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1讲 劳动经济学绪论

第01讲 劳动经济学绪论

第01讲 劳动经济学绪论
第01讲 劳动经济学绪论

第一讲劳动经济学绪论

课程目录

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个因素

二、“新”、“旧”劳动经济学

1、新古典学派

2、制度学派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选择理论分析法

2、实证分析法

3、规范分析法

四、劳动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剖析

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劳动力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货币工资在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就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枝,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社会经济问题

国民收入中的绝大部分由劳动要素占有

劳动的唯一特性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对于砖的出售者而言,对于出售的砖是被用来建宫殿或是下水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对于劳动的出售者而言,谁从事既定的困难任务是大有关系的。”

某个近期的观察者声称:“劳动市场是一个丰富而繁杂的场所,当一个劳动者接受一项工作时,他希望赚到钱,但也关心工资增长率、福利、风险水平、退休条例、退休金、升迁和解雇的规定、资历权和冤情申诉。接着劳动者必须放弃一些时间,但也要求他提高其技能,训练其他劳动者,提供劳动和主意。在如何支配其时间问题上顺从于授权监督者。”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三个因素

西方学者的大体一致看法是,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在三种力量(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们决定了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最终结果。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市场性因素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虽然有许多非经济性的因素影响劳动力的价格和配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因素的交织作用是决定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最主要的因素。

(2)制度性因素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制度性因素对于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一,制度性因素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同的次级市场。这使得市场供求因素在决定工资和就业量方面的作用有所缩小。由于不同的市场可能具有不同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使得劳动力在各个市场之间的流动受到阻碍,因而缩小了市场供求因素起作用的范围。这些制度性因素所形成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分别体现在企业的人事管理政策、劳工合同以及政府的有关立法等方面。第二,制度性因素可以独立的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在买卖双方为数众多的古典型劳动力市场上,作为市场组成部分的雇主和劳动者,很难单方面影响现行的工资水平。但是,当大型股份公司、强有力的工会组织以及政府诸多的调控法规出现后,劳动力市场上的情形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制度性因素都能独立影响工资水平,从而限制了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性因素的影响作用。

(3)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这些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因素影响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范围和流动方向,从而影响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第二,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工资率,从而影响收入的决定。这种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在有些条件下,社会性因素是独立于市场供求因素之外来决定工资水平,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它又通过市场性因素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对于形成劳动力市场的结果都发挥了某种程度的作用。然而,对于哪一种因素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引起特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围绕这些分歧,在劳动经济学的思想史上形成了

两个不同的流派,这两个流派的思想发展构成了当前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他们是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

二、“新”、“旧”劳动经济学

1,新古典学派

强调市场性供求的竞争作用是形成劳动市场运行结果的主要因素。

(1)思想渊源。(马歇尔,皮古,希克斯,道格拉斯,邓洛普,罗斯,刘易斯、舒尔茨和贝克尔)

来源于马歇尔的思想。马歇尔把劳动问题的研究最终纳入到了竞争的市场供求的框架中。继马歇尔之后,皮古、希克斯和保罗?道格拉斯在20世纪进一步把新古典的劳动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皮古的著作促进了劳动问题与经济原则的更加系统的结合,希克斯则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需求和供给的理论概念,道格拉斯则运用实际统计数据使这些理论概念得到验证。

20世纪40年代,劳动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关于工会在工资决定机制中的作用。邓洛普和罗斯都对工会所追求的工资政策进行了细致的经济学分析。邓洛普将工会视为经济理论中一个组织,利用理性决策者模型对之进行分析。罗斯认为不能将工会视为一个经济组织,工会是一个政治组织。

60年代,刘易斯对工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市场运行结果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贡献在于重新指明了劳动经济学向分析和定量的角度发展的方向。他把经济理论和计量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市场/非市场活动的时间配置、劳动力配置以及劳动力的补偿问题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舒尔茨和贝克尔在劳动经济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的研究重点是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他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五种主要形式:健康设施和服务;企业的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劳动者的迁移。贝克尔的主要贡献是,他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分析,同时他还在时间分配和家庭生产方面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发展。此外,他还对高等教育所带来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力资本理论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2)理论框架

