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含氮量测定

含氮量测定

含氮量测定
含氮量测定

土壤中氮素的总贮量及其存在状态,与作物的产量在某种条件下有一定的正相关。土壤中氮素来源于四方面:动、植物残体的积累;有机、无机肥料的施用;土壤微生物及大气降水带入的氮。从形态上可以分成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类,其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机态氮约占全氮量的5%,绝大部分以有机态存在的氮素,需要在微生物的活动下逐渐分解矿化后,才能被植物利用。

我国植物大部分缺氮,因此施氮肥在大部分土壤上都有显著肥效,分析全氮含量可以判断土壤肥力,为推荐施肥量作参考。

土壤、植株和其它有机体中全氮的测定通常都采用开氏消煮法,用硫酸钾-硫酸铜-硒粉作加速剂。此法虽然消煮时间长,但控制好加速剂的用量,不易导致氮素损失,消化程度容易掌握,测定结果稳定,准确度较高,适用于常规分析。

1.2.3.1.开氏定氮法原理

土壤中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加速剂的参与下,经浓硫酸消煮分解,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碱化后把氨蒸馏出来,用硼酸吸收,标准酸滴定,求出全氮含量。硫酸钾起提高硫酸溶液沸点的作用,硫酸铜起催化剂作用,加速有机氮的转化,硒粉是一种高效催化剂,用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氮素损失。

该法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1.2.3.2.主要仪器和试剂

1.2.3.2.1.开氏瓶(50ml);半微量滴定管(10ml) 弯颈小漏斗;半微量定氮蒸馏器或普通定氮蒸馏仪;100ml三角瓶。

1.2.3.2.2.浓硫酸(相对密度1.84,三级)。

1.2.3.2.3.40%NaOH 称取工业用固体氢氧化钠(NaOH)420g,放入1000ml硬质烧杯中,加入约400ml蒸馏水,不断搅动(防止烧杯底部固结),溶解后转入塑料试剂瓶,加塞,防止吸收空气中CO2。放置几天,待Na2CO3沉降后,将清液虹吸入盛有约200ml无C02的水的塑料试剂瓶中,加水至1000ml。若用三级试制配置,则不用虹吸步骤,其它同上。

1.2.3.2.4.2%硼酸溶液称取20g硼酸(H3BO3,三级)用热蒸馏水(约60℃)溶解,冷却后稀释至1000ml,每L硼酸溶液中加入甲基红-澳甲酚绿混合指示剂20ml,并用稀酸或稀碱调节至紫红色(pH4.5)。

1.2.3.2.5.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0.099g溴甲酚绿和0.666g甲基红与玛瑙研钵中少量95%乙醇,研磨至指示剂完全溶解为止,最后加95%乙醇至100ml。

1.2.3.2.6.0.02或0.01NH2S04标准溶液先配制0.1NH2SO4溶液,标定后稀释5或10倍。

1.2.3.2.7.0.1NH2S04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每L水中注入3ml浓硫酸(三级),冷却,充分混匀。将碳酸钠(Na2CO3,二级或一级)装在扁形称量瓶中,在160℃烘2h以上,用称量瓶称取0.16一0.24g样品(精础到0.0001g) 3份,分别放入250ml三角瓶,溶于30毫g水中,加1-2滴溴甲酚绿-甲基红棍合指示剂,用配好的0.1N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紫红色,煮沸2-3min逐尽C02,冷却后继续滴定至溶液突变为葡萄酒红为终点。

同时做空白试验。控下式计算,取3次平均值。

NH=W*2000/Na2CO3*(v-v0)=w/0.05300*(v-v0)

式中W--称取Na2CO3重量,g;

V--标定所用酸溶液体积,ml;

V0 --空白试验所用酸溶液体积,ml。

1.2.3.2.8.混合催化剂称取硫酸钾(K2SO4~三级)100g,硫酸铜(CuSO4.H2O,三级)10

g和硒粉lg,均匀混合后研磨,使通过80目筛,贮于瓶中。

1.2.3.3.操作步骤

1.2.3.3.1.土样的消煮

称取风干土样(0.25毫米筛)约1g(精确到0.0001g),放入干燥的50ml开氏瓶中,加混合催化剂约1.8g,加2ml水;使其湿润,再加浓硫酸5ml。摇匀后,盖上小漏斗,放在电炉上,开始用小火加热,然后微消煮,当消煮液呈灰白色时,加高温度,待完全变为灰白稍带绿色后,再继续消煮1h,仔细观察消煮液中及瓶壁是否有黑色炭粒,如有,应延长消煮时间至炭粒消失为止,取下开氏瓶,冷却。

1.2.3.3.2.氮的测定

小心地将开氏瓶中全部消煮液转入半微量定氮蒸馏器的蒸馏室中,并用少量水洗涤开氏瓶4~5次,每次3一5ml,总用量不超过20ml(如果样品含氮量高可定容后吸取部分溶液蒸馏)。另备100ml三角瓶,内加入2%硼酸-指示剂溶液6ml,将三角瓶置于冷凝器的承接管下,管口插入硼酸溶液内。向蒸馏室内加2~40%NaOH20ml,立即关闭蒸馏室,进行蒸气蒸馏,待馏出液达30~40ml时,停止蒸馏。用少量水冲洗冷凝管,取下三角瓶,用标准酸溶液滴定至紫红色(葡萄酒红色),同时进行空白试验,校正试剂和滴定误差。或用普通定氮仪蒸馏。样品称于150ml开氏瓶内,按同样步骤消煮,冷却后将开氏瓶上的小漏斗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后除去,开氏瓶内加蒸馏水70ml,摇匀,冷却后将开氏瓶倾斜,用量筒沿瓶壁缓缓加入40%氢氧化钠25ml,使溶液成两层,并不使碱液弄到瓶口上,立即接到蒸馏装置上。将盛有8ml2%硼酸-指示剂溶液的三角瓶置于冷凝管下端的缓冲管下,使缓冲管下端浸在三角瓶硼酸液中,以免吸收不完全。打开螺丝夹(蒸气发生器内的水要预先加热至沸),通入蒸气,摇动开氏瓶内溶液使其混合均匀,打开加热电炉,通自来水冷凝,蒸馏15-20min后,检查蒸馏是否完全。检查方法;在缓冲管下取1滴馏出液于pH 1-14广泛试纸上,若有蓝色,应继续蒸馏,直至蒸馏完全为止。取下缓冲管和三角瓶,用少量蒸馏水冲洗缓冲

