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重点集合(小抄整理)

美学重点集合(小抄整理)

美学重点集合(小抄整理)
美学重点集合(小抄整理)

审美的形态[3]

中方:中和、神妙、气韵、意境

中和: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感情的适中,人格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起情感力度适中,具有含蓄、典雅、静的特点。二是多样性的统一。最根本、最高层次的是天人合一,是中国审美的文化之魂。

神妙:形而上的超越性、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具有内在自由性。

气韵:特别突出生命的活力及其自然形成的韵味。(汉代-魏晋南北朝)

意境: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辩证的哲理智慧。

西方:悲剧、喜剧、崇高、优美、丑与荒诞

悲剧: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调解。以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是愉快和兴奋。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死亡和痛苦代表、体现和肯定了某种理想、某种价值。毁灭或灾难能显示甚至加强这种价值。它长久地存活在社会的记忆中,并且物化在人们的行为和文化中。

喜剧:喜剧的过程及结果则来自于人物自身性格和行动、目的与动作的内在矛盾。喜剧人物所追求的目的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他从根本上是实现不了的,只是在喜剧过程中不断地制造矛盾,不断地暴露自己的缺陷与可笑之处,最终使主体的意志和行动都落空而化为无意义。

崇高、优美:崇高的对象使人疏远,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有痛感的愉快、复杂变化,--感到愉快。--偏动、突然性、不合常规、形式上鲁莽粗糙,--偏于静、和谐、精致完满,单纯始终如一。

崇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的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劲、雄伟的特征,从美感上看,他给人以惊心动魄、激奋昂扬、敬佩、自豪的审美感受。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快的美感。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丑:是人对正常这一概念有了理性尺度以后的产物.丑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丑可显真,启善,衬美荒诞:是世界的外在荒诞性与人生存于世的内在荒诞感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失衡感、荒谬感、孤独感、敌对感。

特征:非理性、异化。性质:现象和本质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因而它与悲剧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它缺乏悲剧和崇高那样的抗争精神。

布洛: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距离说。美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说,并形成了心理距离说美学流派。布洛所强调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距离,而是心理上的距离,即是说,审美心理距离是人在主观态度上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对对象采取非实用、超功利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布洛进一步认为,心理距离是美感的本质特征。没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不能产生美感。他看到了审美活动的非实用性和超功利性特征,但他忽视了主体与客体相联系的一面,并片面地强调美是主观的,这些都是许多西方现代美学流派共同存在的弊病,即片面的形而上学。审美心理距离,实质上是,在审美活动中,意志调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实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审美态度对待客体对象的

特殊审美现象。

1、审美活动(主体,客体,关系)[2]在马克思

看来,所谓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

的问题。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

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另一

方面也充分说明美作为对象并不存在于审美活动

之外,它就具体地生成并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主体:1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存在;

2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

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

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3人的“主观感觉”包括

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

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时间中不断发展

与丰富的。对象的性质与主体本质力量之间的相互

适应与相互统一的互动关系,即对象化的审美活动

造就了现实的审美活动主体与客体,规定了主客关

系的审美特征。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

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

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

动过程。

客体:审美对象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涉及

的一个客体。

关系:审美活动是很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

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我们只有在审美活动的

存在结构中,才能真正把握住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

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审美关系的真是特性。

2、审美的发生

游戏说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

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重要标志。缺陷:

忽略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

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生物本能说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审

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

径。缺陷: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

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

感等同于人的美感;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

社会根源的探讨。

巫术说“交感巫术”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基础

之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

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缺陷:艺术与审美不能

完全等同,巫术活动不是艺术发生的唯一因素。

劳动说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缺陷:只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并未能

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马克思:实践美学[1]当代中国美学,应当以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即以马克思的实践

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

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第一,马

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从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

