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

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

1传注体:

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先秦至汉代多用之,有“诂”、“训”、“传”、“注”、“笺”等多种体式:

①“诂”、“训”、“传”:

都有训解、注释、传述之意。从内容看,有侧重于叙事之原委和对古代文献思想内容的解说,如先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有的侧重于解字释词,如汉毛亨《诗诂训传》,郑玄《论语训诂》,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等。

②“注”:

“注”有诠释的意思,取“灌注”义,与“传”等大致同。一般指首次注释,即所谓原注。如汉代郑玄的“三礼注”(《礼记》《周礼》《仪礼》)等。“注”体始于郑玄,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注》。”▲郑玄《周礼·大宰》注(节录):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典常也经也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注文)③“笺”:

“笺”是较短小简约的注释,是后人在前人“传”“注”基础上的再注释,既注原文又注原注。如郑玄在《诗诂训传》基础上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毛诗笺》(节录):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坎坎伐檀声寘置也干厓也风行水成文曰涟伐檀以俟世用若俟河水清且涟笺云是谓君子之人不得进仕也○坎苦感反寘之豉反涟力缠反猗於宜反本作漪同(“笺云”前为毛传,后为郑笺,○后为后人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里找来的反切注音)

2 义疏体:亦称注疏体

此类注释体例多为汉代以后的注释家所用。“义疏体”是一种“经”、“注”兼释的体例。“义疏”就是疏通经文及注文的意思。“经”指经典原文,“注”指前人(多指汉代注释家)注释。“疏”又叫“正义”。如《春秋左传正义》就是唐·孔颖达在晋·杜预注的基础上对《春秋左氏传》作的疏(正义),是较典型的义疏体。

“义疏”的文字在唐代以前是和被疏的“经”、“传”分开刊行、各自成书的,宋代将两者合刊为一。今存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十三经注疏》即此。

▲十三经注疏《诗·周南·桃夭》(节录):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兴也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笺云兴者踰时

妇人皆得以年盛时行也○少诗照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嫁予也于往也宜以有室家无踰时者笺云宜者谓男女年时俱當○當丁浪反〔疏〕桃之至室家。毛以为少壮之桃夭夭然复有灼灼然此桃之盛华以兴有十五至十九少壮之女亦夭夭然复有灼灼之美色正於秋冬行嫁然是此行嫁之子往归嫁於夫正得善时宜其为室家矣。…〔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

3 集解体:﹙也叫集注,即汇集诸家注释﹚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八佾》节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马曰倩笑貌盼动目貌绚文貌此上二句在卫风硕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子曰绘事后素郑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曰礼后乎孔曰孔子言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包曰予我也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以共言诗﹙汇集了马融、郑玄、孔安国、包咸等人注释﹚集解体另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荀子集解》等。

三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方法:

1古书注释的内容:﹙五个方面﹚

①正文字:改正传抄中的错讹字或指明通假字。

▲《礼记·乐记》:“武王克反商。”郑玄注:“‘反’当为‘及’字之误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玄注:“古字‘材’‘哉’同”。

②释音义:给字词注音释义,以扫除读书障碍。

▲《荀子集解·劝学》:“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杨倞注:“半步曰蹞,与跬﹙kuǐ﹚同。”▲《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经典释文》注音:蚩,尺之反;贸,莫豆反。﹙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是一部专门为古代典籍解释音义的著作﹚

③析句读:为避免读破句或误解文义而先断句。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指晋公子重耳﹚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唐·孔颖达疏:“断‘其裸’以上为句。”“裸谓赤体无衣也。骈胁非裸不见,故欲观其裸。伺其浴,乃逼迫以观之。”﹙骈胁:肋骨连在一起﹚

④通文义:串讲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

▲《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东汉·王逸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彷佛若人,见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薜荔、兔丝皆无根,缘物而生。山鬼亦腌忽无形,故衣之以为饰也。”

