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垃设分类面立法更重执法》,回答各题。

①在德国,为督促生活垃圾分类,在居民区附近会放置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垃圾——棕色投放有机垃圾,蓝色投放废纸,黑色投放剩余垃圾,黄色则专门投放标有绿色圆点回收标志的商品包装。

②德国是第一个为“垃圾经济”立法的国家。1991年,德国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厂家和分销商对其产品包装全面负责,包括负责回收废弃包装,再利用或再循环其有效部分。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奠定了德国垃圾回收的总体基调,谁污染谁治理。在德国,按照相关法规,葡萄酒瓶要扔到特定垃圾桶中,啤酒瓶可送到指定回收地点,果汁瓶要当作塑料包装垃圾处理,带有回收标志的矿泉水瓶则属于可回收垃圾。如果被垃圾回收公司的人员发现某一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就会采取“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先给整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员及全体居民发警告,如果警告后仍未改善,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

③例如,仅2000年至2012年间,德国垃圾排量比90年代减少了18%。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近80%的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如今,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环保标签之一。

(1)在德国,棕色、蓝色、黑色垃圾桶分别盛放哪些垃圾?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效果好。

B.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C.使用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处理现代化了。

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加点词“连坐式”表示会有很多人受到牵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B.第②段中加点词“毫不犹豫”,说明垃圾回收公司对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态度坚决。

C.德国为“垃圾经济”立法使大多数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

D.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答案】(1)有机垃圾、废纸、剩余垃圾

(2)A

(3)D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抓关键语,提取信息作答。阅读第① 段即可作答:有机垃圾、废纸、剩余垃圾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段落进行分析理解。仔细语段语句不难发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就说明德国人垃圾分类的效果好。故选A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D项中的“对国家来说”与原文的“对个人来说”的说法不一致,故选D

故答案为:⑴有机垃圾、废纸、剩余垃圾;⑵A;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答疑文章的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通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区域,抓关键语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特点,结合语句进行具体的辨析,要注意对文段的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照,加以辨析。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颜色深黄、股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2)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①作比较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下定义⑤列数字⑥作诠释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答案】(1)B

(2)D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判断错误,高层大气密度小。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说明方法的种类即可。D项正确,选文④⑤段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的说明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文章重在介绍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

故答案为:(1)B;(2)D;(3)B

【点评】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时,首先要了解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及其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蛋白蛋黄都要吃

①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因而很多人不敢吃鸡蛋黄,尤其是血脂和血压异常的朋友,吃鸡蛋往往把蛋黄丢弃,只吃蛋清。

②事实上,蛋清与蛋黄相比,营养差远了,丢弃蛋黄只吃蛋清是非常浪费的吃法。即使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蛋黄,适量即可。

③蛋黄是蛋类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集中部位,并且富含磷脂和胆碱,其脂肪组成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蛋黄是鸡蛋的精髓,对健康十分有益。蛋黄中还含有甜菜碱、叶黄素、叶酸等营养保健成分。适量食用蛋黄,与其他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有利于降低心脏病的危险,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变性等病症。

④蛋黄有一个小优点,不管用什么方法烹调,其营养成分变化都很小,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有人认为,蛋黄煎煮熟透会破坏其营养成分,这完全是多余的担心。

⑤蛋黄最受争议的一点是其胆固醇含量比较高,经检测100克蛋黄的胆固醇含量有1510毫克左右。但是,科学证据表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明显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也不会成为引起心血管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一般人群而言,每天吃1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没有关联。

⑥已经确诊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鸡蛋,包括蛋黄。考虑到风险因素,关键是要掌握好蛋黄的食用量,而不该完全舍弃吃鸡蛋。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就是说鸡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高,但同时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胆固醇效用。相比蛋黄,高胆固醇患者更应该控制的食物是猪脑、牛脑等食物。猪脑、牛脑中胆固醇含量是鸡蛋黄的2倍。

⑦胆固醇属于脂类,人体各组织中皆含有胆固醇,它是许多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胆固醇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及胆汁酸的前题,维生素D调节钙磷代谢,胆汁酸是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必需条件。胆固醇在体内还可以转变成多种激素。

