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内转移性肿瘤

眼内转移性肿瘤

眼内转移性肿瘤
眼内转移性肿瘤

眼内转移性肿瘤

*导读:眼内转移性肿瘤比较少见,因为眼动脉与颈内动脉成直角分支,所以血流中的肿瘤栓子由于血流速度关系往往容易停留于颅内(脑及脑膜),而不易经过眼动脉进入眼内。……

概述

眼内转移性肿瘤比较少见,因为眼动脉与颈内动脉成直角分支,所以血流中的肿瘤栓子由于血流速度关系往往容易停留于颅内(脑及脑膜),而不易经过眼动脉进入眼内。

病因

单眼者多,左眼多于右眼,因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上发生,肿瘤栓子经此处上行易入左眼,而右侧需要绕过无名动脉,比较困难。也有双眼同时发病者,但少见。癌肿多于肉瘤或黑色素瘤,因为全身癌肿的发病率较肉瘤或黑色素瘤高,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癌,其次为肺癌、胃癌等。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脉络膜。症状

为全身症状之一,一般是晚期转移到眼内,但也有早期即转移到眼内者。

视力障碍:早期症状常有中心暗点及视力减退,因为眼内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后极部,尤其黄斑部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如肺癌咽癌等。严重者到晚期可以出现继发性青光眼。

检查

转移性肿瘤病程发展较迅速,常伴随有发烧、消瘦、乏力及原发灶的肿块,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大多数病例可检出高水平的免疫复合物( 25μg/ml),癌胚抗原大于10ng/ml,则提示有转移性疾病的可能。眼部的平面视野可查出与肿瘤相符的绝对暗点。另外可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B 超、CT检查。

治疗

主要是治疗原发病灶,患眼早期亦可试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但如视力已丧失且眼痛较重者可作眼球摘除术。预后不佳。

双肺转移瘤CT表现

双肺转移瘤CT表现 患者男,68岁,查体发现,无明显阳性体征(资料来源于丁香园)

