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1-3节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

第七章1-3节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

第七章1-3节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
第七章1-3节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

年级初三学科化学版本人教版

内容标题第七章:溶液;溶解度

编稿老师杜伟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七章

(一)溶液

1.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分辨溶质和溶剂。

2.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区分浓溶液和稀溶液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三)溶解度

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

二. 重点、难点:

1. 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 溶液

1. 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均一是均匀的意思,稳定意味静置后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的现象。

2. 在溶液里,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例如,CuSO4溶液中,水是溶剂,CuSO4是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3. 注意事项

⑴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受到分子间的间隔影响。

⑵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例如,将锌与适量稀硫酸反应,锌逐渐溶解,但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而不是锌。也就是说,形成的溶液是硫酸锌的水溶液,而不是锌的硫酸溶液,。又如,碳酸钙溶于稀盐酸,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还有将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

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首先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的溶剂量。因为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质量有关。例如,20℃时,31.6克硝酸钾溶解于100克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31.6克硝酸钾溶解于110克水中则得到不饱和溶液;25℃时,31.6克硝酸钾溶解于100克水中也是不饱和溶液。所以,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

(2)强调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例如,20℃时,31.6克硝酸钾溶解于100克水中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而31.6克氯化钠溶解于100克水中得到氯化钠不饱和溶液。所以讲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要强调溶质。

2. 浓溶液和稀溶液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含溶质多的溶液是较浓的溶液。含溶质少的溶液是较稀的稀溶液。

溶液的浓和稀,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溶液的性质。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多的则浓,少的则稀。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溶解溶质,能溶解的为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为饱和溶液。例如,20℃时,100克水中溶解31.6克硝酸钾,所得溶液既是饱和溶液,又是较浓溶液,若将30克硝酸钾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克水中,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但仍为较浓的溶液。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00024克BaSO4,此时所得溶液显然很稀,但它是饱和溶液,由此可见,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若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升温或加溶剂。

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降温、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三. 溶解度

1.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溶解性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而溶解度精确地、定量地衡量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20℃时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见下表(S表示溶解度)

溶解度S〉10克10克〉S〉1克1克〉S〉0.01克S〈0.01克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⑴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克,表示的意义就是: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

⑵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要抓住四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

给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表明温度。②在100克溶剂里,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克。③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的最大值。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①列表法②溶解度曲线。

⑷溶解度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有关计算。

3.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千帕,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溶质+ 溶剂==== 溶液

S 100g S+100g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各项成比例。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不一定是混合物

B.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C. 溶液是透明的,因此是无色的

D. 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一定是溶液

分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溶液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的溶液是紫红色的,所以C是错误的。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如蒸馏水、无水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所以答案为B。

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物质X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Y

B.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 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分析:A的说法不正确,该溶液不能溶解X物质,但能溶解Y物质,对Y而言,该溶液是不饱和的,能继续溶解Y。B的说法不正确,如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在一定温度下其饱和溶液是稀溶液。C说法不正确,易溶于水的物质如NaCl、KNO3等,其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但是浓溶液。D的说法正确,改变温度、改变溶剂或溶质的质量,可以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

例3. 现有500克20℃的A物质的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掉20克水后,有5克A 析出;再蒸发掉20克水后,又有7克A析出。则在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A. 5克

B. 7克

C. 25克

D. 35克

分析:开始第一次蒸发后,有物质析出说明此时溶液是饱和的,再蒸发时说明20克水溶解7克A,达到饱和,溶解度要求溶剂为100克,所以答案为D。

例4. 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①氯化钠②熟石灰③二氧化碳④硝酸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分析: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二氧化碳是气体,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答案为B。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 少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后得到的混合物

B. 液氮

C. 牛奶

D. 碘酒

2. 从一杯蔗糖溶液的上部取一些,测定它的密度为a克/厘米3,再从下部取一些,测定它的密度数值应为

A. 大于a

B. 小于a

C. 等于a

D. 无法确定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是由一种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B. 液态空气不是混合物

C. 凡是均一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D. 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得到的深紫色液体是溶液

