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2、20世纪,一批学者对零散的神话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其中袁珂先生《古神话

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年版)、《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及刘城淮先生《中国上古神话通

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用功较勤。

四、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中国神话的特色:

1、题材上:重写灾难母题(著名神话几乎全与灾难有关)

2、内容上:礼赞救世英雄(勤苦奋斗、普济众生者,与西方自我奋斗的英雄不同)

3、思想上:崇尚拼搏抗争(不是顺从命运,而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

4、风格上:呈现磅礴大气(补天、射日、填海、移山等)

神话中看到的民族的基本精神:

1、厚德载物(奉献精神、普度众生、博大襟怀、大公无私等)

2、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附:思考题

1、中国神话有那些主要内容?

2、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有何特色?

3、以洪水神话为例,比较东西文化的差异。

4、从灾难母题神话中,你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哪些特色?

二、《诗经》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诗经》的性质、产生、结集、传播等基本问题

2、《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3、《诗经》的基本内容

4、《诗经》基本的艺术特征

一、《诗经》的性质、产生、结集、传授等基本问题

1、《诗经》的性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

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这些诗在春秋之前其实都是乐歌。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始有《诗经》之名。共分风、雅、颂三部。其中“风”诗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 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鲁》、《商》三颂,有诗40篇。这些诗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民族的心灵世界,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诗经》产生的地域、时代及作者:《诗经》诗篇所产生的地域,大略在山东、河南、

山西、陕西,及湖北、安徽北部等地。其时代大多难考,大略言之,《商颂》是商代的诗,《周颂》是西周初期诗,《大雅》大部分产生在西周中期,《小雅》大多产生于西周晚期,《国风》中的大部分产生在东周。《诗经》各篇的作者大多不可考,总地看来,《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出自民间,少部分是贵族制作;《大雅》与《颂》都是贵族的作品。

3、《诗经》的结集:《诗经》的结集,先秦典籍中无明确记载。传统有三说: A、“采诗

说”。B、“献诗说”。C、“删诗说”。

4、《诗经》的流传、传授:《诗经》在春秋时期已广为流传,教育家孔丘,曾以《诗经》

为教材,广教门徒。到汉代,传诗者主要有四家: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婴,毛诗毛亨、毛苌。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自从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毛诗使广为流传,三家诗渐亡。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本子就是“毛诗”。

2

二、《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诗经》的“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的意思,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与“夏”通,“夏”是地名,这是以地名为乐名的。因为对地方土乐来说,他就是政治中心地区的乐,因此“雅”又有了“正”的意思。“颂”,一般认为是“容”的意思,就是“样子”,指舞蹈的样子,故以《颂》为舞曲。一说“颂”是“诵”的假字,就是宗教诵辞.是庙堂之音,用于祭祀典礼。

三、《诗经》的内容

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大致说来,可分为四类:1.颂赞诗:包括周族史诗及一些歌美之辞,如《生民》,《公刘》、《崧高》、《常武》、《定之方中》等;

2.怨刺诗:其中包括:(1)政治讽谕诗,如《正月》、《十月之交》等;(2)感叹身世诗,如《北山》、《北门》等;(3)怨恨战争劳役的诗,如《东山》、《雄雉》、《何

草不黄》等;(4)暴露统治者的诗,如《新台》、《南山》、《相鼠》等。

3.婚恋诗:此在《诗经》中占的比重最大,.如《静女》、《桑中》、《氓》、《关雎》等都属此类,它大略包括恋爱生活和家庭生活两类内容。

4.劳作诗:即关于劳动的诗歌;包括(1)田猎诗,如《卢令》、《大叔于田》等;(2)畜牧诗,如《无羊》、《驺虞》等;(3)农事诗,如《七月》、《大田》等;(4)妇

女劳动的诗,如《芣苢》、《采葛》等。

四、《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手法的应用。(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是比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3.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与复沓的章法。

4.丰富的语汇与和谐的韵律。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二)铸成了中国诗歌的写实精神;

(三)奠定了中国诗歌的比兴艺术。

附:思考题

1、何为赋、比、兴?

2、何为十五国风?

3、风、雅、颂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4、古人用“温柔敦厚”四字评《诗》,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5、中国诗歌中哪些主要传统源自《诗经》?

三、历史散文

此一部分有四个方面的知识要掌握:

1、萌芽期的散文形态

2、关于《左传》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3、关于《国语》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4、关于《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3

一、《春秋》的性质与内容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记事大纲。其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记述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大事。其文字简括、平实、含蓄、严谨,寓褒贬于记事之中,后世有“春秋笔法”。其比《尚书》明白易晓,文字表达力也有很大的进步。对后世文学家、历史家有极大影响。

二、关于《左传》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1、《左传》的性质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以后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它与《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同被称为“春秋三传”。所谓“传”’就解释“经”的,因为古人认为这三部书都是解释《春秋经》的,故称“春秋三传”之称。

2、《左传》的作者

关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作。左丘明大约与孔子同时,班固以为是鲁太史,或以为孔子弟子。但后人又有子夏作、吴起作、刘歆作等说。之所以名《左氏传》,或以为“左氏”为地名,吴起即左氏人,因吴起传其学而得名。或以为“左丘明”而得名;或以为“左丘明”姓“左丘”而非“左氏”,当因“左史”“右史”而得名。

3、《左传》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如《重耳出亡》)。

2、善于描写复杂战争,明确交等争战的原因。经过、结果(如《城濮之战》)。

3、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如晋文公、赵盾等)

4、文词简练含蓄。

4、《左传》的叙事艺术

就《左传》的叙事就其一般性特点而言主要有三,即:以时间为线的情节链条、以因果为系的叙事结构、以对话为主的场景再现。而就其叙事艺术论,则是:

1、剪裁取舍,纷而能整,细不遗芥,粗弃丘山。(齐人弑其君商人)

2、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工侔造化,思涉鬼神。(郑公子归生弑灵公)

3、组织故事,曲折变化,,跌宕生姿,照应有方。(郩之战)

5、《左传》写人艺术

1·着力传神,通过人物活动,展示性格思想的发展及多重性。(重耳)

2·通过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子罕辞玉)

3·在矛盾斗争中突现人物形象。(晋灵公不君)

6《左传》语言艺术

1、叙事语言,简约含蓄,尽而不汙,言止而意不尽;

