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

2007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

2007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
2007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

2007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

杜乐勋 张文鸣 主编

目 录

总报告:医疗卫生改革基调、思路和方案的分歧和共识

分报告:农村合作医疗

城市医疗救助

产权公私合作

总报告

医疗卫生改革基调、思路和方案的分歧和共识

一、医疗卫生改革定下基调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明晰了深化卫生改革的路径。

2006年10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5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的首次集体学习,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集体学习中首次专注卫生领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教授杜乐勋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 所谓及时,是指讲话明确了深化卫生改革的方向,有利于统一思想;所谓重要,是说讲话强化了政府责任,明晰了深化卫生改革的路径,有利于统一行动。

1、精确描述卫生事业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明确卫生改革方向。

杜乐勋曾为卫生部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脉络十分熟悉。2006年5月他主编的2006年“医疗卫生绿皮书”在业内受到普遍关注。杜乐勋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卫生事业地位和作用的精确描述,“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步伐”等判断,进一步明确了卫生改革方向。杜乐勋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对卫生工作的看法越来越不好,老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很不满意。虽然卫生问题不像‘三农’问题那样复杂,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势必要在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事业建设上做更多的工作,可以说,医疗卫生工作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在杜乐勋看来,“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不和谐因素,根子在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出了问题。他说,从医院内部来看,问题出在医院收入指标分解落实到人;从医院外部看,问题出在财政和物价部门的政策导向。

医院收入指标分解落实到人,是指医院的收入和医生报酬挂钩。“这是当初国家不加钱但给政策的产物。”杜乐勋认为,在这种扭曲的机制下,医院和医生倾向于开大处方、大检查,导致过度医疗层出不穷,老百姓对医院渐失信任。 财政和物价部门的政策导向,体现在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迫其“以药养医”;物价部门则对医疗服务收费采取“老项目老价格、新项目新价格”的办法,挂号费、住院费等老项目难以调高,新项目如核磁共振等允许赢利,同时对药品虚高定价久治不愈。

此外,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等,都关系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杜乐勋说:“如果老百姓的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有病无处医、没钱治,损害健康,危及生命,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2、政府责任需要三个到位。

杜乐勋指出,上述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其主因是政府责任没有到位。“我们注意到总书记讲话中在提及政府责任时,用‘义不容辞’加以修饰,这说明政府责任被强化。我们一直认为,我国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引入了市场机制,而是因为没有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杜乐勋分析说,政府责任尚未到位有三个表现,即投入不到位、监管不到位和职能转变不到位。

投入不到位,表现在政府卫生支出所占的比例从1980年的36.2%下降到2003年的17.2%,而卫生总费用则从143.2亿元急剧上涨到6623.3亿元。

监管不到位,表现在卫生主管部门与公立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对医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管。杜乐勋说,比如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游医,表面看是游医的问题,实际上是主管部门的问题,这是姑息养奸的结果。

职能转变不到位,表现在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没能有效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在卫生体系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和准公共服务的,政府没有做到“兜底”。

3、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争论医疗改革方案是英国模式好,还是德国模式好。杜乐勋认为:“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他们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即便如此,我们也决不能照搬任何一种模式。”杜乐勋进而明确说,“英国模式也好,德国模式也罢,其精髓都是在有效利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看不到这一点,仅仅去学他们的具体操作形式,都不过是学了人家的皮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乐勋对讲话中“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的提法十分认同。

杜乐勋认为,政府责任实际就是要在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的同时,把基本医疗和社会医疗救助这两块做扎实。“我们所说的基本医疗实际上是必需医疗,是国家根据成本有效性排序,由财政的承受能力决定的。做好了基本医疗,大多数老百姓看病的需求就基本有了保障,在此基础上,针对困难群众的具体问题,还需要把社会医疗救助真正落实。”

杜乐勋指出,任何国家都只能做到有多少钱治多少病,技术进步、制度等可以改善卫生总费用在控制疾病和增进健康上的效率,但改变不了经济水平决定健康水平这个规律。“在英国和加拿大,做手术也要排队,排队的时间是很长的,有钱也不许走后门,有钱的人只能去美国自己花钱治病。”因此,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保证基本医疗、必需医疗。

4、国务院抓紧制定医改方案,提出医改五原则。

国务院已经组织力量抓紧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努力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7年医药卫生体制将重点抓好4件事: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近日,温总理提出“医改五原则”:一是充分发挥医院公共资源作用,不要闲置;二是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三是医院要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四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医药使用效率;五是科学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5、《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7年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促进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从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国务院上述指示可以看到新医改的基本方向进一步明确,期待的是进一步的具体措施。

6、深化改革的具体操作要协调。

杜乐勋说:“明确了强化政府责任这个大前提、大原则,指出了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这个大方向,下一步就是具体的操作和落实了,但这往往涉及部门利益,所以还需要主管部委讨论、协调。”

据媒体披露,卫生部有关人士看中的“英国模式”,是指政府负责筹集医疗费用和管理家庭通科医师,居民免费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和医院医疗服务,大部分医院是公立的,政府委托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实行家庭通科医师和医院专科医师双向转诊,互相间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内部医疗市场。医疗经费80%以上来自政府税收,其余来自私人医疗保险。 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属意的“德国模式”,其实就是医疗经费不由财政支付,也不由卫生部门管理,而由社会保险部门负责实行全民医疗制度。即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经费委托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提供医疗服务。

当前,社会上已有不少言论置疑这类模式之争背后的利益博弈。对承担医改牵头工作的国家主管部门而言,如何协调各部门具体操作方案,政策选择确实非常困难。

二、改革思路和方案的讨论

1、多部门参与制定方案,相互之间沟通成难题。

多部门参与难于沟通,是制定医改新方案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操作层面的难题。2006年,医改协调小组的成立,使这一问题有了突破。

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卫生部部长高强曾经细算过一笔账:“医改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我数了一下,至少有十几个部门的工作,除了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以外,医疗保障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国家发改委,医疗价格等问题涉及物价局,医院平常的开支补贴涉及财政部,医疗救助涉及民政部,医疗人才的培养和附属医院的管理涉及教育部,医疗市场、医疗广告涉及工商局,药品的质量审批涉及药监局,等等,很多很多。这里面有直接相关的部门,有配合工作的部门,涉及多方的利益调整。”

为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9月,医改协调小组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卫生部、财政部等11个部委组成,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

参加了几次医改方案讨论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室主任杨团发现,即使在这个专门为了解决沟通问题而成立的医改协调小组内,目前的工作方式也存在问题。医改新方案的制订,仍面临着各方利益的权衡,各方沟通效率不高。

杨团说:“4个小组之间沟通非常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是一圈人,卫生部的是另一圈人,相互之间都不沟通,我们社保组在讨论时,一提到医疗服务,马上就说,这不是我们组的,这是另一个组的。如果连提问题的时候都是分割的,怎么可能出来好东西呢?”

杨团对目前的工作方式还存在另一个置疑:“这个小组仍然是以官员为主的,虽然找了一些专家,但给专家的时间很少。尽管也提了一些意见,但缺乏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撞击。”

各部门间看法不统一,新方案存在利益之争。在众多参与医改的政府部门中,卫生部、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三个主要发出声音的部门,其中一个管医疗服务体系,一个管拨钱,一个管医保。

2006年,这些部门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他们对医改方案的不同看法。

卫生部的方案,主要是关注基本医疗的提供,希望政府的投入用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而劳动和保障部认为应该从大病着手,建立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通过解决大病来解决“看病贵”问题,政府将更多的钱投入到医疗保障。两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卫生部和财政部同样存在分歧。杨团介绍,就医改的投入问题,卫生部有人认为,医疗卫生改革没什么难的,就是财政部多给钱,就什么事都解决了。但财政部认为,如果用现在这个体制,投多少钱也没用,财政部对如何加大政府投入这个问题持保留态度。

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方案之争实际上是权力之争、财力之争。选择谁的方案,谁在管辖的空间上就更大、更直接一些。在医改方案制订过程中,协调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需要协调的内容很多,其中不乏各个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权衡。医改很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各方利益,要制订出一个各方都普遍认可的方案,确实比较难,最终可能要依靠最高层来协调。

2、委托独立的非政府机构提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案。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通报会上透露,有关部门平行地委托了6个独立的非政府机构提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案,

届时医疗体制改革将会有6个方案备选,世界卫生组织、国务院研究机构、著名国际私人机构等将成为中国医改“高参”。医改协调小组委托国内外6大机构平行分别独立制定一套全面医改方案,这6家研究机构分别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 上述6家独立机构中,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麦肯锡的具体思路尚在形成中,目前还不明朗。另外3家思路似乎相近,其背景耐人寻味,有些不寻常。所以,在医改方案交卷前夕,有关部门紧急增加第7家独立机构,是想“稀释”过于“扎堆”的医改思路。据专家透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以及复旦大学3家思路相近的独立机构与北师大在“医保筹资必须由政府主导”的问题上具有共识,但在其他方面则分歧颇大。例如,3家机构都明确主张政府必须坚持对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拒绝医疗领域的市场化和民营化,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而非全民医保制度,不同意建立医疗服务的购买机制,坚持对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即基层医疗机构的所有收费都交给管理部门,再由管理部门经考核向下分配)等。

2007年3月31日,随着一纸协议书送达北京师范大学相关课题组,中国医改最新一套方案,即第7套方案又挤进了原本6名“选手”竞逐的跑道中。据悉,该套方案将于5月20日前出台,而前6套方案则原定于4月下旬提交。

