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查

第一节红细胞检查一、名词解释

1.靶形红细胞

2.豪焦小体

3.卡波环

4.MCH

二、选择题

【A1型题】

1.在Hayemy液中,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黏附的是

A.氯化钠

B.结晶硫酸钠

C.氯化高汞

D.氯化钾

E.结晶硫酸钾

2.红细胞计数的单位是

A.×g/L

B.×1012/L

C.×106/L

D.×109/L

E.×1012/ml

3.用改良牛鲍板计数红细胞的实验中,计数面积为

A.25个中方格

B.16个中方格

C.5个中方格

D.0.1m3

E.0.2m3

4.属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是

A.肺气肿

B.矽肺

C.库欣病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应考虑输血的红细胞的医学决定水平是小于

A.1.5×1012/L

B.1.6×1012/L

C.1.4×1012/L

D.3.5×1012/L

E.2.5×1012/L

6.不与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有关的是

B.年龄

C.精神因素

D.红细胞寿命缩短

E.感情冲动

7.红细胞的平均寿命大约是

A.3个月

B.120d

C.72h

D.48h

E.5个月

8.CBC的全称是

A.循环血细胞

B.克隆血细胞

C.循环池

D.全血细胞计数

E.柱状上皮细胞

9.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因素的是A.稀释不准确

B.反复充液

C.有气泡出现

D.计数池不干净

E.充液后盖片移动

10.关于血细胞计数中固有误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固有误差也称计数域误差

B.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所造成的

C.这种误差可以减小

D.属于偶然误差的一种

E.与计数域内细胞计数总和成正比

11.关于血细胞计数技术误差来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使用器材不符合要求

B.稀释倍数不准

C.充液不当

D.吸管误差

E.混合不均

12.影响手工法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因素,但除外

A.血红蛋白吸管未校准

B.充池前混匀

C.推式加盖玻片

D.血液发生凝固

13.不属于技术误差的是

A.血液发生凝固

B.每次充液后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

C.充液不当

D.采血部位不当

E.稀释倍数不准

14.关于血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显微镜计数法设备简单

B.显微镜计数法可校正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C.血液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简便

D.血液分析仪计数法精密度高

E.准确性以血液分析仪计数法为高

15.手工法红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为

A. EDTA-K2溶液

B.枸橼酸盐液

C.Hayemy稀释液

D.瑞氏溶液

E.冰乙酸稀释液

16.Hb的四级空间结构有利于结合

A.O2和CO2

B.血红素

C.珠蛋白

D.Fe2+

E.原卟啉

17.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普通光镜法要求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见的网织红细胞数B.普通光镜法用活体染色显示红细胞内网状结构

C.WHO推荐煌焦油蓝染液

D.网织红细胞计数仪法用荧光染色RNA

E.ICSH推荐方法是流式细胞仪法

18.嗜碱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含有

A. DNA

B.核糖体

C.变性颗粒

D.变性RNA

E.变性脂蛋白

19.在正常情况下,HB主要的存在形式

A.HBred

B.HBCO

D.MHB

E.SHB

20.HiCN法为测定HB的参考方法,主要因为

A.含KCN

B.快速溶血

C.HBCO转化慢

D.消光系数确定

E.不受高白细胞影响

21.有关HiCN法的废物处理,不正确的是

A.以水1∶1稀释废液

B.每升稀释废液加35ml次氯酸钠液

C.混匀后封闭置15h

D.CN-氧化为N2和CO2

E.CN-水解为CO32-和NH4+

22.为消除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对HiCN法的干扰,试剂中应加入A.Na2SO4

B.NaCl

C.H2CO3

D.CaCl2

E.HCl

23.嗜碱点彩红细胞增高不见于

A.铅

B.铋

C.白血病

D.食物中毒

E.溶血性贫血

24.HiCN法最小吸收波长为

A.540nm

B.520nm

C.504nm

D.510nm

E.550nm

25.有关SDS-HB法,错误的是

A.稳定

B.试剂无毒性

C.消光系数已确定

D.SDS质量差异性大

E.不适用于同时进行WBC计数的自动化分析

26.应考虑输血的Hb含量应小于

B. 50g/L

C. 30g/L

D. 45g/L

E. 25g/L

27.ICSH推荐血沉测定的参考方法是

A.潘氏法

B.魏氏法

C.温氏法

D.ζ血沉率

E.自动血沉仪法

28.HiCN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504nm

B.540nm

C.578nm

D.630nm

E.450nm

29.SLS-HB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490nm

B.504nm

C.538nm

D.544nm

E.450nm

30.HiCN转化液不能贮存于塑料瓶中的原因是A.Hi生成减少,结果偏低

B.CN-下降,结果偏低

C.不能转化SHB

D.容易过期

E.毒性加强

31.溶血标本不会影响检查的

A.红细胞计数

B.白细胞计数

C.血细胞比容

D.血清钾浓度

E.转氨酶

32.正常男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

A.100~120g/L

B.110~150g/L

C.120~160g/L

D.140~160g/L

E.160~180g/L

33.正常女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

A.100~130g/L

B.100~150g/L

C.120~160g/L

D.110~150g/L

E.160~180g/L

34.HiCN测定法中不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的是

A.HBO2

B.HBCO

C.HBF

D.SHB

E.Hi

35.SLS-HB法测定血红蛋白的最大优点是

A.操作简便

B.试剂价廉

C.呈色稳定

D.没有公害

E.方法准确

36.对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描述不准确的是

A.双凹园盘状,大小相似

B.平均直径7.2μm

C.瑞氏染色后呈淡粉红色,中央约1/3为生理淡染区D.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E.胞核呈圆形,无核仁

