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4、字母:

声母代表字为“字母”。“字母”不同于反切尚自,它是比较固定的用字。古代音韵学家将他们分析汉语声母所得出的所有声母的代表字,即“字母”,按照五音分类列成一个表,即字母表。

5、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

6、五音: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上将声母分析为五音,即:喉、牙、舌、齿、唇。此外舌音又分舌头、舌上,齿音又分齿头、正齿;后来又加上半舌、半齿,于是就有七音、九音的概念。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就已经按照五音进行分析字母的发音部位了。

7、清浊:

从语音学上来看,清与浊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声带颤动不颤动。明代音韵学家方以智所谓用力的轻重,也许是指的声带的作用。发音时声带颤动就是重,即浊音;声带不颤动就是轻,即清音。二是送气不送气。音韵学上所谓“初发声”(清)是指不送气,“送气声”(浊)是指送气。此外,它还涉及阴和阳,这是指声调的阴阳。阴调为清,阳调为浊。关于清浊,古代还有更细的分类,“清”又分为“全清”和“次清”,“浊”也分为“全浊”和“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全浊”: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在音韵学上,“全清”-- 可以单说“清”;“全浊”—可以单说“浊”

因而,“清浊”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广义:“清”包“全清”、“次清”;“浊”包“全浊”、“次浊”

○2狭义:“清浊”→“全清”、“全浊”/“次浊”→“清浊”(《韵镜》)

8、声类:

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清代陈澧最先进行这项工作,他在《切韵考》中将归类后的每一类省称作“声类”如:都类:都丁多当德冬

这些反切上字同代表[t] 这个声母。称作“都”类。陈澧分为40类,黄侃分为41类,高本汉、白涤洲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分为51类、赵元任、李方桂分为37类。

第四节关于韵母的概念

9、韵、韵母、韵类、韵部、韵目、韵摄

(1)韵:

是包含了韵腹、韵尾、声调的单位;韵与韵母是不同的,韵只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韵母还要区别韵头,因此韵的概念比韵母的概念要大。但是韵和韵母的区别除了不计韵头介音之外,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韵还要区别声调,而韵母则不需要区别声调。

(2)韵母:

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音质成分。韵母可以进一步分析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3)韵类:

在音韵学上,韵类本来是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声类则是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韵书中,每个韵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表示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如《广韵》的东韵,反切下字就分成两类。这就是说,韵类不仅区别韵头,而且还要区别声调,可见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一个概念了。

(4)韵部:

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是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是比韵母和韵更大的概念。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讲《诗经》用韵就分古韵为二十九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中都包括那些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字。《广韵》分二〇六韵。而在上古,仅有二十九或三十个韵部。

(5)韵目:

韵书里的韵的标目,就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平水韵》里的平声先韵,它包括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的许多字,如“先、烟、玄”等。这些同韵字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拿来作为这个韵的代表字,而传统韵书上习惯用了“先”字,并将这些同韵字称做“先韵”,“先”就是一个“韵目”。《广韵》二〇六韵,就用了二〇六个代表字作韵目,这二〇六韵的代表字就叫“韵目”。所以“韵目”实际上和韵是一致的。(6)韵摄:P38

一个比韵部更大的单位。它指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一组“韵”。比如,“效摄”包括“豪、肴、宵、萧”四个韵部(包含其平行的上去声韵,一共是十二个韵)。所以韵摄在关于“韵”的概念中,是个最大的概念。

10、开合:P38(在音标输入中泪洒桌面)

音韵学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合”两大类。

合(即合口)是指韵头是[u]或者韵腹是[u]的韵母,但是在古代,[i]和[u]可以同时做韵头,(以i 和u同时做介音的也算合口);反之都归为“开”。也就是说,韵母中只要有[u]的就是合口呼,没有的就是开口呼。古代开合口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圆唇/不圆唇的区别。

等韵图在处理开合问题的办法就是分成两个图

11、阴声韵:无韵尾和以元音为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以鼻辅音[-m][-n][-?]为韵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母。

这里所谓“阴声韵”和“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如阴平、阳平)

毫无关系。

12、对转、旁转:P43

汉语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是指在主要元音保持相同的条件下,韵尾发生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变化。从阴声韵→阳声韵 / 阳声韵→阴声韵,只是韵尾发生变化,主要原因一般是必须相同的,这样统称为“阴阳对转”。

另外还有韵尾保持相同的条件下,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变化,叫“旁转”。

其中“对转”的现象尤其普遍,古代称作“阴阳对转”,之所以不叫“阴阳入对转”,是因为古人把入声韵归到阴声韵里。

第五节关于声调的概念

13、四声:

古代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四声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4、调类:

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某一种方言里的字调归类的情况,即按照实际读音分类归纳的结果/声调的语言中声调的类别。古汉语的调类有四个,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的调类有五个,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15、调值:

有声调的语言中各调类的实际读法,即字音的高低升降。两个不同的方言,字调的分类法(调类)可以相同,但每一调类的实际读法(调值)却可以不同。如北京语音的阴平读高平调,天津话的阴平读低平调。

16、四角标调法:

古代一种标注声调调类的方法。利用在一个汉字的四个边角处标上符号的做法来进行标类。(区别于五度标记法)

17、舒促:

从另一角度给四声分的类:平上去三声总称为舒声,入声单称为促声。

舒,是舒缓的意思,平上去三声相对于入声来说音节比较长,所以叫舒声;

促,是急促的意思,入声有塞音韵尾,音节短促,所以叫促声。

舒促同时也是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区别。因为在区别这三类韵尾的时候,阴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调即属于入声韵。

18、平仄:

是诗韵当中的概念,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

诗韵里把平声跟仄声相对看待,诗的格律主要由平仄来决定。

19、曲部六韵:

是在阴、阳、入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而得。因为是明代戏曲理论家沈宠绥为分析元曲押韵的韵部而设立的,故称为曲韵六部。沈氏把韵尾分成六类:

鼻音,收-?;抵腭,收-n;闭口,收-m;

噫音,收-i;呜音,收-u;于音,收-y。

除此之外,还有“有音无字”一类,实际上是零韵尾。总共应该算七类。

到了清代,毛先舒《韵学通指》、戈载《词林正韵》先后对沈宠绥的说法加以修订,加上了入声韵,成为以下六类:

穿鼻,收-?,-k;

抵腭,收-n,-t;

闭口,收-m,-p;

展辅,收-i;

敛唇,收-u;

直喉,收零韵尾-?。

第六节等韵图

20、等韵图:

等韵图的性质也就是一种声、韵、调配合表,只不过它是古代等韵学家制定的一种古音的声、韵、调配合表。最初,等韵图是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的。反切上字表示声母,下字表示韵母和声调,等韵图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把每个反切的声、韵、调分析出来,制成音节表,每个反切所表示的字音都反映在图表里。

21、轻、重: P56 小册P96

重表示开口,轻表示合口。此外还有“重中重”“重中轻”“轻中轻”“轻中重”等概念,具体内涵不清,但一般而言,凡是“重”字开头即为开口,反之为合口。

22、四呼:

指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也是按韵头的不同为韵母分类。这些名称在明代就有了,但到了清代的潘耒《类音》才正式确立纯粹从唇形的分析将韵母分为“四呼”。

23、等:(请根据现代语音学知识,举例简述传统音韵学中“四等”的概念)小册P96

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音韵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性质比较复杂,用现代语音学来看,它主要是分析韵母的。按原理来说,每个韵都有开合各四等。“等”是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的发音状况的差异而划分的类别。

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中有“四等轻重例” :四等的区别,在于声音的洪细。

清江永《音学辨微》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说,一二等韵没有[i]介音,所以声音“大”,三四等韵有[i]介音,所以声音“细”,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一等韵稍前稍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稍小,所以“次大“,四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三等韵更前更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最小,所以“尤细”。

等与声母也有关系。因为声母、韵母有一定的配合关系。等韵图中,轻唇音只出现在三等韵,舌头音只出现在一四等,舌上音只出现在二三等,齿头音没有二三等,正齿音没有一四等,日母只有三等。

24、摄(十六摄):P59

等韵学家把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原则,把古音——主要是《广韵》的韵母系统归纳为若干大类。一般是将《广韵》的206韵归纳为十六摄。

“摄”即“统摄”,以少持多。如“元”、“寒”、“山”、“先”、“仙”等韵,韵腹比较接近,而且都收-n韵尾,归为山摄。

“十六摄”分别为: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每一摄包括的韵数是不等的,小摄仅包含三个韵→假摄;大摄则包含三十二个韵→咸摄。

韵摄的归并主要还是根据韵尾相同。

十六摄反映了宋元以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后来的曲韵“十三辙”就是在十六摄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归并起来的。十六摄则是四十三转的演变和简化。

25、转:P59 (为什么一定要区分“转”的概念呢?)

等韵图里的“转”,就是辗转的意思,指声母与韵母辗转相拼,拼出一个字音。

“转”有内外之别,凡是有二等韵的摄叫“外转”,反之就叫“内转”。

第三章:《广韵》音系

1、《切韵》:

作者署名陆法言,其实是由隋代八位著名学者相聚讨论各家韵书得失,拟定一部新韵书的网目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经陆法言记录下来,并在其四十余岁时终于编纂成书。

2、《唐韵》:

唐玄宗天宝年间孙愐等人奉命增补《切韵》,更名为《唐韵》。

3、《广韵》:

北宋真宗景德四年至大中祥符元年剪陈彭年等人奉命修订,更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是在唐代《唐韵》的基础上增订、重修而成,而《唐韵》又是在隋代《切韵》的基础上增修而成。《切韵》和《广韵》虽然有收字多寡、韵目名称及分韵书目等的不同,但其整体音系是一致的,所以说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韵书。其中“广”就是扩大、扩充的意思。

《广韵》按照“卷”“韵”“小韵”这三层结构来编辑;首先根据声调来分卷,各卷中再按韵腹、韵尾分为若干韵;再次各“韵”中按照声母、介音分为若干“小韵”。

(1)《广韵》的来源

(2)《广韵》的体例

(3)《广韵》的版本

4、《集韵》:

北宋仁宗景佑四年,即公元1037年,在《广韵》问世29年后,丁奉等人奉命编纂另一部《集韵》。这一次对其反切用字做了较多的变动,已经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当时的语音特点了。所以,《集韵》的语音系统与《切韵》、《广韵》已经是不完全一致的了。

5、小韵:

《广韵》按照“卷”“韵”“小韵”这三层结构来编辑;首先根据声调来分卷,各卷中再按韵腹、韵尾分为若干韵;再次各“韵”中按照声母、介音分为若干“小韵”。换言之,每个小韵内的所有字都是声、韵、调都完全相同的同音字。

·小韵字:

实际上是表示同音字的概念。每一个小韵字都是同音字的代表字。同一个韵里的字又按照声母或者介音的不同分开排列,在同韵中凡是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的字,就归在一起,合为一个同音字组,用小圆圈隔开,唐人把这种同音字组叫做“小韵”,后来也有人管它叫做“纽”。

6、陈澧:

19世纪的文学家,音韵训诂学家。在音韵方面有重要著作《切韵考》。他将《广韵》几乎全部的反切进行了分析。提出系联法,分析《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他只是读到《广韵》书前所记载的陆法言《切韵序》

7、系联法:

系联法是一种利用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方法。通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用系联的方法,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干类,每一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系联法最初在清末由陈澧提出。陈澧的系联法可以归纳为三项条例。第一是基本条例。其中又包括“同用”例、“互用”例以及“递用”例。第二,是分析条例。第三,可称做补充条例。

8、又音、互见:

“又音”是指《广韵》中有些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在该字下的双行小注后就会标出“又音某”“又音某某切”“又某某切”等来表示其另一读音。

9、介音和谐:

赵元任在《汉语中古音中的区别性特征与非区别性特征》一文里提出来的学说,他认为,《切韵》系韵书里反切上字一二四等与三等的分组趋势是反切上字跟反切下字的介音有求同的趋势,三等的切上字跟切

下字,一二四等的切上字跟切下字介音相近,故有分组现象,不是三等声母存在[j]化的问题。赵元任提出这种学说主要是反驳高本汉的喻化说。

10、类隔、音和(必考)P86

类隔切:

声类相隔,即声母不同类。

音和切:

切上字与被切上字声母同类。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语音演变分化(轻重唇、舌头舌上)

类隔在语音尚未发生变化时,本来也是“音和切”。

11、轻唇音:

音韵学术语,指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四母。上古时代汉语没有轻唇音,中古以后从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轻唇音的音值是:非,敷,奉,微。轻唇音又称唇音轻、唇轻。

12、舌面音:由舌面和上腭接触,使气流受阻而形成的一种辅音。如汉语的j、q、x。

13、卷舌音:又叫做“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卷向前腭。一般是塞擦音和塞擦音。

14、四声相承:

《广韵》206韵,首先按四声分成四大类,也可以说是以四声为纲。所谓四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声调不同的一组相配的韵。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就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这样一组韵,通常叫一个韵部。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说的方便,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比如说东部,同时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叫"举平以赅上去入"。一个韵部并非都是四声俱全,阳声韵四声俱全,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如支、纸、寘韵;有的只有去声,没有与之相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废。

15、统计法:

白滌洲使用的分析声类的方法。将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分别进行统计。比如以“见母”为例,《广韵》中表示“见母”的切上字一共有十八个。首先,他将以这些字为切上字的被切字,参考了等韵图所注明的“等”“呼”进行列表统计,然后经过分析发现这十八字的所切字在等呼上有一个明显的分为两类的趋势,于是就将“见母”的切上字分为两个声类。

16、浊音清化:

古汉语声母演变的一种现象。指《广韵》三十五个声母中的十个全浊声母“并、定、澄、從、邪、崇、船、禪、群、匣”在现代普通话中全部清音化的过程。其中,按不同发音方法分为三类:塞音“並,定,澄,群”;塞擦音“從,崇,船”;擦音“邪、禪、匣”。这三类清化规律如下:塞音和塞擦音都是平声变为送气清音,仄声变为不送气清音。船母特殊:平声今读送气塞擦音和擦音;仄声多读擦音。擦音演变为相应的清擦音声母。

17、声调:

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是阴阳上去;中古汉语也有四个声调,是平上去入。至于上古的声调系统,前人没有研究清楚,看法各不相同。

清代顾炎武认为古有四声,但是某个字归读什么声调并不固定,可以随时变化,他把这种情形叫做“四声一贯”。段玉裁则认为古代只有三声,有平上入而无去声。王念孙、江有诰等人认为古代实有四声,只是古代的四声不同于后代的四声而已。

18、四声一贯:

音韵学术语。解释上古音声调用语。顾炎武最先使用此术语,出自《音学五书·音论》。顾氏认为四声之说起自南朝齐梁,但汉字读音自古以来就有迟疾轻重之别。他的根据是《诗经》韵脚,平声与平声押韵、仄声与仄声押韵是大多数,但也有平仄不同在一起押韵的,他认为这是声调的转变。同时指出这并非说一个字有几个声调,而是诗人随着语调的抑扬,韵字可以不拘声调。由此得出结论“四声可以并用”,也就是“四声一贯”。

19、假二等、假四等(必考)

·假二等:

齿音字包含精、庄、章三组声母。韵图规定了精组占据一等和四等,庄组占据二等,章组占据三等。章组本身只拼三等韵母,放在三等是没有问题的。

庄组、精组则不然,庄组既拼二等韵母,也拼三等韵母,三等字也被放在了二等位置上,就跟它们的实际身份不符了,被称为“假二等”。

·假四等:

精组声母所拼的韵母有一等、三等、四等,而且拼三等的韵母的字数量很多,但同韵的三等地位被章组占据,应该在三等的精组字通通被放在了四等的位置上,被称为“假四等”。

喉音喻母的“以”类,全部拼三等韵母,由于“于”类占了三等,“以”类就只好都放在四等,也是假四等。

20、重纽:

重纽的问题,也是关涉到反切下字的分类间题。什么叫重纽?问题比较复杂。从现象来看,是指《广韵》里“支、脂、宵、真、谆、仙、侵、盐、祭”等一些所谓三等,它们的唇牙喉音字,反切下字有分为两类的趋势。按照正常的分析,同声、同等、同呼、同韵就应该是同音字,但“重纽”确实在以上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存在的两个音类。韵图也把它们分别排在三、四等上,所以实际上是三、四等同韵。对这重纽的问题,历来各家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处理办法,而介音区别的解释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正视重纽问题的,分类就多,无视重纽问题的,分类就少。

21、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平分阴阳:

指古平声按照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平、阳平两类;即全清、次清声母字读为阴平,全浊、次浊声母字读为阳平。这一变化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

浊上变去:

指的是古上声的全浊声母字在声母清化以后,声调变为去声。这条规律只限于全浊上声字,次浊上声字则不变。

入派四声:

指古入声字分别归于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入派四声规律性不是很强,其中较明显的是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归入阳平、次浊声母的入声字归入去声。

22、古音构拟:

亦称“古音重建”。即对古代汉语语音的实际音值进行推测构拟。古代的音值没有直接的书面记录,构拟古音须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从现代汉语各个方言之中的音值差异里寻找古今演变的规律,把古代书面材料所表现的音类和当今汉语方言(包括普通话)的实际音值加以贯通,即可推求汉语在古代的音值情况。

23、尖团音:

有些方言到现在,[k][k‘][x]声母已分化出[t?][t?‘][?]来了,如“经、轻、兴”已念[t?i?][t?‘i?][?i?],可是[ts][ts‘][s]在[i][y]前仍读[ts][ts‘][s],没有分化,如“精、清、星”念[ts][ts‘][s]。这就是区分“尖团音”。

在[i][y]前念[t?][t?‘][?]叫“团音”,不念[t?][t?‘][?],而念[ts][ts‘][s]的叫“尖音”。

普通话都念成[t?][t?‘][?],所以不分尖团。

24、历史比较法:

通过各种亲属语言或方言的系统比较,得出彼此的对应关系。并且进而分析其语音演变的规律。历史比较法的重要原则在于,语音的演变都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可以是时间的、地点的,或者是语音结构内部的。构拟古音时使用的历史比较方法就是通过亲属语言或者方言之间的比较,从彼此的对应关系中发现历史演变规律,并且经过分析得出一个原始形式。

