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

前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高的可靠性、高的性能价格比且编程简单的控制设备。基于它的突出优点,它广泛地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及其他诸多领域中。因此,培养掌握机电技术、掌握PLC技术在技工学校教育中相当重要。

在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时,要根据系统的功能目标和优化组合结构的目标,合理配置布局驱动机构、控制机构、传感检测机构、执行机构等,并使它们在微处理单元的控制下协调有序地工作,在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物理一能量的有序运动,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的系统工程。

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技术特征有以下几点:

(1)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彼此功能交互,大多以机械系统的高级微机控制的形式出现。

(2)在一个具体的物理单元中,在不同子系统空间上的集成。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功能智能化。越来越先进的控制功能取代了许多操作人员的推理和判断。

(4)柔性化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灵活地满足各种要求,适应各种环境。

(5)采用微处理器控制的系统,易于增加或改变功能,无需增加硬件成本。

(6)控制功能采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来实现,因此,对用户来说,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是隐蔽的。

(7)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设计思想方法与制造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并行发展的。

基于上述机电一体化特点,由我校自主设计、制造了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MPS)。该模块化自动生产线(MPS)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MPS系统是专为训练工业现场的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而设计的。

(2)通过本系统的训练,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掌握自动化生产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维修等技能。

(3)本系统采用敞开式安装、模块化形式,各模块便于教学、易于搭建、拆卸和维护。

(4)通过本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气动、电气动、工程控制、传感器和电子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训,使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综合应用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该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MPS)适用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及应用》、《传感器及应用》、《自动机与自动线》《气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基础》、《电气设备维修》、《接口技术》等多种课程的理论、实验、实习教学需要。

系统能自动完成自动供料、取料、装配的功能。其外形如图0.1所示,结构如图0.2所示。其功能是自动供料单元1、2中自动送出凹型和凸型工件,然后通过机械手单元和转运机械手单元将其在送出工作站进行组装,并通过送出工作站把工件送出到料槽完成工作,或把组装完成的工件送到与该系统配套使用的传送带分拣工作站中继续工作过程。

图0.1 模块化自动生产加工系统(MPS)外形图

图0.2 模块化加工生产系统(MPS)结构图

该系统在市场同类产品主要有费斯托(FESTO)公司出品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由于我

校已购买费斯托(FESTO)系统,该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无可比拟的优点:(1)制作工艺精良

(2)演示功能完善

(3)系统设计美观

但应用到实验、实习教学有明显的缺点:

(1)功能单一。由于系统是标准的模块化设计,用户只能按原设计进行安装、调试、运行,不能修改、运行新的模式,对教学有所限制。

(2)系统价格过高。能满足一般教学大纲需要的组合——五个工作站大约需40万,必然应用影响设备的使用率和普及率。

(3)与课本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可编程控制器PLC程序在课本上没有相应的程序和说明。

(4)使用成本高昂。系统大部分零、部件损坏后只能由原厂提供、更换,购买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的停顿,而且购买价格高昂,如一个模/数转换装置要价6000元。所以很多学校购买后只用于生产加工过程演示及理论教学的示教作用,如进行实验、实习教学就要求任教教师必须有较高教学的能力。

(5)不便于观察电、气控制过程。工作区与控制区分别安装在系统的上部和下部,这样PLC的控制过程、运动部件的运行过程及调试过程就不能直观显示。

模块化自动生产线(MPS)系统与同类产品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方便实现各种控制功能。由于所有零、部件均采用浮动式设计,经过调整就可实现不同工件的组装、单机械手搬运、双机械手转运等多种工序,通过安装不同品牌、型号的PLC设计不同的PLC程序控制,以及各种传感器均可在设备上应用其中,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像力。

(2)成本低廉。本系统从采购到加工,只需1万元,而市场上购买同时具有二个功能的设备需13万元。便于推广,作为日常教学设备。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机械手控制是所有PLC课本的范例,在教学中与课本配合使用,进行直观教学。

(4)使用成本低。由于自主设计、采购、加工、装配。所有的零、部件均为标准化工业元件,损坏率低。而且在市场购买容易,价格低廉,任何教师均可使用。

(5)便于观察。电、气的控制部分。均安装在面板上,过程由指示灯、电脑显示屏直观地显示便于观察运行过程及调试过程。

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MPS)教学设备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应用,MPS是一套开放式的设备,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设备组成单元的数量、类型,而每个单元由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利用该系统,可以模拟一个与实际生产情况十分接近的控制过程,使学习者在一个非常接近于实际的教学设备环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将理论应用到了实际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而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第一部分气动控制部分