37.对小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直径小于6μm

B.正常人偶见

C.多为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

D.可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8.对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血涂片多见球形红细胞

B.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C.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尤为明显

E.与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

39.对巨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直径大于15μm

B.胞核小而圆

C.由于幼稚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导致红细胞不能按时分裂D.多为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

E.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0.对球形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细胞中心着色深,体积较小,呈球形

B.细胞厚度增加,直径与厚度之比增大

C.细胞易被破坏和溶解

D.常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小儿偶见

41.有关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红细胞着色深浅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

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可见于正常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C.多色性红细胞可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D.红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E.正常人外周血中不会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

42.关于血沉,不正确的是

A.组织损伤可致血沉加快

B.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可见血沉加快

C.血浆中磷脂酰胆碱增多可致血沉加快

D.恶性肿瘤病人可见血沉加快

E.血浆中胆固醇增多可致血沉加快

43.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是

A.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B.血浆球蛋白增多

C.血浆白蛋白增多

D.严重贫血

E.红细胞直径增大

44.对镰形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红细胞外形呈镰刀形、线条形等

B.含有异常血红蛋白S(HBS)

C.红细胞着色极淡

D.由于缺氧而造成细胞变形

E.检查镰形红细胞时需制湿片后再加入偏亚硫酸钠观察

45.有关红细胞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镰形红细胞主要是因为含有异常血红蛋白C

B.棘形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脂蛋白缺乏症

C.靶形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约仅为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或更短D.椭圆形红细胞只在成熟后才会出现椭圆形

E.有核红细胞如见于外周血涂片即为病理现象

46.有关红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大小不均是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1倍以上

B.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可见有核红细胞

C.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可见新月形红细胞

D.椭圆形红细胞形成机制与异常血红蛋白有关

E.靶形红细胞形成机制与细胞膜异常有关

47.与红细胞膜异常有关的是

A.靶形红细胞

B.椭圆形红细胞

C.镰形红细胞

D.泪滴形细胞

E.缗钱状红细胞

48.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异常有关的是

A.椭圆形红细胞

B.口形红细胞

C.球形红细胞

D.镰形红细胞

E.缗钱状红细胞

49.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的是

A.剧烈运动

B.肝脏疾病

C.大叶性肺炎

D.溶血性贫血

E.大手术后

50.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多为

A.高色素性红细胞

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C.低色素性红细胞

D.大红细胞

E.靶形红细胞

51.红细胞计数为4.0×1012 /L,HCT为0.45,MCHC为340g/L,则MCV为A.98fl

B.112.5fl

C.88.8fl

D.85fl

E.132fl

52.红细胞计数为3.50×1012 /L,HCT为0.45,HB为120g/L,则MCH为A.128.6pg

B.37.5 pg

C.34.2pg

D.85 pg

E.132 pg

53.红细胞计数为3.50×1012 /L,HCT为0.36,HB为120g/L,则MCHC为A.342g/L

B.111g/L

C.333g/L

D.300g/L

E.232 g/L

54.某贫血患者的MCV、MCH、MCHC的降低,属于

A.大细胞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55.某贫血患者MCV 70fl, MCH 25pg, MCHC 330g/L,属于

A.正常红细胞性贫血

B.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

D.大红细胞性贫血

E.大红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56.可出现血沉加快的是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心绞痛

C.多发性骨髓瘤

D.良性肿瘤

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57.全血离心后分5层,依次是

A.血浆、白细胞、血小板、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

B.血浆、血小板、白细胞、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

C.血浆、血小板、还原红细胞、白细胞、携氧红细胞层

D.血浆、白细胞、还原红细胞、血小板、携氧红细胞层

E.以上都错

58.ICSH推荐HCT检测参考方法是

A.放射性核素法

B.电阻抗法

C.温氏法

D.比重计法

E.折射仪法

59.魏氏法测定血沉时不正确的是

A.病人检查前不需控制饮食

B.血液标本不能有凝血、溶血或混有气泡

C.血沉管清洁干燥,管径的不均匀误差≤0.02mm

D.室温过高要进行血沉校正

E.血沉管放置要垂直

60.有关HCT,错误的是

A.与血流变学联合应用,可用于监测血栓前状态

B.球形红细胞可使红细胞间残余血浆量增加

C.可作为计算MCV、MCHC计算的基础

D.抗凝剂用量过大可使红细胞胀大

E.可采用肝素或EDTA盐抗凝

61.关于血细胞比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的要素之一

B.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

C.影响全血黏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D.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平行减低

