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与论语题解

老子与论语题解

老子与论语题解
老子与论语题解

1.如何解读“孝悌为仁之本”

有子解释说因为为人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的。当时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这样。整个社会从天子到诸侯、大夫的政治结构,都建立在这种宗法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同时也是父子、兄弟的关系,因此说遵从孝悌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中国传统儒学提倡仁道,仁就是爱人。孝是仁爱的具体体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兄弟是每一个人最亲近的人;爱人总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如果对父母不能孝敬,对兄弟不能友爱,又怎么可能对其他人有爱心,怎么可能谈其他的道德要求呢!所以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2.”君子务本”的理解

本立而道生。这个[本]是什么呢?是孝弟。事父母叫孝,事兄长为弟。孝弟是仁之本。这个[本]的意义,仅仅是相对于概念的层面上来说,作[基础]的意思来解。如果是相对于现实中的道德修为而言,则必须作[根源]的意思来解,并且仅仅是在个人的方面来说的。

3.“格”的理解

(1)“正”的意思,改正。(2)“至”的意思,至于善。有向善,归顺的意思。

4.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法治治外,德治治内,二者具有互补性。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法治是对道德中重要问题的调整,是对道德力量的强化,道德法律化把人类的理念铸化为法律;德治既是对法治内化,把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同时也是对法治的重要补充,把法律之外的社会关系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道德是法律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呼应,互相配合,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但法律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外部活动,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他律;道德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一般体现为社会舆论的谴责,是自律。法律是外部强制性的管束,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的外力作用于内心活动。内外结合,方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5.仁与智的关系

从仁与智的性质上说时,孔子往往把两者看做一种对立关系。“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意思是说,仁者安于仁,他本身就在仁之中;智者利用仁。即智者认识到仁对他有好处,所以讲仁。但众所周知,在儒家那里,利与仁是对立的。所以可以认为,在孔子看来,智本身还不是仁。从“仁”外在表现来看,孔子认为,“仁”的外在表现并不是智,而是看起来有点愚。孔子认为,单纯的仁者其实也就是个容易受骗的愚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第十七)孔子所欣赏的具有“仁”的品质之人多为看起来有些“愚”,而不是“智”。仁者有点愚也不要紧。智太多了反而容易造成“伪”。聪明之人往往会用各种手段掩饰自己,而这就违反了“仁”的基本要求。孔子同时又认为,虽然仁与智性质上并不相同,但要做到“仁”却又离不开“智”。智是达到仁的手段与途径。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智者又不能太愚,而必须勤奋好学。

6.仁与义的关系

仁,是爱心,是不伤害的心.义,是用法律道德去衡量,该做的事.仁爱是处世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仁,即爱,即生生不息,凡是生生不息的力量都是仁,所以有果仁,果仁具备生发之力!所以,仁是大自然的普遍本质。不过,大自然本就一体,即道生一,天道自然是活生生的一体,不能分的,某个体要生生不息,就得和其他一起携手并进,这种自己生还要关注他人生,就是仁。义,就是宜,就是适度,恰到好处,即把仁心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

7.如何理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即是爱,必须内心深深领悟宇宙万物一体之后,方能有彻骨不变的大爱厚仁,有了此仁德,就会和乐坦荡,随缘任运,安贫乐道,所以说:“仁者安仁”,即安于仁道,不会因利乱动;智者,如果不仁,就会玩聪明,把利看的高于仁爱乃至忘却生命,也不会懂得宽谅体贴

他人,所以,跟不仁者在一起,不可能长久的以简陋的方式相待还能快乐,唯有君子之交才能淡如水;也不可能长久的在快乐当中不产生矛盾纠纷,因为不仁者喜欢玩聪明,耍心机,见利忘义,相处一久,自会不欢而散。但是,智者也会把仁道挂在嘴上,只不过,他们行仁道,只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行仁道对自己有利,才行;二是,智者假讲仁道,实质上是为了利用仁者为他服务。此之谓:“知者利仁”。那么,仁与智能不能合起来呢?朱熹认为只有孔子能做到仁与智兼备:“唯圣人兼仁知,故乐山乐水皆兼之。自圣人而下,成就各有偏处。”《语类第三十二·论语十四》实际上,我们讲的德才兼备,就是这个意思。做人,既要有聪明才智,更要有仁爱品德。

8.如何理解“忠恕”

公平正义、公正之心,忠心耿耿,真诚情感 -“忠”是内敛的;仁慈宽厚,宽容、体谅、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外显的。孔子认为忠的原则是恕,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恕道行忠 -忠恕是“仁”的内涵,无忠,则恕不行;无恕,则忠不成 -忠恕合一,才是仁道,忠(内敛) 恕(外显) 是互相配合,由里到外

9.如何区分“君子儒”与“小人儒”

朱子集注引程子之言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章朱子集注则引程子之言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大概是说君子儒是为自己之所当为,把所有心思精力都放在自己该当做的事情上的人,而小人儒是指做事情不顾当然,把心思精力花在如何才能让自己知名度更高、被更多人认可上的人。君子儒为学,从小人,大人,到圣人,天人,是人的成长,是真正的向上事业小人儒为事,虽一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还是脑袋空空,没有成长

10.如何理解“智”“仁”“勇”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这,既是孔子的感性认识,也是理性认识。这三者的存在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必然形式,不以孔子的意志为转移。说明了“仁”“勇”“智”三者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可行性和存在感。

11.如何理解孔子之勇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12.“攻乎异端”的理解

旧指不符合儒家礼教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异端:与忠义勇智文武德才孝悌城信礼义廉耻仁爱宽实王道公禁正止之相违背的一切行为、情感,通通皆为邪说。异端,异端邪说、奇谈怪论、奇技淫艺,旁门左道,妖魔鬼怪等等诸义。

13.“人能弘道,道非弘人”的理解

人类对道德的信仰其实一般有三种境界.第一种,也是最低的境界就是不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所以也就不守道德。不相信做好事有好报,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好人,所以干脆就不做好人。第二种,也是觉大多数人的境界.有淳朴的道德信仰。相信好人有好报。所以谨守道德. 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不相信道德会有预期的好结果,但是即使如此,他仍然还要做个好人,仍然谨守道德,做好事,不求回报。道不保护人,恰恰是人去保护道。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并不能从真理和正义里面得到庇护.恰恰相反,是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去保卫真理.去捍卫正义.

