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速增长,核武器也取得了优势.美国开始确立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首先采取对苏的强硬政策。另外,美国大选、党派斗争以及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的作用等都对美苏冷战起了推渡助澜的作用,两大阵营中的其他国家也在中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6.冷战是美苏国家利益之间的斗争。战后初期,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已交织溶合在了一起,社会制度作为国家利益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使冷战因素更加错综复杂,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强大,双方矛盾和斗争更具实际意义。随着意识形态制度化的进一步加强,它成为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斗争意味着两种不同制度的斗争,从而大大加剧了冷战的激烈和残酷程度。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结构和对外政策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使双方的国家利益存在着深刻矛盾和冲突,因此最终促使世界分裂,导致两大阵营的形成。阿瑟?小旋莱辛格在《冷战的一些教训》一文中认为:美苏两国是站在根本对立的原则基础上的,他们在人权、个人自由、文化自由、对文明社会的作用、历史发展的方向以及人的尊严这些重要的问题上的分歧使他们分裂,每个国家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永远的和不共戴天的敌人。从国际关系上看?双方逐渐形成战略上的对峙后,都倾其国力、不惜毁灭世界进行争夺。尽管导致冷战结束的原因是由于戈氏的改革放弃了这种意识形态和苏联的最终解体的。但俄罗斯在政治上实行了多党制、经济上也实行了私有制之后.美俄之间的冷战在实际上仍以新的形式而继续存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东扩,美国顽固地坚持布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表明.与意识形态相比,国家利益更为重要。

苏联的解体宣告了冷战的结束,从内因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以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苏联模式”存在的弊端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如政治上的专制、经济改革的失败、对外扩张的受挫、民族矛盾的尖锐等等,在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和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这也是一个漫长的和平演变的过程。丽从外因看,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遏制战略虽对苏联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西方的影响是次要的和辅助性的。

AbouttheOriginoftheColdWarbetween

theU.S.A.andtheSovietUnion

SHENYi

(Ⅳi略幻C讯“村i挑Sf^椰f?Ⅳm960315000,(冼抽口)

Abstract:ThecoldWar—aformofant890nismandallhostilitiesapartfromwar,becameahistoricwordwiththedisintegrationoftheSovietUnion.Today,peopIecantakeitintoacarefulconsiderationabouttheorigin,qualityandfunction.【)eepanalysiscanhelpusunde卜standthepastbetter;leadustofacetherealitycalmlyandtomeetthefutureactively.

Key啪rds:theColdWar;origin;reflection

一68—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作者:沈毅, SHEN Yi

作者单位:宁波慈湖中学,

刊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1,""(2)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苗杨.MIAO Yang"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25(3)

"冷战"以来,出于不同需要,东西方政客及学者们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西方国家最早以美国为主,后加入英国等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对冷战的责任划分上观点亦有所变化;东方国家最早以前苏联为主,其解体前后观点变化较大;而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也有所关注.冷战起源研究的相关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冷战思维"仍对当今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冷战起源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位论文杜辉苏联对意大利外交政策(1943-1947)2005

1943-1947年苏联对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形成是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东欧的政策,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等国的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质是苏美两国在欧洲进行势力范围的争夺.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的内容.其中,引言部分主要是介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正文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包括1943-1947年苏联对意大利外交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历史影响及其与欧洲冷战起源.在此基础上的结语则是对全文进行的总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目前现有资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归纳、对比与比较的研究方法,就1943-1947年苏联对意大利外交政策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3.期刊论文张曙光英国与冷战的起源-管理观察2009,""(12)

以客观求实的态度研究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随着战争的结束,英国与苏联间共同敌人的消失,英国与苏联间的同盟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两国间的矛盾开始扩大.正是基于此,美国主张对苏联进行遏制,并试图把美国引向"反苏"的道路,提出了.联美反苏"的政策,可以说英国对于冷战的起源有其特殊的作用.

4.期刊论文薛冬霞试论1946年2月9日斯大林演说与冷战起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2)

斯大林于1946年2月9日在莫斯科选区发表的竞选演说并非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和"苏联发出的‘冷战'信号",而是斯大林运用列宁危机和总危机理论来分析二战的起源,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做出的一种判断,并无挑起"冷战"之意.从战后美苏力量对比;斯大林希望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的愿望;斯大林在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后的反应和苏联战后的外交实践四个方面就可以说明这种观点与历史事实是相矛盾的.