E.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细胞比容增高

62.关于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说法错误的是

A.魏氏法操作简便,但只反映血沉终点的变化,缺乏特异性B.潘氏法测定毛细血管血,较适用于儿童,临床应用广泛C.温氏法克服了贫血对结果的影响

D.自动血沉仪可反映血沉不同阶段的差异

E.ζ血沉率测定要使用专用的离心机

63.魏氏法血沉测定的成年男性参考值为

A.0~10 mm/h

B.0~15 mm/h

C.2~10 mm/h

D.3~15 mm/h

E.0~12 mm/h

64.关于血沉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沉过程分为三期

B.首先是缓慢沉积期

C.第二期是快速沉降期

D.第三期是细胞堆集期

E.血沉仪可将血沉过程记录下来

65.网织红细胞网状结构是

A.脂肪

B.糖蛋白

C.核糖核酸

D.核膜残余物

E.嗜碱性蛋白质

66.外周血最常见的网织红细胞是

A.O

B.Ⅰ

C.Ⅱ

D.Ⅲ

E.Ⅳ

67.关于网织红细胞染色,错误的是

A.首先固定红细胞

B.染料带正电荷

C.RNA带负电荷

D.RNA的磷酸基与染料结合

E.使RNA胶体间的负电荷减少

68.不用于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的是

A.灿烂甲酚蓝

B.新亚甲蓝

C.中性红

D.伊红

E.美蓝

69.关于血沉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因素

B.温度因素

C.红细胞形态

D.白细胞数量

E.红细胞数量

70.可作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辅助诊断的Ret为A.<5×109/L

B.≤8×109/L

C.≤10×109/L

D.<0.003

E.<12×109/L

71.关于血沉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直径越大越薄,血沉越快

B.球形红细胞使血沉加快

C.红细胞增多症血沉加快

D.镰形红细胞血沉加快

E.贫血对血沉无影响

72.监测放疗化疗最有效的指标是

A. HFR 和 LFR

B. HFR 和 MFR

C. Ret

D. MCHr

E. RDWr

73.网织红细胞胞质中网状结构含有

A.中毒颗粒

B.脂蛋白

C.线粒体

D. RNA

E. DNA

74.关于网织红细胞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比外周血中的幼稚

B.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体积大

C.计数网织红细胞可用煌焦油蓝染色

D. 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四型

E.网织结构越多细胞越成熟

75.关于网织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红细胞B.经固定染色后可见到连成线状或网状的结构

C.胞浆中含有RNA、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D.Ⅰ型最幼稚,Ⅳ型最成熟

E.可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

76.网织红细胞即是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的

A.嗜多色性红细胞

B.晚幼红细胞

C.有核红细胞

D.点彩红细胞

E.靶形红细胞

77.不使血沉增快的是

A.急性时相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

D.磷脂酰胆碱

E.胆固醇

78.外周血中最易见到的网织红细胞是

A.Ⅰ~Ⅱ型

B.Ⅱ~Ⅲ型

C.Ⅲ~Ⅳ型

D.Ⅳ型

E.Ⅰ型

79.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玻片法计数用乙醇染料

B.试管法计数用盐水染料

C.染色前要充分固定

D.染色时间必须充分

E.37℃条件下染色

80.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的染色方法是A.碱性亚甲蓝染色

B.煌焦油蓝染色

C.吉姆萨染色

D.H-E染色

E.瑞氏染色

81.不会引起网织红细胞目视计数法误差的是A.网织红细胞的识别

B.染色质量的好坏

C.计数红细胞数量

D.骨髓增生情况

E.计数方法

82.目前临床上血沉测定常用的抗凝剂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比例1∶4

C.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比例1∶9

D.EDTA-K2

E.草酸盐

83.能使血沉减慢的是

A.纤维蛋白原

B.三酰甘油

C.胆固醇

D.清蛋白

E.球蛋白

84.影响血沉的最主要因素为

A.血浆中清/球蛋白比例倒置

B.抗凝剂的种类与用量

C.血沉管的内径

D.室温

E.时间

三、问答题

1.简述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2.简述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及评价。

3.简述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4.简述Hct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5.简述网织红细胞分型及特征。 6.简述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7.简述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到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央与红细胞边缘深染区延伸相连成半岛状或柄状称不典型靶形细胞。靶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稍大,但厚度变薄,因此体积可正常。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组合和结构发生变异,其生存时间约仅为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或更短。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其是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常超过20%,也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状态。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干燥固定也可引起红细胞此类形态改变。

2.豪焦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 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残余部分。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

3.卡波环:在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或8字形。其来源有人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出现此环表示核分裂异常;也有人认为是纺锤体的残余物质电镜下可见此时形成纺锤体的微细管着色点异常 ;还有人认为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卡波环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和脾切除后。

4.MCH :是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 pg 为单位单位。

pg

L RBC L g Hb MCH 1210)(/)

/(?=

二、选择题

1.A

2.B

3.C

4.E

5.A

6.D

7.B

8.D

9.A 10.E 11.D 12.B 13.B 14.E 15.C 16.A 17.C

18.D 19.C 20.C 21.C 22.B 23.D 24.C 25.C 26.D 27.B 28.B 29.C 30.B 31.B 32.C 33.D 34.D 35.D 36.E 37.C 38.A 39.B 40.B 41.E 42.C 43.C 44.C 45.A 46.A 47.B 48.D 49.D 50.C 51.B 52.C 53.C 54.E 55.C 56.C 57.B 58.A 59.A 60.B 61.D 62.B 63.C 64.B 65.C 66.E 67.A 68.D 69.D 70.A 71.A 72.B 73.D 74.E 75.B 76.A 77.D 78.D 79.C 80.B 81.D 82.B 83.D 84.A

