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意义: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促进群落的形成和演替。)

高斯假说/竞争排除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生物群落:在特定时间中,聚集在同一地段(空间)上的不同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

生态交错区:亦称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指在群落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生长特别旺盛的现象。

中度干扰假说: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群落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依次取代的过程(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原生演替: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地段。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林得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力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渐变小,后一营养级大约只占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新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扩展的现象。

生态足迹: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二、绪论

㈠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㈡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一、生物:呈等级组织的,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和生物圈。二、环境:包括3大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

岩石圈。(从分子到生物圈。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群区→生物圈)

㈢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有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

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三、环境因子

㈠掌握水分、温度、土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与影响

(1)水的生态作用:(1)水是任何生物体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还能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2)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水分对植物生长有最低、最适合最高值3基点;水分不足时,引起动物的滞育和休眠。(3)影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降水量最大的赤道热带雨林种的植物比降水量较少的大兴安岭红松林的要多很多;年降水量比较:森林>400mm,草原、荒漠<400mm。

(2)气态水:(1)保持湿度(2)液化形成液态水(3)大气中气态水的存在能够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向宇宙空间逸散,因而对地面有保暖作用。(4)气态水的相变,不仅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也是大气中云雾雨雪的基础。

(3)固态水:(1)融化成液态水(2)冬季,水从上向下结冰,冰作为绝热体阻止冰下水进一步降温,从而减少了水体的冻结,保护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冬天覆盖在植物上的厚厚的雪层能减少植物热量向外散失,从而起保温的作用。(3)大的冰雹常常会毁坏植物和砸伤人畜。(4)冰川是部分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对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有一定的作用。

(2)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许多重要生态过程发生的场所;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是陆生植物的基质和营养库。其物理性质有质地与结构、水分、空气、温度,化学性质有酸碱度、有机质、矿质元素。

(1)物理性质:土壤质地与结构,通过影响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来影响生物的活动;土壤水分,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土壤动物、微生物菌不利,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土壤空气,氧气含量较大气低,二氧化碳含量较大气高,它的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能力,限制养分的转换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变化、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随季节变化进行垂直迁移。

(2)化学性质: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生物生长等有密切关系,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影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布;土壤矿质元素,植物生命活动需要9种大量元素和7种微量元素,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限制养分的转化而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

(3)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生物种类多;生物活动产生土壤;土壤动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3)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相关。

㈡几个基本定律: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四、种群生态学

㈠种群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集合;即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意义: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㈡种群动态研究的内容?

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与变动规律,以及引起这些分布与变动的原因。包括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统计、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

㈢种群的空间结构特点?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其类型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群的。原因:资源分布、繁殖方式、行为。随机:个体在种群中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个体间互相不影响,在自然界中不常见;均匀:个体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竞争引起,在自然情况下,最为罕见;成群:个体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由资源分布不均、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动物的集群行为引起。成群分布最常见,原因有:资源分布不均匀、繁殖方式: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一母株为扩散中心,行为:动物的集群行为等。

㈣种群增长的类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前提:种群不受资源限制,即不受密度变化的影响。分为世代不重叠离散型和世代重叠连续型,即指数式增长——“J”行曲线。

世代不重叠离散型

假设: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世代不重叠。

模型:N t=N0λt

世代重叠连续型

假设: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世代重叠、连续。

模型:N t=N0e rt(马尔萨斯/Malthus 方程或指数增长模型)

模型的意义:根据r值的大小判断种群大小。正、负或零时,分别表示种群的正增长、负增长或零增长。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自然情况下,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会导致资源缺乏等,影响种群增长率r。

前提: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可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成比例的。

根据假设,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增长将不是“J”型,而是“S”型。

逻辑斯谛方程

逻辑斯谛曲线的特征

–增长曲线接近K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的水平

–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

–五个时期

·开始期:种群个体很少,密度增长缓慢,这是因为种群数量在开始增长时基数还很低

·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

·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饱和期:种群密度达到环境容纳量,数量饱和

逻辑斯谛曲线的意义

–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㈤了解种群的季节消长、种群波动、种群爆发

(1)种群的季节消长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可区分为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变动。不同生物其季节消长规律不同。具有季节生殖的物种,尤其是动物与草本植物季节消长规律明显。

(2)种群波动

种群波动的原因

–环境的随机变化

–时滞(延缓的密度制约)

–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

波动类型

–不规则波动:植物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其数量相对稳定,如大型木本植物。动物尤其是昆虫则年际变化大,如落叶松毛虫经常泛滥成灾,其大发生一般有规律,有周期性爆发现象,但周期由于各地种群世代(一年一代、二年一代)、外界因子影响及立地条件等差异性而不一致。

