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三鹿毒奶粉事件看法与德

从三鹿毒奶粉事件看法与德

从三鹿毒奶粉事件看法与德

摘要:法(1)

与德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但又是矛盾着的,法与德就是对立

和统一的,中国社会法与德冲突如此的严重,那么如何处理法与德的关系呢?下面就通过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来阐述本人的观点。

关键字:三聚氰胺、三鹿集团、法律、道德

引言:案例: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

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2)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奶粉行业的排头兵,是质量信得过的企业,而在如此大的企业里发生如此严重的事件,也许这就是中国企业法律的丢失和道德沦丧。面对严重的事件我们不禁会发出一连串的问号:法与德到底在何方?是法律纵使其犯罪还是道德的沦落导致其犯罪?

一、三鹿事件中法与德的共性:

“由于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动物长时间食用会造成身体的各个部位结石,鉴于2007年输美狗粮事件中的三聚氰胺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就曾下令禁止

三聚氰胺用于食品”(3)。因此将三聚氰胺用于食品可以说是违反的,而生产者明

知这一点,无视其所带来的社会危害,还将三聚氰胺用于食品,这就是道德的沦丧。也是公民法律意识的丢失,删除者是道德于无形,在此次事件中法与德是不容忍其作出这样的行为的,所以法与德相辅相成,共同主宰整个社会,在社会,法与德并行。

我们姑且把国家质量标准看做是一部法律吧,但三鹿集团的受污染奶粉在出厂时虽然经三鹿质检部门合格,也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二)具备产品应当旧版本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三)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

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4)的规定,产品质量应当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的不合理危险,三鹿集团在检测自己的奶粉时除了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的规定外,还应当排除明令禁止用于食品的有害物质和众所周知不能用于食品的有害物质。三鹿集团将三聚氰胺用于食品中就违反了法律,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应当承当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补偿性的财产责任。民事法律的承当者主要是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三鹿集团在检测到自己所生产的产品里含有有害物质还将其投入市场,这就违反了法律,应当负民事法律责任。而这也与道德不相符合,所以道德与法律在某些层面上具有共性。

二、三鹿事件中的法与德冲突:

讲到这次事件中的德,一个很明显的影子就是三鹿集团明知奶粉添加了三聚氰胺,然而还将其投入市场,这就是道德层面上的错误了。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也有矛盾之处,三鹿的此行为就体现了法与德中冲突的那一面。“三鹿集团的污染奶粉无论是人为的还是因收购奶粉原料时把关不严亦或是生产环节中包装材料污染了奶粉,只要这些污染奶粉流入市场就是三鹿管理出现问题所致的,三

鹿是有过错的”(5)在社会中,我们倡导主流道德,我们提倡奶农们扩大生产,以

便获取更大的利润,但当他们被利益冲晕了头脑时,一系列的问题就此产生了,最终导致了各种违法的行为。我们提倡主流道德,但当主流道德危及到人身利益时,我们就会思考法,但法所涉及的领域有限。法作为公平和正义的代表和化身,面对现实世界中具体的道德行为,显现出自身的苍白与局限,“法律没有办法强

迫一个人做到他人所能及的优良程度。”(6)所以推进法与德协同发展是极为现实

的问题。

从奶粉事件,我们不禁会思考:国家安全检查部门哪去了?德可以做法做不到的事情,反过来,德德又必须靠法来培植。只有最大限度地严格执法,让那些犯法的人没有好结果,贪污腐败才能在人的心理刻下一个印记:做这事没有好结果的。所以法与德虽有冲突,但两者都要抓,而且还要硬抓。而通过质检部门没有通过检测出或者根本没去检测,我们是否考虑抓抓改革机构,改善法治德治的环境呢?从而推进法与德的协同发展。

三、法与德协同发展:

1、在任何一个国家,道德都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道德却滞后于经济与法律的发展。虽说中国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真有必要改善道德环境。要以法律保障道德,以道德充实法律,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法律促进道德建设的实际方式有两种,一是法律确认或吸收道义标准,使之成为法定的而直接促进

道德的目标。”(7)法与德的标准相互融合,法律成为强制的道德,但“法律对道

德的强制并不意味着法律对道德的取代,在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里,我们无法设想任何一个社会规范的单独作用,它们只能在在社会的综合调整体系里彼此

支持、协调作用,况且法律的强制是有限度的。”(8)在三聚氰胺的例子里,如果

我们扩大法律的范围,让法律成为强制的道德,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了。

2、对于协同法与德的共同发展,美好组合。法不但要鼓励、倡导和确认高尚道德行为,如对那些积极纳税,以社会利益作为核心利益的企业进行奖励,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鼓励提倡良好的道德,而且在道德实践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机制,奖惩互相结合,形成为道德风尚的鼓励和支持,让企业看到有利可图后纷纷效仿,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道德所包含的远不是在社会群体的现实实践中道德承认的责任和义务。责任和义务只是道德的基石……在它之外还有超越特定社会共有道德的其他形式的道德……与命令道德责任和义务结构以及规定它们的相对明晰的规则并行,存在某种道德理想。这些理想之实现,

