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 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 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 英-美查)。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1) 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请你介绍一下《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 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1)发表政论文章。2)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4)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③编印画报;④印书。

第三章简述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创办《循环日报》的经过和意义。

思想:1)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2)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4)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1874 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编《循环日报》,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于1959 年停刊,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他的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什么是“新文体”?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甲午战后,改革浪潮汹涌澎湃,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大量涌入,原来的桐成派古文形式拘泥,束缚思想。于是以康梁为代表在争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疾呼救亡,直陈时弊,介绍西学,要求变法,谈古论今,条理清晰,感情充沛,语言半文白,又是还夹有口语、俚语,因而平易畅达,易于表达新思想。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简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1)与外报相反的发展路线;2)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3)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4)品种多样;5)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第四章《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个方面?

《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两件事促使孙中山决心办报:1)伦敦蒙难2)保皇派报刊的失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 年在香港创刊,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性的刊物是1900 年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由郑贯公、冯自由、冯

斯栾创办。《译书汇编》与1900 年12 月在东京创刊,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部分成员创办,主张推翻清廷进行革命。《国民报》革命倾向较为明显,1902 年由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1903-1 由湖北学生会在东京创办,以“收入东西之学说,唤起民国之精神”为宗旨。《浙江潮》湿1903-2 由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就发表在此刊。《江苏》1903-4 由江苏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除此还引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2)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3)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4)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侵润法和煽动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3)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4)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

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2) 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

1906 年7 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1908 年1 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第五章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1911 年10 月10 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

的报纸由100 多家猛增至500 家,总销数达到4200 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短时间内全国出现了大大小小三百多个政党。它们为了在国会中占有更多的席位,争相创办机关报来为自己宣传。国民党-《民立报》;共和党-《实事新报》;自由党-“横三民”《民权报》《中国民报》《民国新闻》。

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记,到1913 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 年初的500 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 人被杀,60 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首先是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电讯在版面中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再次,报社加强了采血力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副刊的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1)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2)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3)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4)语言通俗生动。“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为什么人称邵飘萍是“新闻全才”?

他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第六章《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1915 年9 月15 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陈独秀主编。宣传贡献:1)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敬告青年》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每周评论》(1918-北京陈独秀)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他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在众多的报刊中,《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它对运动作了连续系统的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并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一个“创举”。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试述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哪些是具有代表性的刊物?其特点是什么?

1)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3)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特点: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

第七章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中国青年》的宣传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1922 年上海创刊,蔡和森为第一任主编,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1923 年10 月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宣传内容:1)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2)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3)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国共合作后,《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中央报刊继续坚持独立的出版,同时又新办一批地方报刊,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共产党的报刊一概被查封,无奈革命报刊的出版中心转到武汉。虽然革命报刊蓬勃发展的局面遭到破坏,但已初步积累正反面经验,几个月后共产党、共青团的中央机关报在上海重新秘密出版。

简述大革命时期私营报纸的发展及意义。私营大报在这时期有何变化?

大革命时期一些大报突破重重困难,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读者中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北京-邵飘萍1918《京报》;天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大公报》;上海-《申报》《新闻报》。这一时期《申报》《新闻报》等私营大报向现代化企业报业发展,突出了赢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均以是否赢利为转移。大报企业化标志着我国报业向现代化报业迈步。他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新闻界、政党报纸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

1923 年美商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报《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1924 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了史上第一部《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1926 年10 月1 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呼号XOH,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有何发展?

