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各种代称

中国古代各种代称

中国古代各种代称
中国古代各种代称

腰的代称

沈腰沈约是南朝著名诗人、《宋书》的作者。《梁书·沈约传》中引了沈约的《与徐勉书》,其中描述自己的病况时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用现在话说就是:过几个月,裤腰带就得往里挪个孔;不到一个月,握一下胳膊,就缩了半分。后世文人常以“沈腰”、“沈郎腰瘦”、“沈约瘦”为典,代指腰围缩减,身体日渐消瘦。如宋范成大有《次韵虞子建见咍赎带作醮》:“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黄庭坚《水龙吟》:“定是沈郎作诗瘦,不应春能生许愁。”沈腰,常与“潘鬓”连用。如李煜《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潘鬓”指人头白年老。

楚腰《墨子·兼爱》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饭为节,胁息然后带

,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这是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朝中的一班大臣们唯恐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后,先要呼气后屏住呼吸,再把腰带束紧;时间长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扶住墙壁才能站立起来。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都成了面黄肌瘦的废物了。《韩非子·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战国策·楚策》载:“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腰),楚士约食,凭而能立,式而能起。”类似的叙述还见于《墨子》和《管子》。请注意,这几处记载,有的明确指出“细腰”的主人为“士”或“臣”,有的只说“人”,应该肯定其为男性。

到了《后汉书·马援传》,其中引用了俗语:“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国中”已经演变为“宫中”,

“细腰”的主人已经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李商隐更是明确地说:“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梦泽》)既是“满城娇”,“细腰”的主人必是女性无疑了。杨炎《赠薛瑶英》诗:“玉山翘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杜牧《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可见,在唐诗中,称女子的细腰为“楚腰”已经相当常见了。

“楚腰”的指代对象由男性到女性的变化,正反映了人们对两性外貌审美观念的演变及定型。小蛮腰唐孟棨《本事诗·事感》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里的“白尚书”是指白居易。他所蓄养的两个歌妓樊素和小蛮,一个善歌,一个善舞。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后来人们常用“樱桃口”来形容女子的口美,用“小蛮腰”、“杨柳腰”、“柳腰”来指代年轻女子的美腰。如宋陈允平《蝶恋花》:“舞彻东风,不减蛮腰秀。”无名氏《玉楼春》:“绿杨学舞小蛮腰,红药惜开菩萨面。”欧阳修《少年游》:“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石孝友《点绛唇》:“杨柳腰枝,春来尚怯铢衣重。”华岳《瑞鹧鸪》:“梅花体态香凝雪,杨柳腰肢瘦怯风。”陆游《忆王孙》:“春风楼上柳腰肢。”欧阳修《阮郎归》:“玉肌花脸柳腰肢。”

怀孕生子的代称梦熊

古人以梦中见熊罴为生男的征兆。后以“梦熊”作生男的颂语。语本《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莞是植物名,是一种用来编席子的草。罴是熊的一种,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爬树,会游泳。虺即蜥蜴。大人指占梦之官,即太卜。这几句诗是说,这个人铺好席子睡觉,在睡梦里看到了熊、罴、虺、蛇等动物,醒来之后便让太仆给解释一下。太仆说梦到熊、罴要生男孩,梦到虺、蛇就生女孩。此词即本此而来。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云:“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说自己和白居易交情非浅,希望他能够早生贵子。李群玉《哭小女痴儿》云:“平生未省梦熊罴,稚女如花坠晓枝。”是说自己还没有儿子,女儿却如花一样过早地凋谢了。

梦兰、吉梦征兰、征兰、兰兆

《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其大意是:当初,郑文公有一个贱妾名叫燕姞,梦见天使给她一支兰花,说:“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把兰作为你的儿子。因为兰花的香味在全国数第一,佩带着它,别人就会像爱它一样地爱你。”不久以后,文公见到燕姞,给她一支兰花而让她侍寝。燕姞告诉文公说:“我的地位低贱,侥幸怀了孩子。如果别人不相信,敢请把兰花用来作为信物。”文公说:“好。”生了穆公后,为其取名曰“兰”。后以“吉梦征兰”、“梦兰”、“征兰”、“兰兆”等指怀孕得子。这样说要比直言怀孕要委婉,是一种雅称。唐杜甫《同豆庐峰贻主客李员外贤子辈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即用此意。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人如果知道此词也是用来指代怀孕得子,受“兰”字影响,往往会误以为与“梦熊”相对,指生女孩。这是不对的。与“梦熊”一样,“梦兰”仍然指怀孕生男。

梦日《三国志·吴志·孙破虏吴夫人传》:“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于是遂许嫁为婚,生四男一女。”裴松之注引《搜神记》:“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这段情节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被演绎成了这样的情节:

建安十二年,冬十月,权母吴太夫人病危,召周瑜、张昭二人至,谓曰:“我本吴人,幼亡父母,与弟吴景徒居越中。后嫁与孙氏,生四子。长子策生时,吾梦月入怀;后生次子权,又梦日入怀。卜者云:梦日月入怀者,其子大贵。不幸策早丧,今将江东基业付权。望公等同心助之,吾死不朽矣!”

类似的“诞圣瑞征”在古代正史及民间野史杂传中屡见不鲜。明人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卷一讨论的就是“帝王诞生瑞征”,其所列举的历代“史传中所记诞圣瑞征”共计52例,这还是很不完全的。比如:

《晋书·刘聪载记》中记载了刘聪这样的故事:“初,(刘)聪之在孕也,张氏梦日入怀,寤而以告,元海曰:…此吉征也,慎勿言。?十五月而生聪焉,夜有白光之异。”

晋王嘉《拾遗记》记帝喾之子八神之出生说:“帝喾子妃,邹屠氏之女也。……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八神。”

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卷一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出生的时候,也有“梦日入怀”的瑞兆。《晋书·后妃列传下·孝武文李太后》里说,这位李太后竟然几次梦见“日月入怀”,后来生了孝武帝和会稽文孝王和鄱阳长公主。《十六国春秋》卷六三《南燕录一·慕容德》说,慕容德的母亲公孙夫人怀孕的时候,曾经“梦日入其脐中”。《北齐书·后主纪》记载,后主的母亲胡皇后梦中“于海上坐玉盆,日入裙下”,于是怀孕。这些故事,也是梦日入怀传说的翻版。