5.学位论文卢丽丽从租借法案的终止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战后英美关系的经济视角2004

该文主要从英国的角度阐述了战后初期英美经济关系.通过对一系列重大经济事件如英美财政协定、马歇尔计划考察,文章说明了战后初期英国在经济上对美国有某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源于战时租借法案的实施,而战后初期的英国经济困难则加深了这种局面.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分析了由于战时租借法案的实施造成了英国对美的经济依赖,从而在战后初期美国突然停止租借法案和本身财政恶化的情况下,英国要进一步寻求美国的援助.1945年底,英美财政协定签订.但财政协定的实施和自由兑换的实行却造成了英国经济的再度恶化.第二章论述了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英国的初步反应.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英国一方面实施海外收缩战略,另一方面进一步争取美援.而此时由于美苏矛盾的发展,美国意识到必须要振兴西欧的经济才能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并得到英国的积极响应.第三章介绍了美国对外援助法的通过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3日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7月,英美签订了双边协定,为马歇尔计划在英国的推行铺平了道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但也加深了英国对美经济依赖.该文认为从租借法案的停止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战后初期英美经济关系体现为英国依赖、追随美国,这种依赖关系在促进英国经济恢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英国的地位,也为巩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冷战阵营打下了基础.此外,英国在这一过程中仍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但这种作用与影响是有限的,无法改变其依赖、追随美国的最终事实.

6.期刊论文毛锐.于翠萍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新研究综述-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2)

1991年以来,随着前苏联解体、部分档案的解密,国内外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美国史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1.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2.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3.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以下新观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7.学位论文汪诗明论1951年《澳新美同盟条约》2006

本文主要论述澳新美同盟的起源、缔结及其对三国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影响。全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从学术的角度阐明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澳新美同盟研究的学术动向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说明了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的研究路径;最后对本课题研究所援引的资料情况做了一番简介。

第一章探讨了澳美防务关系的起源。本文以1908年美国大白色舰队访澳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这一事件对澳英、澳美关系的影响,认为这是一次潜在意义和长远影响远大于现实意义和影响的访问,因为这是澳大利亚第一次公开和明确表示欢迎美国势力出现在太平洋,它描绘了澳美防务关系未来发展的蓝图。

第二章把太平洋战争与澳美防务合作范式的建立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太平洋战争期间澳美战时军事同盟关系的建立,不仅有效地打击日本侵略势力,而且在合作过程中所建立的友谊与谅解成为两国未来关系尤其是防务合作发展的基础。本章最后还论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澳美之间的不和谐关系。

第三章解析了《堪培拉协定》对澳美关系的影响。说明了《堪培拉协定》出台的原因以及英美对此协定的反响。指出澳新对自己在同盟机制中地位和权利的不满以及限制美国对西南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垄断是澳新缔结双边协定的主要原因。这一协定在维护澳新两国在本地区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与澳新两国关系的疏远。

第四章考察了联合国的建立对澳美关系发展的影响。本章认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就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与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战略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澳大利亚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联合国的成立。但澳美在大国否决权、联合国大会的权力、对殖民地托管等事务方面有不同的声音,加上美国国务院对伊瓦特的个人风格成见较深,所以,旧金山会议的召开为澳美两国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五章围绕战后初期澳美马努斯基地使用之争来探讨两国在防务合作方面未达成共识的原因以及对两国关系发展的影响。认为澳美在马努斯基地使用问题上的不欢而散在战后两国防务合作关系进程中的作用是极其微妙的。表面上看,它给澳美防务合作带来不利影响,但实质上它加速了澳美防务合

,盟国所给予援助与配合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参与朝鲜战争的意义不仅在于这是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澳美双方的首次防务合作,而且使得二战后由于诸多分歧而给双边关系带来的损害变得无足轻重。因而,这场战争为澳美关系重新修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并为澳美防务同盟关系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第八章剖析了对日和约与澳新美同盟条约的关系。本章首先系统地梳理了战后美国太平洋政策的沿革,分析了美国制定对日媾和战略的背景。认为朝鲜战争以及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在美国决定对日媾和战略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炮制的对日和平战略理应得到包括澳新在内的盟国的理解与支持,而澳新双方把对日和平战略与地区防御协定挂钩,使得美国的对日和平战略的框定并非坦途。因此,在对日和约与地区防御协定关系上,澳新和美国都必须做出妥协,澳新有条件接受美国拟定的对曰和约,而美国也做出与澳新缔结三方防御协定的承诺。