20 世纪20 年代,是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奠定基础的时期,约有12 所大学办起了新闻学系。新闻学研究进一步开展,据统计1922 年1927 年出版新闻学著作10 多种,较有影响的是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戈共振的《中国报学史》也是在这一时期写作出版的,它全面系统地记叙了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第八章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 1927 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台等中央宣传机构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另外积极创办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这样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国民党还采用各种办法加强新闻统治,钳制社会舆论,但同时又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造成了放宽言禁保障舆论的假象。就是通过这种软硬两手政策,对全国新闻事业进行垄断、控制和迫害的。

简述《布尔塞维克》等地下报刊的出版情况和主要特色,分析其经验教训。

1927 年上海出版,瞿秋白任主任的编委会。它全力揭露叛变革命的国民党真面目,先后用

大量篇幅热情报道“八一”南昌起义和揭露国民党所谓的“改组”目的。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查禁,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出版。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给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红色中华》的宣传报道有哪些方面?·简述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红星》等报刊的创办经过、特点,并论述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 年江西瑞金成立,1937 年改名为新华社。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实行报、社合一。

《红色中华》1931 瑞金创刊,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宣传报道为1)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2)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3)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

《红星》1931 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它是为了提高红军的政治文化素质,实现“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而创办的。被称赞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有着鲜明的特色:艰苦奋斗的办报作风;紧密配合党政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推进政权建设;面向工农大众办报,实行通俗化办报方针等。

简述鲁迅和左翼文化团体以报刊为阵地反动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

鲁迅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帅,和左翼文化团体通过报刊和多种新闻活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批判了“民族主义文学”等反动文化思想派别。1)他们注意守住营垒,发扬“韧”的战斗精神。2)他们重视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促进报刊上杂文文体的生长。史量才之死说明了什么?

蒋介石国民党忌恨其社会政治经济实力和舆论影响,对他施加了种种压力,企图笼络制服他,均未奏效。最后,蒋介石亲令军统特务组成特别行动组,与1934 年11 月13 日,在沪杭公路上杀害了史量才,这一事件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政权的法西斯面目。

试述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工作如何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有何借鉴作用?

优良传统:1)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2)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3)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4)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借鉴作用:1)在报刊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的最新“精神食粮”。2)尽心竭智的处理好读者来信。3)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

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1936 年经宋庆龄介绍,斯诺勇敢的进入陕北红色区域采访活动4 个月,成为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1937 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热情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理想和崭新生活。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后改名为《西行漫记》。他的陕北之行的报道,突破国民党多年的封锁,向全世界详尽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

第九章简述延安新闻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与意义。

1940 年12 月30 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随即中共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广播电台属于新华社的一个部门,即口语广播的部分,稿子由新华社的广播科提供。延安新闻广播电台不仅加强了中央与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而且从空中突破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封锁。

简述《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风格。

简述《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斗争的情况和意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 年在汉口创刊。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党性原则,是《新华日报》的主要特色,也是它的基本特色:1)有坚强的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是《新华日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新华日报》一贯注重把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3)编好、印好报纸是《新华日报》工作的基本环节。

简述上海“孤岛”时期进步新闻界的斗争。

在上海“孤岛”时期,爱国报人是怎样坚持斗争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1937) 《每日译报》(1938)《导报》(1938)《文汇报》(1938)。

第十章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向上海、南京一带转移。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情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只是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仍沿用战时的一套办法,严密控制新闻界;1945 年8 月7 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自行出版了黄炎培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重庆杂志界联合声明自9 月1 日不再送检;后扩展到成都、桂林、西安等地,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宣布自10 月1 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果怎样?

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国统区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迫害与推残进步人士。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灭,以失败告终。

·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解放日报》停刊后,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三重任务。

·建国前夕,新华社是怎样改进和加强新闻报道的?

新华社将新闻业务学习与研究列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提出了改进与加强新闻报道问题。1) 新闻报道要有全局观点,在报道上,虽立足于本地区的新闻,还需照顾对全国的意义和影响;

2)努力扩大报道范围,要大大加强城市报道,特别是城市工人运动和经济建设的报道;3) 新闻报道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4)新闻报道必须准确、迅速、简练。

毛泽东《对晋绥人民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两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哪些重要问题?