⑤释典故、考名物: 解释典故、名物、礼俗等。

▲《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毛传云:“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注:“两”同“辆”;“御”音义同“迓”,即迎接。毛传说明当时婚娶礼规)▲《史记·项羽本纪》:“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秦函谷关也。《图记》云:西去长安四百余里,路在谷中,故以为名。”

▲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李善注:“韩

子曰,楚人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下,奉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刖和左足,武王薨,成王即位,和又献之。玉人又曰石也,刖其右足。”

2古书注释的方法:﹙三个方面﹚

其一,释词的方法:

①形训:从分析字形入手解释词义。

▲《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忠,言以中心。”

▲郑玄笺《诗经·小雅·皇皇者华》云:“中和谓忠信也。”孔颖达疏:“于文,人言为信,谓言不虚也。”

②声训:利用音同或音近词来释义。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③义训:用同义近义词训释,或对词义作界说描述等。

▲《周礼·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郑玄注云:“典,常也,经也,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

其二,通句的方法:

①串讲:在释词基础上综合起来贯通全句句义。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次相待。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②释句:就深入理解全句的问题加以解说。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毛亨传:“虚,漕虚也,楚丘有堂邑者。景山,大山。京,高丘也。”孔颖达疏:“言其有山林之饶,高丘之阻,不可居处。”

其三,拓展释义的方法:旨在开拓释句的内涵。

①解事:补叙、讲述事实或说明用典出处等。

▲《世说新语·德行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刘孝标注曰:“《汝南先贤传》曰:‘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有室荒芜不扫除。曰:大丈夫当为国家扫天下。值桓汉之末,阉竖用事,外戚豪横。及拜太傅,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臣,反为所害。’”

②评说:对史事等情况加以评论,以便加深理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裴松之注云:“孙盛《魏氏春秋》云:答诸将曰:‘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臣松之以为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裴松之认为“今不击,必为后患”为失实之言﹚

四古书注释的术语:

1释义常用的术语:

①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称作、叫作”等,其特点是被解释词在后,解释词在前。▲《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杜预注:“步曰卒,车曰乘。”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诗经·周颂·丝衣》:“鼐鼎及鼒,兕觥其墐。”毛传:“大鼎谓之鼐,小鼎谓之鼒。”

②谓:相当于“即、就是”,与“谓之”的不同之处是被解释的词总是在它的前面。

▲《论语·雍也》:“子曰:由也果。”﹙由:子路﹚包咸注云:“果谓果敢决断。”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③犹、犹言:相当于“等于说”等,常用在用同义词来解释词语的句子中。

▲《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杜预注:“纯,犹笃也。”▲《庄子·内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成玄英疏:“冥,犹言海也。取其溟漠无涯,故谓之溟。”

④貌、之貌:相当于“…的样子”,常用来解释动或形容词。

▲《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郑玄注:“坦荡荡,宽广貌。”

▲《庄子·内篇·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⑤辞:亦称“词、语助”。用以指称虚词或词缀。

▲《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论语·雍也》:“子曰:女得人焉尔乎?”孔安国注:“焉尔乎,皆辞。”

⑥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表示注与被注词间“音同、义通”。

▲《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郑玄注:“兴之言喜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公羊传·庄公十八年》:“秋,有蜮。”何休注:“蜮之犹言惑也,其毒害伤人。”

2 注音常用的术语:

①读曰、读为:用来注明假借字或通假字,说明该字是本字。

▲《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之,纯如也。”何晏注:“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

▲《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注“畔”亦“叛”之通假﹚▲《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qū,无见于信。”杨倞注:“信读为伸。”

②读如、读若:多用于直音法,亦注假借字。

▲《周礼·太祝》:“奇拜。”杜预注:“奇,读如奇jī偶之奇。”

▲《说文》:“爿,反片为爿,读若墙。”

▲《汉书·贾谊传》:“平居不可屈信。”颜师古注:“信读若伸。”

③如字:用于异读字词的注音,表明应按该字本音读。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3 校勘常用的术语:

①衍文: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中庸》十九章:“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朱熹章句:“‘子曰’二字,衍文。”