分析一: 男性,68岁,体健发现双肺多发空洞结节 影像表现:左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病灶,边界不规则,内见空洞,与胸膜粘连,边缘可见长毛刺;两肺见多发小结节灶,包括实变结节,空洞结节,"晕征"结节;纵隔内见淋巴结显示 诊断:左下肺肺癌伴双肺转移首先考虑 如果是转移,该病例转移结节分布相对较均匀,这点在转移中不常见;看来是急性转移转移结节分布特点:胸膜下;两下肺为主 征象分析: 空洞型转移---结节4%的肺部转移性结节,发生空洞,多来源于颈部肿瘤及泌尿生殖系统鳞状细胞癌 转移结节伴晕征---多来自富血供肿瘤,如血管肉瘤,周围是出血;少数是周围肺泡或肺间质的侵犯引起 其他可能:结核;真菌感染; 分析二: 双肺弥漫大小不等结节状密影,大部分可见囊变,以双下肺及中外带病灶较密集,双肺多发转移的诊断应该没问题,但是在原发灶方面还有要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们复习一下肺癌肺内转移。肺癌肺内转移的途径主要有血行转移、淋巴道转移、支气管播散和混合性转移。 血行性转移是主要的转移途径,多数是侵犯肺动脉,然后在进入肺内,也可以先侵犯肺静脉,然后经左心—主动脉—支气管动脉再进入肺,双肺表现为多发结节,以双下肺和双肺中外带明显;淋巴道转移肺内表现有肺间隔不规则增厚(癌性淋巴间隔浸润),典型者从肺门向外周放射性突出,肺内可出现多发小结节,多在2mm左右,主要分布在血管束、小叶间隔和胸膜下,可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播散表现为双肺中、内带沿支气管走行大小不等小结节状密影。本病例符合血行性转移的特点。 肺癌肺内转移一般表现为实性结节,而囊性结节较少见,主要是黏液腺癌的转移;而其它囊性转移结节的原发瘤多见于来自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腺癌,男性前者多见,女性后者多见。 本病例患者为老年患者,在考虑肺癌肺内转移的同时还应该排除一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癌转移的可能性。 分析三: 影像表现:左肺下叶外基底段可见密度增高的结节样病灶,边界不规则,内有空洞,与胸膜粘连,边缘可见长毛刺;双肺可见散在、多发小结节,多处于血管旁,形态各异,大小不等,部分结节含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 诊断:1、左下肺癌伴双肺转移 2、双肺转移瘤 鉴别诊断: 1、肺结核;结节特点不符合粟粒性肺结核表现 2、真菌感染:临床证据不充分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发表者:陈小兵?4378人已访问 骨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转移性骨肿瘤出现骨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介导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细胞浸润,蔓延至骨膜或者扩散至神经组织而致持续性骨痛。(2)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引起骨组织变薄所致;大的转移灶,骨皮质张力增加,引起骨痛。(3)骨转移癌灶部位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激活和致敏关节感觉,从而招致疼痛加剧。在骨转移的治疗上要有以下认识:①恶性肿瘤病人出现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②骨转移产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疗;③单纯骨转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长于内脏转移的病人;④骨转移病人症状的出现,要比肺转移及肝转移早,症状亦较之严重。 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下面五种手段联合运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一) 药物治疗 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按时给药的原则。给药途径有口服、通过皮肤、直肠、持续的皮下、静脉内注射和髓内注射方式。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加强止痛疗效。根据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及激素治疗,如对乳腺癌、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发生的骨转移,采用针对原发病灶治疗敏感的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灶也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对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灶也会有一定的疗效。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是破骨细胞的强力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及肿瘤细胞释放疼痛递质。孙辉等报道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瘤疼痛均达到80%以上的有效率。高钙血症会影响10%~40%的癌症患者。高钙血症的常见并发症状为厌食、恶心、呕吐和多尿、脱水以及便秘等。神志模糊也是常见的症状,可以发展到行动迟缓和昏迷。二膦酸盐治疗是抗高钙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使70%~100%恶性高钙血症患者的血浆钙离子浓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 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肺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肺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肺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s of the lung) 肺是转移瘤的好发脏器,大量尸检结果显示,有20%~54%胸外恶性肿瘤的病人发生肺转移。肺转移的途径可以是血行播散、淋巴道转移或邻近器官直接侵犯。以绒毛膜癌、乳腺癌多见,恶性软组织肿瘤、肝癌、骨肉瘤和胰腺癌次之;还有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和肾胚胎癌等。 