北京师范大学某课题组是与国家医改协调小组的组长单位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共同签署的协议,因此成为第7套医改方案的独立提交机构。有专家认为,在医疗改革方案即将确定的前夕,第7套方案的突然出现,其背景同样耐人寻味。因为第7套方案与此前6套方案中的一些思路大相径庭,并在争分夺秒地赶制。种种迹象表明,临近医改方案最后讨论阶段,各方在医改思路上的争议态势日趋加剧。虽然目前各家方案还都没有公开发表,但从前一时期各方案制订者公开发布的医改思路分析,似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单位的医改思路并不存在本质上分歧,并都与卫生部的主流思路很接近。卫生部提出的医改思路是“政府主导,优先保预防和小病、投资供方(公立医疗机构)”。北京大学李玲教授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一些相关专家们也分别在各种场合公开表示,医疗服务必须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医院产权制度改革不是解决医疗问题的关键等观点。有专家猜测,“政府主导派”的意见将可能在医改中获得较多支持。但是,从2007年初国务院医改规划和指导原则看,没有发现充分发挥政府对医疗机构主导作用字样,却发现了充分发挥医院公共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特别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字样。

3、医改定调前夕各部委加紧制定更详细的医改思路。

逼近2007年4月中旬医改“交卷”期限,各部委都开始加紧制定更为详细的医改思路。卫生部曾在2006年对外发布9个课题,目前都临近结题。参与卫生部这9大课题的部门除了卫生部下属的信息中心和卫生经济研究所外,还有不少“外脑”,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等。这些课题承担单位将围绕卫生部的医改思路,提供更加周密的调研论证。

在医改方案设计的“赛道”上,财政部也正加紧厉兵秣马。2007年3月中旬的“中国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论坛”上,财政部社保司官员透露,作为医改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财政部正在酝酿财政部的医改思路。该思路对于“购买医疗服务”以及“市场化的模式”高度认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不甘落后,在2007年3月29日,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任会长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成立。这家民间机构实质上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医改“智囊机构”,他们将从医保的专业角度向国家医改协调小组提出医改建议。

4、即将诞生新医改方案的“医改元年”。

这一切都发生在2007年,即将诞生新医改方案的“医改元年”。未来能够被政府接受的医改方案,必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争议最小、花费最少、可操作性最强的才会被优先采纳。所以,真正的争论不是在现在,而是在未来医改方案被公示出来之后。届时,各部委的意见会争相渗透到新医改方案中,部际的争抢会愈加激烈。

三、中国三大医改观点的争论

归纳起来,到目前为止,中国医改在学术界形成三大观点;在政府各部门形成三大政策方案。

中国医改究竟由谁来主导?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随着国家医改方案正式确定日期的日益临近,尤其是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这种争论日趋升温。目前在理论上进行激烈争论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观点之一:主张政府主导而反对市场主导。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只有政府主导才能实现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公益性,才能体现政府的责任;而如果由市场主导,必然会出现诸多难以解决的“天然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

(1)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

(2)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与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如果采用市场化的服务方式,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会利用医患信息不对称,为患者提供过度的服务,甚至不惜损害患者的健康。而只有政府主导,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经费和人员工资等全由政府提供,而业务收入全部上缴,那么这一矛盾就不复存在。

(3)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的普遍服务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能够及时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因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必须是多层次的、布局合理的。市场化的服务方式不仅无法自发地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必然导致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在地域布局上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大降低。

(4)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合理目标应当是以尽可能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尽可能好的全民健康结果,比如通过卫生防疫等有效的控制,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而在市场化的服务体制下,医疗机构为了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就必然出现“轻预防而重治疗、轻适宜技术而重高新技术”的倾向。

持这一观点的人还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所取得的成绩和近年来医疗卫生市场化服务给百姓带来的“看病难、看病

贵”,以及国外也有不少国家的医疗卫生采用政府主导模式的事实,来说明主张政府主导而反对市场主导观点的正确性。

由于上述理由,持该观点的人对类似宿迁的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持反对态度。

2、观点之二:主张市场主导而反对政府主导。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政府的责任并不是非要去亲自包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其主要责任是出资、筹资和行业监管;实现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关键在于筹资方式,而不是组织方式,组织方式更应强调竞争性;医疗卫生服务不仅要注重公平,同样不能忽略效率。持该观点的具体理由是:

(1)医改如由市场主导,只要采取适当措施,持反对市场主导观点的人所担心的许多“天然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将除极少数类似“非典”等危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防控工作应由政府直接操作外,而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如预防接种、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儿童体检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服务,采用向城乡居民发放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券”的方式(即将政府的资金投向医疗卫生需求方,简称“需方”),让居民凭券在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包括公立和私立)相应等级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自由选择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凭券到政府兑换现金。该作法优点:一是通过打破行政垄断,使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平竞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更能充分调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自觉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变“养人”为“养事”,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方式,在浙江、江苏和重庆等不少地方已有成功经验。由此可知:公共卫生服务虽然具有公共品性质,但也未必全由政府直接包办。既然公共卫生服务是这样,那么基本医疗服务更是如此。

又比如,如果政府能帮助国民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并将政府的医保投资力度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那么就会大幅度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购买能力,医疗卫生资源自然就会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流动。所以即使是采用市场化服务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目标同样可以实现。同样由此可知:影响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并不是医疗机构是否由政府直接举办,而关键是政府的投资方式和力度。

(2)如果医改由政府主导,医护人员收入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收入脱钩,所有医护人员只能领固定干薪,那么就很难调动其积极性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没有竞争的压力和动力,所有服务领域的质量和数量都会下降,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也绝不会例外;同时,由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花的完全是政府的钱,常言道:“花别人的钱不心痛”,这必然会导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节约意识不强,浪费严重。由于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必然导致:一方面医疗卫生资源供不应求,看病住院,尤其是做手术,还得凭权力和关系,甚至还要请客送礼;另一方面使政府财力不堪重负,最终使公平难以为继。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讲效率的公平,决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没有效率的公平也只会成为“短命”的公平。高福利的英国政府主导模式,因效率低下,医疗卫生资源供不应求,看大小病都得排队等候,2002年有100多万患者在等候做手术,其中20多万人已经等了半年以上。高福利的中国公费医疗也因效率低下,费用增长过快,政府不堪重负,最终不得不被1998年的患者高自费比例的国家医改新方案所替代。 (3)由于中国医疗保险覆盖面一直不大,导致“第三方购买者”(即政府医保经办机构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严重缺失。由于没有“第三方购买者”对医

疗机构的约束和对患者的帮助,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的患者只能是无可奈何地接受医疗机构的过度服务,因而让患者不堪重负。如果实现全民医保,有“第三方购买者”的参与,患者的利益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百姓“看病贵”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4)中国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医疗卫生资源依然被公立医疗机构所垄断,垄断必然带来竞争的不公平、不充分,也会引发其他许多问题。

由于上述理由,持该观点的人主张必须尽快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市场的局面,因而对类似宿迁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表示支持。

3、观点之三:反对政府主导,主张科学的市场主导。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近年来中国医改的大方向并没有错,但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着严重失误:不该把医疗卫生这种具有供(医)、需(患)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殊行业视同普通行业,因而采取与其他普通行业相同的简单市场运作方式,导致市场规律失灵,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所以,必须对现有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运作方式作适当技术改良处理,从而恢复其正常的市场规律。持该观点的具体理由是: (1)医改如果由政府主导,无论采取何种行政干预手段,政府均无回天之力克服“大锅饭”效率低下难题,居高不下的医疗卫生运行成本,必然导致永远跳不出“要么让政府出不起钱,要么让许多百姓看不起病或看不上病”的医改怪圈。国外如此,中国也决不会例外。

(2)如果采用简单的市场运作方式,其后果同样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必然会导致医疗机构自己点“菜”别人(即患者、政府、用人单位)“买单”的医疗和医保运作机制的产生,进而导致市场规律失灵(任何行业如果是自己点“菜”别人“买单”,市场规律都会失灵)。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其逐利行为必然会导致患者接受过度服务,从而大大加重医疗成本,同样也会跳不出“要么政府和企业不堪重负,要么患者不堪重负”的医改怪圈。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家相关部门并未找到一种能控制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乱收费,以及药价虚高和保费流失的有效措施。如果找不到这种措施,继续坚持现有的市场主导方式,中国医改同样不会成功。这的确是市场主导方式的一个致命弱点,也正是这一致命弱点成为许多人反对市场主导而主张政府主导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和理由。

二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也为了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局面,境外和民营医疗机构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医疗机构一方面具有比公立医疗机构更高的工作效率,而另一方面也有比公立医疗机构更强烈的逐利欲望。如果医疗机构自己点“菜”别人“买单”的机制不转变,在实行全民医保后,当境外和民营医疗机构被大量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时,这些医疗机构通过医患信息不对称诱导患者过度服务或通过医患合谋套取医保基金的违规行为,会比公立医疗机构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是即使在实行全民医保后,虽然会有更多的“第三方购买者”来帮助患者约束医疗机构,但由于“第三方购买者”的能力毕竟有限(包括人力、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尤其是当医、患为了共同利益而合谋时,在医疗机构自己点“菜”别人“买单”的情况下,面对每天都在大量发生的医疗行为,“第三方购买者”无法对医疗机构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实行有效的监控。事实上,虽然中国已有一支庞大的“第三方购买者”队伍,可是近年来,全国经媒体报道(还有许多未发现和未报道的)医疗机构为医保患者提供过度服务和医患合谋违规套取医保基金的现象依然有增无减。面对这些现象,“第三方购买者”也显得十分无