《晋绥》-1)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2)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3)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4)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

《华北》-1)深刻阐述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2)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要有正确的态度;必须独立的做相当艰苦的工作;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试述中共中央是怎么处理新解放城市中旧有新闻事业的。

·中共中央是怎样正确处理新解放城市中旧有新闻事业的?制定了哪些原则与政策?

为此中共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从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原则、政策界限到具体的工作方法,都作了明确的指示与规定。1)对于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和反动党派所主办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一律由人民政府接管。2)对于各民族党派、人民团体主办的报刊与通讯社予以保护与支持。3)对于私人经营的报刊、通讯社与广播电台,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4)对外国人在华的新闻事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5)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新闻机构,一律予以封闭。6)对于旧有新闻事业的工作人员,采取区别对待、妥善处理的政策。

第十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这一时期经济宣传报道始终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2) 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3)让人民群众充当宣传报道的主角,突出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新中国成立初,关于新闻业务的建设是怎样展开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新闻建设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变化。新闻界推出了不少有利的建设性措施,从最基本的纯洁语言文字到注重语法修辞。此后,还开展了练笔运动,接着,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行汉语规范化。培养了大批的新闻业务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的需求。

·怎样评价新闻工作“学苏联”?

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但是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一位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弊病,以致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的宣传,为什么失误?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动的3 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文化讨论与批判运动,因采用了领导政治斗争的方法而造成了严重的失误: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实为政治批判,过于片面、极端和粗暴。2)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加以批判,在精神上伤害了一些知识分子。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运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阻碍了学术文化研究的正常开展,报纸的点名批评,严重伤害了一批同志。

第十二章新闻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教训是什么?1957 年6 月8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标志着反右派斗争的开始。之后新闻媒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右派宣传报道。一批新闻工作者被错划分为右派分子。这场运动仅持续3 个月,但对于右派观点的批判一直持续到1958 年,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试述“大跃进”时期新闻宣传报道的严重失误。

·为什么说关于“大跃进”的宣传报道是严重失误?

对于迫切盼望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人民群众来说,“大跃进”确实是催人奋进的口号。但其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了新闻规律,对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集体组织者”等问题理论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误解。在宣传报道中具体表现为:声势大、变化快、调子高。

为什么要提倡“全党办报”和“政治家办报”?

·为什么要提倡“政治家办报”,加强党的领导?

“全党办报”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由于强调贯彻这个方针,党委加强了对新闻机构的领导,非专业的新闻队伍有了较快发展。1957 年毛泽东提出“政治家办报”,实际上即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提出的要求:看问题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魄。

·《燕山夜话》、《三家村礼记》、《长短录》等专栏的作品有何特点和意义?

·《燕山夜话》等作品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1)以杂文为主2)题材广泛,寓意深刻,表彰先进,匡正时弊,给人以启迪3)深受读者欢迎。意义:这样的文体及文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认识,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如何看待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批判《海瑞罢官》为什么是错误的?

总的来说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是错误的,分析如下:1)吴晗是明史专家,他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撰写剧本是应演员马连良的邀请,并非怀有政治目的。2)《海瑞罢官》演出后,恰逢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毛认为这是为彭鸣冤叫屈。但这种观点只是他个人的,并非中央的一致意见。3)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目的是把斗争锋芒直指吴晗。4)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是持反对态度的,至少认为不应作为政治运动来进行。

第十三章·试述《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的夺权事件。·新闻界的“夺权”意味着什么?1966 年上海红卫兵要求将载有批判《解放日报》文章的《红卫战报》同《解放日报》一起发行,当要求遭到拒绝后,大批红卫兵冲进报社,使报纸无法发行。最终以接受红卫兵的条件而告终。“一月革命风暴”后“夺权”之风迅速刮遍全国。新闻界的夺权意味着林彪江青一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新闻舆论。

第十四章·20 世纪90 年,新闻工作有哪些新的改革,存在什么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要改革?

