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经典学中药:补益中药30种临证精析

读经典学中药:补益中药30种临证精析

读经典学中药——补益中药30种临证精析/李艳等编著.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

ISBN 978-7-5091-3840-3

定价:29.00元

关键词:

中药;医药;典籍古训;临床;注释

长简介

本书收录了30种常用补益类中药,每味中药都精选中医经典原文并加以注释,次列名医用药之名方,再附具体病案进行解析,对补益中药的古训精华释其要义,结合临床实践和按语加以诠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释义与病案的过程中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记忆,用中医古训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本书适合临床实习医师、基层临床医师、医学生和广大中医药爱好者研习,也可供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阅读参考。

短简介

全书用通俗诠释“传”古训之精华,集百家验案“承”国医之精粹,传古以承先,承先以启后,让众多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后学之士切切实实地从中得到实惠。同时,也为读者架起了直入现代名医殿堂的阶梯,实属当今中医书籍中难得之佳作。

###第一章补气药

!#一、人参

古训精要选注

【原文】味甘微寒。主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①益智。久服轻身②延年。(《神农本草经》)

古人血脱③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本草纲目》)

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虽阴虚火动劳嗽吐血,病久元气虚甚者,但恐不能抵当其补,非谓可补尔。古方书云,诸痛不宜服参、芪,此亦指

暴病气实者而言,若久病气虚而痛,何尝拘于此耶。东垣治中汤,同干姜用治腹痛吐逆者,亦为里虚则痛,补不足也,是以医家临病用药,贵在察证虚实为先,当减当加,自合矩度④。(《本草蒙筌》)

【注释】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出自《神农本草经》,又名人衔、鬼盖,列为上品。因其根状如人形而得名。野生品习称“山参”,经晒干者,称“生晒山参”。栽培品习称“园参”,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加工断下的根须称“参须”。园参一般应栽培6~7年或以后收获。

人参性微温,性禀中和。入脾、肺二经。善补脾肺之气。宋代以前主要用其生津止渴,益气补虚。金元之后,始用其大补元气以固脱。《本经》认为,人参味甘,性微寒。主要功效是补益五脏,使精神得安、魂魄得定、惊悸得止,并有祛邪、明目、开心窍、醒心神、益智慧的作用。久服可使人的身体轻捷、延年益寿。《本草纲目》论述:古人治大失血病人用大补元气法以固其脱。血不能自己生成而气能生血,必须用补阳气的药,阳气生阴血长。《素问》中云:没有阳气的作用阴分就无法滋生,没有阴分作为物质基础阳气就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所以补气应该用人参,血虚时也应该用人参。由此可以认为,人参大补元气,又能促进血液的生成。失血或血虚病人,如果单纯用补血药,血就没有生成的本源。脾气旺则血易充,单补血则滋腻反碍脾。血脱气失,气虚血弱,此正为《内经》阴阳互化之理。故人参虽为补气之要药,实亦为补血之要药。

按《本草蒙筌》观点:大体用人参治疗虚证,虚寒证可以补,虚热证也可以补;气虚证适宜用,血虚证适宜用。虽是阴虚内热,火热迫血妄行的痨嗽咯血,但病情久治不愈而元气虚甚的人,只是怕虚而不能抵挡人参峻补,不是说不可补。古代方书中说,各种痛证不宜服人参、黄芪,这是针对发病而属实证的病人。假如久病属于气虚而引起疼痛,怎么能拘泥于这种观点呢?李东垣的治中汤,配干姜用于治疗脘腹疼痛、呕吐呃逆,此是里虚而引起的脘腹疼痛,用人参主要是补虚。医生临床辨证用药,贵在仔细观察,首先要辨清是虚证还是实证,处方用药时应当加人参还是减人参,一定要结合病人的病情,掌握用药的法度。这也就是说,人参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要药,凡因脾气不足之食少、便溏腹泻、呕吐呃逆、腹痛隐隐、形瘦乏力,皆可用之。

人参在临床主要用于肺脾气虚或气血两虚之证。尤其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时,用之尤宜。对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之候,人参更为必须之品。此外,亦常用于热病气阴两伤及消渴。对气血虚弱所致的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等亦常用之。古称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名医名方选要