4. 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 只有固体

B. 只有液体

C. 只有气体

D. 气、液、固都可以

5. 溶液所具有的特征是

A. 透明的

B. 无色的

C. 均一稳定的

D. 纯净的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 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7.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 非常浓的溶液

B. 很稀的溶液

C. 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 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8. 在60℃时5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55克恰好饱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B. 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C.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时氧气的溶解度是0.049克。

B. 2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15,也就是说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015体积的

氮气。

C. 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D. 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10. 10℃时20克水中溶解5克甲物质,50℃时100克水中溶解40克乙物质,则甲与乙的溶解度关系为()

A. 甲>乙

B. 乙>甲

C. 甲=乙

D. 无法比较

11. 把90克1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蒸干,得到40克硝酸钠固体,硝酸钠在10℃时的溶解度是()

A. 80

B. 80克

C. 44.4克

D. 44.4

12. 20℃时,将20克某物质溶解在5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A. 20克

B. 40克

C. 60克

D. 40

13、在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则此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质量比例关系

式正确的是()

A. 溶液:溶质=4:1

B. 溶液:溶质=5:1

C. 溶剂:溶质=4:1

D. 溶剂:溶质=5:1

14、在20℃时,将某物质的溶液蒸发60克水后,温度再降到20℃,析出溶质5克,再蒸发60克水,温度仍降到20℃,又析出溶质6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原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需补充1克溶质

B. 将原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需补充6克溶质

C. 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克

D. 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8.3克

15. 40℃时,有两份硝酸钾饱和溶液,甲份为200克,乙份为400克。若将这两份饱和溶液各蒸发掉20克水,温度仍保持40℃,甲、乙中分别析出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克和m2克。则m1和m2的大小关系是

A. m1〉m2

B. m1〈m2

C. m1 =m2

D. 2m1=m2

1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C.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 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7. 下列溶液中,溶质是液体的是

A. 75%的消毒用的酒精

B. 输液用的葡萄糖溶液

C. 食盐水

D. 盐酸

18. 30℃时,50克水最多能溶解15克A物质,10克水最多能溶解3.5克B物质,20克水最多溶解3克C物质,则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 ABC

B. CBA

C. CAB

D. BAC

19. 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B.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C.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D.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相同

20. 酸雨对下列物质的腐蚀作用明显的是

A. 铜制塑像

B. 大理石雕刻

C. 水泥路面

D. 铝制窗框

21. 能证明20℃时某硝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的方法是

A. 在20℃时,向该溶液加入少量水,溶液变稀

B. 在20℃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固体质量不变

C. 取少量溶液降温至0℃,有固体析出

D. 取少量溶液加热至60℃,没有固体析出

22. 20℃时,20克食盐水中,加入5克食盐,这时食盐水的质量将

A. 增加5克

B. 为25克

C. 为20克

D. 不能确定

二. 填空题

1. 医疗用的碘酒是把碘溶于酒精制成的,其中_____ 是溶质,___是溶剂,碘酒是_____。

2. 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跟__、__ 的性质有关。

3. 在同一条件下,食盐溶解在水里却不溶解在酒精里,说明同一物质在___中的___能力是不同的。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_____。

4. 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__溶物质。

5.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盐属于___溶物质。

6.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____和______。

三. 计算题

1. 0℃时在150克水中溶解54克食盐,溶液恰好达到饱和,求20℃时食盐的溶解度。

2. 把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5克蒸干后,得到55克硝酸钾。计算硝酸钾在60℃的溶解度。

3. 实验室用石灰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要制得88克二氧化碳,试计算⑴需含90%CaCO3的石灰石多少克?⑵至少需含HCl 20%的稀盐酸(密度1.10克/厘米3)多少毫升?

