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设计模版

贵州师范大学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年级:2007级

姓名:李蔓

指导教师:何红(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1年5月5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使学生能说出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界面。

2、课程标准解读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深刻而又有独特见解、但思维无序、缺乏层次和条理、常有漏洞的粗心型学生。一些学生思想懒惰不愿深思,人云亦云,作业抄袭多,上课懒散,经常开小差,我们老师应该恰如其分的指出他们自身的不足;寻找几个愿意帮助这类学生的同学,帮组他们走出这段叛逆的时期。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该要了解她的圈层结构,就像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内脏,当自身发生病变的时候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解决。我们可以在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后,去研究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尽量减轻灾害对我们的影响,减少损失。

因此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希望同学能了解保护环境也是我们重要职责之一。

2、知识结构关联图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1)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①、地震波的组成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③、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教学难点及确定依据

①、“地幔”的有关知识。

②、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4、 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

二、 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思考--- 鸡蛋的分层结的分

提问

PPT 显示鸡蛋剖面

探讨地球分成层

学生结合课本和例子了解分层

通过PPT 展示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老师引导读图

通过PPT 过度到地球的外圈层结构

学生结合课本和周围环境了解分层

总结

结束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对B超和鸡蛋构成的了解,能了解到地震波是人们研究地球内部的依据,并指出地震波的分类及区别。

2、学生通过联系自己周围的事物以及有关的数据资料,来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地震波的了解,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2、能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对地球外部事物的学习时,结合相关资料尝试对地球外部结构自己单独对外部圈层作出分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问的方式,学生积极好学的热情得到更好的激发。

2、对地球圈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演示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多不会联想到B超和地震波的相同之处,所以在举出鸡蛋的例子后有利于设置教学情境,引出问题讨论。然后过渡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让学生结合周围环境,能简要的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三)教具准备

鸡蛋,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地球外部结构示意图,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表格方式呈现,反映师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提问]: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

分几层?

[展示图片]“鸡蛋分层”

[提问]:那是不是科学家们研究时也像吃鸡蛋那样把地

球剥开来看过?那假设你是一位医生,你的病人肚子疼,

但是重外表也看不出有什么异样,把脉也看不出情况,

那你是不是把病人也剖开呢?你会怎么办呢?

[讲诉]: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

的仔细的。这节课我们也用一种波先来探测一下我们的

地球,看它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一下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展示幻灯片】显示标题

回答:

三层

回答:

B超

用学

生们

熟悉

的事

情导

入,亲

切自

然,激

发学

生主

动参

与的

意识。

新课讲授[讲诉]: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种波到底是怎么样的波呢?

其实它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

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就类似我们常看

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

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是不是水朝周围流

去?不是,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只是在原来位

置上下跳动。地震波也是如此,只是质点的上下或左右

振动造成的。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展示幻灯片】“地震波及其分类和性质”,并讲解。

传播

速度

传播的媒介共同点

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

过物质的性质而改

横波较慢固体

[资料]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生里氏

7级强震,给当地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灾后,

从一个架设在马路上的监视器可以清楚地重现地震发生

瞬间的情景:大地剧烈晃动,先是上下颠簸、再添加左

右摇晃。这致使一位当时在一艘等候进太子港的轮船上

幸免于难的船员怀疑自己的记忆:当时只感觉到上下颠

簸,并没有体会到监视器所拍摄到的左右摇晃。回答下

列问题。

(1)地震后,为何大地先是上下颠簸、后再左右摇晃?

(2)解释材料中船员的记忆是否有误?

[思

考]地

球的

内部

有几

[讨

论]

回答:

说明

了物

质状

态发

生了

贴近

生活,

激起

学生

学习

兴趣。

联系

实际

案例

讲解,

加强

对知

识的

掌握

【过渡】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一致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请大家看图1.25。

[提问]:从左边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在2900KM时速度突然就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图 1.25

[讲诉]:同学们肯定没有注意到在30KM处其实也有一个界面使他们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莫霍界面。【展示幻灯片】“圈层的划分”,并讲解

【展示幻灯片】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讲解各圈层的特点,着重讲解软流层和岩石圈。

[提问]:软流层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讲诉]: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地壳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 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构成,即软流层与地面之间的部分。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提问]:那内核的形态呢?