1.人参汤(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人参、白术各9g,干姜、炙甘草各6g,水煎分2次服。主治中气不足之胸痹,症见胸闷、胸痛,倦怠乏力,纳呆食少等。

2.治卒干呕不息方(晋?陶弘景《名医别录》)人参、甘草各9g,生姜18g。水煎分2次服。主治干呕不息。

3.定志丸(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人参、茯苓、远志各等份,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7丸,每日3次。主治“心气不足、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匆匆喜忘”。

4.独参汤(元?葛可久《十药神书》)大人参60g,枣汤煎服。应用:“止血后,以此药补之。”

5.参附汤(宋?陈自明《妇人良方》)人参30g,炮附子15g,生姜2片,大枣3枚,水煎徐徐服。有良好的回阳、益气、固脱之功。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黏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6.生脉散(金元?张元素《医学启源》)人参9g,麦冬30g,五味子9~15g,煎服。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主要用于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临证医案选粹

1.阴疽楚某,男,40岁。初诊:1950年10月2日。主诉:半月前患脓毒败血症,经切开引流、抗感染等方法治疗,未见减轻。近日来病情加重,卧床不起,精神委靡,面色晦暗,形体消瘦,食欲不振,汗多,自觉恶寒,大便溏薄,右下腹及腰背处有约4厘米×4厘米之包块各一个,质硬,无红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濡。辨证:此为邪毒结聚,阻塞脉络,气血凝滞所致。治法:宜温阳散寒,通滞散结,大补气血,托里排脓。方拟阳和汤加人参、附子,内服七剂。处方:红人参10.5g,熟地黄35g,鹿角胶10.5g,白芥子10.5g,麻黄3.5g,炮姜10.5g,生甘草10.5g,附子10.5g。

加开水400ml,煎出200ml,煎两次取200ml,早晚二次温服。另用阳和解凝膏外贴,两日一换。

二诊:服上方药七剂后,精神明显好转,出汗消失,饮食、大便正常;腹部包块自溃,流出脓液约200ml;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继服上方药七剂。

三诊:服药后背部脓肿自溃,流出脓液约300ml。能自己行走前来就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继服上方药7剂。

四诊:精神正常,面色红润,伤口愈合,症状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和。继服上方药7剂后,恢复工作。随访五年,未见复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二辑》)

2.腹泻患者王某,男,39岁,江西于都人,初诊于1949年2月11日。病者腹泻已逾1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治而少效。予诊时,患者面色惨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脉细迟。此是脾虚泄泻,治宜补中益土,方用仲景理中汤。处方:人参9g,炒白术9g,黑干姜7.5g。炙甘草6g。连服六剂后复诊,病情大有好转,继进前方6剂,药尽即瘥。(引自《江西医药》) 现代应用参考

1.治崩漏以人参片15~30g(另炖),兑入三七粉10~15g(分2次冲服)为主药,随证加味。

《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第12期)载:有人以此方治疗经崩者35例,总有效率97.14%;漏下者22 例,总有效率90.91%。

2.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以蛤蚧一对,除去竹片,截去头部,无尾者不用。配以同等重量的白干参和沉香各1份。焙干碾成粉末,三味药混匀后灌装入0.2g空心胶囊中。每年立冬第1天始服用至翌年立春第1天停止(约90天),早晚各1粒,温开水送服。用此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35例,总有效率97.1%。[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5):39]

3.治溃疡病人参末、田七末各1.5g,白及末1g,混和后开水冲服。每日服药3次,分早、午、晚冲服。胃酸过多的加用碳酸钙l.0g或海螵蛸粉l.0g,每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复查。用本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2例,痊愈2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5.7%。[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4):38]

4.治心律失常将人参切成0.5~1mm的薄片,每日早晨或晚上临睡前取1片,置口中慢慢含咽。治疗阶段每日含2片,巩固阶段每日含1片,10天为1个疗程。临床治疗治心律失常患者25例,取得显著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90,(2):42]