为了强调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把经济运行中的其他非市场性因素的影响抽去,或视为事先给定的。这些非市场性因素包括:法律、企业制度、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产权和财富分配、偏好模式等。认为这些方面不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主要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部分组成。理论之一就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本质。关于人类的行为模式,新古典理论提出了几个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基本假设,即所谓的理性行为者模型。

假设1:人类在面临约束下具有最大化其利益的行为。

假设2:人类具有进行理性选择的认识能力。

假设3:人们都是个人主义者,不受他人的影响。

理论之二是关于市场的本质和市场运行。认为劳动市场虽然有其特点,但分析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某些理论模型或手段也同样适用于劳动市场。此外,通常假设:劳动市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很容易进入和退出市场。这些假定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保证了需求和供给的力量能够决定一个稳定的均衡,非人格化的市场性因素成为工资的主要决定者和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市场的运行结果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方法论

除了理论框架之外,新古典理论的方法论也颇令人注目。所谓方法论是经济学家寻求解释现实经济行为的方法和程序。新古典理论方法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经常从可检验的一般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推断某些理论上的预测。推理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断过程,归纳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第二个特点是主要运用边际决策规则。假定个人目标是使利润或效用最大化,故新古典理论所遵循的一条黄金法则是:只要边际效用或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继续从事某种活动就是有利可图的;当边际效用或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该项活动就会处于最优状态。

2,制度学派

根据多夫门(Joseph Dorfman)的观点,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有三个,他们是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康芒斯(John Commons)和米契尔(Wesley Mitchell)。

(1)思想渊源。

制度学派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康芒斯为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康芒斯在威斯康星大学的追随者所形成的威斯康星学派。他们主要侧重于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并对当时的劳工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认为将市场作为唯一调节机制的分析框架对于劳动问题的研究是不恰当的。因此,他们试图在经济理论中并入其他制度的管理,以对市场分析进行补充。用理查德莱斯特的话说:“市场的力量被软化、限制、甚至被社会极其他非经济因素所替代。” 因此利用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来解释市场运行的结果是制度主义的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在20世纪的40年代至50年代,通常称为新制度学派。以John Dunlop,Lloyd Reyndds,Clark kerr,Arhtur Ross 和Richard Lester等为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制度主义者更侧重于研究劳动市场实际如何运行的理论和实践。其研究的结果使他们坚信,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工资和就业水平的形成机制与劳动市场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这一阶段的制度主义理论被称为“二元的”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该理论强调工会和公司政策以及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如何把各个劳动力市场分割开来,从而阻碍了市场竞争性因素的作用范围。

第四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继承了前三个时期的“旧”制度主义传统,在Oliver Williamson的领导下,“新制度”经济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把旧制度学派的有限理性和新古典的竞争效率最大化的方法融合起来,以解释劳动市场的制度性特征,例如内部劳动市场的存在和自由雇佣政策。

(2)理论框架。

其理论基础之一是人类行为的适度模型。制度经济学家都拒绝接受新古典学派的理性行为人模型,他们以另一种称为“满足”的行为动机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满足”意味着行为人追求某一目标时,只要达到其最低可接受程度或满足水平就可以了,而不是像新古典理论所认为的要达到最佳的结果。那些“满足”的人们把满足的结果视为很好的,即使这一结果不是最优的。制度主义者也认为人们的抉择并不像新古典学派的理性行为人模型所假设的那样有理性,那样自始自终的连贯一致。他们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有限,难以吸收和消化大量的信息,因而难以通过复杂的计算以实现最优选择。这是理性选择假设存在的最大问题。最后,制度主义者也对新古典学派关于偏好的独立性假设持有两点不同的看法。第一,人们的偏好并不是独立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行动会对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或偏好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强调公平的作用是人类行为的决定者之一。第二,偏好不是外生的或事先给定的,而是内生的,它们是由经济体系所形成的,并随经济体系的变化而变化。

理论基础之二是对劳动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理论。他们认为,制度性因素(如内部劳动市场和工会)以及社会性因素(如社会阶层和歧视)会分割劳动市场,从而形成非竞争性群体,并阻止了劳动力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自由流动。制度学派经济学家也认为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和劳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和效率,但不象新古典学派所认为的那么理想。在劳动市场的影响因素方面,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特别强调劳动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因素方面的作用;第二,强调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例如工资刚性,持续性失业,信息的不完全等;第三,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歧视和习惯的相互影响在工资决定中所起的作用要比新古典理论所认为的更大。