4. 7.2克含杂质的锌粒和80毫升密度为1.2克/厘米3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与酸反应,且不溶于水),生成0.2克氢气。将反应后得到的硫酸锌溶液蒸发掉36.2克水后,再冷却至20℃刚好形成饱和溶液。计算⑴锌粒中含杂质的质量。⑵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和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⑶2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C

3. D

4. D

5. C

6. D

7. D

8. D

9. D 10. D

11. B 12. B 13. D 14. AC 15. C 16. D 17. A 18. D 19. D 20. BD

21. B 22. D

二. 填空题

1. 碘酒精溶液

2. 溶质溶剂

3. 不同的溶剂溶解溶解性

4. 难

5. 易

6. 温度压强

三. 计算题

1. 36克

2. 110克

3. 222.2克663.6毫升

4. 0.7克9.8克16.1克32.2克

溶液、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 要点梳理: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邓小波 四季红镇中学 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题是在课题1 《溶液的形成》的基础上,对溶液进行简单分类。教材首先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水中是否能够无限量地溶解氯化钠,以及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钾,当其不再溶解时,改变温度对硝酸钾溶解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温度、溶剂的量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影响。总结出在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另外,结合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海水晒盐,了解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这两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可以为后面溶解度知识的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因此本课时是一节承上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学生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 1 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明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一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会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了解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结晶的两种基本方法:蒸发溶剂结晶和降温结晶。 3、能正确区分溶液的浓、稀与溶液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溶液是否饱和的两个前提条件的探究,以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的区分,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态度和思想。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归纳、引导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敏智同去同学邓祝轩家做客,邓祝轩给他倒了一杯白糖水。夏敏智接过糖水,喝了一口之后,大声嚷嚷着说:“唉!怎么不是很甜呢?”此时邓祝轩又向杯中加了一匙白糖,用筷子搅拌使其完全溶解之后,又递给了夏敏智。夏敏智尝了之后说:“更甜了。” 这时,两个小伙伴产生了困惑:白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那它们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提出问题: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授 ㈠ 板书课题,同时PPt 中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一遍。 接下来,学生完成下面【自主学习】中的习题。 ㈡【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5分钟)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在一定 下,向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增加( )或升高(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 )、蒸发( )或降低( ) 2、结晶 ⑴结晶的概念: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 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⑵结晶的方法:① (或降温结晶)。 ②通过减少溶剂的量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叫 结晶; ⑶应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 结晶,其大致过程为:

溶液浓度和溶解度的换算

溶液浓度和溶解度的换算 (师大附中高级教师王际定老师撰写) 学习误区: 溶液溶解度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关键是要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找出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间量的关系,如果要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必须用上密度。还要注意溶解度是对饱和溶液而言,溶液的浓度则与此无关。 学习点拔: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的克数。这个概念有四个要点:温度一定,溶液是饱和溶液,溶剂(一般是水)是100克,溶解溶质的克数,这个概念本身告诉了我们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量的关系,也告诉了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例如物质A在t℃时的溶解度为xg,则t℃时的饱和溶液中有溶剂(水)100g,溶质Axg,溶液为(100+x)g,质量百分比深度为[x/(100+x)]×100%=质量百分比浓度。如果要求A在t℃时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把溶质除以A的摩尔质量得到物质的量,把(100+x)g除以密度得到溶液的体积(mL),再根据溶液的物质的量概念(或公式)去计算。 例1硝酸钾在60℃时的溶解度为110g,求6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概念6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每含100g水,必有110g硝酸钾溶质,则溶液为:(100+110)g,然后根据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去计算。 解:硝酸钾的质量分数=[110/(100+110)]×100%≈52.4% 答:6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52.4%

例220℃时的饱和食盐水的食盐质量分数为26.5%,试计算20℃时食盐的溶解度。 分析:已知20℃时饱和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知道食盐水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关系,因为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从而可求出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即可求出溶解度。 解:设溶解度为x,则有: [x/(100+x)]×100%=26.5%x≈36(g) 或假设溶液为100g,则溶质为26.5g,溶剂为73.5g,溶解度为: [26.5g/(100g-26.5g)]×100g≈36g 例3某物质的式量为M,取V1ml该物质质量分数为a%的溶液,加Vml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试求: (1)若原溶液为饱和溶液时,求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2)原溶液铁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①已知深度为a%,若为饱和溶液,则溶解度可按公式求得。 解:设溶解度为x [xg/(x+100)g]=a/100x=100a/(100-a) 溶解度为[100a/(100-a)]g/100gH2O (1)已知原溶液的体积为V1ml,求物质的量浓度C,关键是求出V1ml溶液中

