡人之于国也

弃甲曳()兵涂有饿piǎo( ) 鸡豚()狗()之畜()

数()罟()不入wū( )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ì

()之义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本文共有七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向孟子提出“”的疑问。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自然段),根据梁惠王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的主张。(写孟子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理解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察(详审、考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减少)请(表敬副词)以

()战喻

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跑、逃跑)多于()邻国

六、口头疏通课文一二段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河东凶.亦然古义:;今义: 。(2)请.以战喻古义:;今

义:。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 。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填然鼓之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①③④ B.⑤⑥⑦ C.②⑤⑥ D.③④⑦

第二课时

1.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

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填然鼓之之:

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食:

2. 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状语后置句)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

③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4.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用原文回答)

明确:

5. 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

明确:

6.口头疏通课文三四五段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

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达标训练】

1.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无乃尔是过与

C.夫晋,何厌之有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填写下句或上句。

①,王道之始也。

②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第三课时

1.口头疏通课文六七段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

校,,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

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

着,。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

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2.总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

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王好战,请以战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养生丧死无憾,王之道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 2、下列语句中,加黑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B申之以孝悌之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 3、对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移其民于河内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 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寡人之于国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非我也,兵也 B养生丧死,王道之始也 C是亦走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默写(8分) 1、填然鼓之,,。 2、或百步而后止,。,? 3、谨庠序之教,,。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三、翻译句子(5分) 1、默写题的第3句 2、默写题的第4句 四、积累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22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数罟不入洿池() 百发百中()非我也,兵也()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穷兵黩武() 3、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野芳发而幽香()草木皆兵()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填然鼓之() 5、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日出江花红胜火()五亩之宅() 予观夫巴陵胜状()申之以孝悌之义() - 1 -

(新)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预习案 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孟子,名轲,字子舆,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庠序() 孝悌()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直不百步耳()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固定句式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案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案 2012-02-21 17:57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二. (1)弃甲曳()兵 三. (2)涂()有饿piǎo () 四. (3)鸡豚()狗彘()之畜() 五. (4)数()罟()不入wū()池 六. (5)无()失其时 七. (6)谨庠()序之教 八.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设计: 班级:组号:姓名: 课前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知识及内容。 2.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3.学习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知识链接】 一、文学常识 1、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腐,空谈,对处理具体事情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一。 2、主要思想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2)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3)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4)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出自《孟子》的成语 始作俑者一暴十寒明察秋毫引领而望缘木求鱼寡不敌众与民同乐 水深火热箪食壶浆出尔反尔解民倒悬事半功倍具体而微出类拔萃 心悦诚服反求诸己与人为善绰绰有余怨天尤人舍我其谁为富不仁 乱臣贼子自暴自弃不虞之誉好为人师何出此言手舞足蹈不为己甚 左右逢源夜以继日自怨自艾先知先觉集大成者却之不恭杀人越货 茁壮成长知人论世专心致志舍生取义杯水车薪言归于好以邻为壑 习焉不察独善其身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同流合污五十步笑百步君子远庖厨挟太山以超北海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顾左右而言他救民于水火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孟子的名言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尽信书,不如无书。 12、如欲平治天下,在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1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知识梳理】 1、正字音 ①王好.战()②弃甲曳.兵而走()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6 0833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

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3)

得民心者得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并掌握孟子其人及其施政观点。 ②自主阅读,疏通文意,梳理、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及语法现象。 ③学习本文的行文思路及孟子的论辩艺术。 2、能力训练目标 ①促进文言知识积累,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②合作探究,梳理文章内容,提高筛选、概括、分析、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①分析理解孟子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②了解孟子“王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教案设计思想: 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寻找突破口,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寡人之于国也》文辞质朴,但思想深邃,故此以“治国”为主线,以“范伟治国”“学生治国”“孟子治国”“梁惠王治国”为教学流程,以“提出何种策略、因何提出策略、如何提出策略”为具

体探究对象,感悟孟子其人其风及其治国思想,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学生披文入情,因声求气,为真切体会孟子雄辩的特色,理解设喻巧辩,引人入彀的巧妙,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可表现人物性格,加深对人心理的把握,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当书声琅琅。 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是每一节课的追求。 4.“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可作为本节课学生主体活动的最佳阐述。 〖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引导以及练习巩固,学生的文言积累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作适当小结;因此本课安排学生预习自学、疏通文意,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通过练习加以落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 关于治理国家的文章,学生们平时接触不多,怎样将国家的情况和我们自身有力地结合起来,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所以选取《私人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02说课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201402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 使用时间: 2014/2/ 编辑: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理解全 文内容。 2.读熟课文,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 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理解和背诵全文内容。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考纲要求】 1.理解B 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 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 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 子。 2.分析综合C 级:(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古文阅读属于高考每年必考内容。高考考3个选择题共9分(文言实词 虚词的积累、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2句翻译共10分。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 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 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 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 “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 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 “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 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 “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二、字音字形积累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1

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三、布置作业: 2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二、背景简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 “直······耳”、“是······也”、“是何异 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 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 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 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民为贵,,君为轻。”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四、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种信念在封建社会叫民本主义;另外,“仁政”这种以民为主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及第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秦海杰张华伟演做:王永静审核:王玉娟审批: 《寡人之于国也》训练题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a)兵 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