⑧人体内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内源性的,由人体肝脏自己产生,占人体胆固醇总量的70%—80%,是人体胆固醇的主要来源;另一种是外源性的,经膳食摄入,占人体胆固醇总量的20%—30%。膳食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因遗传和代谢状态等个人因素,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体内总胆固醇并不会升高;有人可能长期素食,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但未必不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当然,患有慢性病或高胆固醇、高血脂症的人日常仍需注意胆固醇的膳食摄入量。

⑨中国膳食居民指南推荐成人每周蛋类摄入量为280-350克,吃鸡蛋不要丢弃蛋黄。这个量平均到每天即每天摄入量为40-50克,大约1个鸡蛋。

⑩对于健康成年人,建议大家每天吃1个完整鸡蛋,这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鸡蛋对人体的营养贡献,远远大于它“可能”带来的“高胆固醇”风险。

?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每周吃鸡蛋不要超过3个,大约隔天吃一个比较合适,或者每天吃半个也不错。对于患有高胆固醇的人,不吃鸡蛋未必能降低胆固醇,吃鸡蛋也未必一定加重症状。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对血清中的胆固醇造成

明显影响。

(选文有改动)(1)请你根据选文的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用煎、煮、蒸、炒等方式加工鸡蛋,蛋黄营养成分差别不大。

B.科学证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

C.长期素食者,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不会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

D.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可以放心吃鸡蛋,包括蛋黄。

(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选文第⑦段划线词语“必需”不能删掉的原因。

(4)概括选文第⑩段的说明内容。

(5)蛋黄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但选文中仍建议高胆固醇患者适量摄入蛋黄,其理由除蛋黄营养丰富外还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答案】(1)A

(2)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猪脑、牛脑中胆固醇含量高;从而说明高胆固醇患者更应该控制的食物是猪脑、牛脑等食物。

(3)“必需”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句中强调胆汁酸作为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删掉后表达不出这个意思:“必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说明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鸡蛋的量及原因。

(5)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胆固醇对人体有重要作用;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对血清中的胆固醇造成明显影响。

【解析】【分析】(1)B.有误,原文是“科学证据表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明显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C.有误,原文是:有人可能长期素食,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但未必不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D.有误,即使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蛋黄,适量即可。故选:A。

(2)第六段划线句用了准确的数字,还把猪脑、牛脑中的胆固醇含量与鸡蛋黄的胆固醇含量比较,是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然后具体分析作用,按照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必须”强调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起修饰限制作用。如果去掉,则语意发生了变化,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阅读第十段,可以看出本段主要介绍了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鸡蛋的量及原因。

(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第六段中的“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就是说鸡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高,但同时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胆固醇效用。“第七段中的“胆固醇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及胆汁酸的前提,维生素D调节钙磷代谢,胆汁酸是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必需条件。胆固醇在体内还可以转变成多种激素。”,第八段“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

源性胆固醇的生成,体内总胆固醇并不会升高。”可作答。

故答案为:(1)A。(2)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猪脑、牛脑中胆固醇含量高;从而说明高胆固醇患者更应该控制的食物是猪脑、牛脑等食物。(3)“必需”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句中强调胆汁酸作为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删掉后表达不出这个意思:“必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4)说明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鸡蛋的量及原因。(5)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胆固醇对人体有重要作用;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对血清中的胆固醇造成明显影响。

【点评】⑴考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要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考生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对照原文解析比对、判断其说法的正误。

⑵考生要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并且要理解其作用。考生首先要判断,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考生要掌握有关说明方法的答题模式。

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在答题时先明确不能删,在解释词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删除后的句子表达的意思的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词义的特点。

⑷考生对段的内容理解,要抓住关键句,从内容上进行概括,难度不大。

⑸考生要熟读文本,注意概括内容,语言要简练。

4.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

①何尊①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

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注】①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的“中国”一词指国内、内地。

C.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中国”一名从未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正式国名,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

D.“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六种不同概念。

【答案】(1)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2)时间顺序。

(3)引用(引资料)。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充分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D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的标题、首尾和文章内容(“宅兹中国”“华夏”“中华”“九州”“四海”“神州”),可知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2)本文是按照“春秋---战国---汉代----三国---清代---辛亥革命以后”的时间顺序来说明“中国”一词演变历史的。

(3)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史记·武帝本纪》)《汉书》《三国志》等),充分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ABC符合文意。D错在有“有六种不同概念”的表述,应该是“有六种不同含义”。