一.机械手单元

1.机械手单元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机械手移送工件的机械系统及其结构如图1.1所示,用于将工作台A点的工件搬运到工作台B点上。机械手的全部动作由电磁阀控制气动系统工作。其上升/下降、左移/右移运动由电磁阀控制,其位置由磁性传感器检测,夹紧使用电磁阀控制气爪,使用压力传感器检测。即当下降电磁阀通电时,机械手下降;当下降电磁阀断电时,机械手停止下降,但要保持现有的工作状态。在上升电磁阀通电时,机械手上升;当电磁阀断电后,机械手停止上升。夹紧电磁阀线圈通电时,机械手夹紧;线圈断电时,机械手放松。

图1.1 机械手控制单元结构及移送工件的动作过程图

2.机械手单元气动元件种类及结构符号

(1)导向气缸

导向气缸的外形、结构及符号如图1.2所示,导向气缸的应用如图1.3所示。

DPZ-250双作用双活塞式气缸,行程长度250mm,用于机械手单元X轴的左右伸缩,双活塞气缸是由两个活塞进行驱动的,因此在相同高度的情况下能产生2倍于标准气缸的推力。

DPZCJ-80双作用双活塞式气缸,行程长度80mm,用于机械手单元Y轴的上下伸缩,其特点是该气缸结构简单,将导轨和气缸做于一体。

图1.2导向气缸的外形、结构及符号

图1.3导向气缸在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2)气爪气缸(用于内抓或外抓工件)气爪外形、结构及其符号如图1.4所示。Festo标准气爪是用于搬运及装配技术的系统产品。其特点

- 双作用活塞驱动、自对心;

- 不同的夹紧方式: 向外夹紧,向内夹紧;

- 可以以多种方式和其它驱动器进行结合;

- 采用霍尔传感器或接近式传感器进行位置感应;辅件安装如图1.5所示。

- 采用外部夹头,易于实现多样性。

图1.4 HGD-50气爪外形、结构及其符号

图1.5 HGD-50辅件的安装方法

1-标准气爪,2-气爪手指,3-安装螺钉,4-传感器。

二.转动机械手单元

1.转运机械手单元工作过程

转动机械手单元结构及动作过程如图1.6所示。其工作是从供料站2中取出工件安装到机械手单元送来的工件上端完成装配过程。

图1.6转动机械手单元结构及动作过程图

2.转运机械手单元

(1)DPZCJ-80双作用双活塞式气缸,行程长度80mm,用于机械手单元Y轴的上下伸缩,其特点是该气缸结构简单,将导轨和气缸做于一体。

(2)平行气缸(用于内抓或外抓工件)如图1.7所示。

Festo标准气爪是用于搬运及装配技术的系统产品,其特点

- 双作用活塞驱动,自对心;

- 不同的夹紧方式: 向外夹紧,向内夹紧;

- 可以以多种方式和其它驱动器进行结合;

- 采用霍尔传感器或接近式传感器进行位置感应;辅件的安装方法如图1.8所示;

- 采用外部夹头,易于实现多样性

图1.7 HGP-32-A气爪外形、结构及其符号图

图1.8 HGP-32-A气爪的辅件的安装方法

1-标准气爪,2-气爪手指,3-安装螺钉,4-定位销,5-传感器。

(3)叶片式摆动气缸

DSM叶片式摆动气缸外形紧凑,占用空间小。驱动力通过旋转叶片直接传送给驱动轴。可调式止动系统和旋转叶片分离,以便于固定限位挡块或液压缓冲器来吸收所受到的力。此外,旋转叶片还能通过终点位置的弹性垫获得辅助缓冲。止动块不能被移去,因为旋转叶片本身不适合于作为终端位置限位挡块。驱动器背面还有刻度以方便行程调节。摆动气缸外形、结构及符号如图1.9所示。

图1.9 DSM-10-180-P摆动气缸外形、结构及符号图

摆动气缸的限位有两种方法,方法一:使用传感器限位,安装方式如图1.10所示。方

法二:使用缓冲器限位,安装方式如图1.11所示。摆动气缸的固定安装方式有多种,如图1.12所示。

图1.10 摆动气缸使用传感器限位的传感器形状及安装方式

图1.11 摆动气缸使用缓冲器限位的安装形式

图1.12 摆动气缸的固定安装方式

三.送出工作站

机电一体化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单选 滚珠丝杠螺母副结构类型有外循环插管式和_________等类型. 收藏 A. 内循环反向器式 B. 外循环反向器式 C. 内、外双循环 D. 内循环插管式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PWM指的是________. 收藏 A. 计算机集成系统 B. 可编程控制器 C. 机器人 D. 脉宽调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检测环节能够对输出进行测量,并转换成比较环节所需要的量纲,一般包括传感器和_______. 收藏 A. 转换电路 B. 调制电路 C. 控制电路 D. 逆变电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机电一体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收藏 A. 机电一体化设计主要是指产品的设计,不需要系统论方面的知识 B.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传统机械技术及电子技术两方面技术构成 C. 机电一体化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而不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 D.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机械为主体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伺服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环节、比较环节和_________等个五部分.