结语

人参性平,微温而不热,微苦而不燥,甘而能补气,且补气作用峻猛,重在大补元气以壮生命之本,救元阳之虚脱。为元气虚脱、亡阴、亡阳等危重病证的救急之品。人参补气作用范围广泛,不仅补元气,且能补心脾肺胃诸脏之气虚,鼓舞气血的生长,故为虚劳内伤第一要药,或为补气第一要药。研究表明,人参含多种人参皂苷、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有机酸、糖类、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抗休克、强心作用,可提高应激反应能力;提高脑力劳动功能;抗疲劳,促进蛋白质、RNA、DNA的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能促进造血系统功能,此外,尚有降低血糖、抗炎、抗过敏、抗利尿及抗肿瘤等多

种作用。人参的药理活性常因机体功能状态不同而呈双向作用。现代多用于各种虚性疾病及预防保健。

注意:人参反藜芦,不可同用。

!#二、党参

古训精要选注

【原文】党参产山西太行山者,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不比人参甘温,有峻补之功;亦不似沙参①之寒,专泄肺气也。(《张氏医通》)

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②,而无刚燥之弊。(《本草正义》)

上党参,得黄耆③实卫,配石莲止痢,内④当归活血,佐枣仁补心。(《得配本草》)【注释】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本品又名上党人参、防风党参、黄参、上党参。习惯将野生者称野台参,栽培者称潞党参。

党参之名始见于清代《本草从新》,谓:“按古本草云:参须上党者佳。今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卖党参,种类甚多,皆不堪用。唯防风党参,性味和平足贵,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硬纹者伪也。”此处所说的“真党参”系指产于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的五加科人参。《张氏医通》中记载,党参产于山西省太行山,性味甘平,有平补清肺的作用。并将其与人参、沙参作了比较:与人参比较,则人参甘温,具有峻补的功效;也不像沙参,沙参性味寒凉,功专清泄肺气。

《本草正义》又说:党参的作用为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焦(脾胃)之气。作用与人参比较,相差不是很大。党参的可贵之处在于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而且药性不温燥,养胃阴而且不影响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润肺养阴却不会导致寒邪伤肺,滋养生血但不滋腻,鼓舞脾胃清阳之气,振奋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药性平和且无刚燥之弊端。

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凡是古今成方组成中所用的人参,都可以用潞党参代替。在百病百证的辨证论治中,如果需要用人参,也都可以用潞党参替代。

名医名方选要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中认为,党参性味甘平。主要功用为补气健脾。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以治疗气虚证。临床上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健脾胃脾胃之气不足,可出现四肢困倦、短气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软等症。本品能增强脾胃功能而益气,可配合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五味异功散)或白术、山药、扁豆、芡实、莲肉、薏苡仁、茯苓(参苓白术散)等同用。

2.益气补血气血两虚的证候(气短、懒倦、面白、舌淡、甚或虚胖、脉细弱等),可用本品配合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等同用(如八珍汤),以达气血双补的作用。再者,前人经验认为益气可以促进补血,健脾可以帮助生血,所以在治疗血虚证时,也常配用党参益气健脾而帮助补血。例如配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远志、五味子、陈皮等为人参养荣汤(党参代人参);配黄芪、白术、当归、白芍、陈皮、龙眼肉、木香、远志等为归脾汤,都是常用的益气补血的方剂。

3.治疗气虚咳喘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而发生短气喘促、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怕风、易患感冒、咳痰无方等症。对气虚咳喘常以本品配合麦冬、五味子、黄芪、干姜、贝母、甘草等同用。

4.代替独参汤急救虚脱时,一般多用人参(独参汤),如一时找不到人参,可用党参一至三两(30~90g),加附子二三钱(6~9g),生白术五钱至一两(15~30g),急煎服,能代替独参汤使用。

临证医案选粹

1.出血性紫癜(ITP)周某,女,35岁,2002年4月12日初诊,反复皮肤瘀点、瘀斑1年。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ITP,发病初期用激素治疗,血小板上升,但不能维持,后血小板降为30×109/L,故来求中医治疗。刻下:皮肤瘀斑,夜寐不安,耳鸣,大便不畅,舌紫红,脉弦数。证属脾肾亏损,气火失调,风木内动,伤及血络。治拟健脾补肾,调治气血,清泄肝木。处方:党参10g,太子参15g,白术10g,墨旱莲15g,茜草根15g,生白芍10g,生地黄15g,水牛角30g(先煎),紫苏梗5g,生槐花30g,干茅根30g,炙甘草5g,茯苓12g,陈皮5g。