故答案为:⑴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⑵时间顺序。

⑶引用(引资料)。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充分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⑷ D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说明文说明对象的能力。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一般说明文的标题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有些说明文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课文,逐段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需要理解各部分的说明内容,然后再根据说明内

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明确之后,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是说明文常有的题型,这样的题非常简单,答题时首先要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与题目中有关的句子,分析其有无差别即可正确答题。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洞悉宇宙天眼已开

①2016年9月25日,是举世瞩目的“天眼”(FAST)竣工的日子。

②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英文简称。这个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③FAST的建成已经让国内外专家位置震撼。

④F AST工程副经理彭勃说“这是中国射电地理学界初次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设备,我兴奋的睡不着觉”。

⑤中科院郑晓年介绍说,FAST将能够搜索到更多的奇特天体,用来测量脉冲量,探究宇宙来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展开岁地外文明的探究。

⑥“我要向FAST的建立者们表示恭喜,他们按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设备。”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得奖主泰勒先生说,“我估计FAST将会带来许多新的、重要的科技效果,我十分期待看到这些效果。”

⑦“天眼”的工作原理其实跟咱们平时常见的锅式天线差不多,通过抛物面吧采集到的信号反射到接收信号的馈源舱里,再由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对接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只不过,“天眼”有世界级的超大口径,采集的是来自宇宙的海量信息,而它的大脑,是曙光超级计算机。

⑧这只“大眼睛”的反射面是由4450块面板拼成的,与普通锅式天线相比,它的反射面是个球面。说得通俗一点,从侧面看,“天眼”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它打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真真一口名副其实的“大锅”。

⑨FAST“藏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这个巨大的洼坑本身,就是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选择把“天眼”安放在这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⑩FAST的第二大创新,就是“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任何地方。相比之下,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也不小,但是它的眼睛就永远只能盯着一个方向。

?“天眼”的“视网膜”,就是30吨重的馈源舱,它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

球面上,能够“收放自如”,实现误差小于10毫米的定位!这是FAST的又一大创新。

?这只在贵州的群山之间凝视着宇宙的“天眼”,即将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搜索地外文明的踪迹。

(1)文中引用彭勃、郑晓年、泰勒的话,有什么作用?

(2)简要概括中国“天眼”三大创新的好处。

(3)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它打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真真一口名副其实的“大锅”。

【答案】(1)说明了举世瞩目的“天眼”(FAST)建成,引起了专家们的震撼,FAST的建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2)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选择把“天眼”安放在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FAST的第二大创新,就是“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任何地方;“天眼”的“视网膜”,就是30吨重的馈源舱,它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能够“收放自如”,实现误差小于10毫米的定位!这是FAST的又一大创新。

(3)“30个足球场”直观形象的说明了反射面摊开后的大小,“大锅”形象的说明了反射面摊开来的形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举世瞩目的“天眼”(FAST)建成,引起了专家们的震撼,FAST的建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2)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某一部分内容,只要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本题难度不大。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选择把“天眼”安放在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FAST的第二大创新,就是“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任何地方;“天眼”的“视网膜”,就是30吨重的馈源舱,它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能够“收放自如”,实现误差小于10毫米的定位!这是FAST的又一大创新。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0个足球场”直观形象的说明了反射面摊开后的大小,“大锅”形象的说明了反射面摊开来的形状。

【点评】文章主要介绍了2016年9月25日竣工的FAST的建造意义以及“落户”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喀斯特洼坑的原因;第二段介绍了FAST获得国家立项批准后的工程建设推进情况。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

①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死去的长颈鹿和羚羊被挂在树杈上。不过,这些动物的死与人类并无关系,它们是被天敌猎豹捕杀之后挂在树上的。

②那么,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是为了风干做腊肉?那简直是开玩笑,一头羚羊仅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原因竟然是为了防止鬣狗偷吃。

③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每当猎豹开始捕猎,鬣狗总会伺机而动,等到猎物死去,鬣狗会迅速围上来分一杯羹。通常情况下,鬣狗群起而上,猎豹防不胜防,也只能任由它们掠夺;有时食物争夺得太过激烈,鬣狗群甚至会将一只猎豹活活杀死。

④当然了,并不是每一次猎豹捕食都会遭遇“抢劫”。但是进食时如果不加以防范,还是会被鬣狗发现。鬣狗没有爬树这项技能,为了安静地享用美食,猎豹就将猎物叼到树上,完美避开这些恼人的家伙。