1)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宣传质量和宣传艺术,扩大信息量。2)在报道形式上,深度报道、系列报道被广泛用到报纸广播电视宣传中。3)新闻媒介注意改善自身结构,形成报纸、电视、广播三大媒介鼎足之势。4)在经营管理方面,各新闻单位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取得很大成效。5)随着报纸经济效益的提高,办报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得到改善。

简述新时期的新闻改革。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闻改革从酝酿步入实践阶段。2)在报道内容上,经济新闻成为媒体的主要内容,各种经济报刊和节目不断涌现。3)对政治新闻的报道,尤其是对重要会议的突破,新闻报道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4)深度报道的崛起是改革的一大成果。

5)新闻单位对自身内容经营管理机制也进行了探索和改革。6)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和受众调查取得显著成就。7)新闻采访编辑编播手段和通讯技术的革新。

第十五章试述《中央日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三大报系的形成过程。

为台湾地方性报纸中规模最大、影响较大的报纸。《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都是国民党党、军、政部门的机关报;《联合报》1951 创刊于台北,和《中国时报》是两大地方性报业集团,由《民族报》《全民日报》《经济时报》三家合并而成;《中国时报》集团以《中国时报》为中心,前身是《征信新闻》,为台湾岛发行量最大的报纸,85 年改名《时代周刊》,92 年又改名为《中国时代周刊》。

澳门有哪些重要新闻机构?

报刊:1822 年创刊的葡萄牙文报纸《蜜蜂华报》是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第一份英文刊物为1828 年马礼逊创办的《澳门杂文编》;19 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人在澳门创办《镜海丛报》(1893)和《知新报》(1897);1958 年《澳门日报》创刊,后发展为澳门地区最大的报纸。

广播电视、通讯社:澳门电台(1933)是澳门最早的无线电广播电台;澳门的电视事业起于1984-5-13 开播的澳门电视台;通讯社重要的有新华社澳门分社、澳门新闻社、时事新闻社、宇宙新闻社、金星通讯社等。

其他:澳门记者联合会是澳门新闻界最早建立的社团;澳门的新闻司是官方的报刊新闻管理机构。

《华侨报》:1937 赵斑斓创刊于澳门,是香港《华侨日报》的澳门版。其新闻和广告比例约个占50%,以报道经济新闻、商业信息见长,一般不发表社论,电讯稿采自美联社。该报销量在澳门报纸中名列第二位。

复旦大学广播电视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首先是广播电视学的八本参考书: 1、《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华夏出版社2000 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英)古德温、惠内尔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第六版)》(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视觉文化导论》(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然后是一些当做拓展补充的书以及自己整理的一些小资料~~ 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陈昌凤清华大学出版社 4、《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7、《新闻理论应试精要》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 8、《新闻学概论》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版)郭镇之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最后就是自己整理的从1999年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真题,以及2001年到2012年清华大学的新闻史论真题和传播学真题~~还有还有~~我按照新闻史、传播学、新闻理论三个板块给复旦大学2006年到2013年的基础真题分了类~~还有还有清华大学郭庆华老师的《新闻学概论》的课件,个人认为这本资料很实用~~还有还有因为广播电视的网上资料比较少,我自己费了好久在网上搜集的一点前辈的考研经验,是有关复习方法的,个人认为还是挺能受益的~~ 亲们,打扰了,以上是我手头有的复旦广播电视专业的考研资料~~ 本来打算今年考复旦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的,可是突发情况不能考研了,我复习有些时候了,参考书买了不少,现在自己留着也没用~~ 好啦~~啰嗦了这么多,希望有需要的亲们可以尽快联系我哦~~我的QQ是1966552468,祝好各位~~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 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