收藏 A. 换向结构 B. 检测环节 C. 存储电路 D. 转换电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电压________输入电压. 收藏 A. 大于等于 B. 大于 C. 小于 D. 等于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滚珠丝杠螺母副结构类型有两类:外循环插管式和________. 收藏 A. 内循环反向 B. 内循环插管式 C. 外循环反向器式 D. 内、外双循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受控变量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反馈控制系统称________. 收藏 A. 伺服系统 B. 工业机器人 C. 顺序控制系统 D. 数控机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伺服系统稳定性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收藏 A.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复习题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复习题 (一)第一章复习题 1.机电一体化包括哪六大共性关键技术?(P1) 2. 机电一体化产品(P1) 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P2) 4. 机械本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 。(P2) 5. 接口的三个基本功能?(P3) 6. 接口的作用是将各要素或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交换、放大和()。(P3) (二)第二章复习题 1. 机械移动系统的基本元件?(P9) 2. 建立机械移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P9)已知一个单自由度隔振系统,质量为m ,刚度为k ,粘性阻尼系数为c ,外力为()f t 。绘出系统力学模型,并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P10) 3. 求解图2所示机床进给系统的当量扭转角度θ?(P12-13) 3k 11轴I 轴轴 图2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 4. 为能保证振荡在一定的范围内过渡过程较平稳、过渡过程时间较短,又具有较高的灵敏

度,一般取 ()。(P25) 5. 刚度、动刚度和静刚度的概念?(P25) 6. 谐振频率的两个表达式?(P25) 7. 间隙的主要形式有哪些?(P26) 8. 什么是刚性间隙?(P26) 9. 什么是柔性间隙?(P27) 10. 丝杠螺母间隙的调整方式有哪两种?(P29) 11. 比较齿侧间隙的刚性消隙法和柔性消隙法的特点?(P26-P27) 12. 粘性阻尼系数的基本折算方法?(P25) 13. 增大粘性摩擦阻尼可以减小质量大、刚度低的机械系统的振幅并加速振动的()?(P25)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间隙的主要形式及常用的齿轮侧间隙消除法?(P26-P29) (三)第三章复习题 1. 传感器?(P41) 2. 什么是传感器的灵敏度?(P43) 3. 什么是传感器的迟滞性?(P43) 4. 什么是重复性?(P43) 5. 常用的直线位移测量传感器有哪些?(P44) 6. 常用角位移测量传感器有哪些?(P44) 7. 什么是电容传感器?(P44) 8. 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实现线性输出时,必须满足的条件为()(P45) 9. 电感式传感器?(P46) 10. 光栅?(P47) 11. 光栅的组成?(P47) 12. 已知光栅条纹密度为250条/mm,该光栅尺的栅距是多少?(P47) 13. 光栅条纹密度一般的衡量单位为()?(P47) 14. 指示光栅和标尺光栅在安装时要注意()?(P48) 15. 光栅尺的栅距是0.01mm,指示光栅和标尺光栅的倾斜角度为0.001弧度,则莫尔条纹的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

前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高的可靠性、高的性能价格比且编程简单的控制设备。基于它的突出优点,它广泛地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及其他诸多领域中。因此,培养掌握机电技术、掌握PLC技术在技工学校教育中相当重要。 在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时,要根据系统的功能目标和优化组合结构的目标,合理配置布局驱动机构、控制机构、传感检测机构、执行机构等,并使它们在微处理单元的控制下协调有序地工作,在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物理一能量的有序运动,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的系统工程。 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技术特征有以下几点: (1)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彼此功能交互,大多以机械系统的高级微机控制的形式出现。 (2)在一个具体的物理单元中,在不同子系统空间上的集成。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功能智能化。越来越先进的控制功能取代了许多操作人员的推理和判断。 (4)柔性化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灵活地满足各种要求,适应各种环境。 (5)采用微处理器控制的系统,易于增加或改变功能,无需增加硬件成本。 (6)控制功能采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来实现,因此,对用户来说,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是隐蔽的。 (7)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设计思想方法与制造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并行发展的。 基于上述机电一体化特点,由我校自主设计、制造了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MPS)。该模块化自动生产线(MPS)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MPS系统是专为训练工业现场的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而设计的。 (2)通过本系统的训练,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掌握自动化生产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维修等技能。 (3)本系统采用敞开式安装、模块化形式,各模块便于教学、易于搭建、拆卸和维护。 (4)通过本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气动、电气动、工程控制、传感器和电子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训,使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综合应用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该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MPS)适用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及应用》、《传感器及应用》、《自动机与自动线》《气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基础》、《电气设备维修》、《接口技术》等多种课程的理论、实验、实习教学需要。 系统能自动完成自动供料、取料、装配的功能。其外形如图0.1所示,结构如图0.2所示。其功能是自动供料单元1、2中自动送出凹型和凸型工件,然后通过机械手单元和转运机械手单元将其在送出工作站进行组装,并通过送出工作站把工件送出到料槽完成工作,或把组装完成的工件送到与该系统配套使用的传送带分拣工作站中继续工作过程。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期末复习