[讲诉]: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

面)

(古登堡

界面)平均

17

1000

2900

5000

637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

浆的发源地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小结]:因为我们可以用上课前说的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熟悉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我们生活的在地球的外面,那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展示幻灯片】“地球的外部圈层”,并叫同学们看书思考PPT上的问题。

[讲述]大家通过看书也了解到: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下图所示) 回答:

固态。

用例

子再

一次

巩固

记忆

但其圈层的范围、性质和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展示幻灯片】大气圈,并讲解。

[小总结]如下表

概念组成特点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

浮物组成的

包围地球的

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

浮物质,

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

要组成部分

水圈地球表层水

体构成的连

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地表水、

地下水、

大气水、

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

的循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生物圈是大气圈、

圈和与岩石圈相互

透、相互互影响的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总结]幻灯片——小结

[当堂检测]

(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纵波传播速度快,且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

B 横波传播速度慢,且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

C 纵波传播速度慢,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

D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强烈冲击而释放出的电磁波。

( )2、软流层位于: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总结归纳,更易理解记忆。

D 地核

( )3、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地壳中坚硬的岩石组成

B 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部分组成。

C 由地壳和上地幔物质构成

D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

4、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波,P 表示波。

(2)图中各层名称:A:;B:;C:。

(3) A、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平均 Km(指大陆部分)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 不连续面。

(4)在2900km深处,S波______,P波波速_______,从而发现了E_________不连续面。

结束新课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做训练案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 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 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三、教学反思

下 地

幔 外 核 地壳 地 幔 地 核 内

核 上 地 幔 岩石圈 软流层

四、教师评阅意见

成绩

教师签名

电子书包“创新”教学模式

电子书包“创新”教学模式 书包是我们小学时候欲罢不能的一座“大山”,羸弱的躯体要背负沉重的压力,而它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相信我们那时都会有一个愿望,不再背负沉重的压力去上学。如今,信息化手段让“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真正走近学生,走进课堂,“电子书包”正在被学生徐徐拿起。 据悉,目前国内部分中小学校已开始试点使用PAD开展部分 学科的“电子移动教育”,杭州市的胜利小学、学军小学等也参加了先期试点。据记者采访了解,在杭州市胜利小学里,书包、作业本、笔,一切都包含在一台薄薄的平板电脑中,大家一只手就能端起,也可以放在书桌上。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每个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就会配合出现一些演示,如Flash 动画的诗词学习或成语故事,如力学的动画演示等等。讲完课后,平板电脑中会出现相应的习题,学生们通过运用虚拟键盘或接触笔就能完成习题,而老师也可以在同一时间看到全班同学的作答。 胜利小学所使用的这套名为“电子移动教育”的系统是由 三方合力完成。其中,硬件由杭州再灵电子科技XX公司提供,软件由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开发,内容则由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制作。 “我们把数学题目,常识教育都输入到PAD里面,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应的题目,然后解答。”杭州再灵科技邹小姐如此说到。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们跨情境学习,将抽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

活中,而不是拿着纸笔坐在教室里答题。 引发教学变革 电子书包在内地起步较晚,但在香港,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移动教学已经走出了相对较远的一段道路。从2011年11月5日开始,香港70 所学校率先开始移动教学试点。一段时间用PAD 进行交互式学习后发现,使用无线网络和学习软件来完成相应学习和工作,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更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傅带徒弟”,“老师讲学生听” 等是主要的知识传授方式,即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而当移动互联网令知识变得触手可得时,教育方式开始向互联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广泛延伸,未来 5 年内互联网的课程将超过任何一家优秀大学,而这无疑表明移动互联网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传统教育模式也开始随之发生变革。 国内一家教育信息技术公司依托信息与通信技术,旨在通过线上与线下服务模式的组合,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来实现交互式与实践式教育服务平台。该公司总裁李先生告诉记者:“像电子书包的应用普及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教育学习的革命。随着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移动教学逐步普及,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能从中获益。”电子书包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纸质教 学,教学用的源文件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如一个难懂、难记的成语,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如小短片、FALSH来呈现,马上变得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2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2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2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 “清洁家园、美化环境” 活动目的1透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透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想象潜力。 3透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潜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活动准备: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和录象带。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都说五(1)班的同学十分优秀,这天我也十分荣幸能到你们班来上课。期望这节课我们能够相处愉快。”一、计算导入:(算一算)“这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课。在上课前,老师想出道题目考考大家。但是我也相信凭你们的聪明,必须能够简单解决它。” 1、出示题目:你们班约有个同学,如果每个同学每一天丢一张纸屑,那么1天之内,你们教室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整个五年级个同学计算,一天又会产生多少纸屑呢? 如果以整个校园个同学计算,我校每一天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五(1)班人350000张 五年级人10500000张