“日者,君象也。”于是帝王的妻子梦日,则被认为是怀上了圣胎。“梦日”、“梦月”、“日月入怀”怀孕有贵子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这些“诞圣瑞征”中,大多数都应当是用来强化臣民的政治迷信的有意编造的谎言。少数部分可能是孕妇的幻视幻听吧。

弄璋弄瓦《诗·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意谓:生下了男孩,让他睡在床上,为他穿衣又穿裳,给他玩白玉璋。他哭的声音很响亮。长大后盛服辉煌,不是国君便是王。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紧接着的一段云:“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意谓:生下了女孩,让她睡在地上,为她裹上褓被,给她玩纺线的瓦锤。教育她要谨慎柔顺,料理家务会做饭,不给父母添麻烦。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

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由此“弄璋弄瓦”就成为生男生女的代称。古代别人家生了孩子,要表示祝贺的时候,常常要说“弄璋”或“弄瓦”之喜。这里还有一则笑话。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载:“太常少卿姜度,李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不知道这满林子里活蹦知己跳的“獐”怎么个弄法?权倾天下而不学无术,终免不了为人嗤笑。

佛寺的代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僧伽蓝的略称。意思是无争之地,大家相处和谐,没有争执。又称僧园、僧院。原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蓝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如佛殿、法堂、禅堂、库房、山门、西净(厕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称七堂伽蓝。《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僧伽蓝译为众园。《僧史略》云:…为众人园圃。园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伽蓝十余所,僧众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三日之后不送出,伽蓝尽皆焚烧。”

祗园:泛指佛寺。又称祗苑、祗洹、祗园精舍、祗树、祗树林、祗树园等,是“祗树给孤独园”的简称。相传古印度乔萨罗国舍卫城豪商给孤独长者须达,在王舍城听如来讲法,深为敬慕。回国,欲购祗陀太子的园林建立精舍献如来。祗陀戏言:布金遍地乃卖。须达乃倾家布金。祗陀感其诚,二人同心建立精舍,名祗陀园林须达精舍,简称祗园精舍。由于须达长者生平乐善好施,常常赈济贫困孤独,国中的人都尊称他为“给孤独”,这座林园又名为“祗树给孤独园”,表示祗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建造的精舍,以纪念他们的无量功德。祗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占地约七甲,七层楼高,庄严富丽,环境优美,好比人间天上,胜过竹林精舍。僧房计有数百栋,此外礼堂、讲堂、集会堂、休养室、盥洗室、储藏室、诵读室、运动场、总会所等,应有尽有,设备齐全,实为天下第一福地。建好之后,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佛陀如约接受了供养,带领弟子们来到这里安居弘法。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云:“祗园兴板荡之悲,沙界积沦胥之痛”,元代宋无《寄题无照西园》:“近地栖禅室,祗园草木薰。”其中的“祗园”都是指佛寺。

精舍:这个词在汉代之前,多指汉儒讲学的场所。如《汉书·包咸传》:“咸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党锢传》:“(檀敷)立精舍教授,远方至者常数百人。”有时也写作“精庐”,如《姜肱传》:“盗就精庐求见。”。晋武以前道士所居之所也用“精舍”,如《三国志》裴桦之注引《江表传》曰:“于吉来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佛教传入后,借此词以称呼小规模的道场。大规模的叫“寺”,而且“寺”是在城市的。后来随着影响的扩大,佛教进入山林,以至于名山皆有寺。精舍之名实自祇园精舍而来。《学林新编》曰:“晋孝武幼奉佛法,立静舍于殿门,引沙门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静舍,亦曰精舍。”《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慧苑音义上》曰:“《艺文类聚》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故谓之精舍也。”由此可以看出,“精舍”实指专心于修行之所,泛指佛寺。

兰若:即阿兰若、阿练若等,寺院之总称。梵文音译。《大日经疏》曰:“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可以看出,其原意是寂静处、闲静处,远离人间热闹之地,有些房子可供修道者居住静修之用,或一人或数人。唐代不少诗人都有写兰若的诗,如王维有《过福禅师兰若》,刘长卿有《寻盛禅师兰若》,段成式有《题石泉兰若》。兰若皆指佛寺。萧寺:佛寺之异名。本于梁武帝萧衍造寺多以姓为名。李肇《国史补》曰:“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一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匣于小亭以玩之,号为萧斋。”《释氏要览上》曰:“今多称僧居为萧寺者,必因梁武造寺以姓为题也。”唐代

顾况和刘长卿分别有诗题为《萧寺偃松》和《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李贺《马诗二十三首》有句:“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司空图《寄永嘉崔道融》有句:“碧云萧寺霁,红树谢村秋。”均用佛寺意。

古代年龄的代称

黄口:雏鸟的喙为黄色,因用以指雏鸟。杜甫《义鹘行》:“

阴崖有苍鹰,养子黑柏颠。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后比喻幼儿。有时带怜爱语气,如汉乐府民歌《东门行》:“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有时带轻蔑语气,如唐代杨莱儿《答小子弟诗》:“黄口小儿口莫凭,逡巡看取第三名。”

孩提:又作“孩抱”,指两三岁的儿童,也泛指儿童。

元稹《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从简》:“我昔孩提从我兄,我今衰白尔初成。”《列子·力命篇》:“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

垂髫(tiáo):古时童年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指童年、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髫龄”、“髫岁”、“髫年”均同意。

总角:总,聚拢束结。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借指童年。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是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陶渊明《荣木》诗序云:“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是说自己很小就听人说到道,但直到老了还一事无成。

始龀(chèn):《说文解字》:“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儿童七八岁时开始脱去乳牙,长出恒牙,因以指七八岁小童。

《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始龀”指刚开始换牙,七八岁。《管子·小问》:“未龀不入军门。”“未龀”是还没有开始换牙,不到七八岁。《史记·周本纪》:“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龀”指已经换完了牙,过了七八岁。另外,童龀、龀年、龀岁、龀髫、龀龆等词,也都指童年。

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豆蔻(kòu):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诗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季节未到盛夏,比人未到成年。后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志学:本义是专心求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借指男孩十五岁。

结发、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及笄(jī):笄,用簪子盘头发。《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谓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束发,亦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始笄、加笄、笄岁、笄年等,与“及笄同意。未笄,指女子未成年或未婚。逾笄,指女子超过十五岁,已成年。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南朝乐府民歌《碧玉歌》云:“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诗中的“碧玉”是晋宗室汝南王所宠幸的一个姬妾。后亦以“碧玉”代指女子十六岁。

