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

福清临江初级中学韩丽丽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两节课初步讲解溶解度及其曲线、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再度从定量的角度巩固学生对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限量问题的理解,并将将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定义、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综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形并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数据的技能是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所必要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有关溶液,溶解度、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基础知识,数学上也接触过有关图像的知识,本节课是利用图像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一般,但一部分学生对于这溶解度曲线题有较强的挑战激情,另一部分学生因为看似是数学问题而有畏难倾向。所以应把握好习题难易程度,既要有鼓励数学偏弱的学生的简单题,也要有鼓励学生挑战的中等难度题。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对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并通过练习将各个概念融汇贯通。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应用数型结合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学生的信心,免于部分“坐陪”部分“苦思”状况。并体验“理论指导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数形结合加深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晶的方法,温度变化引起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

难点:温度变化后,对析出晶体质量多少和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判断

五、教法与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讲练结合、设问诱导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1、小组讨论合作竞赛,看谁找得多

(从曲线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并大致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注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散思维

鼓励并优先提问每组中常常畏惧的学生】将抽象基础知识转化为形象图形加以复习,调动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

[学生]可能回答:

固体A为易溶解于水的固体。

固体A在40℃时溶解度为40g。

40℃时固体A饱和溶液浓度为……

40℃时100g水中投入40g固体A溶液将刚好饱和,

若投入38g则溶液不饱和,至少需要再加入2克

若投入A42g则溶液饱和且有两克不溶解。

固体A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想要从溶液中得到A固体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以上学生回答极可能仅其中一部分,可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描述表扬并设问补充]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图形,加深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晶的方法,温度变化引起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

【习题加深演练】

1、如图所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

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

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 B(填“=”“>”或“<”)

(3)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

析出晶体关系是A B(填“=”“>”或“<”)

(4)将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至t2℃,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 B

【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线上点的涵义是解题的根源,要利用最根本的理论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指导实践应用解题。第(1)(2)(4)三小题都可以稍结合生活中浓稀程度加以判断以降低难度,使抽象问题具体话。质量分数大的溶液浓度高,等溶液情况下含溶质质量大。第(3)题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看问题,或者代入具体数据分析问题。第(4)跟(3)都要关注学生在200g这个数据上是否栽跟斗,并提醒线上点是溶解度(默认100g水并恰好饱和)。】动课堂气氛

补充概括加强学生知识的调理性,使之发现自己掌握情况。

明确学习目标

这部分题目,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将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此题是本节重难点的展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 B

C

0 t 1 20 t 2 温度/℃

g 40 溶解度

2、右图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⑴ t 20

C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

顺序是 。

⑵ 将t 20

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

温到00C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 无溶质析出的是 。举出溶解度变化同C 类型的物质 。 ⑶ 20℃时,将30g A 物质放入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

⑷ 若将t 10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第(2)题注意让学生先思考:降低温度对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怎么影响的?各自的饱和溶液都相应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有根有据地分析问题。第(3)题要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50g 水。

第(4)题有难度,要引学生明白,等温度下比质量分数大小关键在于溶质和溶剂相

对量。升温到t 20

C 时,假设溶剂水的量均为100,三者水都不变。原本溶解的溶质

量B>A>C,升温后AB 固体都没析出量不变,仍为B>A,而C 溶解度降低了固体析出,溶质量更少了,所以为B>A>C 】

【反馈巩固】

如图1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问题:

(1)在t 2 ℃时,A 、B 、C 、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2)O 点表示 。 (3)P 点表示 。

(4)Q 点为t 3 ℃时,A 的 溶液, P 点为t 3 ℃时,A 的 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5)欲使C 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 、 。 (6)欲从B 溶液中结晶B ,采用的方法是 。 (7)t 3 ℃时,等质量的A 、B 、C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析出晶体最多的

是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8)t 1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3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反馈复习效

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

识的能力以

及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

性。

【典型例题分析】

1、右图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

B.t1℃~t3℃,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出

2、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两溶液仍饱和

B.甲溶液仍饱和

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溶液质量:甲= 乙

【小试牛刀】

1、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a、b、c、d为图象中的四个点。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g

②t2℃时,25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______g.