②脱文: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孔颖达疏:“桓十八年《左传》曰‘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云:“案‘犹妇’上当脱八字。”﹙当脱:人〔犹妇也〕,以异章而变文耳﹚

五古书注释的局限性:

1 受理解的局限在释义上出现的错误: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注:“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为逆生之意,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不合情理﹚

▲《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实为“甕”的通假字。﹙注:“蹈雍之河”即抱甕自沉于河,此可与“徐衍负石入海”相对,可见服虔所注确为望文生义﹚

2 受认知的局限在观点上出现的错误: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閒也。”陈奂疏:“窈言妇德幽静,窕言妇容閒雅。”(“窈窕”联绵词,有“文静美好”义,不可拆讲。陈奂不知联绵词之特点,有望文生义之弊﹚

▲另“关雎”一诗本是写男女恋情的,毛传却说它是表现“后妃之德”,显然是曲解原诗。

3 受学风的局限而使注解芜杂繁琐:

▲如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释“子曰”的“曰”字用了近千字的注释,反而冲淡了主题。●笫二节古书的标点〔句读dòu〕

一古书标点常识:

1断句与句读( dòu ):

古书在字面上一般不断句,但读书时必需断句,否则就难于正确把握文义。古人把读书时的断句叫作“句读”(亦写为“句逗”),即今人所说的标点。句读是古人读书时的必修基础科目。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比年:每年;中年:间、隔一年;离经:离析经文,即断句;辨志:辨别志向。)

2 古人使用的断句符号:

①“、”:音zhǔ。后称“读”或“逗”,音dòu。

▲《说文·丶部》:“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为古人读书时语意未完而略有停顿时所作的标记,当于今之逗或顿号。杨树达认为是句读之“读”的本字。

②“”:音jué。即所谓“反鉤(钩)gōu”。

▲《说文·亅部》:“,鉤识也。从反亅。”段注:“鉤识者,用鉤表识其处也。今人读书有所鉤勒,即此。”古人在语意完整处所加的标点,相当于今之句号。

③“?”、“○”和“◎”:即今谓“点”和“圈”。古人常用标点之一,主要起间隔作用。二古书标点的意义和要求:

1学习古书标点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我们较顺利地阅读古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依孔子的分析,“夔有一足”应断句为“夔有一,足。”﹚

②可提高我们掌握和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略﹚

2 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①字句要讲得通:

▲无标点句: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注:牵牛星北有河鼓星,由大星、左星、右星三星组成,大星代上将,左右星代左右将)

▲标点句:

A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B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C《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②内容要合乎情理:

▲无标点句: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

▲标点句:

A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

B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

C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

③语法、音韵要合于文言特点:

▲无标点句: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公三年》)

▲标点句:

A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B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注:祁奚荐贤,使得举、得官、得位。古汉语“夫唯”常处句首,且与“故”等因果对应)▲无标点句: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协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與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汉书·高五王传》)

▲标点句:

A赵王饿,乃歌曰:“……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

B赵王饿,乃歌曰“……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国、直、贼押入声韵)(√)

三标点古书的常用标志和注意事项:

1标点古书的常用标志:

①利用句中的对话、虚词等作标志:

▲《孟子·梁惠王上》:“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②利用韵文的字数、韵脚等作标志:

▲《楚辞·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运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③利用句子的对仗、排比等作标志:

▲《淮南子·齐俗训》:“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牺牛纯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音lì,传说中的兴雨神蛇﹚。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有对仗句)

▲《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有排比句)

2 标点古书的注意事项:﹙三方面﹚

①注意文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要点断文义:

▲《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项梁谓军吏曰…乃进兵击秦嘉秦嘉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

标点一:秦嘉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

标点二:秦嘉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

▲《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标点一: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标点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②注意词语、句法等古今差异,不要以今代古: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标点一: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标点二: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③注意古代器物、典制及文化等的时代性:

▲《史记·黥布列传》:“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标点法一: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

标点法二: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

▲《礼记·王制》:“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chù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táo将之”(乐则:

赏赐器物。柷:古乐器。鼗:拨浪鼓)