二诊:服用两周,皮肤紫癜未再新发,夜寐欠安,耳鸣依然,大便略畅,舌紫红而干,脉弦滑数。再守前法治疗共二月余,并逐渐撤减激素。

三诊:血小板上升至99×109/L,乏力,皮肤无瘀斑,舌紫红胖而干,脉弦滑数。治拟补脾肾为主,兼清泄肝木。处方:党参15g,生黄芪15g,淮山药15g,熟地黄15g,当归15g,枸杞15g,山茱萸10g,炒杜仲15g,炙甘草10g,生牡蛎15g(先煎),炒黄芩15g,炒黄柏10g。本方治疗三月,血小板维持(70~100)×109/L,随访半年,病情稳定。(黄振翘教授医案)

2.虚劳血证高某,男,70岁,2003年4月17日初诊,腰酸乏力2年余。2000年10月发现血小板减少,当时为10×109/L,骨髓象:巨核细胞增生伴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产板巨)减少,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219ng/107PL,诊断为ITP。外院曾用激素、长春新碱治疗,血小板未见升高,血小板11×109/L。刻下:腰酸乏力,心悸,无明显出血症状,大便溏薄,日行3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结代。证属脾肾阳虚,血瘀热伏。治拟健脾温肾,益气化瘀,调中化湿。处方:党参30g,生黄芪15g,炙黄芪15g,淮山药15g,熟地黄15g,当归15g,枸杞15g,山茱萸10g,炒杜仲15g,炙甘草10g,补骨脂12g,淫羊藿20g,川牛膝15g,鸡血藤15g,丹参15g,仙茅15g,蒲公英30g,佛手10g,菟丝子15g,仙鹤草30g,茯苓15g,藿香5g,肉桂3g。

二诊:药后腰酸乏力减轻,头晕心悸,夜寐欠安,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结代。治拟原法,兼以平肝息风。原方加生牡蛎30g(先煎),天麻15g,续服。

三诊:大便溏薄,舌苔黄腻,加温肾苦泄清利药,原方加巴戟天12g,黄连3g,黄芩10g。治疗3个月,血小板逐渐上升至54×109/L。(黄振翘教授医案)

3.慢性疲劳综合征某女,43岁,干部,1995年10月18日初诊。病人自述1994年感冒治愈后,身体疲劳进行性加重,近2个月极度疲劳,精神倦怠,现已卧床不起数月。伴低热畏寒、关节酸痛、头痛晕、抑郁烦躁、失眠健忘、反应迟钝、思维紊乱、食少纳呆、月经稀发。曾多次查体均未见异常。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治疗半年,中西药迭进,均无疗效,经人介绍来诊。查脉细弱,苔白,舌质淡嫩。西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断:虚劳,辨证属心脾两虚。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药用归脾汤加味。处方:党参20g,黄芪40g,白术15g,茯苓12g,当归15g,龙眼肉12g,酸枣仁20g,远志12g,甘草10g,木香12g,黄精30g,紫河车6g,绞股蓝20g,大枣5枚,生姜8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0剂后,疲劳明显减轻,已能起床活动,头痛、头晕及低热畏寒已消失,脉转为有力。药已中的,切中病机,效不更方,守方再进10剂。症状消失,已能上班工作。嘱以人参归脾丸善后。已随访1年余,诸症悉除。[中医杂志,1998,(11):652]

现代应用参考

1.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用党参30~6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月经或行经第1天开始,连续服药5日。共治疗37例,5例痊愈,14例显效。[浙江中医杂志,1986,(5):207]

2.治室性期前收缩用三参汤(党参、丹参、苦参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共治疗55例,结果心功能Ⅰ、Ⅱ级者总有效率为78.0%,心功能Ⅲ、Ⅳ级者总有效率为42.9%;室性期前收缩≤Ⅲ级者总有效率为75.9%,室性期前收缩>Ⅲ级者总有效率为5

3.9%。[福建中医药,1999,(4):4]

3.治慢性支气管炎党参20g,五灵脂20g,生姜20g,苍术20g。水煎浓缩为200ml,加适量蔗糖。此为3日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属寒饮痰阻型病人32例,结果近期显效率为53.1%,有效率为91.8%。