⑤说起来,猎豹为了运货上树也是蛮拼的。据科学家估算,一只猎豹叼着一只体重约为自身两倍的小长颈鹿爬上树,所花费的力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举着两千个汉堡一口气上两层楼。

⑥尽管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肩负着抚养重任的母豹而言,这一举措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

⑦除了猎豹,还有一些野兽也会贮存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以防其他动物偷吃。例如黄鼬常把捕获的鼠类拖入自己居住的洞中,窖藏起来;老虎和棕熊会用灌木枝条以及枯枝落叶将食物隐藏起来,同时全力保护这片区域,抵御入侵者的掠夺。

⑧许多鸟类也存在贮食行为,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它们用喙将松子插入土层中,再以泥土和草掩埋,临走还要压上一个小石块才放心。

⑨在动物界,小到蚂蚁,大到虎豹,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这一做法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1)请概括选文第②—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2)请分析选文第②段划线词语的作用。

一头羚羊仅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

(3)选文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

(4)选文第⑨段中提到“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你知道的哪种动物行为也能体现生存智慧?请简要地说一说。(文中提到的除外)

【答案】(1)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

(2)“仅”是“只”的意思,表强调,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

(4)示例1:当壁虎被天敌咬伤身体后,它会主动断尾,并以此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迅速逃离。

示例2:在一年四季中,雷鸟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周围颜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阅读文本,把握文章②~⑥段内容,根据文中“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原因竟然是为了防止鬣狗偷吃”“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等内容,可分析概括为: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仅”:“只”之意,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星鸦”是举例子,“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是列数字,作用是: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⑷本题考查探究启发和补充说明内容。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结合问题中的“体现生存智慧”,分析“动物行为”即可。如当松鼠与同伴争抢食物,从一根树枝跳到距离较远的另一根树枝时,不会直接跳过去。它通常采取的办法是,先探头探脑一番,仔细瞧瞧四周的情况,并反复探踩脚下的树枝,看是否稳当踏实。当松鼠觉得脚下的树枝很牢靠安全,而自己又完全可以到达另一根距离自己较近的树枝时,它就会专注地纵身一跃,轻盈而轻松地落到另一根树枝上。如此三跃两跳,最后就跃到了原来瞄准的树枝。

故答案为:⑴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

⑵“仅”是“只”的意思,表强调,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⑶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

⑷示例1:当壁虎被天敌咬伤身体后,它会主动断尾,并以此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迅速逃离。

示例2:在一年四季中,雷鸟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周围颜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2段“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一句概括,②~⑥段内容是说明原因。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答题时应注意,分析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和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判断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探究启发和补充说明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对文段的说明内容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到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习性,补充类似的例子。

7.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 s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下图)。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

的多发地。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城市推出了闪灯斑马线——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

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1)根据拼音写汉字。

kù sì

________

(2)下列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斑马线的宽度根据规范不应超过4米。

B.构成斑马线的白色粗实线须平行排列。

C.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

D.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

(3)依据文本内容,摘录相关信息并作概括,完成下表。

(5)文中提到,有的城市对斑马线设置进行了大胆尝试,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1)酷似

(2)B

(3)古罗马时期的“跳石”;最有名的斑马线是(英国伦敦)艾比路斑马线;保护行人安全;斑马线的作用

(4)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

(5)示例1:认同。这些大胆尝试增强了视觉效果,使斑马线更醒目,让行人和车辆能更清楚地注意到斑马线,尤其是为“低头族”提供了有效的警示,能更好地发挥斑马线的作用。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

示例2:不认同。斑马线有严格的设置规范,对其颜色、宽度、间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改变既不符合设置规范,也有可能对路人的视觉造成干扰,不利于发挥斑马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⑴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

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酷似kù sì:极似,很像。

⑵根据第④段“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可知A选项所说的“不应超过4米”是错误的。B项正确。C项“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也是错误的。根据第④段“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可知D选项所说的“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是错误的。

⑶通读全文,根据表格提示,找准答题区间,提取相关词句或加以概括即可。①根据原文第二段: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可概括为古罗马时期的“跳石”;②根据原文第三段“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可概括为:最有名的斑马线是(英国伦敦)艾比路斑马线;由原文第5段“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知③填“保护行人安全”,④填“斑马线的作用”。