14.论语八章的名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5.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民本与民主有相通之处。两者都认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都重视民生、民用问题。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预先设定主权在君,后者则设定主权在民.民本论者把人民当作国家之本时,他们预先设定了人民是君王统治的对象,没有他们就无所谓君王的统治.人民是整个政治体的基础,君王则是这个政治体的主权者.西方的民主思想家则不仅强调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而且进而强调政治统治的主权在民而不在君王.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

《学而第一》重在论学:

开篇声明:学习方法、对象、态度、目标。方法:知行合一。对象:将咫尺天涯的对象和天涯咫尺的对象都作为学习交流的朋友。态度:学海无涯苦作舟。目标:就是要成为快乐的君子。

理论学习方面:学习核心内容是仁。仁之本,是发自人内心的真诚孝弟。真诚践行孝弟之道,人才能成为快乐的君子。其次是修身。修身要做到忠、信、爱。忠于道,互信在敬事。真正爱人,要尊重对方传统,珍惜节用对方身心之力,让对方感觉被用合乎时宜,并心悦诚服接受。其次是学习文献,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文化水平及修养。文献侧重指孔子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材。

理论实践方面:重德践行。坚持践行忠、信之道,善于在与人交往中见贤思齐,弥补不足,修正错误。励学积德,日积月累,贵在坚持。坚持以温、良、恭、俭、让的真诚情感,体会个体言行细节,了解民风,达到修德目的。言语、行为、心态合礼,节制物欲、修炼言行、向模范学习。

结尾扣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交流切磋提升,以安贫乐道的态度、虚心好学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永不止步。

《为政第二》重在论政:

开题论政:为政以德。倡导为政核心是真诚之德。施政以德教化民众,以礼来贯彻德的要义。

德政理论:修身:立志、行君子言行之礼、诚信不移、天人合一、顺从天意、随心所欲、率性而行。它反映人道德践行的逻辑顺序与层次演进。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体道德实践经验扩展到治理国家、实施德政的高度,让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追求与实践,这就是理想的政治状态,即人人成为君子、成为尧舜。在理想政治状态到来之前,应以德政为先,辅之以刑,达到治平目的。

德政实践:齐家之道:行孝敬之礼,以无违的态度,全面而冷静地分析,找出症结,对症下药。积累经验,推陈出新。治国之道:先做后说;团结同事;好学深思;执两用中;不应不懂装懂;要多见多闻,慎言慎行;批判异端,坚守立场。平天下之道:秉正直之心,纠正冤假错案;待民真诚庄重;视民为父母为兄弟为儿女;举贤良树榜样。

结题扣题:践德以礼。遵礼守信,明了承传,尊重传统,见义勇为。

《八佾第三》重在说礼:

礼的本质:礼的本质是仁德。仁德是安身立命、安邦定国的基石。天下仁德不在,就是礼坏乐崩之时。

君子待礼:尊礼、守礼、不僭礼。所见有不合礼之处,据理力争。承继礼,保持朴素,有理有据。礼有格,不越位。以诚待礼,不违天意,立场坚定。爱周礼,重细节,重内容,不轻易舍弃形式。学习太庙之礼、君臣之礼、礼乐关系。执礼典范,礼乐相和,观礼知人。

君子待礼概括即合礼、承礼、诚礼、习礼、执礼、观礼。

《里仁第四》重在论仁:

仁的特质:礼的本质是仁,仁的特质是美。

仁者与仁:仁者择仁而处、仁者安仁、仁者有仁能、仁者志于仁、仁者守仁、仁者好仁、仁者知仁。

仁的价值:有超越生死的价值;有超越物欲享受的价值;有超越时空限制的价值。

行仁的准则:怀德怀仁、重义轻利、礼让为国、忠恕立命、见贤思齐、孝敬无违、孝心有恒、爱心细腻、言必行、行必果、严于律己、讷于言敏于行、修德睦邻、事君交友点到即可。《公冶长第五》重在论授仁:

仁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老师如何教授呢?

比较方面:自己与自己、师生之间(老师与同学)、同学之间(老师以同学与同学、同学以同学与同学)进行比较。

评价方面: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学生互评。

理论方面:言与行、欲与理、性与天道、听与做、学与问等。

实践方面:为人之道(恭行、敬事、惠民、义民)、人际交流之道、智慧之道、谋划之道、进退之道。

教授志向:追求生命的仁义、正直、真诚价值。

教授信念:每个人都怀仁爱之心、能行仁爱之行,只需有人带动践行。

《雍也第六》重在论受仁:

学生与仁:觉悟仁、追求仁、能行仁、传播仁、爱惜仁、不违仁。注意学生的能力、品德、身体、生活与仁的关系。

学仁路径:立志坚定、目标明确、路径正确、态度谦虚、心无杂念。

成仁标志:文质彬彬,表里如一;以礼节欲,内方外圆;不断进取,境界提升;教授有方,播仁有法;有智慧、有信仰、有担当;成仁得道,参透人生。

行仁标志:有智慧能洞穿假象,有一双火眼金睛;以礼贯通才学,能化繁为简;以仁行净化环境,做人光明磊落;将中庸之道践行无碍;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述而第七》重在论言传:

言传环节:研读教材、认真备课、注重教学实践、关注业余生活、树立学习榜样、培养理想的人。

言传对象:有教无类。

言传方法:启发法、例证法、气氛熏陶法、相互交流法、激发兴趣法、抓要点法、身临其境法、答疑解惑法。

言传精神:热爱教育、追求卓越、崇尚真理、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言传原则:遵循文献,教授常理;教学相长,培养学习能力;心怀使命,忠诚践行;倾心传授,信念坚定;目标明确,严格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纲举目张,以动治静;博闻强记,融会贯通。

言传立场:一视同仁、信念呼召、勇于接受批评、赞美鼓励、谦虚谨慎、诲人不倦、因机授教、观点鲜明、了解学生心理、教态得体。

《泰伯第八》重在论身教:

身教要诀:求仁、敬天受命、仁心归位、内圣外王。

身教意义:泰伯让天下,百姓并无什么收获,却能发自内心地称赞这样做,身教的价值在于得人心。

身教内容:身教以礼,人的品性如恭、慎、勇、直,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往往变为恶。身教之礼核心是仁德。