4.治疗贫血党参熬膏,每次10ml (含生药12~15g) ,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治疗多种妇科疾患(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量过多、更年期不正常出血、术后及产后等) 所致继发性贫血67例和孕期贫血36例,结果显效72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78.6%。[魏振装,等.浙江中医杂志,1986,21(5):207]

结语

党参性味甘平,不燥不腻,既可补脾肺之气,又能益气以生血。在一般补益剂中,尤其在补脾方面,常用党参代替人参。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有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等作用;能使家兔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对化疗、放疗所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能扩张周围血管而降低血压,又可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党参还可明显改善学习记忆,有良好益智作用等。此外,党参还有抗癌、抗缺氧、抗衰老作用。

!#三、黄芪

古训精要选注

【原文】(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①,五痔②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神农本草经》)

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③,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④,为疮家圣药,五也。(《珍珠囊》)【注释】黄芪又名黄耆、独椹、绵黄芪、绵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该书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目前我国可供药用的黄芪品种很多,但主要以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古黄芪的根入药。

《本经》载:黄芪味甘,性微温。主治痈疽、皮肤病而久不收敛,有排脓、止痛之效,并治疗麻风病、多种痔疮、颈项瘰疬破溃流脓形成漏管的鼠瘘,可补益虚损,及治疗小儿多种疾病。黄芪又叫戴糁。

《珍珠囊》认为,黄芪的性味甘温,属于纯阳之性。功用包括5个方面:①有补益作用,治疗各种虚损不足;②补益元气(原气不足),治疗肾虚;③健脾益胃,治疗脾胃虚弱证;

④甘温除热,去除因气虚所致的肌肤及身热;⑤促使疮痈破溃、脓液排出,并且有止痛作用。黄芪能使气虚得到纠正,气旺则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并促使血液的生成。其内能托毒外出,治疗阴疽,是治疗痈肿疮疡使用频率高疗效好的药物。

一般认为,黄芪主入脾、肺二经。生用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治自汗、盗汗、血痹、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气升阳,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以及中气下陷、脱肛、

崩漏、带下等。故为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要药。由于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血脱者,益其气”,因而以黄芪配补血之品,又可补气生血,故又称“气中血药也”。

名医名方选要

1.黄芪建中汤(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芪、芍药各18g,桂枝9g,胶饴(饴糖)30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5枚,水煎,去渣,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日3次。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疼痛,或虚劳发热,自汗,盗汗,短气里急,肢体困倦,面色无华,舌淡,脉虚大无力者。

2.黄芪枝五物汤(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芪15g,桂枝、芍药各9g,生姜15g,大枣5枚。功能调养荣卫,祛风散邪;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治营卫气血不足,肌肤麻木不仁,活动障碍,肌肉瘦削,舌淡,脉微涩之血痹证。

3.防己黄芪汤(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芪30g,防己9g,白术12g,甘草3g,生姜4片,大枣3枚。功能益气利水。主治汗出恶风,身重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虚者。

4.牡蛎散(宋太医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牡蛎、麻黄根各30g,为粗末。每次15g,加浮小麦30g,水煎,去滓热服。功能益气固表,敛阴止汗。治气虚不足,自汗盗汗,心悸短气,虚烦体倦。

5.补阳还五汤(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生黄芪30~120g,当归尾、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各9g,川芎6g,水煎服。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塞,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苔白脉缓者。

6.透脓散(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黄芪18g,当归、穿山甲各6g,川芎、皂角刺各9g,水煎服。治痈疽诸毒,内痈已成而不溃。

临证医案选粹

1.慢性肾炎顾某,男,22岁,工人。8年前曾患肾炎,经治而愈。近2个月来又感不适,头眩腰酸,面浮足肿,尿少色黄,舌尖红,苔薄腻,脉细弦。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透明管型少许。血压18.1/13.9千帕(136/104毫米汞柱)。肾气亏虚,瘀浊留滞,拟益肾泄浊为治。生黄芪30g,广地龙、泽泻各12g,生山药20g,漏芦、菝葜、石韦各15g,净蝉蜕6g,淫羊藿、川续断各10g。

连进5剂,水肿渐消,精神颇爽。仍以上方出入加减,共进药24剂,面浮足肿消退,血压及尿检正常,嘱常服六味地黄丸善后。(《朱良春用药经验》)