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而当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加上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主要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人对近代报刊还是很陌生的,多数人不知报刊为何物。把西方的新闻理论一下子引入中国加以实践,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战争的氛围中,形势不稳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是,洪仁玕为太平天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从林则徐的译报、开眼看世界,到后来王韬的办报、宣传变法。洪仁玕的新闻理念设计是一个过渡环节,展现了中国新闻思想逐步递进的过程。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随着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化的报纸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关于报纸的性质和办报的意义的讨论也就越来越多。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考取复旦新闻学院对现在的我来说,是飞越鸡肋的最佳选择。永远都面临选择,是咽下鸡肋还是饿着肚子去等待美味鸡汤。我了解我自己,我受不了鸡肋,在国内二流的本科虽然可以保证成绩优异,但四年的鸡肋平台已经触碰到了我的底线。所以,安心考研之前,我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绝然把鸡肋们都丢了――放弃保研、放弃工作机会、放弃考公务员,等等。他们说,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你真傻。 \ 以上就是我考研之前的心态总结,也就是why,为什么我要考复旦新院。不想花费太大篇幅来描述我的心情起落,因为我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只会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借鉴到考取复旦新院传播学的策略,所以,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以下是我的整体复习思路,如何在半年内把复旦新院拿下。 传播学专业课 1、研究真题:重中之重 相信我,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性很高。于是,真题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点。暑假刚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的时候,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看过真题之后,再反馈到书上的知识点,很快就能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 这点也许你已经明白,也已经在论坛上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真题。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what,问题是how?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数死读书的没有想到过的。 研究真题,其实就是抓重点,以不变应万变。那真题中重复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考前能够尽最大努力抓住的“不变”是什么?都是原题吗? 其实是考点。研究真题,也就是研究真题的出题思路,也就是抓住真题的考点,也就是抓住考试的重点。抓住真题的考点,比抓住真题更灵活。虽然参考书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点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死考点和活考点。死考点也就是变动不大,就算变换出题方式,答题的大致思路也不会改变多少的考点。比如黄瑚那本新闻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最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考察。例如邹韬奋,名词解释考过邹韬奋(1991)、《大众生活》(2007)、简答题2002年和2009年都考过他主编的“六刊一报”、论述题1993年考过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邹韬奋的办报活动。那是不是把这几个考点都准备好背牢了就OK?归纳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六七年会原封不动重复出现,相关的考点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考查过历史人物,换着考察他的办报活动,或者报刊。那么进一步,这一考点还能举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过论述题了,很可能就会再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活动考过论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简答――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考前自己准备了很详细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简答题。再进一步,这一考点能否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灵活并且有联系的掌握真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一门,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点能占据到90分,10年也有80几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

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年冬以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传媒的知识性、趣味性得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在实践中拓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动活泼的新闻工作道路,但这些探索和1956年新闻界的改革一样来去匆匆,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的政治需要,淹没在阶级斗争的大潮中。 2.通过了解“左叶事件”以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在整风运动中的命运,分析这十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背景。 答:(1)“左叶事件”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在整风运动中的命运 ①“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与当时采访的记者发生冲突,随后报纸上出现了大量批评左叶,讨论新闻工作者地位,反官僚主义的文章,还召开了两次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但不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两次座谈会作了完全不同的评价,还将“左叶事件”说成是“新闻界右派分子向党的新闻事业发动进攻”,一些老同志被迫一次次检讨。由此,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

现代项目管理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2)

第一章项目与项目管理 四、思考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项目,并简述项目的特性和属性。 答:项目是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活动。比如,建造一座大楼、举办一次会议都是项目。 (1)项目的特性:项目的临时性、项目目标的明确性、项目的整体性。 (2)项目的属性:独特性和一次性、多目标属性、生命周期属性、相互依赖性、冲突属性。 2.什么是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项目管理的特点: (1)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运作; (2)项目管理的思想是系统管理的系统方法论; (3)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特殊性,通常是临时性、柔性、扁平化的组织; (4)项目管理的机制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强调责权利的对等; (5)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包括进度、费用、技术与质量; (6)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 (7)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和开放性。 3.什么是项目生存周期?项目生存周期应如何划分? 答:项目经理或组织把每个项目划分成若干阶段,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并与实施该项目组织的日常运作联系起来,这些项目合在一起成为项目生存周期。 项目周期通常被划分为:概念阶段、规划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 4.什么是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一般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 答:项目利益相关者就是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因项目的实施或完成而受到积极或消极影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敦煌进奏院状 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 “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黄远生的“四能”说 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现代项目管理各章练习题(带答案)