管,用标准酸滴定至紫红色,也需做空白试验。

1.2.3.4.数据处理

1.2.3.5.结果计算

全N%=(V-V0)N*0.014*100/W

式中N --标准酸当量浓度,

V--土壤消耗的标准酸体积,ml,

V0--空白试验消耗的标准酸体积,ml

0.014--N的毫当量,g;

W--样品重;g。

两次平行测定结果允许差为0.005%

1.2.3.6.注意事项

1. 全氮测定不宜用烘干土样,因为烘干过程中可能使含氮量发生变化,但测定结果一般以烘干土计算,故须另测土样的含水量,测定方法同土壤硝态氮,但不是用新鲜土样而是用风干土样。

2. 土壤含氮量在0.1%以下,称1.0g,0.1-0.2%称0.5-1.0g,在0.2%以上称0.5g以下。

3. 消煮过程中应该经常转动开氏瓶,使喷溅在瓶壁上的土粒及早回流到酸液中去。

4.本法测得的氮不包括NO3-N,因硝态氮在消煮过程中不完全还原为铵态氮,且易挥发损失,一般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小于全氮的1%,故忽略不计。

实验九土壤全氮的测定(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

一、目的意义

氮素是植物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的氮素多以有机态存在于土壤腐殖质中,只有少量的无机态氮肥,以硝酸根、亚硝酸根和氨根离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被土壤胶体吸附。土壤全氮包括了有机和无机态氮的总含量。测定土壤全氮含量不但可以作为施肥的参考,而且可以判断土壤肥力,据此拟定施肥措施。

二、方法原理

土壤中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剂的参与下,与浓H

2SO

4

共煮消化分解,使其

所含的氮转化为氨,并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再以蒸馏、扩散或比色等方法测定氮量。本实验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消化、蒸馏测氮,主要反应式如下:

NH

2·CH

2

CONH-CH

2

COOH

4

+H

2

SO

4

→2NH

2

-CH

2

CONH+SO

2

+(O)

NH

2

-CH

2

CONH+3H

2

SO

4

→NH

3

+2C0

2

↑+3SO

2

+ 4H

2

O

2NH

2-CH

2

CONH+2K

2

Cr

2

O

7

+9H

2

SO

4

→(NH

4

)

2

SO

4

+2K

2

SO

4

+2Cr

2

(SO

4

)

3

+4CO

2

+10H

2

O

(NH

4

)

2

SO

4

+2NaOH→Na

2

SO

4

+2H

2

O+2NH

3

NH

3

+H

3

BO

3

→H

3

BO

3

·NH

3

H

3

BO

3

·NH

3

+HCL→H

3

BO

3

+NH

4

CL

三、测定步骤

准确称取通过0.25mm孔筛的土样0.1~0.5g放入消化管中,有机质含量大于5%时应加1~2g焦硫酸钾,以提高硫酸的氧化能力。

加浓H

2SO

4

5ml,摇匀,使样品充分湿润。在消化管口加一小漏斗。于消化炉

上高温消煮15分钟左右(当大量冒白烟,摇动时瓶壁无黑色碳粒粘附即可)。

冷却后,用移液管加入5ml饱和重铬酸钾溶液,在消化炉上低温微沸5分钟(此时不能使硫酸发烟),加入重铬酸钾后,如瓶内液体呈绿色或消毒1~2分钟后变成绿色,应补加1g重铬酸钾继续消煮,若消煮5分钟以上才变绿色,又无发烟现象,则对结果无大影响。否则应弃去重做。

冷却后,把消化管理内容物洗入蒸馏室中,从加碱杯加入25ml 40% NaOH,通过蒸气,将盛有25ml 2%硼酸和1滴定氮混合指示剂的三角瓶承接于冷凝管下端(管口浸在三角瓶中的液面下,以免吸收不完全)。蒸馏20分钟后,检查蒸馏是否完全(方法是:在冷凝管下端取1滴蒸出液于点滴板上,加1滴纳氏试剂,如无黄色,即表示蒸馏完全。)如不完全,则继续蒸馏,直到蒸馏完全为止。

取下三角瓶(先用少量蒸馏水冲冷凝管下端),用0.02mol/LHCL标准液滴定,溶液由兰变为微红色即为终点。

实验的同时应做空白试验。

四、结果计算

式中:V—滴定样品时消耗HClml数;

O

—滴定空白时消耗HClml数;

0.014—1mg当量氮的克数;

N—HCL的当量浓度

五、试剂配制及仪器设备

⒈ 试剂

饱和重铬酸钾溶液:称取200g化学纯重铬酸钾溶于1000ml热蒸馏水中。

40% NaOH溶液:称取400g NaOH,加水溶解并不断搅拌,再稀释至1000ml,贮于塑料瓶中。

2%硼酸溶液:见水解性氮的测定。

定氮混合指示剂:见水解性氮的测定。

0.02mol/L盐酸溶液:取浓HCl1.67ml稀释至1000ml然后用标准硼砂标定。

纳氏试剂:称取134g NaOH溶于460ml蒸馏水中,为第一溶液,称碘化钾20g 溶于50ml蒸馏水,并加碘化汞使溶液至饱和状态(大约32g),为第二溶液,然后将两液混合即成。