第四章:汉语音韵学史

1、高本汉:

瑞典卓越的汉学家。1909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其后曾在中国山西住过两年,从事汉语方言调查工作。高氏平生致力于汉语音韵、训诂、方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其主要贡献在音韵学方面。他把比较语音学的方法用于汉语音韵研究,为古汉语语音的构拟开辟了一条道路。他第一部重要著作是1915年发表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可以说这是音韵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后又有《中日汉字分析字典》(1940年)、《原始汉语是屈折语》 (1920年)、《汉语词族》 (1933年)、《汉语语音系列中的同源词》、《古汉语辞典》、《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1954年)、《诗经注》(1942、1944、1946年)、《书经注》(1948年)、《前汉典籍中的通假字》(1967年)等著述。高本汉在汉学、特别是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际汉学界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他死守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教条,把它生硬地用到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当中,结果走入了另一误区。他坚信,后代不同音的字在前代也不能相同,于是,愈向古代,语音分得愈细。如,他把中古汉语语音(他以为是当时的长安方音) 分成136个韵母,把上古汉语又分成225个不同的韵母。这样复杂的音系,只是为了解释后来的分化,在实际的口语中没有可能出现那么细微的音位对照。事实上,许多历史文献也能显示出一些相反的迹象来:上古汉语的韵母系统,并没有这么苛细的声韵系统。

2、《中国音韵学研究》:

汉语音韵学著作。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著。原名为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4卷,即“古音(《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的讨论”、“现代方言的描写语言学”、“历史的研究”和“方言字汇”。此书集音韵学、方言学和语音学为一体,用语音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汉语古今的语音,对中国音韵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中译本十分郑重,在翻译时凡遇错误之处都征求著者同意予以更正; 著者自己的修正意见则按后来的文章翻译插入,被修正的意见则删去不译,给读者很大便利。中译本实际上包括了译者的成绩,反映出当时汉语音韵学的水平。此书也存在不少缺点或错误,中国的语言学家如李方桂、赵元任、罗常培、李荣等都曾先后提出一些修正意见。王力在他的《中国音韵学》一书里也介绍了高本汉的学说,同时在此书和王力后来的音韵学著作和论文中又对高氏的学说进行了修正或批评,也对高氏学说对中国音韵学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作出了认真的评价。

3、上古音:

指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

上古韵部、上古声母、上古声调

4、叶音:

从魏晋至隋唐“叶音”说大盛,其中徐邈(?—297)的“取韵”、沈重(500~583)的“协句”、陆德明的“协韵”、颜师古的“合韵”。经统计,《汉书》颜师古注、《后汉书》李贤注和《文选》李善注及五臣注,共有二百五十多个协读音。朱熹大量使用叶音。

5、陈第:

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属福建)人。明万历诸生,从俞大猷学兵法,任蓟镇(今天津蓟县)游击将军,致仕归。所居世善堂藏书极富。善诗,尤精音韵。研究古音,颇具历史观点,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加以衡量而随音改读求韵脚谐合,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著名论点。所著《毛诗古音考》,列《诗经》用韵四百余字,以《诗经》为本证,取《楚辞》及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为旁证,条分缕析,雄辩地证明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古音的存在。又对《诗经》韵例进行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用韵的统一关系。陈氏的古今音异的观点,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重大影响,清代古音学家用其研究方法及材料,归纳了上古韵部,开创了古音学。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

6、段玉裁:

清代学者和教育家。字慎修。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少时即研习《十三经注疏》。学识渊博,擅长勾股之学。长年闭户授徒,弟子很多,其中戴震、程瑶田、金榜尤得其传。治学以考据为主,兼义理之学,

开皖派经学风气。认为立学教人应遵古法,既通古书,兼谙时务,藏修息游,互相结合。反对治学苟同于人,或强人同己、恶人异己等弊。指出讨论古今,讲究事理,必然有异,学者识见必不能尽同。著有《乡党图考》、《礼经纲目》、《律吕阐微》、《河洛精蕴》、《近思录集注》、《中西合法拟考》、《善余堂文集》等。

8、考古派:

形成于清代的古音学学派之一。考古派注重客观材料的归纳,以《诗经》用韵及谐声系统为依据、归纳总结古韵韵部。入声不独立或不完全独立(即不承认之、支、鱼、侯、宵、幽的入声职、锡、铎、屋、沃、觉独立)。考古派归纳的结果,古韵最多不超过二十四部,即章炳麟的二十三部,再加上章氏队部的平声字 (王力叫做微部)。考古派以顾炎武、段玉裁为代表,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章炳麟都属于考古派。王力早年是考古派,分古韵为二十三部 (脂微分立,冬侵合并); 后来是审音派,分古韵为二十九部(最后又认为《诗经》韵部应分为二十九部,但战国时代古韵应分为三十部)。

9、审音派:

音韵学研究流派之一。清代古音学家戴震及近代的黄侃,在研究上古音系时,既注意归纳《诗经》等韵文和谐声编旁的考据资料,还注意运用等韵学原理推断古音系统,因此被称作古音学界的审音派。这一派从语音的系统性出发,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分,把之、幽、宵、侯、鱼、支六部的入声韵独立,所以最终的分部达到28至29部。由于审音派分得更细,所以会出现更多合韵但构拟出的系统则更为可信。

11、古无轻重唇:

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的。

12、复辅音:

又称复合辅音、辅音连缀、辅音组合。指同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它们处于同一紧张增强阶段或减弱阶段。如:英语“place[pleis](地方)”中的pl,俄语“страна[strana](国家)”中的ctp。有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也有复辅音,如[kl][mx]等。虽然辅音相连,但不处在同一个音节中,则不是复辅音,如普通话“朗读(langdu)”中的ng和d;虽处于同一音节,但不是紧紧相连的辅音,也不是复辅音,如普通话“唱(chang)”中的ch和ng;普通话中的塞擦音,虽然由同部位的塞音和擦音组合而成,但其发音听起来单一,也不是复辅音。英语、俄语中也称复辅音为“辅音丛”、“辅音串”。

