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题库

《教育学基础》题库

《教育学基础》题库
《教育学基础》题库

《教育学基础》题库

《教育学基础》题库 (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第二章教育功能 (3)

第三章教育目的 (6)

第四章教育制度 (8)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0)

第六章课程 (13)

第七章课堂教学 (15)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4、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而不是一种“实体”。

5、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7.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8、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9、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10、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学记》。

11、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人是培根。

12、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是教育者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对“教育”定义的理解,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1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放到火苗上被灼伤,获得有关知识的过程。

○2老母鸡带领小鸡找东西吃的活动。

○3“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行为。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指

○1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手段○2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

3、在教育学史上,一般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

①洛克的《教育漫话》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③卢梭的《爱弥尔》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1《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漫话》○3《爱弥儿》○4《普通教育学》

5、“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的观点属于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教育的交往起源说

三、多项选择题

1、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1家庭教育○2早期教育○3学校教育○4社会教育○5终身教育

2、教育影响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

○1教育手段○2教育方法○3教育内容○4教科书○5教育组织形式

四、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五、简答题

1、谈一谈你对教育要素中“教育者”的理解。

(1)教育者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和社会个性话活动的人;

(2)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与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3)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内在态度与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简述“学习者”自身的特征。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4)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六、论述题

阐述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要点)(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七、案例分析:结合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下面案例。

学生肖强(化名)曾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直是众人夸奖的对象,是父母的骄傲。但最近一段时间,肖强象是变了一个人:不及时、甚至是根本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从不叫老师,而直呼其名(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经常和母亲发生冲突,而且冲突日益升级(其父在外地工作),曾离家出走三次,开始逃学。经了解,造成肖强这么大变化的原因竟是因为这样一件事:一天晨读上语文,语文老师(班主任)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利用晨读时间演讲,讲完后大家讲评。这天演讲的同学讲完后,老师说他站的不直,形象不好,随口问同学:“他象什么”?老师的话音刚落,肖强随口答道:“像二流子”,老师大怒,当众严厉批评了他,说:“我看你才像二流子”。老师让同学拿出课本读课文,肖强拿书的声音比较大,老师说他在摔老师,并让他停课写检查。整个上午的课老师都没让他上,中午放学回家,见到妈妈大哭一场,妈妈安慰他一番,吃饭时,嘴里不停地说:“老师再不让我上课怎么办”?妈妈让他尽管放心上学,如果老师再不让他上课,妈妈去和老师沟通。肖强的妈妈向老师赔礼之后,老师答应肖强上课,交份书面检查,就不在班上讨论和检讨了。这件事情表面解决完了,但并未风平浪静。此后,肖强由惧怕班主任老师慢慢发展到逆反,由班主任一位老师扩展到几位任课教师,在学校表现不好,家长就要批评他,和家长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冲突不断升级,出现了上述症状。

请用所学理论分析肖强发生变化的原因。

(要点)1、晨读的风波只是一个导火索,造成肖强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其成长过于顺利,缺少抗挫折的能力有关,也与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有关。

2、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肩负着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是“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3、教师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学,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不断地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领悟教育的真谛,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专业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填空题

1、教育创造文化的间接途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

3、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即满足个体谋生需要,要求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

4、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5、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教育。

6、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

1、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的教育功能是指

○1社会功能○2显性功能

○3隐性功能○4负向功能

2、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说明教育具有

○1隐性功能○2显性功能○3个体功能○4社会功能

3、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这指的是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2教育的社会功能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4教育的选择功能

4、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

○1泰勒○2舒尔茨○3桑德伯格○4丹尼森

三、多项选择题

1、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2、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

○4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5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包括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它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什么联系?