全校人127750000张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我们刚才算的,只是我校一天之内学生产生的垃圾量,那么对于世界来说这个是不是最终的数据呢?为什么?我们校园就有那么多的垃圾,那么全世界呢?” 5出示地球图片,讲述全球垃圾现状,贴上垃圾覆盖的效果。“这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齐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这个问题但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你们是否有信心挑战这个难题?” 一、看录象:(看一看)“我们就从自己熟悉的校园,我们的身边来开展研究。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录象和一些照片中去看看我校产生的垃圾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1学生观看录象、照片。 2“看了刚才的录象、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我校正在争创“省绿色校园”,难道我们能任由这些垃圾散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它们来影响我们校园的形象吗?” “那我们该怎样做?”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二): 礼貌礼仪伴我行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以必须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资料。 “为营造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让每位学生成为礼貌礼仪的示范者,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我将针对校园内普遍存在的一些不礼貌现象,例如大声喧哗、衣冠不整、课桌文化、厕所文学、长流水、长明

教学设计(模板格式)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师生自由谈话,学生背诵古诗,教师适时给予鼓励。 2、课件出示唐代李峤的诗《风》,学生集体读诗,并猜猜诗名,引出风,教师 板书。 3、学生交流有关风的知识(诗、歌、成语等)。 4、教师以粉笔、课本、苹果等实物和风进行比较,引出风看不见,摸不着的 特点,并完成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宋涛、陈丹、赵小艺的图片和姓名,学生试着来认识。 2、教师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图片和注拼音的名字,学生检查他们的名字是 否正确。 3、课件呈现姓名中的六个生字,学生先个别认读,再集体认读。 4、学生初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并交流识字方法。 5、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注意刚才圈出来的不会读的生字词。 6、同桌合作读课文,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7、闯关游戏。 8、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三个句子。设计各种方式让学生朗读,引出多音字“杆” 和“转”以及生字“显”。教师板书。 三、再读课文,力求准确、通顺。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3、把自己读的好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参与思考 思考记录 思考理解 学生评价 学生小结

七、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只有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语文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境界。在教学中,我认为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电教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具有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可以使课堂变成立体式,多样化的现代教学场所,既可全面发挥教师的才能,又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如: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湾湾的小树,宋涛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课件的出示,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观,拨亮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鸣。他们恍然大悟,谁说风看不见、摸不着,就画不现来了呢?此时,画风的情感,由然而开,拿起了自己的彩笔画起风来。 2、创设情境、主动、快乐识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如果在课堂上创设一定情境,总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融入识字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就会主动,快乐的识字。如利用课件将“涛”字制成活字卡,(把“涛”的三点水这个偏旁抽掉,再问学生还是“涛”吗?学生说没有水了,不能成波涛)让生去思维。以网上下载一些波涛大海的片断让他们观看,更进一步理解“涛‘字来历。在教学高潮之后,让生静下心来,学学字、写写字,动静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设情境,激化递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当学生的注意力、情感被启动时,随之而来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思维等认识系统也会被启动。可是如何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递进呢?我认为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电教媒体进一步激化教与学双方的各种内部矛盾,深入挖掘学生的

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以小学二年级《东南西北》一课为例摘要:本文以电子书包试点过程中的一节公开课为案例,对应用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片段进行展示与分析,旨在归纳总结电子书包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点,为使用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设计出电子书包与小学数学学科的高效融合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子书包;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图形计算器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目前,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电子书包的出现,在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促进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与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数学课程改革的需求。 一、基于电子书包的数学教学设计分析——《东南西北》 (一)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不是单纯的移动终端,而是集硬件资源(移动终端、网络搭建、移动充电车)、云平台、教学资源以及先进教育理念构成的有机系统(见图1)。电子书包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在为小学生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找准电子书包与数学学科的接入点,修改传统的教学设计,确保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高效应用。