13、长入、短入:

王力先生提出的关于上古声调的的猜想,认为上古声调分平入两类,二者又分长短,所以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类声调。

14、独用、同用:

(1)独用:

指《切韵》(《广韵》)里某些韵的字只能单独押韵,不能跟邻近的韵通押。《广韵》二百零六韵中,注明“独用”的有四十二韵(平声十一韵,上声十一韵,去声十四韵,入声六韵)。唐代就有“独用”“同用”的划分,到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才明文规定下来。从《广韵》看,支、脂、之等韵字数很多,注明“同用”;焮、迄二韵字数很少,却注明“独用”。可见“同用”“独用”的划分跟每韵字数的多少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当有实际语音的根据。

(2)同用: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所属的字做诗时可以互相押韵。《广韵》及前代韵书分韵过细,许多邻韵当时的实际读音已无区别,宋代陈彭年等修订《广韵》就在这些韵之下注明可以和某某韵同用。如上声第二十五“潸”韵下注“‘产’同用”;去声第五“寘”韵下注“‘至’、‘志’同用”。

16、平水韵:

专供近体诗押韵使用的韵部系统。隋代陆法言作《切韵》分193韵。北宋陈彭年、丘雍增修《切韵》为《广韵》分206韵。《切韵》《广韵》分韵过于细密,且与当时口语不符。唐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切韵》,相邻近的韵可以通押,当时就有“同用”“独用”的规定。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江北平水刘渊曾编《壬

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基本是按《广韵》206韵的同用、独用例归并而成。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30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此书早已不存。宋、元之际的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前编了一部《古今韵会》,简称《韵会》。该书多征引典故,注重训诂。黄的同乡熊忠以《韵会》注释太繁,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编成《古今韵会举要》,沿用了它的韵目,并有简略说明。同一时期,还有阴时夫编了一部按韵编排的类书《韵府群玉》,分106韵。刘渊的书上声迥独用,拯与等通用,阴书全并入迥韵

17、周德清:

中国元代曲学家。字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生卒年及事迹不可确考,约生于南宋末,卒于元末,他的一生大致与元朝相终始。

周德清精通音律。他这方面的修养本于家学、渊源深厚。虞集《中原音韵序》说他“工乐府、善音律”,欧阳玄序说他“通声音之学,工乐章之词,尝自制声韵若干部,乐府若干篇,皆审音以达词,成章以协律,所谓词律兼优者”。他著作《中原音韵》*为北曲审音辨字,起到规范北曲的作用,明清两代的诸多曲韵著作,大都没有越出他的规范。他的音律理论和拟定的声韵规则,其影响一直及于京剧和地方戏的创作。18、《中原音韵》:

韵书名。元周德清著。二卷。前卷为韵书;后卷为附论,列“正语作词起例”及作词诸法。系据当时戏剧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戏曲作品的用韵字编辑而成。全书分十九韵,四声不分立。韵目以两字标出。首倡“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每部之字均按阴、阳平、上、去四声编排,将入声分别派入阳平、上、去三声,比较接近元代北方话的语音实际,是研究近代普通话语音的重要资料。

19、《洪武正韵》:

韵书。明乐韶风、宋濂等奉敕编著。16卷。编者力图“以中原雅音为定”,使“五方之人皆能通解”。所谓“中原雅音”,与《中原音韵》音系大体一致。全书分为76部,平、上、去三声各分为22部(实较《中原音韵》多出三类),另列入声韵10部。其平声韵不分阴阳。所收计12000余字。由于它保存了南方实际语言中的入声字,故南曲歌唱填词,多以此为借鉴,因而流传有“北准《中原》,南遵《洪武》”之说。成书于明洪武八年(1375),今存洪武原刻本。以后不断有重刻,并对此书笺注和补充,如明代杨时伟《洪武正韵笺》、章黼《韵学集成》、吕维祺《音韵日月灯》等。

20、《韵略易通》:

韵书。明·兰茂著。近古时期北音系统的韵书之一。声韵系统与《中原音韵》大同小异。声母分为二十类,以“早梅诗”来概括,每一字代表声母相同的一类字。韵部亦分为二十韵。前十韵平上去入四声俱全,后十韵无入声。与《中原音韵》相比,一是韵目用字略有不同;二是平声不分阴阳,而且恢复了入声;三是将《中原音韵》中的“鱼模”一部分为“呼模”、“居鱼”两部。此书对考定《中原音韵》的声类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李棠馥刻本。

21、十三辙:

中国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押韵用的十三个韵部。“辙”即“韵”,“合辙”就是“押韵”的意思。“十三辙”的名称是: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梭坡、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此外还有两道由儿化音节构成的“小辙儿”: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明清以来,官话方言区凡属皮黄系统、梆子系统的各剧种,都用十三辙。其后,皮黄戏来北京,发展为京剧,逐渐兴盛。京剧唱念因袭中册韵、湖广音,唱词押韵都用十三辙,十三辙在京剧中就取得标准曲韵的资格而沿用至今,在北方曲艺中也多被采用。

22、同谐声者必同部:

清代古音学家段玉裁提出的考求古韵部的学说。段氏据《说文》谐声系统考求古韵,他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考周秦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啧而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又认为许慎作《说文》时未有反语,但云“某声”,即可以看作韵书; 但自从音有变转,同一声而分散于各韵各部,导致参差不齐,而“要其始,则同谐声者必同部”。段氏根据这个原理,作《古十七部谐声表》。后来的古音学家,也多把《说文》谐声系统作为考见古韵的依据之一。王力认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不能机械地拘守,当先秦韵文 (特别是《诗

经》) 和声符发生矛盾时,应以韵文为准,因为造字时代比《诗经》时代至少要早一千年,语音已经发生了变化; 另外,如果单凭声符,声符本身还可能引起争论,存在着不易认定的复杂情况。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完整版)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