⑷“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可以明显看出其作用是: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根据前文“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根据后文“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出第二个作用: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第二个作用相信很多考生答不出来,细心的同学可以看看分值,按分值做答,确保万无一失。

⑸此题为开放性题目。首先阅读题目中“你是否认同?”,出题人间接告诉你可以选择认同或不认同并说明理由,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清楚即可。认同的话,从原文中提取“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等有价值信息,加以简单概括组织答案;不认同的话,要反向做答。类似题目,最好是选择赞同,因为答案就在文中。

故答案为:⑴酷似;⑵B;

⑶古罗马时期的“跳石”;最有名的斑马线是(英国伦敦)艾比路斑马线;保护行人安全|斑马线的作用

⑷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

⑸示例1:认同。这些大胆尝试增强了视觉效果,使斑马线更醒目,让行人和车辆能更清楚地注意到斑马线,尤其是为“低头族”提供了有效的警示,能更好地发挥斑马线的作用。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

示例2:不认同。斑马线有严格的设置规范,对其颜色、宽度、间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改变既不符合设置规范,也有可能对路人的视觉造成干扰,不利于发挥斑马线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字形和汉字的正确书写。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词义斑马线和“斑马花纹”及其相似,填“酷似”,“似”是多音字,不要混淆。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提取关键词语进行归纳辨析。

⑶本题考查归纳要点和提取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第一例是具体词句,第二列是内容归纳,不全是摘录文中句子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数字所在的句子,联系前后文,才能较全面地做答,具体说明并强调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

⑸本题考查探究启发和个性化阅读。答题时应注意,表明态度之后,谈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如何保存未来数据

任志方

①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手段保存信息。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存储的数据量出现了极大增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形式储存在我们的硬盘里或“云端”,但这些数据的寿命却很短,甚至长不过我们的一生。如何才能将这些数据长期保存不丢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②2017年2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技术,利用玻璃中的微型纳米结构去编码信息。基于这一技术,标准尺寸光碟能保存约360TB的数据,而在温度190℃左右的环境中可维持长达138亿年,这一时间和宇宙的历史相仿,是地球年龄的近3倍。

③这一技术被称作“五维数据存储”,它最初发表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自那时以来,科学家不断推动这项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④五维光碟能使用位于玻璃碟片内的微型物理结构(即“纳米格栅”)保存信息,通过读取折射的激光能够呈现5种数据状态,这也是这种技术名称的来源。利用激光技术设备,可以知道纳米格栅的方向、激光折射的强度以及用X、Y、Z轴表示的空间中的位置。因此,想对于传统光碟,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更大,例如传统的蓝光光碟能保存128GB 的数据,而五维光碟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即360TB。

⑤由于玻璃是一种坚固的材料,只有很高的温度才能导致玻璃熔化或变形,而玻璃又有着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这种五维光碟能确保数据在非常长的时间里保存,不会丢失。

⑥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使这些数据信息让未来的人解读?那就是保存所有的软件,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上,使它们永不过时,就好像博物馆一样,只不过这个博物馆是数字形式的。通过对软件的数据内容和操作系统做一个快照,然后进行长期保存。在未来漫长的时间中,这些快照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技术环境,从一个云端移到另一个云端,方便任何需要者使用。

⑦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人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未说更有潜力。科学家认为,这一技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商用。尽管在五维光碟中记录信息还需要用到成本高昂的实验室激光设备,但光碟数据的读取并不困难,南安普顿大学的科研团队表示,类似DVD播放器的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十年面市。

(摘自《意林》2018年1月下,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说明对象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未来数据

B.硬盘或“云端”

C.五维数据存储技术

D.图书馆和博物馆

(2)下可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2013年以来,科学家不断推动“五维数据存储”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B.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比传统光碟大,它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

C.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情况下,未来的人可通过云端服务器上的软件,解读过去的数据信息。

D.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来说很有潜力,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年面市。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一分一总”,七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B.第②段中运用的“约”“左右”“近”等概数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五维光碟的特性。

D.第⑤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先说明玻璃具备坚固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原因,再说明五维光碟能长久保存数据的结果。

【答案】(1)C

(2)D

(3)A

【解析】【分析】⑴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读懂内容后再作答。从文章的第2自然段开始到文章的最后,都在介绍“五维数据存储”,所以C项为本文的说明对象。其它几项的说法都失之偏颇。