–周期波动:通常由捕食或是食草用导致的延缓的密度制约造成;可能发生在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中,但食草动物和食物的变化最基础。

(3)种群爆发

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如蝗灾、鼠害、赤潮。

㈥了解物种形成的方式

种群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

1.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

2.同域性物种形成:新种从原来种群分布区内出现,没有地理隔离。

3.邻域性物种隔离:新种形成在相邻种群,存在部分地理隔离。

㈦r选择与K选择

将生物按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两类:r-对策者和K-对策者,前者属于r-选择,后者属于K-选择。r-选择:种群增长率最大,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时间(周期),适应不稳定环境。K-选择:种群竞争能力最大,生长缓慢、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时间,适应稳定环境。

r-选择和K-选择相关特征的比较

r-选择K-选择

环境条件

死亡

存活

种群大小

种内、种间竞争选择倾向

寿命

最终结果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

常是灾难性的、无规律、非

密度制约

存活曲线III型,幼体存活率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通

常低于环境容纳量K值

多变,通常不紧张

发育快;增长力高;提早生

育;体型小;单次生殖

短,通常小于1年

高繁殖力

稳定、可预测、较确定

比较有规律、受密度制约

存活曲线I、II型,幼体存活

率高

时间上稳定,密度临近环境

容纳量K值

经常保持紧张

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

生育;体型大;多次生殖

长,通常大于1年

高存活力

r-选择和K-选择的适应意义:r-选择:死亡率高,但r高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使其迅速离开不利环境,有利于建立新的种群和形成新的物种。K-选择:竞争能力强、数量稳定、大量死亡的可能性小;由于r低,种群数量下降后恢复困难。

㈧种内关系有哪些?

种内关系: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动物的领域性与社会等级,植物的他感作用。

㈨种间关系有哪些?

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㈩捕食对猎物的影响及其意义(作业)

1. 捕食作用对猎物种群的影响:

①. 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

②. 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

③. 影响很明显。

2. 捕食的意义:

①.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捕食者适于捕食的特征: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

猎物逃避捕食的对策(防御机制):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刺、硬皮等。

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常常是使有害的“副作用”减弱。

②.捕食者通过捕食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在调节猎物种群数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患病的个体,从而阻止了不利基因的延续。捕食者的捕食降低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从而更多的被捕食者可以生存,故被捕食者的多样性得以维持。

五、群落生态学

㈠生物群落的定义

在特定时间中,栖息在同一地段上的所有种群的集合。

㈡生物多样性及其含义

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类型及种类;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涵义:

1.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群落所含有的物种数目的多寡。

2.种的均匀度: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

㈢了解优势种、建群种、关键种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关键种对群落具有重要影响的物种,移出对群落影响严重。

㈣了解生物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反映物种丰富度和均匀性,包括三个层次:α多样性:

辛普森指数,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

计算公式

S为物种数目,Pi为种i 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Ni为种i 的个体数,N为群落中全部物种的个体数。

香农-威纳指数,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

计算公式

S为物种数目,Pi为种i 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

β多样性:γ多样性。

㈤掌握群落演替→演替的实质?

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依次取代的过程,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演替的实质:新物种迁移/入侵→定居→竞争的过程。

迁移/入侵:植物繁殖体传播的过程。

定居: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繁殖的过程。

竞争:随着植物个体增加,个体之间以及种与种之间对光、水、营养等资源的分配过程。

㈥裸地的概念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㈦了解水生、旱生演替系列

演替系列:从植物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水生演替系列:从水生环境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旱生演替系列: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㈧了解演替的方向以及演替顶极学说

生物群落的演替,按其演替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进展演替:群落沿着简单到复杂、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阶段的演替,到达中生性顶级群落的过程。逆行演替:从稳定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向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的演替,有时甚至倒退到裸地。

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的特点

演替顶极学说:

演替顶极:每一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域,不论初始演替条件如何,植物群落的差异逐渐缩小,最终都将发展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

多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域,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还可能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或存在一些复合型顶极,如地形-土壤。

顶极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随着环境梯度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是连续变化的,不是截然离散的,因而构成一个顶极连续变化的格局,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构成优势顶极,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

六、生态系统生态学

㈠生态系统的定义、构成,及其基本功能

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构成:总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生物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生产者:自养型植物,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光合细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消费者:只能依赖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来获得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体的复杂的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把养分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中,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等。