2、人物语言,委婉从容,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三、关于《国语》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1、《国语》的性质

《国语》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就其性质而言,乃是春秋时各国史料的汇编。所记述的年代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一前440)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列

4

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故亦有《春秋外传》之称。

2、《国语》的作者及成书

《国语》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但《左传》与《国语》显非出于一人之手。故一般认为,《左传》是左丘明的著述,而《国语》则是左丘明编辑成的各国史料汇编。这些材料,是他写成《左传》时搜集的,失明之后,才编辑成书。

3、《国语》的体例

与《左传》的编年述事不同,《国语》是分国记事,有点类《诗经》的《国风》。全书共21卷,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

4、国语的艺术特点

工于记言,对于事件与人物活动只是评点性交待性的记述。但往往通过人物对话,能凸现出人物的形象。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且有虚构的倾向。

四、关于《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1、《战国策》的命称、作者及成书

《战国策》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之名。西汉成帝时刘向始定其名为《战国策》。所谓“策”,旧有二解,一说指“策谋”,一说指“简策”。其作者非为一人,当为战国及秦汉之际纵横家所为。后经刘向整理、汇编,去其重,得三十三篇。

2、《战国策》的内容、性质

《战国策》主要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一部分。其记事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然每言过其实,亦无明确记年。作为史书,实非上乘;而作为文学读之,则实可认作先秦散文的一个高峰。

3、《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因非成于一人之手,故思想内容较复杂,然其总倾向有四:

1、崇谋:崇尚策谋,贬低战功。

2、尚士:“抑君扬士”,肯定“士”的价值,否定贵族政权与君主专制。

3、重利:贵利贱义,宣扬“势位富贵”,追求富贵名利。

4、尊时:明时审势,把握有利时机,实现其目的。

4、《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叙事状物,铺张扬厉,夸张渲染。

2、说理论事,纵横驰骋,气势逼人。

3、描写人物,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4、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

附:思考题

1、比较《国语》与《左传》之异同。

2、什么是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有哪几部?哪几种形式?

3、《左传》、《国语》、《国策》三者在内容与艺术上各有何特点?

4、从《战国策》看战国时代的民族精神。

5

四、诸子散文

这一部分主讲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散文。

(甲)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其人:

孔子,姓孔名丘(前511-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一生从事着三项事业,一是政治活动,曾周游列国,志在实现政治抱负;二是教育事业,广收门徒,培养下一代;三是整理古籍,传播传统文化。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二、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与“礼”。政治上强调“正名”,行为上强调“克己复礼”,人伦道德上强调“爱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三、孔子的文学主张

(1)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主张文质兼备,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影响。

四、《论语》之命名、性质

所谓“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则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语”经论纂,故称“论语”。这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最主要的文献。

五、《论语》在文学上的特点

《论语》在文学上的特点主要有两点:

1、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2、在叙事上,善于在简单的对语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乙)《墨子》

一、墨子其人

墨子姓墨名翟,鲁人,出身于手工业,精于机械,通晓军事,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记甚略。孙诒让有《墨子传略》。

二、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墨子学说的主要有十项内容:兼爱、非攻、尚贤、向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思想的核心则是“兼爱”,而其神髓则是“平等”,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三、《墨子》其书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为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著。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有些篇章是讲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原书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6

1、尚实尚质,朴野无华;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3、归纳推理,类喻丛出。

(丙)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姓孟名轲(前370一289),或说字子舆、子车,邹人,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裔,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权威的大师。始而设教,继而游说从政,曾历齐、宋、滕、魏等国。齐宣王时一度仕齐为卿。因其主张不为时所用,故退而著书以终老。

二、《孟子》其书

《孟子》一书由孟子与其弟子合著(亦有孟子自著、弟子记纂之说)。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上下。内容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行。

三、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在哲学上他倡导“性善论”,在政治上他主张“王道”“仁政”,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观点。

四、《孟子》散文的特色

1、《孟子》散文以雄辩见长,气势磅薄,感情充沛,辞锋犀利。

2、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故事阐明事理。

3、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欲擒故纵。

(丁)庄子

一、庄子其人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蒙人(宋),曾为漆园吏。生活时代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平无考。一生贫困,鄙薄富贵,拒入仕途。为道家学派的大师。后世与老子并称“老庄”。唐玄宗时始封为“南华真人”。传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二、庄子其书

《庄子》今存33篇,是庄子与其后学所著。内容包括内篇7篇,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其门人及后学所著。

三、庄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哲学上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主张“齐物”;

2、政治上反对圣人政治,主张“掊击圣人,纵放盗贼”;

3、历史观上向往“同与禽兽居”的洪荒时代,以其为“至德之世”;

4、人生观上,他主张“弃圣绝智”,“无知”、“无欲”、“无己”、“无功”、“无名”,“安时

处顺”消除物与我的磨擦,使精神从世俗中超脱出来,达到绝对自由的境地。

7

1、风格上汪洋恣肆、恢诡谲怪。其想像异常丰富奇特,意境十分开阔。凡天帝神祇、风

云日月、飞禽走兽都争赴于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浪漫色彩。

2、结构上其来也无迹,去也无踪,变化多端,不可端倪。

3、特别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无论草木,还是鸟兽,无论是古人,还是乌有之人,在他

的笔下,都表现的十分有趣,闪耀着奇异的光彩。

4、其白描手法异常高明,特别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5、语汇丰富,声调铿锵,有节奏感。

(戊)荀子

一、荀子其人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赵人。他是战国最后的也是年寿最高的大师级学者。韩非、李斯皆其弟子。他生于赵,游于齐、秦,仕于楚,曾为兰陵令,后终老于兰陵令。有《荀子》一书,今传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也有其后学之作。事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荀子的思想

1、“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2、“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哲学思想;

3、礼法并举、王霸并称的政治思想。

《荀子》散文的特点

1、学者之文,题大论深,析密思精;

2、长者之文,淳厚老到,圆熟练达;

3、通才之文,引证弘博,汇通百家;

4、赋家之文,铺陈排比,辞采缤纷。

二、《荀子》一书中的文学体裁

《荀子》中主要的是论理文。此外还有赋和诗,象《赋篇》就收有五篇咏物小赋。这是我国最早的以赋命名的文字。篇后附有《诡诗》,是杂言体。此外有《成相篇》,是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写成的政治诗,有人认为是我国鼓词之祖。

