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测试的分析与研究

对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测试的分析与研究

对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测试的分析与研究

课程改革在“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变化,使不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计算习惯、计算速度、计算题的练习量还是计算难度上,都失去了应有的重视,生怕陷入“机械记忆、操练”的误区。而在每次考试后,不少教师总在埋怨、责怪学生“太粗心了”、“太马虎了”,发出“真想不到,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这么差”的感叹。

正是这样的教学现状,使我们萌生了在校内组织一次学生计算能力测试的想法。在2006年5月,我们付诸行动,组织了一次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测试,并对试卷的命题,学生测试结果等进行了剖析,以期能从中发现问题,暴露问题,找出差距,从而对新课改下如何开展计算教学提出我们的思考,更好地促进课改走向深入。

一、测试试题命题意图

在总分为100分的试卷中,直接写出得数(12%)、列竖式计算(12%)、用递等式计算(24%)、解方程(12%)这样的题目为基本题,但题目中的数字出现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以及“三位数乘三位数”,如:7.733÷370。(40.2×16.2×0.8)÷(0.8×81),这样的题目难度上略高于平时所做的

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32%)和找规律计算(8%)为能力题,题目中的数字相对于平时的作业,数字稍显复杂。如:4.7×9.99,但其解题思路类似于4.7×9这样的题目;如“1/42+1/56+1/72+1/90+1/110=”这样的题目解题思路类似于“1+2+3+4+……+40+41=”,还有两道题目需要学生通过转化法来解决,如:7.5×45+1.5×25.999×222+333×334,由于题目中没有相同的因数,不能直接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因此,整张试卷,立足基础,关注发展,寓挑战性、开放性于一体。

二、测试结果

三、测试结果分析

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个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削减了部分内容,但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依然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次测试后,我们选择五(6)班学生的试卷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从学生计算出错的情况,暴露出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粗略,造成差错。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是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而不容易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另外,由于计算题目的外显形式简单,本身没有生动的情景.对小学生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观察不仔细,感知不全面、不精细,对于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致使把计算试题中的数字或符号抄错。如:

第一位同学在计算的过程中,把因数7.9错抄成7.6,把商504错抄成540。第二位同学把竖式中的计算结果5.372写到横式中时错抄成5.327(见上图)。

又如另一位同学,在计算的过程中,把10+250中的“+”错看成“×”,导致错误(见右图)。

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平时的作业中屡见不鲜,许多教师都会说学生“粗心”“马虎”,事实上。这些是由于学生感知粗略所致。

2.技能欠缺,形成知识性错误。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形成计算技能。从本次测试中发现,不少学生计算法则不够明确,计算技能不够扎实,简便运算不能举一反三。

●概念模糊不清。

如:“24.35-17.694=”这一题旨在测查学生对于“连续退位减法”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小学低年级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这次测试中.学生的正确率为77.8%,不少同学在

计算时出现问题(如右图),有的将它与小数乘法混淆,虽然

3.习惯不良,造成无谓失误。

部分学生由于平时计算比较随便,如字迹潦草。草稿纸书写随便,计算前不注意审题,计算后不估算、不检查,导致计算中出现错误。

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本次测试,暴露出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加强口算。

虽然提出了对于学生计算速度上的要求。但我们以为,这样的要求仅仅是对学生基本的要求,低年级的口算教学中,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一定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即使到中高年级,也应该经常安排适当的口算练习,如加强学生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熟记一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值,以便提高计算速度;在学生掌握一些单一的基本口算后,教师要把各种类型的口算综合起来进行练习,特别是一些数值上容易混淆的题目,如“25×4”、“24×5”,“3+8.7”、“12-0.2”等,以提高学生

对抽象符号的适应性。

2.注重估算。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首先要使学生形成估算意识,鼓励学生在估算前通过估算预测计算结果,计算后用估算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这样做有利于减少运算中的错误,培养学生对运算结果负责的态度;经常安排结合生活实际问题的估算活动,让学生体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其次,要使学生学会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技能。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但其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估算方法,比较估算结果的误差,结合具体情境对估算方法进行评价,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步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从而增强他们计算的灵活性。

3.注重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运算法则。

要使学生对于运算法则概念清晰、准确,必须要突出运算法则的建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准确理解算理。在新规则建立之后,

应及时安排巩固练习、重点练习、对比练习、纠错练习、发展练习、综合练习等形式的练习,以巩固和掌握新规则。

4.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体系。

数学教材在编排学习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分册安排,这样的编排方式容易让教师和学生只看见孤立的点,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难以形成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把握教材时高屋建瓴,既要密切注意数学的外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的内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运算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前后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起来,沟通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后,可以提出“在其他运算中有类似的情况吗”,从而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有机结合起来;如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后,应及时让学生明白,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实质一样,都是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从而使学生整体认识和结构化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意识和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5.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在知识广度上的横向辐射,更要注重知识深度上的纵向挖掘。我们不能从内容上给学生加码,而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逆向运用的训练并进行适

当的推广运用。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乘法分配律”可以安排“(a-b)c=ac-bc”“(a+b+c)d=ad+bd+cd”等形式;让学生解答“7.5×45+1.5×25”和“999×222+333×334”这种需要转化的题目:让学生解答“1.25×88”、“1.25×208”这种既可以用乘法结合律又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开放性题目,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促进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

6.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正确的作业态度和良好的作业习惯是计算正确的重要

条件。因此,平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如:做题目之前能认真审题,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审题;做作业时,保持字迹端正、清楚;在使用草稿纸时,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格式书写;做完作业后,要及时验算;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不但要及时订正,更要分析错误原因,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样,持之以恒,才能逐渐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作业态度和良好的作业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王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