图1 电子书包系统功能图 (二)《东南西北》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整体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策划与安排。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划分,可分为:系统级课堂级、产品级三个级别,本文中研究的是小学数学课堂级的教学设计。 《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起始课,本节是电子书包试点学校的公开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入电子书包元素,丰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互动,电子书包在本节课中使用情况如下(见表1): 表1 《东南西北》课堂教学设计之电子书包使用情况表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一身边的垃圾 城关二小:李毫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保护环境口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用的展板一块,照片、文字材料。 2、提前一周发家庭垃圾统计表及生活垃圾问卷调查,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生活垃圾的种类及处理方法”的调查。 3、学生研究用的方案和宣传稿。 四、活动过程: (一)计算导入:(算一算) 们再来看看后面的这儿张照片,看到这儿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回答)同学们喜欢看照片吗,老师带来了儿张照片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新授:(初步感知)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课。在上课前,老师想出道题目考考大家,怎么样, 1、出示题目:

沙城约有3万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蛟河市会有多少垃圾呢,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乂会产生多少吨垃圾呢,如果一年以365 天计算,蛟河市每年乂会产生多少吨垃圾呢, 2、学生计算。(灯片)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师)“我们刚才算的,只是我市一年之内家庭产生的垃圾量,这个是不是最终的数据呢,为什么,(加上宾馆、饭店以及我市大大小小的许多家厂家,垃圾量大大超出了上面的这个数字)我市就有那么多的垃圾,那么全世界呢,” 5、出示垃圾图片,讲述全球垃圾现状。 6、老师揭题:“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继续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这个问题可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这个难题,”(三)“生活垃圾的种类与危害性”调查汇报。 1、生活垃圾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危害,老师布置的调查任务,你们调查了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调查的情况。 2、生活垃圾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危害,谁愿意介绍给大家。 3(生汇报)我们大家每天都要制作出许多的垃圾,这些是生活垃圾,另外还有一类垃圾,如工业垃圾。垃圾的成分非常复杂,生活垃圾中常见的物质有:纸、木、金属、塑料、橡胶、玻璃、布头、食物残渣等等,我们每天都以非常可观的数量生产着垃圾,按每人每天产生1千克垃圾,全国一天就有120万吨垃圾?而 我国LI前处理垃圾的能力和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垃圾处理的需要,大部分垃圾都被堆放在垃圾场。长此下去,终归有一天我们四周将会垃圾泛滥,世界将会被垃圾埋没?垃圾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还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恶臭四溢的垃圾还会污染空气和水源,严重地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为了解决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世

英语教案格式模板范文

英语教案格式模板范文

英语教案格式模板范文 【篇一:全英文英语教案模板】 lesson plan nsefc module2 unit reading in teacher: period:period1 type:reading duration: 45minutes teaching ideology the current theory view reading as a interactive process which involves not only the printed page but also the reader’s old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in general, the world and the text types. in the reading process, these factor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compensate for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reading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teaching reading in the classroom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 which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techniques integrated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language efficiency in general and reading strategies. the three stages are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 teaching material and learning conditi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material is the reading part from nsefc module2 unit. 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 this passage mainly introduces the passage consists of paragraphs. the first paragraph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 para.2 to para.4 introduces . the last paragraph tells about . the topic is not new to the ss. but there is some new words and phases in the passage. the analysis of learning condition

细菌电子书包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习了动植物后让学生认识的另一类生物。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以介绍细菌的发现史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抱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最后的细菌部队突出了细菌的危害,但我们应该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去认识一个事物,所以简单说一下细菌带给我们好的一面,为第四节的学习打下基层,因此本节课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 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知识。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 ,学有较 与 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

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 【教法设想】 1、直观教学法: 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 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 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 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4、讲练结合法:加深巩固及提高效率。 【学法指导】 1、自学法及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 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 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 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 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 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点; 3、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 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 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 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求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批准人:课程代码:所属学院:制定人:制定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学时:先修课: 授课对象:后续课: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 四、考核方案设计 五、教材、资料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