名词解释 绪论 1、天文学: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自然科学,观测研究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研究它们的位 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况、化学组成及起源演化规律。 2、宇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宇宙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物质是不断运动 和变化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都确 切地表明,空间和时间不仅跟物质不可分割,而且空间和时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时空, 这才是辩证唯物的科学宇宙观和时空观。 3、天体:宇宙各种物质客体的总称。 第一章天球和星空 1、视星等:星等一般对应于星的观测(”视“)亮暗程度。 2、星座:为了识别星而把星空划分为一些区域。 3、星图:观测星空的地图。 4、天球仪:直观展示星座和恒星在天球上的分布的仪器。 5、星表:载有一系列天体的准确赤道坐标、星等、视差(距离)、光谱型等资料的表册。 6、天文年历:载有很多重要的天象资料的工具书。 7、真太阳时: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昼夜(一天或一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8、平太阳时:在天球上以真太阳赤经平均变化速度作均匀运动所产生的一个周期作为时间 计量标准。 9、恒星时:以地球相对于遥远恒星的自转周期(恒星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简记为ST。 10、世界时:国际上采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圈为本初子午圈(即零子午圈), 以格林威治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世界时,简记为UT。 11、北京时间:我国同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平太阳时)。 12、历书时: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简记为ET。 13、原子时:以铯 133 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9192631770 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间隔是一秒为基准,简记为TAI。 14、太阴历:以太阴(即月球)圆缺变化(朔望)周期为基准——称为月。 15、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回归年)为基准,也称为阳历。 第二章天体的运动和距离测定 1、内行星: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小的水星核和金星。 2、外行星: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大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法医学名词解释

法医学名词解释 1.假死:人体生命功能处于极其危弱的状态,循环呼吸和脑的机能活动高度抑制,用一般 临床检查方法查不出生命指征,以致被误认为死亡,这种状态即假死。 2.脑死亡:指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的完全丧失,也称全脑死亡。 3.早期尸体现象:指死后24小时内,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的影响,出现几种相关的死 后变化。主要包括:肌肉松弛、尸僵、尸体痉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斑、尸冷、姿容和自家消化等。 4.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血液因其本身重力,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的血管内, 并透过该处皮肤显示出边缘不清的斑痕,称尸斑。出现初为云雾状、团块状,逐渐融合成片状,一般死后1-2小时开始出现,颜色与死因有关。 5.皮革样化:尸体局部表面,尤其是湿润的伤面和黏膜面,水分蒸发较快而局部干燥、变 硬,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如羊皮纸样外观,称为尸体的局部干燥/皮革样化。 6.挫伤:由致伤物作用于皮肤,造成皮内或皮下血管破裂,引起皮内或者皮下出血为主要 改变的闭合性损伤。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表皮剥脱、局部肿胀和炎症反应。 7.挫裂伤:由钝器打击形成的创伤,由较强大暴力致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直至内 脏器官破裂的开放性损伤。 8.竹打中空:棍棒打在躯干、肢体等皮下组织较厚的部位,常形成中间苍白、两边平行的 条状镶边型挫伤带,俗称“竹打中空”,又称中空性皮下出血。 9.试切创:在主要切创附近与之平行的表浅切创,仅见于自杀。 10.挥鞭样损伤:交通事故时,由于车体和车内人员的骤然加速或减速以及头部的惯性作用, 使颈部前后过屈或国伸,导致颈椎颈髓及脑组织受到牵拉、扭转、断离及压迫,造成颈椎半脱位,颈髓受压或挫伤,即挥鞭样损伤。多发于第5-6颈椎,其次为第1颈椎。 11.擦伤:表面粗糙的致伤物与体表摩擦使表皮的一部分或全部剥脱和缺损,又称表皮剥脱。 12.八字不交:当缢死者缢绳的着力部位在颈前部,多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绕向颈部左 右两侧,斜行向后上方,沿下颌骨角,经耳后越过乳突,升入发际,达头枕部上访而形成提空。 13.水性肺水肿:因溺水者剧烈呼吸使溺液、黏液、空气三者在气道内混合而成泡沫,又因 吸气力量大于呼气力量,泡沫状溺液吸入肺泡而不易呼出形成。这是种生活反应,是溺死的主要征象之一。 14.热作用呼吸综合征:火烧现场中活着的人体具有呼吸功能,热作用于呼吸道产生损伤的 征象反映了生前火烧的证据。现场燃烧产生的烟灰与碳末可沉积于呼吸道黏膜表面,如口、鼻、喉气管等处,火场的热气体、火焰、烟雾和刺激性气体,可引起呼吸道和呼吸器官的烧伤反应:喉头、会厌及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坏死,甚至出现白喉样假膜;肺部明显充血、水肿甚至出血,重量显著增加,富含蛋白性液体。以上改变成为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 15.电流斑:又称电流印记,是电流在皮肤的出入口部位形成的损伤,其形成机理是皮肤的 高电阻作用,电流在穿透皮肤通过人体产生高热及电解作用,皮肤角质厚的地方易形成电流斑,常1-2个。 16.皮肤金属化:又称金属异物沉积。指电极金属在高温下熔化或气化后,金属微粒沉积于 受损皮肤表面或深部皮下组织的现象。不同电极金属可产生皮肤不同的颜色改变。17.猝死:又称急死。指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为内在疾病而发生急速、意外的死亡。男性 显著多于女性,有的超过两倍。 18.猝死综合征:绝大多数猝死可查见体内患有致命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猝死案例,虽然经过全面尸检,但仍找不到足

药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 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智者:所谓“智者”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随着“智者”词义的延伸,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当做智者。到前5世纪后期,该词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2、职官学校: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十二年。 3、寺庙学校:又称僧侣学校。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4、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将教师比喻成“知识”产婆,因此也叫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产婆术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追出提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5、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6、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古印度出现了办在婆罗门僧侣家中的学校,即“古儒学校”,教师即被称为“古儒”。儿童入学须经古儒的考验。古儒声称不收学费,但实际上接受家长丰厚的馈赠,其田地由学生代耕。学生入学后住到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为12年,《吠陀》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规定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这六科是学习《吠陀》经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因此,虽然学校课程以神学为主,但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在客观上有利于印度学术的发展。由于学科的学术性质导致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进,但体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教育,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什么是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发展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的规则,如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在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