溶液与溶解度(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5、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名称溶质溶剂 石灰水氢氧化钙Ca(OH)2水H2O 盐酸氯化氢HCl 水H2O 碘酒碘I2酒精C2H5OH 6、溶解时的热现象:吸热(如硝酸铵) 温度不变(如氯化钠) 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7、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8、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说明物质分子之间有间隔) d、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 以溶液透明,注意透明和无色是两个概念。 e、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知识点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止后会分层。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溶液 溶解度练习题(含答案)

溶液溶解度练习题(含答案) 一、溶液选择题 1.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在60℃到80℃之间 B.t℃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C.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含结晶水)无法比较 D.把60℃时的105g KNO3饱和液降温至20℃,能析出晶体73.4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t℃时K2CO3和KNO3的溶解度相同,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60℃到80℃之间溶解度都包括126-139间的数值,所以t℃在60℃到80℃之间,故A正确; B、t℃时,两种物质只有是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则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B正确; C、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硝酸钾比碳酸钾多,如质量不等,则无法比较,故C正确; D、把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105g KNO3饱和液中溶剂是50g,溶质是55g,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g水中最多能溶15.8g,所以降温后能析出晶体39.2g,故D不正确。故选D。 2.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 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B 【解析】A、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故A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g,故B正确; C、t2℃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不确定,所以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错误;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不一定大于乙,故D错误。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加入50g水 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故B错误;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故C正确;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班级:初三一人数:45 任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我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概念。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度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3)举例: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 注:1.目前我们所学的所有的固体物质(熟石灰即氢氧化钙除外)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有的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比较溶解度时一定要在同温度下比较,否则不具可比性。 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意义:(1)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的都是某温度的溶解度。 (2)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恰好是饱和溶液,曲线以上的各点,表示的都是有未溶溶质的过饱和溶 液,曲线以下的各点表示的都是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等级 五、溶解度公式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溶液 溶解度易错大盘点经典

溶液溶解度易错大盘点经典 一、溶液选择题 1.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在100g水中加入120g固体,充分搅拌,在不同温度下存在①②③④四种状态.对这四种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状态①为不饱和溶液, 状态②③④均为饱和溶液 B.状态①降温至10℃,有110g晶体析出 C.各状态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D.将状态②加水200g再降温至40℃可达到状态③ 【答案】A 【解析】 A、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对应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对应是该温度的不饱和溶液,①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为90℃该物质不饱和溶液,②③④在溶解度曲线上为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正确; B、1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此时100g水能溶解20g 溶质;状态①降温至10℃,有(120g-20g)=100g晶体析出,错误; C、状态①的质量分数 = 120 100120 g g g + ×100%=54.5 %;②③④在溶解度曲线上为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温 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 100s + ×100%,状态②的质量分数 = 120 100120 g g g + ×100%=54.5 %;状态③的质量分数= 65 10065 g g g + ×100%=39.3 %;状态④ 的质量分数= 35 10035 g g g + ×100%=25.9 %;各状态的溶质质量分数:④=③>②>①;错 误;D、将状态②加水200g时,溶液中有水300g,溶质120g,再降温至40℃时,若可达

到状态③,则4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大于60g,错误。故选A。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 100s ×100%。 2.20℃时,往10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B.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D.所的溶液的质量为120g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只受温度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A不正确; B、硝酸钾部分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不正确; C、硝酸钾部分溶解,则溶液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 D、20g的硝酸钾部分溶解,溶液的质量小于120g,故D不正确。 故选C。 3.一定温度下,向盛有100g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再加入5克蔗糖,充分搅拌后一定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液的质量C.溶质的质量分数D.蔗糖的溶解度【答案】D 【解析】 【分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和,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详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100克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再加入5克蔗糖,不确定蔗糖是否溶解,溶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是否改变,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温度没有改变,溶解度一定不改变,故选D。 4.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溶解度曲线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完美结合

