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答案

电大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答案

2001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放专科)课程形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案例分析(共1题,每题50分)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材料1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一大批新型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

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加强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材料2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

力。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材料3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

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

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

式上的演讲》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5分)

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原则的理解。(25分)

作答要求: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或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国家的对外职能

(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4)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5)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6)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9)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

了巨大贡献。

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原则的理解。

答:和平发展的目标对内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对外是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指导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一方面要为我们的和平发展争取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延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要以我们的和平发展促进国际大家庭的和平,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高举共赢的旗帜,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需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最终达到我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持久和平环境。我国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又通过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与其他国家包容互鉴,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因此,追求共赢是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当前,国际关系步入新时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随着大国力量消长和战略心态发生明显变化,中国与美、欧之间战略互信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于频繁见诸西方报端的发问和责难,如“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吗?”、“和平崛起从来不是板上钉钉的”等,既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也凸显了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

战。此时,“外交”对于弥补所谓“守成国”和“上升国”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尤为重要。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有助于用低成本的外交途径或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管控分歧,符合国际道德。对于一些亚太国家来说,这还意味着不需要在大国之间划线、排队、选边,这也是中国用自身发展惠及周边的切实举措。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

1.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25分)答: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

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化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二)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内含以及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活动中所发挥出来作用的大小,可以透视其国民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因而成为衡量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它的内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例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创业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第3题.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新时代内涵的理解?(25分)十九大报告给我留下最深

映象的是三个字:“新时代”。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三个字的粗浅理解。

一、“新时代”这一概念的统领地位

从报告文本结构和文章发展脉络来看,“新时代”一词在报告的全文处于统领地位。

这三个字在报告正文第一次出现,是在引言部分关于大会主题的表述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二次出现是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在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后,报告正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随后是对“新时代”的总体评价,以及对“新时代”主要特征、主要矛盾等所作的分析和论述。而后,整个报告便紧紧围绕“新时代”来展开——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到此可以看作是关于“新时代”的总论;从第四部分一直到最后,可视为是关于它的分论,是根据新时代的特点、任务,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原则,对具体工作、具体领域、具体目标所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可见,“新时代”是全文的统领,是“题眼”,是贯穿在报告中的一根红线。正是有了它,整个报告才有了高屋建瓴的支点,才有了

解疑答惑的锁钥,才有了气势磅礴的源泉。学习和领会报告精神,必须首先把握“新时代”这一概念的内涵。

二、“新时代”这一判断的现实依据

凭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呢?我认为有三大现实依据:

一是我们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以世界上罕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是我们已经来到一个历史性节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的起点、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等等,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都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三是我们已经实现理论上的历史性飞跃。判断是不是进入了一个

“新时代”,不仅要看物质成果,还要看精神成果、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新趋势,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治国理政新实践,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已形成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新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行动指南。

三、“新时代”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是十九大报告中最大的亮点。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精辟而深刻,必将成为今后我们认识形势、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基本依据和遵循,也决定了今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的实践、新的时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意义,对世界社会的和平、发展、进步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材料1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一大批新型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

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加强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材料2“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

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材料3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5分)答: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国家的对外职能;

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4、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5、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6、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9、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原则的理解。(25分)

答:和平发展的目标对内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对外是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指导下推

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要为我们的和平发展争取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延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要以我们的和平发展促进国际大家庭的和平,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高举共赢的旗帜,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需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最终达到我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持久和平环境。我国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又通过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与其他国家包容互鉴,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因此,追求共赢是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当前,国际关系步入新时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随着大国力量消长和战略心态发生明显变化,

中国与美、欧之间战略互信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于频繁见诸西方报端的发问和责难,如“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吗?”、“和平崛起从来不是板上钉钉的”等,既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也凸显了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此时,“外交”对于弥补所谓“守成国”和“上升国”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尤为重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有助于用低成本的外交途径或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管控分歧,符合国际道德。对于一些亚太国家来说,这还意味着不需要在大国之间划线、排队、选边,这也是中国用自身发展惠及周边的切实举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