标点一: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

标点二: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

●笫三节古书的翻译〔古文今译〕

一古文今译的意义和原则:

1古文今译的意义:

古文今译指的是用现代汉语把古代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古文今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如:

①是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②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③是中文系学生练好专业基本功的有效方法。

2 古文今译的原则:信、达、雅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外文翻译方面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值得借鉴。▲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①“信”:即准确,强调内容忠于原作,合乎本义。

②“达”:即通顺,强调译文语言流畅,符合规范。

③“雅”:即优美,强调译文讲求修辞,富有文采。

三条原则中“信”、“达”是基础,是前提;“雅”是理想的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是较高的要求。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古文今译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①直译:

是一种按照古今汉语演变规律及其对应关系来语译古文的方法,要求译文与古文做到:“字字相关连、句句相对应”。

▲直译例:沈玉成《左传译文》(节录)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译文:起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脚先头后出生的,这使姜氏感到惊恐,所以取名寤生,并因此讨厌他。姜氏喜欢共叔段,要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清求,武公不答应。

直译的优点:忠于原著,便于初学者掌握古今汉语对应规律。这是古文今译的通常形式。②意译:

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原作思想精神而不对古今对应关系作严格要求的语译方法。即如郭沫若所说的:允许“统摄原意,另铸新词”。

▲意译例:陆侃如、龚克昌译屈原《湘夫人》(节录)

原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译文:

公主下降啊到北边滩上,放眼远望啊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踩着白薠啊向远处盼望,相约在黄昏啊把罗帐施张。

鸟儿啊为何聚在蘋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在树枝上?

意译的优点:灵活、创新,富有再创造精神。适于文言韵文等不便直译的情况。

2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①对译:

使译文与古文基本做到字词对应。即把古文的单音或双音词对译成现代双音词或短语。▲《左传·僖公四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译文: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已故的君主太公说:“五等诸侯,九州伯长,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在左右辅佐周王室。”赐给我已故君主行使征伐权力的范围是:东到渤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②替换:

为使译文表达得更合乎现代语义和语法,用构词成分完全不同于古代的现代词语来替换古语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译文:最终互相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不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

▲《清稗类钞·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译文:诸位若有此意,就听我的指挥好了。(不直译为: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③保留:(举例略)

对古今通用词语或专有名词(如人、地、国、朝代、年号、官职、典制等)可原样保留。

④删减:

对一些从现代汉语中难以找到对等词语来替代的某些语气词、敬谦词等可作适当删减。▲苏轼《教战守策》“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译文:

“况且国家本来就会发生意外的祸患。”(译文中删去了“夫”、“也”两个虚词,并不影响文意)

▲《墨子·公输》:“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楚王说:“好哇!我不进攻宋国了。”(译文中删去了敬谦副词“请”)

⑤补充:

对文言中无而现汉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应补出。

▲《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说,木受到墨线测定并被加工就能变直;金属刀具经磨砺之后就能变得锋利。▲《左传·庄公十年》:“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于人民的一类事情啊,可以靠这一点去打一仗了。如果您去打仗,请允许我跟您一道去。”

⑥调整:

对于与现代汉语序不同的词、句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说我吝啬真是理所当然的了。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译文:

楚国人已经怪罪了子兰,因为是他劝怀王到秦国去,使怀王死在那里没能回来。

(不要译为:楚国人已经因为劝怀王到秦国去使怀王回不来而怪罪子兰了。)

三古文今译应注意的问题:

1吃透原文,把握关键词:

▲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关键是对“师”的理解,试比较以下两条译文:

①我是以道为师的,哪里管他年令大于还是小于我呢?(认为“师”是“以…为师”的意动用法)

②我是(向他们)学习道的,哪里管他年令大于还是小于我呢?(认为“师”是名词用为动词,作“学习”讲)

我们认为②比①好一些。

2 分析语境,确定多义词的具体词义:

▲《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赵孟喜曰:‘可矣。’”