⒉ 仪器设备

定氮蒸馏仪、消化炉、消化管、弯颈小漏斗、三角瓶、分析天平等。

注:变绿后15分钟;加重铬酸钾前,需冷却;加入重铬酸钾后,需摇均匀,

否则会喷射;消煮时间要足够,消煮H

2SO

4

以大量冒白烟为准;饱和重铬酸钾宜

随配随用,没有沉淀物析出。

测定总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测定总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试剂的配制、存放 碱性过硫酸钾的配制过程十分重要,掌握不好,会影响消解效果,对测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GB 11894—89中关于碱性过硫酸钾的配制,只是简单的说将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并未作其它要求。实际上,过硫酸钾的溶解速度非常慢,若要加快溶解,绝对不能盲目加热,即使加热,也最好采用水浴加热法,且水浴温度一定要低于60℃,否则过硫酸钾会分解失效。配制该溶液时,可分别称取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钠,两者分开配制,再混合定容,或者先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待其温度降到室温后再加入过硫酸钾溶解。若二者在一只烧杯中溶于水,应缓慢加水,同时搅拌,防止氢氧化钠放热使溶液温度过高引起局部过硫酸钾失效。 过硫酸钾的存放也要注意,应避免与还原性物质、硫、磷等混合存放,另外,过硫酸钾易吸潮,放出氧气,因此,为防止失效,要将其放在干燥的试剂橱中。 2、无氨水的制备 实验过程对水的要求非常严格,普通的蒸馏水往往还达不到实验要求。这时需再做二次加工以得到无氨水。在用蒸馏法制备无氨水时,GB11894—89中指出:“弃去前50ml馏出液,然后将馏出液收集在带有玻璃塞的玻璃瓶中”。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仅仅弃去前50ml馏出液是不够的。举个例子说,如果蒸出1 000ml的无氨水,先前蒸出的200ml馏出液都要弃去,最后蒸出的200ml馏出液也要弃去,只保留中间蒸出的无氨水待用,否则,重蒸无氨水的空白值往往还不如制备之前的普通蒸馏水空白值好。 3、实验室环境 总氮的分析应在无氨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室内不应含有扬尘、石油类及其它的氮化合物,绝对不能在分析氨氮等氮类项目的实验室中做总氮项目的分析,所使用的试剂、玻璃器皿等也要单独存放,避免交*污染,影响空白值。 4、玻璃器皿的洗涤 所使用的玻璃器皿应先用(1+9)盐酸浸泡后,再用无氨水冲洗数次才能使用,否则,也会造成空白值偏高或平行性较差的情况。 5、消解温度、压力的控制 对于使用医用手提蒸气灭菌器的实验室,因测定压力为1.1~1.4kg/cm2,温度为120℃~124℃,此时可以安装一个稳压器,将压力控制在该范围,这样就省去了通过人为切断电源控制的麻烦,稳定且省力。消解时,GB11894—89中要求达到规定温度压力后即开始计时,而笔者的经验是,达到规定温度压力后应当先放气使压力表指针回零,再次达到规定温度压力后再计时。或者直接打开放气阀加热一段时间,待蒸气灭菌器内的冷空气被彻底赶尽、放出热蒸气后再关闭放气阀消解,并且将消解温度控制在123℃,这样测定结果最为理想。 6、比色时的注意事项

实验二 食品中氮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食品中氮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 2. 掌握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包括样品的消化处理、蒸馏、滴定及蛋白质含量计算等。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含氮的化合物,食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共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留在消化液中,然后加碱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来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即得蛋白质含量。 因为食品中除蛋白质外,还含有其它含氮物质,所以此蛋白质称为粗蛋白。 三、仪器与试剂 (一)试剂 硫酸铜(CuSO4·5H20)、硫酸钾、硫酸(密度为1.8419g/L)、硼酸溶液(20g/L)、氢氧化钠溶液(400g/L)、0.01mol/L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混合指示试剂(0.1%甲基红乙溶液液1份,与0.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5份临用时混合)、大米。 (二)仪器微量定氮蒸馏装置:如图3- 所示。

四、实验步骤 1. 样品消化 称取黄豆粉约0.3 g (±0.001 g ),移入干燥的100 mL 凯氏烧瓶中,加入0.2 g 硫酸铜和6 g 硫酸钾,稍摇匀后瓶口放一小漏斗,加入20 mL 浓硫酸,将瓶以450角斜支于有小孔的石棉网上,使用万用电炉,在通风橱中加热消化,开始时用低温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泡沫停止后,再升高温度保持微沸,消化至液体呈蓝绿色澄清透明后,继续加热0.5 h ,取下放冷,小心加20 mL 水,放冷后,无损地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混匀备用,即为消化液。 试剂空白实验:取与样品消化相同的硫酸铜、硫酸钾、浓硫酸,按以上同样方法进行消化,冷却,加水定容至100 mL ,得试剂空白消化液。 2. 碱化蒸馏 量取硼酸试剂20.00 mL 于三角瓶中,使冷凝管的下端插入硼酸液面下,准确吸取10.00 mL 样品消化液进入反应室,并以50 mL 蒸馏水洗涤进样口流入反应室,棒状玻塞塞紧。使10 mL 氢氧化钠溶液用玻璃漏斗注入反应室。通入蒸汽蒸腾15 min 后,移动接收瓶,液面离开凝管下端,再蒸馏2min 。然后用少量水冲洗冷凝管下端外部,取下三角瓶,准备滴定。 同时吸取10.00 mL 试剂空白消化液按上法蒸馏操作。 4. 样品滴定 以0.1 mol/L 盐酸标准溶液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滴定样品和空白试样至pH 为5.0-5.2(国标中使用的甲基红-亚甲基蓝指示液的变色范围)。 5、数据记录 五、结果计算 10010100 0140.0)(21?????-=F m c V V X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甲醛法测定铵盐的方法。 2.掌握铵盐含量的计算。 二、实验原理 常见的铵盐如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是强酸弱碱盐,虽然NH 4+ 具有酸性,但由于K a ﹤10 –8 所以,不能直接滴定。生产和实验室中常采用甲醛法测定铵盐的含量。首先,甲醛 与铵盐反应,生成(CH 2)6N 4H + 和H + ,然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式为: 4NH 4+ + 6HCHO =(CH 2)6N 4H + + 3H + + 6H 2O (CH 2)6N 4H + + 3H + + 4OH – =(CH 2)6N 4 + 4H 2O 三、试剂 1.NaOH 标准滴定溶液c(NaOH)=L 。 2.酚酞指示液(10g/L )。 3.中性甲醛溶液(1︰1):取市售40%甲醛的上层清液于烧杯中,用水稀释一倍,加入1~2滴酚酞指示液,用L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粉色,再用未中和的甲醛滴至刚好无色。 四、实验内容 准确称取硝酸铵样品~3.0g(若是硫酸铵,称样量应先估算),放入100mL 烧杯中,加30mL 水溶解。将溶液定量转移至25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移液管吸取上述试液至锥形瓶中, 加5mL 中性甲醛溶液,摇匀,放置一分钟。在溶液中加2滴酚酞指示液,用c (NaOH )=LNaOH 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粉色30s 不褪即为终点,平行测定三次,同时作空白。 五、计算公式 34343c(NaOH)[V(NaOH)-V()]10M(NH NO ) ω(NH NO )100%25m 250 -??=?? 空白 式中 ω(NH 4NO 3)——NH 4NO 3的质量分数,%;

实验3 硫酸铵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讲稿)