得仁要领:修正身体形态,内心充满敬畏与恭敬,将容貌、态度、语气调整到最佳状态,进行集体祷告,祈求上天赐予灵性,象这种活动,无论老幼尊卑,都按时到场。君子中的士,承担更重任务,导引大家仁心。在活动中尤其注意用歌声赞美,并在音乐声中完成全套的敬拜仪式,实现每个人心灵的升华。这个过程只能让百姓跟着做,很难给他们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仁道得失利弊:缺仁,人心就会乱。内心充满骄傲、吝啬,不虚心,也很难有收获。关键要有坚定的信心,矢志不渝的追求,让仁德始终留守在自己的心里。得仁,心里会充满喜乐和富足。没得仁,即使拥有财富和尊贵,也是自欺欺人。仁心不在,就不会有仁行。礼乐和合才是真得仁。无行、无知、无能,却不端直心态、不祈求、不相信,真是没有救了。人家学了还恐不及,得到了害怕失去。舜、禹有天下也不置换仁。尧也尊天怀仁。心胸博大,功业

浩瀚,光明显赫,流播后世。拥有仁德的人即使数量很少,也足以顺天召民,拨乱反正,大治天下。

身教总结:关键就在敬天受命,仁义归心,这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敬天受命、内圣外王的人生大道!

《子罕第九》重在论力行:

孔子力行目的:向大众宣讲命和仁,即传道。传什么道?传的是诚信、忠诚、坚定、无我的信仰之路。这也是文王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

如何走上力行传道之路?他出身卑贱,经历过诸多苦难,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他虚心好学,善于解决民众中的问题。上天启示他肩负的使命,他诚心信靠,吸引了一批追随者。他对上天虔诚的信仰,感动着身边的人。大家都感觉跟随孔子找到了真理,他们开始正式传道。

如何力行传道?传道不分地域,尽可传;传道要配合好音乐;传道不分贵贱亲疏,都要恭敬勤勉,不计酬劳;传道要抓紧时间,昼夜不息;传道一定要有真诚之心;传道要注意接受者的接受程度,把握进止的尺度;传道尤其注意发掘那些不懈怠的持续跟进,珍惜他,让他不断前进。传道还要注意可能出现的情况,诸如播下的种子不一定都能开花结果,不要气馁;传道对象不分老少青壮都可以的。

力行传道到什么程度?相信了,行动了,理解了,追随了;忠信于天,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种信心非常坚定,什么也夺不去;对于物质享受,不贪不妒,无欲无求;长期坚守,信心永固;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人生境界;可以一起学、一起得道、一起立功弘道、一起通权达变改造社会。道,只要去思考寻求,离我们很近,就在心室之内。

《乡党第十》重在论身体:孔子的言谈、举止、穿着、饮食、交往、为臣、朋友、行走、坐卧之礼貌,开示了礼的具体实践规范,展现了道成肉身的具体样态。

《先进第十一》强调如何进入信仰之门。是先信,还是理解后再信?走进信仰之门有四道:其一,德行;其二语言;其三政事;其四,文学。德行门,要求敬师无违,事亲尽孝,做到白玉无瑕。语言门,要求语言不能说得极端,要达到中和,否则会引来争议。政事门,也要做到执两用中。文学门,也力求描述恰如其分。四门总规律都是中庸之道,这是打开信仰之门的钥匙。

《颜渊第十二》强调德行门身教关键在节制。节制:节制欲望;节制情感;依靠信仰;依靠智慧;依靠文学;节制行为,合中庸之道。以仁节制行为,以仁行节制欲望,以节制欲望得仁,以正信、正念固仁。

《子路第十三》强调语言门言传关键在辨证法。辩证法:矛盾体的对立统一。文中反映了官民、上司与下属、取与舍、老师与学生、言与行、脑力与体力、理论与实践、命令与服从、兄与弟、足与缺、贫与富、长与短、治与乱、王道与霸道、自我与他人、公与私、兴与亡、远与近、快与慢、大与小、父与子、隐与现、华夏与夷狄、臣与君、光荣与耻辱、宗族与乡党、孝与弟、言与行、狷与狂、恒与无恒、君子与小人、和与同、好与恶、善者与恶者、难与易、知与行、骄与泰、刚毅与木讷、朋友与兄弟、批评与赞扬、勇敢与懦弱等四十一对矛盾。语言门的核心是辨证法,应注意是概念的确立,逻辑的推进,及逻辑体系的形成。信仰寻求理解,靠的是逻辑。

《宪问第十四》强调政事门力行关键在谋划。

谋划原则:心中有道,慎言慎行。心中有德,勇于立言谋划。接受使命,集思广益,不断改进。谋划取向:善与恶,义与利,公与私。成功谋划条件:有智慧、节制、勇敢、多才多艺、懂礼乐。谋划要诀:见利思义、有担当、信守誓言。

力行要求:正心:正信、正德、正事、正行、正言、正乐、正礼、正刑。追求诚信、祷告、

觉悟、传道、制欲、随心所欲、忏悔改过,进而达到无忧、不惑、无惧的境界。

抓紧时间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传道能力;相信每个人都能得救;抓紧传道让那些不开化的早开化;用德行感召人;不断祈求上天的旨意;相信上天的安排。

传道者开辟时间、地点、找人、讲道,并从中培训传道人。传道虽有难处,也会知其不为而为之。不断去敲醒未觉悟的,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也没有什么难的。开创新局面的,需要服侍三年,学习积累传道经验。尤其注重挖掘一些地位高的信徒,那么下面的民众就容易跟从。

布道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虔诚信仰,带动身边的人信心的发展。进而让更多的人追随走信仰之路。无论年幼少壮还是老年人,都积极发展他们加入。鼓励各色人等,尤其是鼓励好学上进的年轻人,更应重点发展。

《卫灵公第十五》强调文学门文以载道关键在树立信心。

如何树立传道信心呢?