⑵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未来几年”与原文“未来几十年”明显不相符。

⑶A项“总一分一总”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结构形式应为“总一分”,七个自然段的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说明对象。答题时应注意,从题目、开头结尾、各段中心句寻找共同的话题,归纳说明对象就是:“五维数据存储”。

⑵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关键句子意思。答题时应注意,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见解,把各个选项和文章相关内容比照,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选择。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慧有改动)(1)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2)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3)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答案】(1)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2)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4)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征。

【解析】【分析】(1)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由“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书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可以概括得出第一个原因是: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从“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是在无形之中让牡丹在百花之中提升了它的地位,可以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是:历史悠久。从“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概括得出第三个原因是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2)运用找中心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认真阅读可知,第②③段中心句都是第一句,第②段中的“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茗称.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第③段中的“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第④段中的“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裁培地的格局。”“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很明显这是在说明中国牡丹裁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牡丹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的特点。“《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载”“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历史悠久。

(4)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寄寓的感情。第⑤段画线诗中把“庭前芍药”的妖无格和“池上芙蕖”净少情与“牡丹”的真国色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牡丹之美。表达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而《爱莲说》中周敦颐托物言志,用花喻人,菊花比作隐士,莲花是高洁的象征,而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作者以牡丹来反衬莲花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

故答案为:⑴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⑵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⑶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⑷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征。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0.阅读赵竹青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的背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今,随着预报的准确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习惯根据天气预报来指导出行。这一场预测天气的革命是如何悄然发生的?

②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这主要是得益于数值天气预报的贡献。世界气象组织将数值天气预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展之一,《自然》杂志则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③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监测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学飞跃发展为大气科学,气象预测也从天气图经验预报发展到如今的数值天气预报。

④数值天气预报是指以物理数学理论为基础,用电子计算机做出的客观定量预报。时至今日,较准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报能及时预测气象灾害,对于防灾、减灾、救灾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极大地保护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数值预报,并发展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研究中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被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所采用,服务于实时天气预警和短期天气预报。他倡导并参与研制“国之重器”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推动地球系统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跨越。

(据2019年3月23日《人民网》同题文章删改)(1)文章开头引用俗语“天有不测风云”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

②请分析第④段“时至今日,较准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报能及时预测气象灾害,对于防灾、减灾、救灾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极大地保护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句中加下划线的“较准确的”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

________

(3)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随着天气预报准确度的大幅提升,人们都已经习惯根据天气预报来指导出行。

B.上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气象监测从单纯的站点检测变为由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检测。

C.“数值天气预报是指以物理数学理论为基础,用电子计算机做出的客观定量预报。”这一句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向读者阐释了什么是“数值天气预报”。

D.曾庆存院士提出的“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被世界各国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所采用,服务于实时天气预警和短期天气预报。

【答案】(1)①引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的原因。②表现天气预测的不易,与下文写如今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大幅提升形成对比,突出数值天气预报的贡献之大。

(2)列数字;作比较;数值天气预报作出的贡献(天气预报越来越准,天气预报的有效性越来越强);不能删去。“较准确”起修饰限制作用,表明只有比较准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报才能及时预测气象灾害,,删去则不能强调“定量数值”的准确性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重要性(必要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C

【解析】【分析】(1)文章开头引用俗语“天有不测风云”,首先引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同时说明天气预测的难,且与下文说明的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大幅提升形成对比,突天气预报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

(2)①语句“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中的“1-3天”和“5-7天”,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把“过去”和“现在”的预报时长加以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天气预报越来越准,天气预报的有效性越来越强的特点。②语句“时至今日,较准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报能及时预测气象灾害,对于防灾、减灾、救灾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极大地保护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中的“较准确”,在句子是起修饰限制作用,表明只有比较准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报才能及时预测气象灾害,若删去,则不能准确表达所说的意思,“较准确的”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此理解作答。

(3)依据“随着预报的准确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习惯根据天气预报来指导出行”可知,A项的“人们都已经习惯根据天气预报来指导出行”的说法太绝对。错误。依据“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监测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可知,B项“气象监测从单纯的站点检测变为由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检测”的说法与原文不符。C项,正确。D项,依据“他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研究中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被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所采用,服务于实时天气预警和短期天气预报”可知,是“被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所采用”,不是全部。据此,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引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的原因。②表现天气预测的不易,与下文写如今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大幅提升形成对比,突出数值天气预报的贡献之大。

