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生产理论的经济学论文

全面生产理论的经济学论文

全面生产理论的经济学论文
全面生产理论的经济学论文

【摘要】马克思通过区分“片面的生产”与“全面的生产”、“人周围的自然界”与“虚无的自然界”对全面生产理论体系下的生态生产进行了双重量定,使其不同于广义上的生态生产。随着生态问题的彰显,我们应尊重自由应有的价值本位,重塑全面生产理论体系下生态生产的路径。

【关键词】全面生产理论生态生产社会生产。

近年国内一些学者在对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研究中指出,全面生产理论体系理应包含“生态生产”这一独立的生产类型。学者们虽然对生态生产仅是研究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一个侧面或视角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但在厘清全面生产理论体系中生态生产的概念、特性和重塑全面生产理论体系下生态生产的路径等方面尚存学术探讨空间。

全面生产理论中的“生态生产”.

全面生产理论是描述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学说,是把人、社会、自然生态作为一个统一有机整体的全部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是实现唯物史观的实践论转向,进而更好地指导人类进行全面的社会生产实践。“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基点,正是依托“现实的人”的实践,全面生产理论体系下的“生态生产”同广义的生态生产相比,其更凸显了人化自然的理念,渗透着人的目的和力量。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其表现之一就是人作为自觉的类存在物,可以在自身需要的指引下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先在的自然界,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外界物,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区分动物“片面的生产”与人的“全面的生产”对全面生产理论中的生态生产进行了第一个量定。马克思指出,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这里所说的“这种需要”就是指自然界各生物为满足自身肉体生存的需要。也就是说,与动物不同,人除了具有从自然界本能的获取资源来维持自身生命存续的需要外,人对自然界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外化就是人在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使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现实。

马克思对全面生产理论体系中生态生产的第二个量定是通过对“人周围的自然界”与“虚无的自然界”的区分而实现的。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探讨人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关系的理论,所以,马克思眼中的自然界既不是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所宣称的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也不是黑格尔等人所认同的抽象思维逻辑的外化。它应该是渗入了人的因素、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发展的现实的自然界。那种与人类社会分隔开的茫然无知的自然界对人而言是虚无的、潜在的。自然界要脱离这种“虚无”和“潜在”成为“现实”,途径就是借助人的生产劳动进入人的社会生活领域,并被打上人类实践的烙印,成为人类周围的现实自然界。事实上,也只有进入人的生产领域成为现实的、人化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生态之间才会形成第一位的实践关系,进而结成耦合性的错综网络,双方才会产生依存与影响。

可见,全面生产理论视阈下的“生态生产”不同于广义上的生态生产,它特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通过自身内部构成单元或要素的活动而进行的一种物质能量的生产与再生产。这种生产的结果在满足群体自身各要素的需求之外还以不同的形式在社会生产领域里参与到人类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之中,被人类改造和利用,从而使人类可以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其强调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人化,契合了马克思所认为的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的思想核心。

“生态生产”的特性。

联动性。全面生产理论中生态生产的联动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生态系统内部各基本单元或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种间联动,生产者、包括人在内的消费者、分解者各司其职

又互为依托,彼此联动,进而保障整个系统拥有的各种资源或物质贮备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更新和再生,从而为人类社会输出源源不断的物质与能量。然而,这种源源不断的供给不是无条件和无限度的。一旦某一方面入不敷出,则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这种联动性的存在,人类必须要向自然界输入“负熵”,注重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化建设,以补偿自身对自然界的消耗。

另一方面,这种联动性还体现在生态生产与全面生产理论体系下的其他几种生产类型之间是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的。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及其生产活动得以延续的外在基础,它制约着人的生存和生产。如果人类肆意破坏生态,使生态生产无法正常持续,则不仅社会生产中的物质生产无法维系,其它类型的生产同样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各方价值无法实现,甚至消亡。

属人性。全面生产理论视角下的生态生产对自然界注入了人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契合与突出了全面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生产是“为了人而立足于人,依靠于人并改造人”的理论宗旨。正是这种属人性的存在,所以自然生态能在人的本质力量的控制下逐步进行着人类所希望的生产。

全面生产理论范畴下生态生产的“属人性”虽表现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但并未因此遮蔽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自然对人的规则作用。马克思强调,自然生态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全面生产理论必然也时刻遵循着在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下来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的逻辑主题。它不是让人们肆意放大属人性而进行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生态”行为,而是强调人类在使用自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时,在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的过程中理性自觉地进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防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滥用与透支,达到人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共同进化。