肺转移瘤以血行转移最为常见,血行转移为肿瘤细胞经腔静脉回流到右心而转移到肺。瘤栓到达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后,可浸润并穿过血管壁,在周围间质及肺泡内生长,形成肺转移瘤。淋巴道转移多由血行转移至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床,继而穿过血管壁侵入支气管血管周围淋巴结,癌瘤在淋巴管内增殖,形成多发的小结节病灶。常发生于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小叶间隔及胸膜下间质,并通过淋巴管在肺内播散。肿瘤向肺内直接转移的原发病变为胸膜、胸壁及纵隔的恶性肿瘤。 肺部转移性肿瘤较小时,很少出现症状,特别是血行性转移,咳嗽和痰中带血并不多见。大量的肺转移可出现气促,尤其是淋巴性转移。通常起病潜隐而进展较快,在数周内迅速加重。胸膜转移时,有胸闷或胸痛。肺部转移性肿瘤变化快,短期内可见肿瘤增大、增多,有的在原发肿瘤切除后或放疗、化疗后。有时可缩小或消失。 典型肺转移多能明确诊断,主要表现为: 1.血行转移:多发是肺转移瘤特征(在多发肺结节中,转移瘤占70%~80%),表现为两肺多发结节灶, 边缘多清楚、密度均匀,以两肺中下野、外周常见,67%见于胸膜下, 25%发生在肺野外1/3。较大的病灶可达10cm以上,较小的病灶为粟粒结节病灶,小结节及粟粒病灶多见于甲状腺癌、肝癌、胰腺癌及绒毛膜上皮癌转移;多发及单发的较大结节及肿块多见于肾癌、结肠癌、黑色素瘤、骨肉瘤及精原细胞瘤等的转移。 粟粒样肺转移: DMLD (diffuse micronodular lung disease), each nodule being < 3mm in diameter and occupying more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癌症是人类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年新发癌症病例1,444,920人,死亡人数559,650。在国内,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国人第一杀手。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为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国人中男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女性则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数据显示,美国癌症患者死亡人数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平均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的15%、87%、95%和64%。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远处转移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骨骼是恶性肿瘤第三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肺和肝。骨转移癌是指原发于某器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癌,少数为肉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所产生的继发肿瘤。尸检结果显示总体发病率为32.5%,90%以上的骨转移肿瘤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五种肿瘤类型。骨转移性肿瘤的发病率约为原发恶性骨肿瘤的35-40倍,因此骨肿瘤医生面临着艰巨的诊治任务。 临床特点 如果没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早期诊断骨转移癌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临床医生应当熟悉骨转移癌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生理学特点,随时警惕中老年骨科病人中的骨转移癌病例,缩短骨转移癌由怀疑到明确的时间。同时应认真鉴别除外肉瘤、骨髓瘤、淋巴瘤、老年性骨质疏松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疾患。 骨转移癌好发于中老年,40岁以上发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原发灶常在骨转移癌被诊断以后查出,部分患者早年有肿瘤手术病史。有时原发肿瘤非常隐蔽,骨转移癌可能是唯一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应用现代仪器仍无法发现原发肿瘤。 骨转移癌一般是由血行播散而来,多见于扁骨,因为成年后仍保留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能够提供肿瘤栓子生长的适当条件。脊柱、骨盆和长骨干骺端是好发部位。躯干骨多于四肢骨,下肢多于上肢,膝、肘以远各骨少见。骨转移癌常为多发,极少为单发。 骨转移的人群发病率非常高,但是仅一半左右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 疼痛(50%-90%) 病理性骨折(5%-40%) 高钙血症(10%-20%) 脊柱不稳和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10%) 骨髓抑制(<10%) 晚期出现精神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和低烧等恶液质表现 脊柱是转移癌发生率最高的部位,这其中存在特殊的转移机制:脊椎静脉系统位于硬脊膜和脊椎周围。本身无静脉瓣,它既与上下腔静脉有直接关系,又能独立成为系统,当胸腔腹腔压力增加时,就会出现血流缓慢、停滞或逆流,为通过的癌细胞制造停留和繁殖的机会。脊柱转移癌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一旦发生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盆和骶骨区域转移癌的发生率也很高,因周围毗邻重要器官,肿瘤可能导致很多并发症,此外,该区域手术难度和风险非常高,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四肢长骨转移癌症状隐匿,一旦出现病理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癌的致死原因之一,但在亚裔人群中相对少见。血钙增高的原因有:①病人极度衰弱,蛋白降低,血中游离钙增高。②骨折与肿瘤病灶可以释放钙离子。③长期