持守:不因不被接受及环境改变而改变;坚定信靠的决心、信心。择人、择言、择机而授;心不为物欲所动。

博学多识要诀:一以贯之,天性与人性,天理与人欲。

坚持信仰:真诚;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善与恶;认识仁:恭敬事天,言忠信,行笃敬;无论政治风云变幻,心中信仰不丢。智者不失人也不失言。坚持信仰者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广交同道。

注意使用服装、舞蹈和音乐。

信仰者无忧。关键在于内心的真诚信靠,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心态,善于进行自我批评。祷告、聚会论道、乐于奉献、敬礼、分享心得、守信。

侍奉能力:勤劳、无怨。传道追求自己的能力提升,不愤世嫉俗,自我检讨找问题,庄重、合群,注重观察学习他人的言行。以恕待人,学会诚实赞美人,注重文献知识的学习,注重观察细节,注意人与道的辨证关系;有过则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忧道不忧贫;觉悟了,确信了,虔敬信靠,积极行动;有信心才有大作为;信仰坚贞;完成天职。同道,交流,集会、分享、祷告,座位排序、彼此介绍这些环节都应注意。

《季氏第十六》强调传道者应立场鲜明。把自己的确信化作行动,能做到知其不可为也为之。友:真、善、美;乐:多礼拜、多赞美、多贤友;过:不会说、不敢说、瞎说;戒:躁心、斗心、贪心;畏:天命、王者、圣训;觉悟类型:生而知、学而知、困而知、困而不学;祷告九思:视、听、色、貌、言、事、疑、忿、见得;问天以行德、义、礼;注意区分:善与恶、义与利、公与私、内邦与异邦。

《阳货第十七》强调传道者应因材施教。择才注意事项:身份地位、文化习俗、智慧水平、清楚对方学习的目的、把握利害关系。执行原则:恭宽信敏慧的传道原则。觉悟标准:觉悟状态:仁者无敌;不觉悟状态有六种:愚、荡、贼、绞、乱、狂。提醒: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态度、辨清学习程度、实践应用、学习方法、不足。学后心得态度、实践、语言、礼节。反省:孝敬祷告了吗?用心了吗?行事义吗?善恶吗?中庸吗?警告吗?抓紧时间改正呀!

《微子篇第十八》强调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觉悟者行道方式不同,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积极选择优秀的传道人。不轻易放弃原来的选择。每个开局的人都有重点支持八个人,以备一方有难八方支持。

《子张篇第十九》强调弘扬先进模范代表,倡导术业有专攻。传法四门代表:子张德行门;子夏语言门;曾子政事门;子贡文学门。

《尧曰篇第二十》强调弘道要诀:帝心、仁王;立宪、定法、执法;无心、继心、用心、归心;民心、粮食、死、祭祀;宽容、诚信、勤政、公平;五讲:节俭、勤劳、有欲、庄重、

威严;不费、不怨、不贪、不骄、不猛;四恶:虐、暴、贼、小器;自我:使命感、讲道理、知言知人。信心、虔诚、祷告!

《论语》篇章逻辑总结

《论语》二十篇,前十篇侧重探讨道如何化成肉身的理论,即“道成肉身”。“道成肉身”过程,对个体生命来说,就是走入“大学”的觉悟过程。《论语》前十篇可以概括为:学习仁礼,关注授受,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四科教学,以内圣外王之学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旨。

《论语》后十篇侧重探讨肉身如何进行弘道实践,即“肉身弘道”。《论语》后十篇可以概括为:走进信仰之门,践行中庸之道:节制立德,辨证言传,谋划力行,弘道立文。立场鲜明,因材施教,择优而仕,弘扬先进,谨守要诀。

曾子撰写的《大学》是对“道成肉身“过程的概括,是解读《论语》前十篇的钥匙。子思撰写的《中庸》则是对“肉身弘道”的总结,是解读后十篇的法门。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列为四书,也可见朱熹是读懂了《论语》的,但他继承二程“存天理,灭人欲”,又让后人难以领会真谛了,人欲只能节制,怎能灭除呢?王阳明的“心即理”观念,又容易让人忽视人欲对心灵的遮蔽,也让大众难以找回人生真谛。毛泽东晚年提出的“斗私批修”,倒是超越了程朱陆王,但因为裹挟在政治斗争中,加之后人对“文革”政治定性,“斗私批修”这个哲学命题被人漠视了。但“批斗心灵私字一闪念”,让人更清楚人欲与公心的矛盾,是继承传统价值核心与开启新价值核心的关键,后人不可不查。

《论语》就是让我们确信道可以化成肉身,肉身可以弘道,在修道与弘道中完成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也可以说,《论语》的逻辑起点是“究天人之际”,逻辑终点是实现“天人合一

老子论语今读尔雅答案修订无错版

*********************************************************** 老子论语今谈 道经(一) 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是:()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和王阳明 2、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A、先秦子学 B、两汉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3、“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概括表达一种哲学的全貌。”这其中的“文字”指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金刚经》 B、《论语》 C、《道德经》 D、《南华经》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 5、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横向讲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儒释两家双峰对峙,兼济互补。×

道经(二) 1、“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2、下列哪部书被分为道教最高经典:() A、《古兰经》 B、《玉皇经》 C、《南华真经》 D、《道德经》 3、“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意思是:() A、一种哲学思想 B、动词、说 C、道路 D、道德 4、《道德经》的前37章称为《道经》;第38章到81章称为《德经》。√ 5、在《道德经》的众多版本中,现在我们读的一般是通行本。√ 道经(三) 1、《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

B、无名和有名 C、又常和无常 D、有和无 2、下列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 A、《道经》一章 B、《道经》二章 C、《道经》三章 D、《道经》四章 3“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 A、神秘性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4、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 5、“道”具有恒常性,所以它是恒久不变的。(×) 道经(四)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言的意思是:() A、说话 B、言语 C、发号施令

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韩非子)

国学经典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论语》的思想核心: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北宋初年宰相,原本是乡村教师) 核心是 "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最推崇“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地主。八佾,一佾为六人) 三季人的故事(四七二十七的故事)。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核心思想:无为。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到底什么是“无为”呢?是很多人认为的不作为么?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么?从全文来看,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的意思。“无”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无为”可解释为“做在天地之始该做的。。“无为”是在事物起始阶段的时候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物尚未成形,没有竞争,没有邪恶,处于混沌状态,婴儿未孩之态!道的核心就是易,只有顺着道,才什么都顺,但如果只想控制在“无”的阶段,这是 不可能的,老子当时充满了多少的矛盾啊!(中国最早的哲学)《韩非子》的核心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 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韩非 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他懂得运用各种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条理的清晰来看,还要超过《荀子》;因为他喜欢把道理说得很透,一层一层地铺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长(如《五蠹》约有七千字);因为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他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五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但取例极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 这就是常用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原来用于攻击儒家同时赞颂尧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并存于一时,表现了韩非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老子论语今读“2020期末考试答案