毙:①仆倒,②死。/因“赵孟”即“简子”,故“毙”在这里只有“仆倒”义。

译文:郑国人射中了赵简子肩膀,赵简子仆倒在战车里。…赵孟(简子)高兴地说:“可以。”▲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译文:过去玉人献宝,楚王却惩罚他)诛:①杀,②惩罚。/参照《史记》:“昔卞和献玉,楚王刖之。”故“诛”应是“惩罚”的意思。

3 注意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

▲《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①古义:勉励、鼓励。②今义:规劝、劝说。

译文:人不把以自已的死来免除国君的死作为困难的事情,(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如果杀了这种人那是不吉利的。我还是放了他,并用他的精神去勉励那些服侍君王的人吧。▲《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译文:逐渐削减了他的权力)稍:①古义:逐渐、渐渐。②今义:稍微。

4 注意通假字与词类活用现象: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译文:三年养活着你…)

贯:通“豢”,养活。女:通“汝”,你。

▲《论语·公冶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译:只害怕再有所闻)

有:通“又”,即再。

▲韩愈《原道》:“人其人﹙民﹚,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而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使人﹝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使庐﹝佛寺道观﹞成为民房。弘扬先王之儒道以教育人民﹚

人、庐:名词使动用法。火、道:名词用如动词。

5 注意语句的表达语气和感情色彩: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必:不表肯定语气而表达委婉语气,可译为“假若”。

▲《聊斋志异·促织》:“业根,死期至矣!”业根:表诅咒语气。全句表达贬义感情色彩。

6 注意对句式的理解:

▲《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判断句。译文应保持原句式及语气)

▲《新序·杂事》:“子何击磬之悲也?”(“子击磬之悲何也”的倒装,应依此句式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符号练习现代汉语考试必看

试题:1 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原文: 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司马喜髌龏于宋,卒相中山;①范睢折胁折齿②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翻译: 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膑刑,后来到中山国做了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折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却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一定会成功的计谋,丢弃拉帮结派的私情,依仗单枪匹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 试题:2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頋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 ●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 ●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 1.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 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

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 在下妾不得下郊吊。”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 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 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 ●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练习(DOC)

古代汉语标点练习题 1、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2、梁(1)北有黎丘部(2)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3)丈人归酒醒而诮(4)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5)矣无此事也昔(6)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7)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8)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9)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子者而杀其真子 注释——(1)梁:梁国,即魏国。魏曾建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2)黎丘部:一座叫做黎丘的小山。部:通“培”,小土丘。(3)道苦之:在路上折磨他。(4)诮:责骂。(5)孽:作孽啊。(6)昔:昔日,这里指昨天。(7)嘻:叹词,表惊叹的声音。(8)端:通“专”,专门,特意。(9)逝:往。 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4、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

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去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枯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5、(娄)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沈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于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尝同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也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 1、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略) 2、、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子者,而杀其真子。 译文:附近城邑有一位老人到市场去,喝醉酒后回家。黎丘山的鬼怪装扮成老人儿子的模样,在半路上扶着老人却折磨他。老人回家酒醒后责骂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说还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却在道上折磨我,是为什么啊?”他的儿子跪下哭着用头碰地说:“这是造孽啊!没有这样的事。昔昨天我去城东讨债,您可以去问那里的人。”他的父亲相信了,说:“哎呀!这一定是那个奇异鬼怪,我早已听说过这样的事啦。明天我特意再到市场去喝酒,真想遇到这个鬼吧他杀死!” 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 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

基本要求。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 (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但是第二句就讲不通了。原来,“相与”两字是上一个句子的“脚”,给安到第二个句子的“头”上来了。“相与”的“相”,就是贾谊《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的“相”,是表示单方面的动作的。“与”是“给予”,“相与”等于说“给你”,标点者对于“相与”的意义不清楚,所以误把它和下一句连在一起,使得下一句讲不通了。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教学目的】本节讲授怎样标点文言文。让学生学习标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基本理论】何为“句读”?古人是怎样做句读的?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②崇古之风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1、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暂时停顿一下。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2、句读符号: 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卷五下)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卷十二下)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 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 3、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常会涉及到断句。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 陆德明《经典释文》:“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句话应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经典释文》:“闻其骈胁,绝句。欲观,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 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古代汉语》习题----标点翻译练习