(己)韩非子

一、韩非其人其书

韩非为韩国诸公子,荀子弟子,喜好刑名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后使秦,为李斯所害。有《韩非子》五十五篇。其中大部分为韩非自著,亦有他人作品杂入。

二、韩非的思想

1、以法为核心、以术、势为羽翼的政治观;

2、古今异俗、事异备变的社会历史观;

3、重质轻文、崇实反虚的文艺观。

三、《韩非子》的散文特点

1、风格上:竣峭挺拔,锋芒毕露;

2、写作上: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分析透彻;

3、方法上:善于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

8

附:思考题

1、老异同之比较。

2、孟、庄异同之比较。

3、孟、荀异同之比较。

4、《庄子》、《战国策》《韩非子》三家寓言之比较。

五、楚辞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三方面知识:

1、有关楚辞的概念、产生及作者等基本情况;

2、有关屈原的生平创作诸问题;

3、屈原之外的辞赋作家与创作。

一、关于楚辞的概念、产生及作文体特点

1、楚辞的命名:按其名称来说,是指楚地的歌辞。它是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

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因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因此被称作

“楚辞”。“楚辞”一名,始,见于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

屈、宋及汉人模拟之作为一书,题为“楚辞”。后汉王逸作《楚辞章句》,《楚辞》

遂为一书之名流传于世。

2、楚辞的产生和主要文体特点:楚辞体的产生是屈原的新创造,但也不是凭空产生

的。首先它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艺──所谓“楚歌”、“楚声”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也受到了楚地民间巫歌的影响;此外也受到了四言的《诗经》与战国纵横家

散文作品的影响。它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

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语言词汇地

方色彩较浓。

二、屈原的生平创作诸问题

1、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字原,楚贵族,楚王同姓。曾任左徒与三闾大夫之职。政治

上曾经历过“任”、“疏”、“放”、“迁”四个过程。事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屈原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大略包括《离骚》、《天问》、《九

章》(9篇)、《九歌》(11篇)、《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中《卜居》、《渔父》、《远游》三篇,后人多疑非屈子之作。《九章》中的部分作分,也有可能是后模拟之

作。

3、《离骚》的基本内容:《离骚》的基本内容是表现诗人对实行美政的热烈追求和不懈

的斗争,以及在这一斗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和苦闷。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诗

人对自己斗争历史的回朔,后半部分是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其思想内容:可归纳为三

点:l、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2、深厚的爱国情感。3、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斗

争精神。

4、《离骚》的艺术特色及艺术成就:

1、形象上:《离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

它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无限的感召力。

2、风格上:《离骚》创造了一个极富幻想的神话浪漫世界,不仅想象丰富、生动、奇

特,而且形象瑰丽、气势雄伟。

3、形式上:《离骚》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吸收了楚地民歌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打

破了四言诉传统格式,增加了诗的容量和表现力,同时还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

5、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9

1、地位: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他的出现,结束了中国诗歌史上群歌

互答的时代,将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作用:屈原以旷世之才,创造了楚辞体诗歌,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而且

形成了一种文学流派与浪漫诗风,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3、人格: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真理、志洁行忠、坚持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

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了中国文人

的人格楷模。

4、思想:屈原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成就,不仅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楷

模,也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文学家的成长。

5、艺术:屈原的作品直接影响了汉赋的形成,其铺陈的手法、华丽的辞藻,以及丰

富、浪漫的想像,皆为汉赋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三、屈原之外的辞赋作家与创作

1、屈原之外的楚辞作家:屈原之后,楚以辞赋名者有唐勒、景差、宋玉,而尤以宋玉为

最名。唐、景之作大多失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唐勒简残。列于宋玉名下者

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约十三作品。但这

些作品存在着真伪问题。只有《九辩》一篇,学术界公认为宋玉之作。

2、《九辩》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与《离骚》相比,《九辩》在艺术上有了明显地进步。

第一、在抒情手法上有了很大的开拓。它能通过对周围环境、自然景物的描写,创造

一种气氛、一种意境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第二、在语言上《九辩》特别善于用

一种特殊的词汇,刻画环境与心境,而且简练簋切,给人以深刻的影响。《九辩》是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悲秋之作,其对秋风羁旅入木三分的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成了一个传统,延续不衰。象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秋思》,潘岳的《秋兴》,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天净沙》,无不受着它的影响。

附1:参考内容

1、楚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楚文化是在楚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之中形成的,因而

这种文化虽有中原主流文化影响的痕迹,但更多地保存了其地方特色:(1)信巫鬼,重淫祀;(2)语言、音乐、绘画等,皆异于中原;(3)服饰、官制亦与中原不同。

2、《九章》的内容: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

《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一般认为,《橘颂》是屈早期的作品中,其余是在流放中所作。这些诗多是离实之辞,记述了屈原流放期间的经历与感情、思

想。

3、《九歌》的内容:《九歌》共十篇,是一组祭神曲,所祭诸神分别是:天神(《东皇太

一》)、日神(《东君》)、云神(《云中君》)、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司命之

神(《大司命》、《少司命》)、河神(《河伯》)、山神(《山鬼》)、为国陈亡之魂(《国殤》)。

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

4、《天问》的基本思想内容:《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它用诗的形式从头到尾,

一口气提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包括自然现象、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兴亡

的历史三方面的内容。“天问”其实就是“问天”,在这些疑问中,表现了他对天命、对传统观念的怀疑与批判,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不可理解的情怀。

附2:思考题

1、比较《诗经》与《楚辞》之异同。

2、楚辞香草、美人意象有何意义?其形成背景如何?

3、屈原作品的真伪情况如何?