奈。

(3)如果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同时,对现有的运作方式加以改良:充分利用医保广覆盖,甚至全覆盖的有利条件,通过一定的方式,变医疗机构点“菜”让别人“买单”为让医疗机构自己“买单”,同时允许参保人有定期选择医疗机构医保定点的自由;同时加速医院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让更多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大小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成为“一家人”。只有这样,由市场主导而导致的所有矛盾和问题均不复存在:

第一,如果是医疗机构自己点“菜”自己“买单”,并允许百姓有定期选择医疗机构医保定点的自由,那么医药市场的经济规律就会恢复正常。医疗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就会自觉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就会自觉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就会自觉控制医药价格,那么医疗卫生成本就会大幅度下降。其结果必然是:既能让百姓获得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又能为政府降低财政风险。

第二,如果通过组建更多像银行和电信业一样的紧密型的超大型医院集团,让更多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大小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成为“一家人”(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有实力的大医院联姻),促使医疗卫生资源和病人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合理流动。这样,一方面能将许多普通医院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能让更多的中小医疗机构走出困境。通过资源整合,激活大量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即使政府拿不出一分钱投资,也能极大缓解百姓“看病难”。当然,组建医院集团,决不能由政府去“拉郎配”,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资源优化重组。如果全由政府包办医院集团,必然会导致行业的垄断,使整个行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

第三,无论是社会医保还是商业医保的运作过程,不仅医患信息不对称,而且“第三方购买者”与医疗机构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第三方购买者”在医疗机构每天发生的大量医疗行为中,哪些药是不该开的,哪些检查是不该作的,哪些费用是不该收的,哪些患者只需门诊而不需要住院的,哪些患者是冒名顶替的,尤其是在医患合谋的情况下,均无法一一作出准确判断,更谈不上实施有效监控。而如果是让医疗机构自己点“菜”自己“买单”,就用不着“第三方购买者”去劳心费力了。那么,“第三方购买者”的工作重点便是筹资和质量监督。

第四,如果是医疗机构自己点“菜”自己“买单”,并允许百姓有定期选择医疗机构医保定点的自由,即使是市场运作方式,政府也用不着担心民营和境外医疗机构在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后,其强烈逐利欲望会导致医保基金的大量浪费和流失;相反,其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更高的工作效率,能让百姓从医疗保险的激烈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持该观点的人,赞同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报告中对近年来中国医改存在严重问题的批评,但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持不同意见。

由于上述理由,持此观点的人对类似宿迁的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同样持支持态度,但不主张将公立医疗机构卖光,可保留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安全的应急职能,并让其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展开公平竞争。

四、中国医改方案及其利弊分析

1、关于卫生部的优先保预防和小病、投资供方的卫生部门主导模式

该方案是以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为四大改革构想。其核心则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基本作法是: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即基本卫生保健)均由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如农村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等)分别免费和按成本收费提供服务,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经费(包括业务经费、人员工资等)全由政府提供;一般大病靠社会医疗保险(含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费用由政府、用人单位及个人承担;而重大疾病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保费完全由个人和用人单位承担。也就是说,政府的投资重点是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除了其资金基本完全由政府提供,资金也由政府有关部门分配给由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即医疗卫生供应方,简称“供方”),基本药物也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生产和配送。

该方案的优点:

一是由于政府重点投资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国民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让更多的人少生病、不生病;另一方面有利于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小病拖大、短病拖长。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减少患者的痛苦,还能降低国民健康成本,减轻政府、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负担。

二是如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即疾病预防和小病治疗)由政府投资供方,并由政府主导,更能充分利用政府高度集中管理的组织制度优势,实现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该方案的缺陷:

一是由于政府优先保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而一般大病靠社会医疗保险,重大疾病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可是,尽管近年来中国财力有所增强,但财政投入医改的资金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政府将投资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上,就会削弱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投资力度,那么就会有大量患非小病的普通百姓(尤其是贫困百姓)因个人和所在单位经济条件所限,买不起社会医疗保险或保障水平不高而病无所医。同时,还会将大量一般大病患者由社会医疗保险推向商业医疗保险,同样因买不起商业医疗保险而病无所医。众所周知,让百姓因贫致贫、因病返贫,甚至倾家荡产和家破人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风险的并不是小病,而是大病。

二是如果政府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供方(即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由于资源的高度垄断和计划体制下根本无法克服的“大锅饭”机制,必然会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必然导致医疗卫生资源供不应求,到时看病就得排长队,有权、有关系的可以无病开药、小病大治(即指过度动用医疗资源),而普通百姓依然是“看病难”。尤其是如果再像计划体制下的公费医疗那样费用增长过快,导致政府不堪重负而难以为继,最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又会成为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关于社保部门的政府为需方购买服务的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结合模式。 该方案是由政府对公共卫生承担全部责任;由公共支出(政府财政和社会保险)为疾病风险承担主要责任,个人承担部分责任的二层架构的制度设计。其核心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其基本作法是:政府投资除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外,主要用于帮助城乡居民建立包括大病和小病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政府的投资重点是为城乡居民尤其是贫困居民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政府将资金(包括医疗保险和大部分公共卫生费用)投向需方(即城乡居民),由居民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应医疗卫生定点机构中(包括公立和民营、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等)自主选择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险服务;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各类医疗卫

生机构开展竞争。

该方案的优点:

一是因大病与小病相比,大病除了给家庭带来的风险更大,而且给社会带来的风险也更大。除了政治风险外,还有宏观经济风险。居民为了应对大病医疗风险而储蓄,这对启动国内消费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优先保大病,更有利于化解大病给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二是如果政府将资金投向需方,用于帮助城乡居民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并将政府的投资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那么就会大幅度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购买能力,医疗卫生资源自然就会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流动,即使通过市场主导,同样可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可及性。

该方案的缺陷:

一是因政府投入医疗卫生的资金有限,如果政府投资重点放在大病保险上,必然会减少对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的投资,那么就会影响医疗卫生机构对做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小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能将小病拖大。这样,不仅增加政府、单位和个人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让患者受到更多的病痛折磨。

二是由于医疗行业与其他普通行业不同,具有供(医)、需(患)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殊性,如果继续采用简单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仅会向患者提供过度服务,而且会通过医患合谋违规套取医保基金获利。事实上,多年来医疗保险中的滥开药、滥检查、乱收费、药价虚高和保费流失现象有禁不止,甚至日益严重,而政府相关部门至今未找到一种有效遏制方法。如果仅靠政府加大社会医疗保险的投资力度,却不能有效地遏制医保费用的浪费和流失,其结果:要么让医疗保险水平和质量大打折扣,要么让政府或企业不堪重负而最终使医疗保险难以为继。

三是根据有关媒体报道,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用于全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险的资金,只需财政投资2600多亿元(非常巧合的是,卫生部测算结果同样是2600多亿元,但覆盖面更小),并让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10亿人平均出资280元即可。而这一测算结果是依据卫生部公布的200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7590亿元这一数据。可是近年来,因百姓看病负担过重,卫生部还公布过另外一个数据:有48.9%的人有病不就医,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

如果实行全民医保,让国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百姓有病都看病,该住院的都住院,那么全国的门诊费用要上升1倍左右,住院费用要上升60%左右,2004年的卫生总费用至少要突破1万亿元。这样,财政需要的投资远不止2600多亿元,国民个人出资也远不止人均280元了。这里并不是说中国现有财力不能实现全民医保,但实现全民医保,必须是建立在最有效的控制资源浪费和流失,大幅度降低全国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的基础之上。而如果国家仍然继续延用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效果不佳的传统的医疗保险运作方法,全国卫生总费用增长势头得不到有效控制,财政是无力为全民医保“买单”的。改革医疗价格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预付制,比如单病种付费制,可以解决此问题。

四是如果基本医疗(即小病)和非基本医疗(即大病)分别由不同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并由不同的渠道提供资金和不同的政府部门主管,那么,何谓基本医疗?何谓非基本医疗?又由谁来界定?尤其是医疗机构为了减轻各自的费用压力,必然会出现推诿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的现象。经济学认为,基本医疗是

必需品,界定必需品的经济学方法是医疗消费品收入弹性小于1;医疗消费品需求弹性小于1。如果某种医疗品的消费增长落后于收入增长,就是医疗必需品;如果某种医疗品的消费增长速度慢于该消费品价格的下降速度,免费供应也不增加消费,就是医疗必需品。采取这个办法的目的是避免消费者在免费时发生道德危机浪费医疗资源。凡是免费或低收费就会增加需求的医疗品,个人必须承担共付责任。

五是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总体过剩,一方面有大量资源闲置,而另一方面资源供不应求。多年来,政府一直试图通过行政干预方式,让医疗卫生资源和病人资源合理、有效流动,而结果是:农村缺医少药和城市看病排长队的“看病难”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如果机制和体制问题没有解决,仅靠政府简单增加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仅百姓“看病难”问题得不到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闲置状况还会进一步加剧,将会有更多的医疗机构面临困境。其实,该方案主张政府对医疗机构增加投入应以医疗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和提高效率为前提。

五、各部委改革方案的分歧和共识

“医疗卫生绿皮书”课题组综观各方观点加以归纳,发现各部委改革方案有分歧,但是也有共识。通过讨论可以增加共识消除分歧,媒体各界要努力帮助各部门求同存异,达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致意见。