法医问答

1、法医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任务:○1为侦查犯罪、审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医学依据、揭露犯罪行为、维护保障人民生命安全;○2为医疗卫生立法提供依据;○3开拓新的学科领域。 内容:包括损伤、伤残、疾病及死亡的医学与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对象:○1尸体(主要对象)○2活体○3生物性检材 2、血痕检验一般遵循的程序是什么? 答:肉眼观察预实验确定实验种属实验个人识别○1肉眼观察:可疑血痕的大小、形状、颜色、部位及范围等。 ○2预实验:常做可疑血痕联苯胺实验、酚酞实验来初步判断是否为血痕,若实验结果为阳性则可能为血痕,阴性则不是血液或血液已被破坏。 ○3确认试验:常做可疑血痕的凝集反应来确认是否为血液,若实验结果为阳性则是血液,阴性则不是血液或血液已被破坏。 ○4种属实验:常做血色原结晶实验(或氯化血红素试验)是否为人血,若实验结果为阳性则为人血,阴性则为动物血。 ○5个人识别:血液测定和STR+TCR实验来进行DNA识别,判断是甲血还是乙血。3、猝死的诱因有哪些? 答:诱因:○1强烈的情绪变化、精神紧张,过分的“喜、怒、哀、乐、悲、思、恐”等,是引起猝死的常见原因;○2过度劳累,较强烈的体育运动等体力活动突然增加,如疾跑、登高、斗殴、搬抬重物等;○3暴饮暴食,主要指饮高度白酒和高脂肪餐饮食;○4气候异常,过冷或过热;○5其他,轻微外伤、过度吸烟、急性感染、性交,甚至睡眠中抑制等状况引起的异常反应等。 原因:包括急性病、潜在疾病或慢性病急性骤恶化、烈性传染病、异常或过敏体质等。 5、诈病、造作病(伤)的特点有哪些?如何鉴别? 答:诈病特点:○1目的性强○2检查困难○3模仿性强○4病程反复○5过分夸大○6体检不配合 诈病鉴别:○1要解决的问题:a、要明确被鉴定人是否存在该病b、该病与其临床表现是否吻合c、被鉴定人的这种表现是否尤其主观故意所致 ○2鉴定要点:案情与病史的审查、询问病情、体检、专家会诊、慎重结论。 造作伤特点:○1共同特点:a、造作上有明确的目的b、损伤轻微c、损伤易诊断 ○2特点:a、造作伤的部位显而易见、力手可达、与目的相符、不毁容不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天文奥赛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天文奥赛知识点整理

一、2013年重大天象 2013年将有2次日食、3次月食,分别是:4月26日月偏食、5月10日日环食、5月25日半影月食、10月19日半影月食、11月3日日环食,但在我市均不可见。然而无需遗憾,今年的天象,仍有许多值得期待的重要看点。引人注目、令人神往的当属两颗明亮彗星的光临,尤其是11月底那颗预计比满月还要明亮的C/2012 S1(ISON)。下面,将哈尔滨今年建议观测的重要天象分类列出如下,以供参考: 1、彗星 (1)3月中上旬至4月初: C/2011 L4 (PanSTARRS) 。3月10日过近日 点,亮度预计达到1等或更亮,由于哈尔滨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日落后将现 身于西方低空,可观测时间短暂,稍纵即逝。4月初将降为5等左右,应是 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以来,北半球肉眼可见的最亮彗星。 (2) 11月底至12月初: C/2012 S1 (ISON) 。2012年9月21日发现的掠 日彗星,2013年11月28日过近日点,近日距只有约0.012天文单位,深夜至 清晨东方天空可见,最大亮度预计达到-14等左右,如不出意外的话,将是有 史以来最亮的“超级大彗星”。 彗星的亮度将在11月初达到6等以上,现身于黎明前的东方;随后亮度不断提 高,11月下旬超过1等,黎明前趋近地平、观测时间紧迫;之后逐渐靠近太 阳,28日前后与太阳角距将不足半度,但亮度达到最大,预计为-10等以上超 过满月,白日肉眼可见;之后与太阳日远、亮度渐弱,12月初可能仍在1等左 右,12月底运行至北天极附近,亮度4-5等之间。如若预报变为现实,则为本 年度绝不亚于金星凌日的绝妙天象。 2、流星雨 (1)5月6日08时17分,宝瓶座Eta流星雨极大, ZHR=60(相当于每小时天顶流星数60颗),无月光干扰。 (2)8月13日01时59分英仙座ZHR = 90,月落无扰。 (3)12月14日13时30分,双子座流星雨极大,ZHR = 120,深夜月落无扰。 其它还有:4月22日天琴座、10月9日天龙座、10月21日猎户座、11月17日狮子座、12月22日小熊座等传统节目,让我们拭目以待。 3、日月行星 (1)4月26日03时57分月偏食;望月、食分0.015;我国西南及西部可见全过程,全国可见初亏,哈尔滨则难以看到。 (2)5月10日,11月3日将发生两次日环食,我国无法看到。 (3)5月23日19时32分,全年最大最圆超级月亮。 (4)11月1日始,金星最佳观测期;预计12月7日左右,亮度达到全年最高。 (5)12月2日06时25分,月掩水星,东北部分地区以及中国钓鱼岛可见带掩而出。