弱冠:《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花信之年:有一句话叫做“二十四番花信风”,指的是人农历冬季的“小寒”、“大寒”,一直到春季的“清明”、“谷雨”,一共有八个节气,每个节气轮流开三种花,从“小寒”的“梅花、山茶、水仙”开始,到“谷雨”的“牡丹、酴醾、楝花”为止,总共有二十四种花。把“开什么花”和“吹什么风”联系在一起,就有二十四种“花信风”了。“花信年华”就是指二十四岁。因为和花相关,这个词通常只适用于女性。

而立: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立,指在社会上立身。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有室,指结婚成家。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不惑:代指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不迷惑,不糊涂,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命:代指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艾、耆:《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后用“耆艾”、“耆老”等泛指老人。

耳顺:指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花甲、还历之年:指六十岁。古人以天干、地支的名号相配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用来记人的年龄,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经六十年一循环后,两年的天干地支完全相同,所以六十岁又被称为还历之年。

古稀:指七十岁。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指八十岁。《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是说

臣子八十岁时,上朝可以拄着拐杖;九十岁时,天子如果要问什么事的话,就要亲自去臣子的家里。

耄耋(màodié):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毛传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泛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上寿、中寿、下寿:九十为上寿,指八十岁以上为中寿,六十岁以上为下寿。

木寿、米寿:分别指八十岁和八十八岁。皆由拆字法而来。“木”可拆为“八、十”,“米”可拆为“八、十、八”。

白寿:指九十九岁,百少一为九十九。

茶寿:指一百零八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岁。

眉寿:耄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黄发、台背: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通“鲐”。台背,即“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冻梨:指老年。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称。略带不逊意。

期颐(jīyí):指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这是说,“期颐”的意思是,人到百岁,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一切要靠子孙赡养。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意思与郑玄大致相同,只不过认为“期”为一个完整的时期之意。

椿龄:喻长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成玄英疏:“大椿之木长于上古,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也。”唐吴筠《步虚词》其七:“绵绵庆不极,谁谓椿龄多。”

对妻子的父母的称谓

舅姑先秦时期,丈夫对妻子的父母、妻子对丈夫的父母均称作舅姑。如《礼·坊记》:“昏(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这里“舅姑”是指妻子的父母。《礼·檀弓(下)》:“敬姜日: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这儿的“舅姑”是妻子对丈夫的父母。这种称谓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族外群婚的遗迹。两个氏族中的同一代男子互相“出嫁”到对方氏族中,同对方氏族中的同一代女子互相结合,所生子女归属于女方氏族,而“出嫁”的男子则仍属男方氏族的成员,死后要葬在自己原氏族的墓地。在这种母系氏族外群婚的社会中,两个氏族中可以互相结合的一代男女,对方的父辈,就是自己的母亲的兄弟(即“舅”);对方的母亲,则是来自对方氏族的父辈的姐妹(即“姑”)。当婚姻形式进入“一夫一妻制家庭”阶段时,这种对双方父母相同的称谓,不能表现出这时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中丈夫所占的统治地位,所以丈夫对妻子的父母的称谓便加了个“外”字。在《尔雅·释亲》中便是这样注明的:“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汉刘熙《释名·释亲属》中解释说:“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言妻从外来,谓至己家为妇,故及以此义称之。”后来将妻父母称为“外父”、“外母”,即是由此演化而来。

丈人,丈母“丈”,古代有“长”,即年长的意思。《大戴礼·本命》:“丈者,长也。”“丈人”一词,是对老年人、对长辈的尊称,自然妻父母也可包括在内。《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古代芸田用的竹器)。”这个“丈人”指老汉。汉代王充《论衡·气寿》:“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这里把老年妇女也尊称作“丈人”。古代“丈母”一词也是对长辈妇女的尊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凤操》中说:“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这里“丈母”虽是对“丈人之妇”的称谓,但那“中外丈人”还是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并非对妻父的专称。以后丈人用来专称妻父,丈母也就成了妻母的专称。称妻父母为丈人、丈母,始自南北朝时期,唐代仍如此。如柳宗元有《祭独狐氏丈母》《祭杨詹事丈人》文。旧题唐李商隐《义山杂纂》中把“对丈人、丈母唱艳曲”称作“恶模样”之一。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唐代以后,人们把妻父称作“泰山”,起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的一段记载:“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酺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这一称谓到北宋时期已见于记载,如晁说之《晁氏客语》中说:“呼妻父为泰山。……今人乃呼为岳翁。”因为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把妻父称作“岳翁”“岳丈”“岳父”等;妻母则有了“岳母”的称谓,在书面文献中也有把妻母称作“泰水”的。

尽管称妻父为“泰山”很雅道,但同那“泰山之力”的故事连在一起总不光彩,于是人们便提出另外一种说法:称妻父为泰山,是因为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明末泰安人萧协中《泰山小史》中说:丈人峰“在岳顶西南,巨石特立,俨然人状,故名。”可见其得名来自于形状似一老人,与妻父称谓无关。

恶妇的代称

河东狮吼此典故来自于苏东坡的一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其落手心茫然。”陈季常,苏东坡的朋友,喜谈论佛事,自号“龙丘居士”。其妻柳氏好妒,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杜甫有“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这里是暗示陈妻姓柳。佛教经典称“狮子吼则百兽伏”,所以佛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寰宇的威严。这里用来表现柳氏的凶悍。后来人们便用“河东狮吼”指代妒妻悍妇,用“季常之惧”代称“惧内”。

妒花女《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南朝宋虞通之《妒记》:“武阳女嫁阮宣,武妒忌。家有一

株桃树,华叶灼耀,宣叹美之,即使大怒,使婢取刀斫树,摧折其华。”后因称妒心极盛的妇女为“妒花女”。

醋娘子、醋坛子、醋罐子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载:“初,兵部尚书任瑰敕赐宫女二人,皆国色。妻妒,烂二女头发秃尽。太宗闻之,令上宫赍金壶瓶酒赐之,云:…饮之立死。瑰三品,合置姬媵。尔后不妒,不须饮;若妒,即饮之。?柳氏拜敕讫,曰:…妾与瑰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更相辅翼,遂致荣官。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饮尽而卧,然实非鸩也,至夜半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因诏二女令别宅安置。”这里并未说明任妻所饮为何物。但在后来的传说中,任瑰被换成了更为有名的宰相房玄龄,并指出所饮之物为醋。吃醋由此而传开。而醋娘子、醋坛子、醋罐子等也就成为善妒妇女的代称。