实验三硫酸铵含氮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熟练掌握碱式滴定管、移液管及容量瓶的使用。 3、熟练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铵盐是强酸弱碱盐,但由于NH4+的酸性太弱Ka=5.6×10-10,故无法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准确滴定,因而采用间接滴定法,使NH4+转化为较强的酸然后滴定。通常采用甲醛法: 4 NH4+ + 6HCHO ═(CH2)6N4H+ + 3H+ + 6H2O (CH2)6N4H+的Ka=7.1×10-6,可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计量点时产物为(CH2)6N4,显微碱性,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50mL碱式滴定管1支;250mL锥形瓶3个;100mL烧杯1个;250mL 烧杯1个;100mL量筒1个;25mL移液管1支;250 mL容量瓶1个;玻璃棒2根;小滴瓶1个;洗瓶1个。 2、试剂:0.15mol·L-1NaOH标准溶液(待标定);1:1甲醛(约20%);0.2%酚酞;0.2%甲基红。 四、实验内容 1、0.15mol·L-1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准确称取1.9~2.3 g基准H2C2O4·2H2O于100mL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待H2C2O4·2H2O完全溶解后,定量转入25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

摇匀。(基准物质质量范围的确定:m1=1/2×0.15×20×126.07÷1000=0.19g; m2=1/2×0.15×25×126.07÷1000=0.24g,既可称大样,也可称小样)用25mL移液管移取上述H2C2O4·2H2O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用待标定的NaOH溶液滴定至呈微红色并保持半分钟不褪即为终点,平行滴定三份,计算NaOH溶液的浓度。 2、甲醛溶液的处理 量取15mL 原瓶装甲醛于250mL烧杯中,加入15mL蒸馏水,混匀,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中和至甲醛溶液呈微红色,备用。3、硫酸铵含氮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NH4)2SO4试样0.2~0.23g(21.2% = cVM N / 1000m×100%,V=20~25mL,c=0.15 mol·L-1,M N =14.01)于锥形瓶中,加水溶解(约25mL 左右),加入3~4滴甲基红指示剂,若呈黄色,则说明铵盐中不含游离酸;若呈红色,说明铵盐中含有游离酸,此时应该用NaOH事先中和,滴定至橙色或黄色,除去其中的游离酸。然后加入10mL已中和的1:1甲醛溶液,再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摇匀,静止1分钟。用0.15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三份。(此处强调滴定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红→黄→淡红) 五、问题讨论 1、NH4NO3、NH4Cl或NH4HCO3中的含氮量能否用甲醛法测定? 2、为什么中和甲醛中的游离酸使用酚酞指示剂,而中和(NH4)2SO4试样中的游离酸却使用甲基红指示剂? 3、NH4+为NH3的共轭酸,为什么不能直接用NaOH溶液滴定?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复合肥料中的总氮含量(精)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复合肥料中的总氮含量 摘要:运用kjeltec8400全自动凯氏定氮仪的消化系统,通过对消化方法的改进,成功测定了未知氮形态的复合肥料中的总氮含量。通过与现行国标方法对比,证明应用改进后的消化方法和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复合肥料中的总氮含量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 关键词:复合肥料;凯氏定氮仪;氮含量 determinationofthenitrogencontentofcompound fertilizerbykjeltec automaticazotometer minliang1,yaowen-hua1,xuguo-liang1,wangjian-fei2,muqi-ai3 (1.departmentofresourceandenvironment,baoshancollege,baoshan678001,yunnan,china;2.honghecenterofqualitysupervisionandinspection,mengzi661100,yunnan,china; 3.xishuangbannatropicalbotanicalgarden,chineseacademyo fscience,xishuangbanna666100,yunnan,china) abstract: animprovedmethod that can determinethe total nitrogencontentof compound fertilizer with unkown pattern of n bythekjeltecautomaticazotometer was employed.comparedwiththenationalstardand,it was foundthattheautomatickjeldahlautomaticazotometerbasedonthisimprovedmethod was aqu

实验七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最新资料推荐------------------------------------------------------ 实验七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实验七硫酸铵中含氮量的测定一、摘要通过二、目的要求 1. 学会用酸碱滴定法间接测定氮肥中氮的含量; 2. 进一步掌握天平、移液管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氨态氮的测定可选用甲醛法或蒸馏法测定。 氨水及碳酸氢铵则可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 甲醛法操作简单、迅速,但必须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否则结果易偏低。 蒸馏法操作简单,但该法准确可靠,是经典方法。 硫酸铵与甲醛作用, 可生成等量的酸, 其反应为: 2(NH4)2SO4 + 6HCHO = (CH2)6 N4 + 2H2SO4 + 6H2O 反应中生成的酸可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 达化学计量点时, 溶液 pH 约为 8.8, 故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根据 H+ 与 NH+4 等化学量关系, 可间接求 (NH4)2SO4中的含 N 量。 四、实验用品 1. 仪器分析天平,20ml 移液管,量筒,锥形瓶,碱式滴定管 2. 试剂固体(NH4)2SO4, NaOH (分析纯),20% 甲醛溶液,2%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 1、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 2、NaOH 标准溶液的标定:用差减法称取固体(NH4)2SO4 0.55-0.60 g 于烧杯中,加约30 ml 蒸馏水溶解,转移至 100mL 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摇匀。 1/ 7

用移液管吸取 20ml 该溶液于三角瓶中,加入18%中性甲醛溶液5ml ,放置反应 5 min 后,加1-2 滴酚酞,用 NaOH 滴定至终点(微红),记下所耗 NaOH 标准溶液的体积 VNaOH, 平行做2-3次。 计算试样中的含 N 量。 N%==(CV)NaOH*(14.1/100)*(100/20)/W(NH4)2SO4*100%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实验七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实验日期: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目的:1、掌握用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的原理和方法;2、熟练滴定操作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一、方法原理铵盐是常见的无机化肥,是强酸弱碱盐,可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其含量,但由于 NH4+的酸性太弱(Ka=5.6×10-10),直接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有困难,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采用甲醛法测定铵盐中的含氮量。 甲醛法是基于甲醛与一定量铵盐作用,生成相当量的酸(H+)和六次甲基四铵-6 盐(Ka=7.1×10 )反应如下:

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土壤学实验讲义 (修订版) 吴彩霞王静李旭东 2012年10月

目录 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采集与制备 实验二、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实验三、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实验四、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实验五、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实验六、土壤酸度的测定

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采集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和说明 为开展土壤科学实验,合理用土和改土,除了野外调查和鉴定土壤基础性状外,还须进行必要的室内常规分析测定。而要获得可靠的科学分析数据,必须从正确地进行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和制备做起。一般土样分析误差来自采样、分样和分析三个方面,而采样误差往往大于分析误差,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即使室内分析人员的测定技术如何熟练和任何高度精密的分析仪器,测定数据相当准确,也难于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故土样采集和制备是一项十分细致而重要的工作。 二、实验方法步骤 (一)土样采集 分析某一土壤或土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份土壤,这就是土样。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土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研究的土壤总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土壤剖面样品 土壤剖面样品是为研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发生分类。应按土壤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剖面,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由下而上的采集土样,一般在各层的典型部位采集厚约l0厘米的土壤,但耕作层必须要全层柱状连续采样,每层采一公斤;放入干净的布袋或塑料袋内,袋内外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剖面号码、土层和深度。 图1 土壤剖面坑示意图