我们心平气和地思考各部委改革意见和方案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职能定位、改革目标和利益驱动的差异。

一是卫生部门的方案和思路。卫生部门的职能定位是区域规划、行业监管、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其利益驱动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机构的投入充足、补偿合理。其改革目标是在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的投入充足的前提下保障医疗质量,减轻病人负担。其操作方案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的投入,这些机构免费或低收费提供服务。其制约因素有4个:病人需求、支付能力、政府投入力度和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对机构的投入和调节机构运行机制,市场支配病人需求、支付能力。这个方案的焦点、难点和闪光点是机构运行机制的设计和调节。

二是社会医疗保险部门的方案和思路。社会医疗保险部门的职能定位是对职工医疗风险提供保障,而不是对非风险提供福利,是医疗保险而不是健康管理。从2007年开始,其职能拓宽,服务对象拓宽为全体城市居民,包括职工和一般城市居民。其利益驱动是在确保投保人基本医疗风险得到合理控制的情况下医疗费用的支付合理,收支平衡。其改革目标是在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加筹资额的同时,改善费用支付方式,在保证一定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医疗费用。其操作方案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转移支付、扩大保险覆盖面而增加筹资额,在支付方式上用各种形式的预付制取代落后的项目后付制。其制约因素有4个: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和筹资来源、支付方式、政府投入力度以及保险理财机制。这个方案的焦点、难点和闪光点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全民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

三是财政部门的方案和思路。财政部门的职能是为卫生有关各部门的公共事务筹措和支付公共费用;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险“兜底”。国家应该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资金。只有在遇到困难不能筹措到所需资金时由政府伸出援助和保障托底的

手。其利益驱动是多采取“雪中送炭”的方法少采取“锦上添花”的方法,提高政府卫生投入的分配效率,增加有限政府投入的满意度和公平性。其改革目标是改变政府拨款养机构、养人的传统预算投入方法为政府转移支付购买服务、养事业的现代预算方法。其操作方案是政府主导下设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替全国人民购买服务;设计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为弱势人群购买服务;设计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项目为城市居民购买保险;设计合作医疗保险项目为农村居民购买合作医疗保险;设计医疗救助项目为城乡低保人口购买灾难性疾病的救治服务。这个方案的焦点、难点和闪光点是探索创新政府直接向弱势人群转移支付的投入方向和探索创新政府替弱势人群购买服务和购买保险的投入机制。

“医疗卫生绿皮书”课题组在分析评价上述三大方案和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思路和建议。

我们认为,卫生部门的职能和任务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而所提供的服务由谁支付费用和如何支付费用是财政部门和社会医疗保险部门的职能和任务。如果财政能够像英国那样实现国家卫生服务,我们认为卫生部门会举双手赞成;如果社会医疗保险部门能够像德国那样实现全民医疗保险,我们认为卫生部门也会举双手赞成。中国的现实是这些都做不到。做不到国家卫生服务和全民医疗保险没有人责怪你们,卫生部门是否可以只提供付费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认为,中国现在的事实是卫生部门必须提供所有的医疗卫生服务,购买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部门要提供,不购买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部门也要提供。提供的质量差要挨骂挨打;提供的费用贵也要挨骂挨打。所以,卫生部门改革方案的问题就是购买哪些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付费结算?财政部门认为,他们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财政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实行项目管理:“非典”项目、艾滋病项目、结核病项目、禽流感项目等。什么是基本医疗服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卫生部门其实不必费心思考,让财政部门和保险两家吵去。保险说,我们管大病统筹,大病就是基本医疗保险;小病就是基本医疗服务,由个人账户支付。财政部门认为政府投入不能无底洞,卫生部门可以问,你这个“底”在哪里?我们认为,这个“底”就是基本医疗服务的覆盖面、覆盖内容和个人负担比例。我们给财政部门出主意如下:财政不应“锦上添花”而应“雪中送炭”,所以,财政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的覆盖面不包括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保险已经给他们建立个人账户可以为基本医疗服务“埋单”。财政如果替他们“埋单”岂不是“锦上添花”?推而广之,那些虽然没有参加保险但是收入很高的阶层比如城市白领和农村富裕户也不应该被列入财政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参加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如果也有个人账户,那么,个人账户也要支付一定比例。基本医疗服务的覆盖内容就是不包括在医疗保险大病统筹范围之内的社区医疗服务、卫生院医疗服务和惠民医院医疗服务。

政府对基本医疗服务定点机构的选择不应以公立、私立划分,而应以体制、机制、效率、质量和态度划分,通过竞争选择。只有一部分原公立医院能够成为基本医疗服务定点机构;民营医疗机构也可以通过竞争成为基本医疗服务定点机构。如果卫生部门管办分离了,公立医院改制改造了,地方政府可以委托卫生部门协助推荐定点机构。如果卫生部门管办不分离,公立医院没有改制改造,地方政府委托卫生部门协助推荐定点机构将进一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妨碍公立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如果地方政府委托地方财政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定点机构的选择,在与定点机构协商达成定点机构基本医疗服务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实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定额总量预付制,定额总量预算逐年滚动。节余经费留下

年度使用;超支由下年度经费弥补。医疗费和人员经费专款专用,医疗费节余不得用于支付人员经费,医疗费超支不得挤占人员经费。地方政府财政经费仍然投入供方定点医疗机构,购买基本医疗服务。只是政府投入机制和投入方向有所创新。

于是,基本医疗服务定点机构设三个窗口:付费服务窗口、部分项目付费服务窗口和免费服务窗口。不包括在财政购买基本医疗服务覆盖面的就医人员到付费服务窗口挂号;低保人口和临时不能付费需要紧急救治的人员到免费服务窗口挂号。

基本医疗服务定点机构张贴该机构免费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目录、基本药物目录、基本检查治疗目录。如果需要目录以外的其他项目可以费用自理,也可以提出免费申请,经过审查条件适合可以排队等候,不得走后门“加塞”。

分报告

农村合作医疗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式开展。在2003~2005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大背景下,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加大力度,同时加快了进度。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将从试点阶段转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覆盖面将达到80%,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就医问题,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建立新农合制度,是我国政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采取的重大举措。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方向。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就医和健康问题。本报告参考2005年情况,主要以2006年为主描述新农合试点阶段的发展情况,分析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全面展开后的发展情况进行初步的预测。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

1.覆盖地区和覆盖人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试点以来,总体上运行较为平稳。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1451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数的50.70%;覆盖农业人口5.08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58.46%;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4.10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7.15%;全国试点地区平均参合率为80.66%,东

部地区参合率为82.27%,略高于中部地区的80.25%和西部地区的78.61%,东部地区新农合试点的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试点县数占其县级行政区划数的80.34%。

2.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筹资水平上升。

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于新农合补助范围加大,补助力度增强。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农合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10元,财政有困难的省(区、市),可分两年内将经费落实到位。同时,将中西部地区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于70%的市辖区和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6省的试点县(市、区)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也就是说到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的补助将由原来的20元增加到40元。据卫生部农卫司《关于2006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通报》,2006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总额为244.90亿元(其中当年筹资为213.5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对新农合试点地区参合农民的补助达到42.70亿元,比2005年的5.42亿元增加了37.28亿元,地方财政补助资金107.77亿元,农民个人缴费58.01亿元(含民政等部门医疗救助补助1.94亿元)。全国人均筹资水平为51.88(不含西藏);其中东部地区实际人均筹资水平为61.77元,中西部地区实际人均筹资水平为44.44元。

3.参合农民的就医费用从新农合中得到了补偿。

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各试点地区也随之调整了补偿方案,加大了补偿比例。新农合实施以来(至2006年12月31日)共有4.71亿人次的农民从新农合制度中受益,新农合累计基金支出总额为243.93亿元。各试点地区新农合对医疗费用的补偿主要以住院为主,2005年住院补偿584.96万人次,补偿总金额为47.85亿元,占当年基金支出总额的77.49%;2006年住院补偿1539.91万人次,补偿总金额为122.94亿元,占当年基金支出总额的78.90%。门诊统筹、家庭账户、体检等形式扩大了新农合的受益面。2006年全国资金使用率为72.95%,其中东部地区达到76.60%,略高于全国水平。参合农民实际住院补偿比为27.80%(不含西藏),于2005年相比略有提高。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管理渐趋规范。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3]3号)对新农合制度的组织体系、筹资机制、资金管理、监督管理、医疗服务管理、组织实施等各方面给予了较为明确的规定。随着试点工作的进行,卫生部等相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基妇发[2003]47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3号)、《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5]319号)、《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对新农合制度进行了完善,以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同时,在资金拨付、风险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各环节也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并通过建立新农合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成立卫生部新农合技术指导组对全国新农合工作提供总体的把握和技术上的支持。

(1)组织体系。新农合的管理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经办机构进行日常业务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多方监督和评估,以及研究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的组织体系。

① 国务院领导全国新农合工作。国务院新农合部际联席会议负责新农合工

作的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协调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新农合政策,对新农合试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卫生部主管新农合工作。卫生部新农合研究中心负责具体业务管理和开展研究工作。卫生部新农合技术指导组,协助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试点工作进行调研,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培训,提出解决问题与完善政策的建议。

② 省、地级人民政府成立新农合协调领导小组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发展改革、审计、食品药品监管、中医药、扶贫等部门组成,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设办公室,负责有关具体工作。卫生行政部门是新农合工作的主管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设立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合的管理工作。省级新农合技术指导组开展理论和调查研究,开展管理培训和检查评估。