长舌妇《诗·大雅·瞻卬》第三章云:“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大意是说,那个深谋远虑的女子,容易给国家带来祸害。妇人长舌多言,搬弄是非,是祸乱发生的根源。祸乱并非由天而降,而是出于妇人的多事操弄。这种女子和宦官一样,不可言教。《毛诗序》云:“瞻卬,凡伯刺幽王大坏也。或以为刺幽王宠褒姒以致乱之诗。”后世遂用“长舌妇”来代指那些爱多嘴多舌、搬弄是非的妇女。

母夜叉“夜叉”是梵语yaksa的译音。本指佛经中一种形象丑陋、勇悍凶恶且能食人的鬼,后经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神,列为天龙八部之一。明代杭州人陆人龙《型世言》第九回描绘了“夜叉”的形象:“只听得林子背后风起,跳出一个夜叉来,但见:两角孤峰独耸,双睛明镜高悬。朱砂鬓发火光般。四体犹如蓝靛。臂比钢钩更利,牙如快刀犹锬。吼声雷动小春天。行动一如飞电。”此词借入汉语后,常被用来喻指丑恶凶狠的人。”“夜叉”前加一母字,指出其性别。《水浒传》中孙二娘的绰号啊“母夜叉”,是因为她生得一副凶相,又生剥活人,卖人肉包子。《水浒传》中此词中的褒义大过贬义,后世使用时贬义较为明显。

母大虫、母老虎

大虫,古人称老虎为大虫。老虎为兽中之王,凶猛强悍。《水浒传》中有“母大虫”顾大嫂,生得“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有一身真本事,“三二十人近她不得”,就连她的丈夫、号称“使得几路好鞭枪”的小尉迟孙新,“也输与她”。她性格暴躁,“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礁敲翻庄客腿”。是一个十足的悍妇。但《水浒传》中这个词的贬义并不明显,反而褒义比较强烈。后来由此发展而成的“母老虎”就成了纯粹的贬义了。

才女的代称扫眉才子

扫眉,指妇女画眉毛。扫眉才子就是指有文才的女子。校书,又称校书郎,古代官名,主管校勘典籍、刊正文章等。这两个代称都来自于唐代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楷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据说成都的最高地方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特别赏识薛涛,常命她来侍酒唱和,接应宾客。后来,韦皋甚至奏请朝廷想任命薛涛为“校书郎”,虽未获批准,但人们从此戏称薛为“女校书”了。明代王鸿《柳絮泉》:“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出:“怎念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谢女班姬女校书。”

不栉进士栉,梳头,这里指古代男子束发。“不栉进士”就是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特别有文采的女子。此语出自于唐代刘讷言《谐喙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清代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闺阁类”:“袁爽秋之夫人薛氏,学问宏深,博通经史,有…不栉进士?之誉。”

柳絮才媛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意。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后来就把有诗才的女子称为“咏絮才”、“柳絮才媛”。清代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闺阁类”:“然微云夫婿,柳絮才媛,艳句流传,亦可谓倡随佳话矣!”“微云”,北宋词人秦观因其《满庭芳》词中有“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句,被苏轼称为“山抹微云君”。“微云夫婿”是说夫婿诗才甚高,与有咏絮之才的妻子相倡和,自然会传为佳话了。

巾帼巾,古代妇女的佩巾,相当于后世的手巾、手帕;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巾帼”用以代表女性。此语源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帝(

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妇女饰物,是侮辱嘲笑他像女人一样胆怯懦弱,不敢应战。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美女的代称倾国倾城

倾国倾城:绝世美女的代称。《汉书"外戚传》云:“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倾,倾倒,倾覆。佳人回头一看能使全城倾覆,回头二看能使举国倾覆;君王却宁愿倾城倾国,也要得到佳人。这就是不爱江山爱美人。“倾国倾城”于是成为绝世美女的代称,如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张孝祥《蝶恋花》:“倾国倾城恨无语,彩鸾祥凤来还去。”也有将“倾城”“倾国”分用以代美女:如李白《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李商隐《北齐二首》:“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苏轼《菩萨蛮》:“绣帘高卷倾城出,灯前潋滟横波溢。”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语出南朝乐府民歌《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通典"乐典》称,碧玉是晋宗室汝南王姬妾,出身平常人家,汝南王宠爱过甚,遂制此歌。此为第二首,写碧玉吐露爱情,自谦当不起王爱,真率大胆。

红玉红玉,红色的玉石。《西京杂记》:“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赵后”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指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色如红玉”是形容其肤色健康而温润。辛弃疾《东坡引》“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腮褪红玉”即用此意。常以此代指美人。如毛熙震《南歌子》“腻香红玉茜罗轻,深院晚堂人静,理银筝”、和凝《麦秀两岐》“凉簟铺斑竹,鸳枕并红玉。”玉颜、玉人

“颜如玉”最早见于《古诗十九首之十一》“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原指佳人美貌如玉,以后逐渐用来指代美人。著名的宋真宗所写的《劝学歌》里有“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种用法。由此又发展出“玉颜”、“玉人”等来代指美人。如秦观《江城子》“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

白居易《板桥路》“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贾岛《登田中丞高亭》“玉兔玉人歌里出,白云谁似莫相和。”玉女这一代称来自于萧史弄玉的故事。《列仙传》(卷上)云:“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这里并没有交待二人随凤凰去了哪里。民间故事里说,他们来到华山中峰,修道而成仙。因此,中峰又被称为玉女峰,

峰顶有道舍名玉女祠,另外还有明星玉女崖(一说明星为玉女之名,未知孰是)、玉女洞、玉女石马、玉女洗头盆等。古人写玉女及玉女峰的诗文较多。如杜甫《望岳》诗中有“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唐李颀《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有“寄书春草年年色,莫道相逢玉女祠”;明顾咸《登华山》有“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等。“玉女”于是成为仙女的代称,如李白《游泰山六首》“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储光羲《杂诗二首》“洪崖吹箫管,玉女飘飖来”