2. 土壤混合样品 混合土样多用于耕层土壤的化学分析,一般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按地块分别采集混合土样。一般要求是: (1)采样点应避免田边、路旁、沟侧、粪底盘以及一些特殊的地形部位。 (2)采样面积一般在20—50亩的地块采集一个混合样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样品数。 (3)采样深度依不同分析要求而定,一般土壤表层取0-10cm,取样点不少于5点。可用土钻或铁铲取样,特殊的微量元素分析,如铁元素需改用竹片或塑料工具取样,以防污染。 (4)每点取样深度和数量应相当,集中放入一土袋中,最后充分混匀碾碎,用四分法取对角二组,其余淘汰掉。取样数量约1公斤左右为宜。 (5)采样线路通常采用对角线、棋盘式和蛇形取样法。 (6)装好袋后,栓好内外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深度、采集人和日期,带回室内风干处理 (二)土壤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过程中的要求: (1)样品处理过程中不能发生任何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免造成分析误差。 (2)样品要均一化,使测定结果能代表整个样品和田间状态。 (3)样品制备过程包括:风干一分选一去杂一磨碎一过筛—混匀一装瓶一保存一登记。 风干一将取回的土样放在通风、干燥和无阳光直射的地方,或摊放在油布、牛皮纸、塑料布上,尽可能铺平并把大土块捏碎,以便风干快些。 分选一若取的土样太多,可在土样均匀摊开后,用“四分法”去掉一部分,留下1000克左右供分析用。 去杂、磨细和过筛一将风干后土样先用台称称出总重量,然后将土样倒在橡皮垫上,碾碎土块,并尽可能挑出样品中的石砾、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等杂质,分别放入表面皿或其它容器中;将土样铺平,用木棒轻轻辗压,将辗碎的土壤用带有筛底和筛盖的0.25mm 筛孔的土筛过筛,并盖好盖、防止细土飞扬。不能筛过的部分,再行去杂,余下的土壤铺开再次碾压过筛,直至所有的土壤全部过筛,只剩下石砾为止。(样品通过多大筛孔、应依不同分析要求而定)。 混匀装瓶一将筛过的土壤全部倒在干净的纸上,充分混匀后装入500~1000ml磨口瓶中保存。每个样品瓶上应贴两个标签,大标签贴在瓶盖上。书写标签用HB铅笔或圆珠笔填

实验三、硫酸铵中含氮量的测定(讲义)

实验三硫酸铵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滴定操作。 3.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理。 二、实验原理 氮在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中的存在形式比较复杂。测定物质中氮含量时,常以总氮、铵态氮、硝酸态氮、酰胺态氮等含量表示。氮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蒸馏法,称为凯氏定氮法,适于无机、有机物质中氮含量的测定,准确度较高;另一种甲醛法,适于铵盐中铵态氮的测定,方法简便,生产中实际应用较广。 硫酸铵是常用的氮肥之一。由于铵盐中NH4+的酸性太弱(Ka=5.6×10-10),故无法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但硫酸铵可与甲醛作用,定量生成六次甲基四胺盐和H+,反应式如下: 4NH4+ + 6HCHO = (CH2)6N4H+ + 6H2O + 3H+ Ka 5.6×10-107.1×10-6 所生成的六次甲基四胺盐(Ka=7.1×10-6)和H+可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溶液呈现微红色即为终点。 (CH2)6N4H+ + NaOH =(CH2)6N4 + H2O H+ + OH-=H2O

由上式可知,4mol NH4+强化后生成3mol H+和3mol (CH2)6N4H+,共4mol 可被滴定的酸,故氮与NaOH的最终的化学计量比为1:1,由此可计算出N%。 如果试样中含有游离酸,加甲醛之前应事先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中和,以免影响测定的结果。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容量瓶,移液管 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0.1mol·L-1NaOH标准溶液,(1+1)甲醛溶液(即20%),硫酸铵试样, 0.2%酚酞指示剂、0.2%甲基红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 1.0.1mol·L-1 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采用差减法称量KHC8H4O4基准物质称取三份,每份0.4~0.6g,分别倒入三个250cm3锥形瓶中,加入30~40cm3水使之溶解后,加入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待标定的NaOH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微红色,并保持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记录滴定前后滴定管中NaOH溶液的体积。求得NaOH溶液的浓度,其各次相对平均偏差应≤±0.5%,否则需重新标定。 2. 甲醛溶液的处理: 甲醛中常含有微量甲酸是由甲醛受空气氧化所致,应除去,否则产生正误差。处理方法如下:取原装甲醛(40%)的上层清液于烧杯

硫酸铵中含氮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硫酸铵中含氮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篇一:硫酸铵含氮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硫酸铵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滴定操作。 二、实验原理 nh ?4 ?10?8K,c?Ka?10,故的a为5.6?10 不能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通常采用甲醛法间接测定铵盐中的氮含量。甲醛与四胺 nh ? 4作用,定量生成h+和质子化的六亚甲基 ?

(ch2)6n4h ? ? ? 4nh4?6hcho?(ch2)6n4h?3h?6h2o Ka?7.1?10?6 生成h+和 (ch2)6n4h ? ? ? 可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 ? (ch2)6n4h?3h?4oh?(ch2)6n4?4h2o 计量点时产物 作指示剂。颜色变化: (ch2)6n4,其水溶液显微碱性。选用酚酞 (加甲醛后)红色酚酞,滴——浅黄色——淡红色naoh 滴naoh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碱式滴定管,250ml锥形瓶,100ml烧杯, 100ml容量瓶,10.00ml移液管

2、0.1000mol·L-1naoh溶液,(1+1)甲醛溶液,甲基红指示剂,滴酚酞指示剂,硫酸铵试样 四、实验步骤 准确称取(nh4)2so4试样0.80—0.90g于100mL烧杯 中,加约30mL蒸馏水溶解,定量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至刻度,摇匀。 用移液管移取上述溶液10.00mL于锥形瓶中,加1滴甲-1 基红指示剂,此时溶液呈红色,用0.1000mol·Lnaoh 溶液中和至溶液呈黄色。加入6mL(1+1)甲醛溶液,再加2滴酚 -1 酞指示剂,摇匀,放置1min后,用0.1000mol·L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黄色,再变为微橙红色,并持续30s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三份。 4nh4?6hcho?(ch2)6n4h?3h?6h2o ?6(:硫酸铵中含氮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Ka?7.1?10 ? ? ? (ch2)6n4h?3h?4oh?(ch2)6n4?4h2o