2.发热徐某,女,65岁,退休教师,有慢性胃炎病史。因郊游时吃了一块雪糕,次日胃脘不适、发热而住院治疗。一年多来,先后入住多家医院,始终发热不退。特来门诊诊疗: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肌热面赤,发热,烦渴喜热饮,饮后脘痞,食欲不振,偶有嗳气。舌淡苔薄,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则微。曾就诊中医,用六味地黄及白虎汤加减治疗,病情未减反有加重之势。此属血虚气弱,宜用甘温除热法调治:炙黄芪30g,红参切片10g,当归6g,赤芍、白芍各15g,制半夏10g,黄连6g,柴胡10g,升麻10g,炒枳实6g,陈皮6g,炙甘草6g。

水煎温服,每日1剂,每剂煎服3次。

1周后复诊,体质增强,药后邪热渐退,脘痞也得宽解。上方去制半夏加炒白术12g,继续调理。再诊时自述已有3天未发热,纳食已知其味,口渴明显减轻。药症相宜,原方再调7剂后,患者电话致谢,已获痊愈。(《胡顺强医案》)

3.痹证张某,女,45岁,某工厂食堂司务长。2年前某日子夜后外出,在解放牌车斗里睡了约4小时,醒后即感浑身酸痛,尤以膝关节酸痛明显。嗣后坚持中西医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其形体肥胖,面色白,动辄气短汗出,平素好酒,每晚一杯,酒后汗出畏冷,腰膝

冷痛。来诊时正值盛夏,其着装仍厚。两膝虽戴护膝,但终日自觉凉风灌膝,饮食欠馨,大便日行一次,但质地较稀,舌质淡红苔润,脉沉缓。治以补肝肾壮筋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法调理。

处方:生黄芪30g,桑寄生15g,杜仲20g,炒白术30g,防风12g,制附子(先煎)15g,独活12g,桂枝10g,炒白芍30g,炙甘草10g。水煎服,服药5剂。

药后病情顿减并不用护膝,凉风灌膝已除,但膝部仍有酸冷感。拟上方去独活加炒苍术12g,再服5剂,两膝关节冷痛已息,然以缓剂调理,用第二诊处方加生晒参切片30g,购药2剂,用白酒2.5kg浸泡,每晚约饮100ml,饮尽药酒而痊愈。(《胡顺强医案》)

4.慢性鼻窦炎冯某,女性,45岁。素禀薄弱,腠理不固,稍有不慎,即感风邪,感邪之后即诱发多年不愈之慢性鼻窦炎。近年来复发频繁,入冬最为难过,喷嚏不断。察其面色白,骨骼纤细,腠理疏松,舌淡白,脉细弱,正气不足之象显见。若能固表实卫,杜绝感冒,则鼻窦炎亦可减少复发。乃书玉屏风散:黄芪60g,防风12g,白术15g。嘱其一日一剂,坚持长期服药,并注意保暖,避风寒。经用五十剂,体力有增,稍冒风寒亦能抵御。一年半后随访,未曾感冒,鼻窦炎亦未复发。(国医大师郭子光医案)

现代应用参考

1.治小儿慢性肾炎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水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余的水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2.治糖尿病《赵锡武医疗经验》治糖尿病常用方:黄芪、党参、菟丝子、生地黄、熟地黄各30g,天冬、麦冬、山茱萸、玄参、茯苓、泽泻各12g,水煎服。治糖尿病中晚期患者。证实黄芪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黄芪对动物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但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

3.治溃疡病《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研究》有益胃生肌汤:黄芪、党参、海螵蛸、茯苓皮各12g,当归、白芍、白及各9g,甘草6g,水煎服。治溃疡病,取得良效。经临床观察表明,黄芪能促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面的愈合。

4.治慢性鼻炎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此方即玉屏风散。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适用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常服。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大枣10枚。

结语

黄芪甘温性补,主入脾、肺二经,既能补脾气而升阳举陷;又能补肺气而实表止汗。故为脾虚气陷之要药,又堪称补气之长。脾气旺则水湿得运,故又能利水消肿。气旺则血充,气血充盈则运行旺盛,内陷之疮痈得以恢复,故又为疮痈之要药。现代研究认为,黄芪能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恢复久伤细胞的活力,用治慢性溃疡性痈疽,能促使其早溃或促使肌肉新生、疮口愈合。