③ 县级人民政府成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由相关部门主管领导、乡(镇)长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组成。县级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新农合经办机构,负责业务管理工作。卫生行政部门是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经办机构是负责具体业务的管理。

④ 乡(镇)人民政府可设立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由政府领导任主任,以有关部门负责人、村民委员会主任和农民代表为成员。村级可成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小组,由村民委员会主任任组长,村委会委员和农民代表为成员。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协助做好农民参合资金的收缴和合作医疗基金筹集、使用情况的公示工作。根据需要县级经办机构可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人员)或委托有关机构管理,同时协助开展宣传动员和农民参合资金的收缴工作。 (2)筹资机制。新农合制度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以县(市、区)为单位的筹资机制。2006年以前,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低于10元,乡村集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扶持,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年人均补助不低于1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合农民年人均资助10元。从2006年开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于新农合补助范围加大和补助力度增强。

2005年中央财政拨付办法是在当年上半年根据各地上年已启动的合作医疗试点县和当年扩大试点县截至上年底农民缴费人数等情况,按照75%的标准预拨当年补助资金。中央财政原则上要求在当年的上半年拨付到位。为进一步规范完善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机制,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由原来按75%的比例预拨调整为按100%全额预拨。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采取“当年全额预拨,次年据实结算,差额多退少补”的办法,以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运行年度,按年与省级财政结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中央、地方财政补助拨付办法在逐步完善,农民个人的缴费办法也在试点的经验上得到了改进,新农合的筹资方法虽然各地不同,但滚动发展的机制正在形成。

(3)基金管理。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采取“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专款专用,专户储存”的原则,实行“封闭运行”。封闭运行的基本做法是:定点医疗机构先垫付新农合医疗基金,定期向经办机构提出资金拨付的申请,经办机构审核后,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向银行下达支付令,银行将新农合资金直接划拨到定点医疗机构的账户上。封闭运行的要求是:① 合作医疗基金只能在财政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报销医药费的参合农民之间运转,而不得流向其他地方;② 合作医疗基金在财政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划转只能使用银行票据,不得使用现金,即“钱账分离”,经办机构“管钱”,财政

部门“管账”。

新农合基金由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其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在经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国有商业银行设立“新农合基金”专用账户,并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规章制度,按照规定合理筹集、及时审核、支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农民个人缴费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原则上按年由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人员)或委托有关机构收缴,存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地方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参加新农合的实际人数,划拨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中央财政补助的新农合专项资金,由财政部根据各地区参加新农合的实际人数和资金到位等情况核定,向省级财政划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农合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与小额医疗费用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年内没有动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要安排进行一次常规性体检。

对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时,县(市)新农合经办机构负责审核、汇总、支付费用,交由财政部门审核、开具申请支付凭证,提交代理银行办理资金结算业务,直接将资金转入医疗机构的银行账户。实现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为便于管理和统计,卫生部要求各省从2005年起运行周期从1月1日开始。

(4)监督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采取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管办法。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定期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并采取张榜公布等措施,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和审计部门定期检查、监督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近几年“两会”中有相当多的提案和建议直接针对新农合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多方监督的体系对消除农民对新农合的疑虑,保证其稳步推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5)医疗服务的管理。按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文件要求,各地区要根据情况,在农村卫生机构中择优选择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机构,并加强监管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农民在县(市)、乡(镇)、村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可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初审并垫付规定费用,然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定期到县(市)或乡(镇)新农合经办机构核销。新农合经办机构应及时审核、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垫付资金,保证定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新农合经办机构在审核诊疗项目和费用账目时,如发现定点医疗机构有违反新农合制度相关规定的情况,不予核销,已发生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农民经批准到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可先自行垫付有关费用,再由本县(市)新农合经办机构按相关规定及时审核报销。

各地合作医疗管理者普遍采取建立报销目录、严格的转诊制度、按病种付费等管理措施,以及在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检查与监督医院和医生的用药情况、大型诊疗仪器的使用情况、转诊情况、收费报告、核查合作医疗报销单据和医生处方、出院病人数、对一定时期内的医疗费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出现不良经营行为的医院或医生给予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等监管手段。

(6)信息化管理。新农合试点初期,试点地区多采取手工操作的方式,但是由于参合人员数量多,业务量大,时间一长,单纯手工操作必然难以满足新农合管理工作的要求。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开发新农合计算机管理系统,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卫生部为了加强全国新农合试点地区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全国各地

新农合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各地新农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共享,2005年制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基本规范(试行)》。2006年又下发了《卫生部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目标和建设的原则。这两个文件强调了新农合信息系统要科学化、规范化,要在总的规划下分步实施,为以后整个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完善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新农合运行的主要模式和做法

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地制宜,各地新农合试点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新农合实施模式。全国对新农合模式的分类取决于6个方面:组织管理、筹资方式、报销方式、基金的管理、支付方式、医药费用补偿方式。尽管各地新农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新农合运行几年以来,根据各地实施新农合做法的效果,新农合的运行模式在某些方面已经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例如:在筹资方式上,目前还是以入户筹资为主;在基金管理方面,为了保证新农合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基金管理要求实行“封闭运行”;在报销方式上,为了方便农民,要求各地新农合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垫付”的方式;在支付方式方面,主要包括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按病种付费两种方式。因此,对新农合模式的划分,主要从“组织管理模式”和“医药费用补偿方式”的不同来分类。参考我国现行新农合运行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课题“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课题”的结果,截至2005年底,从组织形式、医药费用补偿方式的不同,将全国新农合运行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1.按组织形式分类。

按照我们目前开展新农合地区的组织管理者的不同,新农合管理机构设在不同的部门,将新农合模式分为三类:

(1)政府主管的模式。县成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经办机构设在卫生局,由卫生局统一管理。乡镇政府由专人管理。该种模式占全部新农合地区的93.8%,是新农合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重点的方式。

(2)商业保险运行模式。该种模式由商业保险公司主办,合作医疗机构在商业保险公司,占全部新农合地区的 4.2%。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的模式一直是一个争议的问题。根据卫生部和保监会所开展的调查研究,将商业保险运行模式分为三种主要形式:基金管理型、保险合同型和混合型。

① 基金管理型。即政府委托保险公司提供经办服务,并支付适当的管理费用。保险公司按照政府要求,提供报销、结算、审核等服务,不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任何费用。基金赤字由政府承担,基金结余转入下一年度。新农合的基金透支风险由政府承担。

② 保险合同型。即政府将筹集到的新农合资金为农民投保团体医疗保险。保险公司与政府就保险责任、赔付比例、赔付限额等方面协商一致后,签订保险合同,并按约定向参合农民提供医疗保险。新农合的基金透支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

③ 混合型。即介于基金管理型和保险合同型之间的一种模式。保险公司代政府管理新农合基金,收取适当的管理费,基金赤字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摊,基金结余转入下一年度。新农合基金的透支风险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分担。 (3)政府其他部门主管的新农合模式。个别地区的新农合合管办设在卫生

系统以外的单位,由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农业部门组织管理,这种做法除了组织形式与政府卫生部门主管不同以外,其他的做法与卫生系统的做法基本相同。例如四川成都市、江西彰化市、黑龙江宝清市等。这种模式,仅占全部新农合的2%。

2.按医药费用补偿方式分类。

目前,根据筹资的新农合基金对医药费用主要的补偿方式,可以将新农合分成4种模式,其主要做法如下:

(1)主要模式一:住院补偿+家庭账户(简称“家庭账户”模式)。该模式占实施新农合试点县的65.26%。全国大部分试点县采用这种模式。

基本做法: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于以住院补偿为主。除设立住院基金对住院费用给予补偿外,将农民缴纳的部分参合费用以家庭为单位建立账户,家庭账户的基金由每个家庭中参加合作医疗的成员共同使用,用于门诊医药花费的补偿,用完为止。门诊设立家庭账户,设有起付线和封顶线,按比例分段报销。超过一定数额的医药费用需要经过合作医疗管委会同意后方可报销。制定相应的转诊制度,对县外就医的费用经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报销。此外,部分市县还提取大病统筹补偿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大病统筹超支部分。

(2)主要模式二:住院补偿+门诊统筹(简称“门诊统筹”模式)。该种模式占全部试点县市的6.70%,以山东、浙江较多。

基本做法:除设立住院基金对住院费用给予补偿外,还设立了门诊统筹基金,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门诊费用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补偿;门诊报销不设起付线和封顶线,费用按一个固定的比例报销,或分段按比例报销。住院按比例分段报销,设立封顶线。医药费用在定点医疗机构直接报销。外出打工人员凭有关证件可以到新农合经办机构报销住院费用,门诊费用不予报销。部分地区对于年内没有使用合作医疗基金的,提供一次体检的机会。

(3)主要模式三:住院补偿+门诊大额费用补偿(简称“门诊大额”模式)。该种模式占11.17%,以浙江、北京较多。

基本做法:不仅补偿住院费用,同时对某些重大疾病(如肾病、慢性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或慢性病的非住院治疗费用也给予一定的补偿,门诊大病或者慢性病由当地合医办认定。住院和门诊大病/慢性病的大额费用分别设立起付线和封顶线,中间按比例分段报销。超过封顶线的部分由大病救助金按照规定给予补助。出院病人出院后直接减免或者报销。建立严格的基金管理制度和费用审核制度,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由审计委员会定期进行合作医疗基金的审计和监督,以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有效运行。