机电一体化复习提纲 1. 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新功能和新性能的新产品是机电一体 化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有机械本体、执行与驱动、检测传感器、信息处理、动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通常由由传动机构、支承与导向机构、执行机构与机架等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是能量流、物料流、信息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信息特征(微型化、嵌入式、实时性、分布化)、动力特征(结构分散化、功能智能化)、结构特征(模块化、简单化、高刚度、高精度)。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 2. 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快、准、稳):快速响应、高精度、良 好的稳定性。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设计中常提出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等要求。为达到上述要求,主要从a、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承部件;b、缩短传动链,简化主传动系统的机械结构;c、提高传动与 支撑刚度;d、选用最佳传动比,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e、缩小反向死 区误差;f、改进支承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少振动、降低噪声这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通常由传动机构、支承与导向机构、执行机构与机架等几个部分组成。 3.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动系统应满足足够的刚度、惯性小、阻尼适中等性能要 求。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设计中需满足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为达到这些要求,主要采取

①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撑部件② 缩短传动链,简化传动系统的机 械结构③提高传动与支撑刚度④选用最佳传动比,以达到提高系统分辨率、减少到执行元件输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⑤缩小反向死区误差 ⑥改进支撑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少震动、降低噪声。 4. 滚珠丝杠螺母副中滚珠循环装置有外循环,内循环。滚珠丝杠支承方式有单推- 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具有最大刚度的的支承方式是双推-双推式。 5. 滚珠丝杠螺母副中按照滚珠循环方式划分外循环,内循环。滚珠丝杠螺母副中 调整间隙和预紧的方法有垫片调整式(调整垫片来改变轴向力)、双螺母调节式(调整螺母来消除间隙或预紧)齿差调节式(左右螺母外端凸缘制成齿数差1 的直齿圆柱齿轮),原理是什么?滚珠丝杠副的安装方式有单推-单推式(轴向刚度较高、预紧力较大、轴承寿命比双推-双推式低)、双推-双推式(刚度最高、易造成预紧力不对称)、双推-简支式(轴向刚度不太高、预紧力小、轴承寿命较长、适用于中速、精度较高的长丝杠传动系统)、双推-自由式(轴向刚度和承载能力低、多用于轻载、低速的垂直安装丝杠传动系统),特点分别是什么?滚珠丝杠副的选择方法是结构的选择、结构尺寸的选择(公称直径和基本导出的选择)。 6. 直齿圆柱齿轮侧隙的调整方法有中心距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侧隙法、轴向 垫片调整法。要消除齿轮副间隙是因为侧隙会产生齿间冲击,影响传动平稳性、若出现在闭环系统中、则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使系统产生低频振荡,常用中心距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侧隙法、轴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素质,知识,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素质、知识、能力要求 一、素质结构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岗敬业,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较强的文字表达与语言沟通能力、坚强的意志与坦荡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知识结构要求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复合度高的特点,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机械工程图的识图、绘图知识;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机电产品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电气维修和PLC控制的基本知识;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的基础知识;数控原理、编程和数控机床结构与操作的基本知识等。 三、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结构 1、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1)机电设备维护、修理企业 (2)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科技开发公司 (3)各种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的工厂、企业 (4)与机电有关的各种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企业 (5)机电产品营销及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关的其他单位 2、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业务分析 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业务分析见表1

表1 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业务分析 3、能力结构及要求 实施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学生可考取绘图员、数控设备操作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PLC设计师等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1) 具有较强的机械识图与绘图能力; (2)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运用绘图软件绘制机械工程图,并获得绘图员中级以上操作证; (3) 具有较强的电工操作能力和维修能力,并获得维修电工操作证书; (4) 具有一般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计算能力; (5) 具有阅读本专业相关的一般英语资料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数控机床等机电设备安装维护、检测及故障排除能力 (7)具有较强的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等机电设备操作能力; (8)具有机电产品营销和一般的企业管理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见表2。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期末复习