不象义务那样被作为理所当然之事,而是被当作值得褒扬的成就。英雄和圣人是做得比义务更多的那些人中的典范。”(9)在这些理想的价值层面,法与德具有同

质同向性,道德进入法律更带有价值取向和指导方针性质,如优秀企业以社会利益作为核心利益。引导推进人类文明和健康生活的道德取向等。这些美好的道德虽然不被提倡和号召,但并不为公民与法人的具体义务,更不具有强制效力。而成为法律的理想道德往往表现为宪法中原则性规范、指导性规范和倡导性规范等,对国家机关及具有公权力性质的组织等具有政策指导和行为目标的性质。法对该部分内容的规定不仅对具体法律规则的制定具有依据和指导意义,而且对道德建设的长期、稳定、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以避免把道德建设作为一个短期化或运动化的目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许真该把企业的社会公德纳入法律体系中,毕竟企业人们各种物质的最重要来源,保护了源头,也就是人们拥有健康的生活。在西方实在法对自然法的追求和实践无非是使实在法具有更加高尚的道德追求,以成就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因为道德所主张和倡导的,往往成为法律价值追求和目标,道德所否定的大多亦为法律所贬斥。现代法治不仅是一种外在法律制度,更是一种内在价值追求,欲唤起人们知法、守法、尚法之言行,非善法无以达成,而善法之塑就脱离了道德的充实和引导,即成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在同一个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中,难以兼顾法与德两种规范和标准,但在不同法律关系和不同法律规则中兼顾法与德的标准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3、对于协调法与德共同发展,不仅要关注于书面,更要从实践的层面去协同二者的发展。我们要严格区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维护法治权威,弘扬道德风尚,尽可能缓解、平衡两者的冲突和矛盾。首先,在道德领域存在两个特殊的层面,其一,道德与法律交叉部分以外的、没有成为法律的基本道德领域;其二是既不属于基本道德也不属于高尚道德的纯粹个人道德领域。这两者均属道德调整领域,法律无需也不应干预,尤其是后者,该领域的行为虽不为高尚道德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提倡和表彰,但亦不属违法现象,不管我们如何厌恶与否定它,就其性质而言,仍属个人自由空间甚至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不属法律调整范围,更不能施以非法强制或法律制裁。就像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奶农们将三聚氰胺加入牛奶中,这是属于个人行为,与法律无关,我们不提倡也不反对,因为他们是无知的,落后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其带来的危害。正如哈特所说“不是所有的在特定社会公认的责任和理想之外的道德扩充内容都需要采取社会批评的形式。重要的是要记住,道德有属于私人的方面,这表现为个人对既不必是他与他人共有的、也无需作为他人的(更不用说社会整体的)批评依据的那种道德理想的接

受。”(10)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道德问题时“立法者为了尽量使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便有意采用一些模糊性的条款,让司法者拥有一定幅度的自由裁量权,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11)如刑法中的酌定情节和

量刑幅度,行政法中的自由裁量,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公共利益条款等,本质上仍属于道德裁量,它既是执法,也是“扬”德。因此,执法者和司法者道德素养和法律修养如何对行政行为或司法行为的合法与正当至关重要,对公民权益则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执法者和司法者的道德素养和法律修养。

所以,对于法律来说,所有未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因此人们守德就显的尤为

重要,制定得再好的法律,也需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支持,如果社会成员缺乏守法的思想道德风尚,没有他们对任何违法行为的道德上的抵制,法律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实施。再者,法律的不健全和存在漏洞,如果社会成员缺乏起码的道德水平,就会做出不违法却又有害于社会公德的行为,影响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依靠法律的权威和社会公德的温馨相结合,教化每个人使其团结和睦稳定,促使社会有序地向前发展经济;促进科技发展,创新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各行各业的环境中呈现出公正、和谐、心情舒畅努力奋斗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法与德是会冲突的正是由于这种问题的产生于解决才推动了法与德不断协调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严格意义上,法与法律、德与道德是有一定区别的,本文为研究和表述之方便,是在同一个含义上使用法和法律,以及德和道德的。(2)摘自互联网(3)摘自互联网(4)摘自《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5)摘自互联网的网友的评论(6)[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第7页(7)孙笑侠:《法治对待道德的态度和方式》第262页。(8)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第99页。(9)[美]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第178页。(10)[美]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第180页。(11)公丕祥主编《法理学》第十三章: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复旦大学的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254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