4、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10

两汉文学大纲

两汉文学可分为五大块:

1.辞赋(儒家“美刺”论的认真实践)

2.史传文学(中国官史的典范,史传文学的圭臬)

3.政论散文(儒家“为政”论的新收获)

4.乐府民歌(百代乐府诗之祖)

5.文人五言诗(高古诗风的典范)

第一块:汉赋

这一部分要求解决四个问题:

1.汉赋的不同体式及其形成

2.汉赋的内容及其思想命脉

3.汉赋的发展演变

4.汉赋的艺术特色及其地位

一.赋的不同体式及其形成

吸收和融会了楚辞的丽辞,汉赋分骚体赋和散体赋两种。骚体承自楚辞,散体则主要源自先秦及汉初散文。

二.汉赋内容及其思想命脉

1.汉赋的基本内容是封建帝王后妃、贵族大夫的生活场景,诸如美酒佳肴、都城宫观、车马田猎、音乐歌舞、祭祀祓除、读书议政、荣辱升降以及琴棋书博、花鸟鳞虫等。

2.汉赋的思想命脉是儒学教条:宣扬仁爱德政,诗礼教化,追踪三代至治,歌颂祖先功烈和大汉声威,反对奢靡淫侈。申述上述思想观点的途径有二:“宣上德以尽忠孝”,“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自是歌颂,“通讽喻”亦是“以颂为讽”,形成“歌功颂德”的特色。

三.汉赋的发展演变:西汉前期,由于经济凋敝,仕途路穷,民生凄凉,士子悲哀,因而长于宣泄幽怨之情的骚体赋是主流,代表作家是贾谊、严忌等。由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社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疆域扩大,文治武功均达到封建社会早期的隆昌阶段,所以是散体的汉大赋辉煌光耀的时期,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东汉中期至汉末,帝国衰微,儒学统治削弱,政治败徵日重,大赋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兴的是抒情小赋,代表作家除张衡外,还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四.汉赋的艺术特色及其地位

1.艺术特色

A.长于铺陈。为了表现汉帝国的强盛和皇朝的声威,汉大赋总是全方位,多角度地铺陈描写京都、苑囿的建筑、设施、物产,畋猎、歌舞、酒宴的场面、人物和行

为,大肆铺排,罗列殆尽,不厌其烦,使读者觉得繁复、沉闷。

B.以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文章,而且总是抑客申主。汉大赋把作者要叙述描写的材料,表述的思想观点,都装在虚拟的主人与客子问难辩驳的框架之内,形成一种

程式化的套路,殊少新鲜的创造。

C.长于描写众多人物活动的大场面,气势充沛,但个别人物的性格并不鲜明。

2.地位:是有汉一代的代表文体,首次展示了表义的方快汉字文学特有的魅力。对后来骈文、近体诗的形成和散文写作方法的衍变有深刻的影响。

主学篇目:

1.骚体赋:贾谊《鵩鸟赋》

严忌《哀时命》

11

2.散体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羽猎赋》

班固《西都赋》

张衡《东京赋》

3.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附:思考题

1.所谓“汉赋”,主要指哪种体式的赋作?为什么?

2.汉赋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观点是哪些?内容和观点是如何表现的?

3.汉赋如何体现了表义的方块汉字文学的魅力?举例说明。

第二块:史传文学

这一块必须掌握的知识:

1.《史记》、《汉书》的体例及其对中国史学、文学的影响;

2.《史记》、《汉书》纪传文的成就与特色;

3.《吴越春秋》的性质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史记》、《汉书》的体例及其对中国史学、文学的影响

1.体例:《史记》之前,史书或为编年体,或为国别体,或为文献汇编体。《史记》开创了以精心剪裁和生动描写的人物传纪反映历史面貌的新体例,《汉书》承之。但《汉书》改《史记》的五体为四体,又改《史记》的通史为断代史,使汉以后的官史无不沿袭其体例。

2.影响:《史记》开创的纪传体、《汉书》开创的断代体,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郑樵《通志》语)。史汉尤其是《史记》的优秀传纪,对后世敘事散文、小说、戏剧的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成为“史家之极则”(赵翼《廿二史剳记》语)。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a)反对“天命”说(《伯夷列传》),总结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即“通古今之变”(《平准书》)。比如,重视经济对社会问题的决定作用

(《货殖列传》)。

b)重视并歌颂下层人民的力量。(游侠、刺客、农民起义者陈涉,田单、

刘邦入咸阳)

c)主张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反对互相残杀侵掠。(楚国、秦国、匈奴各族

一家,汉武帝的侵略不义)

d)勇敢的批判精神和无畏的求实态度。

班固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i.揭露黑暗面。

比如,刘邦的好色、自私、倨傲和残忍,危难时弃其子女;汉武帝好大喜功、求仙长生;吕后残害戚夫人、赵王。

ii.坚持真理。

比如,有人不把秦王朝看成一个朝代,司马迁予以驳斥;《游侠列传》称赞郭解,与官方唱反调;尊重历史事实,对不喜欢的人物如吴起、商鞅、晁错,也不埋没他们的历史功绩。

三、《史记》的艺术成就

i.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特别是悲剧人物极富感染力。茅坤评

包括: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物如商鞅;有崇高理想、高尚气节的爱国人士如屈

原;由于自身某些错误而结局悲惨如齐桓公、项羽;受到统治者迫害而死的人物

如李广;为了道义、理想而勇敢赴死如公孙杵臼、程婴及刺客。

12

主要手法:

1)细节刻画。

项羽、刘邦见秦始皇时的不同话语;张良、陈平对汉王蹑足附耳;李斯说鼠。

2)通过矛盾斗争的激烈场面写人物。

鸿门宴、荆轲刺秦。

3)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

四面楚歌

4)注重人物形象的统一性,每篇必有一主宰。(类传)

“互见法”项羽的缺点在《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中ii.强烈的抒情色彩,鲁迅誉之为“无韵之离骚”。(五十万言的悲愤诗)通篇如抒情诗,《伯夷列传》、《屈原列传》

有抒情段落,引入歌辞,“易水送别”、戚夫人与刘邦互答(《留侯世家》)

夹叙夹议,廉颇失势;论赞,如蔺相如、魏公子。

iii.语言艺术

总的风格:朴拙、浑厚、气势沉雄。

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与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和谐统一。《项羽本

纪》雄武激越,《魏公子列传》充满激情与感叹;《留侯世家》变化莫测。

1)叙事语言生动形象而极有韵致

周昌见刘邦

2)人物语言符合身份、个性。

3)善于融会古代的、民间的各种生动语言,引古语、谚语、俚语甚多。(李将军、灌夫)

四、《史记》的影响

1、史书体例

2、唐宋古文、唐传奇、归有光

3、戏剧、小说取材。赵氏孤儿、苏秦、卓文君

第三块政论散文

这一块必须掌握的知识是:

1.两汉有哪些政论性散文作家作品,

2.汉代政论散文发达的社会原因,

3.汉代政论散文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两汉有哪些政论性散文的作家作品

1.西汉: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晁错《论贵粟疏》、《论积贮疏》,刘安主编的《淮南子》,董仲舒《贤良对策》(三篇),桓宽《盐铁论》,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等。