2.关系:非生物环境为生物的生长、繁殖物质和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使生产者的生物量增加。消费者摄食植物已经制造好的有机物,通过消化、吸收并再合成自身所需有机物,增加动物的生物量。分解者将动植物体的复杂的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把养分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3个亚系统的生物成员与非生物环境成分间通过能流和物流而形成的高层次的生物学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㈡食物网、食物链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碎屑食物链:动、植物的遗体被食腐性生物(小型土壤动物、真菌、细菌)取食,然后到它们的捕食者的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后者与前者是寄生关系。

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㈢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如,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营养级(即二级肉食动物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同化率也不是100%,总有一部分排泄出去;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活动,消耗一部分热量。

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食物链不可能太长。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生态金字塔: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单位来表示,分为: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字塔。以相同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所积累的能量比率来构造。

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生命物质总量建立的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单位面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为塔基,以相同面积内各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身及塔顶。

能量金字塔表达营养结构最全面,确切表示食物通过食物链的效率,永远是正塔型;数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小生物体的重要性;生物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大生物体的重要性。

㈣初级生产力

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初级生产力指自养生物(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中扣除植物呼吸消耗而余下的产量。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初级生产量(被固定的光能)/ 入射光能

自然情况下,初级生产效率<3%;全球平均为0.2~0.5%;人工农业系统可达6~8%。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及特点: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初级生产力不同。陆地>水域;河口>大陆架>大洋区。

初级生产力(陆地)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垂直变化;

初级生产力随季节变化。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陆地生态系统):光、CO2、水、营养物质、温度,食草动物的捕食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水域生态系统):光是限制水域初级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富养化:N、P是造成湖泊水库富养化的主要营养物质。

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后,就只能以热的形式不断地散逸于环境中。

2.从太阳辐射到被生产者固定,再经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过程。各营养级消费者不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的同化作用越是百分之百的;生物的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能量。

㈥了解三种类型的物质循环以及C、N、S、P循环的特点,掌握物种循环的特点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关系?

水循环:陆地、大气和海洋中的水,形成了一个水循环系统。

气体型循环:物质以气态分子形式参与的循环,如CO2、N2。

沉淀型循环:物质以非气态分子形式、非水分子形式参与的循环;通常循环物质以风化的岩石和沉积物为主,如P、Na)

C、N、S、P循环的特点_

碳循环:碳是生命骨架元素,碳循环研究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大大加速了CO2 的再次释放,对碳循环造成重大影响,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氮循环:氮元素是生命代谢元素,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氮的固定途径有生物固氮、自然界高能固氮,如闪电和火山喷发;还有人工固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合成蛋白质,并沿食物链传递下去,动植物排泄物或残体等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CO2、H2O和NH3返回环境。

磷循环:磷循环属典型的沉积循环;磷的主要贮存库为不活跃的地壳。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沿食物链传递,翰林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转变

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植物吸收利用;还有部分磷进入了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流入海洋。

硫循环:硫的重要性: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基本成分;硫库为岩石圈,岩石库中的硫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分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硫循环包括长期的沉积型循环(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的硫)和短期的气体型循环。

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关系?

物质循环的特点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伴发生;2、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和反复利用,但能量流动只有一次,且在流通过程中逐渐以热量的形式耗散。

水体富营养化、酸雨、温室效应: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体中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过量排入,引起各种水生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水体溶解氧量下降,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时,由于浮游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繁殖,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叫作赤潮。

酸雨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产生的SO2和NOx,导致酸雨

温室效应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大大加速了CO2 的再次释放,对碳循环造成重大影响,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㈦了解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主要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苔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可细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可细分为:河口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①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的分布现象;纬度地带性(植被沿纬度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和经度地带性(植被海向内陆有规律的更替现象)。②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垂直地带性: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③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冻原/苔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淡水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陆海两类生态系统交错区)、浅海生态系统(海滨潮间带,其深度在200米之间的浅水区)和大洋生态系统(大陆架之外的整个水体和海底)。——供参考】

七、应用生态学(将生态学原理和法则应用于特定领域,如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或

同其他学科结合,指导实践,使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应用生态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应用生态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与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是人类认识自身生产的环境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维持全球生态良性循环的科学基础,也可以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科学基础之一。

㈠了解目前地球面临的主要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空气污染、废物处理、臭氧层空洞、过度的海洋捕捞、过度森林砍伐

㈡理解并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本质关系,为什么需要可持续发展?