老子论语今读陈怡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中病是指()。1.0分A、生病B、缺点C、做不到D、弊端我的答案:C 2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与老子的下列那个观点相一致:()1.0分A、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B、绝圣弃智,民利百倍C、其政察察,其民缺缺D、欲将弱之,必固强之我的答案:C 3孔子云“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且“以其子妻之”。此人是:()1.0分A、子贱B、子路C、公冶长D、子贡我的答案:C 4“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1.0分A、老子B、孔子C、庄子D、墨子我的答案:A 5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1.0分A、教之B、富之C、养之D、治之我的答案:B 6“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中“意”的意思是:()1.0分A、大意B、表意C、意思D、猜测我的答案:D 7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1.0分A、先秦子学B、两汉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我的答案:A 8“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这句话指的是:()1.0分A、颜回B、颜路C、季路D、子游我的答案:A 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针对信而言。1.0分A、老子B、孟子C、孔子D、曾子我的答案:C 10下列哪项不是西周的封建制度:()1.0分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礼乐制我的答案:B 11在《论语》中孔子把人的一生分为()个阶段。1.0分A、4 B、5 C、6 D、7 我的答案:C 12在中国,产生过历史影响的思想范式创建者是()。1.0分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我的答案:A 13孔子对季康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明孔子认为季康:()1.0分A、有前途B、没有以身作则C、能做到以身作则D、可教我的答案:B 1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这句话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不包括()。1.0分A、知命B、知理C、知言D、知仁我的答案:D 15“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是指()。1.0分A、老子B、孟子C、庄子D、孔子我的答案:D 16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的意思是()。1.0分A、压制B、只不过是C、郁闷D、文言文连词我的答案:B 1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是《诗经》中的:()1.0分A、《氓》B、《木瓜》C、《关雎》D、《蒹葭》我的答案:C 18“举一反三”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的()1.0分A、《述而》篇B、《为政》篇C、《八佾》篇D、《学而》篇我的答案:A 19“不迁怒,不贰过”中“贰”的意思是:()1.0分A、2 B、两个C、第二次,再次D、第二个我的答案:C 20子曰:“子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中“为”是指()。1.0分A、行为B、无为C、作为D、为了我的答案:C 21下列哪位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1.0分A、孟子B、荀子C、朱熹D、孔

雅尔 《老子论语今读》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孔子认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是:()
1.0 分
?
A、
从政
?
B、
育人
?
C、
教书
?
D、
学习
我的答案:D
2
下列哪位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1.0 分
?
A、
孟子
?
B、
荀子
?
C、
朱熹
?
D、
孔子
我的答案:D

3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的意思是()。
1.0 分
?
A、
压制
?
B、
只不过是
?
C、
郁闷
?
D、
文言文连词
我的答案:B
4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1.0 分
?
A、
先秦子学
?
B、
两汉经学
?
C、
隋唐佛学
?
D、
宋明理学
我的答案:A
5

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其中“亡”的意思是:()
1.0 分
?
A、
死亡
?
B、
灭亡
?
C、
忘记
?
D、
消亡
我的答案:C
6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这句话向君子 提出三点要求不包括()。
1.0 分
?
A、
知命
?
B、
知理
?
C、
知言
?
D、
知仁
我的答案:D
7

超星《老子》《论语》今读答案

1 【单选题】老子在哪里写作了《道德经》?() ?A、潼关 ?B、函谷关 ?C、雁门关 ?D、大散关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阶段。()?A、4 ?B、3 ?C、6 ?D、5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下面哪一本著作可以用“似难实玄”来形容?() ?A、《论语》 ?B、《金刚经》 ?C、《南华经》 ?D、《道德经》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家为主流的多元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词性?()?A、动词 ?B、名词

?C、代词 ?D、形容词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哪个国家,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 ?A、长安 ?B、鲁国 ?C、洛阳 ?D、楚国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孔子向老子问礼后,用什么来比喻老子?() ?A、凤凰 ?B、犹龙 ?C、麒麟 ?D、神仙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道德经》的前38章称为《道经》;第39章到81章称为《德经》。() 我的答案:X得分:25.0分 1 【单选题】道是客观存在的,而非虚无缥缈的,这是由道的什么特性决定的?()?A、本原性 ?B、辩证性 ?C、不可命名性 ?D、哲学性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不属于道论之纲的内容的是()。 ?A、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B、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C、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我的答案:AC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永远存在即是道的恒常性。()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陈怡老师认为“有名、无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句强调的重点。()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冲”在“道冲,或用之或不盈”中指的是什么?() ?A、进 ?B、满 ?C、空 ?D、尽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老子提倡的“大智慧”的实质?() ?A、无 ?B、智 ?C、道 ?D、有常和无常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

2019年度尔雅《老子》《论语》今读

老子论语今读 道经(一) 【单选题】关于老子的记载最权威的一部书是()。A A、《史记》 B、《道德经》 C、《资治通鉴》 D、《吕氏春秋》 2 【多选题】从纵向来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说法正确的是()。A A、先秦子学 B、两汉儒学 C、隋唐佛学 D、清朝新学 3 【判断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根,道为干。()错误 4 【判断题】《道德经》这本书可以称为似难实玄。()正确 5 【判断题】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正确 道经(二) 1 【单选题】孔子到()找老子请教问题。B A、齐国 B、周朝 C、秦国 D、楚国 2 【单选题】()把老子比作一条龙,称其深不可测。D A、曾子 B、庄子 C、孟子 D、孔子

3 【单选题】《道德经》的通行本出自()。B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清代 4 【多选题】以下()皇帝为《道德经》做了注。AB A、唐玄宗 B、明太祖 C、汉武帝 D、康熙 5 【判断题】《道德经》被奉为道德最高经典。()正确 6 【判断题】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是写在竹简上。()错误 道经(三) 1 【单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道论之纲的内容。C A、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B、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C、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D、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 【多选题】关于“道”一系列特性中说法正确的是()。ABD A、具有至高无上性 B、不可言说性 C、道是永远不变的 D、不可命名性 3 【判断题】“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中的“此两者”指的是道和名。()错误4

