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浅析突出民族地方特色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word范文模板 (2页)

【2018-2019】浅析突出民族地方特色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word范文模板 (2页)

【2018-2019】浅析突出民族地方特色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word范文模板 (2页)

【2018-2019】浅析突出民族地方特色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浅析突出民族地方特色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

民族立法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制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多年来,省委高度重视民族立法工作,与法治吉林建设总体研究、整体推进。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及时向省委请示报告民族立法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点工作,认真贯

彻落实省委意见和要求。一州三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开展立法

工作,主动向同级党委报告立法规划、计划,经党委同意后实施。紧紧围绕党

委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安排立法工作,确保民族立法与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系、深度融合,保证立法工作的正确方向。加快民

族立法步伐。我省对民族立法工作高度重视,截至目前,省本级制定施行的民

族方面地方性法规4部,一州三县民族自治地方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补充规定共计69部,相当省本级现行有效192部地方性法规的36%,其中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48部、伊通满族自治县3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4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4部。

截至201X年底,全国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共有现行有效自治条例、单行条例956部,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数量占全国的7.2%,延边州是全国立

法数量最多的民族自治地方。突出民族地方特色。延边州十二届、十三届人大

及其常委会所立的33部条例中,创制性立法14部,接近立法总数一半;乡村林业、牧业用地管理、土地资产管理、土地监察、水政渔政监察、城市住宅区物

业管理、保护和发展朝鲜族用品生产、城乡规划管理等条例,既保持了与上位

法的统一,又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成为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法治保障。前郭县灌区管理、旅游管理、土地出让等条例,依托民族地方

特色,取得了发挥政策优势、协调利益关系、完善法规体系的立法功效。

长白、伊通都利用民族立法这一宝贵资源,先后制定了矿产资源管理、城镇管理、集体林业管理、玉米种子管理等条例,做到法规选项符合现实性、法规内

容体现创制性、法规体例力求实用性。这些条例,为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文化传承,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人大主导作用。民族自治地方本着需要和可能

的原则,紧紧围绕本地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认真编制五

年立法规划及年度立法计划,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明确立法主体和程序,不断

完善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推进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坚持立法

为民原则,建立完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拓宽民主立法途径,畅通民主表达渠道,广泛征集和吸纳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举全地之力、集全民之

智开展立法工作,提高了立法质量,维护了人民群众权益。

中国法治建设的与存在的问题论文

山东交通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课论文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姓名学号备注 李述群140611229 邱国富140611230 组长 赵世达140611231 董昊亮140611232 张庆元140611233 杨元栋140611234 姜程文140611235 于泳哲140611236 2014年 12 月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要想分析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应明确法治的起源、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与特征等。 法治的起源:法治作为一种法律学说、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它来自于世界上各民族,特别是西方各民族在其生存的过程中权利与权力的广泛的持久的张力,来自特定的法律思想与社会实践的频繁的积极的互助共生。 法治的概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律。”:而现在一般说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权力在法律之下;法律公开;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保障权利和自由;实行正当程序。 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提出:早在1949年1月,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同志就在司法训练班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不要资产阶级的法治,我们需要我们的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方面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1、以非人格化的权威及规则否定人格化的权威;2、法律规则的肯定性、明确性和普遍性、连续性、稳定性;3、法律体系的完备和统一;4、法律职业的中立性;5、司法过程的公开性、程序性6、维护自由、平等、正义,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公共权力和个体权利的平衡;7、在对“传统性”和“西化”的突破上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过程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我们走上探索和实践法治的道路。毛泽东同志从他早年的“民本”思想,到他晚年的“群治”思想等,使得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1978年以前在“现代性”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在邓小平的“民主立国论”和“法制权威论”民主法治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1997年7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写入宪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和全局着眼,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过去的民主法治建设成就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目标。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努力实现四个基本转变,即从法治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从法律体系构建到法治体系建设的转变、从注重立法到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转变、从法治的表面“维稳”向深层次解决社会公平正义和权力腐败问题的转变。全社会应当尽快把对中国法治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上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事业做出新贡献。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的法治建设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的成就。2014年12月4日,中国迎来了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意味着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我国法治建设又向前迈进一大步。65年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的35年来,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华儿女的努力下,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中国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中国的法治建设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成功道路,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民族立法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规定有关本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单行条例规定有关本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某一方面的具体事项。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可以对国家法律和政策作出变通性规定。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变通执行权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3、财政经济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凡是依照国家规定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 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项目,由国务院按照优待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则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设立机动资金,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高于一般地区。 4、文化、语言文字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5、组织公安部队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6、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修正版) 另:1947年5月,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召开了有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共同纲领》)解放后,我国先后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达到44个。1954年宪法以将其制度写入宪法,称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新时代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现状