本质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所需的一切资源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

但地球上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和资源也是有限的。更多的人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资源,不论是石油、矿物等非再生资源还是鱼类、森林等可再生资源都会遭遇更大的压力,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粮食/耕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和能源危机。

地球环境是脆弱的。地球环境均受到人类干扰或影响。有毒物质(人类活动导致大量富集)增加生物(包括人类)的风险,如:酸、重金属、有毒有机物(DDT 等杀虫剂)、放射性物质。人类影响严重的地区,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如生物自净过程)已不能应付日益增多的工业废物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

人类应该认识这种生态限制,使人类的生产和活动服从于地球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不能凭自己意志为所欲为,必须服从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否则人类也能破坏自己的栖息环境。社会发展应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即可持续发展。

人的特点:人是地球上众多生物中的一个种,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是高等动物,既有能动性,即非被动地依赖自然环境;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人口现状: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人口长势未减,总人口已超过70亿。饥饿、工业污染、贫穷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随之而来。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所需的所有食物来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人类所需的一切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分为可枯竭资源和不可枯竭资源。人口与资源问题:更多的人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资源,不论是石油、矿物等非可再生资源还是鱼类、森林等可再生资源都会遭遇更大的压力;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粮食/耕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和能源危机。环境现状:地球环境均受到人类干扰或影响;有毒物质(人类活动导致大量富集)增加生物的风险;人类影响严重的地区,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如生物自净过程,已不能应付日益增多的工业废物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

㈢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物种丧失或生物灭绝:物种灭绝是自然过程,但目前物种灭绝/减少的速度不论是局部区域还是全球尺度都过于快速。原因:①背景灭绝;②大量灭绝;③人为灭绝。栖息地丧失、过度利用、外来物种的影响、污染等因素使物种变成小而分散的孤立种群,引起种群数量不稳定性、近亲繁殖,种群减少,甚至消失或灭绝。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㈣ 我国人口调节的生态学原理?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管理对策——计划生育政策,原理依据:种群生态学r=T Ro ln ,r 表示种群增长率,R 0表示世代净增殖率,T 表示世代时间。使r 变小的途径有两条:降低Ro 的值或者T 值增大,这就分别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里强调的“少生/晚育”。

㈤ 了解其它相关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理论框架:①个体生态学: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原理、生物生长定律、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②种群生态学:种群密度和种群空间分布理论、种群增长与动态理论、种群竞争理论、生态位理论;③群落生态学:群落组成和结构、群落稳定性、多样性与边缘效应、群落演替理论;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论、食物链/食物网理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理论、系统功能最优理论、系统/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平衡理论

旅游学基础知识整理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绪论 (一)国际旅游学研究 1.旅游学研究开端 2.功利性阶段 3.综合化方向 4.后旅游研究阶段 5...特点总结 ....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伴随改革开放) 1.开展时间较短 2.以翻译借鉴为主 3.认识论的功利性倾向 4.旅游学研究依赖高等旅游教育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研究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一门社会科学 旅游研究基本方法 1.系统分析法 2.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詹宁斯)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发展史)(一)古代旅行 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定,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1.旅行的产生 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交换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是履行产生的基本前提。 1)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农业、畜牧业形成 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 第三次商业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中分离 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产品,交换活动扩大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不同从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也因此成了普遍的现象 2)结论: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有意识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古代旅行发展而来的 人类早期旅行活动开展不是出于消遣或度假,多是人们出于外出贸易经商需要而开展的经济性活动(实用主义商贸目的) 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旅行活动发展 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 基本特征 三体 六要素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本质途径 类型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国际短途游览者"因消遣目的而到访别的国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来访者。 "中转过境旅游者"途经该国而不做停歇的旅行者,以及那些以不足24小时的时间途经该国,其间只是作了一些非旅游性质的短暂停歇的中转旅客。 国际旅游者(来访旅游者在到访国境内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为6个月) 罗马会议 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一日游游客) 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 足够的支付能力(可自由(随意)支配收入)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收入、带薪假期、年龄、家庭生命周期、健康状况

旅游学概论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旅游学概论 ( 专科必修 ) 》2015 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 4 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优的,将其序号填 入题后括号内。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新中国第一家面向外国来华旅客开展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是()。 A.中国康辉旅行社B.中国青年旅行社 C.中国旅行社D.中国国际旅行社 2 .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 )。 A .旅游政策B.旅游机构 C .旅游资源D.旅游策划 3 .影响旅游市场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旅游产品B.旅游营销 C .旅游服务D.旅游价格 4.( ) 是以了解异地文化或进行文化交流为出游目的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以猎奇求 知为内在动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以选择历史文化游以‘及民俗文化游的居多( )。 A. 观光型旅游者B.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C .文化体验型旅游者D.度假保健型旅游者 5 .以下哪一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 A.旅游产品是一种以服务要素为主的产品 B.旅游者参与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 C.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 D.旅游产品的分销渠道与有形产品相同 6.以下哪一种旅游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 A.全国旅游规划 B.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C.地方旅游规划 D.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规划 7.以下哪类是铁路运输的特点?( ) A .自由灵活,速度快B.费用低、安全性好、运输能力大