2.东汉: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等。

二.汉代政论散文发达的社会原因:

1.统治阶级急欲总结亡秦教训,引为治国借鉴,推动了政论散文的发展(如陆贾、贾谊之作);

2.不少作家系贵族、朝官或企求入仕者,密切关注和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如晁错、刘安、董仲舒、桓宽等);

3.后期作家多为开明士大夫,他们不满朝政腐败,揭露政治弊端,期求改革(如王充、王符、仲长统、崔寔等);

4.有先秦诸子散文可资借鉴。

三.汉代政论散文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两汉政论散文的首要成就是思想内容的切实丰富,一般都关注社会,联系实际,力求

13

干预生活和解决矛盾,即使像《淮南子》那样的“论道”之书,也致力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这就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形成了古代散文关注现实、

贴近人生的优良传统,并给后世散文以良好影响。

2.汉代政论散文风格朴实。具体说来,西汉政论散文严谨周详、深广宏富;东汉则奇创俊发、醇厚弘博。这种为文风格对唐宋乃至明清散文影响深刻。

3.汉代不少散文著作如《新语》、《淮南子》、《潜夫论》、《昌言》等多用排比,语势俊健,已开后世骈文的先河。

4.汉代政论散文体式多样,丰富多彩,对古代各体散文尤其是应用散文体式的完备有奠基之功。《文心雕龙》、《古文辞类纂》中所列多种文体在汉代政论散文乃至其它散文

中已经基本全部具备。

主学篇目:

1.贾谊《过秦论》

2.晁错《论贵粟疏》

3.王符《实边》

4.仲长统《理乱》

附:思考题:

1.汉代政论散文有哪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2.汉代政论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特点。

3.汉代政论散文发达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第四块乐府民歌

这一块必须掌握的知识是:

1.准确把握乐府诗、乐府民歌和《乐府诗集》的内涵;

2.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及其代表诗作;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一.乐府诗、乐府民歌和《乐府诗集》的内涵

1.乐府诗:乐府本是秦汉时代皇家的音乐机关,负责搜集各地的民歌,并给文人诗配乐,将此歌乐在政治仪式或祭祀宴飨等典礼上演唱。后人把乐府搜集演唱过的歌辞称作乐府诗,简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的名称变为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2.乐府民歌:是乐府搜集和演唱过的民间歌曲及其歌辞。文学史上专指其歌辞而言,它们总是以较为通俗活泼的形式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因而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文人之作要高。

3.《乐府诗集》:是南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一部古代乐府诗总集,所收古代乐歌起于帝尧,迄于五代,并将历代乐府诗歌及文人拟作统分为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等十二个类别。是研究古代乐府诗必备的文献。

二.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及其代表诗作

汉代乐府民歌内容主要有以下诸方面:

1.反映劳动群众生活艰难、饥馁赤贫的,如《孤儿行》、《妇病行》等。

2.表现劳苦大众对残酷剥削不堪忍受和反抗斗争的,如《平陵东》、《东门行》等。

3.表现人民群众在沉重的兵役、徭役负担下喘息的,《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4.揭露封建统治者奢侈享乐、贪婪堕落的,如《长安有狭邪行》、《陌上桑》等。

5.表现劳动群众高尚爱情观、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罪恶的,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等。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1.故事性加强,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叙事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塑造人物:

(1)多用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并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14

(2)通过细节描写、环境渲染刻画人物;

3.既有完整的五言诗,又有活泼的杂言体诗,语言都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对五言古体诗的形成有巨大推动作用,对歌行体诗的形成也有助力。

主学篇目:

《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饮马长城窟行》等。

附:思考题

1、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简述乐府诗在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乐府诗题《行路难》、《战城南》、《陌上桑》、《从军行》、《白马篇》、《将进酒》、《兵

车行》等,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各属哪类乐歌?

第五块文人五言诗

这一部分必须掌握的知识是:

1.汉代文人诗的不同体式及其代表作;

2.五言古体诗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3.《古诗十九首》及其地位;

一.汉代文人诗的不同体式及其代表作

汉代文人诗的体式多样,主要有:

1.楚歌,代表作《大风歌》、《垓下歌》、《秋风辞》、《五噫歌》、《四愁诗》等。

2.四言诗,代表作有韦孟《讽谏诗》、司马相如《封禅颂》、朱穆《与刘伯宗绝交诗》、仲长统《述志诗》等。

3.五言诗,代表作有班固《咏史》,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蔡琰《悲愤诗》等。

二.五言古体诗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

1.醖酿期,时在西汉中期,资料有《戚夫人歌》、《李夫人歌》与成帝时民谣《斜径败良田》等。

2.成立期,时在东汉前期,证据有班固《咏史》、张衡《同声歌》、辛延年《羽林郎》等。

3.成熟期,时在东汉末年,证据有秦嘉《赠妇》、赵壹《疾邪》,蔡琰《悲愤诗》及《古诗十九首》等。

三.《古诗十九首》及其地位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汉末佚名氏所作的成熟的五言抒情诗。

其基本内容是汉末知识分子在战乱年月的伤时失志之情与相思离别之情,其风格特色是沉郁忧伤。其主要艺术成就是:

1.完成了五言古体诗由叙事到抒情的转变。

2.继承并发展了风骚的比兴传统,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3.语言自然精纯,明白如话又涵蕴颇深,使“高古”诗风臻于成熟。

4.标志着汉代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水平。

主学篇目:

张衡《四愁诗》,班固《咏史》,蔡琰《悲愤诗》,《古诗十九首》之《青青陵上栢》、《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等。

附:思考题:

1.汉代文人诗有哪些类型?各类诗的代表作品及其基本内容各是什么?

2.五言诗是如何形成的?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何地位?