重塑“生态生产”的路径。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都存在于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中,所以人与人的所有对立都根源于人的物质利益,根源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人与自然的矛盾在社会劳动生产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与生态生产的矛盾。伴随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广泛发挥,人类“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生态换物质”一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这种线性经济增长方式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能源人均不足、生态条件相对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不可为继的。因此,在坚持社会全面生产的过程中重塑生态生产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当生产的发展使人有能力摆脱对他人、他物的依赖时,自由就会具有更广阔的内容与意义。从这点出发,自由意味着自然生态对人“不再只是直接功利的对象、物质财富的来源,同时还是审美的对象、人的精神寄托的对象,人最终的家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摒弃极端利己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等错误的观念,尊重自由应有的价值本位。注重生态生产对社会生产意志导向的引领作用,不再错误的将生态与经济看作是互相矛盾的个体,不能为了物质生产而丢弃生态,更不能为了保护生态而限制物质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引领,以发挥市场调节为重要抓手,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等方式使已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本来的自然效力,从而实现人类幸福与自然天成在自由理念上的有机统一;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协调好地区单位环境容量与资源的经济产出、成本收益三者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用生态涵养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反哺生态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①邱耕田:《生态生产:一种重要的生产形式》,《环境导报》,1995 年第1 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

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pdf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篇1 浅谈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 引言:随着我国世贸经济组织的加入和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网络化的新发展,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形势下,用开拓创新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融合,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势态。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现代的国际经济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市场在经济上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现如今各国间的经济组织、金融活动互相合作、互相影响,联系紧密,最终融合成为一个全球统一化的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相应的全球经济管理机制和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战略方针,使全球经济的经济行为得到规范,并且明确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建立了经济全球

开放化的大市场,使得各种有效资源和新型技术及财力资金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自由选择和优化配置。 (二)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各国的经济已经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要最大限度的解除贸易阻碍,使各种有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增加全球效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有效地实质推进。 (三)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全球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组织,使现代区域经济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新的网络贸易,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助电子信息平台进行商务活动和贸易交易,从贸易的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直至付款的整个交易过程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得以实现。 二、我国要结合目前发展现状,寻求经济贸易发展新突破

产业经济学习题汇总精选

《产业经济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 产业2产业布局 3.产业分类 4.主导产业 5.基础产业 6.瓶颈产业7支柱产业8先导产业9.产业生命周期 10.产业发展战略11产业调整12产业结构优化 13产业结构合理化14产业结构高级化15产业结构 16区域产业结构17区位熵18高技术19高技术产业 20传统产业21技术进步22经济增长23投入产出法 24.产业关联25.产业波及26.影响力系数27感应度系数 28直接消耗系数29完全消耗系数30列昂惕夫逆矩阵 31.产业组织32有效竞争33市场结构34市场绩效 35沉没成本36马歇尔冲突37完全竞争市场 38完全垄断市场39垄断竞争市场40寡头垄断市场 41.集中度42产品差别化43市场行为44产业集群 45企业兼并46产业融合47.市场协调行为48产业结构政策 49战略产业 50产业组织政策 51产业规制 52.规模经济 53.范围经济 54.绝对集中度指数 55.赫芬达尔指数 56.勒纳指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C家庭D产业 2..产业经济学就学科性质而言属于:(C ) 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 应用经济学 D.理论经济学 3..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是(B ) A.霍夫曼 B.克拉克 C. 费希尔 D.库兹涅茨 4.产业的雁行发展模式的提出者是( B ) A.泰勒尔 B.赤松要 C.贝恩 D.梅森 5..根据霍夫曼定律,当霍夫曼比例小于1时,意味着:(D) A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B. 国家还远未实现工业化 C.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 D.国家处于后工业发展阶段 6.霍夫曼比例是指(A) A.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B.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C 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与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D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7.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中第一部类是指(B)

国际经济学全英论文

Modern Logis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hesis:logistics Class:Class one logistics Name:Xiaonan Zhao Student ID : 121703068