(1)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生活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

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2)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教育通过是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进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教育是通过哪些方面促进经济发展的?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论述题

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点参考)(1)《学会生存》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例如,对学生的体罚,变相体罚及人格侮辱等。

(2)现有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如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强调标准化,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创新精神。

(3)现有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要求学生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4)克服以上的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七、案例分析:结合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下面案例。

1、这是广泛存在于校园的绕口令:不学不厌,不厌不学,边学边厌,边厌边学,越学越厌,越厌越学,学学厌厌,厌厌学学,何时学了不厌,厌了不学。

2、1993—1996年,全世界共有35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医学奖、经济学纪念奖,其中25人是美国人,占获奖总人数的71.4%,另有2人为非美国籍的科学家,但是在美国的研究机构中从事研究工作而获此殊荣。在这25名获奖的美国科学家中,有23人来自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占美国获奖总数的92%,占全世界获奖总数的65.7%。

(要点参考)1、这是教育对个体发展负向功能的具体体现。(1)现有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如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强调标准化,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创新精神。(2)学生在外部高强压力之下,内部学习动力显得明显不足。他们在被动学习,处在一种“要我学”的境地。(3)绕口令的最后也体现出学生对学习自由和快乐学习的一种希望和憧憬,这正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由“要我学”为“我要学”,需要教育系统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2、案例中的一系列数字说明了:(1)美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一直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2)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得到进一步证实:人力资本是经济增

长的关键。(3)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通过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不竭动力。(4)知识、人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教育负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责任。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填空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除具有定向功能和调控功能外,还具有评价功能。

3、教育目的的确定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还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5、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

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8、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单项选择

1、教育目的从其作用的特点看,可以划分

①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②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③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④狭义的教育目的和广义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从其要求的特点看,可以划分

①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②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③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④狭义的教育目的和广义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从其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可以划分为

①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②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③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④狭义的教育目的和广义的教育目的

4、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是

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②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③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

①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

②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③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④人的自由发展

三、多项选择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功能有

①定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反馈功能④评价功能⑤诊断功能

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社会依据包括

①社会关系结构②社会发展需要③社会生产力水平

④社会科技发展水平⑤社会学校类型

四、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对教育目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五、简答

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简述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答案要点:①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③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④指人的自由发展。

3、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具体落实中当前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①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④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六、论述

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五育不可分割,又不能互相代替;在教育中要把五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

七、实例分析:结合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下面案例。

浙江省淳安县某中心小学三年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从跨进小学那天起,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尽管是独生子,但一点也不娇气,

好吃的东西知道让给长辈,从来不和小朋友争吵。他成了小朋友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成立老师和亲戚教育其他孩子的范例。久而久之,他形成了强烈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力求完美无缺成了他生活的目标,对自己的要求严格的近乎苛刻。他特别重视考试分数,甚至把分数作为一个出类拔萃孩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有一次考试前,他悄悄地对同学说:这次考试如果考不好就自杀。当期末考试他的数学成绩为90分时,名列全班第五时,他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竟然真的服毒自杀身亡。

(孙孔懿:《教育失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答案要点参考: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教育目的而言,说明我国较于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实践性的缺失。(1)我国的教育目的突出强调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唯“智”是举,而在实施智育的过程中又片面追求高分数,强调标准化,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2)在教育目的实施过程中,轻视教育目的的价值因素,主要注意其中的工具性因素,造成手段与目的的颠倒,把手段当成目的。本来考试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检测效果的手段,但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3)教育实践背离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重要问题。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填空:

1、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2、单轨制最早出现的国家是美国。

3、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4、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5、教育制度在当代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尤其明显。

二、单项选择:

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叫做这个国家的

①学校制度②教育制度③教育体制④学校体制

2、学校的考试制度规定,任何学生和教师在考试过程中都不能有舞弊行为,否则,一经查实,就要给予适当的处分。这反映了教育制度的①客观性②取向性

③历史性④强制性

3、把某种教育制度宣传为公平地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做法是自欺欺人的,这违背了教育制度的

①客观性②取向性③历史性④强制性

4、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①学校教育体制②学校组织形式③学校教学制度④学校教育制度

5、单轨制最早产生于

①英国②德国③美国④日本

6、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①壬寅学制②癸卯学制③癸丑学制④壬戌学制

7、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①壬寅学制②癸卯学制③癸丑学制④壬戌学制

三、多项选择:

1、教育制度既有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类似的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包括

①客观性②渐进性③取向性④历史性⑤强制性

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包括

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④人口⑤民族

3、现代学制的类型包括

①单轨学制②双轨学制③分支型学制④六三三制⑤中间型学制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3、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个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五、简答:

1、你认为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

答案要点: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②切实普及义务教育;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2、现代学制变革有哪些趋势?