3.《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五大块

15

1、建安、正始文学(动乱中文学的自觉)

2、两晋文学(名士风流在文学上的反映)

3、南北朝文学(艳丽新变在文学上的追求)

4、南北朝乐府(吴楚风情与北方民族风习)

5、志怪志人小说(搜奇记异与逸闻轶事)

第一块:建安、正始文学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

1、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2、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3、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背景

4、阮籍、嵇康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1、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风骨本指人

的精神面貌、风采、骨相,这里用于文学。指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使其文学具有悲凉慷慨的情调、爽朗刚健的风格。

2、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但在这时代与个人的交汇点

上,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政治的较为开放,写作比较自由,有时产生直抒胸臆,无所顾忌的作品。

二、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1、三曹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A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的诗从内容到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有的反映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有的写其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度关山》、《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先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他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其文章多为章表诏令,不拘旧格。如《让县自明本志令》。

B曹丕的诗主要分宴游诗、抒情言志之作、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三类。

最后一类体现了他的水平,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为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影响。他的诗有文士气,一、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二、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具备。

C曹植的创作以建安25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有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也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七哀诗》。也有述志诗和游仙诗。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具有《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文、赋的成就也很高。章表书记极富情感。如《求自试表》。

《洛神赋》不仅描写刻画前所未有,而且是体物写志的佳作。

2、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A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其中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是抒情小赋的名作。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赠答诗以《赠从弟》,游乐诗以《公宴诗》、《斗鸡诗》为有名。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见称于时,陈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徐干的《室思诗》,都是有名的作品。

B蔡琰:蔡琰,字文姬,其五言体的《悲愤诗》长达540字,自叙身世,有如史诗。

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其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可以和《孔雀东南飞》比美。

三、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背景

16

1、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

们是讲老庄的。何晏是吃药派,名气大、美、打扮、吃药-—五石散(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竹林名士号称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山涛、王戎、向秀)他们是饮酒派。大喝,礼节不管。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刘伶有《酒德颂》,向秀有《思旧赋》。

2、时代背景:曹魏后期政权不稳,司马氏与曹氏之间的斗争剧烈,大肆诛杀异己。是以

正始时期的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四、阮籍、嵇康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1、阮籍: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抒感慨,发议论,

写理想,开创了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其风格隐约曲折,“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

品》)。他处世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

托怀抱。“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李善《文选注》)。文章

最著名的是《大人先生传》,实以自况。

2、嵇康:曾为中散大夫。好老庄,通音乐,对传统儒家思想富于批判精神,主张“越名

教而任自然”。其诗的风格,《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又

一批成功之作。其《幽愤诗》自述身世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赠秀才入军》情趣洒脱。其论辩文析理縝密,辞喻丰博。兼宗名法之家与道家论理

之长,做到精核而不失之苛察,通贯而不失之虚浮。从而将论辩文推到新的高度。《与

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为代表。

主讲篇目: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悲愤诗》。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

附:思考题:

1、试比较曹操和曹丕的不同。

2、曹植的诗歌为什么受后人的推崇?

3、阮籍的诗歌“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块两晋文学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

1、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的特点

2、左思、刘琨、郭璞的主要作品和特色

3、东晋玄言诗的特点

4、陶渊明的主要作品和成就

一、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的特点

西晋政局从暂时稳定趋向腐败动乱。前期作家有张华、傅玄,太康、元康时期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协、张载、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之称,后期有刘琨、郭璞。但西晋诗坛的特点,即所谓的太康诗风,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陆机才冠当时,众体皆备。《吊魏武帝文》、《文赋》、《猛虎行》为其代表。潘岳以善叙哀情著称,《悼亡诗》、《怀旧赋》为其代表。他们既无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没有阮籍的寄托遥深,其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其繁缛的特征与汉魏古诗相比,表现为: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二、左思、刘琨、郭璞的主要作品和特色

1、左思:他以《三都赋》名震京都。由于出身寒微,不被重用,写《咏史》八首以抒怀。

《诗其内容主要是寒士的不平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抗争,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品》称之为“左思风力”,含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2、刘琨:在时世动荡中写的《扶风歌》,绝命词《答卢谌》、《重赠卢谌》,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也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3、郭璞:代表作《游仙诗》19首,借游仙写其坎凛之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

17

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江赋》以博物见长,行文亦有气势。

三、东晋玄言诗的特点

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西晋末年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百年之久。其代表人物是孙綽和许询。玄言诗的特点是淡乎寡味,缺乏形象。可是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有的玄言诗借山水以抒情,如孙綽的《秋日诗》。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和王的《兰亭集序》也表现出玄理与山水的结合。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

四、陶渊明的主要作品和成就

1、陶渊明的生平:他生活于晋宋易代之际,以辞彭泽令为界,分前后两期。此前他隐居

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没有再度出仕。

2、陶渊明的思想:他的思想既融汇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安贫乐

道与崇尚自然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其思想可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

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超越生死与大化合一。

3、陶诗的题材分类:可分为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五类。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

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如《归

田园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咏怀和咏史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饮酒》、《拟古》、《杂诗》、《读山海经》。

行役诗除悲叹行役的辛苦外,还有表示对仕宦的厌倦和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

的决心这特有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赠答诗的特点是以其真挚的感

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

者的形象。如《停云》、《答庞参军》。他的散文和辞赋也很出色。《五柳先生传》不重

在叙生平事迹而中在表现生活情趣。《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都是名作。

4、陶诗的艺术特征:自然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其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其艺术

特色可以概括为: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5、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他的风格与当时的华丽文风不合,到宋代以后才有了崇高的地

位。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尤为如此。不为五斗

米折腰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平淡自然是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菊

和酒成为他的象征,中国文学里象征高情远致的意象。

主讲篇目:左思《咏史》。刘琨《重赠卢谌》。郭璞《游仙

诗》。陶渊明《归田园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

稻》、《饮酒》、《拟古》、《杂诗》、《读山海经》、《归去

来兮辞》。

附1、参考内容:

1、门阀制度:魏文帝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东晋

时期,士族门阀更加强盛,“王与马,共天下”。是以这个时期文学家族大量出现,寒士不平也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主要是用老庄思想揉和儒家经义,以代

替衰微的两汉经学。玄学家的清谈成为一时的风气。对文学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玄学中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魏晋名士风流和玄言诗都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附2、思考题:

1、太康诗风的繁缛对文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左思的《咏史诗》和历代的《咏史诗》有什么不同?

3、陶渊明的诗中也言理,这些诗和玄言诗有什么区别?