C .豪华、昂贵、服务质量高D.快速省时、舒适度高 8.对旅游产品购买欲望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 )。 A .支付能力与闲暇时间B.性格 C .文化背景D.职业 9.民俗旅游、怀旧旅游、艺术欣赏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旅游产品属于()。 A .事务旅游产品B.度假旅游产品 C .探险旅游产品D.文化旅游产品 10。我国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宣布成立的第一个旅游全行业组织是()。 A .中国国际旅行者协会B.中国旅游组织 C .中国旅游爱好者协会D.中国旅游协会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 5 个选项中,有不少于两个是正确的,请选 出它们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选错、多选或少选都不给 分。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1.旅游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群体和经济活动群体,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 ) 。 A .异地性B.消费性 C .休闲性D.体验性 E.盈利性 12 .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是( )。 A .产品开发设计B.旅游咨询业务 C .产品销售业务D.采购业务 E.接待业务 1649 13.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A .旅游导致传统文化的冲淡、异化和消失 B .不良的示范效应 C .干扰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D.旅游活动造成对环境的影响 E .降低了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收入 14.旅游区保护规划主要涉及以下哪几方面内容?() A .旅游资源保护B.环境保护 C .社会文化保护D.旅游政策保护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pdf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 1-1、自重为P=100kN的T字形钢架ABD,置于铅垂面内,载荷如图所示。其中转矩M=,拉力F=400kN,分布力q=20kN/m,长度l=1m。试求固定端A的约束力。 解:取T型刚架为受力对象,画受力图. 1-2 如图所示,飞机机翼上安装一台发动机,作用在机翼OA上的气动力按梯形分布: q=60kN/m,2q=40kN/m,机翼重1p=45kN,发动机重2p=20kN,发动机螺旋桨的反作用力1 偶矩M=。求机翼处于平衡状态时,机翼根部固定端O所受的力。 解:

1-3图示构件由直角弯杆EBD以及直杆AB组成,不计各杆自重,已知q=10kN/m,F=50kN,M=,各尺寸如图。求固定端A处及支座C的约束力。

1-4 已知:如图所示结构,a, M=Fa, F F F, 求:A,D处约束力. 12 解: 1-5、平面桁架受力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且AD=DB。求杆CD的内力。

1-6、如图所示的平面桁架,A端采用铰链约束,B端采用滚动支座约束,各杆件长度为1m。在节点E和G上分别作用载荷 F=10kN,G F=7 kN。试计算杆1、2和3的内力。 E 解:

2-1 图示空间力系由6根桁架构成。在节点A上作用力F,此力在矩形ABDC平面内,且与铅直线成45o角。ΔEAK=ΔFBM。等腰三角形EAK,FBM和NDB在顶点A,B和D处均为直角,。若F=10kN,求各杆的内力。 又EC=CK=FD=DM

2-2 杆系由铰链连接,位于正方形的边和对角线上,如图所示。在节点D沿对角线LD方向作用力D F。在节点C沿CH边铅直向下作用力F。如铰链B,L和H是固定的,杆重不计,求各杆的内力。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A)