!#四、白术

古训精要选注

【原文】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①,痉②,疸③,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神农本草经》)

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④;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⑤。(《药性论》)【注释】白术(术:音zhú,竹声)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但只称术,一名山蓟,不分苍、白,列为上品。白术一般生用或麸炒、土炒用;炒至黑褐色,称为焦白术。

《名医别录》有赤术、白术之别,赤术即苍术,白术又名山连。白术入药,习以浙江于潜者为“于术”,因冬采者为佳,又有“冬术”之名。

《本经》载白术味苦,性温。主治风寒湿痹、肌肤麻木、痉急强直及黄疸等证,有止汗、除热、消食的作用,宜煎服。久服可以使人身体轻捷、延年益寿、耐受饥饿。术又叫山蓟。

唐代甄权《药性论》言白术治风邪偏盛的顽固性痹证,经久不愈的气虚下痢,心腹胀痛,破滞气消食积,健运脾胃,去湿痰浊涎,消除寒热,止下利泄泻,使面色有和悦的光泽,去除面部皮肤黧黑枯槁的颜色而能养颜;治疗水肿胀满,止呕吐呃逆,脘腹内冷痛,吐泻不止,以及脾胃气虚所致的冷痢。

一般认为,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主药,每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停聚之痰饮、水肿等。又能固表止汗,对于表虚自汗及体虚自汗常不可缺少。还常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亦治风湿痹证。

名医名方选要

1.术附汤(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白术12g,炮附子4.5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功能健脾温阳祛湿。治体虚感受风湿之邪,头重眩晕,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者。

2.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白术、甘草各9g,干姜、茯苓各12g,水煎服。功能暖脾祛湿。治肾着病,因寒湿所伤,身体沉重,腰部及腰以下冷痛,饮食如常,口不渴,小便自利等。

3.术膏方(晋末?刘涓子,南齐?龚庆宣整理《刘涓子鬼遗方》)白术、松脂各90g,炮附子50g,甘草30g,羊脂、猪脂各150g。微火煎猪脂,后入羊脂并诸药,熬成膏,绞去滓,候凝,涂疮上。治疮痈肉烂坏死。

4.鲤鱼汤(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鲤鱼一条重1000g,白术60g,生姜、当归、芍药各30g,茯苓45g,药为粗末,先煮鱼至熟,澄清取汁,煎药分5次服。治妊娠腹胀满,胎间有水气。

5.玉屏风散(金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白术60g,黄芪、防风各30g,为粗末。每服9g,加生姜3片,水煎服。功能益气,固表,止汗。治表虚卫阳不固之恶风自汗,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而虚。

临证医案选粹

1.婴儿腹泻患儿,男,4个月,陕西省富平县人,2007年6月4日就诊。代诉:腹泻、发热2周余。患儿于2周前始腹泻伴发热,大便呈稀水样伴泡沫、黏液及蛋花样便,时为绿便,量多如注,每日多达10余次,伴不规则发热,体温有时高达39℃,口干欲饮,呕吐数次,尿少,肠鸣,排便时哭闹不安。病后应用阿莫西林、先锋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巴韦林、思密达输液等治疗效果不佳,因头皮血管损害,输液困难转中医治疗。患儿睾丸肿胀3个月余。查体:精神不佳,口唇干红,前囟稍凹,舌质红,苔黄厚,心肺阴性,腹胀,叩诊呈鼓音,肠鸣音亢进。双侧指纹青至气关,右侧睾丸肿大约4厘米×3厘米×3厘米,透光试验阳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5.3×109/L,中性粒细胞数0.709。粪检有少量白细胞、脂肪球。因受条件限制未做粪便培养。初步诊断:婴儿腹泻(病毒性肠炎)。辨证分型:湿热泻兼气阴两伤。治则:清利湿热兼消食理气,益气生津。用七味白术散加味。