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制定人一般为课程负责人。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注:此标准仅适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供参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校园提示语设计 赵湾乡中心学校王文涛 一、活动分析: 校园提示语设计是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综合能力系列单元,活动从学生最熟悉、最贴近的校园开始,通过考察,启发学生联想,让学生为某一区域设立校园提示语,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合作、竞争、创新的意识。 二、德育渗透点: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德育渗透目标要求,我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关心集体、爱校如家的责任感,用实际行动为学校设计校园提示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观点。 三、实施设计: 本课内容与学生最熟悉、最贴近的校园紧密联系,学生倍感亲切。 1、通过课前分组考察,了解校园哪些地方需要设立提示语,为什么要设立,设立的必要性,设立以后可能产生什么好的影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善于发现不良的现象。 2、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为学校设计校园提示语,通过此项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的的责任感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合作、竞争、创新的意识和审美观点。 2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语文、数学、美术、劳动、思想政治等学科知识与技能设计制作校园提示语的综合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提示语的特点及其作用。 五、活动重难点: 针对校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设计提示语。 六、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材料:纸、笔等 学生准备: 1、课前调查学校校规、校训和其他提示语的设置情况,并观察了解师生的在校行为。 2、彩笔、尺子、铅笔、剪刀等学习用具。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育效果预测: 预计学生通过本系列实践活动能够做到以校为重、关心集体,积极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让学生知道如何自律等。 九、活动过程:

教案模板格式

广州xx职业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 开课系(部): 制定人: 审核人: 制定时间: 广州xx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一、课程简介(五号宋体加粗) 课程类别:×××(五号宋体) 授课对象:××层次x x专业(五号宋体) 学时与学分:×××(五号宋体) 使用教材:×××,《××××××××》,××××出版社,××××年(五号宋体)参考教材:×××,《××××××××》,××××出版社,××××年(五号宋体)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五号宋体加粗) ××××××××××××××××××××××××××××××××××××××××××××××××××××××××××××××××大约200字(五号宋体) 三、教学安排与组织 第××次课××学时(五号宋体加粗) 本次课教学重点 ×××××××(五号宋体) 本次课教学难点 ×××××××(五号宋体) 本次课教学内容 第×章××××××(五号宋体) 第×节×××××(五号宋体) 一、×××××××(五号宋体) (…………………………其余各节类推) 教学组织(含课堂/实践教学方法、预期效果、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实验实践内容的设计安排等): 1.×××××××××××××(五号宋体) 2.××××××××××××× (…………………………其余次课类推) 作业布置 1.×××××××××××××(五号宋体) 2.××××××××××××× (…………………………其余次课类推) 本次课推荐案例 1.×××××××××××××(五号宋体) 2.××××××××××××× (…………………………其余次课类推) 本次课推荐参考文献 1.×××,《××××××××》,××××出版社,××××年(五号宋体) 2.××××××××××××× (…………………………其余次课类推)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注:1.教案一律使用A4纸打印;2.注意段落行首和各级标题行须缩进两个汉字位置)

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培训稿

电子书包的使用方法培训讲稿 海林林业局子弟小学张增君 电子书包是运用在常规课堂中实现平板互动教学的课题教学管理系统。最大的功能就是用于互动教学和教学测评两个方面。 下面大家看到的是极域电子书包课堂管理系统教师端的主界面。 上方是功能栏,电子书包的主要功能均在这里。 中间部分是视图窗口,在这里老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平板活动。 右边是日志和消息窗口,日志窗口显示学生的状态,消息窗口显示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电子书包课题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1.首先看到的是屏幕广播功能,老师可以直接将电脑的屏幕广播给学生,老师在电脑上播放ppt,学生可以同步在自己的平板上面看到。 2.日常教学中,老师经常会请学生做示范或展示习作,使用学生演示功能,老师可以指定学生将他的屏幕广播给老师或别的学生,其他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操作。 3.老师可以使用网络影院功能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源播放给学生观看,不需要把文件发送给学生,可以直接播放。(演示:在教师端播放一段视频),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平板上面同步无延迟地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使用 消息功能直接与老师交流。 4.共享白板功能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协作学习平台,最的程度地发挥了平板电子书包的交互优势。为老师和学生共同书写、解题提供了便利。老师可以将练习和其他任务