机电一体化复习提纲1.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新功能和新性能的新产品是 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有机械本体、执行与驱动、检测传感器、信息处理、动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通常由由传动机构、支承与导向机构、执行机构与机架等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是能量流、物料流、信息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信息特征(微型化、嵌入式、实时性、分布化)、动力特征(结构分散化、功能智能化)、结构特征(模块化、简单化、高刚度、高精度)。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 2.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快、准、稳):快速响应、高精度、 良好的稳定性。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设计中常提出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等要求。为达到上述要求,主要从a、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承部件;b、缩短传动链,简化主传动系统的机械结构;c、提高传动与支撑刚度;d、选用最佳传动比,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e、缩小反向死区误差;f、改进支承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少振动、降低噪声这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通常由传动机构、支承与导向机构、执行机构与机架等几个部分组成。 3.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动系统应满足足够的刚度、惯性小、阻尼适中等 性能要求。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设计中需满足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为达

到这些要求,主要采取①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撑部件②缩短传动链,简化传动系统的机械结构③提高传动与支撑刚度④选用最佳传动比,以达到提高系统分辨率、减少到执行元件输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⑤缩小反向死区误差⑥改进支撑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少震动、降低噪声。 4.滚珠丝杠螺母副中滚珠循环装置有外循环,内循环。滚珠丝杠支承方式 有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具有最大刚度的的支承方式是双推-双推式。 5.滚珠丝杠螺母副中按照滚珠循环方式划分外循环,内循环。滚珠丝杠螺 母副中调整间隙和预紧的方法有垫片调整式(调整垫片来改变轴向力)、双螺母调节式(调整螺母来消除间隙或预紧)齿差调节式(左右螺母外端凸缘制成齿数差1的直齿圆柱齿轮),原理是什么?滚珠丝杠副的安装方式有单推-单推式(轴向刚度较高、预紧力较大、轴承寿命比双推-双推式低)、双推-双推式(刚度最高、易造成预紧力不对称)、双推-简支式(轴向刚度不太高、预紧力小、轴承寿命较长、适用于中速、精度较高的长丝杠传动系统)、双推-自由式(轴向刚度和承载能力低、多用于轻载、低速的垂直安装丝杠传动系统),特点分别是什么?滚珠丝杠副的选择方法是结构的选择、结构尺寸的选择(公称直径和基本导出的选择)。 6.直齿圆柱齿轮侧隙的调整方法有中心距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侧隙 法、轴向垫片调整法。要消除齿轮副间隙是因为侧隙会产生齿间冲击,影响传动平稳性、若出现在闭环系统中、则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使系统产生低频振荡,常用中心距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侧隙法、轴向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形式,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向机械技术领域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第一章概论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乃是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 一般而言,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ECU)、执行器和动力源,各要素之间通过接口相互联系。 3、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机械技术 (2)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4)自动控制技术 (5)传感检测技术 (6)伺服驱动技术 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类 从控制的角度,机电一体化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维修方便,缺点是精度较低,对输出和干扰没有诊断能力。 闭环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点是高精度、动态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高、维修难度较大。 5、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类型 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类型依据该系统与相关产品比较的新颖程度和技术独创性,可分为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和变参数设计。 (1)开发性设计: 是一种独创性的设计方式、在没有参考样板的情况下,通过抽象思维和理论分析,依据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设计出系统原理和制造工艺。开发性设计属于产品发明专利范畴。 (2)适应性设计: 适应性设计是在参考同类产品的基础上,主要原理和设计方案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更新和局部结构调整使产品的性能、质量提高或成本降低的产品开发方式。这一类设计属于实用新型专利范畴。 (3)变参数设计: 变参数设计是在设计方案和结构原理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部分结构尺寸和性能参数,使之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的设计方式。 6、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 (1)取代法: 就是用电气控制取代原系统中机械控制机构。这种方法就是改造旧产品开发新产品或对原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常用的方法。 (2)整体设计法:

机电一体化技术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1-1、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组成、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a、机械本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b、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 c、传感与监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监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d、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器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的功能。 e、执行装置: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 1-3、工业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1-4、机电一体化产品与传统的机械电气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功能水平和和附加值,它为开发者、生产者和用户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1-7、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系统总成技术。 1-8、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格化、自适应化。 第2章 2-1、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传动机构的基本要求:传动间隙小、精度高、低摩擦、体积小、重量轻、运动平稳、响应速度快、传动转矩大、高谐振频率以及与伺服电动机等其他环节的动态性能相匹配等要求。 2-2、丝杆螺母机构的传动形式及其特点:a、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b、丝杆转动、螺母移动;c、螺母转动、丝杆移动;d、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e、差动传动。 2-3、滚珠丝杆副的组成及特点:由丝杆、螺母、滚珠和反相器四部分组成;具有轴向刚度高、运动平稳、传动精度高、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2-4、滚珠丝杆副的选择:结构形式的选择、结构尺寸的选择 2-5、齿轮传动各级传动比分配原则:①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②重量最轻原则③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最末两级的传动比应取大一些,并尽量提高最末一级齿轮副的加工精度); 2-8、齿轮传动侧隙的调整有偏心套调整、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和轴向垫片调整等多种方法。 2-9、机械执行机构的基本要求:①惯量小、动力大;②体积小、重量轻;③便于维修、安装;④易于计算机控制。 2-10、简述各种传感器的特性及选用原则? 一、静态特性是指当测量处于稳定状态下,传感器的输入值与输出值之间的关系。主要技术指标包括:1、线性度。2、灵敏度。3、迟滞。4、重复性。5、分辨率。6、零飘。二、动态特征是指传感器测量动态信号时输出对输入的响应特性。 (1)电气式,具有操纵方便、适宜编程、响应快、伺服性能好、易与微机相接等优点;(2)液压式,优点是输出功率

机电一体化技术考试题有答案)

填空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是微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2.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工业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是: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 4. 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核心技术是接口问题。 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构成的五大部分(或子系统)是: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 6. 机电一体化接口按输入/输出功能分类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设计类型分为:开放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8.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机电融合程度分为: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 9.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10.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三大功能应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转换作用方式): 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 11.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丝杆转动螺母移动、螺母转动丝杆移动、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四种形式。 12. 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为单圆弧和双圆弧两类;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类。 13.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的基本方法有: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四种方式。 14. 滚珠丝杠副常选择的支承方式有: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常用齿轮传动形式有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和谐波轮系三种形式。 1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传动比分配原则有:重量最轻原则、转动惯量最小原则、传动精度最优原则等。 17. 常用导轨副的截面形式有:三角形导轨、矩形导轨、燕尾形导轨、圆形导轨四种形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孙卫青版第二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孙卫青版第二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 (孙卫青版第二版) 1-1、试说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答: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2、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组成、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主要由机械本体、动力系统、传感与检测系统、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和执行装置等组成。机械本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的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传感与检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执行装置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 1-3、工业三大要素是什么答:物质、能量和信息。 1-4、传统机电产品与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传统的机电产品机械与电子系统相对独立,可以分别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从而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性能的一种新产品,产品功能是由所有功能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1-6、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①精度提高;②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③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④调解和维护方便,使用性能改善;⑤具有复合功能,适用面广;⑥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⑦节约能源,减少耗材;⑧增强柔性。 1-7、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如何 答:1、传感测试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工作过程的各种参数、工作状态以及工作过程有关的相关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进行接收,并通过相应的信号检测装置进行测量,然后送入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反馈给控制装置,以实现产品工作过程的自动控制。2、信息处理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参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输出和决策分析。3、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最佳化。4、伺服驱动技术,它的作用是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元件,使机械系统的运动按照指令要求进行运动。5、接口技术,将各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装置联系成一体的系统。6、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大都以机械技术为主来实现。7、系统总体技术,它的作用是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佳化。 1-8试论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答: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格化和自适应化。 2-1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传动机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传动间隙小、精度高、低摩擦、体积小、重量轻、运动平稳、响应速度快、传动转矩大、高谐振频率以及与伺服电机等其他环节的动态性能相匹配等要求的传动部件。 2-2丝杠螺母机构的传动形式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①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结构简单,精度较高,但刚性差。只适合行程较小的场合。 ②丝杠转动、螺母移动。结构紧凑,丝杠刚性较好,适合工作行程较大的场合。 ③螺母移动、丝杠移动。机构较复杂且占用轴向空间较大,故应用很少。 ④丝杠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结构简单,紧凑,但使用不方便,应用较少。 2-3滚珠丝杠副的组成及特点有哪些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测量 2.灵敏度 3. 压电效应 4. 动态误差 5. 传感器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滚珠丝杆中滚珠的循环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 顺序控制器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50条/mm,光栅条纹间的夹角θ=0.001孤度, 则莫尔条纹的宽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续路径控制类中为了控制工具沿任意直线或曲线运动,必须同时控制 每一个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它们同步协调到达目标点。 6. 某4极交流感应电机,电源频率为50Hz,转速为1470r/min,则转差率为_____________。 7.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累计式定时器工作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复合控制器必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钻孔、点焊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一般说来,如果增大幅值穿越频率ωc的数值,则动态性能指标中的调整时间ts ( ) A. 产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定 2.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是( ) A. 阻尼—质量系统 B. 弹簧—质量系统 C. 弹簧—阻尼系统 D. 弹簧系统 3.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大纲教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学时/学分:32学时/1.5学分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学》、《可编程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课教研室:机电一体化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选修课程,强调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完整性的统一,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较全面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各元部件的选择、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能力。 2.课程任务:任务是使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学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涉及的相关技术,重点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构建、设计,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电一体化的一般知识。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各部分的性能、特点。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交流逆变技术,位置检测技术,plc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常用电动机基本工作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机械部件与气液控制技术基本原理。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能设计电气电路图(就是控制电机启停、正反转,星三角这样的),并能完成配线。二、能进行PLC编程,能设计PLC控制电路。三、能用AUTOCAD画机械零件图,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三、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看懂设备的说明书等。