溶解度曲线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完美结合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第二初级中学 姚小伟 人教版教材中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分析为: 从二者转化表中可以看出: (1)对于温度二者的方法是相反的; (2)对于溶质和溶剂二者是二者相互转化中并未显示出这些相反的信息; 改编一:利用二者转化思路相反可以此可以改编如下: 改编二:把结晶方法增加到图形中 通过此图可以看出: (1)饱和溶液继续降低温度会析出晶体,是常见的结晶方法——冷却结晶。这也是对常见俗语“冬天捞碱”的解释; (2)饱和溶液继续减少溶剂会析出晶体,是常见的结晶方法——蒸发结晶。这也是对常见俗语“夏天晒盐”的解释; 但以上方法仍然有以下不足: (1)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时,对于改变温度的方法就不能再适应; (2)方法较多,记忆容易出错; 改编三:与溶解度曲线结合的图示法 (1)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液的二种状态,饱和 状态B 、C 、D 点;不饱和状态A 点; (2)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的基本策略是离开曲 线或接近曲线; (3)溶质与溶剂的各种操作始终相反(图中 用白色字体显示能直接观察出来的转化方法, 黑色字体则可以相反来得出)。 改编后的方法有以下优点: (1)转化原则简单易于记忆; (2)不受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影响,只要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②减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减少溶质②增加溶剂③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②减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减少溶质②增加溶剂③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 晶体 降低温度 减少溶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②减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减少溶质②增加溶剂③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1.知识回顾 (1)溶液是指 溶剂是溶质是 (2)下列物质分别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有 A NaCl B NH 4NO 3 C NaOH D CaO (3)将20gNaCl放50g水溶解后,剩余2gNaCl,则制得溶液克,其中溶质 g. 2.预习 (1) 叫做饱和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 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课内探究 1、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合作探究 P33活动与探究1,小组讨论并确定方案 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结论: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现象,讨论并得出结论: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水增多时,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 2、KNO 3 P33活动与探究2 (1)小组合作探究,并得出结论: KNO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3 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2)当温度改变时,杯底没溶的KNO 3 加热搅拌,观察并交流:杯底未见KNO 固体。 3 ,能否再溶? 此温下再加5 g KNO 3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 固体,即全溶。 3 结论: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 液。

中考化学饱和溶液、溶解度

考点19 饱和溶液、溶解度 一、选择题 1.(10福建省晋江1 2.)溶解度曲线为我们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提供了便利。请你根 据下图的溶解度 曲线判断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4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60℃时,将8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80g D.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乙 2.(10福建南安14.)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 ....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 3(2010·辽宁鞍山.)下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 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B.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5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始终有晶体析 D.将6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4.(10邵阳13)右图表示的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a、b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都很小 C.在t℃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当b中含少量a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b 5.(10徐州15)根据右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升温可使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饱和 C50℃时把9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190g溶液 D将50℃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时,B溶 液最浓 6.(10贵港12)右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 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甲 乙 丙40 0 t1t2t3 溶解度/g 温度/℃

溶液和溶解度

Chapter 3 solutions and solubility 溶液和溶解度 3.1 Types of Solutions 溶液的类型 Ⅰ.Key terms 关键词 Solution 溶液 Solvent 溶剂 Solutes 溶质 Concentrated solution 浓溶液 Diluted solution 稀溶液 Aqueous solution 水溶液 Miscible 相溶 Immiscible 不相溶 Alloys 合金 Saturated solution 饱和溶液 Unsaturated solution 不饱和溶液 II.Topics 知识点 ·What is solution? A homogeneous mixture of a solvent and one or more solutes. 溶液是由一种溶剂和一种或多种溶质组成的混合物。·What is solvent? A substance that has other substances dissolved in it. 溶剂是其它物质能够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What is solute? A substance that is dissolved in a solution. 溶质是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 ·What is concentrated solution? A solution that ha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solute to solvent than a dilute solution. 浓溶液是溶质与溶剂比例比稀溶液高的溶液。 ·What is dilute solution? It has a lower proportion of solute to solvent than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稀溶液是溶质与溶剂比例比浓溶液低的溶液。 ·A solution can be a gas, a liquid, or a solid. ·An aqueous solution is a solution in which water is the solvent.