(4)主要模式四:只补住院,不补门诊(简称“只补住院”模式)。该种模式占全部试点县的16.87%,江苏、福建、天津和浙江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居多。 基本做法:只对参合农民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其他费用自付。设有起付线和封顶线。按比例报销。其他做法与其他模式相同。

三、新农合运行对供需双方的影响

新农合制度作为一种医疗保障制度,必然会给农村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带来影响。一方面,新农合的实施通过费用补偿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提供方的服务量和服务质量,但可能刺激供方的诱导需求或违规行为;另一方面,新农合对医疗费用的补助会增加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同时也有可能刺激需方产生过度的需求。本部分根据文献综述,系统分析了这个问题。

1.对供方的影响。

新农合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卫生服务供给:一是影响农民对卫生服务的有效需求,从而影响卫生服务提供的数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利用购买服务的功能和支付方式影响供方的行为。

(1)对农村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提供的数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2006年新农合试点评估工作发现:新农合对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提供量的增加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改善了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乡镇卫生院。2002~2005年县妇幼保健院、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7.45%、6.56%和7.43%,明显高于全国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平均水平(1.64%和2.60%)。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98%、13.70%、8.86%和11.06%,明显高于全国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平均水平(3.23%和5.97%)。除县妇幼保健院外,其余县乡级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略有减少。服务提供量的增加促进了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增长,这有利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经济状况,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服务提供能力的提高。

研究人员相关的研究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郑建中研究了山西两个试点县的资料发现:新农合改变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门诊收入构成,乡、村两级收入大幅度上升,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门诊收入所占比例下降。新农合大病统筹方案规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同,越到基层报销比例越高,增加了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及其在农村住院总费用中的收入构成。在新农合基金中总支出中,70%以上流向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

张引颖、毛正中对四川省5个试点县(市)新农合实施前后各级医疗机构服务的运行情况对比分析发现:开展新农合后,刺激了农民的住院消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次、业务收入均增加,乡镇卫生院增加幅度更大。

孙晓筠、Adrian Sleigh、李士雪等通过对山东省某试点县和非试点县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行为的对照研究,分析了新农合对基层农村卫生服务提供方的影响,结果发现:乡镇卫生院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部分新农合资金流向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大部分资金收入的来源与新农合实施没有必然的联系;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卫生服务数量增加,效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技术水平低服务质量差仍是农村卫生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2)新农合对医疗费用和农村医疗机构行为的影响。2006新农合评估组研究表明,除乡镇卫生院的次均住院费用外,从数据上看新农合并未促进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被调查县医院次均门诊费与次均住院费用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全国平均水平(9.70%和8.38%)几乎相等。乡镇卫生院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和8%,高于全国年平均增长率(约6%和4%)。

新农合管理者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了提供者的费用控制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提供者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对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少提供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想方设法采取“对策”,以使自身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在提供环节存在着变相涨价、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和过度提供服务等诱导需求行为,截留病人以及诸如虚开发票、记空账、不符合标准的病人收住院、人证不符、冒名顶替等违规行为,还有不少提供者想尽办法“用足政策”,诸如诊断升级或诊断向可报销病种“无限”靠拢,病种费用尽可能接近病种付费标准等现象在有些地区普遍存在。

一些地方性的研究与全国评估的结论略有不同。如孙晓筠、Adrian Sleigh、

河南省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综合情况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河南省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综合情况数据专题报告 2019版

前言 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综合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医疗卫生机 构总数量,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医院数量,公立医院数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综合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综合情况专题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综合情况现 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综合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综合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综合情况现状 (1) 第二节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驻马店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驻马店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7) 一、驻马店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驻马店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占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驻马店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驻马店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关于旅游调查报告3篇-最新范文

关于旅游调查报告3篇 报告名称: xx游客满意度调查 调查方法:街头访问 被访者:省内、省外及港澳台旅游者 调查机构:兰邦市场调查公司 报告来源:兰邦市场调查公司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在旅游地经济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如何以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来开拓客源市场、保证稳定的客源成为各旅游地关注的焦点。而由于旅游产品和其它服务产品一样,具有无形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特点,它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因此,旅游业更多地是在营销“经历”。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对服务产品而言,除消费者亲身经历外,他人的口头宣传比任何其它信息来源更加重要。若旅游地希望消费者为自己作良好的口头宣传,就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经历。如果具有无限资源,旅游地也应该象工业生产部门一样在质量上追求“零缺陷”,使旅游者在各方面都得到满足,但由于资源的限制,实际运行中应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分配资源和安排工作。对旅游者满意度的现实衡量、寻找旅游地绩效的薄弱环节以明确工作急需改进的领域就成为当前旅游地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以xx市作为旅游地的研究例证,xx兰邦市场调查公司于1999年11月在xx主要景点和火车站、罗湖商业城等处对来xx的旅游者(包括省内、省外及港澳台旅游者,未包括外国旅游者)进行了调查。调

查采用问卷式的面访方式,问卷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甄别问题是将不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内的当天往返游客、本地游客以及来深以长期工作为目的的对象排除在外。第二部分是主体,将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29项评价指标分别表述为相应的句子,以likert5级态度量表测量旅游者在深旅游的满意度和各项评价指标在其外出旅游时对他个人而言的重要程度。第三部分则是背景资料部分。调查共发放问卷340份,有效回收问卷334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在对所获数据变量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以重要程度为横坐标:共有9项指标(占31%)落在了重要程度高而满意水平也较高的右上区域,属于xx目前的优势领域。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治安、有许多自然景色和风景点、游玩地多、交通、通讯、主题公园、绿化、清洁卫生、气候。在这些方面xx市需要继续保持现有的绩效,并努力提升以成为与其它旅游城市相比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两项重要程度较高的因素——“绿化好”和“是个清洁、卫生的城市”上旅游者对xx 的满意度评价都颇高,可以形成为xx旅游形象宣传的突出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自然景色和风景点”几乎接近横坐标,即目前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处于“一般稍偏上”的水平。如果在这一方面不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有可能未来几年随着周边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和旅游者崇尚自然回归趋势的加强,旅游者的评价就会降低,从目前的优势降低为劣势。日前xx旅游发展规划中已将东部黄金海岸和西部田园风光的建设作为开发重点,当前的任务则是切实将自然风光的开发落实到实处,以未雨绸缪,顺应时势之需。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证券公司重组全面展开,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取得新进展,银行业和证券业暴露出来的风险基本得到妥善处置,规范化的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一、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处置,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针政策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维护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

势,经济总量问题得到重视,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为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建立。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展顺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完成财务重组和设立股份公司之后,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稳步推进战略引资和上市。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并于当年10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按上市银行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抓紧做好上市准备工作。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正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加紧论证。经过改革,改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盈利能力和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各项扶持政策逐步落实,在化解历史包袱方面取得

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洞见 罗兰贝格 09.2020 上海 / 中国 罗兰贝格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2019年,中国乘用车新车销量延续了下滑势头,较上年继续下降近10%。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成熟的“新常态”时期,汽车金融市场的整体增速也开始减缓。与此同时,各种背景的公司继续涌入汽车金融市场,现有行业玩家也不断投入,加剧的竞争压缩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日益严格的监管引领行业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也给部分玩家带来经营压力,提出转型要求。 进入2020年,疫情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关键词。汽车金融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行业亟待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金融企业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重整旗鼓,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塑造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 尽管困难重重,前市并不悲观,许多积极的市场变化驱动着行业前进。细分场景逐步明确,待拓空间逐渐明朗。拨云见日,我们看到汽车金融市场孕育着许多新的机遇。 汽车本身的变革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汽车金融的发展和变化。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下,新能源和移动出行都催生出了区别于传统的金融需求,对乘用车金融的模式和渠道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汽车金融企业迎来梳理业务、自我塑造的窗口。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二手车销量及其对应的金融市场仍在快速成长,行业基础和规范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从事二手车金融的企业迎难而上,继续努力创造市场秩序,随着数据体系的完善,突破业务瓶颈指日可待。 在本报告中,我们首次覆盖了商用车金融市场,对市场趋势、竞争格局和模式演变进行了总结。商用车新车金融是一个规模近3,000亿元的大市场,具备较高专业性,尤其在渠道开拓 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特点。此外,商用车在用车环节占据了更大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为相关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正待不断进取的企业进行开拓。面对各细分市场的机会,树立独特优势对于汽车金融企业来前言 面图片: S e r g e y N i v e n s - F o t o l i a 力创造条件。用车环节金融和出行金融服务也将成为汽车金融企业商业模式拓展的必争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开放合作、共同创新的发展主旋律。 本报告是罗兰贝格自2014年发布《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以来的第六期。罗兰贝格持续观察汽车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并基于行业洞察提供相应的分析及预测,谨以此报告抛砖引玉,在这机遇和挑战碰撞的市场环境中,为行业相关人士提供思考,共同推进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景区管理》调查报告

《旅游景区管理》调查报告 2010-01-16 11:11:20| 分类:《旅游景区管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2009年12月6号 目录 前言 (3) 一、武夷山游客旅游六要素满意度调查的意义... .. (3) 二、武夷山游客旅游六要素满意度调查的方法... .. (4) 三、武夷山旅游六要素中存在的问题... . (6) (一)食:1. 饭菜贵.... (6) 2、各地风味小吃店少,大多游客吃不惯饭菜 (7) (二)住:旅客对住宿的要求普遍较高 (7) (三)行:交通不方便,缺乏安全感 (8) (四)游:1、门票太贵... .. (9) 2、导游人员不够热情 (10) (五)购:商品价格偏高... (11) (六)娱:缺乏娱乐节目... (12)