三、简答题

1. 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显微镜计数法

传统方法,设备简单,试剂价廉易得

操作繁琐,费时费力,精密度低

①通过规范操作,可校正血液分析仪。②核对异常标本(如细胞大小、形态改变)的检查结果

血液分析仪法操作简便、快速、

易于标准化,精

密度高

①应进行质量鉴定和

校正。②电阻抗法影

响因素多

①健康人群的普查。②大批量标

本的集中检测

2.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及评价

变化状态评价

增多新生儿、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等机体缺氧致EPO代偿性增高

新生儿较成人约增加35%,高海拔约增加14%

成年男性(15~40岁)高于女性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刺激EPO的产生

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红细胞暂时性增高

长期重度吸烟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10%

静脉压迫时间>2min 红细胞增加约10%

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高红细胞增加约10%~15%

日内差异上午7时测定值最高

某些药物如毛果芸香碱、钴、肾上腺素、糖皮

质激素等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含量一过性增加

减少生理性贫血

6个月~2岁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

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孕妇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血容量增加而致红细胞相对

减少。妊娠期约减少16%

长期饮酒红细胞减少约5%

3.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测定方法优点缺点

HiCN测定法①参考方法

②操作简单

③反应速度快、产物稳定

④可检测除SHb之外的所有Hb

⑥参考品性质稳定,便于质控①试剂中的KCN有剧毒

②高白细胞、高球蛋白血症标本可致浑浊

③对HbCO的反应慢(100min)

④不能测定硫化血红蛋白

SDS-Hb测定法①次选方法

②操作简单,呈色稳定,试剂无毒,

结果准确,重复性好①SDS质量差异大,SDS-Hb消光系数未确定

②SDS易破坏白细胞,不适用于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

AHD575测定法试剂简易,不含毒性,呈色稳定。准

确性与精确性较高①575nm波长比色,不便于自动检测

②HbF不能转化

HiN3测定法准确度、精密度较高①试剂毒性为HiCN的1/7,仍存在公害问题

②对HbCO转化慢(20min)

CTAB测定法溶血性强且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血

液分析仪检测

精密度、准确性略较低

4.Hct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优点缺点

温氏法应用广泛,无须特殊仪器难以完全排除残留血浆(可达2%~3%),需单独采

血,用血量大。已渐被微量法取代

微量法WHO推荐为常规方法。标本用量少,

相对离心力高,结果准确、快速、

重复性好

需微量血液离心机

血液分析仪法无须单独采血进行测定,检查快

速,精密度高

准确性不及微量离心法,需定期校正仪器

放射性核素法最为准确,ICSH规定为参考方法方法繁琐,不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查

5.网织红细胞分型及特征

分型形态特征正常存在部位

Ⅰ型(丝球型)RBC几乎被网织物充满仅在正常骨髓

Ⅱ型(网型)位于RBC中央线团样结构松散大量存在于骨髓,外周血很难见到

Ⅲ型(破网型)网状结构稀少,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外周血中少量0.2~0.3

Ⅳ型(点粒型)嗜碱性物质少,呈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主要在外周血0.7~0.8

6.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检测方法评价

普通显微镜法简便、成本低,可直观细胞形态;影响因素多,重复性差

玻片法水分易蒸发,染色时间短,结果偏低

试管法易掌握,重复性较好,可复查

米勒窥盘计数法规范计算区域,减少了实验误差。ICSH推荐的方法

仪器法易标准化,检测细胞多,精密度高,与手工法相关性好。但仪器昂贵;在出现

H-J小体、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时结果常假性增高

7.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优点缺点

魏氏法国内的规范方法。该法的器材、条件和操作方

法有严格规定,一次性血沉管使用方便、卫生

安全

一次性血沉管成本较高,质量难以保证

温氏法通过血沉方程K值计算,克服了贫血对结果的

影响,多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

结果平均高于魏氏法9.6mm

ζ血沉率用血量少,测定速度快,结果无年龄性别差异,

不受贫血及实验条件的影响,敏感度高使用专用离心机及配套平底离心管。我国未普及

潘氏法可测定毛细血管血,较适用于儿童,结果与魏

氏法具有可比性

采血时易混入组织液,临床较少使用

自动血沉仪法可记录红细胞下沉全过程及各个时段的改变。

自动化,微量化

血沉仪测定结果应与“参考方法”比较,制定参考范围

(吴晓蔓)

第二节白细胞检查

一、名词解释

1.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2.再生性核左移

3.退行性核左移

4.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

5.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6.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

7.毒性指数

8.棒状小体(Auer body)

9.杜勒小体(D?hle body)

10.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11.空泡(vacuoles)

12.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13.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14.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15.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16.粒细胞缺乏症

17.Pelger-Hüet畸形

18.Chediak-Higashi畸形

19.Alder-Reilly畸形

20.May-Hegglin畸形

21.细胞退行性变

22.细胞核变性

23.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24.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二、选择题

【A1型题】

1.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为

A.(5~10)×109/L

B.(3~8)×109/L

C.(2~8)×109/L

D.(4~10)×109/L

E.(15~20)×109/L

2.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是A.样本稀释不准确

B.反复充液

C.有气泡出现

D.计数池不干净

E.充液后盖片移动

3.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占

A.0.1~0.3

B.0.2~0.3

C.0.3~0.4

D.0.5~0.7

E.0.7~0.8

4.白细胞计数仅反映的白细胞数量是A.分裂池

B.成熟池

C.边缘池

D.循环池

E.贮存池

5.关于粒细胞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根据粒细胞的发育阶段划分

B.可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等5个池

C.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是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数