第三块南北朝文学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

1、謝灵运、鲍照与刘宋诗风的转变

2、“永明体”与齐梁文学

18

3、“宫体诗”与“徐庾体”

4、庾信与北朝文学

一、謝灵运、鲍照与刘宋诗风的转变

1、謝灵运与山水诗:謝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祖父为謝玄。宋初“庄老告退,山

水方滋”,謝灵运即山水诗的开创者。这些诗大部分是其任永嘉太守以后所作。以富

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主要特点是

鲜丽清新,精雕细划而能出于自然。如:《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虽然常

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但是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

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影响了一代诗风。其《岭表赋》、《山居赋》等以山水为

题材的赋作,与其山水诗的成就相呼应。

和謝灵运齐名并称为“颜謝”的颜延之,以喜搬弄典故,堆砌辞藻,被称为“雕缋满眼”“如錯采镂金”。代表作有《赭白马赋》、《陶征士诔》、《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2、鲍照:被后人与颜謝并称为元嘉三大家的鲍照,出身寒微,是以其诗歌的突出内容,

就是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

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其四、其六。其他描写边塞

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生活,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描写游子、思夫和弃妇,如《代

白头吟》,都与此相一致。其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他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

的歌行体,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換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

宽广的道路。其《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摹状写情对齐梁文风亦有影响。

二、“永明体”与齐梁文学

1、永明体:“永明体”也即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因最初形成于南齐永明年間

故称。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約与谢眺、王融等

人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也即后人记述的“八病”,共同创立了“永明体”。这种对声律的苛细要求,给诗歌

创作带来一些弊病,但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积

极意义。永明体是古体诗向近体诗也即格律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唐朝近体诗

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2、谢朓及其他齐梁诗人: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世称小謝。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

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他继承了謝灵运细致、清新的特点,避免了其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摆脱了玄言的成分,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形成一种清新流丽

的风格。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警句对仗工整,一些短诗情致含蓄富于南朝民歌的气

息。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版橋》、《玉阶怨》等。《暂使下

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一类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的诗,与曹植的慷

慨之气頗为接近。

永明体诗人之中,沈約在当时甚有名望。其诗“长于清怨”。如山水诗《登玄暢樓》,离别诗《别范安成》,抒怀诗《悼亡诗》、《夜夜曲》等。王融构思含蓄而有韵

致,何逊工于写景抒情,頗有谢朓的风致。江淹多模拟之作。阴铿诗风清丽,以写

景见长。如何逊的《慈姥矶》,阴铿的《晚出新亭》,都是唐代律诗的滥觞。

3、齐梁美文作家:骈文与詩体赋。骈文又称骈俪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主要特点是

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

注重藻饰和用典。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所以宋代又称为四六文。南北朝是骈文的

全盛期。齐代以后骈文的使用更加普遍。被称为沈詩任笔的任昉,骈文技法高超。孔

稚圭的《北山移文》嘲讽假隐士,富有俳谐性。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与齐尚书仆

射杨遵彦书》是骈文的名篇。丘迟的《与陳伯之书》收到“強将投戈”的奇效。刘勰

的《文心雕龙》更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吳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

謝中书书》都是简洁精致的山水小品。

这一时期的赋受詩的影响,也趋向于骈化,还出现了对赋的抒情化或詩化的进一步尝试。江淹的《别赋》、《恨赋》是抒情小赋的名篇。沈約的《愍衰草赋》一半

篇幅使用五言詩句式。庾信的《春赋》等作有些片段已类似初唐的七言歌行。

19

三、“宫体诗”与“徐庾体”

1、宫体诗:“宫体”之称,始于梁簡文帝萧纲之时。萧衍、萧纲、萧绎,徐、庾父子及

陳后主等是代表。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

咏物与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緩弱。描写女性是写其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面。咏物是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辞藻与对偶。风气一

直影响到隋及初唐。其贡献是发展了吳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

索而更趋格律化。其对语言、对仗、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为唐代诗

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2、徐庾体:庾肩吾为梁太子萧纲的中庶子,徐攡为右卫率,他们的儿子徐陵、庾信并为

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闥,恩礼莫与比隆。为文并绮艳,世号“徐庾体”。

“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颂。”和宫体诗一样,徐庾体也是南

朝文学追求新变绮艳的产物。

四、庾信与北朝文学

1、北地三才: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长于碑版之文。诗歌的成熟之作是《搗衣

詩》。北齐作家著名的是邢邵和魏收。作品多仿效南朝风格。

2、庾信:庾信字子山,以42岁出使西魏被留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在梁

朝,多轻艳之作。后期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内容丰富,情感真切,笔调劲健苍

凉,正如杜甫所言“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赋动江关”。《拟咏怀》二十七首、《哀

江南赋》并序为其代表作。庾信是南北朝骈赋、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融合南北文风,集六朝之大成,对唐代有重要影响。

由南入北的人士还有王褒,《渡河北》、《与周弘让书》是其名作。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观我生赋》。

3、《水经注》与《洛阳伽藍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纪实之文,

而多风景描述,综合山水风土记的成果。其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三峽》、《孟门山》等都是名作。杨衒之的《洛阳伽藍记》虽记伽藍,兼述史实,且有人物传记,善于使用整齐的句法,和吸取辞赋状物写景的经验,秾丽秀逸。

主讲篇目:謝灵运《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拟行路

难》、《代出自蓟北门行》、《芜城赋》。谢朓《晚登三山还望

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版橋》、《玉阶怨》。孔稚圭《北

山移文》。江淹的《别赋》。庾信《拟咏怀》、《小园赋》。郦

道元《三峽》、《孟门山》。丘迟《与陳伯之书》。吳均《与朱

元思书》、陶弘景《答謝中书书》。

附、思考題:

1、南朝时期文学的总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2、比较陶渊明与謝灵运的不同并体会魏晋到南朝文风的转变。

第四块南北朝乐府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两个问题

1、南朝乐府的特点和概况

2、北朝乐府的特点和概况

一、南朝乐府的特点和概况

南朝乐府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吳歌和西曲两类。吳歌出于江南吳地建业(今南京)区域,共326首,产生于东晋、刘宋的居多。西曲出于荆、郢、樊、邓(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共142首,产生于宋、齐、梁、陳的居多。还有神弦曲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吳歌多为女性的吟唱,表现对爱情的渴望。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如《子夜歌》、《华山畿》、《读曲歌》。西曲多写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风格较开朗明快。如《那呵滩》、《莫愁乐》。