共享给学生。(演示:在教师端打开一张中国地图或其他图片,并要求学生一起在地图上将省份名称标识出来。),所有学生添加的内容显示在一张白板上。老师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单独绘制。现在我们看到教师端共享了一张图片,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平板上面书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实时监看学生的画面。如果不方便在平板上书写,可以在纸上书写,拍照上传给老师。 5.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使用监控功能监看学生的屏幕。单屏最多可以监看36个学生。如果发现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可以黑屏警告学生。使用远程命令功能老师可以统一打开学生平板上面的应用程序或网页等,还可以利用远程关键或重启功能控制学生平板。 6.电子书包还可以提供答题卡考试,帮助老师进行及时测验,老师可以使用现有文档作为考试内容,不需要编制试卷,非常方便。(演示)学生在平板上答题。在考试过程中老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答题情况。考试结束后,客观题系统自动评分,主观题需要老师手动评分。 7.老师可以使用抢答竞赛来活跃课堂气氛。(演示一个教室端发布的抢答活动) 抢答回答正确,系统会自动加一颗星。 8.老师可以使用文件分发功能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料发给学生。(演示:发给学生一个ppt),学生也可以直接将作业提交给教师端,学生提交文件时,老师可以在教师端清楚地看到。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电子书包的视图窗口。 第一个是监控视图。在这里可以看到学生的画面,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放大或缩小。 第二个是详细信息视图,在这里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端的一些详细信息。 第三个是策略视图,班助老师管理学生上网行为、使用程序等。老师可以限制学生上网。或者禁止学生打开应用程序。(展示教师端禁止学生上网的策略,老师端点白名单,当学生打开网页的时候会弹出一个锁住的标志。 第四个是文件提交视图;第五个是答题卡视图;第六个是抢答竞赛视图;第七个是共享白板视图。 由于我校的“电子书包”尚处在实验阶段,教学的实际效果还在不断完善之中。老师要根据自己课堂教学设计所需灵活使用电子书包,增强课堂师生、生生交互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2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2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 搞笑的纸世界 一、教学目标。 1、查阅纸的历史,了解纸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探究潜力。 2、了解纸文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纸的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试过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宏大志向吗? 你们试过用彩纸折成一只只带着自己完美祝愿的纸鹤送给父母吗?你们相 信用纸做的锅能烧水吗?你们了解纸的历史吗?你们了解纸的分类和特点 吗?带着纸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齐走进搞笑的纸世界吧! 2、板书课题:认识纸。 二、填写表格。 1、把查到的纸的历史记录下来。 2、填写自己喜欢的书的页数、厚度、重量。

三、小组讨论: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纸? 四、搜集各种纸的纸样,制作纸样大全。 五、研究不同用途的纸。 1、举办“纸”运动会 2、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六、根据采访所得,填写有关纸的文化特点。 1.油纸伞 2.春联 3.纸风筝 4.纸灯笼 三、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纸艺术品。 四、小制作:学生动手做小帽子折纸。 五、剪纸艺术欣赏。 1、欣赏书中剪纸。 2、贴出自己的剪纸作品,大家齐欣赏。 六、朗诵诗歌:纸船_____寄母亲 七、课后延伸:让家长欣赏自己的作品。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二): 课题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目标 1.透过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 2.使学生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明白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前学情分析 透过对植物与动物的生活环境的认识,在学生心中早有了这样的概念:环境的好坏对人类来说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了。但多数学生还不是对环保这件事情很重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馈 一、查一查 1.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找一找大自然为我们带给了哪些生存条件,哪些生存条件遭到了破坏 部分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 部分学生能够从课外书中抄写资料 2.引导学生汇报资料 提示学生要认真听取 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自身不良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几位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其他学生认真听取 学生从生存条件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感知 看一看 1.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种种行为必然对自然界着重下面或负面的影响 2.人类还有许多的做法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3.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说明。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 观察图片