第九章主要阐述澳新美同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澳新美同盟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澳新美同盟条约是一个妥协性的条约,因而在条约文本、实施细则和保障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这尤其令澳新感到不安。但美国的大国地位以及澳新双方有求于人的被动心态决定了同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是在美国设定的轨道中拉开帷幕的。美国在最低限度内满足了澳新双方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并成功地将澳新美同盟的宗旨拟定在反共产主义的冷战轨道。

第十章主要论述英国与澳新美同盟的关系。对丘吉尔执政早期要求加入澳新美同盟理事会以及最终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英国最终被挡在三方同盟之外的原因做了较为深刻的揭示:英国的无力东顾和漫不经心、澳新的主体意识和并无诚意、美国的执意反对和有意排挤是导致英国最终无缘三方同盟的重要因素。

第十一章对澳新美同盟条约的历史影响进行了总体评价。文中认为,澳新美同盟条约对缔约三方的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在美国那里,澳新美同盟条约是它在亚太地区构筑的反共产主义防御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会对美国外交和防御战略产生本质性影响。对澳大利亚人而言,澳新美同盟成为冷战时期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战略的基石。可是在新西兰人看来,缔结澳新美同盟与保持与英国的传统关系具有同等重要性,甚至后者在其外交和防务战略中更享有优先地位。

结束语部分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澳新美同盟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一是澳新美同盟的缔结折射了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政策发展的轨迹;二是澳新美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三是澳新美同盟是一个权力和义务并不均衡的同质性同盟。

8.期刊论文裴蓓冷战起源探析-华章2009,""(5)

关于冷战的起源已经不是热门话题,但是对冷战起源的探索仍然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二战后美苏实力的对比、英国角色的扮演、杜鲁门与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制度与冷战的关系,对冷战的起源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以期对冷战起源有更深刻的认识.

9.期刊论文丁鑫南关于冷战起源的多维度思考-黑龙江史志2008,""(16)

本文从三个维度(长时段的维度、具体时间的维度,数理统计的维度)研究自二战结束至冷战爆发这段时间内美苏两国的关系,希望以此来探讨冷战的起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由于美苏两个国家结构上的巨大差异,冷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从战时盟友到冷战对手,美苏两国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好到坏的过程,而美国正是使关系变坏的主要推动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美国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引起者.

10.期刊论文马建元冷战爆发原因剖析-考试周刊2009,""(51)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场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果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与动因的话,那么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则不仅为美、苏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

,而且充当了冷战的宣传工具.同时,势力范围的划分和争夺既是美、苏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又为"两极化"的国际力量格局创造了地缘条件.此外,还存在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所以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f14467939.html,/Periodical_qhsfdxxb-zxsh200102014.aspx