答案要点:

①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

②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六、论述

1、联系基础教育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答案要点:

问题: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生流失率较高;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等等。

对策:继续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执法力度;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质量;采取必要措施遏止学生流失;等等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填空:

1、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包括: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2、学生的本质特征包括: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教师的职业权利主要包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和参与管理权。

4、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国的地位,历史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育中心说,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说。

二、单选:

1、民间所说的“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涉及到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哪个方面。

①社会作用②政治地位③经济待遇④教师权利

2、现在社会上所提出的“尊师重教”的口号,主要涉及教师哪一方面的社会地位。

①社会作用②政治地位③经济待遇④教师权利

3、学生的发展总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④整体性

4、学生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生发展的关键期,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④整体性

三、多选:

1、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包括哪些方面。

①师范教育②入职辅导③在职培训④自我教育⑤终身学习

2、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哪些方面。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

③不均衡性④个别差异性

⑤整体性

四、名词:

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五、简述: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要点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

2、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要点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六、论述:

1、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要点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七、案例分析:

1、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有一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地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亦被学校指定为留法预备生。但半年之后,他却从北京休学,失去了留学的机会。原来这位研究生虽然在学习上是佼佼者,但缺乏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来到北京后,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他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他经常失眠,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学专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的后果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试用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这一观点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要点: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独立性

选择性

调控性

创造性

自我意识性

但当今教育片面讲求升学、讲求成绩而忽视了这种生活技能训练。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没有教会学生做人。因此,学校除了要做好学习常规管理外,还必须强化生活常规管理,以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技能。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社会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老师。教师们要认清自己的职责,把握正确的航向,不能忽视细枝末节,应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做,转变“只要我成绩好就行”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材生。

2、校园里的隐性伤害

某地一初中女生平时性格内向、自尊重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其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社会在全班学面前朗读出来,并斥责说考试在即却不好好学习,作为女生不思检点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说学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望,回家后服毒自杀。

—摘自《安徽青年报》2003年4月21日

试用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时代特点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

要点:

生理成熟期提前

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自我意识增强

心理问题增多

老师完全不顾及那位学生的自尊,并且将日记内容在全班同学前朗读出来,他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对女学生人权的强烈践踏。这从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看重学富五车式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现代教育中应有的对“人”本身的关注。我们的教育仍把学生看做是被教育者,被矫正的对象,从而“人”的意味大的数被消减或抹杀。这个事例再一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今后,我们不应再用以前那种方式教育学生,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能生硬地把学生看做是被教育者,被矫正的对象,应把其视为“人”去教育,视其个性特点去培养。这样,教育才有希望,才能硕果累累。

3、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师

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见1999年9月21日,9月23日《北京青年报》)。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

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6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桌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

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

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讲得很好!讲台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

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的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见1999年7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试用师生关系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要点: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对比两个孩子和两位老师,使人感慨颇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以的教师队伍,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得教育规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由上面所述两个老师对两个孩子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孩子今后人生发展可能出现的不同势态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感知,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和结果是多么的不同!

第六章课程

一、填空: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实施。

2、由学生所在的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校本课程。

3、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最重要的形式。

二、单选:

1、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谁。

①杜威②赫尔巴特③多尔④奈勒

2、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谁。

①杜威②赫尔巴特③多尔④奈勒

3、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是哪种课程的最早代表。

①活动课程②学科课程③综合课程④核心课程

4、现在所开设的人口教育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等属于哪种课程。

①活动课程②学科课程③综合课程④核心课程

三、多选:

1、课程目标的特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①整体性②阶段性

③持续性④层次性

⑤递进性与时间性

2、现代课程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①课程标准②教材

③教师用书④练习册

⑤工具书

四、名词: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2、教材: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报纸的具体化。

五、简述:

1、核心课程的优缺点有哪些。

要点:

优点: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课程内容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

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和改造社会;

缺点: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

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可能背离家长和学校对课程的要求;

2、科技革新对课程变革的影响有哪些。

要点:

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

六、论述:

1、试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要点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①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②课程变革内容的选择;③制约课程的编制过程;

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①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②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③市场经济影响课程变革;

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①文化模式影响课程变革;②文化变迁影响课程变革;③文化多元影响课程变革;

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①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②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③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

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①学生发展的特征影响课程变革;②学生需要影响课程变革;

七、案例分析:

1、“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

某市年轻的语文教研员许老师到一所小学去试着上作文指导课。他走进教室时,还

没有到上课时间,但学生们见他进了教室,就纷纷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见还有好几分钟时间,就提醒大家到外面去玩玩吧,可只有二、三个学生站起来,再次提醒,又站了几个,而且只是在走道上走了几步。上课铃响后,所有的人都坐得极其端正而手在前胸交叉,双肘稳稳地撑着桌面,挺着腰杆,目光一律正视。许老师说:“随便点,不要这么端正,”他们没动;又说:“来放松点,”他们依旧;再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坐好的,不要这样坐,把手放下去。”许老师走到前面几个学生中间,拆散了他们交叉着的手。于是,开始上课。课上得很拘谨,举手很少,大多是老师问一个,他们简单地答一句,不肯多说一个字,奇怪的是,上着上着,他们原先拆散的手,又渐渐地交叉着撑到了桌面上。“怎么,大家连不坐好都做不到!我现在不是要坐端正而是随便坐,”许老师说。有几个学生朝他瞅瞅,用一种疑惑的眼光,也许他们觉得奇怪:上课怎么可以随便坐呢?事后,问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说:“我们这个班一直是学校里最好的班级,特别守纪律,我是不允许有一个思想开小差。如果有一个在小声说话,我就要停下来。”原来,她对纪律有特别的要求。

——《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5日第4版

试用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有关理论进行分析

要点: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课程变革

整体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别差异性

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要求,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大度一点?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是否允许孩子不坐端正?另外我们能不能允许对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学习课外内容?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是中国古代的

①《学记》②《大学》③《论语》④《中庸》

2.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是

①教学目标设计②教学内容设计③教学时间设计④教学措施设计

3.第一个提出教学教育性这一概念的是

①夸美纽斯②杜威③赫而巴特④洛克

4.在教学中,一般小组讨论最为理想的人数是

①2-3 ②3-4 ③4-6 ④5-8

5.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是

①夸美纽斯②杜威③赫而巴特④拉特克

6.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每个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都会不同程度地带有个人风格与色彩。这说明教学设计具有

①指导性②统合性③操作性④创造性

7.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体现了教学设计具有

①指导性②统合性③操作性④创造性

8.教学策略不是“万金油”式的“教学处方”,不存在一个能包揽一切的大而全的教学策略。这说明了教学策略具有

①灵活性②操作性③指向性④调控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

①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②行为主义教学理论③认知教学理论

④情感教学理论⑤人文主义教学理论

2.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是

①教学时间②教学目标③教学内容④教学策略⑤教学评价

三、填空

1.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学记》。

2.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以及表现水平或标准。

3.中小学常用的指导策略包括阅读指导、练习指导和活动指导。

4.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一般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三类。

5.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对其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

6.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

7.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8.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行为主要包括主教、助教与管理行为。

9.教师讲述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说话速度为宜,大致在每分钟200-300字。

10.讲述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

11.对话有两种基本形式,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基本形式是问答。

12、提问行为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

13.叫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

14.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实现,主要通过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15.选择主题总的原则是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

16.学生活动的具体内容、活动的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不应过于细化,而要留有一定余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名词解释

1.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

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

五、简答题

1. 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程序?

答案要点:

①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2.简述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答案要点:①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②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③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④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⑤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⑥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3.教学目标设计有哪些步骤?

答案要点:①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②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③确定教学目标分类④列出综合性目标⑤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六、论述题

1.如何运用讲述策略(略)

①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

②给教师的建议

2.谈谈你对教学与课程关系的认识(略)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D ) A.赫尔巴特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C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 )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C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B)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 )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C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B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C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试题(含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教育要素【 C 】 A. 教师 B.学习者 C. 教育形式 D.教育影响 2.从教育形态上分析,下列教育属于制度化教育的是【B 】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区教育D.网络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C 】 A.循序渐进B.教学相长C.因材施教D.防微杜渐 4.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 D .癸丑学制 5. 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 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 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A 】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7.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基础的课程类型是【 A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 8.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A.演示法B.参观法C.实验法D.实践活动法 9. 在班集体中,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这说明班集体对学生发展具有【 B 】 A.个性化功能B.社会化功能C.选择功能D.保护功能 10.在教学测评领域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的作品和参加活动的材料进行系统收集,通过合理地分析,展示学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是A.成长记录袋B.观察法C.测验法D.问卷调查法 1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哪本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C 】 《大教学论》B.《教育学讲授纲要》 C.《普通教育学》D.《爱弥儿》 12.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重要主张的学派是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13.以下的哪个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A. 教育理论 B.教育媒介 C.教学内容 D. 教育目的 14. 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 A 社会环境 B 遗传 C 学校教育 D 个体活动 15. 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 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 1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17. 认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阶段,而是涵盖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义务教育 C. 职业教育 D. 普通教育 18. 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户外教育、健康教育等,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属于 A 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19.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B.参观法C.实验法D.实践活动法