I Abstract: Modern Logistics, a new type of integrated type management, refers to send inform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loading/unloading, packing and other Logistics activities together. Its task is to reduce the total cost of Logistics, t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the best service. However, many national experts have said: "Modern Logistics is a process to make goods transfer from supplying place to local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customers in the lowest economic costs. It mainly includes transportation, storage, processing, packing, loading and unloading, distribu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urchase price includes 5 aspects: the cost of materi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easonal changes. market environment. delivery conditions. When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ascending to a degree then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reduce logistics cost for products provide a certain profit space. This also makes the modern logistics has very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is article will unfold from all parties to analyze modern logistics below. II Keywords: Moder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packing Warehouse management Storage III Contents Part One: Transportation Part Tow: Storage Part Three: Loading and unloading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国际经济学

绝对优势理论 一、背景 亚当·斯密 (1723—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 1776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的束缚。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段,为了清除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国富论》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负有这样的阶级历史任务而问世的,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没有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著作曾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显示出来。在这部书出版后将近一百年左右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开始逐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从此,亚当·斯密强调的自由而又自然的体制已经失灵了,再往后不到半个世纪时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被斯密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就遭到彻底否定。 二、概念 绝对优势: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三、理论前提 1.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两种产品以及两个规模既定的国家(1×2×2模型) 2.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 3.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H-O定理与中国的发展 姓名:张维 学院:商学院 班别:经济学2班 学号:201111121091

H-O定理与中国的发展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H-O定理。它不仅传承了李嘉图“比较成本说”,而且明确提出国际贸易产生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弥补了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解释不清或过于含糊的窘境。H-O定理作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国家贸易政策等方面给予导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也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贸易争端、贸易摩擦。因此,在国际贸易中,要想避免问题的结的出现,必然离不开相应理论成果,如H-O定理。相关课堂所学,我从H-O定理自身的角度阐述它对于中国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以及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H-O定理中国对外贸易适用性局限性启示 【正文】 一、H-O定理的历史地位 H-O定理,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师徒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 二、H-O定理的基本概述 1、H-O定理的内容分解 (1)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相同,也会产生生产成本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通,即贸易关系。 (3)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国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关系报酬(利息、地租、工资)

管理经济学之生产分析

第四章生产分析 生产理论涉及企业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产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着两个基本的生产决策; 1.如何组织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最有效地把既定的产量生产出来? 2.如果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能力,应该怎样进行规划? 通过本章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解答,加深对企业生产决策的理解,并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指企业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转变为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单纯指生产资源物质形态的改变,它包含了与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一切活动。 企业的产出,可以是服装、面包等最终产品;也可以是再用于生产的中间产品,如布料、面粉等。企业的产品还可以是各种无形的服务。 生产要素:企业进行生产,需要有一定数量可供支配的资源作为投入,如土地、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管理者和技术工人等。这些企业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物质产品或劳务的资源称为生产要素或投入要素。经济学中为方便起见,一般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①劳动,包括企业家才能;②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3) 资本,已经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 二、生产函数 所谓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就是指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一定投入量的组合与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其一般形式为:

Q = f(L,K,…T) 简化形式:假定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分别用L和K 表示,则方程可以简化为 Q = f(L,K) 三、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 短期生产(shor trun),指的是期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时期,这种固定不可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固定要素或固定投入(fixed inputs); 长期生产(Long run),则指生产期间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这些可以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可变要素或可变投入(variable inputs)。 在短期,因为固定要素(厂房、设备等)无法变动或变动成本无限大,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可变要素(工人、原料等)的投入来扩大产量。而在长期,由于所有要素都能变动,企业就可以扩建厂房、增添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以更经济有效地增加产量。 第二节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过程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然深入到了全球各个领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法律领域,国际经济法则是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经济法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与新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着手,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二者相互的关系,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化为视角进行探索分析,旨在阐析当代世界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动力和方向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跨国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关于其概念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原先局限于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活动在全球化进程中融为一体,世界经济自由市场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其次,世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世界经济逐渐互通互融; 再次,为了构建和谐的世界经济体制,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益强化,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约束与规制日益显著。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

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 【摘要】作为多年来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以理念追求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国际道义,并在一定时期对我国和发展中国家权益的维护起到了历史作用。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和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 特别是WTO的建立和成功运作,标志着以往的国际经济秩序经过改良而制度化、稳固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实现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在国际经济格局巨变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从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出发,必须重新审视有关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和政策。 【关键词】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经济格局;新自由主义 一、国际经济新秩序及其出台背景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为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对反映旧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所形成的、能真正体现公平互利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机制。 [1]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1964年10月5日,第二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开罗召开,针对当时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会议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 1974年4月,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以及《行动纲领》。该宣言的精神后来出现在很多国际条约和国际性法律规范中,因而被认为构成了国际法的软法,[2]使得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了国际法依据,从而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我国,很多学者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作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比如经济主权原则、发展权原则、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等等。[3]可以说,几十年来,国际经济新秩序构成了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国际经济学论文(标准格式)