新时代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现状 第一章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指导理论与实践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多样的国家,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民族问题是决定我国社会安定与否的重要问题,民族法制建设则是此问题关键所在,既存在普遍性又含有特殊性。民族区域法制建设一定需要设计民族区域特殊的文化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民族现状和实际情况,还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充分发挥民主民族法治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行为的指引功能,把蓝图转变成实际操作,用实际操作将理想实现,这样才能够使民族法治的建设得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把蓝图变成现实,有理论依据,又要有实践,完成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才指日可待。而本章节就是依据民族法治文化建设问题普遍性从理论指导和实践进行研究。 1.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民族习惯法 我国作为后发展起来的迅速崛起的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西方法律的构建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建构。不仅如此,还要注意植根于国籍的法律资源。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是当代法律文化的象征,民族习惯相关法律条例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律文化的象征。社会主义法律环境建设规则具有普遍统一性。所以,有必要将民族法和国家习惯法相结合,消除矛盾,实现民族地区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良好共存。 1.1.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劳动生产的形式是国内法的重要保障,决定了法律的实质和内涵。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是和经济基础设施兼容的上层建筑,扎根于物质劳动模式,还是实践中相互矛盾的客观规律。所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主导地位是我国社会的实践方法决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全民进步的导向因素,对法律的产生和进步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我国相关法律条款是一种和经济基础相一致的表现形式。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内法为执政阶级服务,同时也表现了我国为人民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领导的核心力量,至死不渝的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为了建立家庭法,它将按照公众的原则保护绝大多数的利益,追求普遍的公平正义。法律以社会为基础,这是马克思的重要主张。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法律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必须符合整个民族的进步要求。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基于生产资料应用,社会存在决定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形式和本质。其次,国家的法律是人的意志的形式,但经济和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意图通过立法形成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共产党体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全国人大会起草通过了相关法律,以满足人民的法治保障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来看,严重的制约因素和国家意志是坚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主导地位的根本来源。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是国家的主要法律,强制法和普遍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衰退仍然存在着当地的民族法律文化。虽然它坚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完全拒绝民族法,但它强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政治和经济正常的这个阶段与中国的经济基础设施表达形式是一致的。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确立权威地位将有助于正确理解国民大会的修正和适用。 1.1.2民族习惯法的规范 每个国家的法律和习惯法都有不同的形成背景,每个都有自己特殊的特点。民族习惯性法律条款很久之前就在调节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的民族关系方面起到了特殊的重要保障。所以政府机关必须在民族领域重新认清民族习惯相关法规的适合性。 促进国家一致性法律和促进民族习惯法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遵守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民族领域的适用提供实际基础保障。为了规范民族习惯相关法律条令,有必要对民族习惯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彻底的调研,回归信息来源,核实民族风情,习俗和当地法律知识,把握民族特色和全社会的需要。搞清楚民族生活中民族习惯法的作用和发展,并在完全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汇总,使其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一体化。一般来说,民族习惯相关法规可根据影响和作用分为积极的民族习惯相关法律条款和消极的民族习惯相关法律条款。积极的民族习惯法例如:山区保护公约,邻近冲突的调解,生产后勤的组织,非法行为,尊重老人和儿童。这种民族习惯相关法规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的共识,有助于规范人民之间的民族关系。这种民族习惯相关法规和国家相关法律具有很大的一致。一是具有一致的目的。我国相关法律是国家的法律文化,但调解的目的是追求正义和社会价值。二是一致的内容,民族习惯相关法律的内容仍然非常广泛:民事纠纷的内容,犯罪,不良的森林纠纷以及严重的犯罪行为,其内容而不是其他破坏法律的行为,犯罪处罚。消极的民族习惯法阻碍了我国民族的进步与繁荣,还使得民族人民的生活陷入消极民族习惯法的泥沼。国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决摒弃消极的民族习惯相关法条。