现代项目管理练习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理念 答:管理理念可以用管理传统、管理思想、管理哲学、价值观来表现,反映岀特有的管理风格。是指 在一定的历史投机倒把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针对组织并体现为特有管理风格的意识、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2、核心能力 3、现代管理理念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当前国内的各类创新活动中,管理创新,尤其是( C )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 管理方式 B.管理项目 C.管理理念 D.管理制度 2、组织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调整的主要手段( B ) A.目标管理 B.项目管理 C.职能管理 D.人本管理 3、(A )阶段项目管理的主要引导与代表行业为建筑业。 A.传统项目管理 B.近代项目管理 C.现代项目管理 D.当代项目管理 4、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 A. 传统项目管理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和标准。 B. 近代项目管理注重时间、成本和质量,忽视项目管理技术与方法。 C. 现代项目管理强调使利益相关者满意。 D. 在项目选择方面,近代项目管理非常重视,项目管理者主动执行项目。 5、项目管理已经成为维系组织(C )的纽带。 A.团队精神 B.持续发展 C.核心竞争力 D.变化与创新 三、填空题 1、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管理思想的现代化、_管理组织_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三个方面 2、传统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重实施轻规划、重控制轻协调、_重内部轻环境、重分析轻综合。 3、近代项目管理阶段的代表项目有美国的__曼哈顿计划—、北极星潜艇远程导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 4、现代项目管理强调使利益相关者满意,在体系上注重项目管理的模块化、专业化、标准化与国际化发展。 5、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管理思想方面,表现为系统性、_整体性_与动态性。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注意事项、独家资料 本文目录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四、辅导名师解析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 五、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 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内部资料—— 七、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真题答题方法示范 正文部分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清华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学院领导及师资力量 柳斌杰任清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中有方汉奇先生得意弟子、中国新闻传播史学会副会长、前北大新闻传播系主任陈昌凤博士。尹鸿,李彬。 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名师总结:北大行管所考知识点绝大部分都能从参考书中找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也能依据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间接找到,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考研专业课复习时看书的基本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考研就是个应付考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做学术的过程,不是看的学术名著越多越好,而是把指定的参考书看懂吃透,该理解的理解,该记住的记住!这样,专业课300分你就可以放心的拿到250分左右了!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一本通》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权威辅导名师领衔,有历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状元及专业课高分学长学姐参与精心汇编,荟萃提取了每本参考书重要考点、出题老师讲义、课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4.1 结构脉络图

4.2 本章要点详解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

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栏目丰富,门类清楚。所刊文字主要是尊皇攘后和君主立宪的宣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一场大火焚毁了报馆,报纸因此而停刊。 (2)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横滨复刊。该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3.1 结构脉络图 3.2 本章要点详解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839年3月,前往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 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有四项,即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报纸的文风。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现代项目管理复习题