D.总血液粒细胞池包括循环池和边缘池

E.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保持着动态平衡

6.关于不同年龄白细胞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生儿一般在15.0×109/L左右

B.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0.70

C.4~5岁儿童的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基本相等

D.初生儿外周血主要为淋巴细胞

E.6个月至2岁一般在(11~12)×109/L

7.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胞核

A.染色致密程度

B.是否处于分裂状态

C.分叶情况

D.位置

E.与胞质比例

8.关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正确的是

A.成人>0.8×109/L

B.儿童为5%

C.妊娠时,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反

D.常见于急性感染期

E.出生2周的婴儿有生理性单核细胞减少

9.严重感染时,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并伴有明显核左移,说明A.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

B.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良好

C.感染极重,机体反应性很差

D.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良好

E.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较差

10.正常外周血涂片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占

A.20%~40%

B.2%~4%

C.5%~10%

D.0%~5%

E.0.5%~5%

11.关于瑞氏染色后单核细胞形态,错误的是

A.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

B.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或马蹄形

C.胞质内有细小尘土样嗜天青颗粒

D.染色质粗糙致密,排列均匀

E.胞质量多染灰蓝色或淡粉红色

12.关于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错误的是

A.适当用力,快速振荡30s可充分混匀稀释液

B.应采用“推式”法向计数板加盖玻片

C.首选手指血作为检验标本

D.稀释液应过滤

E.针刺深度应2~3mm,采血速度要快

13.关于杜勒小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变性引起

B.胞核残留物

C.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

D.裸核

E.胞质局部不成熟

14.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指数是指

A.毒性颗粒的数量

B.毒性颗粒的分布

C.毒性颗粒的着色程度

D.含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细胞数之比

E.每升血液中含毒性颗粒的细胞数

15.与遗传性疾病无关的是

A.椭圆形细胞

B.镰形细胞

C.棘形细胞

D.Pelger-Hüet畸形

E.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16.异型淋巴细胞按其形态学特征分为

A.空泡型,浆细胞型,幼稚型

B.空泡型,浆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C.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D.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幼稚型

E.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

17.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大于A.10.0×109/L

B.4.0×109/L

C.7.0×109/L

D.15.0×109/L

E.12.0×109/L

18.不属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的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骨髓转移癌

C.非白血性白血病

D.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血浆血清 血小板 白细胞血饼 红细胞 加入抗凝剂,离心,血液自然凝固 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 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 ~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红系原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网织成熟祖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液一般检验一、选择题 (一)、A1型题(标准型) 1、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后的平均寿命约为: A、50天 B、80天 C、100天 D、120天 E、150天 2、血液的pH值就是: A、6、80~7、00 B、7、35~7、45 C、7、00~7、25 D、6、00~7、00 E、5、50~6、50 3、以N表示五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总数,则红 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计算式应为: A、N×5×10×104×200 B、N×5×10×105×200 C、N×25/5×10×106×200 D、N×5/25×10×106×200 E、N×25×10×106×200 4、正常成人红细胞中90%以上的血红蛋白就 是: A、HbA B、HbA2 C、HbF D、SHb E、HbH 5、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 A、沙利法 B、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 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6、国内推荐哪种方法作为血红蛋白测定的次 选方法: A、沙利法 B、血气分析法 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 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7、血红蛋白测定法中基本淘汰的就是: A、沙利法 B、血气分析法 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 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8、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所用波长: A、500nm B、530nm C、540nm D、560nm

E、570nm 9、血液分析仪与血红蛋白测定仪多采用哪一 波长测定血红蛋白: A、500nm B、540nm C、560nm D、575nm E、600nm 10、测定Hb时,静脉血比毛细管血的结果: A、低10~15% B、高10~15% C、基本相符 D、低5~10% E、高5~10% 11、下列何种物质被认为就是最强烈有力的 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 A、胆固醇 B、纤维蛋白原 C、α-球蛋白 D、γ-球蛋白 E、β-球蛋白 12、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的 疾病就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B、多发性骨髓瘤 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再生障碍性贫血13、外周血出现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表明骨髓 造血功能: A、正常 B、活跃 C、低下 D、重度低下 E、以上均不就是 14、双形性贫血最常见于: A、溶血性贫血 B、急性失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15、高渗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为: A、影红细胞 B、口形细胞 C、锯齿状红细胞 D、球形细胞 E、椭圆形细胞 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形成的原因为: A、脂蛋白变性 B、胞浆内残留的DNA变性 C、胞浆内残留的RNA变性 D、核碎裂或溶解后的残余物 E、纺锤体的残余物 17、铅中毒时,血中哪种细胞明显增加: A、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1