《教育学基础》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课件一)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授课班级:2013级公共选修 课程时间:2013-2014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张军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u◆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u◆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u◆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ü?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ü?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要的人的活动。 ü?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 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实践活动。这一定义体现教育的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以及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现代教育学基础1

2?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n?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n?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n?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n?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 n?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 象。 n?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 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2?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u◆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u◆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u◆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2?了解二者的概念:非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 2 现代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复习各章重点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 求。 1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 ?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 ?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 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4?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A.成熟论 B .性善论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 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 .教育适应生活说 C .教育超越生活说 D .教育改造生活说 6.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 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 .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7.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化阶段 B .大众化阶段C .普及化阶段 D .全民化阶段

教育学基础1--9页

《教育学基础》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教育学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教育学的任务; 3、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5、明确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一) 教育的含义 1. 广义的教育: 凡是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分类 2.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在学校中,教育者(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学习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指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 教育学的定义 ,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A教育现象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等。 a教育现象(之一):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 b教育现象(之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因此,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 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 学作品; 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科学提出; 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 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 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 较大的影响; 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 7、教育学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一、选择或填空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p22 2、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概括为制约与促进。 社会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如生产力制约教育内容、结构的变化,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文化影响教育的……;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反过来教育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对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复习: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科技的关系) P34—p42 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p46 附加:有的人在某些方面“聪明早慧”,却在另一些方面“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划分出来。P26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康德首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5、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的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纳托尔普。p64 (自己复习: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6、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隐性课程(潜在课程)。p143 (自己复习:隐性课程的范围) 7、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P47 (自己复习: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例证;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其他因素、及每种因素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8、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p180 (自己复习:教学过程的条件性和过程性要素) 9、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p142 (自己复习:课程的其他几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分类标准、含义和优缺点) 10、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两者相互协调与补充)。11、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幼儿教育 一、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 三、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简答) 1、教育目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3、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教育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集锦

教育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集锦 绪论作业 1.教育学的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 教育要遵循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可以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一切教育现象,只有当它成为问题进入人们的脑中,人们还不了解它,同时又想知道它、解决它,而决定去研究它的时候,这样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才成了教育学的对象。 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分别从可能和应然的维度规范着教育实践活动,但教育活动就可能是而且也应该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 2.如何理解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有何 不同?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指向,它与教育方针、政策就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但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仍不能混为一谈的。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它可能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但并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观

念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教育学学科地位与学科作用的消解。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值得珍贵的,但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它蕴含着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又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人们学习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学习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我们要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乃至教育艺术,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3.教育学的各个不同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学科初步形成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 学科发展阶段: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学科现代化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一章作业 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种本质?理解这种本质有何意义? 教育是有目的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目的性和专门性等三个特点。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为人的发展而有意识建构的双向互动的活动与交往系统。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或人的发展问题,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 教育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教育并非万能;教育目的是培养人,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学要以育人为本。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具有目的性和专业性,并不是人人都能谈的专业。 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不首先确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其他一切有关教育的探讨都是缺乏基础和根据的。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第5章》).doc

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一第5章) 1、教育学的萌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2、《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 3、世界上第一个教师: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4、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教育成了统治工具, 其工具开始有所显示。 5、第一本现代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6、教育的功能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 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 正向功能和社会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 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从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等。 7、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 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现实特征的过程。 8、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 媒、职业组织、社区等。 9、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0、学校教育主耍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1)教 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 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1、教育功能释放的场域:社会,环节:一是产品的社会输入,产品 的社会利用。

12、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13、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 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14、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5、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有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 动有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有评价功能。 1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対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 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1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8、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 教育活动,它是以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构建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的以构建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体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9、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 理规则。 20、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 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二、政治,教育是人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