四、解决武夷山旅游六要素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2) (一)食:1、对于饭菜问题的改善 (12) 2、增开风味小吃店 (13) (二)住:改善住宿条件与服务 (13) (三)行:加强安全设施 (13) (四)游:1、改善门票问题 (14) 2、提高导游的素质 (15) (五)购:加强有关购物的管理 (15) (六)娱:完善娱乐活动... (16) 小结... .. (16) 小组成员分工简介 (17) 游客旅游六要素满意度调查报告 [摘要] 年龄在30~40之间的游客占大多数,普遍反映武夷山食品、商品贵,交通不方便,缺乏安全保障,饮食,门票的关注度与重视度最高,大多数游客希望多建一些娱乐场所,晚间安排一些娱乐活动。游客很关注住房和饮食的卫生。 [关键词]:问题对策旅游六要素 引言 我们发问卷的第一个站是在火车站,可能由于是淡季,候车室里的游客并不多,有的游客直接进音乐茶座,我们无从访问,但我们在火车站的收获还是颇多,遇到了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可能是由于我们的热情与诚恳让他们放开心扉与我们交谈,针对武夷山的不同地方涉及到的旅游六要素的问题,都作出了提议和赞美。例如:建议景区里的石凳改为木凳,建议天游峰下建一个可供娱乐的场所,方便那些不想爬天游峰的人休息娱乐等。发到六点半以后,游客逐渐减少,我们几个一致决定返回世纪桃园酒店大堂内发,游客们刚吃完饭,大堂内游客还是蛮多的,大家都很乐意填写我们的问卷,口头提出了不少的建议,有个游客还即兴地赞美起武夷山:天下遗产武夷山,到此一游感慨多,山美水美人更美,天蓝水清天地宽,天下美人谁能比…… 一、武夷山游客旅游六要素满意度调查的意义 随着现代旅游的普及,旅游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基本需要。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性行业——旅游业,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旅游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服务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旅游产品整体上

2018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组长:范一飞朱鹤新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朱隽纪志宏阮健弘孙国峰邵伏军陆书春周学东徐忠温信祥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导小组范一飞朱鹤新王兆星陈文辉李超刘伟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编写组 总纂:周学东匡小红黄晓龙陶玲杨柳 统稿:杨柳张甜甜 执笔: 第一部分: 正文:孙寅浩刘通王一飞马志扬王磊 刘珂 专题一:孙寅浩姜宁馨 专题二:郭旻蕙 专题三:纪宝林李宏瑾 专题四:苗萌萌李知常陈勇 专题五:刘通纪宝林谷仕平 第二部分: 正文:楼丹陈敏莫依依

专题六:周媛 专题七:郭旻蕙 专题八:李敏波莫依依 专题九:许玥莫依依 专题十:王少群刘浏 专题十一:程世刚孙寅浩 专题十二:陈盼 专题十三:苗萌萌 第三部分: 正文:刘通周乙彬孙毅 专题十四:刘勤苗萌萌陈盼陈伟 专题十五:丁洪涛 专题十六:谢丹刘婕李岩吴文光段小钰专题十七:陈敏李恺宁 专题十八:谢丹朱强朱汉宁杜萌 专题十九:刘通 专题二十:刘勤 专题二十一:冯泽旭

专题二十二:欧阳昌民孙彬丁菁 专题二十三:张昕宁 附录:纪宝林刘通杨青刘浏莫依依其他 参与写作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勇于明星于海旭王婧王大波王文静 王尊州卢钇辰刘诗颖李庆佟岳男季军赵 文赵民胡永博战天舒姚丰夏伟亮高霞 殷实董进董英超谢容雷昭明 综述 2017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018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变化。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即便如此,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长 水平,而且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的展开,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改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复杂多变的环 境中持续向前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弹性增强,金融运行总体稳定。 2017年中国实现GDP同比增长6.9%,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高出3.1个百分点,也高于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同期 的经济增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通货 膨胀总体温和,2017年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 分点;国际收支总体平衡,2017年经常账户顺差1720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915亿美元。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6.8%的增长,CPI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年1月)截选 报告摘要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35.6%)。 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份网民增长最快,网民增速达到52%,远远超过中部(40.6%)和东部(39.3%)地区。 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增长迅速,但增长不均衡。IPv4地址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落后于网民的增速,IPv4地址的增速如果持续落后于中国网民的增速,未来将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发展的瓶颈因素。 CN域名和CN域名下网站增速均超过域名总体和网站总体的增长速度,成为拉动中国互联网资源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去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00万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作为用户自创内容的重要应用,博客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08年底,中国博客作者已经达到16200万人。 网络游戏在各个应用中排在第六位。在中小学生的应用排序中是第三的位置,网络游戏是中小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应用。 大学生使用的前三种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和总体相比,网络新闻在大学生的使用序列中下降了一个位次,而网络视频则较总体提升了一个位次,排在各个应用的第四位。 根据网民使用的网络应用,结合他们的网络应用数量、在互联网的时间花费,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三大序列、七大群体: ?重度用户序列:他们无论在使用的网络应用数量还是在上网时长上都远高于网民总体的平均水平。 ?网络依赖群:此群体占网民总规模的近11%,他们在各种网络应用上的群体特

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

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 总报告 中国公共卫生投入及其绩效评价 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总体评价和改革基本思路 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评价与检验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公立医院改制改造 近年中国医院改制九大进展(一) 今年中国医院改制九大进展(二) 近年中国医院改制九大进展(三) 医改需要理清的几个问题 健康与医药保健的发展 2005年我国医药产业形势发展概述(一) 2005年我国医药产业形势发展概述(二) 2005年我国医药产业形势发展概述(三) 2005年我国医药产业形势发展概述(四)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存在隐忧 吸引外资发展我国医疗事业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形式及其影响 中国民营医院艰难前行 中国民营医院的处境(一) 中国民营医院的处境(二) 中国民营医院的自我调整(一) 中国民营医院的自我调整(二) 中国民营医院的自我调整(三)

总报告 中国公共卫生投入及其绩效评价 中国是以较少的卫生资源,维护了较高的国民健康水平。1996年全国卫生大会后,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在纠正20世纪末医疗费用疾病负担过快发展而公共卫生费用增长速度迟缓问题上,是有所作为的,尽管困难仍然不少,但并不是不成功的。 一中国卫生投入和公共卫生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投入在内的全国卫生总费用大幅增长。现有的一些研究认为,在中国的卫生总投入已较高的同时,卫生系统存在严重的效率和公平问题。但是,胡鞍钢认为,中国以较少的卫生资源,维护了较高的国民健康水平。本文作者同意胡鞍钢的意见。我们的政策研讨必须采取宏观分析方法而不能采取微观分析方法,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比如,看一幅油画,如果带上老花镜就近去看,画得一塌糊涂;而如果站得远些,情况就大不相同。拿破仑的卫兵天天就近看统帅,认为他的统帅是一个小孩,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就是看不到拿破仑的作战天才。需要确认一下,中国卫生总投入是否已经较高? 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课题组最重要的宏观结论是,和我国居民健康发展成果相比较,我国政府和社会对卫生的总投入不是已较高了,而是严重不足。这个话不是官方说的,也不是由中国卫生总费用课题组说出来的,而是由世界银行在1993年度总报告和中国经济学论坛新秀中国国情研究所胡鞍钢教授在1999年说出来的。 胡鞍钢在广东高层次研讨会上说:根据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统计,1990年全世界卫生总支出是1.7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其中政府支出为1万亿美元以上,占卫生总支出的60%。发达国家卫生总支出占世界卫生总支出的87%。中国医疗卫生总支出为130亿美元,我认为这个数估计得还比较高,按照汇率计算只是占全世界总卫生开支比重的0.76%,就是不到1%。如果按照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PPP方法计算),占世界总卫生支出比重的3%。无论按哪一种方法估计,都反映了我国卫生国情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我们用世界大约1%~3%的公共卫生资源,要解决世界上22%的人口,即12.5亿这样一个庞大人口规模的医疗卫生健康问题。这是世界上从来没有的问题,或说是最艰难的问题,这并不亚于我国用世界上7%耕地来解决世界上22%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这又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制约性的矛盾。 我们从胡鞍钢的话引申出三个看法:第一,中国卫生总费用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来解决世界上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说明耕地太少了;中国用不到世界1%的卫生总费用来解决22%人口的医疗卫生健康问题,说明中国卫生总费用太少了。所以,在21世纪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卫生总费用应该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中国卫生总费用的数量规模不是需要控制,而是需要扩大。第二,这是宏观结论,不是微观结论。在微观上,由于经济政策失误,

-英语(旅游)专业调查报告

专业认知报告 题目:_英语(旅游)专业调查报告 报告作者:_YH 作者所在学院: 作者所在专业:_英语(旅游) 作者学号:_ 成绩:_

序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以此同时,为满足旅游市场对导游人员的需求以及提高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对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探究,有助于各高校更好的完善自身办学水平,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英语旅游专业简介 (一)英语旅游专业简介 英语旅游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英语熟练,掌握较强理论基础,具备丰富熟练操作经验(即掌握旅游及酒店行业基本管理技能及业务),从事旅游及酒店行业中层以上管理业务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涉外旅游工作,掌握涉外旅游及酒店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懂得涉外旅游