4.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占30%左右,期末占70%左右。 三、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绪论 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意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作的组织;机电一体化系统所代表产品的范围及分类;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 2.第二章交流逆变技术 内容:熟悉电力电子器件,掌握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熟悉PWM逆变原理。 重点: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难点:PWM逆变原理。 3.第三章位置检测技术 内容:熟悉包括行程开关、接近开关、光电开关检测开关原理及功能。 重点:在了解各种开关原理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设计。 难点:传感器接口技术,以及各传感器和plc输入模块连接。 4.第四章PLC控制系统 内容:PLC控制系统,系统组成与PLC结构,PLC的工作原理,PLC的规格与型号,PLC连接技术 重点:PLC连接技术,程序编制。 难点:PLC的应用与实践。 5.第五章伺服传动技术 内容: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分类,直流伺服系统结构和原理,直流伺服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直流伺服系统的动态校正,交流伺服系统的分类及应用。异步型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环形分配器;功率驱动器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重点: 直流伺服电机特性和调速原理,直流伺服系统组成的基本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变频调速装置的基本原理。 难点:直流伺服电机特性和调速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 6.第六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

(孙卫青版第二版) 1-1、试说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答: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2、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组成、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主要由机械本体、动力系统、传感与检测系统、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和执行装置等组成。机械本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的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传感与检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执行装置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 1-3、工业三大要素是什么?答:物质、能量和信息。 1-4、传统机电产品与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传统的机电产品机械与电子系统相对独立,可以分别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从而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性能的一种新产品,产品功能是由所有功能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1-6、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①精度提高;②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③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④调解和维护方便,使用性能改善;⑤具有复合功能,适用面广;⑥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⑦节约能源,减少耗材;⑧增强柔性。 1-7、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如何? 答:1、传感测试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工作过程的各种参数、工作状态以及工作过程有关的相关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进行接收,并通过相应的信号检测装置进行测量,然后送入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反馈给控制装置,以实现产品工作过程的自动控制。2、信息处理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参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输出和决策分析。3、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最佳化。4、伺服驱动技术,它的作用是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元件,使机械系统的运动按照指令要求进行运动。5、接口技术,将各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装置联系成一体的系统。6、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大都以机械技术为主来实现。7、系统总体技术,它的作用是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佳化。 1-8试论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系统》单选题试题库

单选题试题库( 200 题) 1. 直流电机的换向极绕组必须与电枢绕组( ) 。 A、串联 B、并联 C、垂直 D、磁通方向相反 2. 通常所说的486、586 微机,其中486、586的含义是( ) A、主存的大小 B、芯片的规格 C、硬盘的容量 D、主频 3. 直流电动机调速所用的斩波器主要起( ) 作用。 A、调电阻 B、调电流 C、调电抗 D、调电压 4. 一般工业控制微机不苛求( ) 。 A、用户界面良好 B、精度高 C、可靠性高 D、实时性 5. ( ) 不属于微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A、智能仪表 B、自动售票 C、机床的生产控制 D、电机的启动、停止控制 6. ( )是指微机对生产过程中的有关参数进行控制。 A、启动控制 B、顺序控制 C、数值控制 D、参数控制 7. 液压传动中容易控制的是( ) 。 A、压力、方向和流量 B、泄漏、噪声 C、冲击、振动 D、温度 8. 液压传动的调压回路中起主要调压作用的液压元件是( ) 。 A、液压泵 B、换向阀 C、溢流泵 D、节流阀 9. 无刷直流电动机与一般直流电动机最大的优点区别是( ) 。 A、无滑动接触和换向火花,可靠性高以及无噪声 B、调速范围广 C、起动性能好D调速性能好 10. 微机调节机械运动位置属于微机应用中的( ) 。 A、数值计算 B、工业控制 C、事务处理 D、CAD 11. 异步电动机的极数越少,则转速越高,输出转矩( ) 。 A、增大 B、不变 C、越小 D、与转速无关 12. 计算机在电力传动的自动控制,一般分为( )。 A、生产管理级和过程控制级 B、单机控制和多机控制