血液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血液学检验习题集

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标准型) 1.肯定红细胞寿命在120天于公元哪一年: A.1934年 B.1937年 C.1940年 D.1941年 E.1946年 2.人体输血能较安全开展是在公元哪年:A.1900年 B.1910年 C.1920年 D.1921年 E.1922年 3.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杀菌作用于公元哪年至哪年: A.1891~1932年 B.1892~1931年 C.1893~1932年 D.1894~1933年 E.1892~1930年 4.提出造血干细胞概念于哪世纪:A.18世纪末 B.19世纪中 C.19世纪初 D.20世纪初 E.21世纪末 5.造血细胞体外长期培养体系建立于:A.1966年 B.1962年 C.1968年 D.1970年 E.1973年 6.已知血小板有聚集功能和粘附功能是公元哪一年: A.1930年B.1923年 C.1924年 D.1934年 E.1940年 7.已知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是在哪年后:A.1920年后 B.1930年后 C.1937年后 D.1940年后 E.1910年后 (二)、A1型题(否定型) 1.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946年肯定红细胞寿命120天B.1900年发现红细胞ABO血型 C.20世纪20年代已知红细胞在体外保存需要葡萄糖 D.40年代血库才开始逐渐建立 E.近20年来红细胞结构是红细胞膜与蛋白质组成 2.对粒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92~1930年,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杀灭细菌作用 B.1986年,知道杀灭细菌的作用,依赖细胞内存在过氧化物酶,使自身体内的H2O2起氧化作用 C.1949年,知道嗜酸性粒细胞嗜酸颗粒会转变成夏科—莱登结晶 D.40年代,已知嗜酸性粒细胞内有阳离子蛋白,具有杀死微生物作用 E.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颗粒中嗜碱性颗粒只有一种化学成分,如组织胺,不参与过敏反应 3.对血小板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42年发现血小板 B.1882年才知道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和修补血管壁的功能

血液的一般检查

实验室诊断 第一节血常规 一、红细胞 1、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1)参考值 (2)临床意义

造血功能障碍主要是骨髓造血功能,红细胞丢失过多指失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机体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2、红细胞形态改变和大小改变 注意: ①小细胞低色素里面的四种贫血,都是导致Hb合成障碍,出现大量细胞质不足(小细胞),及Hb含量减少(低色素)。 ②MVC:红细胞平均体积;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③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贫血的程度常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相关。 ④骨髓病性贫血(MA)或称骨髓浸润性贫血,是骨髓被肿瘤细胞或异常组织浸润,造血骨髓微环境遭受破坏,造血功能受损引起的贫血。其特征是骨痛、骨质破坏、贫血伴幼粒幼红细胞血象。 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疾患,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dysplasia),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表现为骨髓中各系造血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但看明显发育异常的形态改变;外周血中各系血细胞明显减少。而且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危险性很高。 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 2、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 脾脏是血细胞的火葬场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反应、急性中毒等。 ②核右移:5叶者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核左移说明正常的中性粒细胞损伤过多,或者造血功能出现问题。右移是造血功能下降。 3、几种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减少 过敏性疾病伤寒的极期 寄生虫病应激状态 皮肤病休克 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库欣综合征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资料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 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2.2um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 通过本章节学习,你将能回答关于“血液一般检验”的下列问题: 1.红细胞计数有哪些方法?红细胞显微镜计数法原理如何?红细胞计数参考方法是什么? 2.什么是血细胞计数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3.血红蛋白测定有哪些方法?WHO和ICSH推荐何种参考方法? 4.简述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的实验原理? 5.有哪些人为原因可造成红细胞形态异常? 6.血细胞比容的离心沉淀测定有哪些方法?其原理如何?其优缺点? 7.何谓网织红细胞?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几型?外周血中以哪型网织红细胞为主? 8.常见网织红细胞染色方法有几种?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的原理是什么? 9.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10.白细胞计数时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 11.如何减少白细胞计数的固有误差? 12.如何校正有核红细胞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13.显微镜计数法白细胞计数的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14.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15.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6.临床常用血栓与止血筛检试验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7.如何评价出血时间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8.PT、APTT测定的质量保证环节及主要临床意义? 19.ISI、INR的含义如何?有何主要临床应用? 20.如何从PLT、PT和APTT这三项筛检试验获取临床信息? 21.何谓ABO血型抗体?IgM型血型抗体和IgG型血型抗体的产生及生物学特性有何不同? 22.常用ABO血型鉴定方法有几种? 23.如何区分Rh阳性血型和Rh阴性血型?常规鉴定Rh血型的方法是什么? 24.为什么对有反复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要同时使用酶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试验配血? 血液一般检验是指血液检验项目中最基础及最常用的检验,主要包括手工或仪器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

2血液一般检查

血 液 一 般 检 查 一、名词解释: 1、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3、Auer小体 4、类白血病反应 5、网织红细胞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6、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提供营养 B 维持体温 C 运输激素 D 运输O2和CO2 E 提供铁 7、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 A 90天 B 30天 C 100天 D 50天 E 120天 8、贫血是外周血单位体积中:() A 红细胞数低于正常 B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C 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D 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E 循环血量较正常减少 9、按贫血病因机制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 A 红细胞破坏过多——慢性感染性贫血 B 红细胞生成减少——再障 C 红细胞慢性丢失过多——缺铁性贫血 D 骨髓红细胞生成被干扰——伴随白血病的贫血 E 造血原粒缺贫——巨幼细胞性贫血 10、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现:()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C 大细胞性红细胞 D 镰形RBC E 缗钱状 1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粒细胞生成过程中,人为可划分为干细胞池、生长成熟池和功能池 B 从晚幼粒细胞起至成熟粒细胞不具有分裂功能 C 外周血中粒细胞增随血液循环运行 D 粒细胞的半衰期为6~7小时 E 剧烈运动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 12、粒细胞减少症是指:()