癌症肺部转移症状

癌症肺部转移症状 转移性肺肿瘤的表现及诊断转移性肺肿瘤的临床表现 肺转移瘤早期呼吸道症状较轻或无。常在胸部常规X线检查时,或在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后6个月到3年间复发时被发现。就是说症状随转移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转移发生在肺间质,为孤立性结节时,常无临床症状;如果转移灶位于支气管内膜,患者可出现呼吸道症状。临床出现胸痛常见于同时有肋骨转移者;少数病例的支气管粘膜受侵犯可出现小量咯血,但绒膜癌肺转移可发生大咯血。当转移瘤侵犯胸膜、主支气管或邻近结构时,可出现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相同的症状,如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胸闷、气急等。症状出现较早时,提示转移灶累及支气管。如果同时伴有纵隔转移,患者可表现为音哑、上腔静脉综合征、膈麻痹及食道或气管压迫症状,偶有肿瘤引起急性肺栓塞,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 从原发肿瘤诊断到肺转移出现的时间? 原发肿瘤肺转移从原发肿瘤到肺转移出现的时间 肝癌2个月左右 骨肉瘤6~12个月 食道癌及胃癌最快的半个月,最晚的5年 血管肉瘤和乏特氏壶腹癌30天 乳腺癌短者4个月,长者15年 转移性肺肿瘤的诊断? 为尽早发现肺转移,在原发肿瘤根治后应根据原发肿瘤的倍增时间每1~6个月摄X线胸片或胸透,同时检查相应的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降钙素、绒膜促性腺激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A19-9等,随诊3~5年,还应警惕少数病例10年后尚可出现肺转移。少数病人(15%~20%)首先出现肺部转移灶,而原发肿瘤尚未明确或难以查出,这多见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胃、肝、胰等肿瘤。 (一)肺转移癌的X线表现: 肺转移癌的X线特点 病灶 肺转移癌X线特点 大小 一般小于2cm 同时发生的转移病灶,其大小可以相似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症状体征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病因 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 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 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肝脏由于本身解剖及血供的特点,可能更易给多种癌细胞提供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叶兆祥鲍润贤 肺转移瘤相当常见,尸检报告肺转移瘤的发生率为30%~53%。从理论上讲任何恶性肿瘤均可发生肺转移,但一些富血运以及直接引流到体静脉的肿瘤更易发生肺转移。 CT对检出肺转移瘤的敏感性远胜于胸部平片及普通体层摄影。因而,对一些极易发生肺转移或以肺作为转移首站的一些肺外肿瘤患者,以及有无肺转移明显影响治疗方案的患者,CT检查应列为常规及首选的检查。此类病变包括:头颈部恶性肿瘤,肾癌,睾丸癌,绒毛膜癌,骨及软组织肉瘤,黑色素瘤,内分泌肿瘤(如甲状腺、肾上腺);大多数小儿肿瘤(神经母细胞瘤除外)等等。 对某些肿瘤,肺部可能是作为第二个转移站。如消化道肿瘤(胃、胰腺、结肠)及卵巢癌的瘤栓通常先抵达肝,再经门静脉引流后抵肺。此类肿瘤除肺外,尚应仔细探查其他部位(如肝)有无转移。如首站未发现有转移灶,则肺内转移的可能性就比较低。 一、肺转移瘤的发病机理 肺、胸膜及气管的继发性肿瘤侵犯可由:①肿瘤直接侵犯;②或经动脉(通常由肺动脉,少数由支气管动脉)、肺淋巴管、越过胸腔以及罕见经气道而发生的真正转移。 (一)肿瘤直接侵犯 肿瘤直接侵犯到肺或气管远较转移少见,通常发生于相邻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的直接侵蚀。 (二)转移 肺外恶性肿瘤可经由4个途径转移至肺和胸膜。 1.经肺或支气管动脉播散:在上腔或下腔静脉内的肿瘤细胞,或在淋巴管内的肿瘤细胞经胸导管引入静脉,最终经肺动脉(常见)或支气管动脉(少见)转移至肺。 2.经肺及胸膜淋巴管播散。可经由两个途径:①首先经血运播散至肺内小动脉,然后侵犯邻近的间质及淋巴管,沿此途径播散至肺门或肺外围;②首先转移至纵隔淋巴结,然后沿淋巴管逆行播散到肺门及支气管肺淋巴结,最后累及胸膜及肺淋巴管,并向肺外围播散。 3.经胸膜腔播散。肿瘤细胞或碎片脱落到胸腔后可越过胸腔至肺。 4.经气道播散。从实验动物中证明,肿瘤细胞可经由气道接种。 二、肺转移瘤的CT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 目前CT上可发现的最小结节约为0.5mm直径。据各家报道,CT对检测小结节的敏感性约为51%~73%之间。除病灶太小,其他一些因素,诸如部分容积效应、呼吸深度不一、误为血管断面、