《古代汉语》习题----标点翻译练习 俗说愚人以八百钱买匹绢持以染绯工费凡千二百而仅有钱四百于是并举此绢足其数以偿染工艾子云人有徒行将自吕梁托舟趋彭门者持五十钱造舟师师曰凡无齑而独载者人百钱汝尚少半吾不汝载也人曰姑收其半当为挽纤至彭门以折其半又夷坚戊志载汪仲嘉自言其族人之仆出干抵暮趑趄呻吟而来问何为曰恰在市桥上有保正引绳缚二十人过亦执我入其中我号呼不伏则以钱五千置我肩上曰以是倩汝替我吃县棒我度不可免又念经年佣直不曾顿得五千钱不可失此遂勉从之到鄞县与同缚者皆决杖乃得脱汪曰所得钱何在曰以谢公吏及杖直之属仅能给用向使无此将更受楚毒岂能便出哉汪笑曰憨畜产可谓痴人仆犹愠曰官人是何言同行二十人岂皆痴邪竟不悟 林外字岂尘泉南人词翰潇爽诙谲不羁饮酒无算再上庠暇日独游西湖幽寂处得小旗亭饮焉外美风姿角巾羽氅飘飘然神仙中人也预市虎皮钱箧数枚藏腰间每出其一命酒保倾倒使视其数酬酒直即藏去酒且尽复出一箧倾倒如初逮暮所饮几斗馀不醉而箧中钱若循环无穷者肆人皆惊异之将去索笔题壁间云药炉丹灶旧生涯白云深处是吾家江城恋酒不归去老却碧桃无限花明日都下盛传某家酒肆有神仙至云南桥暗淡滩湍险善覆舟行人多避之外尝戏题滩傍驿壁曰千古传名暗淡滩十船过此九船翻唯有泉南林上舍我自岸上走你怎奈何我虽一时戏语颇亦有味 天宝以前多刺客报恩李岍公勉为开封府鞠囚有意气者咸哀勉求生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官客行河北偶见故囚厚迎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以缣千匹可乎曰未也二千匹可乎曰亦未也妻曰大恩难报不如杀之故囚心动其僮哀勉密告勉被衣乘马而遁比夜半百余里至津店津店老人曰此多猛兽何故夜行勉因言其故未毕梁上有人瞥下曰几误杀死长者乃去未明携故囚夫妻二首而至示勉 容斋续笔曰欧公作尹师鲁墓铭但称其文章简而有法或以为未尽公怒至贻书他人责之荆公作钱公辅母墓铭但云子官于朝丰显矣公辅不满公曰宜以见还二公之不喜人议其文如此仆谓荆公人有片善称赞不已欧公制作窜改无馀二公好善动皆若此岂有吾文未尽而反讳人议之理不知前辈作文轻重贵于适中假借不欲太甚或者往往欲其极力称借岂二公之所乐乎昔韩熙载尝为江南一贵人制墓铭其间无甚可述文竟其人不满再丐润色韩书一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 ①、《诸子散文选读》: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他人问左右,尽报弗闻。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静坐抚琴而写之。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灵公曰:“诺。”因复留宿。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 翻译:过去卫灵公将到晋国,来到濮水边,卸车放马,布置住处准备夜宿。夜半,听见有人弹奏新的乐调,很是喜欢。叫人问近侍,都回答没听见。就召来师涓并告诉他说:“有人在弹奏新的乐调,叫人问近侍,都说不曾听见。音调好像出自鬼神,你替我听着把它录写下来。”师涓说:“好吧。”就静坐弹琴把它录写下来。师涓第二天回报说:“我录写好了,但还不熟悉,请让我再用一晚上熟悉它。”灵公说:“好吧。”就又留宿一晚。第二天,已经熟悉了,就离开濮水去晋国。 ②、晋文公逐麋:晋文公逐麋而失之,问农夫老古曰:“吾麋何在?”老古以足指曰:“如是往。”公曰:“寡人问子,子以足指,何也?”老古振衣而起曰:“一不意人君如此也,虎豹之居也,厌闲而近人,故得;鱼鳖之居也,厌深而之浅,故得;诸侯之居也,厌众而远游,故亡其国。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君放不归,人将君之。”于是文公恐,归遇栾武子。栾武子曰:“猎得兽乎?而有悦色!”文公曰:“寡人逐麋而失之,得善言,故有悦色。”栾武子曰:“其人安在乎?”曰:“吾未与来也。”栾武子曰:“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缓令急诛,暴也;取人之善言而弃其身,盗也。”文公曰:“善。”还载老古,与俱归。 翻译:晋文公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的)农夫老古说:“我的麋鹿在哪?”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这边去了。”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什么(原因)呢?老古抖干净衣服(上的尘土)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而靠近人类(栖居),所以(才会)被人猎到;鱼鳖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深水处而到浅水来,所以(才会)被人捉住;诸侯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所以才会亡国。《诗经》里说:‘喜鹊筑巢,斑鸠居住。’国君你外出不归,别人就要做国君啦。”于是文公(开始)害怕。回到(驻地文公)遇到了栾武子。栾武子说:“猎到野兽了吗,所以(您)脸上有愉悦的神色?”文公说:“我追逐一只麋鹿而跟丢了,但是却得到了忠告,所以高兴。”栾武子说:“那个人在哪里呀?”(文公)说:“我没有(请他)一起来。”栾武子说:“作为王上却不体恤他的属下,是骄横;命令下得迟缓而诛罚来得迅速,是暴戾;采纳别人的忠告却抛下其本人,是偷盗啊。”文公说:“对。”于是回去搭载老古,与(他)一起回去。 ③、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说文.序)——