A 白细胞总数<4×109/L B 中性粒细胞数<0.5×109/L C 中性粒细胞数<1.5×109/L D 中性粒细胞数<2×109/L E 中性粒细胞数<1×109/L 13、以下可使ESR增快的是:() A 纤维蛋白原 B 白蛋白 C 卵磷脂 D 镰形RBC 14、急性溶血时:() A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B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C 脾脏显著增大 D 白细胞计数不变 E 外周血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15、30岁女性,头昏乏力2月,发热3天入院,体查:贫血貌,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血象示Hb50g/L WBC50×109/L,异常细胞0.37 Pt 74×109/L,骨髓示增生极度活跃,可见Auer小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败血症 D 缺铁性贫血 E 血小板减少症 B型题 问题16-21 以下红细胞见于 A 球形红细胞 B 缗钱状红细胞 C 靶形红细胞 D 泪滴状红细胞 E 裂红细胞 16、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 ) 17、多发性骨髓瘤( B ) 1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 ) 19、地中海贫血(C ) 20、骨髓纤维化( D ) 21 弥散性贫血内凝血( E ) 问题22~25 A 中毒颗粒 B 嗜酸粒细胞增多 C 异形淋巴细胞 D 单核细胞增多 E 嗜碱粒细胞增多 22 支气管哮喘( B ) 23 化脓菌感染( A ) 24 流行性出血热( C ) 25急性感染恢复期( D ) X型题 26 据国内标准,Hb测定值下列哪项可诊断为贫血:() A 成年男性低于120g/L B 成年女性(非妊娠)低于110g/L C 妊娠期<100g/L D 初生儿至3个月低于150g/L 27、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

血液学检验重点(DOC)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第一部分犬猫血液学检查

第一部分 内容 第一章:血液学 1红细胞基本的红细胞参数解释红细胞系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的寿命红细胞的破裂红细胞生成的控制红细胞系生成的异常:红细胞增多症相对的红细胞增多绝对的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症原因的概括与分类异常的红细胞系:贫血急性发生的贫血逐渐发生的贫血贫血原因的概括与分类描述红细胞形态折术语输血 2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 血小板的外观血小板的产生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的异常凝血 凝血机制抗凝血药血凝缺陷出血疾病的诊断出血疾病的治疗 3白细胞简介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的生成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的比率类固醇的影响第二章:临床生物化学 4特异检验的说明血浆生化的基本原理血浆或血清血浆蛋白质 总蛋白浓度升高总蛋白或白蛋白浓度降低低白蛋白血症 电解质 钠 钾 氯 碱贮(总CO2) 液体治疗 矿物质 钙磷酸盐营养性的钙/磷/维生素 D 的异常,继发的营养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佝偻病和 骨炎性纤维肉瘤 镁 铜 钴 硒 含氮物 尿 肌酐 氨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胆红素代谢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 “酮体”(丙酮,B —羟丁酸和乙酰乙酸) 胆红素 胆汁酸 胆固醇甘油三酸酯,甘油和自由脂肪酸(FFAs) 临床酶学—用于诊断的血清酶 酶的单位与测定 正常值各个酶的解释清除与吸收试验磺酚溴肽钠试验氨耐受试验糖耐受试验木糖吸收试验Sulphanilate 清除试验菊粉清除试验 非血体液尿素粪便腹腔(和胸腔)液脑脊液 5系统调查开始时用标准的方式进行测定的选择犬猫基础的“ core panel” 烦渴和多尿呕吐慢性腹泻虚脱的动物秃头症其它种动物中检测方法的选择“代谢的profile ” 对各个器官进行进一步

诊断试题(血液)

血液一般检查 一、名词解释: 1、1、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3、3、Auer小体 4、类白血病反应 5、网织红细胞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6、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提供营养 B 维持体温 C 运输激素 D 运输O2和CO2 E 提供铁 7、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 A 90天 B 30天 C 100天 D 50天 E 120天 8、贫血是外周血单位体积中:() A 红细胞数低于正常 B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C 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D 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E 循环血量较正常减少 9、按贫血病因机制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 A 红细胞破坏过多——慢性感染性贫血 B 红细胞生成减少——再障 C 红细胞慢性丢失过多——缺铁性贫血 D 骨髓红细胞生成被干扰——伴随白血病的贫血 E 造血原粒缺贫——巨幼细胞性贫血 10、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现:()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C 大细胞性红细胞 D 镰形RBC E 缗钱状 1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粒细胞生成过程中,人为可划分为干细胞池、生长成熟池和功能池 B 从晚幼粒细胞起至成熟粒细胞不具有分裂功能

C 外周血中粒细胞增随血液循环运行 D 粒细胞的半衰期为6~7小时 E 剧烈运动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 12、粒细胞减少症是指:() A 白细胞总数<4×109/L B 中性粒细胞数<0.5×109/L C 中性粒细胞数<1.5×109/L D 中性粒细胞数<2×109/L E 中性粒细胞数<1×109/L 13、以下可使ESR增快的是:() A 纤维蛋白原 B 白蛋白 C 卵磷脂 D 镰形RBC 14、急性溶血时:() A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B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C 脾脏显著增大 D 白细胞计数不变 E 外周血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15、30岁女性,头昏乏力2月,发热3天入院,体查:贫血貌,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血象示Hb50g/L WBC50×109/L,异常细胞0.37 Pt 74×109/L,骨髓示增生极度活跃,可见Auer 小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败血症 D 缺铁性贫血 E 血小板减少症 B型题 问题16-21 以下红细胞见于 A 球形红细胞 B 缗钱状红细胞 C 靶形红细胞 D 泪滴状红细胞 E 裂红细胞 16、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17、多发性骨髓瘤() 1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9、地中海贫血() 20、骨髓纤维化() 21 弥散性贫血内凝血()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一)