徐彦伯《幸白鹿观应制》“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再后来“玉女”又逐渐成为年轻美女的代称。宋代无名氏《临江仙》“乐奏箫韶花烛夜,风流玉女才郎”、另一无名氏《满庭芳》“看双美,郎君俊秀,玉女更宜家”都是贺人新婚的,用“玉女”代指新娘,见其美貌与纯洁,正好与“才郎”、“俊秀郎君”相匹配。现在则多与金童连用,指相互匹配的一对俊美青年男女。

红裙、裙钗、金钗、红袖、翠袖、红翠、红妆

都是用有明显女性特点的服饰来代指女性。

红裙:韩愈《醉赠张祕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羶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高观国《踏莎行》:“歌唤红裙,酒招青旆。”

裙钗:裙是裙子,钗是是古代女子用来挽头发的首饰。此词多用于戏曲小说中。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我虽是个妇女身,我虽是个裙钗辈。”《红楼梦》开卷一篇楔子作者自云:“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金钗:柳永《夜半乐》:“竞斗草、金钗笑争赌。”刘克庄《贺新郎》:“珠履金钗常满座。”元代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归田》:“珠履三千,金钗十二,朝承恩暮赐死。”和一般指代女性的词不同,它偏重于特指歌舞之妓,且常与“珠履”并称。“金钗”典出《山堂肆考?角集》:“白乐天尝言牛思黯(僧儒)自夸前后服钟乳三千两,而歌舞之妓甚多,故答思黯诗云:…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

“珠履”典出《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珠履三千,金钗十二”遂成为固定搭配,形容门客、歌妓之众。

红袖、绿衣、翠袖、红翠:贺铸《添声杨柳枝》:“谁家红袖倚津楼。”清代席佩兰《寿简斋先生》:“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何梦桂《水龙吟》:“怅绿衣舞断,参横梦觉,依稀旧家犹认。”但“绿衣”有时也用来描写儿童或男子,如吕岩《题东都妓馆壁》:“绿衣童子步虚声。”辛弃疾《最高楼》:“花好处,不趁绿衣郎。”

王采《蝶恋花》:“翠袖年年寒食泪。”晏几道《清平乐》:“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柳永《鹤冲天》:“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张先《蝶恋花》:“红翠斗为长袖舞。”“红翠”为“红衣翠袖”或“红巾翠袖”的省称。

红妆:本义指妇女的盛装。如《木兰诗》:“当户理红妆。”也用来代指美女。

李朝威《柳毅传》:“红妆千万。”花蕊夫人《宫词》:“秋晚红妆傍水行。”

红粉

红粉:原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粉,旧时借指年轻妇女,美女。如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娥眉、翠娥、青蛾

娥眉: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辛弃疾《添字浣溪沙》:“娥眉早把橘枝来。”

张籍《美人宫棋》:“红烛台前出翠娥。”柳永《夜半乐》:“翠娥南陌簇簇,蹑影红阴,缓移娇步。”

杜牧《重登科》:“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晏殊《玉楼春》:“帘外青蛾回舞袖。”

“娥”、“蛾”通用。本义为“蛾”,指蚕蛾。其触角又长又细又弯,故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后来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又因为古代女子常用“黛”这种青黑色的颜料来画眉,因而“翠娥”、“青蛾”也随之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

粉黛

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借指美女。如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贺铸《绮筵张》:“绮绣张筵,粉黛争妍。”

红颜

“红颜”:原指少女的美丽容颜,后成为年轻女子的代称。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重笼坐到明。”清代吴伟业《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

“朱颜”有时也用来指代美貌女子,如元稹《有鸟二十章》“贵人妾妇爱光彩,行提坐臂怡朱颜。”但更多用于指代青少年时代。如白居易《长安道》:“自古朱颜不再来。”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红颜”也有同样的用法,如欧阳修《定风波》:“红颜能得几时新。”

娇娃、娇娘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说文解字》云:“或曰吳楚之閒謂好曰娃。”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宫室即名为“馆娃宫”,即取此意。刘禹锡《馆娃宫在旧郡西南砚石山前瞰姑苏台傍有采香…因赋二章》:“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句中的“娇娃”即特指西施。李壁《浣溪沙》:“娇娃短舞看胡旋。”已成为泛称。

李贺《唐儿歌》中有:“东家娇娘求对值。”但“娇娘”一词更多用于宋元以来的小说和戏曲中。如《金瓶梅》第十八回回目即为:“赂相府西门脱祸见娇娘敬济销魂”《琵琶记·寻夫》:“收拾草鞋行远路,安排包裹送娇娘”。“美娇娘”、“小娇娘”现在仍很常用。

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婵娟二八正娇羞。”柳永《玉蝴蝶》:“罗绮丛中,偶认旧识婵娟。”

尤物

尤物:原指优异的人或物品。特指美貌的女子。白居易《真娘墓》:“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刘禹锡《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但是好花皆易落,从来尤物不长生。”现在用此词时常带贬义。

送别之地的代称

南浦

浦,水边。南浦泛指水边送别之地。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里的南浦,可能实有其地。南宋《方舆揽胜》云:“武昌路有南浦,在江夏南,离骚云:…送美人兮南浦。?”《江夏记》云:“南浦,在江夏县南三里,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李白《江夏行》:“适来往南浦,欲问江西船。”可知南浦实在江夏(今湖北武昌)。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许浑《送同年崔先辈》:“西风帆势轻,南浦遍离情。”

柳永《倾杯乐》:“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在这些赋、诗、词句中,南浦已经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专称了。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秦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女婿的美称

乘龙快婿

萧史弄玉的故事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应推西汉刘向的《列仙传》。其中只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萧史,萧史日教弄玉作凤鸣,招来凤凰,后二人皆随凤凰飞去,并未言有龙。但故事的大体已备。《太平广记》卷四所辑晚唐杜光庭《仙传拾遗》中有这样的记载:“萧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响。而琼姿炜烁,风神超迈,真天人也。混迹于世,时莫能知之。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这时萧史乘龙的情节已经出现。

很多人以为萧史弄玉的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其实并不对。翻检明代余邵鱼所作《东周列国志》二十八回及冯梦龙所增编《东周列国志》四十回,均无此内容。倒是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演义》共一百零八回,