最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 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 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柴五、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其中蔗糖可以用硝酸钾代替) [设问] 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 学生一:可以; 学生二:不可以; 演示实验:1、用量筒量取10mL水,分别注入三只烧杯中; 2、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8克(①)、16克(②)、24克(③)蔗糖,搅拌,观察 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烧杯①中完全溶解,烧杯②中完全溶解,烧杯③中有部分蔗糖剩余。小结:一杯水中不可能无限地溶解蔗糖。 设问:溶液①能否继续溶解蔗糖?溶液③能否继续溶解蔗糖? 学生:溶液①能继续溶解蔗糖,而溶液③不能继续溶解蔗糖。 讲解: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把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不饱和溶液,如溶液③即为蔗糖饱和溶液,溶液①即为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设计实验:如何使溶液③中的蔗糖继续溶解?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水至固体全部溶解、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小结: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剂。 实验设计:如何使溶液①变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入蔗糖至不再溶解、蒸发水至固体析出、降低温度至固体析出。 引导:冰水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小结: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设问:请设计实验证明溶液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方案, 演示实验:向②中继续添加蔗糖,观察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如果蔗糖溶解了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蔗糖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加入该溶液的溶质。 设问:现在溶液②已经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了,那么它还可以溶解别的物质吗? 学生一:不能,因为它是饱和溶液。

初三化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专项练习题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 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 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能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

6.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7.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 )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可能相同 D.无法判断 > 8.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在室温时难以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9.在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的石灰水,应采取的措施为( ) A.升温至刚有Ca(OH)2析出 B.降温至刚有Ca(OH)2析出 C.加水 D.加氢氧化钙至不再溶解 10.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克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降低温度接近0℃ 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 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 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 , 11.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12.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溶液 溶解度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

溶液溶解度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 一、溶液选择题 1.甲和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通过降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A.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不是大于,故A错误;B.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是降温,故B错误;C.20℃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指明在饱和溶液中,故C 错误;D.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因为在2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20℃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因为在2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 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 C.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化学中考试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答案)

2015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选择题 1.(2015?广东)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A .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B . 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 . 向一定质量的烧碱溶液中滴入盐酸 D . 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 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解答; B、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解答; C、根据烧碱溶液呈碱性,pH>7解答; D、根据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解答.

解答:解: A、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质质量开始增大,后减小;当冷却至室温后,温度降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反应停止后,质量不变,故错误; B、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氧气被消耗,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质量不变,故正确; C、烧碱溶液呈碱性,pH>7,故错误; D、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溶液质量增加,硝酸钾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答案:B 点评: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2.(2015?乐山)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 . 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 . 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 . 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 . 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考 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初中化学溶液 溶解度易错题精选

初中化学溶液溶解度易错题精选 一、溶液选择题 1.右图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 B.t1℃~t3℃,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两个交点,即t1℃和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错误;由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t3℃时,硫酸镁的溶解度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后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错误;在t2℃时,由于硫酸镁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故C正确;由于在t2﹣t3℃,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溶液会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而不会有晶体析出,故D错误。 【答案】B 【解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在加入少量同种溶质,搅拌,如能继续溶解,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不能溶解,原溶液为饱和溶液。A.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B.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晶体不再溶解,可证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3晶体析出,可能是升温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大,使溶液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D.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是因为降温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小。选B

(完整word版)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考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够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简便方法是继续加入相同溶质看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同一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二结晶的分类及运用 1.降温结晶(又称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硝酸钠从其水溶液中析出)。 2.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海水晒盐)。 3.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熟石灰从其水溶液中析出)。 考点三、练习题 1.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2.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 B.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3.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B.4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C.t℃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60 ℃时,100 g水中加入12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的是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1) (2) 4.上图(2)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B.t1 ℃~t3 ℃,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在t2 ℃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 ℃降至t2 ℃时,有晶体析出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B.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是乳化作用的结果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D.增大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大氧气的溶解度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降低温度能使任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B.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均可以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C.将2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到5%,需要加水200 g D.在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和蒸发溶液中的水分这两种方法,都能把8%的KNO3溶液变成15%的KNO3溶液7.图①是物质M和N的溶解度曲线。图②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M、N的饱和溶液,试管底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