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这一新目标,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其中,法治社会建设意在强调社会公众普遍守法。它相对于国家、政府层面公权力的守法而言,指法律在公民合作体系中具有最高权威,得到普遍地认可、尊重与遵守。这一观念的提出表明中央意识到全民守法业已成为法治国家建设不 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法治真正生根的前置性条件。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必须解决现实中公民守法存在的突出问题。现阶段,我国民众守法情况在不断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现状 一是民众法律意识越来越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法律意识显著增强。过去当其受到权利威胁或侵害时,多数会选择不了了之。现在多数人的法律意识已有了明显提高,权利话语也已深入人心,权利受到侵害时首先会想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今,违反法律、侵害权益已经成为底线性、共识性的不当行为,容易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反感和不满。 二是诉讼在纠纷解决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

的人选择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据统计,1981-2011年人民法院民事一审结案共1亿2623万件,平均每年407万件件,而调解的民事纠纷共1亿9264万件,平均每年621万件,是法院民事一审结案数量的1.53倍; 1981年人民调解的数量是民事一审数量的8.72倍;到2011年,前者只是后者的1.19倍。这说明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业已成为社会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 三是法律服务人员队伍的数量和业务量越来越大。据统计,1981年-2011年间,我国律师数量由8571人增加到214968人,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率80%;每10万人口律师数量由0.86人增加到了15.95人,增长了17倍。期间,律师诉讼业务量由7万多件增长到231万件,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率超过100%;非诉讼业务量由4550件增长到62万件,增长了136倍,年均增长率超过450%。法律服务人员和业务的激增表明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开始习惯借助法律开展社会交往。 四是社会纠纷数量居高不下。1981年我国有847万件民间纠纷和民事诉讼案件,2009年则升至1347万件,增长了58.9%。1995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消费者申诉案件8634件,2009年则升至72万件,增长了83.16倍。1996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调解劳动争议案件近5万件,2010年则升至60万件,增长了11.49倍。特别是公安机关刑事

民族-单项选择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 B.学术性 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 C 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中国古 5.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8..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9..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10.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 11.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演变 B.演进 C .进化 D.形成 12..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合 B.演变 C.退化 D.同化 13.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 B.自由 C.自然 D.自愿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15.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16.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17.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18.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19.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20.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A.民族与阶级 B.民族与部落 C.民族与氏族 D.民族与部落联盟 21.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A.10000 B.12000 C.3 000 D 1000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A.不同发展水平 B.不同历史传统 C .政治利益 D.经济利益 23.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 A.7 B.8 C.10多 D.20多 24.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5..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 A.44% B.54% C.64% D.74% 26.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A.24个 B.31个 C.36个 D.41个

民族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刍议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宪政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结构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宪政制度。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行使和落实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权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和关键,是衡量是否达到真正民族区域自治的唯一标准,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不管是采取联邦制还是区域自治、文化自治,其总体的精神是在确保国家统一前提下,赋予少数民族以某种自治权,使其能够得以自主的处理有关本民族事务。 关键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行使问题 ABSTRACT The system of the autonomy of ethnic regions is one of three basic political systems which has established by the Constitution.It is also the organic component element of the eonstitutional systems.I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tional system through a long revolution period whic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combined the Marxism with our own spacial conditions to establish.It is sueeessful in practice.But it also has some problems,and the important one is the problem of the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power.The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power is the key of the system of the autonomy of ethnic regions,is the sole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autonomy.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autonomy of ethnic regions. Today,the general spirit of all countries dealing with the ethnics,no matter they adopting the regional antonomy or cultural autonomy to deal with them,is giving some autonomous power to ethnics to make them deal with things of their own ethnics themselves on the premise of making the national unity. Key words::National autonomous region,autonomous power ,execute,problem 引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用以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各民族的特殊性获得充分显示,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 一、民族区域自治权概述 民族区域自治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集中表现,它既是一个抽象而广泛的权利概念,又是一个许多明确和具体的权利载体。狭义上的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一项内容,指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本文所谈的自治权指狭义上的自治权。根据现行宪法和自治法的有关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权可概括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由自治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自主地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特定权力。