电子书包使用心得

库尔勒市第十小学五年级数学 电子书包教学心得 传统教学意味着对学生更多的控制与支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网络化教学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将自主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离开了“讲”的阵地,走下了神圣的讲坛,改变了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取而代之的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想办法开辟新的学习空间,借助网络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等各种资料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条件。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提供如校内外资源平台和资源库、相应的专题学习网站、虚拟的学习环境和让学生自主畅游英特网搜集资料等条件。如“数字编码—身份证”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提供一个专题学习网站,设立如学习导航、学习区、练一练、资料库、画一画等版块,在整体上提供探索建议,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有效减轻了学生自主参与的难度。 基于这些,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从这个学期初就开始积极地开展电子书包班的准备工作,终于在十一月底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对两个电子书包实验班的师生进行了简单而有效的培训。 之后我们就开始尝试用电子书包上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这种教学方式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现对一些认识和想法总结如下: 电子书包的理念很先进,与西方的开放式教育接近。打破课堂的局限,既解放了教师,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激发了学生,又能促进教学管理观念与方式的更新。 理想与现实的接轨,是一个繁杂的过程,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乃至家长,要能够转变观念,随之跟进。 电子书包的出现,肯定会吸引很多学校加入,甚至一拥而上,但目的必须明确——电子书包不是教育时尚,而是实实在在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就是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不能为书包而书包,不能让工具凌驾于人之上。相信有您这样理性而有深度的思考与引领,电子书包的功能一定能实现最大化。 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清楚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学段特征 不管我们搞什么试验,不要把教学的基本任务丢掉了。所有的试验,无论是学科的还是学段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来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小学开展“电子书包”试点,首先需要思考清楚的就是小学的学段特征。我们的小学和幼儿园、初中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学习的时候关注的是什么? 孩子在没有进入小学之前,都是学习积极分子,而且他的学习方式与在小学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这一点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没上小学之前,讲话已经非常流利,他不认识这个汉字,但是能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他没有学过数学,但能告诉你哪个是凳子哪个是桌子,哪怕是桌子很小,凳子很大,他也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很清晰,这靠的是什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2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 搞笑的纸世界 一、教学目标。 1、查阅纸的历史,了解纸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探究潜力。 2、了解纸文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纸的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试过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宏大志向吗? 你们试过用彩纸折成一只只带着自己完美祝愿的纸鹤送给父母吗?你们相信用纸做的锅能烧水吗?你们了解纸的历史吗?你们了解纸的分类和特点吗?带着纸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齐走进搞笑的纸世界吧! 2、板书课题:认识纸。 二、填写表格。 1 、把查到的纸的历史记录下来。 2 、填写自己喜欢的书的页数、厚度、重量。 三、小组讨论: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纸? 四、搜集各种纸的纸样,制作纸样大全。 五、研究不同用途的纸。

1、举办纸运动会 2、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六、根据采访所得,填写有关纸的文化特点。 1.油纸伞 2.春联 3.纸风筝 4.纸灯笼 三、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纸艺术品。 四、小制作:学生动手做小帽子折纸。 五、剪纸艺术欣赏。 1、欣赏书中剪纸。 2、贴出自己的剪纸作品,大家齐欣赏。 六、朗诵诗歌:纸船_____寄母亲 七、课后延伸:让家长欣赏自己的作品。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二): 课题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目标 1.透过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 2.使学生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明白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前学情分析

透过对植物与动物的生活环境的认识,在学生心中早有了这样的概念:环境的好坏对人类来说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了。但多数学生还不是对环保这件事情很重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馈 一、查一查 1.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找一找大自然为我们带给了哪些生存条件,哪些生存条件遭到了破坏 部分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 部分学生能够从课外书中抄写资料 2.引导学生汇报资料 提示学生要认真听取 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自身不良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几位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其他学生认真听取 学生从生存条件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感知 看一看 1.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种种行为必然对自然界着重下面或负面的影响 2.人类还有许多的做法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3.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说明。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 观察图片

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材料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正是基于这个趋势,为了解决我校教师课堂上讲得太多的现状,激发学生兴趣,改变教学方式,我校于2012年9月引进了电子书包项目。 目前我校“电子书包”平台主要有三类数字资源:电子书包教师端推送资源、学科教学应用、APP上的学科资源。课前,教师制作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或将学科相关资源推送给学生,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实现个性化学习。课堂上,教师推送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或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非常融洽;新课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给学生端推送课堂练习,学生当堂做完题后上传到教师端,系统软件会立即核算出全班的正确率,教师端会很清晰地显示哪些同学做错了,他们错在哪里,教师可以把这个结果投射在大屏幕上,让所有的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随即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等,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课后,教师将课件和课后练习推送至学生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巩固,作业完成后学生马上提交,教师就可在第一时间批改。 由于我校的“电子书包”尚处在实验阶段,教学的实际效果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有一定成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利用平板电脑的学科资源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复习,对学生个性化地自主学习有一定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苏庄小学