③要使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

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④甲物质的溶液分别处于a、b、c、d四个点时,

溶液中甲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选填下列编号)。

Ⅰ.c>d= b >a Ⅱ.c=d >a= b Ⅲ.c>a>b= d Ⅳ.c>a= b>d

2、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

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

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

到b的饱和溶液

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鼓励学生发言分析,使之思路更为清晰。】用看似复杂的难题,增强中等生的信心,注意及时表扬认真观察图形特的学生。利用非常规题,增强学生数形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在教师的点拨下,请学生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 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分别将t 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 .t 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下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 .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B .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将5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 始终有晶体析

D .将6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谈

谈你的收获!

【布置作业:见习题设计】

【教学反思】1、本节课借助一最简的溶解度图形采用竞赛式,避免了复习课一

贯的“炒旧饭”而引起的枯燥乏味,从课的开始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并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开放性问题讨论,较好的发散了学生思维,有宜于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溶解度知识比较抽象,本节课利用典型例题和课堂巩固练习可以加强学生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尽所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的将分析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也要注意适当引导。

非常规题演练,培养分析

问题能力,促

进知识的延生及迁移应

甲 乙 丙 40 0 t 1 t 2 t 3 溶解度/g 温度/℃

【附录一】习题设计

练习1: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g;

(2)当温度为℃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法

(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或“过滤”)。

练习2:如图所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B)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在t1℃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练习3:.如图5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表示该物质在t3℃时,溶剂为100g,溶质为dg的不饱和溶液,则A点

的意义:表示。

(2)若A、B两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各加20g 水,A点的溶解度;

此时比较A、B点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3)当温度升高时,A点溶液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当温度降低时,B点的变情况是。

练习4:如图所示,A、B、C三条曲线分别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M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________。

(2)当温度为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

当温度为t

3℃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

(3)如果把A、B、C分别放入100g水中,配成t

3℃时的饱和溶液,

再冷却至t

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_,没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_。

(4)若把混在A中的少量C除去,应采用___________方法;若要使C从饱和溶液中结晶出去,最好采用___________。

练习5:20℃时,取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固体的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仔细阅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烧杯甲里是___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______________里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各种状态下,各烧杯(甲、乙、丙)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

A. 甲(状态2)>甲(状态1)

B. 乙(状态1)>甲(状态3)

C. 甲(状态1)=乙(状态2)

D. 乙(状态3)>丙(状态3)

练习6{选做}:请根据下列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已知水的密度约为1g/cm3)

(1)③中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2)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

A.25g

B.(w+25)g

C.(w+50)g

【附录二】典例分析

【例】练习4:如图所示,A、B、C三条曲线分别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M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________。

(2)当温度为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

当温度为t

3℃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

(3)如果把A、B、C分别放入100g水中,配成t

3℃时的饱和溶液,

再冷却至t

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_,没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_。

(4)若把混在A中的少量C除去,应采用___________方法;若要使C从饱和溶液中结晶出去,最好采用___________。

【分析思路】:

(1)交点的意义:M为A和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即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相同。

(2)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比较

(3)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溶解度会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饱和溶液中部分溶质没法溶解而析出,溶解度降低程度越大,析出晶体越多。而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在温度降低时,溶解度增大,溶质越易于溶解而不析出固体。

(4)降低温度对C物质溶解度影响不大,而降低A饱和溶液的温度,将会析出大量的固体,则分离AC用降温结晶法。温度对C物质溶解度影响不大决定了C不能用降温结晶,只能采用蒸发溶剂结晶法。

【解答】:

(1)当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

(2)A

(3)A ; B

(4)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蒸发结晶法。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重要知识点