古代汉语 翻译与加标点

1、《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的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的隐士呢(指自己)。”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2、《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译文: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kūn}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一下,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

古代汉语标点及翻译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译文】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泥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列子说符第八》 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译文】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程敏政夜度两关记》 予告谒南归[1],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2],抵大柳树驿时[3],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4]。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5],颇险恶多虎。心识之[6]。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7],挟铜钲束燎以行[8]。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9],仰视不极[10]。石栈岖崟[11],悉下马,累肩而上[12],仍相约,有警,即前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13]。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14],抵滁阳[15]。 【译文】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来,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胡乱地说:“等天黑就能赶到滁州。”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我记住这些。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欧阳修《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译文】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 3

(十九) 古书的标点问题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②多虚词 ③节奏鲜明 ④押韵 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 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 1. 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 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用语有“句”、“绝 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 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 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 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音义:“吾弗知,绝 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 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孔 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礼记》 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

得。”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 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 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 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 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 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 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 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 也。(《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 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 似虎是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 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文辞类撰》卷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 者。(《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古代汉语加标点题练习

古代汉语加标点题练习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5]:“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7]。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徐,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8],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9]。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0]。” 子南与子晳争妻 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子皙盛饰入,布币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子皙怒,既而櫜甲以见子南,欲杀之而取其妻。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子皙伤而归,告大夫曰:“我好见之,不知其有异志也,故伤。” 子产论政宽猛

君子食无求饱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贫而无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人皆有兄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注:卜商,字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②,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贡问政 子贡问⑥政。③子曰:“足食,足①兵,⑨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④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⑤食。自古⑦皆有死,民无②信不立。” 君子有三戒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B睹覩C置寘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

古代汉语标点练习题2012-10-30

1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2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3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4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5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复于王前耶臣闻周有砥卮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凋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抑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说使人持车召之 6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二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代汉语翻译与加标点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地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地孔丘吗?”子路说:“是地.”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地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地.”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地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地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地工作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地学生吗?”“是.”“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地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地隐士呢(指自己).”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译文: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ū}说道:“有一个卖骏马地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地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地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一下,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地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马地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地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地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地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