世界贸易格局分析 姓名卢嘉俊 1211603 系别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2012 2014 年12 月

摘要:首先通过了解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分析贸易的发展。然后利用一些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自己十分感兴趣的当今经济贸易上的问题并提出自己一些思考。包括了国际倾销的发展趋势、雁行理论的循环的延续和中国贸易发展的时机。 关键词:雁形模式发展中国的重叠需求比较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倾销价格歧视购买力平价出口导向 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概要 1.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取资本(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FBI): 我们先回顾一下1990年以来全球投资与贸易重心位移的轨迹,FDI存量加速成长的地区如亚洲、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也明显上升。其中,亚洲经贸实力攀升最快,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出口、进口占全球比重与欧美地区已成三分天下之势,特别是出口比重,在2011年已超过欧洲,在欧洲饱受债务危机下,未来还有机会在其他面向作出突破。然而,依区域间相互贸易流向,欧洲及北美地区合计占亚洲地区出口比重达34.3%,且全球FDI存量流出,也以欧洲及北美为最大宗地区,其中,欧洲占全球比重还持续上升,是全球产业转出的主要来源。 2.贸易带起的亚洲势力稳定崛起(见表一): 经由国外直接投资所带动的产业转移效应,清楚反应在过去20年被投资国(或产业移入国)的对外贸易成长上,换个角度来看,也是产业竞争力及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最佳契机,若能在产业升级转型阶段,适时承接国外产业技术及知识,对于扩大本地贸易规模并促进经济发展甚有帮助,这一点在亚洲经济的快速成长上已获得证明。但是,亚洲以外的主要新兴地区,包括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虽然在吸引国外投资及提高出口金额两方面都以倍数成长,但其规模却完全无法与前三大地区比拟,且其出口目的地也高度集中于前三大地区,显示前三大地区的优势稳固。

国际经济学论文

济南大学 国际经济学论文 题目:关于济南市盈利性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与探究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经济学 小组成员:

【摘要】 古 【关键词】 【Abstract】P 【Keywords】Fa

目录 【摘要】 (Ⅰ) 目录 (Ⅱ) 1 引言 (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研究的背景 (1) 1.3 研究思路 (1) 2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分析 (2) 2.1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 2.2 解剖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2) 3 济南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分析 (4) 3.1 宏观分析 (4) 3.2 微观分析 (5) 4 结论和建议 (9) 4.1 品牌化格局的形成 (9) 4.2 早教市场并购整合将是重头戏 (9) 致谢 (10)

济南大学 国际经济学论文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培训市场是指以教育培训服务产品的提供和需求为交换内容的场所,它包括教育培训供求双方和教育培训中介之间的关系。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广阔,虽然经过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可以突破的地方。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力有待深一步挖掘,但因存在不少问题,培训机构欲求生存,必须在不断改革中求发展。 虽然近年来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数家出名的教育培训机构,但整个培训市场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不少问题。据有关数据表明,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虽然如此,整个市场也存在培训机构众多、规模较小、市场混乱、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培训人员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1.2 研究的背景 教育培训行业在中国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教育培训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并且整个培训市场潜力巨大。就现状而言,中国现存培训机构已达数百万家,语言培训、少儿教育和it教育是培训行业的三大支柱。而其他诸如管理培训、考试培训等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未来几年,中国培训行业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受中国人口比例变化的影响,成人培训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又因为目前培训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中国培训机构将在发展中不断改善企业管理,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1.3 研究思路 本小组成员针对我国应试教育制度改革特点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全国应试教育形式为分析背景,国际综合素质教育理念为对比,从不同中找趋势,从相同中看未来。运用国际经济学知识及相关文献参考,根据政府教育政策和社会人力资源现状从大看小,再由点及面,先由中国整体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背景,现状和趋势来解剖济南市教育培训行业的生死存亡,兴衰之谜,进而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然后再以济南市教育培训行业的问题普及到全国各地共同的此行业发展缺陷分析,并对其再针对分析,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南开《管理经济学(一)》-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企业不同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2、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4、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某一商品的价格趋势 5、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7、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8、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战略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10、需求法则与需求预测 11、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1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3、机会成本与决策 1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15、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17、总利润、平均利润与边际利润 18、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20、盈亏平衡点与企业决策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题——第7题可以加副标题。比如,第7题,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生产三阶段 生产三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 生产三阶段的发生原理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特点: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上升趋势 管理重点:扩大要素投入量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特点: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 管理重点:优化要素投入量 第三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特点: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管理重点:减少要素投入量