授权使用:南阳师范学院(nysf),授权号:b4d7b8c2-74be-4e60-8d9b-9dbe01300d5c

下载时间:2010年7月25日

第20课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课题:第20课美苏冷战 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总课时数: 40 备课时间:12.3主备人:范鲜锋审核人: 教学重点: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发展。 难点:理解美、苏冷战的实质。美苏关系不断变化的表现。 课前预习: (要求:预习时可参考基训前面知识网络及以下题目,且必须在书本中圈划出来,标注上去。) 2、完成本节课的课前预习题目。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平台运用 新课导入1、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提出战败后的德 国实施分区占领,会议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美苏冷战。板书课题 目标出示2、记住“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 实质。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 阵营对峙的形成,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预习指导 小组合作展示1、冷战开始的时间、标志。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3、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4、美国冷战的表现。 5、两次柏林危机的时间、结果。 疑难点拨 重点讲解 什么是冷战(1947-1991底)? 定义: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 战后,为什么会出现“冷战”政策?原因:. 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2、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民厌战,和平成为时代潮流,美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第17课 美苏“冷战” 教案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7课美苏“冷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性质和美苏争霸的影响 教学工具:教参及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精讲解疑——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步:自学讨论 (1)阅读观察 (2)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第二步:精讲解疑 (一)杜鲁门主义 1、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及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课件展示:杜鲁门在国会演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 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教师指出: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接着,美国有步骤地抛出了一个个冷战措施。一年后,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它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2、马歇尔计划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 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j 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到1949年底,美国已主持建立西德国家,德国由此正式分裂,北约亦正式成立。而东欧国家与西方的所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联系亦被切断。美苏的对抗最终形成。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美苏开展了激烈的核竞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从战后到朝鲜战争的结束,美苏之间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认真尝试去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美苏双方都是处于最为紧张和最为僵硬的对抗中。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开始缓和同西方的紧张关系。从1953年起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最终1955年美苏合作缔结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同年七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最高级会晤。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外交似是让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和平的曙光。但随后的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笔者以为,这正是由于双方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存在有一个最低的界限,即不发生热战。而这条底线,正是由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始终在最后时刻坚持了审慎原则。审慎原则是美苏尽管两极对抗,却始终未发生热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启示,美苏交往中的审慎原则也应该成为任何大国之间尤其是未来中美相处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冷战危机美苏审慎原则 在社会学中,理性原则是指行为体通常倾向于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目标或手段的行为选择方式。在经济学中,则强调理性是“经济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即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假定的,市场选择始终遵循着以偏好最大化为目标的明智计算。在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通常被假定为是理性的,在无政府状态下,

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保,通常总是致力于攫取一定的权力。经典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国家总是要无限制地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新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通常以安全为最终目标,因而并不总是无限制地追求权力,而只是追求达到保障其安全的权力为满足。总之,理性的国家在决策时,通常总是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行为模式基本体现了此种特征,他们在各个时期总是趋向于最大化地攫取权力,削弱对方,在全球各个层面展开争夺和对抗,并使人类长期面临着沦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危险。双方几乎利用了除直接热战之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和争夺。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美苏在诸多时刻走向“战争边缘”,但世界总体上还是保持了40多年的“持久和平”(long peace)。这当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美苏在冷战时期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同时,奉行了另外一种原则即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和克制的原则即审慎原则的结果。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现实主义通常遭人诟病,它被指责只强调权力政治,而缺乏道德关注。但国内有学者在考察了诸多现实主义者的著述后,发现,从古至今的现实主义者大多都有对“审慎”这一政治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关注,只是长久以来它被人们忽略了。通过对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今的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审慎原则的发掘和解析、总结,作者概括出了审

华师大版历史九下第20课《美苏冷战》word教案

历史:第20课《美苏冷战》教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下) 【内容标准】 (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试标准】 识记:冷战政策的含义;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中国加入的时间;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理解: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参见【内容标准】。 2、过程与方法:综合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世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教学要点】 要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重点:多极化与全球化。 难点: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冷战政策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背景——共产主义运动在欧亚的迅速发展;美国称霸世界野心的膨胀 目的——美国控制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打击对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表现: (1)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政策。 (2)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 (3)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正式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建立。二战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4、影响 导致了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容对峙局面,给世界局势、国际关系造成长远深刻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5、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美苏冷战结束。 【总结巩固】 要使学生认识到,霸权野心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威胁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是世界新格局的显著特征;世界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中,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需要互相合作,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 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导案)

第二节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第1课时 主编教师:李世界审核:张支利 使用教师:使用时间: 【当堂检测】一. 【课标要求】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铁幕演说”;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经过及具体内容;记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及影响;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概括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初步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实质的探讨,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和《二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片、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的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形成过程的整体和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观察历史,从而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通过对两极格局的国际经济政治影响的学习,认识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二、难点:什么是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杜鲁门主义 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2)铁幕学演说。丘吉尔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呼吁英美结成同同盟,共同对付来自苏联的危胁,这是冷战的信号,由此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3)希、土危机。希腊、土耳其发生政治危机,英国要求美国立即向希腊提供援助。美国从自身利益考虑,把援助希、土当做是一个打开更广阔局面的机会。冷战由此开始。 (4)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二战后,急剧膨胀的实力使美国力图充当世界的领导者。把苏联看成是它称霸的妨碍,于是开始向“遏制苏联”转变。 2、主要内容: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以“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极权政体”,“遏制共产主义”、“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国情咨文。 3、后果:(1)在欧洲,1947年5月22日,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美国控制了希腊、土耳其,同时加紧筹划建立联邦德国。 (2)在亚洲,继续大力资助蒋介石在中国扩大内战,逐步放宽对日占领政策,扶持日本成为在远东遏制“极权主义”的重要阵地。 4、影响: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也标志着长达40多年的冷战全面展开。 二、马歇尔计划: 1、背景:1)战后欧洲遭到严重破坏,西欧呈现一片衰落破败的景象。2)社会矛盾激化,工人运动此起彼伏。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的影响扩大。4)美国担心整个欧洲出现大规模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经共产党造成在动乱中夺取政权的机会。