第四十七回章目为“弄玉吹箫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其内容大意是:相传秦穆公有个女儿,起名弄玉,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有着绝世的容颜,尤善吹笙,其声如凤鸣。待弄玉15岁的时候,秦穆公开始考虑为她找个佳婿,弄玉说:必得善吹箫的人,能与我唱和,否则,一概不嫁。后来有一天,弄玉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个仙人与她笙箫唱和,那仙人自称是华山之主。弄玉梦醒后当即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便派人到华山去寻找,果然找到了一个异人,名叫萧史,羽冠鹤衣,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脱俗之姿。使者将萧史接回来以后,穆公命其吹箫,一时间百鸟合鸣,穆公大喜,遂将弄玉许配给了萧史。后一日,夫妇二人在月下吹箫,天空中飞来一龙一凤,于是,萧史跨龙,弄玉乘凤,翔云而去。这个故事情节更为曲折生动,因而影响也更大。

东床择婿

《世说新语·雅量》云:“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这是说东晋有个太傅叫郗鉴,想给自己的女儿选个好女婿,打听到王家的子弟个个都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于是就派人去王家考察。王家子弟们听说了后都很兴奋,一个个都衣冠楚楚,正襟危坐。惟独有一个人斜靠在东边的竹床上,坦胸露腹,不管不顾。听使者回去后这么一说,郗鉴居然偏偏就选中了那个旁若无人的小子。而这个小子不是旁人,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这个故事表现了晋人不拘礼教、洒脱自然的人生追求。

金龟婿

这个美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写一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时,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

将丈夫称为“金龟婿”,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可见,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但在现代汉语中,其“贵”的含义正在逐渐减弱,而“富”的含义却有逐日加强之势。

与“乘龙快婿”、“东床婿”指“女儿的配偶”不同,金龟婿侧重于指“女子的配偶”。

驸马

附马专指皇帝女婿,因驸马都尉得名。驸马都尉,汉武帝始置,本为近侍之官。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即主管皇帝的随从车马。魏、晋以后,常以此官授帝婿,而不任其职,简称驸马。以后遂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文化社会历史] 悬赏点数10 征答截止时间08-12-3 该提问已过征答时限3个回答319次浏览 00 d9632008-11-13 上午08:04:23 172.30.211.* 举报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回答 00 ajiaoysyn2008-11-13 上午08:05:35 221.215.122.* 举报 努尔哈赤 皇太极公元1636----1644年共8 年于1636年5月称帝,顶国号“大清” 顺治福临公元1644----1662年共18年 康熙玄烨公元1662----1723年共61年 雍正胤祯公元1723----1736年共13年 乾隆弘历公元1736----1796年共60年 嘉庆颙琰公元1796----1821年共25年 道光旻宁公元1821----1851年共30年 咸丰奕詝公元1851----1862年共11年 同治载淳公元1862----1875年共13年 光绪载湉公元1875----1908年共34年 宣统溥仪公元1908----1911年共3 年 00

丫丫人2008-11-13 上午08:06:57 60.178.7.* 举报中国历史年鉴表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 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启姓姒阳城 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汤姓子亳→殷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武王姓姬镐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周平王姓姬洛邑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嬴政咸阳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刘邦长安 新8年-23年王莽长安 东汉25年-220年刘秀洛阳 三国魏220年-265年 蜀221年-263年 吴229年-280年曹丕 刘备 孙权洛阳 成都 建业 西晋265年-316年司马·炎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齐479年-502年 梁502年-557年 陈557年-589年刘裕 肖道成 肖衍 陈霸先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 欧阳家百(2021.03.07) 1、谷纹: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象谷牙。流行于战国秦汉。各种谷纹 汉代谷纹环 战国排列整齐、清晰的谷纹谷纹璧 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 西汉龙凤乳钉纹玉璧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金玉相连龙带钩龙纹乳钉纹 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双线云纹 云纹 T型云纹 云纹 双头云纹 勾连云纹剔地春秋

西周阴刻线云纹、云雷纹 双阴线、菱形纹、皿纹、云龙纹商代龙鸟佩 人字纹雷纹皿纹云纹龙鸟佩商代 4、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 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汉代蒲纹璜 蒲纹谷纹璧汉代 5、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 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系璧浮雕 双螭剑格明代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玉璧浮雕 6、虺纹:蛇状纹饰。无角、无腿 虺纹 7、夔龙纹:一足或两足龙形怪兽。圆眼、方嘴、方形卷尾。夔龙纹 夔龙纹 8、饕餮纹:一种贪吃的怪兽的头部。 饕餮纹

商代饕餮纹玉佩 战国期玉雕饕餮纹玦 9、兽面纹:怪兽的脸。 兽面纹阴线刻浅浮雕西周 神人兽面纹细如毫发的阴线良渚文化 兽面 10、剪影状动物纹饰 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 如龙纹虎纹凤纹鹰纹鸟纹象纹龟纹鱼纹等。 龙山文化早期的镂雕鹰纹环形器 商代鹰纹云雷纹双阴线 春秋晚期龙纹璧 春秋晚期龙凤纹佩 11、几何形纹饰 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几何纹青玉佩饰 12、人面纹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 写小说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些东西,在论坛里挖了挖,就摘到了这里。 ——————————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夫人”、“玉人”、“璧人”、“佼人”、“千金”、“令媛”、“女公子”、“丽人”、“淑人”、“玉女”、“娇娃”、“巾帼”、“西施”、“尤物”、“室人”、“令间”“青娥”等均是古代对女性的称谓,现将古代对各种女性的称谓总结于下: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注释,查了下,阃,拼音:kǔn,意思是门槛、门限)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如下: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 “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 “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 “松百木之长”;《礼·礼器》:

“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图案为喜鹊 三、"桂元三或元宝 三。"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2 -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鉴赏专家所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总起来说,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下面对各种纹饰给予一个较为详细的绍介。 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 蟠螭纹 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起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皆可见到。 谷纹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能见

到。 云雷纹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乳钉纹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其排列或纵横或随体变化。 圈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成行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重环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 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水涡纹。此纹最早使用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自战国时起,开始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 鳞纹

(完整版)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 “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 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

中国古代名称篇

中国古代名称篇(资料) 江湖中的姓名和绰号有的时候非常有讲究,闲话少说,快快步入主题。 姓:江湖人的姓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总有47%以上的人是复姓,好象如果一部武侠小说中没有复姓幕埃 霭嫔滩换嵊枰猿霭妗S谑谴蠹也灰庞嗔Φ拇印豆沤裥帐峡肌分蠧opy出各种各样,花里呼梢的复姓。如下: 令狐(源自黄帝姓姬—>毕姓—>魏姓—>令狐姓,武侠中有《笑傲江湖》令狐冲) 欧阳(源自舜姓姚—>妫—>越—>欧阳,武侠中有《射雕英雄传》欧阳峰) 东方(源自黄帝姓姬—>解—>张—>东方,武侠中有《笑傲江湖》东方不败) 西门(源自神农炎帝姓姜—>西门,武侠中有《陆小凤传奇》西门吹雪) ......