骨转移瘤诊疗规范

骨转移瘤诊疗规范 一、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一)概述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随着抗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患者出现骨转移及骨骼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明显增加。骨转移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宫颈癌、骨及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晚期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发生率: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直肠癌1%?7%,胃癌13%,其他头颈癌25%。多发性骨髓瘤累及骨骼所致的骨病发生率为70%?95%。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癌细胞转移至骨骼导致RANK/RANKL系统的平衡破坏被认为是恶性肿瘤骨转移和骨破坏的主要发病机制。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并释放可溶介质,激活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激活的破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又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分泌骨溶解介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恶性肿瘤骨转移常导致严重的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转移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12]。骨转移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恶性肿瘤骨转移虽然都是肿

瘤疾病晚期预后差,但是合理的治疗对患者仍然有积极意义。止痛药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均在骨转移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常常需要接受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因此,深入认识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综合治疗骨转移病变可减少骨转移并发症,减少或避免骨相关事件,是改善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策略。 (二)诊断 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一旦出现骨疼痛、病理性骨折、碱性憐酸酶升高、脊髓压迫或脊神经根压迫或高钙血症相关症状等临床表现,应进一步检查排除骨转移病变。对于某些高风险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等中、晚恶性肿瘤)患者,可考虑把排除骨转移的临床检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骨转移筛查及检査方法主要是依据影像学检查。 1.检查方法 (1)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 ECT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初筛诊断方法,但不作为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依据。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敏感性为62%?98%,假阴性率3%?8%,特异性66. 7%?70%,假阳性率33%?40%。 (2)X线平片:X线平片检查是确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方法。X线平片早期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低,仅44%?50%。当骨小梁破坏达50%以上,并且直径达1.0?1. 5cm时,才可能形成在X线平片上可见的骨转移灶。X线检查用于骨转移诊断尽管敏感性低,但是由于X线检查的影像空间分辨率高,应用范围广泛,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辐射量比较小,因此X线检查仍然是诊断骨转移的主要检查方法。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 干预 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 研究所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 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 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 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

肺转移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肺转移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肺脏是许多恶性肿瘤最常见和最初的转移部位之一,大约3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中会发生肺转移。肺转移瘤来源于除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以外几乎所有系统的恶性肿瘤,依次为乳腺、肺、食管、结直肠、肝脏、甲状腺、宫颈、鼻咽、淋巴系统、原发灶不明、绒毛膜癌等,呈现恶性肿瘤的发病位次越高,其来源所占构成比越大的流行病学特征。随着近些年对肺转移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提高,以及影像学技术,特别是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肺转移瘤的诊断率大大提高。手术切除可以阻止肺转移瘤的进一步扩散,是目前最有效也是延长生存期惟一的手段,其临床治疗效果也随之在不断地改善。 二病因恶性肿瘤肺转移机制和转移部位取决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宿主抵抗力。肺脏为血运极其丰富的脏器,肺内存在毛细血管网,且其淋巴组织亦相当集中,具有滤过功能,加上全身静脉血都必须流经肺部。因此,当恶性肿瘤细胞发生血行播散时,最易到达肺部,这就是全身许多部位原发肿瘤都可出现肺部转移现象主要原因。 肺循环位于整个循环系统的中心环节,是低压系统、血流速度慢、凝血纤溶活性高,因此癌细胞很容易在肺部停留、增殖,加上肺是全身最大的一个滤器,因此各种肿瘤均容易向肺部转移。相关调查指出,肺脏是继肝脏之后最易发生癌转移的器官。 三临床表现由于肺转移瘤常位于外周或胸膜下,绝大多数肺转移瘤患者无早期症状,因刺激性咳嗽、血痰和胸背部疼痛等症状而就诊者不足三分之一;甚至多数肺转移瘤患者长时间内没有临床症状,仅部分病例表现出某种临床症状,如胸闷、咳嗽、乏力、痰中带血或/和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且多数无特殊临床表现。 四检查由于多数肺转移瘤症状出现较晚且无特异性,因此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是进一步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部分肿瘤,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明确诊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胸部X线 对肺转移瘤的筛选操作方便、经济有效,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常表现为边界清楚、孤立或多发且不伴有线状致密影的外周性结节,少数也可成弥漫性阴影、粟粒或团块状改变,常位于肺野外带基底部,这与肿瘤随肺循环转移的特点相符。 2.胸部CT