部编 人教版 九年级下 第16课 冷战 教案

第16课冷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了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进而认识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冷战的表现和争霸的三个阶段;通过评价冷战,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体会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影响,认识到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美苏争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著名香港乐队Beyond创作并演唱了《AMANI》这首歌,抒发了对和平长久的渴望,也警示了人们必须要以自己的努力斗争来争取和平。歌名“AMANI”源于非洲语,是“和平”的意思。歌词中,“NAKUPENDA NAKUPENDA WE WE”是“我们爱你”的意思,“TUNE TAKE WE WE”是“我们需要你”的意思。在当今社会,世界依旧存在不和谐音符的根源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冷战》,了解那段既缓和又紧张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一)冷战的发生 1.材料展示: 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中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斯大林在一次谈话中进行了回击,他说丘吉尔“是要在盟国中散播纠纷的种子”,“是号召 同苏联进行战争”。 教师讲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二战后美苏关系变得紧张。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暗示社会主义带来的威胁,而斯大林的指责也预示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的到来。这则材料向我们证实了美苏盟友关系开始破裂,而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开启了美苏“冷战”的时代。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冷战的相关知识。 师生归纳: 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敌对,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目的为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冷战教案

第12课冷战局面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二、难点:什么是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深刻地揭示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二战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冷战”的对手,美苏争霸、两极格局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主要就是从“冷战”兴起的背景、标志和表现三个方面来讲述这一巨大变化。

一、背景(原因): 教材提到,二战后初期,美国改变与苏联的战时合作政策,转而实行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这里“冷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既要“战”,又要“冷”呢? 二、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1、为什么要“冷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 2、为什么要采取“冷战”的方式?(人心厌战,渴望和平;美苏双方势力相对平衡) (过渡)美国是“冷战”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但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却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序幕:“铁幕演说”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受到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热情接待,在杜鲁门的陪同下,丘吉尔前往富尔敦市发表了一篇精心准备的演说。学生结合小字理解丘吉尔的讲话。 在这里,“铁幕”一词的意思是什么?丘吉尔为何要使用“铁幕”一词? 丘吉尔所说的“铁幕”,实际上是指苏联对东欧各国实行的“高压控制”。丘吉尔选用“铁幕”这个词语,反映出他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视。 (过渡)丘吉尔的这篇“铁幕演说”,实际上是美国借丘吉尔之口发出的第一个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随着这个信号的发出,一系列具体的“冷战”措施也就相继出台了。 四、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终于公开向苏联摊牌,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因此,杜鲁门主义既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杜鲁门宣称要遏制苏联,维护美国的安全,稳定资本主义,维护“自由世界”免遭“极权统治”的威胁,这是他的真实意思吗? 战后美国随着经济、政治、军事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也随之急剧膨胀,但苏联的强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都成为美国称霸计划的重要障碍。很显然,美国这时推出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以维护美国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为借口,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而已。 (过渡)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已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一新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1)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从福利制度分析美苏冷战美国胜利的原因【千人智库推荐】

从福利制度分析美苏冷战美国胜利的原因 研究证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福利制度优于苏联,是美国获得胜利的原因之一。这是通过分析福利制度对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而得出的结论。 1991年底,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在与美国的长期冷战之后土崩瓦解,美国赢得了胜利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运用“自我肯定需求”“认知膜”等新概念,分析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社会福利制度变动情况及利弊得失。高质量的社会福利制度能使社会财富更多的为一般民众所拥有,使民众感受到社会平等,满足人民的自我肯定需求,进而增强认知膜,以及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最终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崩溃。 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财富流动的重要一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苏联的社会福利建设总体低于美国。其一,消费品较为匮乏且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民众对其越来越高的需求。另外,人民享受的福利质量较低。而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分配工作,使得福利体系中缺乏失业与就业保障,导致各地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人口,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福利水平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提升的后果是使苏联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根本改善,民众的自我肯定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苏联民众因为对国家提供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其成为缺乏风险预期与风险意识的理性匮乏群体,为后来的苏联剧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美国社会从不公平走向相对公平。美国福利制度优于苏联,从