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测定方法总结

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测定 方法总结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测定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水中3种形态氮测定的意义。 ?掌握水中3种形态氮的测定方法与原理。 ?水体中3种形态氮检出的环境化学意义 二、仪器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500~1000mL全玻璃磨口蒸馏装置。 3.pH计。 4.恒温水浴槽。 5.电炉:220V/1kW。 6.比色管:50mL。 7.陶瓷蒸发皿:100mL或200mL。 8.移液管:1mL、2mL、5mL。 9.容量瓶:250mL。 三、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1、原理 ?氨氮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黄棕色的络合物,其色度与氨氮的含量成正比,可在 420nm波长下使用光程长为10mm的比色皿比色测定,最低检出浓度为L。 2K2[HgI4]+3KOH+NH3=[Hg2O·NH2]I+2H2O+7KI 2、试剂

?无氨水:水样稀释及试剂配制均需用无氨水。配制方法包括蒸馏法(每升蒸馏水 中加入浓硫酸进行重蒸馏,馏出水接收于玻璃容器中)和离子交换法(让蒸馏水通过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来制备)。 ?磷酸盐缓冲液(pH为):称取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溶于水中并稀释至 1000mL,配制后用pH计测定其pH值,并用磷酸二氢钾或磷酸氢二钾调节pH 为。 ?吸收液:2%硼酸或L硫酸。 ?纳氏试剂:碘化汞-碘化钾-氢氧化钠。称取16g氢氧化钠溶于50mL水中,冷 却至室温。称取7g碘化钾和10g碘化汞,溶于水中,然后将此溶液在搅拌下, 缓慢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稀释至100mL。贮存于棕色瓶内,用橡皮塞塞 紧,于暗处存放,有效期可达一年。 ?50%酒石酸钾钠溶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溶于100mL水中,加热煮沸,以驱 除氨,充分冷却后稀释至100mL。 ?氨氮标准溶液:CN=1mg/mL。称取无水氯化铵(于100~105℃下干燥2h)溶 于无氨水中,转入1000mL容量瓶内,用无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准确吸取该溶液于1000mL容量瓶内,用无氨水稀释至刻度,其浓度为10ug/mL。 ?硫酸锌溶液:10%(m/V)。 ?氢氧化钠溶液:25%(m/V)。 3、步骤 (1)水样蒸馏 先在蒸馏瓶中加200mL无氯水,加10mL磷酸盐缓冲液和数粒玻璃珠,加热至馏出物中不含氨为止,冷却,然后将蒸馏液倾出(留下玻璃珠)。量取水样200mL置于蒸

实验题目: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工业分析专业实验 实验题目: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班级:应化0704 学号: 07220410 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题目: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一、摘要 本实验采用甲醛法进行测定,将配制好的硫酸铵溶液加入少量甲醛,使NH 4+ 转换成等量的酸性较强的(CH 2)6N 4H +和H + ,然后用标定的NaOH 以酚酞做指示剂法进行滴定,根据消耗的NaOH 体积计算得出硫酸铵中氮的含量为14.15%。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弱酸强化的基本原理; 2、熟练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掌握甲醛法测定氨态氮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4、熟练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理。 三、实验原理 氨态氮的测定可选用甲醛法或蒸馏法测定。氨水及碳酸氢铵则可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甲醛法操作简单、迅速,但必须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否则结果易偏低。硫酸铵是常用的氮肥之一。由于NH 4+的酸性太弱(Ka = 5.6×10-10 )故无法用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可将硫酸铵与甲醛反应,定量生成质子化六亚甲基四胺和游离的H +,反应式如下: 4NH 4+ + 6HCHO = (CH 2)6N 4H + + 3H + + 6H 2O 生成的质子化六亚甲基四胺(Ka = 7.1×10-6 )和H + 可用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以酚酞作指示剂,滴定至溶液呈现稳定的微红色,即为终点。根据 H + 与NH +4 等化学量关系计算试样中氮的质量分数。 ()/1000 %10025.00250 NaOH N cV M N m = ? 生成的(CH 2 )6N 4H +的Ka=7.1?10-6,也可以被NaOH 准确滴定,因而该反应被称为弱酸的强化。这里的4molNH 4+在反应中生成了4mol 可被准确滴定的酸,故氮与NaOH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若试样中含有游离酸,加甲醛之前应事先以甲基红为试剂,用NaOH 溶液预中和甲基红变为黄色(PH ≈6),再加入甲醛,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 标准溶液

土壤中氮含量的测定分析(精)

土壤中氮含量的测定分析 核心提示:摘要:概述了土壤中氮元素的存在形式、土壤全氮、无机氮(包括铵态氮、硝态氮)水解氮、酰胺态氮的测定方法。关键词:土壤;全氮;测定方法土壤是作物氮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素包括无机态氮和有机态... 摘要:概述了土壤中氮元素的存在形式、土壤全氮、无机氮(包括铵态氮、硝态氮)水解氮、酰胺态氮的测定方法。 关键词:土壤;全氮;测定方法 土壤是作物氮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素包括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两大类,其中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小分子的氨基酸可直接被植物吸收,有机态氮必须经过矿化作用转化为铵,才能被作物吸收,属于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无机态氮含量不到 5%,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很少。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属于速效氮。无机态氮包括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和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铵离子,作物都能直接吸收。土壤对硝酸根的吸附很弱,所以硝酸根非常容易随水流失。在还原条件下,硝酸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还原为气态氮而逸出土壤,即反硝化脱氮。部分铵离子可以被粘土矿物固定而难以被作物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非常容易以氨的形式挥发掉。土壤腐殖质的合成过程中,也会利用大量无机氮素,由于腐殖质分解很慢,这些氮素的有效性很低。 土壤中的氮素主要来自施肥、生物固氮、雨水和灌溉水,后二者对土壤氮贡献很小,施肥是耕作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而自然土壤的氮素主要来自生物固氮。 土壤含氮量受植被、温度、耕作、施肥等影响,一般耕地表层含氮量为0.05%~0.30%,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含氮量在 0.50%~0.60%以上。我国土壤的含氮量,从东向西、从北向南逐渐减少。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形态的氮素,无论是化学肥料,还是有机肥料,都可以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相互转化。 1 土壤全氮的测定 1.1 开氏法 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工作者对全氮的测定方法不断改进,提出了许多新方法,主要有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高氯酸-硫酸消化法、硒粉-硫酸铜-硫酸消化法。但开氏法目前仍作为一个统一的标准方法,此法容易掌握,测定结果稳定,准确率较高。 开氏法测氮的原理为:在盐类和催化剂的参与下,用浓硫酸消煮,使有机氮分解为铵态氮。碱化后蒸馏出来的氨用硼酸吸收,以酸标准溶液滴定,求出土壤全氮含量(不包括硝态氮)。含有硝态和亚硝态氮的全氮测定,在样品消