C、直控级和监控级 D、管理级和监控级 13. 液压泵的吸油高度一般应大于( )mm 。 A、50 B、500 C、30 D、300 14. 微机没有( )的特点。 A、可以代替人的脑力劳动 B、价格便宜C可靠性高D、高速度的运算 15. 电梯轿厢额定载重量为800kg, 一般情况下轿厢可乘( )人应为满载。 A、10 B、5 C、8 D、15 16. 开环自动控制系统在出现偏差时,系统将( ) 。 A、不能消除偏差 B、完全能消除偏差 C、能消除偏差的三分之一 D、能消除偏差的二分之一 17. 关于计算机的特点,( )是论述的错误。 A、运算速度高 B、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功能 C、运算精度高D运行过程不能自动、连续,需人工干预 18. 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和静差率这两个指标( ) 。 A、互不相关 B、相互制约 C、相互补充 D、相互平等 19. 电力场效应管MOSFE是理想的()控制器件。 A、电压 B、电流 C、电阻 D、功率 20. 计算机之所以能实现自动连续运算,是由于采用了( )。 A、布尔逻辑 B、存储程序 C、数字电路 D、集成电路 21.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 )。 A、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 B、主机、键盘及显示器 C、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D、模拟电路部分和数字电路部分 22. 微机中的中央处理器包括控制器和( ) 。 A、ROM B RAM C存储器D、运算器 23. 发电机——电动机组调速系统是一种典型的( )调速自控系统。 A、开环 B、半闭环 C、单闭环 D、全闭环 24. 电力晶体管GTF内部电流是由()形成的。 A、电子 B、空穴 C、电子和空穴 D、有电子但无空穴 25. 微机的核心是( ) 。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课程标准(茆林艳)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 础》 课程标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80 学时 )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块中的综合化基础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 本位”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与实践相联系,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展开设计。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结构与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特点, 面向机电类企业, 围绕常用的机电设备的结构原理 及应用展开,可操作性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系统的组成及其原 介绍,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有个总体了解和掌握, 明 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概念和内容, 为学 生后续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具体目标 1. 通过介绍和观察体会,懂得“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同于传统的“机”和“电” 。 2.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包含的机械、自动控制、 4. 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方式及其应用特点。 5. 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及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标:掌握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技术体系的组成及其发展前景。 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知识要点: 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以及机电一体化的 理,机械和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自动控制理论简介, 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 自动生产线等。 课程教学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与实践密切相联, 注重新知识、 新技术的 它是“机”与“电”的有机融合,不 电机等技术基础知识。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也随着新兴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于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机电一体化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该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对该行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推动我国机电一体化水平的不断进步。 标签: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应用 引言 在工程机械领域,随着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项技术的发展,工程机械的模式从传统单一的机械电气化逐步进化为现代的机电一体化。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过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该阶段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改进和完善机械工程制造产品,因历史因素,当时机械工程产品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品在二战中被大量应用。虽然当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不成熟,机械工程产品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不高,但是那些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民用技术产品的发展。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阶段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同时期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当微型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规模化生产时代来临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具备了更好的环境,并且该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至今,机电一体化技术迎来了第三个阶段,该时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融入了通信与光电等技术,并不断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点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也越来越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安全性更高。现代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本身装有检测系统,确保可以全程追踪设备的工作状态,遇到故障便会启动机器设备保护机制,因此现代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可靠性。解放劳动力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工作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处理,极大提高了生产效能,节约人力成本,实现产品量化生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显示的应用,降低了操作的难度,避免了工作人员的重复性操作,节约了人力成本,使得工作更加精准定位。(3)环保和节约能源。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做出大量的贡献,减少了不

机电一体化技术考试题(有答案)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是微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2.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工业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是: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 4. 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核心技术是接口问题。 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构成的五大部分(或子系统)是: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 6. 机电一体化接口按输入/输出功能分类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设计类型分为:开放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8.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机电融合程度分为: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 9.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10.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三大功能应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转换作用方式): 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 11.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丝杆转动螺母移动、螺母转动丝杆移动、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四种形式。 12. 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为单圆弧和双圆弧两类;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类。 13.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的基本方法有: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四种方式。14. 滚珠丝杠副常选择的支承方式有: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常用齿轮传动形式有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和谐波轮系三种形式。 1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传动比分配原则有:重量最轻原则、转动惯量最小原则、传动精度最优原则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