处方:炒白术12g,藿香9g,木香6g,葛根12g,茯苓12g,人参9g,鸡内金9g,车

前子15g,川连3g,滑石9g,乌梅10g,五味子10g,金银花12g,炒麦芽10g,炙甘草6 g。人参另煎,其余诸药加水至600 ml,浓煎至200 ml,少量多次频服,每日1剂。2007年6月7日复诊,服上药3剂,大便已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小便量增加,精神好转,进乳正常,右侧睾丸肿胀明显缩小,舌苔白,指纹青。继用前方去滑石、乌梅、五味子加白蔻仁8g,炒山药9g,焦山楂6g,焦神曲6g,再进3剂调补脾胃,消食化湿以善后。3个月后随访,婴儿情况良好,右侧睾丸鞘膜积液已消失。[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8,(2):38]

2.便秘边某,女,50岁。习惯性便秘20年,进行性加重,每晚灌肠才能大便,如隔日灌肠则大便干硬秘结如球,多发性口腔溃疡,纳可,眠不实,多梦,平素喜食辛辣、生冷,舌体胖,质暗滞,苔薄黄,脉细滑重按无力。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润肠。

处方:五爪龙30g,西洋参(先下)10g,生白术20g,炒山药15g,莲肉15g,炒杏仁9g,炒薏苡仁30g,生谷、麦芽各30g,炒神曲12g,厚朴12g,竹半夏10g,鸡内金12g,火麻仁12g,肉苁蓉15g,生首乌12g,炒莱菔子15g,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

复诊:患者服药后大便转润,1~2日一行,但停药后依然便秘,上方薏苡仁换为桃仁9g,生白术改为30g,续进14剂收受全功。(国医大师路志正医案)

上述专著皆对白术治疗便秘作了论述,但是都没有论及白术是生用还是制用。路老认为,生白术甘而柔润,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且无伤阴之弊,为通便的良药,故通便多用生品。炒制后温燥之性增加,健脾化湿之力增强,常用脾虚湿盛或者脾虚泄泻。由此也足见生炒炮制之异对药物功效的影响。

3.结肠过敏性腹泻方某,女,70岁,退休工人,1996年12月11日初诊。腹泻反复发作10余年,每遇寒冷及饮食生冷即易发作,近半月大便日2~3次,甚者日泻10次。大便前脐周腹痛,肠鸣矢气,大便先成形,后为水样便,最后下黏液。粪便常规检查:黏液(++),不消化食物(+),但无红、白细胞。舌偏红,苔薄腻,脉细弦。证属肝强脾弱,中寒夹湿,治以抑肝扶脾温中。用二术散加减:炒白术、炒苍术各10g,白芍12g,茯苓10g,陈皮6g,党参10g,炒防风10g,木香6g,干姜5g,焦山楂、神曲各10g,炙甘草3g。服至5剂,大便正常,腹痛亦解,共服14剂后停药。翌年随访,未见复发。[徐竺婷.中医杂志,1999,(9):532]

现代应用参考

1.治男子遗精以猪胃1个蒸熟,炒白术、煅牡蛎、炒芡实、莲须、煅龙骨、苦参各150g,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g,每日2次。功能健脾益气,涩精止遗。治脾虚气弱,梦遗滑精,不思饮食,肌肉羸瘦。(《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猪肚丸)

2.治婴儿腹泻用白术20g,鸡内金12g,炒黄,研末过筛;苹果1个,连皮置瓦片上用武火煨烂后去皮、核,取果肉50g,捣烂,并与上药混合成糊状。每服15g,每日4次。共治疗45例,总有效率80%。[江苏中医,1988,9(2):15]

3.治慢性腰痛取白术30g,炙穿山甲6g,加入白酒100ml(以浸没药材为度)加热煮沸后减弱火力,保持微沸半小时,将药液倾出。药渣依上法重煎1次,2次煎液兑合,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连服2~3剂。共治慢性腰痛243例,均疗效满意。[中级医刊,1982,(6):56]

4.治便秘在辨证中药汤剂中加生白术60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连续服用。单纯便秘或病情轻者可心单味生白术60g煎水服,每日1剂,分2次服。虚秘多因产后、病后、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肠道传送无力或肠道失于濡润所致,以白术配当归为宜:白术当归分量以6﹕(1~3)为佳。[中医杂志,1998,(7):445]

结语

白术甘温益气,苦温燥湿,又主归脾胃经,故为燥湿、健脾、补气的常用药。因脾主运化,脾健则水湿自化,故进而能止泻、水肿。脾健则胃和,胎气自安,故又为安胎要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