在这些复姓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异民族,其中以鲜卑人传入的复姓居多,所以在复姓中姓慕容、宇文、尉迟、万俟、长孙的多是鲜卑人的后裔,呼延则是匈奴人的后裔(不知道吧,如果再说萧峰时,别忘了考证一下《呼家将》里那帮匈奴人后裔,《呼家将》应做《呼延家将》)。 在剩下53%中,有28%有正史有关。比如大理的国姓是段,段誉如果叫张裕的话,肯定他在陇西,而不是大理王子了。同样,即使是郭靖杨康也未能脱俗,一概是英雄之后,杨康之祖杨再兴是岳飞手下的名将,又是北宋杨家将之后,根正苗红;郭靖也是梁山“赛仁贵”郭盛(梁山第五十五条好汉,征方腊时被滚木砸死)之后,也是农民领袖,好象如果不给他们一个祖宗的根本,就不配做小说中的主人公。还有萧峰,契丹的姓绝不只耶律和萧两个,虽然做为国姓耶律是王姓,萧则是后姓,但《天龙八部》好,把这两个姓全用上了,好象不姓萧,乔峰就是汉人了。 在最后的25%姓中,有很多的姓与他们的姓格、长相、职业呈正比或反比。如下: 潘、宋、陆:因为在历史上有美男曾姓这三姓(潘安、宋玉、陆机陆云),所以姓这三姓的人不是英俊潇洒的豪门公子,就是风流倜傥的江湖浪子,如陆小凤。另外这类姓还有温、吕(想必与温侯吕布有关吧)

中国古代各种代称

腰的代称 沈腰沈约是南朝著名诗人、《宋书》的作者。《梁书·沈约传》中引了沈约的《与徐勉书》,其中描述自己的病况时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用现在话说就是:过几个月,裤腰带就得往里挪个孔;不到一个月,握一下胳膊,就缩了半分。后世文人常以“沈腰”、“沈郎腰瘦”、“沈约瘦”为典,代指腰围缩减,身体日渐消瘦。如宋范成大有《次韵虞子建见咍赎带作醮》:“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黄庭坚《水龙吟》:“定是沈郎作诗瘦,不应春能生许愁。”沈腰,常与“潘鬓”连用。如李煜《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潘鬓”指人头白年老。 楚腰《墨子·兼爱》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饭为节,胁息然后带 ,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这是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朝中的一班大臣们唯恐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后,先要呼气后屏住呼吸,再把腰带束紧;时间长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扶住墙壁才能站立起来。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都成了面黄肌瘦的废物了。《韩非子·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战国策·楚策》载:“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腰),楚士约食,凭而能立,式而能起。”类似的叙述还见于《墨子》和《管子》。请注意,这几处记载,有的明确指出“细腰”的主人为“士”或“臣”,有的只说“人”,应该肯定其为男性。 到了《后汉书·马援传》,其中引用了俗语:“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国中”已经演变为“宫中”, “细腰”的主人已经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李商隐更是明确地说:“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梦泽》)既是“满城娇”,“细腰”的主人必是女性无疑了。杨炎《赠薛瑶英》诗:“玉山翘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杜牧《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可见,在唐诗中,称女子的细腰为“楚腰”已经相当常见了。 “楚腰”的指代对象由男性到女性的变化,正反映了人们对两性外貌审美观念的演变及定型。小蛮腰唐孟棨《本事诗·事感》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里的“白尚书”是指白居易。他所蓄养的两个歌妓樊素和小蛮,一个善歌,一个善舞。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后来人们常用“樱桃口”来形容女子的口美,用“小蛮腰”、“杨柳腰”、“柳腰”来指代年轻女子的美腰。如宋陈允平《蝶恋花》:“舞彻东风,不减蛮腰秀。”无名氏《玉楼春》:“绿杨学舞小蛮腰,红药惜开菩萨面。”欧阳修《少年游》:“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石孝友《点绛唇》:“杨柳腰枝,春来尚怯铢衣重。”华岳《瑞鹧鸪》:“梅花体态香凝雪,杨柳腰肢瘦怯风。”陆游《忆王孙》:“春风楼上柳腰肢。”欧阳修《阮郎归》:“玉肌花脸柳腰肢。” 怀孕生子的代称梦熊 古人以梦中见熊罴为生男的征兆。后以“梦熊”作生男的颂语。语本《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莞是植物名,是一种用来编席子的草。罴是熊的一种,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爬树,会游泳。虺即蜥蜴。大人指占梦之官,即太卜。这几句诗是说,这个人铺好席子睡觉,在睡梦里看到了熊、罴、虺、蛇等动物,醒来之后便让太仆给解释一下。太仆说梦到熊、罴要生男孩,梦到虺、蛇就生女孩。此词即本此而来。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云:“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说自己和白居易交情非浅,希望他能够早生贵子。李群玉《哭小女痴儿》云:“平生未省梦熊罴,稚女如花坠晓枝。”是说自己还没有儿子,女儿却如花一样过早地凋谢了。

中国各朝代名称

中国各朝代名称、国号的由来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 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秀岗玉器网(https://www.doczj.com/doc/1118219753.html,)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古代纹样

窃曲纹 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窃曲纹。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离俗览》)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臵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窃曲纹、穷则曲。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窃曲纹适应性很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器物各种不同的部位,以窃曲纹构成的装饰,一般不刻云雷纹的地纹。与窃曲纹同时流行的抽象纹饰还有重环纹、垂鳞纹等,重环纹多以长圆和圆形图像连续排作为装饰带施加于器物口沿或圈足部分。垂鳞纹像水族动物身上的鳞片,作交错排列饰于水器之上。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 大克鼎上的窃曲纹 云纹 早期阶段:彩陶上的原始旋纹是十分典型的抽象几何纹。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早期的纹样式。作为远古的文化遗存,它在当时是否有?云?的指征意义,现在还无法断定。仅从形态来看,似乎可以看出:楚汉云气纹、先秦卷云纹、商周云雷纹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有着一种比较明显的承继关系。但人们一般把多见于商周青铜器装饰的云雷纹,视为云纹的早期形态。在云纹的发展历史中,云雷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物并称大全