【判断题】在道教思想中天是高于道的。()错误 5 【判断题】“玄之又玄”这句话体现了道的深奥性。()正确 道经(四) 1 【单选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的“盈”的意思是()。D A、空 B、满 C、亏 D、尽 2 【多选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圣人如何治理国家?()ABD A、让臣民不要想太多 B、让臣民不饿肚子 C、让臣民身体强壮 D、让臣民树立远大志向 3 【判断题】老子提出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意思是圣人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掺杂自己的私心杂念去做事情。()正确 4 【判断题】“常使民无知无欲”提倡的是一种愚民的思想。()错误 道经(五) 1 【单选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刍狗”的意思是()。B A、小狗 B、祭祀时草扎的狗 C、黑狗 D、用于祭祀的狗 2 【单选题】“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谷神”不属于通行的解释的是()。C

《老子》与《论语》

读《老子》与《论语》 ——与先贤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生命科学学院陈峻松1600012172 《老子》与《论语》分别是中国两大传统学派道家与儒家的 经典,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典籍。它们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为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相传是老聃隐 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 与社会经验等。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 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气象学、环境 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影响了一代 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响到世界。严谨的逻辑,精美的文字,玄 妙的思想,倾倒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吸引他们不懈研究,穷神探 赜。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 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同时它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中,《道德经》和《论语》分别典型地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愈儒家积极入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我想,在当今这个多元化而且多变的社会,同时拥有积极奋斗与顺其自然两种心态,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经典语句感受一下他们的思想吧。 《论语》 明理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弘扬社会与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靠它们来抬高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事物就像这流水一样,昼夜不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能知道他将来不

老子论语今读版本三尔雅满分答案

道经(一) 1 下面哪一项是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阶段。(D) A、4 B、3 C、6 D、5 2 下面哪一本著作可以用“似难实玄”来形容?(D) A、《论语》 B、《金刚经》 C、《南华经》 D、《道德经》 3 老子在哪里写作了《道德经》?(B) A、潼关 B、函谷关 C、雁门关 D、大散关 4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纵向上的呈现。儒道两家双峰对峙,

兼济互补。(×) 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家为主流的多元的文化。(×) 道经(二) 1 在哪个国家,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C) A、长安 B、鲁国 C、洛阳 D、楚国 2 孔子向老子问礼后,用什么来比喻老子?(B) A、凤凰 B、犹龙 C、麒麟 D、神仙 3 下面哪一项是“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词性?(A)A、动词

C、代词 D、形容词 4 我们现在阅读的《道德经》一般是唐代王弼注释过的通行本。(×)5 《道德经》的前38章称为《道经》;第39章到81章称为《德经》。(×) 道经(三) 1 “两者”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一句中是什么意思?(C) A、无名和有名 B、道和明 C、有和无 D、有常和无常 2 道是客观存在的,而非虚无缥缈的,这是由道的什么特性决定的?(A)A、本原性

C、不可命名性 D、哲学性 3 下面选项中不属于道论之纲的内容的是(ACD)。 A、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B、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C、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 陈怡老师认为“有名、无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句强调的重点。(×) 5 永远存在即是道的恒常性。(√) 道经(四) 1 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提倡圣人应该(D)。

尔雅老子论语今读答案

道经(一) 1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A、先秦子学 ?B、两汉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我的答案:A 2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是:()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和王阳明 我的答案:D 3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概括表达一种哲学的全貌。”这其中的“文字” 指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金刚经》

?C、《道德经》 ?D、《南华经》 我的答案:C 4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横向讲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儒释两家双峰对峙,兼济互补。我的答案:× 道经(二) 1 下列哪部书被分为道教商务最高经典:() ?A、《古兰经》 ?B、《玉皇经》 ?C、《南华真经》 ?D、《道德经》 我的答案:D 2 “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意思是:()

?B、说 ?C、道路 ?D、道德 我的答案:B 3 “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我的答案:A 4 在《道德经》的众多版本中,现在我们读的一般是通行本。我的答案:√ 道经(三) 1 “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我的答案:C 2 《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 ?A、道和明 ?B、无名和有名 ?C、又常和无常 ?D、有和无 我的答案:D 3 “道”具有恒常性,所以它是恒久不变的。() 我的答案:× 4 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我的答案:√

尔雅通老子论语精读学期考试答案

尔雅通老子论语精读-学期考试答案 1()体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含义。(1.0分)0.0 分 A、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B、 欲将弱之,必固强之 C、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D、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C 2()提出“礼之用,和为贵”。(1.0分)0.0 分 A、 子路 B、 自贡 C、 颜回

D、 有子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B 3“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词性是()()(1.0分)1.0 分A、 名词 B、 动词 C、 形容词 D、 代词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死而不亡者寿”中“亡”指的是()。(1.0分)1.0 分 A、 消亡 B、 忘记 C、 灭亡 D、 死亡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说明懂得道的人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会非常慎重。(1.0分)1.0 分A、 敦兮其若朴 B、 涣兮若冰之将释 C、 俨兮其若客 D、 豫兮若冬涉川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乾卦的含义即为()。(1.0分)1.0 分 A、 元横利贞 B、 原亨利贞 C、 元亨利真 D、 元亨利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殆”指的是()。(1.0分)1.0 分

倦怠 B、 危险 C、 怠慢 D、 懈怠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成语“愚不可及”出自《论语》()篇。(1.0分)0.0 分A、 《公冶长》 B、 《里仁》 C、 《为政》 D、 《学而》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D 9“不迁怒,不贰过”中“贰”指的是()。(1.0分)1.0 分A、 二