20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古文 一、填空题。(1*10) 二、诗歌赏析。(2*9) 三、名词解释。(4*4) 四、简答题。(4*8) 五、论述题。(2*1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 、和 5篇。 四.简答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之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 清代诗文的特色。 (1)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2)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简述清初三大学者。 (1)顾炎武,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 (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三人号称“岭南三大家”。陈恭尹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邺中》、《读秦纪》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梁佩兰曾仕清朝,行藏出处与屈大均、陈恭尹有别,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状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面。】 【★归奇顾怪,归庄与顾炎武的合称,归庄为人豪迈尚气节,其作品《断发》和《万古愁》曲等,声情激越,沉痛愤慨,他的《落花诗》十六首,体物寄托,揭发士林的种种心态,哀婉酸苦。顾炎武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 简述清代的古文三大家。 (1)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 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 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 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 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2007年学生文化素质(九年级语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总复习(一)(本卷为七年级内容)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⑴张.()目对.()日⑵明.()察秋毫 ..() ⑶项.()为之强.()⑷徐.()喷以.()烟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1分) A.必细察其.纹理必先苦其.心志 B.以.虫蚁为兽扶苏以.数谏故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驱之.别院盖追先帝之.殊遇 3.翻译下列句子。(1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 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1分) 答: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与友期.行⑵去后乃.至 ⑶相委.而去⑷下车引.之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1分) 3.《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1分) (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提纲

文学史复习提纲 绪论 1.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 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 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 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 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 7. 「文学运动」的特质先秦诗经 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 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散文 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先秦楚辞 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 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 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 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神话 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 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先秦文论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汉赋 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 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 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 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汉散文 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 2、文史哲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 四、中国神话的演变 1、历史化 2、文学化 3、宗教化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 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生民》 2、农事诗《七月》 3、燕飨诗《鹿鸣》 4、怨刺诗《正月》 5、战争诗《采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 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 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8“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9四大说: 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 三、名词解释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 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为什么说隋代文学具有过渡性质? (1)隋朝结束了四百年分崩动乱、南北分裂的局面,但它立国也仅三十余年,南北文学的合流开始成为现实,例如南朝的文学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上,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由于隋立国时间较短,所以只能是过渡性质。 (2)隋炀帝身边虽然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但真正有才华的优秀作家不多,除虞世基外,其余作家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为作诗而作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所以,没有大批诗人作家,因而也只能具过渡性质。 (3)文学发展的走向未能明确,基本上维持着南北朝诗、文发展的局面,隋炀帝也曾企图以政治力量来改革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可收效甚微。因此隋代文学也只具过渡性质。 什么是上官体?它的特点是什么? (1)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地位很高,所作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的清丽婉转而名噪一时。 (2)上官仪的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诗体,时人谓之上官体。 (3)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缺乏慷慨激情。 初唐四杰指哪四个人?他们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四人。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2)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 (3)“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 试论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特点。 (1)四杰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这可以说是四杰诗歌创作的总体风格。 (2)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而在创作中,他们较少受格律束缚。这一点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如卢照邻的《行路难》,蕴含着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其情怀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活而进入沧海桑田的感慨,进而思索人生的哲理,跨越古今,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伤悲,抒写得淋漓尽致。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思路开阔,评说古今,抒发感慨,以浓烈的感情贯注于对历史人生的思索中,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形成壮大的气势。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四杰的歌行体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体式,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往往能使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炼中显出流宕和气势,更适合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 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 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容。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容看, 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 2.《诗经》的传统影响 3.《春秋》与《左传》比较 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战国策》写作特色 6.汉乐府 7.《孔雀东南飞》 8.汉赋 1.神话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3.《春秋》与《左传》比较 二者都是鲁国的编年史。《左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即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 比较:①记言 《春秋》记事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集锦

先秦文学 五、名词解释 1四家诗、2诗三百、3赋比兴、4风雅颂、5春秋笔法、6四书、 7春秋三传、8楚辞、9风骚、10笙诗、11庄骚、 六、简答题 (一)中国神话蕴涵着怎样的民族精神? (二)神话具有怎样的思维特征? (三)《魏风伐檀》在复叠章法中所更换的词语,对充实深化诗歌的主题等方面有何作用? (四)《左传》描写人物有何特点? (五)《左传》的语言有何特点? (六)《战国策》的语言有何特点? (七)我国说理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八)《论语》有什么文学特点? (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两类意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十)《九歌》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七、论述题(赏析题) 1、《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与《庄子》的有何异同? 2、赏析《桃夭》 3、赏析《氓》 4、赏析《静女》 5、赏析《秦风蒹葭》 6、赏析《君子于役》7《硕鼠》8、赏析《山鬼》9、《国殇》赏析10桔颂》赏析 答案: 五、名词解释 1、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2、诗三百: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称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其代称。西汉初年,诗三百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既可以是叙事,也可以是议论抒情。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4、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5、春秋笔法: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

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文学—绪论)

绪论 0.1 复习笔记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诗歌的特点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中均有记载。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 1.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和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了。这些史学和哲学散文具备相当强的文学性。 ①《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具有较突出的叙事文学的特点,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②大多数说理散文也不是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或枯燥地讨论政治、人生问题,而是在文章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带着浓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价值很高。 2.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1)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2)此外,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也有所损益。 ①这一时期的作品的写定,往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师徒间代代传授,难免有增删的情况。 ②先秦典籍经秦火以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这就难免有讹误。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学的本来面貌,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三、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刨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1.先秦文学 一、填空 l.______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________》。 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______》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 5.______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6.《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______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_______》。 8.《诗经》中有6篇______,有目无辞。 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皇矣》、《______》五篇。 10.“风”又称“国风”,共______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 参考答案: 1.神话 2.后羿射日 3.山海经 4.庄子 5.甲骨卜辞 6.诗经305 7.庄子·天运 8.笙诗 9.大明 10.160 11.________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________》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________》。 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________》。 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17.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最早见于《________》。 18.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墨子》;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________》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19.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 20.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赋比兴 12.风雅 13.关雎 14.诗集传 15.毛诗传笺 16.周南召南 17.尚书 18.庄子 19.文史哲不分 20.甲骨卜辞 21.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________》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22.《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______》、《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23.《尚书·周书>主要有________与________两种文体,其中记周公的言论最多。 24.《________》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5.《国语》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等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6.《春秋》三传是指公羊高的《________》、榖梁赤的《榖梁传》和《左传》。 27.后人以《左传》、《国语》为同一作者,而《左传》是传《春秋》的书.故又称《国语》为“________”。 2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最后由西汉的________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