业务的基本规律,具备从事涉外旅游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等应用型导游及酒店管理人才。 (二)各高校开设英语旅游专业的目的 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英语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国各地旅游业飞速发展,人们旅游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入世加速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空前高涨。随着入境游、出境游的不断增加,旅游英语人才更为紧缺。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旅游英语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于现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线的旅游英语人才。 (一)英语旅游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已向旅游行业输送大批专业素质良好,服务意识一流的导游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为旅游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对促进旅游业不断完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英语旅游专业的特点 (一)英语旅游专业培养目标 英语旅游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2018年,中国抓住良好发展机遇,继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 一、高质量发展为绿色金融持续注入新动力 2018年,中国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各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2月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自2018年1月1日从先行试点进入全国试行阶段,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继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后,2018年3月,中国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赋予其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更强的法律效力。生态文明成为重要的国家意志,进一步深化了绿色发展共识、推动了绿色发展实践。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为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又一制度支撑。可以说,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绿色转型的新发展要求,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更加坚定的制度保障和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发展绿色金融、践行责任投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 在国际上,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主动承担与自身

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切实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完成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自主承诺目标;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72%下降到2017年的60%;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13.8%,预计到2020年可完成占比达到15%的目标;清洁能源投资连续九年位列全球第一。同时,中国在国际投资过程中大力推广责任投资理念,在“一带一路”等涉及的对外投资中积极贯彻落实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原则,着力推动相关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国际可持续投资的巨大需求也将催生中国更加广阔的绿色金融市场。 二、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新成绩和新进展 从国内来看,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亿元,位居全球前列。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尽管经历了各种坎坷,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而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大的融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资本市场来满足;其次,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调整

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迫切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金融风险,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做强做大中国资本市场来实现;第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和建设新农村等重要领域,也要求资本市场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第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需要资本市场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融资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资源跨地区和跨产业的整合,通过

旅游管理专业调查研究报告

旅游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一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迅速提升、经济作用逐步增强,2010年,我国国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增长5.8%;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并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结果,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年接待1.37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者,同时出境人数将达1亿,位列世界第四。 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两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12个优秀旅游城市,1A-4A级旅游景区(点)114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6家,星级饭店500余家,旅行社137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64家。2010 年,省旅游业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旅游总收入有望达到3000亿元,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向建设旅游强省和旅游主导产业的宏伟目标迈进。 市作为省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工业中心城市和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东方儒家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与总体战略,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推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

源的有机融合,以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为核心,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以区域合作为重点,积极发挥旅游集散地功能,发挥旅游业“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优环境、塑形象”等综合功能,以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为主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把建设成文化旅游名城。到2015年末,旅游总收入达到535亿元,年均增长18%;国旅游接待6032万人次,年均增速15%;国旅游收入达到508亿元,年增速18%;入境旅游人数达到59万人,年均增速15%,旅游外汇收入达4亿美元,年均增速18%。 随着市旅游市场及产品开发的发展,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不断增长,市现有旅游业从业人员6万余人。2010年市人才市场信息和市旅游局行业管理科统计显示,旅游业人才供需比为0.63:1,高层次旅游业人才供需比更是达到0.32:1,明显旅游业人才供不应求。为完成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需要我们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的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知识门类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解决我市旅游领域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实际问题,我院设置旅游管理专业,为本市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另外,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就职于旅行社、涉外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部门等行业部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相关行业、企业或事业单位调研 为加强我院的示专业建设,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办出专业特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对重点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学院对示专业建设的安排和要求,2010年8月至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编著的这《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对2013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2013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全球金融体系继续调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我国宏观经济 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 步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整体稳健. 201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呈缓慢复苏态势.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增强,欧债危机进入相对平静期,日本经济受政策刺激强劲反弹后增速回落,新兴经济体 增长总体放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较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大幅贬值.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过程存在不确定性,欧元区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日本经济内 在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国际金融环境变动和自身脆弱性的双重挑战.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需求平稳增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财政收入持续增加,政府债务水平总体可控,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交织,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 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021年关于旅游调查报告3篇

关于旅游调查报告3篇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旅游调查报告3篇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报告名称:xx游客满意度调查 调查方法:街头访问 被访者:省内、省外及港澳台旅游者 调查机构:兰邦市场调查公司 报告来源:兰邦市场调查公司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在旅游地经济中作用的日益增强, 如何以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来开拓客源市场、保证稳定的客源成为各旅游地关注的焦点。而由于旅游产品和其它服务产品一样, 具有无形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特点, 它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 因此, 旅游业更多地是在营销经历。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对服务产品而言, 除消费者亲身经历外, 他人的口头宣传比任何其它信息来源更加重要。若旅游地希望消费者为自己作良好的口头宣传, 就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经历。如果具有无限资源, 旅游地也应该象工业生产部门一样在质量上追求零缺陷, 使旅游者在各方面都得到满足, 但由于资源的限制, 实际运行中应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分配资源和安排工作。对旅游者满意度的现实衡量、寻找旅游地绩效的薄弱环节以明确工作急需改进的领域就成为当前旅游地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以xx市作为旅游地的研究例证, xx兰邦市场调查公司于1999年11月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报告精选)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12-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1216648918.html, 1

目录 2012-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4) 第一节经济与金融环境 (4) 一、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4) 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 1、农业生产再获丰收 (5) 2、销售平稳增长 (5) 3、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6) 4、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7) 5、人口就业总体平稳 (7) 2、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 (8) 3、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 (11) 三、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12) 第二节监管环境 (15) 一、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综述 (15) 二、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 (18) 三、中国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机构 (19) 四、中国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手段 (19) 第三节细分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21) 一、银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 (21) 二、保险业 (29) 三、证券业和期货业 (36) 第四节农村金融业财税支持政策 (36) 一、农村金融财税支持政策现状 (36) 二、农村金融财税支持政策的制度缺陷 (38) 三、完善农村财税支持政策的建议 (41) 2

3

2012-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与金融环境 一、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GDP历史变动轨迹 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 4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全文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2012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卫生基本状况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五、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保护 六、中医药发展 七、卫生国际合作 结束语 前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在中国这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围绕宪法,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多年来,中国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过不懈努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为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每个居民都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卫生基本状况 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从反映国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其中男性72.4岁,女性77.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以及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

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

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 吉林银行招聘网为您提供吉林省银行招聘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政策性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外资银行等考试报名时间、报名入口、职位表、备考指导、时事政治、模拟试题、笔试面试/递补/体检等考试信息。更多吉林省银行招聘考试信息,请关注吉林中公金融人。 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分化,整体金融环境有所收紧。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影响因素增多的复杂环境,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经济运行保持较强韧性。金融市场运行稳中有进,市场改革与创新持续深入,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功能更趋优化,对外开放举措有序推进,市场化、法治化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取得积极进展。为全面反映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情况及特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组织相关机构共同撰写了《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英文版)。 报告包括总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衍生品市场共8章、11个专题。总论部分着重描述了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和2019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展望。报告主体部分从市场运行情况及特

点、市场创新、制度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市场展望等方面对各金融子市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此外,报告在附录部分编制了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大事记和金融市场统计数据。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是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全面介绍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自2006年起已连续出版并公开发行14期,对国内外公众全面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背景、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2020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9-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9年7月

目录 2018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与市场重要数据 1 2018 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情况 2 2018 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 2018 年中国云计算发展状况 5 2018 年中国大数据发展状况 6 2018 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状况7 2018 年中国物联网发展状况8 2018 年中国虚拟现实发展状况9 2018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10 2018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11 2018 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13 2018 年中国网络资本发展状况14 2018 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状况16 2018 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19 2018 年中国网络游戏发展状况20 2018 年中国搜索引擎发展状况21 2018 年中国网络音视频发展状况22 2018 年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状况23 2018 年中国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状况24 2018 年中国网络出行服务发展状况25 2018 年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状况27

2018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与市场重要数据 用户市场 网民第三方支付 8.29 亿208.07 万亿 即时通讯电子商务 7.92 亿31.63 万亿 搜索引擎网络零售 6.81 亿9.01 万亿 网络新闻网络广告 6.75 亿4914 亿 网络视频网络教育 6.12 亿3734.1 亿 网络购物网络游戏 6.10 亿2871 亿 网民使用率

网民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手机网民数量持续增长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8.29 亿,全年 新增网民 5653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59.6%,较 2017 年 底提升 3.8 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7%)2.6 个 百分点。 2018 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IPv6 应用进入高速发展期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IPv4 地址数量为 338,924,544 个,拥有 IPv6 地址 41079 块/32,年增长 75.3%。 网站数量 523 万个,略有减少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网站总数量为 523 万个,较 2017 年底下降 1.9%。 2011-2018 年中国网站数量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8.17 亿, 较2017 年底增加手机网民 6433 万,其中网民中使 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 2017 年底的 97.5%提升至 2018 年底的 98.6%。 2018 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和网民占比 域名略有减少,“.C N”域名略有增加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域名总数为 3792.8 万个, 较2017年底减少 1.4%,其中,“.CN”域名总数为 2124.3 万个,较 2017 年底增长 1.9%,占我国域名 总数的 56.0%。 网页数量达 2816 亿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网页数量为 2816 亿个, 较2017 年底增长 8.2%。 2011-2018 年中国网页数 国际出口带宽数年增长 22.2% 截至2018 年底,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数为 8,946,570Mbps,年增长 22.2%。 2011-2018 年中国国际出口带宽数及其增长率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中国主要骨干2018 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