《老子》、《论语》中的智

《老子》、《论语》中的“智” 摘要:随着对出土的湖北郭店楚简的研究,学术界开始对《老子》中的“智”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让《老子》中的“智”具有了双重意义。同样作为先秦时期重要典籍的《论语》中,关于“智”也做了很多的阐释,在具体理解时,《老子》和《论语》中的“智”,既有对立,又有统一。通过对《老子》和《论语》中“智”的比较,体现出二者思想之间的同与不同,这也对当代社会智慧观的形成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论语;智;比较 作者简介:丁文魁(1991-),男,汉族,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一、关于“智”的释名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智”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意识,并对其字义进行了界定,在有些文献中和“知”字意义是相同的。总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1、聪明。比如《荀子?劝学》引《孟子》中的:“然后智生于忧患”;《韩非子?说难》:“甚智其子”、《墨子?公输》:“不可谓智”等。2、智慧、智谋。比如《韩非子?显学》:“智,性也”;《淮南子??m真》:“智,心之府也”;《管子》“四时能变谓之智”等。3、计谋、策略。比如《淮南子?览冥训》:“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高诱注“智故,巧诈也”。4、知识。比如《荀子》:“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5、有智慧的人。比如《战国策》:“仁不轻绝,智不轻怨”。6、知道、认识。比如《墨子?经说下》:“狗犬不智其名也”:《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王念孙云:“知”与“智”同。 以上在先秦及汉代传世文献中关于“智”六种意义在《老子》和《论语》中都有所体现。《论语》中的“智”有时就表现在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因此很多处都是与“知”相通的,例如《论语?为政》:“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说:“荀子子道篇也载了这段话,但比这详细。其中有两句道:言要则知,行至则仁,因之读知为智。如果知如字读,便应该这样翻译:这就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了。”这也是《论语》所体现的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最好例证之一。这一方面和《老子》中体现出的“智”有比较大的区别。 二、思想层面的比较 《老子》智慧主要体现在对“道”的理解和运用,也正如《庄子?天道》中所说的“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老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给出了很明确的做法是法自然。所以《老子》所谓要表达的“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不过法自然是对《老子》智慧的一个总概述,其实《老子》在处理不同的对象时,又有着具体的指导方法,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时《老子》所倡导的方法是人应该“处下”,“不争”,比如第七章所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着重强调对自身的改变,并不是对外界环境的改变,这也是顺应自然的重要表现之一,《老子》处理社会关系的智慧也表现于此。关于“柔

老子与论语题解

1.如何解读“孝悌为仁之本” 有子解释说因为为人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的。当时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这样。整个社会从天子到诸侯、大夫的政治结构,都建立在这种宗法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同时也是父子、兄弟的关系,因此说遵从孝悌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中国传统儒学提倡仁道,仁就是爱人。孝是仁爱的具体体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兄弟是每一个人最亲近的人;爱人总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如果对父母不能孝敬,对兄弟不能友爱,又怎么可能对其他人有爱心,怎么可能谈其他的道德要求呢!所以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2.”君子务本”的理解 本立而道生。这个[本]是什么呢?是孝弟。事父母叫孝,事兄长为弟。孝弟是仁之本。这个[本]的意义,仅仅是相对于概念的层面上来说,作[基础]的意思来解。如果是相对于现实中的道德修为而言,则必须作[根源]的意思来解,并且仅仅是在个人的方面来说的。 3.“格”的理解 (1)“正”的意思,改正。(2)“至”的意思,至于善。有向善,归顺的意思。 4.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法治治外,德治治内,二者具有互补性。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法治是对道德中重要问题的调整,是对道德力量的强化,道德法律化把人类的理念铸化为法律;德治既是对法治内化,把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同时也是对法治的重要补充,把法律之外的社会关系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道德是法律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呼应,互相配合,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但法律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外部活动,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他律;道德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一般体现为社会舆论的谴责,是自律。法律是外部强制性的管束,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的外力作用于内心活动。内外结合,方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5.仁与智的关系 从仁与智的性质上说时,孔子往往把两者看做一种对立关系。“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意思是说,仁者安于仁,他本身就在仁之中;智者利用仁。即智者认识到仁对他有好处,所以讲仁。但众所周知,在儒家那里,利与仁是对立的。所以可以认为,在孔子看来,智本身还不是仁。从“仁”外在表现来看,孔子认为,“仁”的外在表现并不是智,而是看起来有点愚。孔子认为,单纯的仁者其实也就是个容易受骗的愚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第十七)孔子所欣赏的具有“仁”的品质之人多为看起来有些“愚”,而不是“智”。仁者有点愚也不要紧。智太多了反而容易造成“伪”。聪明之人往往会用各种手段掩饰自己,而这就违反了“仁”的基本要求。孔子同时又认为,虽然仁与智性质上并不相同,但要做到“仁”却又离不开“智”。智是达到仁的手段与途径。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智者又不能太愚,而必须勤奋好学。 6.仁与义的关系 仁,是爱心,是不伤害的心.义,是用法律道德去衡量,该做的事.仁爱是处世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仁,即爱,即生生不息,凡是生生不息的力量都是仁,所以有果仁,果仁具备生发之力!所以,仁是大自然的普遍本质。不过,大自然本就一体,即道生一,天道自然是活生生的一体,不能分的,某个体要生生不息,就得和其他一起携手并进,这种自己生还要关注他人生,就是仁。义,就是宜,就是适度,恰到好处,即把仁心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 7.如何理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即是爱,必须内心深深领悟宇宙万物一体之后,方能有彻骨不变的大爱厚仁,有了此仁德,就会和乐坦荡,随缘任运,安贫乐道,所以说:“仁者安仁”,即安于仁道,不会因利乱动;智者,如果不仁,就会玩聪明,把利看的高于仁爱乃至忘却生命,也不会懂得宽谅体贴

老子论语今读的尔雅通识作业和答案

老子论语今读的尔雅通识作业和答案 1、下列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A) (10.00分) A(《道经》一章 B(《道经》二章 C(《道经》三章 D(《道经》四章 、下列哪部书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C) (10.00分) 2 A(《诗经》 B(《尚书》 C(《中庸》 D(《史记》 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谷神”指:(D) (10.00分) A(五谷杂粮 B(谷物 C(五谷之神 D(道 4、“道冲,或用之或不盈”中“盈”的意思是:(D) (10.00分) A(满 B(充盈 C(盈余 D(尽 5、“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C) (10.00分) A(神秘性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1、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对) (10.00 分) 2、《道经》第二章论述了事务的相对性、辩证性及为政的重要原则:无为、不言。(对) (10.00 分)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天地不仁”指的是天地不仁爱,不仁慈。(错) (10.00 分)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告诫我们做事情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做到恰到好处。(是) (10.00 分) 5、道家认为“生而知之者”为圣人(错) 1、“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在这句话中老 子认为最重要的是:(D) (10.00分) A(人的智慧 B(人的身材 C(人的思想 D(人的身体、生命 2、老子《道德经》中的“五色”指:(A) (10.00分) A(黄、青、赤、白、黑 B(黑、白、蓝、黄、青 C(赤、橙、黄、绿、青 D(黑、白、赤、蓝、绿