法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版

名词解释&简答题 ★【法医学】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 【法医病理学】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法医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尸体。 【物证检验】应用物理、化学、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物证进行检验,确定其性质、种属及个人特征等。【euthanasia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临死亡之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全过程。 【尸体的皮革样化】尸体皮肤较薄的局部表面,尤其是湿润的伤面和粘膜面,水分蒸发后干燥变硬,呈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如羊皮纸样外观。 【巨人观】尸体腐败扩展到全身时,使整个尸体膨胀,表现为颜面膨大,眼球突出、口唇外翻如漏斗,腹大如鼓,皮下气肿。 【拳斗姿势】在四度烧伤全身炭化时,肌肉受高热作用而凝固收缩,由于屈肌强于伸肌,所以四肢常呈屈曲状。 【Paltanf氏斑】溺死斑,溺死的尸体,两肺表面湿润,光泽感强,颜色较淡,成浅灰色,其中夹杂有淡红色出血斑块,此为肺泡壁破裂出血并溶血形成的,多见于肺叶之间及肺下叶。 【毒品】国际公约明令禁止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与精神药物的统称,包括阿片、吗啡、海洛因、冰毒、二乙麦角酰胺等200余种。 【吸毒】指某些人为了变换情绪或诱导欣快感,非法使用明令禁止的毒品,包括麻醉品、兴奋剂和致幻剂。 【性窒息】性心理和性行为变态者,在隐蔽处用一种特殊的窒息方式,刺激并增强其性感所进行的一种反常的性行为活动。 【骨珍珠】高压电击时,由于电流热效应而产生骨坏死、胶原破坏和无机物熔化,熔化的特殊产物即骨珍珠,系磷酸钙融合而成。【现场勘验】为了发现与案件相关的线索、查明案件的性质、证实并揭露犯罪行为而在现场实施的一系列侦察行为。 【accidental death意外死】由于意外的暴力因素损害人体所引起的死亡,又称灾害死。 【尸体肌肉松弛】死后由于肌肉和皮肤失去了弹性和张力,肢体变软。表现为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开,面部无表情,沟纹变浅。四肢关节可弯曲。大小便失禁,精液外溢。 【木乃伊】尸体因水分迅速蒸发而发生腐败,以干枯状态保存下来称干尸。 【电击纹】电击后在人体表面形成的树枝状或蜘蛛网状的红色条纹。是电击时皮下血管扩张、麻痹、充血或皮肤烧伤的结果。 【强奸】男子违背妇女意愿,采取暴力、胁迫、利诱、欺骗、药物或其他手段使其丧失抵抗,强行与之发生婚姻以外的性行为。【TaqDNA聚合酶】是从一种嗜热性真菌中分离出来的DNA聚合酶,对合成DNA具有比较高的最适温度(70Co~75Co)。 【PCR技术】一种快速的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技术,依赖于靶DNA序列侧翼上所结合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体外由DNA 聚合酶催化合成特异DNA片段的方法。在耐热DNA聚合酶作用下,以一对特异性序列DNA断片段作为引物,利用加热和冷却交替的循环程序,有选择地放大基因组内某一小区段。 【雷击迟发反应】雷击幸存者,可因周围神经分支受损,引起皮肤营养不良、神经疼、麻木,或其他感觉障碍如白内障、精神障碍及性格改变等。 【鉴定】接受司法或行政机关的委托,对交付的有关材料,依据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检验、认定,就某些专门性问题作出结论并以鉴定书的形式报告委托机关的过程。 【临床法医学鉴定】临床法医学鉴定人接受委托方的委托,运用临床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对被鉴定人进行检查,按鉴定事项讨论分析,做出鉴定结论的过程。 ★【亲权鉴定identification in disputed paternity】应用医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方法检测遗传标记,并依据遗传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对被检者之间是否存在生物学亲缘关系所做的科学判定。 【损伤程度鉴定】法医工作者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对被鉴定人的非致命伤进行检验,再根据我国现行公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进行评定,做出此非致命伤是重伤、轻伤或者轻微伤的判断过程。 【尸冷】死后人体产热基本停止,而体表散热仍在继续,尸体温度随死亡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直至与周围环境的温度一致。 【尸蜡】尸体浸在氧气不足的水中或空气不足的土中,腐败进展缓慢而停止,皮下脂肪因皂化或氧化,形成污黄白色的蜡样物质,使部分或全部尸体得以保存。 【尸绿】腐败气体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硫化血红蛋白,透过皮肤呈现绿色,通常在死后24小时后出现,最先出现于右下腹。【医疗事故】合法医疗机构及义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造作伤】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自己(或授意他人)故意损害自己身体,造成自身疾病或损伤者称为造作伤,也称自残。【脑死亡】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的完全丧失。 ★【猝死】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内在病变而发生急速、出人意料的死亡。死亡时间一般以24小时为限,具有意外性、自然性和非暴力性。 【法医物证学】就涉及法律问题的生物性检材进行检验,解决亲权鉴定和个人识别问题的法医学分支学科。 【医学鉴定人】为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医学问题,接受聘请进行法医学鉴定的临床医生。 【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因其本身的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的血管内,并透过该处皮肤显示出边缘不清的斑痕。 【腐败静脉网】内脏血液受腐败气体推动,充盈皮下静脉,在体表呈现暗红色或青绿色树枝状血管网。 【硬脑膜外热血肿】头部受火焰高温的作用,脑及脑膜受热后凝固、收缩与颅骨内板分离形成间隙;硬脑膜及颅骨板障内血管破裂,渗出的血液聚集于该间隙形成血肿;一般好发于颞顶交界处。 【维斯涅夫斯基氏斑】冻死尸体中胃粘膜糜烂,胃粘膜下有弥漫性斑点状出血,沿血管排列,颜色暗红、红褐或深褐。 【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呼吸道烧伤所引起的急性喉头水肿、急性坏死性咽炎、急性喉头炎、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等病变。是烧死的确证。 【医疗终结时间】事故(意外或故意伤害事件)致伤者经过一段时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民法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版

五、名词解释题 1.公民——具有我国国籍的自然人。 2.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或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 3.宣告死亡——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条件和程序,人民法院对失踪公民推定死亡的制度。 4.户籍——是确定·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公民的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依,国民法学教材一般是按民法学总论、分论的结构来展开的,其中总论部分主要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理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理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理论、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根据——民事法律事实(主要是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等;分论部分则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继承权)的理论。因此,民事法律关系理论也是民法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5.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 6.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7.公司法人——是指依据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而设立的法人。 8.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能够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9.联营——是企业之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横向经济联合的一种法律形式。 10.法律上的物——是指民事权利主体能够实际控制或支配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产。 11附期限法律行为一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终止的根据。 12.否定条件——是指以不发生某种客观事实为其条件的内容,又称消极条件。 13.诺成性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14.默示形式——是指不通过语言或文字,而以沉默的形式成立的法律行为。: 15.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对其所进行的民事行为的性质、内容等的理解上有重大的错误。 16.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17.法定代理——是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代理关系。 18.特别代理——是指代理权限被限定在一定范围或一定事项的某些方面的代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