(3)方法论。

制度主义者尤其是旧制度主义的经济学家喜欢运用案例研究和归纳法的方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民揭开劳动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制度主义者也声称新古典学派的边际决策法则常常歪曲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决策过程。按他们的观点,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常常是根据平均值而不是边际值来确定的。原因之一是诸如工会这样的组织在制定政策决策时常常根据的是会员的多数投票规则,而不是成本收益的边际决策法则。在这种情况下,工会的最优工资是通过政治过程而非经济过程决定的。原因之二是标准的企业财务数据是以平均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平均成本,人均产量等,很少或从未采用过边际值形式。

总之,目前的劳动经济学是以新古典理论为主并兼有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试图使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作为其分析技术。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选择理论分析法。

当代劳动经济学使用了选择理论来分析和预测劳动市场上参与者的行为和劳动市场运行的结果。因此,它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第一,劳动市场上参与者的行为问题。例如,为什么一些人决定工作而其他人不工作?第二,劳动市场运行的结果问题。例如,为什么某些工人可以赚得每小时5美元,而另一些工人可以赚得20美元?为什么劳动所获得的国民收入份额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相对稳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资可以对通货膨胀产生积极的影响?

简而言之,当代劳动经济学集中研究选择,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些选择,这些选择会产生什么样的特定结果?要研究选择就必须知道经济分析所隐含的三个假设:稀缺性、理性行为和适应性。

(2)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实证分析法是建立在对人们的行为假定基础上。一般假定人们对利益反应积极,而对成本反应消极。这类似于斯金纳的心理学,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奖励和惩罚决定。在经济理论中,奖励包括货币和非货币的收益,而惩罚则是放弃的机会成本。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极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经济学分析隐含三个假设:稀缺性、理性行为和适应性。

(3)规范分析法。

第一,规范分析法与劳动市场的三个价值标准。

规范分析是以某种价值观为基础的,它试图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即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影响劳动市场的政府政策常常以普遍接受的,但非一致同意的价值观为基础,第一个价值观是社会应当努力促进互惠交易的完成。第二个价值观就是社会应该使收入分配更加均等。福利计划、最低工资法和移民限制等政策,就是基于分配角度来考虑的。第三个价值观就是不允许工人置自己和家庭处于对身体或经济有害的境地。例如旨在改变或规范工人在取得效用最大化选择时的劳动市场政策等。

第二,规范经济学和政府政策。

A:政府干预的三种情况。举例说明:公共产品、资本市场不完善(政府应当介入以帮助克服交易障碍的情况是,工人得不到进行职业训练或地区流动所需要的贷款)和建立市场替代.

B:效率与公平。关于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源于满足帕累托效率的交易组合并非唯一,由于存在着许多的可以满足帕累托定义的不同的交易组合,因此要选择最公平的交易组合。故关于效率与公平的第一个争议就是哪一种交易组合是最为公平的,这与双方各自拥有的最初资源量

有关。关于第二个争议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公平,常常要偏离帕累托效率。因此,更多的公平就意味着效率的损失。规范经济学常倾向于将效率置于公平之上,原因是效率可能更为容易地科学分析,而公平往往涉及到要比较一些人失去的福利与另一些人获得的福利,由于幸福无法衡量,故难以科学的分析。对于基于公平考虑的政策决策,社会通常遵从于政治体系,而非市场体系。

四、劳动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剖析

1、收入的循环流动

劳动力作为在经济中起着两个相关的作用:一是作为生产要素;二是作为收入的获得者。表述这种思想的方法是描述经济中的收入循环流动。

基本论点: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有两个相互作用。企业把最终产品卖给消费者,与此同时发生的是企业从工人处买进(实际上是租用)劳动力以便生产出他们随后将要出卖的物品。在第一个交换中,收入从消费者流向企业,而制成品则向另一方向移动。在第二个交换中,收入从企业流向工人,同时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原材料则由另一方向流动。但消费者和工人不是两类不同的人,他们是同一类人,只是从经济的不同角度去观察而已。