《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侯栋梁

《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治疗科侯栋梁高献书 骨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是远地转移的好发部位。放射治疗具有迅速止痛、副作用轻微的优点,因而成为骨转移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美国放射肿瘤学学会(ASTRO)发表了其制定的《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这是国际上首个关于骨转移瘤放疗的指南,引起各国放射肿瘤学者的共同关注。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供同行参考。 目前,国际上对骨转移瘤姑息性放疗的分割方式存在较大分歧。大量前瞻性的随机研究和回顾性分析研究表明,对初次治疗的骨转移性肿瘤,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多次高剂量照射的疗效相同。对放射治疗结束后骨转移瘤所致的疼痛,如果疼痛为初次治疗部位的骨转移瘤所致,可再次放疗;如果疼痛为多发骨转移瘤所致,可注射放射性药物治疗或行半身照射,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视转移瘤的组织学类型和病灶的分布情况而定。另外一个关注的问题是,放射治疗技术的提高,如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的开展,能否提高椎体转移瘤初治或再治的效果。已有椎体压缩性骨折或可能发生椎体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需外科医生和放疗科医生合作,立体定向放疗经常联合椎体成形术用于治疗椎体转移瘤的患者。 由于骨转移性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和目前尚无骨转移瘤姑息性放疗指南,ASTRO制定了《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骨转移瘤的相关治疗和研究工作。该指南制定的依据与其他肿瘤学指南制定的基本原则相似,主要基于目前国际上发表的骨转移瘤姑息性放疗的文献和相关数据,同时参考ASTRO专家组的意见并达成共识。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学科的专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包括放射肿瘤学专家、神经外科专家和姑息治疗专家; (2)参考公开发表的文献,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98~2009年发表的主题词为“骨转移瘤放射治疗”的文献共4287篇,其中包括25项随机临床研究、20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和4篇Meta分析文献。 非椎体骨转移瘤单次大剂量放疗或更优 对大多数无并发症和初治的骨转移瘤患者而言,单次大剂量放疗是强烈推荐的治疗方式,已被证实与多次分割高剂量放疗的疗效相同。大量临床试验对比了伴疼痛症状的骨转移瘤患者姑息性放疗时采用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多次分割高剂量照射疗效。单次大剂量放疗组的剂量为 8 Gy/f;对照组采用多次分割高剂量照射,剂量分别为30 Gy/10f、24 Gy/6f、20 Gy/5f和20 Gy/4f。结果显示,外周骨转移瘤和椎体骨转移瘤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类似,为50%~85%。两组的放疗副反应也类似,但单次大剂量组的副反应低于多次分割高剂量照射组。最近一项调查研究入组世界范围内的放射肿瘤医生。结果显示,对伴疼痛症状的骨转移瘤患者进行治疗时,放射肿瘤医生采取的分割方式取决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能性和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伴疼痛症状椎体和毗邻重要脏器骨转移瘤

【优秀文档】肺转移瘤

肺转移瘤 肺转移瘤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别处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肺二导致的,目前医学上针对肺转移瘤有了深入的研究,肺转移瘤的症状有哪些呢?肺转移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肺转移瘤的相关知识。 病因 肺转移瘤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可以是血行播散、淋巴道转移或邻近器官直接侵犯。多见于绒毛膜癌、乳腺癌;还见于恶性软组织肿瘤、肝癌、骨肉瘤和胰腺癌;也见于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和肾胚胎癌等。血行转移最为常见,是肿瘤细胞经腔静脉回流到右心而转移到肺。瘤栓到达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后,浸润并穿过血管壁,在周围间质及肺泡内生长,形成肺转移瘤。淋巴道转移由血行转移至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床,穿过血管壁侵入支气管血管周围淋巴结,癌瘤在淋巴管内增殖,形成多发的小结节病灶,通过淋巴管在肺内播散。肿瘤向肺内直接转移的原发病变为胸膜、胸壁及纵隔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多数有原发癌的症状。肺转移瘤早期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病变广泛时,可出现干咳、血痰和呼吸困难。并发癌性淋巴管炎、大量胸腔积液、肺不张或上腔静脉压迫时,呼吸困难明显。继发感染时有发热。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和杵状指少见。转移性鳞癌,可形成不典型的癌性空洞。生长较慢的转移性乳腺癌,可形成弥漫性肺纤维化。肺转移瘤早期呼吸道症状轻或无。在常规X线检查,或在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后6个月到3年间复发时被发现。转移发生在肺间质,为孤立性结节时,多无临床症状;转移灶位于支气管内膜,可出现呼吸道症状。有肋骨转移者,临床常出现胸痛;支气管黏膜受侵犯可出现小量咯血,绒膜癌肺转移可发生大咯血。转移瘤侵犯胸膜、主支气管或邻近结构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骨骼是最常见的转移瘤发生部位之一(最常见的为肺和肝,骨骼排第三),患者常表现为多发转移灶,孤立的转移灶仅占患者的2%-3%。引起骨转移瘤的原发灶最常见部位分别为乳腺(约占女性骨转移瘤的70%)、前列腺(约占男性骨转移瘤的60%)、肺脏、肾脏、甲状腺、胃肠系统及生殖系统。 在常见的实质器官肿瘤中,肺脏和肾脏肿瘤发生骨转移的时间早于乳腺和前列腺。约3%-4% 的骨转移瘤患者出现转移灶症状时仍不确定原发灶位于何处,这些患者最常见的原发灶为肺脏,其次为肾脏。导致少年儿童骨转移瘤的最常见的播散性肿瘤为神经母细胞瘤和白血病。长骨的骨干及干骺端、脊柱的椎体多发生骨转移瘤,其中骨转移瘤最常侵犯的骨骼分别为椎体(胸椎> 腰椎> 骶椎> 颈椎)、骨盆、肋骨、胸骨、股骨、肱骨近端和头骨。但骨转移瘤很少累及膝和肘关节远端骨骼,这些部位一旦受累,原发灶多位于肺脏或肾脏,转移途径包括血运转移(最常见)和或淋巴道转移。 临床特点: 疼痛是大多数骨转移瘤最常见的症状(约占67%),通常是持续性或者隐匿性的,夜间常可加重。当转移瘤侵犯骨皮质并侵袭软组织时则会出现软组织肿胀,骨骼遭受严重的骨皮质破坏时则会出现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瘤侵犯脊柱时常为多发病灶,除了原发灶相症状外还可出现腰痛、椎体压缩骨折、脊柱不稳定、脊柱畸形甚至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等。老年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骨骼疼痛或者既往及近期诊断为远处原发肿瘤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的可能。某些骨转移瘤可能会出现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为感觉神经病变、内分泌疾病等,高凝状态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瘤患者中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常与乳腺癌,肺癌和肾癌,骨髓瘤和淋巴瘤有关,低钙血症和肿瘤性骨软化症则很少发生。. 实验室检测: 碱性磷酸酶是检测骨转移瘤最敏感的指标,也可用于评估转移瘤的进展。尿中羟脯氨酸增加表明与骨转移瘤导致的骨破坏相关的骨转换增加。同时非特异性的成骨细胞活跃标志物(骨钙素和前胶原1 羧基末端肽)及破骨细胞活跃的标志物(脱氧吡啶酚和吡啶类交联的羧基末端肽)也会增加。骨转移瘤特异性检测包括酸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尿血液分析(肾细胞癌或膀胱癌)、血清和尿蛋白电泳(多发骨髓瘤)、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淋巴瘤和白血病)。其他检测如肝酶谱、甲状腺功能检测、血液尿素氮/ 肌酐以及乳房X 光检查可能对某些特殊骨转移瘤的诊断有帮助。贫血及肾功能改变时仍不具有特应性,但应考虑到多发骨髓瘤的可能性。 影像学特点: 如果怀疑骨转移瘤的存在,首先必须行整块骨的前后位及侧位X 线片检查,至少30%-40% 骨转移瘤患者的X 线片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骨质破坏,根据肿瘤组织组成的不同,病变部位出现溶骨性改变、硬化或者混合样改变。长骨转移瘤X 线可出现钙沉积、浸润性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导致病灶边缘不整,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病变皮质出现透亮区(如鲨鱼咬