人物 二圣:(1)周文王、周武王。(2)周公、孔子。 二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二乔:三国时期一对姐妹花,以美貌出名。大乔为孙策妻子,小乔为周瑜妻子。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三圣:(1)尧、舜、禹。(2)禹、周公、孔子。(3)文王、武王、周公。 三杰:西汉张良、萧何、韩信。 三曹:三国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三李:唐朝李白,李贺,李煜称为“诗家三李” 三袁: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 三绝:唐文宗时,诏以李白之歌诗,裴旻之剑舞,张旭之草书为三绝 四君:春秋孟尝君(齐)、平原君(赵)、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四杰:唐代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四家:北宋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 四才子:明朝祝枝山、唐寅、文征明、周文彬被称为江南四才子。 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称为“苏门四学士” 四圣:草圣张旭,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为唐朝四圣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圣:孔子及其弟子(含再传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颜子,即颜渊,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子,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子思,孔子之孙,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孔子再传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 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五子: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六君子: (1)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害死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六人于狱中,号称“六君子”。 (2)清戊戌变法运动失败时,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同遭杀害,世称“戊

古玉器图腾纹饰

中国古代玉器图腾纹饰演变

图腾一词,原为北美印地安阿二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中文译名,其原意为“亲属”、“亲族”等。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是亲属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也是氏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象征。摩尔根说:“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它是神圣的。 图腾崇拜,是史前古人类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反映。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在渔猎经济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人要依赖大自然养育。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靠动物食品,这是人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客观基础。据考古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图腾崇拜发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一万至四万年前,发展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约距今四千至一万年。随着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兴起所取代,人的基本食物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走向衰落。 图腾崇拜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认亲族、保平安的客观需要。图腾观念认为妇女生育是图腾进入妇女体内造成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一种是自身的生产繁衍。在渔猎经济时代,第一种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成为人的图腾崇拜对象,而第二种生产在原始的群婚阶段,先民自然会不自觉地把第一种生产的思维形式运用于第二种生产,我们靠吃动植物长大的,我们的身体是它们变的,它们是我们的亲属,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以为女性怀孕也是吃食物造成的,对图腾的祖先崇拜由此产生,亲族观念由此得到巩固。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区别与认同主要靠图腾标志、图腾文化,通过认亲得到同部落、祖先、神灵的保佑,求得平安。同一图腾的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图腾一般以纹饰的方式呈现在中国古代玉器上。玉器纹饰可分为实体纹饰及图案纹饰;现在以龙来作说明,如果全器雕作龙形,龙就是实体纹饰,但如果在一个容器的表面琢龙形,

中国历史各朝代名称来历

中国历史各朝代名称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具体说: w.w.w.k.s.5.u.c.o.m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檀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广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

古玉器图腾纹饰

古玉器图腾纹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古代玉器图腾纹饰演变

图腾一词,原为北美印地安阿二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中文译名,其原意为“亲属”、“亲族”等。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是亲属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也是氏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象征。摩尔根说:“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它是神圣的。 图腾崇拜,是史前古人类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反映。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在渔猎经济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人要依赖大自然养育。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靠动物食品,这是人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客观基础。据考古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图腾崇拜发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一万至四万年前,发展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约距今四千至一万年。随着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兴起所取代,人的基本食物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走向衰落。 图腾崇拜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认亲族、保平安的客观需要。图腾观念认为妇女生育是图腾进入妇女体内造成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一种是自身的生产繁衍。在渔猎经济时代,第一种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成为人的图腾崇拜对象,而第二种生产在原始的群婚阶段,先民自然会不自觉地把第一种生产的思维形式运用于第二种生产,我们靠吃动植物长大的,我们的身体是它们变的,它们是我们的亲属,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以为女性怀孕也是吃食物造成的,对图腾的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由来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由来 1.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 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 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 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 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 赐了赢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 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 “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 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 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 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福建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名词代称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常常出现一些关于名词指代的考法,常出现的类型为:下列词语与代称对应正确的是:如“巾帼——女性”。在出现这类似的考法时,由于古代的词汇的含义与现代词汇含义的差异,很多同学在拿到这类题时常常很难选出正确答案。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些相关词汇以帮助大家记忆。 一、古代器物代称 1.墨:松使者。传说唐玄宗用的墨土,有一道士是墨精,号松使者。 2.纸:楮先生。传说纸是由楮叶造的;又称“剡藤”,浙江嵊县剡溪产的藤枝制造。 3.砚台:石虚中。石虚中被封过即墨侯,又为人器度方圆。 4.小船:蚱蜢。小船很轻快,像小虫一样,所以叫蚱蜢。 5.书信的别称:鸿、鸿雁、尺牍、尺素、函杞。 6.钱的别称:泉、方孔兄、邓通、阿堵物、青蚨、上清童子。 7.扇:仁风、便面。仁风,系晋朝袁宏因谢安送他扇子,称是“当奉扬仁风”;便面,传说汉朝张敞走马章台街,以扇挡面,故得名。 8.酒的别称:琼、玉液、金浆、家酿、香醪、红友、玉友、欢伯、杯中物、三酉、般若汤、杜康、白堕、曲生、曲秀才、金浆太醴、福水。 9.雪的别称:琼玉、碎玉、冰花、六出、碎琼乱玉。 10.月亮的别称: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望舒。 11.镜子的别称:菱花,专指女性用:菱花本是水里开的一种花。 二、古代花卉代称 1.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雅称“贵客”,还有称是“国色天香”、“深色花”“百两金”、“木芍药”、“富贵者”。 2.莲花:是花中“高尚君子”。美称“花君子”,雅称“净客”,别称“水华”、“水旦”、“水苏”、“泽芝”,还有称“君子者”。 3.月季花:历来被称为“人间不老春”。她的美称为“月月红”、“四季花”、长寿花“斗雪红”。 4.兰花:“美称”空谷佳人”,雅称“幽客”。其他有称之为“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空谷幽兰”、“话中君子”。梅、兰、竹、菊共称花中“四君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