溶解度曲线相关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 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 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 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 C .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 50- 40- 30- 20- 10- 甲 乙 温度/ t 1 t 2 溶 解度/g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有目标有方向,才会有收获) 1.知识与技能: ①巩固溶液的涵义和溶液的组成,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关系。 ②加深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 ③巩固晶体、结晶等概念,并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②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进求知欲,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 ②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 (班长领读) 同学们,上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了吗? 上课的状态准备好了吗? 全力以赴,努力学习准备好了吗? 非常好,请坐。看到同学们准备这么充分,上课的信心这么足,我想同学们这节课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过渡)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带了点小礼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饮料,来缓解同学们学习上的疲劳和补充一些能量,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品尝喝一喝,生说老师谢谢你。(不用谢,只要同学们把你的热情、把你的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展示出来,就是最好的礼物。)同学们在品尝这些饮料时,你想到与我们化学有关的什么知识?喝的这些饮料都是溶液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看那组判断的最快。举手回答 探究一溶液知识 让学生说说什么饮料+是不是溶液+为什么?得出溶液的特征: 让同学们看是溶液的饮料标签中的成分,追问:溶液中的这些物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那请同学们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同学们先做题,板演化学式;(二位同学)在回答,提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投影归纳溶质、溶液的判断 刚才题目中的溶液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熟悉的,下面请同学们在看2个例子播放视频无土蔬菜改变传统种菜方式并缩短了生长周期,还绿色环保。 教师演示实验硫酸铜+氢氧化钠反应先固体后溶液,二生演示 利用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过渡)有这几个实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人类通过研究、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起到非常着重要的意义。那我们同学们也有责任学好化学,为社会的发展储备知识。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精品教案

溶解度/g t/℃ t 2 t 1 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溶解度曲线 教学 重点 1.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 教学 难点 1.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教学 过程 教学过程 一、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1.涵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 (1)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 m 4g 。 (2)线 ○ 1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 2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 3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溶解度/g t/℃ C B A O

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

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张妮溶解度这节课的内容是属于中考常规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相对而言题型多变但是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出错率特别高。于此同时,这节内容又是在学习了饱和及不饱和溶液之后拓展性概念。今年在这部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讲解大概(基本概念),学生争论细节”的双主教学模式。 这部分教学开始我首先是严抓饱和与不饱和概念,为了便于理解应用所有知识都采取条框是记忆:例如“饱和”溶液让学生通过概念自己总结几个关键词一温度、二一定量的水、三不能再溶、四“这种物质”的饱和液等几个关键点,每遇到这种题他们都能够有理有据自己做出选择。 因为前期工作到位在溶解度这个概念出来时只是让学生通过概念自己分析两种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自己总结溶解度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1、温度;2、100g溶剂;3、达到饱和;4、溶解的质量(强调单位)”这种自己总结自己说服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突然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很容易对概念就掌握的比较好,做题自然流畅了不少。 与此同时,在讲到溶解度曲线的知识点时,首先自己先大概讲解两种溶解度表示方法,其实在学生做好基础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的分析及交流基本就可以掌握溶解度曲线表示的真正含义及优势,从而我在分“点、线、面”详细分析每种情况每种变化,及时让学生利用我总结的规律解答相应试题,基 本练习三到五道典型题,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溶解度及其表示方法的习题,当然想要达到更精准的效果还需要做更多典型例题进行检测讲练以及点评。 这样的尝试感觉学生今年在做溶解度习题的过程中错误率确实减少很多,但是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还是有一些难度,所以尽可能还要想办法督促学困生这个团队再接再厉学好这部分知识。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解度曲线综合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类题目涵盖面广,综合性强。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是中考化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失分点。在2011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许多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试题,现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一、溶解度的意义 例1 (2011·嘉兴)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发现a溶液有晶体析出,b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b溶液加入少许b晶体,晶体消失。则图1中能正确表示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解析:由题意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同时符合的图像只有选项C。 答案:C 点评: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判断或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例2 (2011·四川省眉山市)如图2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___ (填物质序号)。 解析:(1)在溶解度曲线上两线相交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即t1℃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20克,在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0克,所以只能形成60克溶液。(3)在t2℃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越靠上的物质的溶解度越大。所以应是:cba。 答案:(1)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2)不能(3)cba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溶解度的一些问题,要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清楚交点的意义。 三、判断晶体的析出 例3 (2011·河北)根据图3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解析:A中没有温度限制,所以不能比较甲、乙溶解度;B中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之后,还是不饱和溶液;C因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都会有晶体析出;D中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但是题中并没有说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以错了。 答案:C 点评:该题是一个传统题,历年来考的形式基本相同。 例4 (2011·江苏省南通市)固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 ℃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g ℃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 D.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解析:A选项中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是正确的;B选项中t1℃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 g是正确的;C选项中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是正确的;D选项根据溶解度曲线的特点,物质W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时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本题的亮点是一种物质溶解在不同的溶剂中,解答本题要明确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四、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例5 (2011·盐城)如图5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 2。知道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关系。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得观察、分析,结论得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得改变,让学生感受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存在与转化就是有条件得,逐步建立辩证得、发展得思想观。 教学重点 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 教学难点 确定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就是有前提条件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得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就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得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NaCl在20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g NaCl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得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得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得食盐就多,水少溶解得食盐就少、水得量一定时溶解得食盐就是有限度得。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得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得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得变化? (3)“在一定量得水中,食盐得溶解量就是一定得。”我们从实验9—5得到得这个结论就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得量就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得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得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就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教材中得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得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得能力强。水得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得硝酸钾就是有限度得。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饱与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概念。 饱与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得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叫饱与溶液,反之不饱与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得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得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①实验证明在一定量得溶剂里就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得。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得量等)得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②只有指明“一定量溶剂里”与“在一定温度下”“饱与”与“不饱与”才有确定得意义。 ③饱与与不饱与就是相对而言得,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就是可以互相转变得。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 (2)相互转化