植物氮素测定指标以及方法

一、测定与计算指标 1、测定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穗粒重;再按茎叶、籽粒等器官分开,分别测定茎叶与籽粒的干物重与含N量; 2、通过测定的指标计算: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1000)、植株吸氮量(不同部位干物重与其含氮量(%)之积的总和)、植株含氮量(%)(植株吸氮量占整株干物质量的百分比)、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单位氮素生产的干物质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熟期植株单位氮素生产的籽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籽粒氮积累总量/植株氮素积累总量)、植株N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地上部N 素积累量); 二、总的指标分类汇总(一株小麦实际上指的是由一粒种子长出的一丛) (一)与产量相关的形状指标 (田间进行) 1、单株分蘖数:单株总茎数;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田间进行,每行选择3个处理也就是3丛,分别测出再求平均)。 2、单株有效穗数:单株有效成穗的个数;其中有效穗表示每穗实粒数多于5粒者为有效穗(白穗算有效穗)。(田间进行,每行选择3个处理也就是3丛,同上)。 3、株高:(小麦根部至顶部之间的距离,不包括芒长,其中芒长是指穗上面尖尖的芒刺),用卷尺测量。(田间进行,测选定的4株外加1株求平均)。 (在材料收回来之后,先选择我们所需的4株另外再加1株,共5株,将穗长与小穗数测定了,再用自来水将材料(主要是茎叶部分)冲洗三遍,再用去离子水冲洗三遍;然后用吸水纸吸取残留水分,然后将材料然后放2天,等材料稍微干燥后,将之前的5株进行人工脱粒,测定每穗的穗粒数,根据它和小穗数计算出小穗粒数,在此步骤之后便可将我们所需的4株植株分为茎叶与籽粒部分,进行杀青烘干测定干物重与含N量了。其余的材料再放置几天,脱粒之后测定千粒重) 4、穗长:每行取5穗进行穗长的测定,平均值为该株系的穗长。 5、小穗数:每穗上面长得对称的就是小穗数; 6、穗粒数:平均每穗粒数,一般的小麦在30粒左右。 7、小穗粒数:每个小穗数里面所含有的籽粒的数量,一般在1-5之间;(实

总氮(TN)测定

总氮(TN)的测定 总氮(TN)的测定 氮类可以引起水体中生物和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恶化,出现富营养化。 总氮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1、测定方法: (1)有机氮和无机氮(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加和得之。 (2)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2、水样保存 在24小时内测定。 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 1、原理 水样在60℃以上的水溶液中按下式反应,生成氢离子和氧。 K2S2O8+H2O→2KHSO4+1/2O2 KHSO4→K++HSO4- HSO4-→H++SO42- 加入氢氧化钠用以中和氢离子,使过硫酸钾分解完全。 在120-124℃的碱性介质中,用过硫酸钾作氧化剂,不仅可将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为硝酸盐,同时也将大部分有机氮转化为硝酸盐,而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于波长220nm和275nm处测吸光度。其摩尔吸光系数为1.47×103

从而计算总氮的含量。 2、仪器: (1)紫外分光光度计、 (2)压力蒸汽消毒器或家用压力锅 (3)25ml具塞磨口比色管 试剂: (1)碱性过硫酸钾:称取40g过硫酸钾,15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贮于聚乙烯瓶中,保存一周。 (2)1+9盐酸 (3)硝酸钾标准贮备液:称取0.7218g经105-110℃烘干4h硝酸钾溶于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定容。此溶液每毫升含100微克硝酸盐氮。加入2ml 三氯甲烷为保护剂,稳定6个月。 (4)硝酸钾标准使用液:吸取10ml贮备液定容至100ml既得。此溶液每毫升含10微克硝酸盐氮。 3、实验步骤: (1)校准曲线的绘制 ①分别吸取0、0.50、1.00、2.00、3.00、5.00、7.00、8.00ml硝酸钾标准使用液于25ml比色管中,稀释至10ml。 ②加入5ml碱性过硫酸钾溶液,塞紧磨口塞,用纱布扎住,以防塞子蹦出。

氮测定法原理

凯氏定氮法原理,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三少整理版) 三鹿奶粉事件让全国人民知道了三聚氰胺,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现行国家标准和国际通行测定方法是经典凯氏定氮法,三少作为一名分析人员,现在将凯氏定氮法原理,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写出来,看看凯氏定氮法在蛋白质含量中的缺陷。 何为凯氏定氮法? 简单地说,凯氏定氮法是一种检测物质中“氮的含量”的方法。蛋白质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蛋白质经硫酸和催化剂分解后,产生的氨能够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氨,再经过碱化蒸馏后,氨即成为游离状态,游离氨经硼酸吸引,再以硫酸或盐酸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就可以推算出食品中的蛋白含量。 一. [凯氏定氮法原理] 凯氏定氮法首先将含氮有机物与浓硫酸共热,经一系列的分解、碳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复杂过程,最后有机氮转变为无机氮硫酸铵,这一过程称为有机物的消化。为了加速和完全有机物质的分解,缩短消化时间,在消化时通常加入硫酸钾、硫酸铜、氧化汞、过氧化氢等试剂,加入硫酸钾可以提高消化液的沸点而加快有机物分解,除硫酸钾外,也可以加入硫酸钠、氯化钾等盐类类提高沸点,但效果不如硫酸钾。硫酸铜起催化剂的作用。凯氏定氮法中可用的催化剂种类很多,除硫酸铜外,还有氧化汞、汞、硒粉、钼酸钠等,但考虑到效果、价格及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应用最广泛的是硫酸铜。使用时常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次氯酸钾等作为氧化剂以加速有机物氧化。消化完成后,将消化液转入凯氏定氮仪反应室,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将NH4+转变成NH3,通过蒸馏把NH3驱入过量的硼酸溶液接受瓶内,硼酸接受氨后,形成四硼酸铵,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直到硼酸溶液恢复原来的氢离子浓度。滴定消耗的标准盐酸摩尔数即为NH3的摩尔数,通过计算即可得出总氮量。在滴定过程中,滴定终点采用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指示剂颜色变化来判定。测定出的含氮量是样品的总氮量,其中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 反应式如下: 1.有机物中的氮在强热和CuSO4,浓H2SO4 作用下,消化生成(NH4)2SO4 反应式为:H2SO4==SO2+H2O+[O] R. CH.COOH+[O]==R.CO.COOH+NH3 NH3 R.CO.COOH+[O]==nCO2+mH2O