国际经济学题目

B12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国际经济学》考查论文选题 1.论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 2.试论要素禀赋理论的缺陷 3.产业内贸易的动因探析 4.产业内贸易的动态效应 5.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6.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研究 7.日本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与演变 8.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与演变 9.我国外贸依存度结构分析 10.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及有关理论述评 11.论非关税壁垒下的我国农产品出口 12.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及中国的对策 13.纺织品的绿色关税壁垒与应对方案 14.避免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策略 15.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 16. 中国家具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7.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 18. 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 19. 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分析 20. 美国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分析 21. 我国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分析及对策 22. 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23. 当前中国国际分工方式的选择探析 24.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研究 25.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26.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27. 国际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28.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国际比较

29. 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研究 30. 中国服务业市场准入研究 31.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 32. 论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的策略选择 33.从新贸易理论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主张 34.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 35.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及影响 36.国际投资中市场进入策略的选择 37.跨国经营中的转移定价分析 38.当前国际投资和贸易形势分析及其影响 39.TRIPS协议与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40.我国技术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 42.发达国家间国际技术贸易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43.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国际技术贸易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我国国际技术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45.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46.美国经济走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47.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现状和对策 48.中美贸易摩擦背景分析 49.中美贸易价格争端问题分析 50.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贸易壁垒分析 51.中国汽车出口的策略问题探讨。 52.外资商业进入广东(广州)市场状况及影响研究 53.广东省家电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54.欧盟反倾销对广东省出口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国际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选题及写作要求

国际经济学论文写作要求 下面主题中任选一个写,题目自拟: 1.美国碳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2.中国与某国某产业产业内贸易现状 3.我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4.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字数3000字,格式见后面本科生论文撰写规范与要求。封面见后(一定要严格按照此格式做,此要求未达到者视为文章无效,判不及格),要求交电子版和打印版。 要求:正文内容要包括中文摘要,3-4个关键词,正文,10篇参考文献。 摘要写法:摘要里面要写清楚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思路,以及研究的基本结论。主要是让老师能在短时间里面了解你所写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用名词,主要是在你的文章中最反映核心思想的几个词汇。 正文:大家一定要分为几个大的部分。一般是现状,问题,对策。 每一大的部分,根据你的思路,在细分几个小的部分来阐述,要有条理。 内容的要求:你写作的内容应该是近5年的最新情况,写的内容脱离现在的最新情况的视同抄袭,判不及格。严格杜绝抄袭,杜绝错别字,错误的标点符号,乱用中英文人名,如果出现大量的这种错误,判不及格。 (注意,抄袭行为是很容易识别的,比如错字错句照抄,文章思路前后不连贯,内容陈旧,对策与问题分析不一致,一看就能知道是否抄袭,请大家认真对待)。 文章每一部分要紧扣文章的题目来写,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检查,以免偏题。 鼓励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提出的合理的判优。 建议大家在写完之后,好好检查几遍,发现措辞用句不当之处,另外,能用一句话写的坚决不能用二句话,文字一定要精练,这样才能有内涵。 最后,请大家至少在将10篇参考文献阅读3遍以上以后再写。

本科生论文撰写规范与要求 一、论文格式规范 一份完整的论文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题目 (二)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三)正文 (四)参考文献 分述如下: (一)题目 论文题目应力求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论文欲解决的问题和学科特点。题目长度一般不超过20个字,如确有必要,可用副标题的方式予以补充。 (二)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以精练的文字对论文的内容、观点、方法、成果和结论进行高度概括,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自成一篇短文。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置于前页; 关键词(也叫主题词),反映论文内容主题的词或词组,一般3—6个。中文关键词放在中文摘要的下面,外文关键词放在外文摘要的下面。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 (三)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个紧密相连的部分。 1.绪论(即概述或引言或前言等) 绪论是论文的开头,应阐述课题的来源、要求、意义,完成任务的条件,将 采取的对策、手段、步骤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2.本论是正文的主体,它包括文献资料的综述,该课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案的论证与比较,结构设计等有关问题的讨论和应采取的措施等。 3.结论 结论集中反映论文的特点、结果和理论见解,撰写时要简明扼要,用词严密,留有余地。结论主要反映当事人的工作成绩,属于他人的已有结论应当少提。要 实事求是,切忌言过其实。