陕西省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含答案)

(2018中考说明题型示例第189页32题)1.下表是Ca(OH)2和NaOH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0.19 0.17 0.14 0.12 0. 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1)根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解度曲线的是(选填“A”或“B”)。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⑥加入生石灰。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填序号)。 A.②④⑥ B.③④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 (3)20°C时,将191g饱和NaOH溶液蒸发掉10 g水后,再降温到20°C,可析出NaOH晶体的质量为。(4)现有20°C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溶液乙,此时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选填“>”“?”或“=”)20°C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现有60°C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答案】(1)A (2)D (3)9.1g (4)?(5)降温结晶,过滤 补充选题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交点K的含义是。 (2)t2℃的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到t1℃时,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为B>C>A时的温度范围是 ℃。 (4)在t3℃时,将40gC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案】(1)t3℃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答案补充:t3℃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不饱和(3)t2~t3(4)37.5% 2.根据图一的甲、乙溶解度曲线和图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甲物质的四种溶液状态“a、b、c、d”中,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填写编号)。 (2)90g甲的饱和溶液从t3℃冷却到t2℃点,析出的无水晶体质量是g。 (3)在某温度范围内,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所得现象如图二所示,则两溶液质量分数甲(填“>”或“<”)乙,实验时控制温度t的范围是时,均能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1)b(2) 15 (3)<小于t2℃ 3.NaCl、KNO3、Ca(OH)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与图2所示。请回答: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海水制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产与生活。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九、板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 第二节 第二课时 溶解度曲线 粗盐提纯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溶解度 曲线粗盐提纯教案(新版)鲁教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认识溶解度曲线,能从溶解度曲线获取物质溶解性的有关信息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3.知道结晶的方法,知道如何对粗盐进行提纯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溶解度涵义、结晶的方式、提纯粗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学风,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流程: 任务一:自学课本,根据学案完成教材预览,不太明白的地方做标记并尝试小组内解决。通过展示完成学案的教材预览内容。教材预览的第5小题可以向学生渗透化学变化的元素守恒观。 任务二:认识溶解度曲线。 1.完成课本39页的活动天地8—2。 2.学生展示: 查一查:查一查课本第37页溶解度曲线,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想一想: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大”或“小”),由此说明,为什么可用蒸发结晶从海水中“晒盐”,而不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试一试: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 将分别盛有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和热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冷水中,冷却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结晶法。 3.课件总结: (1)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的信息 不同的物质,其溶解度曲线也不同。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有相同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知识点的认识】 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 (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3.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命题方向】