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陈露 12级七临9班 12170918 指导老师:马长艳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了解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机制,寻找相应阻断途径对遏制恶性肿瘤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 众所周知,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1]。肿瘤的转移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侵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等。从上个世纪Stephen Paget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到现在,人类对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肿瘤的转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异质性 实验证实,肿瘤细胞的同一转移性克隆中可以分离出不同恶性潜能的亚克隆,而高转移性克隆出现遗传学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非转移性克隆,提示肿瘤转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联系[2]。临床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分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matal、H-ras、nm23、mts-1、WDNM、PGM21等,它们通过参与信号传导,诱导转移表型,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来诱导、促进、抑制肿瘤转移,如Varambally等[3]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转移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异位过表达和重建染色体等组成性抑制多种抑癌基因,并与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产生化疗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1 EMT概念

肺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常规

浙医二院护理人员读书笔记书写记录 令狐采学 题目:肺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常规 内容:一、病因 1.吸烟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烟中含有各种致癌物质,其中苯并芘为致癌的主要物质,国内调查显示80%-90%的男性肺癌与吸烟有关,女性约19.3%-40%与吸烟有关。 2.职业已被确认的职业致癌因子有石棉,二氯甲醚,煤烟,焦油,烟草的加热产物等。 3.空气污染如室内被动吸烟,烧煤取暖产生的物质,城市中汽车的废气,工业废气,城市发病率大于农村。 4.电离辐射肺是对放射线敏感的器官之一,大量电离辐射可引起肺癌。 5.饮食与营养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低或血清维生素A低,得肺癌的危险性高。 6.其他肺部慢性炎症、结核瘢痕、遗传因素等对肺癌的发生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病理分类 (一)按解剖学分类 1.中央型肺癌(指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的癌) 2.周围型肺癌(指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癌)。 (二)按组织病理学分类:分为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癌两大类。 1.非小细胞癌包括:1).鳞状上皮细胞癌(鳞癌)特点:最常见的肺癌。与吸烟的关系最密切。鳞癌细胞生长缓慢,转移较晚,手术切除机会相对较多。对化疗、放疗不如小细胞未分化癌敏感。2)大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癌)特点:恶性度较高,但转移较小细胞癌晚,手术切除机会相对较大。3).腺癌:女性多见。特点:出现症状相对较晚。恶性度介于鳞癌与小细胞癌之间,对化疗、放疗敏感性较差。 2.小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特点:肺癌中恶性度最高的一种。小细胞癌对化疗、放疗较其他类型敏感。 三、临床表现 一. 症状 1.呼吸系统症状 (1)咳嗽: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常以阵发性刺激性呛咳为首发症状。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骨骼是最常见的转移瘤发生部位之一(最常见的为肺和肝,骨骼排第三),患者常表现为多发转移灶,孤立的转移灶仅占患者的2%-3%。引起骨转移瘤的原发灶最常见部位分别为乳腺(约占女性骨转移瘤的70%)、前列腺(约占男性骨转移瘤的60%)、肺脏、肾脏、甲状腺、胃肠系统及生殖系统。 在常见的实质器官肿瘤中,肺脏和肾脏肿瘤发生骨转移的时间早于乳腺和前列腺。约3%-4% 的骨转移瘤患者出现转移灶症状时仍不确定原发灶位于何处,这些患者最常见的原发灶为肺脏,其次为肾脏。导致少年儿童骨转移瘤的最常见的播散性肿瘤为神经母细胞瘤和白血病。长骨的骨干及干骺端、脊柱的椎体多发生骨转移瘤,其中骨转移瘤最常侵犯的骨骼分别为椎体(胸椎> 腰椎> 骶椎> 颈椎)、骨盆、肋骨、胸骨、股骨、肱骨近端和头骨。但骨转移瘤很少累及膝和肘关节远端骨骼,这些部位一旦受累,原发灶多位于肺脏或肾脏,转移途径包括血运转移(最常见)和或淋巴道转移。 临床特点: 疼痛是大多数骨转移瘤最常见的症状(约占67%),通常是持续性或者隐匿性的,夜间常可加重。当转移瘤侵犯骨皮质并侵袭软组织时则会出现软组织肿胀,骨骼遭受严重的骨皮质破坏时则会出现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瘤侵犯脊柱时常为多发病灶,除了原发灶相症状外还可出现腰痛、椎体压缩骨折、脊柱不稳定、脊柱畸形甚至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等。老年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骨骼疼痛或者既往及近期诊断为远处原发肿瘤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的可能。某些骨转移瘤可能会出现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为感觉神经病变、内分泌疾病等,高凝状态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瘤患者中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常与乳腺癌,肺癌和肾癌,骨髓瘤和淋巴瘤有关,低钙血症和肿瘤性骨软化症则很少发生。. 实验室检测: 碱性磷酸酶是检测骨转移瘤最敏感的指标,也可用于评估转移瘤的进展。尿中羟脯氨酸增加表明与骨转移瘤导致的骨破坏相关的骨转换增加。同时非特异性的成骨细胞活跃标志物(骨钙素和前胶原1 羧基末端肽)及破骨细胞活跃的标志物(脱氧吡啶酚和吡啶类交联的羧基末端肽)也会增加。骨转移瘤特异性检测包括酸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尿血液分析(肾细胞癌或膀胱癌)、血清和尿蛋白电泳(多发骨髓瘤)、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淋巴瘤和白血病)。其他检测如肝酶谱、甲状腺功能检测、血液尿素氮/ 肌酐以及乳房X 光检查可能对某些特殊骨转移瘤的诊断有帮助。贫血及肾功能改变时仍不具有特应性,但应考虑到多发骨髓瘤的可能性。 影像学特点: 如果怀疑骨转移瘤的存在,首先必须行整块骨的前后位及侧位X 线片检查,至少30%-40% 骨转移瘤患者的X 线片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骨质破坏,根据肿瘤组织组成的不同,病变部位出现溶骨性改变、硬化或者混合样改变。长骨转移瘤X 线可出现钙沉积、浸润性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导致病灶边缘不整,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病变皮质出现透亮区(如鲨鱼咬

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陈露12级七临9班12170918 指导老师:马长艳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了解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机制,寻找相应阻断途径对遏制恶性肿瘤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 众所周知,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1]。肿瘤的转移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侵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等。从上个世纪Stephen Paget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到现在,人类对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肿瘤的转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异质性 实验证实,肿瘤细胞的同一转移性克隆中可以分离出不同恶性潜能的亚克隆,而高转移性克隆出现遗传学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非转移性克隆,提示肿瘤转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联系[2]。临床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分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matal、H-ras、nm23、mts-1、WDNM、PGM21等,它们通过参与信号传导,诱导转移表型,

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来诱导、促进、抑制肿瘤转移,如Varambally等[3]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转移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异位过表达和重建染色体等组成性抑制多种抑癌基因,并与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产生化疗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1 EMT概念 上皮间质转化( EMT) 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间质细胞的过程,它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为重要特征[4]。这种表型的转换允许肿瘤细胞摆脱细胞—细胞间连接而表现得更具侵袭性。 2.2 EMT的发生机制 EMT的发生是一个动态、多步骤的过程,包括细胞间黏附的丧失、肿瘤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以及细胞骨架的重构而导致细胞运动性增强和迁移的产生。EMT的发生涉及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和复杂的分子机制,目前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连接素、生长因子等有关。 2.2.1 钙连接素 钙连接素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主要参与细胞间的连接,分为E-cadherin,P-cadherin和N-cadherin3种,其中E-cadherin被视为EMT的主要调控者,其表达的下调是EMT发生的限速步骤,E-cadherin通过其细胞内外黏附功能,维持细胞间连接及上皮细胞的诸多功能。也有专家研究发现[5],N-cadherin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而且其作用可以和E-cadherin介导的细胞间黏附作用相