论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法制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214679577.html, 论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法制建设 作者:李乐 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4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的贯彻民族平等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国策纳入宪法之中。我国在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法制建设进程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与不足,对于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法制;内蒙古;民族地区 一、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民族法制建设是国家法制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条件。民族法制在保障各民族之间的公平权益,协调社会各民族的关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法制概念的提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少数民族聚集地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 方。至此开始,全国范围内在少数民族聚集区相继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党和国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民族法制建设进程稳定、快速、健康发展。1952年我国第一部规范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行政法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颁布,对民族区域自治有了进一步的规定。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 在1982年《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施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形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我国的基本大法,它的颁布与施行,向国内外表明了中国少数民族的法制建设实践有了新的进展,国家对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全新阶段。 二、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现状 (一)内蒙古自治区法制建设概况 相对全国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研究而言,有关内蒙古自治区法制建设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朱玉福在《构建和谐内蒙古的民族法制保障研究》中,曾提出内蒙古民族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蒙古自治区在民族立法方面没有出台自治区自治条例。王雪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法制建设研究》中,只是对内蒙古自治区法制建设过程中文化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介绍了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的立法概况,指出了内蒙古文化法制建设中的不

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面临难题及成因

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面临难题及成因 一、立法的质量有待提高 那么前面在讲成就时,讲到立法我主要从数量、从社会覆盖面这个角度讲,现在的话讲问题我主要从质量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对我国国家立法的质量应当给予肯定,评价立法质量的好与坏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方面,或者说形式要件,指的立法技术方面内容。比如立法不能落后于现实,立法的体系要完备,法律之间要协调配套不抵触,立法的技术要专业,立法的方法要科学合理,等等,这是从形式方面来说,一般的理解从形式方面做到比较容易。第二,实质性内容,或者叫实质要件。立法,能不能反映出来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代表最广大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阶层或某一个群体的利益。从因然利益上我国想,我国中国的法律是能够做得好的,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国体所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这不是一句空话,从立法的角度讲,就

是我国立法是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为什么呢?有人一开口就说我国的人大代表不专业,干什么的都有,参政议政能力不强,言下之意就是我国的立法质量会受到影响,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倒觉得这种观点只看到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问题的实质不在立法的人本身情况怎么样,而在于立法能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立法到底代表谁的利益,我国现在要从立法专业人士角度讲,我国跟美国比是少了一些,这一方面我国有所欠缺,但是我国现在也没有类似于美国的利益集团和压力集团,这样我国的人大代表在开会、在讨论法律议案的时候,就能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对法律进行审议和表决,也能站在一个相对超脱的立场看问题,这样一来如果提交审议的法律草案本身是公正的,或者基本公正的,那么我国的立法公正性就肯定要比美国好。也就是说,从因然的意义上讲,我国的立法,我国国家,我国这样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是能够做得好的,立法质量是完全能够做得好的。理论上讲能做得好,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呢?立法存在的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A.1979年 B.1952年 C.1984年 D.1956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这体现了民族自治机关的 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 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 A.124个 B.155个 C.125个 D.145个 4.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一般是 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5.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民族有 A.44个 B.45个 C.46个 D.47个 6.下列行政建制中,属于国家法律明确界定的 民族自治地方是 A.民族乡 B.民族镇 C.自治县 D.自治市 7.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8.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D.1950年 9.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个 县级民族自治政权正式成立,它是 A.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B.豫海县回民自治政权 C.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 D.陕甘宁边区定边县 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 制度是 A.联邦制 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多项选择 1.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主要由 下面几个部分组成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 其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法规 C.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实施民 族区域自治的行政法规 D.地方性的自治法规 2.《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对象是 A.统一与自治的关系 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C.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 D.各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和宗旨是 A.在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 的少数民族依法当家作主 B.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发展 繁荣 C.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 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单位的级别包括 A.盟旗 B.自治区 C.自治州 D.自治县

论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论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2010040051004 杨世鼎2010级法学一班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以及于本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活动的总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作为我国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有很大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为了我国法制的健全和民族的团结,各少数民族自治区人大根据《宪法》和《立法法》以及各地的民族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我国的民族居住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由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有着特定的区域,于是这种立法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在我国,享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这样的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可以囊括在这个范围内,通过本行政单位的立法,进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法益,但是在我国,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数很少,他们的人数甚至只有区区几千人,如果他们的聚居区位于一个一般的地方县级行政单位,那么他们的法益如何保障?按照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各个少数民族都要派出至少一名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不会为了这样一小部分人而去开会立法的,而一般的县级行政单位又没有立法权,在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上,或许会制定一些关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性法规,但是如果地方性法规在适用的时候,与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发生了冲突,由于这些少数民族人数少,没有形成一个享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行政单位,故而对法律和行政法规没有作出变通的权力,那么当这种民族风俗习惯和地方性法规甚至法律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法益,又维护法律的权威呢? 在建国初期,人口最少,级别最低的乡一级民族自治地方都有权制定单行法规,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系不妥,于是在1954年《宪法》中取消了乡一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得立法权。但是在取消之后,这些人数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在无法制定单行条例的情况,且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时,怎样调节就成了一个问题。在本人看来,有一个办法或许可行。这些人数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可以在自己内部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制定一些条例,然后在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上,由本民族的代表提出这些意见,报请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然后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这些少数民族制定的这些条例加以修改,确认,最后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出一个关于保障这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性法规,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这样,这些少数民族虽说没有制定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但是通过一般地方立法,保障