A 卷 第 1页 蚌埠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理论力学Ⅱ》期末考试试题(A ) 注意事项:1、适用班级:2012级土木工程班、2012级水利水电班、2012级车辆工 程班 2、本试卷共2页。满分10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考试方式:“闭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1.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 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2.已知质点的质量和作用于质点的力,质点的运动规律就完全确定。 ( )3.质点系中各质点都处于静止时,质点系的动量为零。于是可知如果质点系的动 量为零,则质点系中各质点必都静止。 ( )4.刚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平衡,这3个力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内。 ( )5.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时,所建立的坐标系x ,y 轴一定要相互 垂直。 ( )6.一空间任意力系,若各力的作用线均平行于某一固定平面,则其独立的平衡方 程最多只有3个。 ( )7.刚体的平移运动一定不是刚体的平面运动。 ( )8.说到角速度,角加速度,可以对点而言。 ( )9.两自由运动质点,其微分方程完全相同,但其运动规律不一定相同。 ( )10.质点系总动量的方向就是质点系所受外力主矢的方向。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若平面力系对一点A 的主矩等于零,则此力系 。 A.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力 B.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力偶 C.一定平衡 D.可能合成为一个力偶,也可能平衡 2.刚体在四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若其中三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第四个力的作用线 。 A.一定通过汇交点 B.不一定通过汇交点 C.一定不通过汇交点 D.可能通过汇交点,也可能不通过汇交点 3.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于 。 A.变形体 B.刚体 C.刚体系统 D.任何物体或物体系统 4.在点的复合运动中,牵连速度是指 。 A.动系原点的速度 B.动系上观察者的速度 C.动系上与动点瞬时相重合的那一点的速度 D.动系质心的速度 5.设有质量相等的两物体A 和B ,在同一段时间内,A 作水平移动,B 作铅直移动,则 两物体的重力在这段时间里的冲量 。 A.不同 B.相同 C.A 物体重力的冲量大 D.B 物体重力的冲量大 三、计算题(每小题14分,共70分) 1.质量为 100kg 的球,用绳悬挂在墙壁上如图所示。平衡时绳与墙壁间夹角为 30°,求墙壁反力和绳的张力 2.某三角拱,左右两个半拱在C 由铰链连接,约束和载荷如图所示,如果忽略拱的重量,求支座A 和B 的约束反力。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精品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 (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导游,这是 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

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至U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 众型模式 10奖励旅游: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11季节性:一年中各月份会呈现某些月份的接待量较大,某些月份较小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格局。人们外出旅游活动的时间分布上的这种不平衡。 12、社会旅游:对于工作收入较低的阶层,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

旅游学概论试题(A、B)试卷及答案

学生证号 姓名 分校(工作站) 卷号:3246 座位号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 度第二学期考试 〈〈旅游学概论》试题A卷 得分评卷人 2013年5月一、名词解释:(5 X4=20分) 1、 旅游: 2、旅行社: 3、旅游资源: 4、旅游市场: 5、旅游业: 二、填空题(1 X30=30分) 1、旅游概论就是以()作为特定的研究领域,以( ) 过程中特有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2、旅游在本质上就是以获得人身的( ()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生活经历。 3、近代旅游创始人托马斯库克于( 于()年开办旅游代理业务;于( 司。 4、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 )、精神上的()与特定需求 )年举办世界上第一次团体包价旅 游; )年正式成立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 ,我国旅游业已经发展到()旅 游、 ()旅游与()旅游三者共同发展阶段。 5、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求就是()、()、()。 6、旅游者必须具备许多条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可归纳为() 与 7、人们对旅游的各种意义所取得的共识,就是因为她们大都反映了旅游活动的

异地性、()性与()性。 特点就是()性、()性、()性。 9、旅游产品的特性就是连续性、()性、()性、()性。 10、从客观上划分,根据国际旅游者产生的地理区域划分,可把世界划分为七大旅游市场()、()、()、()、()、()、 1、旅游活动的媒介就是()。 A、旅游资源 B、旅游交通 C、旅游宣传 D、旅游业 2、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游形式中 的() 3、1927年中国当代最早的旅游组织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就是() A、陈光甫 B、黄光培 C、柳亚子 D、章士钊 4、早在商代就已经设立,古代中国最早的住宿设施就是() A、馆 B、驿站 C、亭 D、邮 5、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地点为:() A、美洲 B、非洲 C、中东 D、欧洲 6、在我国涉外饭店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就是由:()A、各省、白治区与直辖市旅游局评定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认可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 局确定 7、按饭店规模大小划分,在我国有500间客房的饭店属于()型饭店。 A、小 B、大 C、中 D、微 8、不就是旅游基本属性的选项就是() A、文化属性 B、经济属性 C、消费属性 D、政治属性 9、不属于旅游职能作用的就是() A、宣传招彳来旅游者 B、生产、销售旅游产品 C、提供法律或医疗援助 D、组织协调旅游活动 10、以追求健康,娱乐为目的的人士为接待对象的饭店属于()型饭店。 A、商业 B、度假疗养 C、观光 D、公务 四、简答题:(5 X3=15分) 1、旅游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8、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作为旅游者进行实地观察的对象,共同 A、帝王巡游 B、政治旅行 C、士人漫游 D、 学术考查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B