劳动经济学的大多数问题都集中在循环流动的第二部分,即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上。但循环流强调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从理解劳动力市场来看,循环流动概念提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之所以要雇佣工人,是为了出售制成品。没有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就不会有企业为制造产品对工人的需求。换句话说,对劳动力的需求最终来自对它所从事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派生需求。

2、劳动市场的功能

从收入循环流动中,我们看到劳动市场同时发生的两种情况:劳动投入提供给企业,劳动收入提供给工人。那么,劳动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观点1:多数人从收入获得者的观点来观察劳动市场,这隐含着假定劳动市场的功能就是向工人及其家庭提供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目的被认为是取得收入。

观点2:与把就业看成是劳动市场主要功能的观点不同的是,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市场所形成的就业是作为一种生产期望的物品和服务的手段。用米德的话说:“最终目的不是就业,而是从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些社会资源中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这一观点表明,劳动市场的功能是引导劳动这一宝贵资源用于生产率最高的地方。工资率的主要目的是指导这种配置,给工人提供收入只是其辅助功能。

3、就业、失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在研究劳动经济学时,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对失业的担心支配对每个劳动市场问题的分析。很多重要的劳动市场问题在失业存在和不存在的情况下都仍然存在着。

劳动经济学的多数研究中,我们将抽象掉失业的存在,以便集中于某些微观经济问题。然后再集中研究各种宏观经济力量及其对失业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 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 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 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 就业人口 +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言 劳动的定义 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或相对资本等要素而言的“劳动力要素”。 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市场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力的定义 ?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极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方法即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 劳动经济学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分析主要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其次,需要设定假设条件;再次,通过构造理论模型或提出理论假说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中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和结果,试图找出影响行为和结果的主要因素。最后,在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理论模型或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得到证实或证伪的结论。 (二)规范方法 … 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也是劳动经济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致力于对实证经济学的应用,其目的往往是就实际问题,包括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建议。 它的哲学基础是规范主义,认为关于条件、状况、事物和行为的好与坏的知识对于产生规则性知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条件和状况可以有好坏之分,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行为即可有好坏之分,也可以有正确或错误之分。 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往往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说明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或规范经济学,需要对什么是理想的经济状态这个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经济学的规范分析中,“互惠原则”、帕累托改进等都是重要的标准。 规范分析方法往往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服务。 在经济学研究中,往往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互结合,两者互相补充。纯粹的实证分析和纯粹的规范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都是难以做到的,实证分析或多或少都带有效率、公平等价值判断,规范分析往往也需要借助实证分析的工具。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学派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C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A.供给的增加 B.供给的下降 D .需求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A.工资率 B.生产技术 D.企业的性质 C.货币资本规模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 B.劳动供给减少 D.劳动需求增加C .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 B.单位弹性 D .富有弹性 C.缺乏弹性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 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 ) B .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word精品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单选题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 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 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 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 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 客观事实 B. 价值判断 C. 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 D. 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 3. 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 C ) A. 研究对象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B. 如何认识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事实 C .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 研究如何规范的问题 4. 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 D) A. 相对稀缺性 B. 绝对稀缺性 C. 普遍稀缺性 D.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B ) A. 需求弹性 B. 资源的稀缺性 C. 机会成本 D. 边际生产力 6.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 B ) A. 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B.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C. 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7. 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C ) A. 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 B. 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 C. 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D. 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

8. 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 D) A. 就业率 B.失业率 C. 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参与率 9. 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 D) A.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B.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折线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折线 D.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10.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A ) A. 劳动者家庭或个人 B. 政府或公共部门 C. 行业工会 D. 企业或雇主 11. 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B ) A.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低 B. 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 .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 D .即使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 12. 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 B ) A.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即为市场最低工资标准 B.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 C.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互补关系 D. 不同家庭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呈斜线分布 13. 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 A ) A.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 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C. 收入效应大于规模效应 D. 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 14. 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力供给”含义的是( D ) A. 中国具有13 亿以上人口 B. 张三家里18岁以上成员有3 人 C. 李四今年大学毕业,正在寻找工作 D. 王五来到人才市场应聘,要求最低工资不低于1万元/年