关于完善民族法制建设的思考

关于完善民族法制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陈述民族法制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完善措施。最后,笔者提出了加快民族法制建设的意义。【关键词】法制建设法制观念法制监督机制立法技术 民族法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法制建设是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1】。在当前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要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法制建设。 一、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所谓“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我国各项事业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顺利发展【2】。民族工作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必须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做到依法管理民族事务。 (二)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是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的需要。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依照民族法管理民族事务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法定职责,是国家依法行政目标对民族工作的要求。 (三)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努力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过程中,民族法制建设必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当前民族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法律体系。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法律体系尚属初创,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备,相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及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而言,还有很多不足,有不少尚需完善的地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法制建设观念过于保守 这种观念的保守和落后主要表现在对自治法的内涵和外延认识太过片面。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上级国家机关的给予、扶持、帮助,缺少市场经济条件下互助互利的合作意识;主要从政治视角去考察民族法的功能,并把自治机关干部的民族化、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形式这三个方面,作为衡量民族区域自治是否完善的尺度【3】。没有注意到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各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加快经济建设的需求与生产力的发展尚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在不削弱民族法政治功能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使其担负促进和保护经济建设的职能。全球化过程中的市场原则将减弱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优势,要求国内贸易政策、关税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立法上的统一和趋同,而根据这些规则和要求,使民族区域自治在制定贸易政策和法规方面的特殊性,中央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有关优惠政策的实施,都将大打折扣【1】。所以,在民族法制建设中,必须树立不仅要 【1】陆鑫,刘焕明.政治制度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3). 【2】公丕祥主编.法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梁琼.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主法制问题[J].市场论坛, 2006, (12). 【1】朱玉福,伍淑花.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03,(1).

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 2014-05-27 ]本文已被浏览过 6789 次 雨花台区司法局张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愿望,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的成败. 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一、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 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首先依赖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健全、完替。目前, 在基层法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 诸多要素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这些要素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顺利进行①。 (一)立法方面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 立法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法的贯彻、执行、遵守、适用、关系到法的实现和实效, 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由于立法观念陈旧, 程序、体制不科学, 技术落后, 以及对立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基层立法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1、一些基层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造成法律盲区的出现。如目前我国基层集体经济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形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有利于促进基层的经济发展,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导致其发展缓慢。 2、一些法律、法规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基层的客观实际情况, 造成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我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可是在基层索要彩礼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来, 一但发生这方面的纠纷, 如按法律规定办事, 就可能造成农民对法律的不满, 甚至对抗法律的执行。如按村规民俗办事, 则又会损害国家法律尊严和权威, 这就造成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3、一些调整基层事务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在减轻基层负担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 解决基层负担的问题由行政机关解决。而实际上, 行政机关本身就是负担的制造者和实施者, 减少基层负担就是要减少他们的财政收入, 除非良心发现, 否则很难想象这些机关及其领导能真正依法办事,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维护基层利益。 4、基层仍然存在大量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村规民俗。一些村规民俗规定: 女子出嫁后, 土

贵州民族自治地方及民族乡名单

一、贵州省民族自治州分布:(3个)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二、贵州省民族自治县分布:(11个) 1、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2、松桃苗族自治县 3、三都水族自治县 4、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5、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6、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7、玉屏侗族自治县 8、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9、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10、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11、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三、贵州省民族乡分布: (一)贵阳市(17个) 1、白云区:(2个) (1)牛场布依族乡 (2)都拉布依族乡 2、花溪区:(5个)