两个“有利于”中分析,“是否有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苏联的多民族化与分配不平等,苏联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苏联社会从相对公平走向不公平,也只对影响到了这两个“有利于”的有利地位,最终影响了冷战的结局。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S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第20课 美苏冷战华师大版习题精选七十九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第20课美苏冷战华 师大版习题精选七十九 第1题【单选题】 二战后,美国提出的“冷战”是 A、欧洲用经济手段,亚洲用军事手段对抗 B、从政治,经济,军事诸多方面全面手段对抗 C、战争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对抗形式 D、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勾结—敌对—联合—冷战—对峙—牵制”适合用来概括近现代的( ) A、美日关系 B、美俄(苏)关系 C、英美关系 D、英法关系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关于马歇尔计划,时任美国总统特别顾问的克利福德曾说过,“我们担心的不是市场,而是预防苏联扩大其控制范围”.据此可知,美国推行该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于( ) A、经济援助 B、称霸世界 C、造福各国 D、追求互利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在此背景下,美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召开雅尔塔会议②对苏联展开全面冷战③实施马遏尔计划④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是( ) A、西德建立 B、华约组织建立 C、1948年柏林危机 D、1949年北约成立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图片能反映一个时期的政治和军事。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1947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成立《华沙条约》签字仪式 A、美国的霸权主义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二战后初期,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邱吉尔的“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浅谈冷战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浅谈冷战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1.前言 烽火连烟的世界大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奋战下结束了,但世界人民并没有迎来和平,战火仍然在肆虐,世界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海之中。随着大战的结束,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拉开帷幕,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在大战后终于开始了,这是一场以小国为牺牲品的大国政治对抗,这场没有大国直接战争的对抗波及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它为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冷战。 2.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出了社会主义之花,但也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埋下了火种,随着大战的结束,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终于在1947年拉开的对抗的序幕,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这场波及世界的对抗被称为“冷战”。[1] 2.1冷战原因及过程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进入恢复时期,而在战争期间强大起来美国和苏联却开始为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而对抗,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 2.1.1冷战原因 在世界大战时期,美苏有共同的敌人,有共同的利益,但随着大战结束,敌人被消灭了,利益冲突突显出来了,加上制度的不同,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的战略意义的根本冲突。[2]因此,战后苏美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上升,导致了冷战。 2.1.2冷战过程 1945年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前者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与苏联关系紧张,后者的资产阶级政府则在共产党游击队打击下摇摇欲坠)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同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成为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3]到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其间,冷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苏联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由于美国的本土没有经受战争,并且还利用战争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而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百废待兴。因此,这时期内美国占据主动,苏联相当被动,实力不足以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因此,苏联期望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但同时又在对外扩张。例如: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961年柏林墙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尽管苏联对外扩张,但美国仍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占据优势。 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美国由于陷于越战,对自身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而且石油危机及资本主义内

第20课 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第20课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十堰市第十八中学王友权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知道杜鲁门主义等史实。 (2)了解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形成的内容。 (3)了解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2、能力培养: (1)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归纳冷战的大致进程,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理解美苏冷战是美苏两强争霸世界的实质。 (2)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社会安全和进步的威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二战的影响,学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重点】 对美苏冷战过程的大致了解。 【教学难点】 分析冷战爆发的必然性和冷战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一、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自主学习】 1、出台的时间:年3月。 2、主要内容: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3、意义:标志着美国推行的开始。 4. 本质: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合作探究】 二战后的美国为什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二、两大阵营对峙(“冷战”对峙) 【自主学习】 1、美国方面:实施战略,对苏联推行全面的“遏制”政策。为稳定和复兴欧洲,美国政府推出了“”。 2、苏联方面:为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联合东欧先后建立了“情报局”和“经互会”,形成了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抗。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北约建立的时间是:年4月;华约建立的时间是年5月。 【合作探究】