⑵①列数字、作比较;数值天气预报作出的贡献(天气预报越来越准,天气预报的有效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 说明文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选编说明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_初中_中考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选文有改动)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3、文章第②段中划线的词“这样”指的是什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2011·浙江宁波市)“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1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3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 13.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2分)

精品2019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说明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 (2018.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湿地和森林一样重要 ①大家知道,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天然工厂”。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 要吸收4000亿吨二氧化碳,释放2000亿吨氧气,这绝大部分 ....是森林的“功劳”。人类和绝大多数生物,都需要靠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来生存。除此之外,森林还是天然的吸尘器,1亩森林一年能吸附2.4吨粉尘。森林中有许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病菌,从而净化大气环境。 ②相比森林来说,湿地似乎离我们比较远,它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在过去更是受到较少的关注。所谓湿地,一般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被水淹没或有大片浅水区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土壤系统。我国湿地面积约有6600万公顷(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浅海水域、水库、河口、海岸滩涂、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③别小看湿地,它可是和森林、海洋并列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这是因为湿地对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净化和分解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解毒”功能。在湿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伴生其中的有各种水生动物以及肉眼不可见却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体。随水流入湿地的各种污染物,或直接被土壤阻截,或被湿地动植物利用,或被湿地微生物分解。整体上看,湿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净水器。 ④湿地还有很重要的蓄水功能。在天气多雨、河流涨水的时候,湿地就像“海绵”一样储存过量的水分,减缓洪水的流速和流量。等天气转好,洪峰退去,储存在湿地中的水再通过下渗的方式来补充地下水。 ⑤由此可见,湿地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于森林。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森林、海洋是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 B.森林被誉为天然的氧气制造工厂和净水器。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漫话对联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喜庆联/自勉联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精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1、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3、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说明文阅读专题汇编(2019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63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2019年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63篇) 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①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o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040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 ②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2016年,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允许自动驾驶汽车2020年在高速公路上通行。2017年,德国通过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动驾驶指导原则。我国在2017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年12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③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我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駛等级划分标准。美国曾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5个等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按照智能化程度将自动驾驶汽车划分为“完全人类驾驶、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个标准等级。据比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2017年,加利福尼亚常规公路测试公里数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测试里程总数不超过40万公里,技术人员无干预的行驶里程也低于6000公里。此外,路测也仅限于乘用车场景,并没有实现多个行业都已经出现的应用场景的全覆盖,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④作为交通领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2018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教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2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列举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展出世界上第-辆自动驾驶概念车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第①②两段中,加点词语“之-”和“相继”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最新-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 精品