工程经济学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建筑工程经济 (一)建设工程与建筑工程→工程学 建设工程是最广义的概念,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显然,建筑工程为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与建设工程的范围相比,建筑工程的范围相对为窄,其专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工程,因此也被成为房屋建筑工程。 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包括厂房、剧院、旅馆、商店、学校、医院和住宅等;“附属设施”指与房屋建筑配套的水塔、自行车棚、水池等。“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指与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相配套的电气、给排水、通信、电梯等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 根据《建筑法》的定义,“本法所称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从中看出没有采用“建筑工程”概念,而是采用建筑活动的概念范畴。 简单来说,建筑工程,是指为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这部分投资额必须兴工动料,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 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工程经济学的问题。 工程经济学包括两大范畴,工程学与经济学。在经济社会中,一个项目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方面,技术上是否可行,其二是经济上是否合理。在这两个领域的不断探索与积累逐渐发展成为工程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 工程学范围很广,包括土木工程、机电工程、冶金工程等,不同的工程领域遇到的问题不同。工程学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的各门学科的总称,是由应用基础科学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利用科学知识,改造自然,服务人类。 (二)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研究视角不同,对经济学有不同的理解。一般的教材都应用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以供消费。)然而对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工程师而言,罗宾斯的经济学定义更容易被接受。 罗宾斯的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给定但是有竞争的目的之间的配置的科学。按照该定义,经济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要点有三:一,资源稀缺,如项目资金有限;二,需要分配资源的用途有竞争关系,各种用途往往具有排他性;三,存在决策环节,合理的资源配置需要科学决策。 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由此形成不同的经济学分支,包括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和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特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化,具体说就是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关注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方式与规律,即研究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等要素来分析整体经济行为,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 在利用工程技术服务于人类的过程中,如何使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需求,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资源,就需要研究如何根据资金情况,谋划备选方案,利用合理的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上述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在此背景之下产生了工程经济学。 (三)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正是建立在工程学与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产生有其历史原因。直到19世纪末期,工程师的工作仍然是把科学家的发明转变成为有用的商品,仅仅关心机器设计、制造和运转,很少注意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投资活动的增加,他们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不得不对许多工程问题进行决策,如相互竞争的设计方案选择哪一个?正在使用的机器是否需要更新?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投资方案?这些问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每个问题都涉及方案的选择,二

第01讲 劳动经济学绪论

第一讲劳动经济学绪论 课程目录 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个因素 二、“新”、“旧”劳动经济学 1、新古典学派 2、制度学派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选择理论分析法 2、实证分析法 3、规范分析法 四、劳动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剖析 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劳动力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货币工资在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就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枝,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社会经济问题 国民收入中的绝大部分由劳动要素占有 劳动的唯一特性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对于砖的出售者而言,对于出售的砖是被用来建宫殿或是下水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对于劳动的出售者而言,谁从事既定的困难任务是大有关系的。” 某个近期的观察者声称:“劳动市场是一个丰富而繁杂的场所,当一个劳动者接受一项工作时,他希望赚到钱,但也关心工资增长率、福利、风险水平、退休条例、退休金、升迁和解雇的规定、资历权和冤情申诉。接着劳动者必须放弃一些时间,但也要求他提高其技能,训练其他劳动者,提供劳动和主意。在如何支配其时间问题上顺从于授权监督者。”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三个因素 西方学者的大体一致看法是,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在三种力量(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们决定了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最终结果。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市场性因素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虽然有许多非经济性的因素影响劳动力的价格和配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因素的交织作用是决定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最主要的因素。 (2)制度性因素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制度性因素对于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一,制度性因素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同的次级市场。这使得市场供求因素在决定工资和就业量方面的作用有所缩小。由于不同的市场可能具有不同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使得劳动力在各个市场之间的流动受到阻碍,因而缩小了市场供求因素起作用的范围。这些制度性因素所形成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分别体现在企业的人事管理政策、劳工合同以及政府的有关立法等方面。第二,制度性因素可以独立的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在买卖双方为数众多的古典型劳动力市场上,作为市场组成部分的雇主和劳动者,很难单方面影响现行的工资水平。但是,当大型股份公司、强有力的工会组织以及政府诸多的调控法规出现后,劳动力市场上的情形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制度性因素都能独立影响工资水平,从而限制了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性因素的影响作用。 (3)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这些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因素影响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范围和流动方向,从而影响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第二,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工资率,从而影响收入的决定。这种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在有些条件下,社会性因素是独立于市场供求因素之外来决定工资水平,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它又通过市场性因素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对于形成劳动力市场的结果都发挥了某种程度的作用。然而,对于哪一种因素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引起特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围绕这些分歧,在劳动经济学的思想史上形成了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就业人口+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word版本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 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 A.供给的增加B.供给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D.需求的下降 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 A.工资率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D.企业的性质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B.劳动供给减少 C.劳动需求增加D.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B.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 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8.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 B )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 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 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自考--劳动经济学--串讲笔记--复习资料