微观经济学练习题生产理论

生产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厂商 2、生产 3、生产函数 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5、技术函数 6、一种变动要素投入的生产函数 7、总产量 8、平均产量 9、边际产量10、边际规模报酬递减规律11、等产量曲线12、边际技术替代13、边际技术替代递减规律14、等成本曲线15、“脊”线16、生产的经济区域17、最优投入组合18、等斜线19、扩展线 二、单项选择题 1、生产函数表示:() A.一定数量的投入至少能生产多少产品 B.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最多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 C.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D.以上都对 2、生产函数Q = f(L,K)的TP为正且递减时,MP可以() A.递减且为正B.递减且为负 C.为零D.以上都有可能 3、生产函数Q = f(L,K)反映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 A.开始于AP2曲线的最高点终于MP2为零处 B.开始于MPl曲线的最高点终于AP2曲线的最高点 C.开始于AP2曲线和MPl曲线的相交处,终于MPl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D.A和C都对 4、“凡是齐次生产函数,都可能分辨起规模收益”这句话() A.正确B.不正确C.可能正确D.不一定正确 5、假定生产函数Q = f(L,K)=K2L2,则生产函数所表示的规模报酬()A.递增B.不变C.递减D.不一定 6、在总产量、平均产量何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 A.总产量首先开始下降B.平均产量首先开始下降 C.边际产量首先开始下降D.平均产量下降速度最快 7、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提前条件是() A.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保持其他要素不变 B.按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不一定按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D.以上都对 8、如果某厂商增加1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减少3单位资本,而仍能生产同样的产量,则MRTS LK 为()

管理经济学2018版第一章 导论

管理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决策科学的分析工具,使一个企业组织能够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在面临的各种约束之下,最有效地达到自己既定目标的科学。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两个要点: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与资源配置有关的管理决策问题。管理经济学以经济理论和决策科学的分析工具。 对经济环境的科学分析来自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中,对企业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企业微观经济环境,因此管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 管理经济学是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为企业的最优决策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因此管理经济学论述的展开是紧紧围绕企业的决策问题而进行的。所以管理经济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决策科学。所谓决策科学,就是研究决策目标的确定,如何在可供决策者选择的步骤和方法中优选出最佳的方案,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科学。决策科学一般应用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 管理经济学解决的是与资源合理配置有关的决策问题,主要是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 企业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1)明确企业面临的问题;(2)确定企业目标;(3)列举解决企业问题的可能办法;(4)从列出的解决办法中选择最优方案;(5)执行最优方案。 正确的决策条件包括:明确的决策目标;较高的决策者素质;较充足的决策信息资料;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正确的决策准则:采取该项决策之后的情况比采取该决策之前有所改善。 上述关于决策过程的大部分内容是彼得~德鲁克提出。 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包括企业、家庭、消费者、市场等)的经济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说明市场经济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研究,是通过三个层次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的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看不见的手” 微观经济学主要采取个量分析方法,通过对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的考察,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研究。 微观经济理论的构建是以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在诸多假设条件中,有三个最基本的假设条件,即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和市场出清。 完全理性,即假定各经济主体(企业、个人)都是完全理智的,他们都以利己为目的,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完全信息,即假定各经济主体都能迅速而免费地获得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市场出清,即假定市场价格自由而迅速地上下变动,足以对供求变化做出及时反应,从而导致供需总是处于相等的状态。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1)目的不同。微观经济学是为解决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理解价格机制如何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的,其目的是解决企业的决策问题而提供经济分析手段。(2)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试图描述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不涉及该怎样运行的问题。管理经济学主要是规范性研究,试图建立一系列规则和方法以实现特定的目标。(3)假设条件不同。管理经济学一般不事前假定其效用函数,而是根据观察到的经济主体的选择,在理性条件下,推断其效用函数或者利润函数,并进一步做出预测。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理论:需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