临床血液学检验(一) 姜春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血液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血细胞形态学: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 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血液免疫学: 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血液学: 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实验血液学: 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等。 2014-10-31

临床血液学 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2014-10-31

二、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骨髓瘤患者会因为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粒细胞缺乏症和白血病同时会出现严重喉头感染和水肿急诊入住五官科等等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许多非血液系统疾病都会有血液病的并发症:红细胞增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例如: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等。 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2014-10-3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分三个期: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2014-10-31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一章绪论

2017 第一章绪论 一、A1 1、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具备的技能是 A、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验 B、建立有关新试验 C、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试验工作 D、对疾病能下诊断 E、以上都正确 2、下列有关血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约占血液的55% B、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血液离体后可自行凝固 D、造血系统的疾患可通过血液影响全身 E、血液检验只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 3、血液学包括的学科有 A、血细胞形态学 B、血细胞生理学 C、血液生化学 D、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 E、以上都是 二、B 1、A.血液生化学 B.血液免疫化学 C.血细胞生理学 D.遗传血液学 E.实验血液学 <1> 、在血液学中,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的是 A B C D E <2> 、在血液学中,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的是 A B C D E <3> 、在血液学中,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是 A B C D E <4> 、在血液学中,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是 A B C D E <5> 、在血液学中,研究试验技术和建立试验方法的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能:①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验;②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③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④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 【答疑编号100781232,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正常血液离开血管后,在数分钟内便自行凝固。血液通过血管循环于全身,各种组织都与血液密切接触。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因此血液学检验可用于全身各系统疾病的检查。 【答疑编号100781231,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的血细胞形态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的血细胞生理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的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血液免疫学;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实验血液学等。 【答疑编号100781230,点击提问】 二、B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血细胞生理学是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答疑编号100917017,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血液生化学是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答疑编号100917018,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血液免疫化学是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答疑编号100917019,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在血液学中,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是遗传血液学。 【答疑编号100917020,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在血液学中,研究试验技术和建立试验方法的是实验血液学。 【答疑编号100917021,点击提问】

实验诊断学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下一页)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 【学习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熟悉血细胞成分变化的生理及病理意义 【内容精要】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1、红细胞的生成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继续增殖和分化成原始红、早幼红、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脱核而成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从骨髓→周血约需5天时间。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吸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3、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20天,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单核巨噬细胞内分解为Fe、珠蛋白、胆红素。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改变其临床意义 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有意义。 检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应注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及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拨的差异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 12 /L 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 12 /L 血红蛋白>160g/L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大类: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 ②绝对性增多可分继发与原发 A继发: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 . .. . .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 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 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第一章绪论 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 合的综合临床学科。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 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不确定。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 肝脏造血 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胸腺造血胸腺是发生最早的中枢淋巴器官,人胚胎期的6~7周人胚胎中已经出现胸腺,并且胸腺开始有淋巴细胞生成。始于第6周;产生Lc,后期诱导和分化Tc。 淋巴结造血第4个月开始生成Lc,并成为终生淋巴细胞的生成器官。 ③骨髓造血期始于第4个月,从胚胎期的第五个月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 6.造血微环境 (hemat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 HIM)由骨髓基质细胞(stromal cell)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MC)包括微血管系统、

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基础测试题

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目录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3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8 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30 第五章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32 第六、七章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贫血概述34 第八章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45 第十章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59 第十一章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贫血及其实验诊断63 第十一章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贫血及其实验诊断68 第十三章铁代谢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72 第十四章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82 第十五章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84 第十六章白血病概述93 第十七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100 第十八章急性髓性白血病108 第十九章慢性白血病118 第二十章特殊类型白血病128 第二十一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136 第二十二章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141 第二十三章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143 第二十四章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149 第二十五章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153 第二十六章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157

第二十七章类脂质沉积病及其实验诊断162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169 第二十九章血栓与止血检查的基本方法203 第三十章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216 第三十一章血栓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227 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A1 1、血液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对血液和造血组织的何种研究()。 A、细胞形态学 B、细胞生物学 C、血液流变学 D、细胞和体液免疫 E、生物免疫学 2、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血液和造血组织 B、血液疾病 C、血液病患者 D、造血器官 E、造血干细胞及造血细胞 答案部分 一、A1

血液学检验讲稿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第一节血液学概述 一、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研究对象:血液和造血组织(如骨髓)。 研究内容: 1、血细胞形态学:血液骨髓有形成分形态。 2、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的功能。 3、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4、血液免疫学:研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6、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7、实验血液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 二、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 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研究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病)、造血组织(如再障)、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 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 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是临床和实验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学应用科学。 近20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使认识和诊断疾病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本课程主要学习血液和骨髓中血细胞形态学和各种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以及溶血、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和生理和实验室诊断与治疗监测的方法。 第二节血液学发展史 历史: 1616年:Harvey发现人体血液循环; 1590年:Jansen发现显微镜; 1673年:Leeuwwonhook发现RBC; 1749年:发现WBC; 1842年:Donne发现Pt; 1852~1878年:Vievordt、Gramer govers发明血细胞计数、Hb测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