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 安徽省歙县二中程鸣 一、(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2005年6月号《世界博览》,有删改) 7.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3分) 8.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和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3分) 9.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0.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1.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1)为什么说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鰭的尺寸。________ ②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鲭尺寸小40%。________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语文分类汇编之说明文阅读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语文分类汇编 说明文阅读 大强工作室整理 (仅限下载使用。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广东广州】(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神秘属洞终现身!首张黑洞照片面世 【消息发布】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7分,世界上第一 幅黑洞的照片终于在中国上海天文306会议室揭开了 面纱,与上海一样,全球其他5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 智利圣地亚哥、中国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 也都在同一时间公布了这张令天文学家兴奋的照片宣 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质量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 据,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 中心的黑洞,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 阳的65亿倍。 【科普一下】什么是黑洞?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它一般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恒星的核心被压缩成一个体积几乎为零的数学点,在那里它有无限的密度,这个点被命名为奇点,发生这种情况时需要比光速还大的速度才能遮脱出去,因为理论上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所以无论是物质还是辐射都无法进逃,任何经过黑河边界的东西,包括光,都永迅被吞噬而无法脱了。 虽然名字都叫黑,但长得可不一样,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之分,黑润家族也可分为三类: 角,是超大质量黑洞。 【热点一】为什么能给不发光的拍照? 这些年,黑洞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对它有些了解,恒星级质量的黑涧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植心发生引力坍缩而成。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封黑洞形成的具体方式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是由小黑洞合并形成,也可能是由黑通过吞噬物质逐渐形成,还可能是由大量气体物质直接坍缩形成。 黑洞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吞噬一切,甚至光线,如果是孤苹的累洞,我们真的是没 办法采用电磁波手段进行拍摄了。 但通常都有物质环绕在黑洞周围,坦成一个盘状结构,叫“吸积盘”,吸积盘内的物质i围烧黑洞高速被转,相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出织热的光若,释故出包括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先 到X射线波段的连续辐射,吸积盘处于黑洞“视界”的外部,因此发出的辐射可以逃到远 处被我们探湖到。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 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⑦我国古代的哲人就告诉过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如果拿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有的食品安全都涉及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格限定的原因。 ⑧那么,也许有的人会说,每种食品添加剂虽然都在标准内,但是一天吃那么多食物,加在一起摄入的量还安全吗?答案是安全的,《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其目的是确保一天吃多种食品时,其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而这个ADI值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门评估而来的,也就是在确保不产生健康风险的情况下,以体重为基础的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量。所以即使一天吃很多种食品,也不会造成摄入的食品添加剂过量。 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会对特殊人群造成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阿斯巴甜,在《GB2760—2014》中规定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应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此外,像二氧化硫、硫磺、亚硫酸盐等含硫食物在婴幼儿食品中禁止使用,在可以添加的食品中也有严格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以避免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垃设分类面立法更重执法》,回答各题。 ①在德国,为督促生活垃圾分类,在居民区附近会放置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垃圾——棕色投放有机垃圾,蓝色投放废纸,黑色投放剩余垃圾,黄色则专门投放标有绿色圆点回收标志的商品包装。 ②德国是第一个为“垃圾经济”立法的国家。1991年,德国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厂家和分销商对其产品包装全面负责,包括负责回收废弃包装,再利用或再循环其有效部分。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奠定了德国垃圾回收的总体基调,谁污染谁治理。在德国,按照相关法规,葡萄酒瓶要扔到特定垃圾桶中,啤酒瓶可送到指定回收地点,果汁瓶要当作塑料包装垃圾处理,带有回收标志的矿泉水瓶则属于可回收垃圾。如果被垃圾回收公司的人员发现某一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就会采取“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先给整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员及全体居民发警告,如果警告后仍未改善,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 ③例如,仅2000年至2012年间,德国垃圾排量比90年代减少了18%。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近80%的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如今,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环保标签之一。 (1)在德国,棕色、蓝色、黑色垃圾桶分别盛放哪些垃圾?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效果好。 B.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C.使用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处理现代化了。 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加点词“连坐式”表示会有很多人受到牵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B.第②段中加点词“毫不犹豫”,说明垃圾回收公司对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态度坚决。 C.德国为“垃圾经济”立法使大多数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 D.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答案】(1)有机垃圾、废纸、剩余垃圾 (2)A (3)D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抓关键语,提取信息作答。阅读第① 段即可作答:有机垃圾、废纸、剩余垃圾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段落进行分析理解。仔细语段语句不难发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就说明德国人垃圾分类的效果好。故选A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至天津中考说明文阅读真题汇总

说明文阅读复习 (2011年)阅读《苏州园林》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6~8题。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6.下面不能 ..体现“美术画”特点的一项是() A.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在哪个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D.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7.下面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图案之美的特点。 B.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C.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宫殿和一般住房的共同特点。 D.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充满自然之趣的特点。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选文是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B.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目的是说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C.苏州园林的景物布置,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D.“一般”“绝大部分”“大多”这些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012年)阅读《中国石拱桥》的节选文字,回答6—8题。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6.下面对赵州桥说明内容及顺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建造规模和设计者。 B.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结构特征、修建时间和建筑规模。 C.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建造规模和结构特征。 D.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地理位置、结构特征和设计者。 7.下面对选文所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了我国古代石拱桥在设计和建造上取得的光辉成就。, B.选文通过科学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悠久历史和雄伟规模。 C.选文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评价,赞美赵州桥设计和施工的巧妙绝伦。 D.选文中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赵州桥四周景色优美。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为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援引《水经注》上的记载,令人信服。 B.选文第三段的结构是先分说、后总说,这种结构使文章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C.选文高度肯定了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D.选文中“当时”“可算”等限定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013年)阅读《苏州园林》的节选文字,回答7-8段。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0xx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一)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

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完整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 【中考说明文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 1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近年来中考说明文的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按照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 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 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也可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

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8种)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