2016老子论语今读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孔子认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是:()1.0 分 A、 从政 B、 育人 C、 教书 D、 学习 我的答案:D 2下列哪位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1.0 分 A、 孟子 B、 荀子 C、 朱熹 D、 孔子 我的答案:D 3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的意思是()。1.0 分 A、 压制 B、 只不过是 C、 郁闷 D、 文言文连词 我的答案:B 4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1.0 分A、 先秦子学 B、 两汉经学 C、 隋唐佛学 D、 宋明理学 我的答案:A 5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其中“亡”的意思是:()1.0 分 A、

B、 灭亡 C、 忘记 D、 消亡 我的答案:C 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这句话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不包括()。1.0 分 A、 知命 B、 知理 C、 知言 D、 知仁 我的答案:D 7孔子在《论语》里有云:“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中“一”指的是:()1.0 分 A、 信 B、 忠 C、 仁 D、 礼 我的答案:C 8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1.0 分 A、 教之 B、 富之 C、 养之 D、 治之 我的答案:B 9“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这句话出自:()1.0 分 A、 《道德经》 B、 《论语》

《为学》 D、 《学记》 我的答案:D 10“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是《诗经》中的:()1.0 分 A、 《氓》 B、 《木瓜》 C、 《关雎》 D、 《蒹葭》 我的答案:C 11“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1.0 分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墨子 我的答案:A 12“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句话中“阙”的意思是:()1.0 分A、 保留 B、 去除 C、 提出 D、 解决 我的答案:B 1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用的修辞方法是:()1.0 分A、 拟人 B、 比喻 C、 排比 D、 借代

老子论语

1、下列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A) (10.00分) A.《道经》一章 B.《道经》二章 C.《道经》三章 D.《道经》四章 2、下列哪部书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C) (10.00分) A.《诗经》 B.《尚书》 C.《中庸》 D.《史记》 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谷神”指:(D) (10.00分) A.五谷杂粮 B.谷物 C.五谷之神 D.道 4、“道冲,或用之或不盈”中“盈”的意思是:(D) (10.00分) A.满 B.充盈 C.盈余 D.尽 5、“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C) (10.00分) A.神秘性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1、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对) (10. 00分) 2、《道经》第二章论述了事务的相对性、辩证性及为政的重要原则:无为、不言。(对)(10.00分)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天地不仁”指的是天地不仁爱,不仁慈。(错) (10. 00分)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告诫我们做事情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做到恰到好处。(是)(10.00分) 5、道家认为“生而知之者”为圣人(错) 1、“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在这句话中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D) (10.00分) A.人的智慧 B.人的身材 C.人的思想 D.人的身体、生命 2、老子《道德经》中的“五色”指:(A) (10.00分) A.黄、青、赤、白、黑 B.黑、白、蓝、黄、青 C.赤、橙、黄、绿、青

D.黑、白、赤、蓝、绿 3、“(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句话中“营”的意思是:(D) (10.00分) A.经营 B.营养 C.灵 D.魂 4、“物极必反”是下列哪位的观点:(C) (10.00分)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墨子 5、《道德经》里“绝学无忧”中的“绝”是指:(B) (10.00分) A.绝对 B.极致,最好 C.绝不 D.拒绝 1、老子在《道德经》中不认为有绝对的无私,他提倡的是”少私寡欲“。(对) (10.00分) 2、在“有”和“无”的问题上道家认为“有”是最根本的。(错) (10.00分) 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告诉我们应该从根本上看问题,这样才能理解现在,展望将来。(是) (10.00分) 4、老子认为如果用“无为”的方法治理国家,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是) (10.00分) 5、道家推崇的最高哲学准则是天。 (错) 1、下列哪项是老子对战争的态度:(A) (10.00分) A.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B.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C.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D.国家混乱,有忠臣 2、“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出自:(C) (10.00分) A.《诗经》 B.《尚书》 C.《道德经》 D.《易经》 3、老子用下列那句话来暗示“天下无道”:(B) (10.00分) A绝学无忧 B.戎马生於郊 C.大道废,有仁义 D.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与老子的下列那个观点相一致:(C) (10.00分) A.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B.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D.欲将弱之,必固强之 C.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5、《道德经》中“吾何以知天下之然栽。以此。”中“此”指的是:(D) (10.00分)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国学名句汇编

《诗经》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论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论语·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3.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14.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6.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7.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18.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19.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老子论语今读尔雅规范标准答案修订无错版

-! *********************************************************** 老子论语今谈 道经(一) 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是:()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和王阳明 2、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A、先秦子学 B、两汉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3、“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概括表达一种哲学的全貌。”这其中的“文字”指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金刚经》 B、《论语》 C、《道德经》 D、《南华经》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 5、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横向讲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儒释两家双峰对峙,兼济互补。× 道经(二) 1、“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2、下列哪部书被分为道教最高经典:() A、《古兰经》 B、《玉皇经》 C、《南华真经》 D、《道德经》 3、“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意思是:() A、一种哲学思想 B、动词、说 C、道路 D、道德 4、《道德经》的前37章称为《道经》;第38章到81章称为《德经》。√

-! 5、在《道德经》的众多版本中,现在我们读的一般是通行本。√ 道经(三) 1、《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 A、道和明 B、无名和有名 C、又常和无常 D、有和无 2、下列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 A、《道经》一章 B、《道经》二章 C、《道经》三章 D、《道经》四章 3“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 A、神秘性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4、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 5、“道”具有恒常性,所以它是恒久不变的。(×) 道经(四)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言的意思是:() A、说话 B、言语 C、发号施令 D、言传身教 2“常使民无知无欲”中“知”的意思是:() A、知识 B、知道 C、了解 D、智慧 3“道冲,或用之或不盈”中“盈”的意思是:() A、满 B、充盈 C、盈余 D、尽 4《道经》第二章论述了事务的相对性、辩证性及为政的重要原则:无为、不言。(√)5道家认为“生而知之者”为圣人。(×) 道经(五)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论语》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汉后2000多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 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