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精)

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total nitrogen-Alkaline potassium persulfate digestion-UV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GB 11894 -8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用碱性过硫酸钾在120 ~124 ℃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水中总氮的方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水、地下水的测定。本法可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氨、无机铵盐、溶解态氨及大部分有机含氮化合物中氮的总和。 氮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50mg /L ,测定上限为4mg /L 。 本方法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47×10 3 L·mo1 -1 · cm -1 。 测定中干扰物主要是碘离子与溴离子,碘离子相对于总氮含量的2.2 倍以上,溴离子相对于总氮含量的3.4 倍以上有干扰。 某些有机物在本法规定的测定条件下不能完全转化为硝酸盐时对测定有影响。 2 定义

2.1 可滤性总氮:指水中可溶性及含可滤性固体( 小于0.45μm 颗粒物) 的含氮量。 2.2 总氮:指可溶性及悬浮颗粒中的含氮量。 3 原理 在60 ℃以上水溶液中,过硫酸钾可分解产生硫酸氢钾和原子态氧,硫酸氢钾在溶液中离解而产生氢离子,故在氢氧化钠的碱性介质中可促使分解过程趋于完全。 分解出的原子态氧在120 ~124 ℃条件下,可使水样中含氯化合物的氮元素转化为硝酸盐。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机物同时被氧化分解。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波长220 和275nm 处,分别测出吸光度A 220 及A 275 按式(1) 求出校正吸光度A : A =A 220 -2A 275 (1) 按A 的值查校准曲线并计算总氮( 以NO 3 -N 计) 含量。 4 试剂和材料 除非(4.1) 另有说明外,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的分析纯试剂。 4.1 水,无氨。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 4.1.1 离子交换法:将蒸馏水通过一个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氢型) 柱,流出液收集在带有密封玻璃盖的玻璃瓶中。 4.1.2 蒸馏法:在1000mL 蒸馏水中,加入0.10mL 硫酸(p=1.84g /mL) 。并在全玻璃蒸馏器中重蒸馏,弃去前50mL 馏出液,然后将馏出液收集在带有玻璃塞的玻璃瓶中。

01实验1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实验一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实验日期: 实验目的: 1、掌握用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的原理和方法; 2、熟练滴定操作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一、方法原理 铵盐是常见的无机化肥,是强酸弱碱盐,可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其含量,但由于NH 4+ 的酸性太弱(Ka =5.6×10-10 ),直接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有困难,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采用甲醛法测定铵盐中的含氮量。 甲醛法是基于甲醛与一定量铵盐作用,生成相当量的酸(H + )和六次甲基四铵盐(Ka =7.1×10-6 )反应如下: 4NH 4 + + 6HCHO = (CH 2)6N 4H + + 6H 2O + 3H + 所生成的H + 和六次甲基四胺盐,可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再按下式计算含量。 式中M N —氮原子的摩尔质量(14.01 g/mol)。 二、主要试剂 1、0.1 mol/L NaOH 溶液 2、0.2%酚酞溶液 3、0.2%甲基红指示剂 4、甲醛溶液1:1 三、测定步骤: 1、NaOH 溶液浓度的标定 洗净碱式滴定管,检查不漏水后,用所配制的NaOH 溶液润洗2~3次,每次用量5~10mL ,然后将碱液装入滴定管中至“0”刻度线上,排除管尖的气泡,调整液面至0.00刻度或零点稍下处,静置1min 后,精确读取滴定管内液面位置,并记录在报告本上。 用差减法准确称取0.4~0.6g 已烘干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放入三个已编号的250mL 锥形瓶中,加20~30mL 水溶解(若不溶可稍加热,冷却后),加入1~2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 ·L -1 NaOH 溶液滴定至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计算NaOH 标准溶液的浓度。 2、甲醛溶液的处理:甲醛中常含有微量甲酸是由甲醛受空气氧化所致,应除去,否则产生正误差。处理方法如下:取原装甲醛(1)(40%)的上层清液于烧杯中,用水稀释一倍,加入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0.1 mol/LNaOH 溶液中和至甲醛溶液呈淡红色。 3、试样中含氮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0.4~0.5 g 的NH 4Cl 或1.6~1.8 g 左右的(NH 4)2SO 4 于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 然后定量地移至250 ml 溶量瓶中,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移液管移取试液25 ml 于锥形瓶中,加1~2滴甲基红指示剂, 溶液呈红色, 100 1000 /)(%?= m M CV N N NaOH

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 2、掌握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包括样品的消化处理、蒸馏、滴定及蛋白质含量计算等。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含氮的化合物。食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共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留在消化液中,然后加碱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来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即得蛋白质含量。 因为食品中除蛋白质外,还含有其它含氮物质,所以此蛋白质称为粗蛋白。 三、仪器与试剂 硫酸铜(CuSO4·5H20)硫酸钾硫酸(密度为1.8419g/L)硼酸溶液(20g/L) 氢氧化钠溶液(400g/L)0.01mol/L盐酸标准滴定溶液。 混合指示试剂:0.1%甲基红乙溶液液1份,与0.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5份临用时混合。 微量定氮蒸馏装置:如图3-所示。 图3-微量凯氏定氮装置 1、电炉; 2、水蒸气发生器(2L平底烧瓶); 3、螺旋夹a; 4、小漏斗及棒状玻璃塞(样品入口处); 5、反应室; 6、反应室外层; 7、橡皮管及螺旋夹b;8、冷凝管;9、蒸馏液接收瓶。 四、实验步骤 1、样品消化 称取样品约2.00g(±0.001g),移入干燥的100mL凯氏烧瓶中,加入0.2g硫酸铜和6g硫酸钾,稍摇匀后瓶口放一小漏斗,加入20mL浓硫酸,将瓶以450角斜支于有小孔的石棉网上,使用万用电炉,在通风橱中加热消化,开始时用低温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泡沫停止后,再升高温度保持微沸,消化至液体呈蓝绿色澄清透明后,继续加热0.5h,取下放冷,小心加20mL水,放冷后,无损地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混匀备用,即为消化液。 试剂空白实验:取与样品消化相同的硫酸铜、硫酸钾、浓硫酸,按以上同样方法进行消化,冷却,加水定容至100mL,得试剂空白消化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