自考劳动经济学串讲笔记 第一章导论 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力的含义: 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需求:(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曲线: 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短期劳动力需求: 所谓短期劳动力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惟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

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1、生产技术的假设。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3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8-29 10:13:20 一、单选题 1. (5分)源于经济总量失衡的失业是() ? A. 摩擦性失业 ? B. 结构性失业 ? C. 周期性失业 ? D. 隐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2 失业类型与成因,7.就业与失业 2. (5分)反映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量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 A. 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曲线 ? B. 水平线 ?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 D. 垂直线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劳动力需求,1.1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3. (5分)效率工资理论是劳动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新的启示是() ? A. 保持适度失业率是必要的 ? B. 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 ? C. 其可以为工资刚性理论提供另一个理论解释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4. (5分)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什么() ? A. 劳动者的工作量 ? B. 企业的工资制度 ? C. 政府 ? D. 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力量对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 (5分)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与支付相应报酬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指()

? A. 基本工资 ? B.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 C. 福利及利润分配制度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1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6. (5分)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是什么() ? A. 周期性失业 ? B. 隐性失业 ? C. 结构性失业 ? D. 摩擦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就业与失业,7.2 失业类型与成因 7. (5分)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A. 正相关 ? B. 负相关 ? C. 成正比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

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用)

C、有利于节约能源; D、有利于扩大就业; E、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F、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一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1.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 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2.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P170 A、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 B、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C、与过去相比,女性受雇机会大大增加,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丈夫已成为可能,男女工资收入差距和家庭生产率的差距缩小,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 3.结婚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婚后生活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在心理上,财产上支付很 大的成本,这个成本越大,规避婚姻风险的人就越多。 第二章就业与失业 1.劳动就业:指达成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 会劳动,并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2.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 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 3.自然失业率:又叫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 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4.奥肯法则:20世纪60年代奥肯担任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时,通过实证考察得 出的结论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降低3%,失业率就会升高1%,这就是著名的~~。 5.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暂时的局部的失业。 6.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 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文化、区域和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7.隐性失业: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即如果3个人的活安排 5个人去干,那么其中2个人是隐性失业。 8.菲利浦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 系的曲线称做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 9.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这种时间毓是和 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其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P281 10.充分就业的内涵?P261 A、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定义为“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的工作。”他指导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种; B、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解释分为两种,一种是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 分利用的状态;另一种指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0,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C、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20世纪50年代,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超过3-4%即为 充分就业,80年代以来,有些提出只要失业率不超过6%即为充分就业; D、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从劳动力供求关系看,充分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 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劳动经济学》作业集

《劳动经济学》作业集--

————————————————————————————————作者:————————————————————————————————日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经济学习题集 (试用) 康锋编写 ???????????? ??????????????? ?????????????? ?????????????? ?????????????? ???????????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动经济管理系 二〇〇六年九月五日编写 二〇〇七年九月五日修订 二〇一〇年九月五日修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修订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

编写说明 1、本习题集是为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课程的教学而编写的配套教学资料。 2、本习题集有两个用途:一是供学员作业之用,即通过本习题集的练习,达到消化课程内容,明确学习重点,保证教学效果之目的;二是为本课程的考试提供命题的基本范围和依据。 3、本习题集按教学单元顺序编写。教学中按知识单元布置作业,并按知识单元进行检查与考核。 第一章导论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_________现象及________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经济学的对象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________配置的科学。 3、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和______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4、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稀缺性,这是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 5、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任何经济行为、任何经济决策都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_________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_______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6、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_________的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________的最大化。 7、我们把劳动力市场理解为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运动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8、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的_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9、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_________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_________和获得的工资量。 10、劳动力具有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