【K12学习】溶解度教案(一)

溶解度教案(一) 溶解度教案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理解溶解度概念。 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问: 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巧用溶解度曲线 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 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 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同温下饱和溶液的 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质量分数最大的 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 100g+S 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等效法) ×100% 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 S纵+100g 技巧引入: 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其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钾,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D,此时溶液D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5)在溶解度曲线中绘制表示四各溶液A,B,C,D 规律:(1)点A,B,C,D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线上,线上方,线下方)来判断溶液的状态。 (2)线上面的点C,D与线上的点B表示的溶液在该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线上面的点C,D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用B点来代替) 技巧应用: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已知图2是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 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 老师准备:学生实验用品并分组到桌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激光笔、视频音频材料

2018中考溶解度曲线的专题

2018年中考复习溶解度曲线的专题 中考溶解度曲线的常见题型: 1、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某一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 练习:t1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 2、 利用溶解度,求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练习:t1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t3时B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t3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溶解度,结合溶解度的意义进行判断和计算 练习:t1 时,25g 水中加入20g 的A 物质,充分搅拌后,是否完全溶解,是否达到饱和,溶质 g,溶剂 g,溶液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若A 物质完全溶解还至少需要加入 g 的水。 4、说出交点的具体意义;(某温度时,某物质与另一某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练习:交点M 的意义为: 。 可变形为:某温度时,某物质与另一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练习:请判断下列说法正误:t2时,A 物质与C 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t2时,A 物质与C 物质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1)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 之间。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氯化铵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 ,则x 的 取值范围是 g 。 (3) 由上表可推出氯化铵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 。 5、比较某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注意要求是:由大至小或由小至大), 练习:t1时A 、B 、C 物质的溶解度由小至大为 。 t2时A 、B 、C 物质的溶解度由大至小为 。 t3时A 、B 、C 物质的溶解度由小至大为 。 可变形为:某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练习:t1时,A 、B 、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t2时,A 、B 、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t3时,A 、B 、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判断正误: t3时,A 、B 、C 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A >B >C 。( ) 6、根据溶解度曲线说出不同物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练习:A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A 的饱和溶液转化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C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C 的饱和溶液转化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7、饱和溶液经过升温或降温引起溶解度变化导致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1)饱和溶液中不含末溶物质时,升温或降温的变化 练习:t1时A 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3,溶解度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t1时C 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3,溶解度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饱和溶液中含末溶物质时,升温或降温的变化 练习:右图,t1时A 的饱和溶液中仍有末溶解的A ,C 的饱和 溶液中仍有末溶解的C ,均升温至t3:A 中溶解度 ,固体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C 中溶解度 ,固体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比较析出结晶的多少 练习1:t3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其中析出晶体的是 ,没有析出晶体的是 。 练习2:t 3℃时,将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8、根据溶解度曲线说出不同物质的结晶方法: 蒸发溶剂结晶:适用所有溶液的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降温结晶):只适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 练习:(1)氯化钠溶液中析出氯化钠晶体 。(2)硝酸钾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 。 *若溶液中有两种溶质。采用什么方法结晶,这要根据所得晶体的溶解度特点决定。 例如:(1)从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2)从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不能蒸干)→趁热过滤 练习:1.现有操作步骤:①溶解;②过滤;③降温结晶;④加热浓缩。若A 固体中含有少量B ,则提纯A 的操作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这是固体A的溶解度曲线 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A这种物质,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明显上 升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达到饱和状态 3、可以获得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A (1)图像中a表示的意义 (2)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谁受 温度的影响大 (3)硝酸钾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正 确吗?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专题分析 1、考试中的地位:西安市中考每年必考 2、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3、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 二、基本知识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近几年西安市中考题总结考点和出题方式。师生共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 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 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 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三、典型例题分析 10.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 乙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 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提纯甲 11.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1℃时,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 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一定能得到b 的饱和溶 液 D.t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2.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a、 b 两种物质各60 g 后,再分别加入100 g 水,充分搅拌。下列叙教师讲述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通过2011-2008年这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接触中考激发学生

“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