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

《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解读 作者:侯栋梁高献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治疗科2011-4-19 14:05:46 点击:64 次 【大中小】 骨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是远地转移的好发部位。放射治疗具有迅速止痛、副作用轻微的优点,因而成为骨转移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美国放射肿瘤学学会(ASTRO)发表了其制定的《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这是国际上首个关于骨转移瘤放疗的指南,引起各国放射肿瘤学者的共同关注。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供同行参考。 目前,国际上对骨转移瘤姑息性放疗的分割方式存在较大分歧。大量前瞻性的随机研究和回顾性分析研究表明,对初次治疗的骨转移性肿瘤,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多次高剂量照射的疗效相同。对放射治疗结束后骨转移瘤所致的疼痛,如果疼痛为初次治疗部位的骨转移瘤所致,可再次放疗;如果疼痛为多发骨转移瘤所致,可注射放射性药物治疗或行半身照射,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视转移瘤的组织学类型和病灶的分布情况而定。另外一个关注的问题是,放射治疗技术的提高,如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的开展,能否提高椎体转移瘤初治或再治的效果。已有椎体压缩性骨折或可能发生椎体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需外科医生和放疗科医生合作,立体定向放疗经常联合椎体成形术用于治疗椎体转移瘤的患者。 由于骨转移性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和目前尚无骨转移瘤姑息性放疗指南,ASTRO制定了《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骨转移瘤的相关治疗和研究工作。该指南制定的依据与其他肿瘤学指南制定的基本原则相似,主要基于目前国际上发表的骨转移瘤姑息性放疗的文献和相关数据,同时参考ASTRO专家组的意见并达成共识。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多学科的专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包括放射肿瘤学专家、神经外科专家和姑息治疗专家;(2)参考公开发表的文献,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98~2009年发表的主题词为“骨转移瘤放射治疗”的文献共4287篇,其中包括25项随机临床研究、20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和4篇Meta分析文献。 非椎体骨转移瘤单次大剂量放疗或更优 对大多数无并发症和初治的骨转移瘤患者而言,单次大剂量放疗是强烈推荐的治疗方式,已被证实与多次分割高剂量放疗的疗效相同。大量临床试验对比了伴疼痛症状的骨转移瘤患者姑息性放疗时采用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多次分割高剂量照射疗效。单次大剂量放疗组的剂量为8 Gy/f;对照组采用多次分割高剂量照射,剂量分别为30 Gy/10f、2 4 Gy/6f、20 Gy/5f和20 Gy/4f。结果显示,外周骨转移瘤和椎体骨转移瘤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类似,为50%~85%。两组的放疗副反应也类似,但单次大剂量组的副反应低于多次分割高剂量照射组。最近一项调查研究入组世界范围内的放射肿瘤医生。结果显示,对伴疼痛症状的骨转移瘤患者进行治疗时,放射肿瘤医生采取的分割方式取决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能性和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伴疼痛症状椎体和毗邻重要脏器骨转移瘤 单次大剂量放疗优于多次分割放疗 尽管现有的许多研究并未区分椎体骨转移瘤和非椎体骨转移瘤,但ASTRO专家仍认为,伴疼痛症状的椎体转移瘤予单次大剂量放疗的疗效优于多次分割高剂量放疗。指南对椎体范围有明确规定:即从颈椎椎体至骶椎范围内的所有椎体骨,不管是否有椎体范围以外的骨转移,均按椎体骨转移瘤处理。伴疼痛症状的椎体骨转移瘤和身体其他部位伴疼痛症状的骨转移瘤对单次大剂量照射的反应是一样的。RTOG97-14试验结果表明,椎体骨转移瘤和其他部位的骨转移瘤在疼痛和止疼药物应用方面无差异,且在对放射治疗的反应方面,颈椎、胸椎、腰椎间无差异。 与单次分割大剂量放疗相比,多次分割高剂量放疗的急性毒副反应大,持续时间长,因此单次分割大剂量放疗较有优势。单次分割大剂量照射可能导致治疗区域骨骼一过性的疼痛加剧(闪烁现象),非甾体类消炎药可以缓解该症状。行单次分割大剂量放疗和多次分割高剂量放疗时,若照射野包括胃(如,低位胸椎转移瘤放疗时)常会导致恶心、呕吐。在单次大剂量放疗或多次分割高剂量放疗结束2~3周后,预防性应用止痛药物可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 尽管骨转移瘤行单次8 Gy放疗的急性毒副反应较轻,但因病变部位的持续性或再次出现的疼痛所致的再次放疗率高于多次分割高剂量放疗2~2.5倍。若存在下述因素则尽量避免行单次分割的大剂量放疗:(1)患者行再次放疗有困难;(2)患者椎体在放射治疗前曾予其他治疗;(3)患者有椎体压缩、马尾神经压缩或神经根疼痛的症状。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显示,有神经根疼痛的患者接受单次8 Gy放疗的止痛效果尚不如20 Gy/5f放疗(无统计学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