(1)湖潮苗族布依族乡(2)小碧布依族苗族乡(3)孟关苗族乡 (4)马铃布依族苗族乡(5)黔陶布依族苗族乡3、乌当区:(2个)(1)偏坡布依族乡 (2)新堡布依族乡 4、清镇市:(3个)(1)麦格苗族布依族乡(2)王庄布依族苗族乡(3)流长苗族乡 5、修文县:(1个)(1)大石布依族乡 6、息烽县:(1个)(1)青山苗族乡 7、开阳县:(3个)(1)高寨苗族布依族乡(2)禾丰布依族苗族乡(3)哨上布依族苗族乡(二)六盘水市:(50个)1、钟山区:(1个)

(1)月照彝族回族苗族乡 2、水城县(29个) (1)平寨彝族乡 (2)勺米彝族苗族乡 (3)比德苗族彝族乡 (4)化乐苗族彝族乡 (5)董地苗族彝族乡 (6)陡箐苗族彝族乡 (7)发箐苗族彝族乡 (8)南开苗族彝族乡 (9)保华苗族彝族乡 (10)青林苗族彝族乡 (11)金盆苗族彝族乡 (12)木果彝族苗族乡 (13)纸厂彝族乡 (14)玉舍彝族苗族乡 (15)新街彝族苗族布依族乡(16)都格布依族苗族彝族乡(17)杨梅彝族苗族回族乡(18)野钟苗族彝族布依族乡(19)果布嘎彝族苗族布依族乡(20)发耳布依族苗族彝族乡

浅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决策法治化

浅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决策法治化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为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及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改变民族自治地方的落后状况,需要多元力量的推动,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建设至关重要。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决策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制度建设相对落后 近些年来,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制订了一些行政决策方面的规章、制度,但往往是关于重大行政决策的。对于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具体的日常事务的决策权限和程序、决策的公开与咨询、决策的跟踪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定,却很少涉及。大部分的规定决策的内容比较单一,或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有的制度设定比较笼统,不能满足具体工作中遇见的问题。 2.行政决策权界定不合理 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行政决策的权责配置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性。如,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支配角色没有真正发挥,必将使决策机制在决策主体的选定中出现偏差,导致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降低。就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决策的状况分析,存在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决策权本身的缺位,而是决策主体与决策权之间,决策主体之间的决策权的双重缺位与错位。权责的不明确,造成了一部分地方领导的独断专行,一旦决策出现问题或失误,就相互推卸责任或逃避责任某些程度上还会付出政治代价。 3.行政决策程序法治化程度不高 程序是为了防止无序性、随意性而在制度上的规定,行政程序的设立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决策理念下,决策权比较集中,决策者往往带有比较浓厚的个人主观主义倾向,有时仅凭政府机关个别领导人的主观意志,发布一道指示命令或下达一个通知,一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便宣告完成。现代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巨快,决策的客观环境不断在发生着变化,以往的好多决策经验已经过时,但是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领导依然盲目遵循以往经验,按部就班,不敢进行改革和创新。除了经验主义问题以外,还有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决策的随意性强,特别是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以下的行政单位,领导者在决策的时候很少遵循法定的决策程序,有些决策没有经过论证和研讨,领导者直接拍板就作出了决策。显然,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这种传统的决策方式是缺乏程序保障的。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决策法治化的对策建议

当前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当前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司法所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担负着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安臵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职能,在推行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县(区、市)司法局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是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处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第一线。本文就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一探讨。 一、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义 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快基层司法所机构体制改革,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一项主要措施。 (一)司法所在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政治稳定,保一方平安的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基层司法所在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发挥职能上已经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如果让基层司法所作为代表地方政府调处矛盾纠纷的专门机构,说服教育、依法调处,进一步加强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排

查调处力度,这样司法所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也可以发挥法律管理服务的优势,既能发挥司法助理员懂法律又熟悉本地民情的优势,公正、公平、依法、依理的多层次、多角度预防化解矛盾,为人民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维护他们生活、工作当中的合法权益,又能使党政领导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发展经济的大事,真正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二)加强司法所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党政领导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虽然不断提高,但实际工作当中对许多法律方面的具体问题并不十分熟悉,如果有一个精通法律的司法所作为助手,在一些重大决策和涉法问题上由司法所帮助把关,就可使领导如虎添翼,从而提高地方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进而协助基层政府依法管理经济,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另外,建立一支人员充实、素质过硬的司法所队伍,可以很好的把人民调解、安臵帮教、社区矫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依法治理等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各项职能的长处,又可提升整体综合资源的优势,对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当前司法所建设的现状 当前,司法所建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新的成绩,办公用房明显改观,设施装备日趋完善,机构编制逐步解决,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