工程力学(Ⅱ)期终考试卷(A ) 专业 姓名 学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题分 25 15 15 20 10 15 100 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 1. 杆AB 绕A 轴以=5t ( 以rad 计,t 以s 计) 的规律转动,其上一小环M 将杆AB 和半径为 R (以m 计)的固定大圆环连在一起,若以O 1 为原点,逆时针为正向,则用自然法 表示的点M 的运动方程为_Rt R s 102 π+= 。 2. 平面机构如图所示。已知AB //O 1O 2,且 AB =O 1O 2=L ,AO 1=BO 2=r ,ABCD 是矩形板, AD =BC =b ,AO 1杆以匀角速度绕O 1轴转动, 则矩形板重心C '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分别 为v =_ r _,a =_ r 。 并在图上标出它们的方向。

3. 两全同的三棱柱,倾角为,静止地置于 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将质量相等的圆盘与滑块分 别置于两三棱柱斜面上的A 处,皆从静止释放, 且圆盘为纯滚动,都由三棱柱的A 处运动到B 处, 则此两种情况下两个三棱柱的水平位移 ___相等;_____(填写相等或不相等), 因为_两个系统在水平方向质心位置守恒 。 4. 已知偏心轮为均质圆盘,质心在C 点,质量 为m ,半径为R ,偏心距2 R OC =。转动的角速度为, 角加速度为 ,若将惯性力系向O 点简化,则惯性 力系的主矢为_____ me ,me 2 ;____; 惯性力系的主矩为__2 )2(22α e R m +__。各矢量应在图中标出。 5.质量为m 的物块,用二根刚性系数分别为k 1和k 2 的弹簧连接,不计阻尼,则系统的固有频率 为_______________,若物体受到干扰力F =H sin (ωt ) 的作用,则系统受迫振动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条件下,系统将发生共振。 二、计算题(本题15分)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1、生活环境的变化 2、工作性质的变化 3、阶级关系的变化 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发展史上的铁路时代:铁路之父:乔治·史蒂文森费用低速度快 运力大通达范围广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1、1841年的创举:团体旅游活动 特点:公众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的商业尝试:团体消遣旅游 特点:商业性长途过夜线路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3、其他开创性工作 推出一种代金卷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巨头”:20世纪初 1.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 2.美国运通公司 3.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 第六节二战后的现代旅游 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1、世界人口的增加 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6、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第七节我国的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一、旧中国的旅游业:民族银行家陈光甫1927年中国旅游社 二、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游业 1949年华侨服务社改为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这一时期的特点: 背景环境: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 基本任务: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 发展类型:有选择的入境旅游 企业经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 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不完整,且总体规模很小 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

旅游学概论(双语)期末考试试题库

旅游学概论(双语)期末考试试题库

CATALOGUE I.Filling the blanks (1) II.True or False Questions (3) III.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 (6) IV.Explain the following tourism terms in English (13) V.Briefly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English (15) VI.Topic Discussion (17)

I.Filling the blanks 1.Tourism must be,above all,defined as the movement of people away from their. 2.First,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tourism is just one form of,along with sports activities,hobbies and pastimes. 3.The characteristic of means that tourist product is a service rather than a tangible good. 4.The refers to travel taken exclusively within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of the traveler’s country. 5.Tourism is now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ces of modern times. 6.Leiper’s Model includes,and three fundamental geographical elements. 7.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Roman Empire,and the onset of the so-called Dark ages,travel became more. 8.According to Maslow,there is a hierarchy of universal and found in every human being. 9.Before anyone can choose to undertake a holiday,they must aware of from which they can choose,and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m. 10.Factors that influence motivations of tourists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11.The World War I had influence on the expansion of tourism. 12.According to Maslow,there is a of universal wants and needs found in every human being. 13.When a tourist walks into a travel agent’s office to tour—a product—he is also buying many. 14.Tourist products hav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e products of other industries.These include,,,and simultaneou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15.The tourism product is unique in terms of its rang and. 16.The service product is intangible when it cannot be easily evaluated or in advance of its purchase. 17.Tourism product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being inseparable which means the product is often consumed and produced. 18.Tourism involves the purchase of an expensive product that cannot easily be or, 1

理论力学 期末考试试题 A卷

理论力学 期末考试试题 A 卷 1-1、自重为P=100kN 的T 字形钢架ABD,置于铅垂面内,载荷如图所示。其中转矩M=20kN.m ,拉力F=400kN,分布力q=20kN/m,长度l=1m 。试求固定端A 的约束力。 解:取T 型刚架为受力对象,画受力图. 1-2 如图所示,飞机机翼上安装一台发动机,作用在机翼OA 上的气动力按梯形分布: 1q =60kN/m ,2q =40kN/m ,机翼重1p =45kN ,发动机重2p =20kN ,发动机螺旋桨的反作 用力偶矩M=18kN.m 。求机翼处于平衡状态时,机翼根部固定端O 所受的力。 解:

1-3图示构件由直角弯杆EBD以及直杆AB组成,不计各杆自重,已知q=10kN/m,F=50kN,M=6kN.m,各尺寸如图。求固定端A处及支座C的约束力。

1-4 已知:如图所示结构,a, M=Fa, 12F F F ==, 求:A ,D 处约束力. 解: 1-5、平面桁架受力如图所示。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AD=DB 。求杆CD 的内力。

1-6、如图所示的平面桁架,A 端采用铰链约束,B 端采用滚动支座约束,各杆件长度为1m 。在节点E 和G 上分别作用载荷E F =10kN ,G F =7 kN 。试计算杆1、2和3的内力。 解:

2-1 图示空间力系由6根桁架构成。在节点A上作用力F,此力在矩形ABDC平面内,且与铅直线成45o角。ΔEAK=ΔFBM。等腰三角形EAK,FBM和NDB在顶点A,B和D处均为直角,又EC=CK=FD=DM。若F=10kN,求各杆的内力。

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生态学》考试大纲_山大考研大纲

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生态学》考试是为招收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基础生态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熟悉生态学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应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一)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生物体、生态位的定义;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学中的作用。 (二)生物与环境 1.环境及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型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反作用 3.自然环境的变化 4.影响生物分布的因素 (三)种群生态学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分布的决定因素 3.种群的动态 4.种群的调节 5.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6.种内及种间关系:捕食、植食、竞争、协同进化、互惠共生 7.适应、进化、驯化的概念 8.生活史与进化适合度 9.生殖与进化 (四)群落生态学 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及影响因素 4.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联 5.生物群落的动态

6.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基本特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养分更新 5.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6.生物群系的概念 7.景观 (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的概念 2.生物灭绝与保护 3.全球生态学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完整word版)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分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对外出旅行需要的产生 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P10)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四、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 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是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五、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 六、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P20)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2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3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的影响(P22) 1生活环境的变化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业的开端(P25)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禁酒大会。这次举动被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的开端。这次活动是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2.1845年,托马斯·库克首次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3.1855年,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推出了一种代金券,被看作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目的地包括中国的上海 6.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三、中国的近代旅游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76)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及 答案(试卷号:2476) 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优的,将其序号填入题中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项不是旅行社的主要业务?( ) A.产品开发设计 B.旅游管理业务C.产品销售业务 D.采购业务 2.( )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水体、大气、土壤、生物等)受到人类活动负面影响的程度。 A.环境指数 B.环境破坏指标C.环境质量 D.环境受损指数 3.以下哪类是铁路运输的优点?( ) A.自由灵活,速度快

B. 快速省时、舒适度高C.价格低廉、舒适、服务质量高 D.费用低、安全性好、运输能力大 4.对旅游产品购买欲望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 )。 A.支付能力与闲暇时间 B.性格C.文化背景 D.职业 5.民俗旅游、怀旧旅游、艺术欣赏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旅游产品属于( )。 A.事务旅游产品 B.度假旅游产品C.探险旅游产品 D.文化旅游产品 6.我国自( )开始实行黄金周制度。 A. 1998年

B.1999年C.2000年 D.2001年 7.以下哪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 A. 一般来说,人文气息越重的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越差 B.旅游资源的开放程度与其受到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 C.景区的使用强度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成正相关关系 D.旅游者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而严重的 8.旅游业是由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要素的众多部门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中( )是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导致游客产生旅游动机并做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A. 旅游设施 B.旅游服务C.旅游交通 D.旅游景区 9.以下哪个不属于旅游经济效应评价的通用指标( )。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旅游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为什么? 不属于。在于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点,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去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A.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b.商贸旅行占主导地位;c.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属阶层。 4、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A.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生活环境。 B.改变工作性质。 C.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众创造了条件。

D.改变阶级关系。 E.改变运输条件 5、铁路运输的出现何以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 主要优点: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广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500多人的比以往任何类似活动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团体旅游活动(禁酒大会、特点:公共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托马斯库克开始尝试商业性质的组团活动业务。(特点:商业性、长途过夜、路线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3、1855年,组织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成立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首例环球旅游团。 6、总而言之,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已经形成规模足够大的市场。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7、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活动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有何实际意义? 1、世界人口的增加 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