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

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 纵观历史,在正常情况下,人类通过任何活动想达到的目的无非两个字:“利益”。这种利益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等。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各取所需,你得到你的,我得到我的,就算有些利益冲突也可以经过协商、谈判等手段得以调停。冲突的结局通常情况下,都会有实力稍弱一方的妥协并割让一定的利益作为结束。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保全更多自己的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是没有想到割让只能解一时之急!当两个利益集团实力相当或没有一方愿意主动放弃的话,那么一定会有一方通过某种手段使对手被动放弃。这种手段就个人利益冲突来讲,轻者对搏公堂,重者大大出手;对于阶级利益冲突,轻者罢工游行,重者革了你的命;而对于国家利益来讲,解决的办法往往是通过战争。抛开古代战争不说,就说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推动了美国对全球扩张的重要步骤,可谓有这重大的利益。所以宏观来看,美苏冷战就是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利益集团之间那不可调庭的利益冲突所引起的。下面我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各方的利益冲突。 在分析利益冲突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强调以下什么是美苏冷战,以及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当然也是从利益的角度。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后不久,美国在科技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兴工业的发展方面都迅速赶超欧洲,引领着全球的资本垄断化。特别是在一战后,欧洲整体实力下降,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纽约一跃超过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此时苏联在经历卫国战争和早期的外交努力后,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国外环境相对缓和,开始放手国内的经济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通过“五年计划”使得国内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从上可知,在二战前,美苏的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前两位,并且综合国力也位居前茅,两者都拥有强大的生产力和争夺霸权的实力。二战使得西欧列强损失惨重,实力大损,在世界范围的势力迅速萎缩,并且,英法等国忙于对付战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自顾不暇,无法与美苏的任何一方对抗。与此相反,美国大发战争财,在战后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同时在盟军中其了主导作用,并建立了一支规模约一千一百万的强大的军队,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且是当时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些都为美国称霸奠定了基础。而苏联方面,除对外援助外,与美国有着惊人的相似。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苏联对于二战盟国的胜利作出极大的牺牲和贡献,并帮助解放了东欧国家,其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再者,苏联在二战中也建立一支同美国规模相当的军队,在东欧各国及亚洲地区保有驻军,并且获得了最大份额的战争赔偿,战后经济恢复较快,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从此以后,形成了东、西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而处在相互敌视状态。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简而言之:美苏在二战后都实力大增,两国皆想争夺世界霸权获得更多利益。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这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虽然两大集团之间没有直接响起枪炮声,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将这种状态称为“冷战”,以区别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 之所以采用冷战的方式来打这场战争,恰恰是美苏之间达到了一种利益共识,因为如果进行热战,真刀真枪的打起来势必会给全世界带来新的灾难,届时不仅劳民伤财,更重要的是还会给本国带来严重的利益损失,不但没有得到利益反而两败俱伤,还有可能让其它国家趁虚而入,渔翁得利。而通过冷战的方式不仅可以在两国之间决出个雌雄,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因为战争带来的利益损失,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两国不用热战而用冷战的原因。 说完了利益共识,下面就该说说利益冲突了: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教案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冷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和影响;了解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德国的分裂;了解北约与华约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的长期对峙,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会威胁到世界和平与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冷战的发生、北约与华约对峙 教学难点:冷战的含义、冷战发生的背景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历史照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教师出示材料: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 师:同学们,请看历史照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说一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是什么关系。 生:并肩作战的盟友。 师:斯大林的话说明了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斯大林预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的关系可能要发生变化。由于意识形态和各自利益的不同,美国和苏联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

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英、苏等国分别控制了原来被轴心国占领的地区。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美苏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那么,美、苏是如何对抗的?它们的对抗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冷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含义和冷战发生的背景。 归纳总结:(1)冷战的含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发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欧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一落千丈,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政治、军事力量大增,成为当时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东欧、亚洲、拉丁美洲诞生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绊脚石。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和影响。 材料一: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材料二: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危害着美国的安全……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着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 设问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提示:美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领袖。 设问2:材料二中“极权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干涉他国内政以什么作为幌子? 提示:“极权政体”指的是苏联。美国常常以“维护世界和平”“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 设问3:杜鲁门的言论说明美国要推行什么政策? 提示:美国要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归纳总结:(1)杜鲁门主义的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从而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杜鲁门主义的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