《现代项目管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项目进程中每个阶段结束时必须以某种可交付成果为标志。(√) 2.在职能型项目组织中,团队成员往往优先考虑项目的利益。(×) 3.活动持续时间估算仅考虑活动所消耗的实际工作时间。(×) 4.成本估算是成本预算的基础。(√) 5.风险转移可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6.项目变更所需的花费将随着生命期的推进而增加。(√) 7.项目行动计划表是以责任分配矩阵为基础编制的。(×) 8.职能型组织中有专门为项目工作的人员。(×) 9.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10.在进行头脑风暴会议时,可以对其他人的意见提出质疑。(×) 二、单项选择: 1. 应对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负主要责任的是( C ) A.质量经理;B.高级经理层;C.项目经理;D.项目团队成员中的某个人 2. 一个项目即将完成,这时客户想对项目的工作范围作一个大的变更,作为项目经理,你应该(B) A.拒绝变更; B.将变更造成的影响通知客户; C.同意变更; D.向管理层抱怨。 3. 随着项目生命周期的发展,资源的投入(C)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再变小; D.先变小再变大。 4. 项目干系人识别是在哪个项目管理工作过程中进行的(A) A. 启动工作过程; B. 规划工作过程; C. 执行工作过程; D. 收尾工作过程; 三、多项选择: 1. 日常工作与项目的区别在于(ABC) A. 管理方法; B. 责任人; C. 组织机构; D.管理过程。 2. ( ABCD )可能提出变更请求。 A.项目发起人; B.客户;C.项目经理;D.项目团队成员。 3.项目范围变更的原因有(ABCD) A. 项目范围计划出现了遗漏; B. 项目团队提出了新的技术; C. 项目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D. 客户需求发生变化。 4. 下列有关项目决策树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A. 决策树是一个从左至右依次展开的树状图; B.决策树只能进行单级决策; C.决策树的分级越多,决策树图就会约复杂; D.决策树能够使项目管理者有步骤地进行决策。 5. 下列选项中属于范围变更控制的工具和方法的是(ACD) A. 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系统; B. 核检表; C. 绩效测量; D. 范围计划调整。 6. 项目的影响评价包括(ABD) A. 经济影响; B. 社会影响; C. 财务影响; D. 环境影响。 7.下列有关流程图的表述正确的是(ABD) A. 流程图描述项目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B. 流程图有助于发现可能产生问题的工作环节; C. 流程图有助于明确项目质量管理的责任;

人大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解析-考研资料

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考研备考分析-育明考研 本文包括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考研考试内容、分数线、参考书、真题、复习规划等部分 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考研概况(育明考研考博) 专业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复试科目 新闻与传播 专业学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2016年30人 2015年30人 2014年25人 新闻传播学综合笔试, 外语 育明教育杜老师解析: 1、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含新闻采写、编辑、评论、广告、公关、传媒经济和广播电视实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含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和传媒经济理论。

2、初试总分:100分政治+100分外语+150分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50分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500分 复试总分:专业综合课笔试(100分)+外语笔试(50分)+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150分)+外语听力测试(20分)+外语口语测试(30分)=350分 最终总成绩为初试总分(占60%)+复试总分(占40%)的加权之和,以分数从高到低排列,择优录取。 3、初试成绩中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人大考研资料、考研经验、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研考博) 年份政治英语专业一专业二总分 201655559090370 201550509090370 201455559090355 育明教育杜老师解析: 复试内容及办法:专业综合课笔试(满分100分)、外语笔试(50分);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满分50分,其中听力20分,口语30分)、专业与综合素质面试(满分150分)。复试总分为三门成绩的总和(满分350分)。 1、专业课综合笔试、外语笔试(应试语种) 笔试内容:考核考生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当前专业领域内的难点、热点问题。 笔试办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专业课考试时间为2小时,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外语笔试时间1小时,满分50分,30分为及格。 2、专业与综合素质面试(含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 由不少于五名以上的导师组成复试专家小组,准备多套题目。满分150分,90分为及格。 测试内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专业与综合素质面试以及外语听力与口语一起进行。原则上是为了更全面了解考生情况,包括考察其综合分析表达能力、了解其对专业课以外的其他知识技能的掌握,考察其科研能力和水平,还包括对考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考察,对特长、兴趣爱好的了解和其他情况的了解等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内容:外语听力、口头表达和运用能力,专业外语的掌握水平。满分50分,30分为及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