有趣的纸世界 一、教学目标 1、查阅纸的历史,了解纸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了解纸文化的特点。 3、通过参观造纸厂,认识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懂得节约用纸的道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5、设计既环保又实用的纸制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纸的文化特点 三、本课内容 1、认识纸 2、纸文化 3、参观造纸厂 4、节约用纸 5、多种多样的纸制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试过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宏大志向吗?你们试过用彩纸折成一只只带着自己美好祝愿的纸鹤送给父母吗?你们相信用纸做的锅能烧水吗?你们了解纸的历史吗?你们了解纸的分类和特点吗?带着纸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纸世界吧! 2、板书课题:认识纸。 二、填写表格。 1、把查到的纸的历史记录下来。 2、填写自己喜欢的书的页数、厚度、重量。 三、小组讨论: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纸? 四、搜集各种纸的纸样,制作纸样大全。

五、研究不同用途的纸。 1、举办“纸”运动会 2、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六、教师总结,表扬优胜同学。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中华文化、风俗紧密结合在一起。仔细看看四周,不难发现纸文化的踪迹,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不同的风貌吧! 二、根据采访所得,填写有关纸的文化特点。 1.油纸伞 2.春联 3.纸风筝 4.纸灯笼 三、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纸艺术品。 四、小制作:学生动手做小帽子折纸。 五、剪纸艺术欣赏。 1、欣赏书中剪纸。 2、贴出自己的剪纸作品,大家齐欣赏。 六、朗诵诗歌:纸船_____寄母亲 七、课后延伸:让家长欣赏自己的作品。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几乎天天用纸,却很少有人知道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今天,我们就去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情况。 二、检查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三、参观造纸厂。

中小学生“电子书包”推广使用实施方案

中小学生“电子书包”推广使用实施方案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教

育信息化的春天已经到来。“班班通”工程实施后,如何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电子书包”将是很好的切入点和动力源,将使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从课堂走向学生个体,极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本文探讨了在国家尚无财力给每个学生免费配发“电子书包”且电子产品在学生手中极易沦为游戏机的情况下,一种较为可行的实施“电子书包”项目的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书包方案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中小学生用的“电子书包”(electronic school-bag)渐行渐近。在国家尚无财力为每个学生免费配发电子书包,家长自费购置电子书包又担心机器沦为游戏机的情况下,如何尽快推进电子书包项目,这里提出一个较为可行的

方案供大家指正。 电子书包(electronic school-bag)不是简单地将书装进电脑,而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新技术的应用,是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从课堂走向学生个体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学模式转型的利器。 目前普遍认为电子书包的应用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学习终端选择,也就是学生学习用的“电脑终端”,它既是一个具有读写功能的书包,又是一个移动的即时交流工具。第二是与终端相连的网络服务平台。这是一个庞大的、基础性的工程,它提供学生学习的数字资源和管理平台,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专家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第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即要有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有一支优秀的课程资源建设的队伍,对不同教师、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进行甄别和选择,确保网络服务平台上的资源都是优质的。第四是数字出版业的跟进。有一些教育资源可以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但也有一些则需要采取购买的方式获得,数字出版业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而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数字出版是发展的方向,但牵涉到出版部门的切身利益,对提供正版化的中小学电子课本态度不是很积极,本方案拟将“电子书包”定位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暂不替代纸质课本,主要用于辅助教育教学资源的学习,减少纸质练习册及辅导材料的使用,循序渐进,不突然改变学生原来的学习习惯。 电子书包的最大意义,不是取代传统教学工具,而是改变既有的教学和学习生态。过去教师很难逐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但透过电脑记录与分析学生学习历程,教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境界。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害羞或面子问题,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和困难,长期积累下来会造成学习进度落差,如改用电子书包,教师则可以透过电子书包进行私下交谈,了解学习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