建构的历史事件着眼来审视人生世界,把人生世界

理解为以实践为根基和纽带的、由自然社会和人相

互统一的现实生活世界,因而是一种最具有现实精

神、论域最广、最有深度的学说。第二,马克思实

践论和存在论的根本取向,乃是要走向现实的人生

和人的实际生活进程。第三,马克思实践论和存在

论的基本精神与美学的基本精神内在契合。马克思

实践论与存在论始终关注现实、关心人生,始终在

人类自我创生的历史进程中启示人类自由解放的

道路和远景。今日之美学不仅专注于艺术和审美活

动,而且应当从审美观上升、拓展为世界观和人生

观,应当关注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应当为现

实人生指引出到达理想存在状态的光明大道。

【一】绪论

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

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2.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即艺术哲学3.美学

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

研究美和艺术。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

前面两种观点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

关系

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1.多样性2.美学研究

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3.美学研究的方

法是多层次的。

如何理解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对于这个问题首

先要明确:美学研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具体研究方

法,唯物辩证法只有通过具体的方法才能具体化和

深化。在美学研究具体方法的采用方面应遵循下列

基本原则:(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 历史与

逻辑的统一 (3)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还应明

确: a) 美学研究的方法极其多样,任何人、任何

一种研究都不可能采用所有的方法,只能根据具体

的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加以选择b) 各

种不同的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优

势和局限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能使研究深入

发展的具体方法c) 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历

史性,不同时代美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带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把美学问题与

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谈到美和艺

术的起源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高度强调了人类劳

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创造了美

"、创造了艺术、促进了人类美感的形成【2把美的

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美的本质

问题与劳动相联系,其实也就是与人的本质相联

系,因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在于"自由

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辩

证地解决了美学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审

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相

融和的结果【4马克思主义美学渗透着巨大的历史

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种种美学问题的论述都处

处贯穿着历史的观点,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

应当如何理解美学学科的性质?对于这个问题的

回答主要涉及的是对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的理解,也

即回答什么是美学的问题。以下是回答内容要点:

1) 审美现象的历史性和普遍性。爱美是人的天性,

在远古的人类童年时代,原始人类就已萌发了对美

的追求。例如:山顶洞人用贝壳、兽牙制成的项链

持在脖子上作饰品,仰韶人制作生动多彩的彩陶以

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到了今

天,现代人更是十分自觉地创造美、欣赏美。

2) 美学是对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理论概括

和总结。美学是对人类在长期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

实践中不断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回答。

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由鲍姆嘉登创立的,

不过,他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美学的学科性

质,这是不够的。因为尽管美学与认识论不能截然

分开,美学应当包括对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和审美

现象的认识,但美学还与本体论、方法论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

4) 应当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中把握其

学科性质。美学与诸多其它人文学科紧密联系在一

起,与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学科也有某些联系。哲学、

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

原因就在于与美学一样,这些学科都是人文学科,

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

不能完全等同于美学学科,美学与它们之间存在着

许多本质的区别。

5)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

象。美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审美现象是人类

社会独有的现象。

6) 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

科。美学和人生价值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社

会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与美学问题有着各种联

系。人类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等的历史演变是与

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人类对自

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导致

了人类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展。美学与人生价值的联

系最主要地是表现在与人类审美价值的联系方面。

【二】审美活动论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什

么?其片面之处又在哪里?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

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因为,人与

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

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我们

感知到一朵花的美,就是通过花的颜色和形状来感

知的。这样,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也就很自

然了。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有其片面性,归结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当

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还没有人化,没有变

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对于人来说,

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方才可能是美的,因此,当事物

的客观属性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它

们不是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构

成美的内容和形式,而是从它们对人的生活意义上

来构成这一内容和形式。例如花,我们欣赏它的美,

并不是欣赏它有多少花瓣、它的颜色的化学成分

等,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来欣赏它

的欣欣向荣,它的颜色娇艳,它的姿态妍媸等等。

也就是说,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

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

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因为,

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均衡对

称的东西,可以是美的,但不均衡不对称的东西也

未必不美。因此,仅仅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出发不能

说它一定美。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

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

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为例,说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质这一求解路径

的基本理论内涵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

说"的是柏拉图。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

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但他不仅从根本上

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

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这一

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

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

就是真。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

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

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

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

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因此,美一

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须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

统治的地位。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

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由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

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去寻找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是什么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客观论"相反,坚持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看到了美所具有的令人愉悦、能在情感上感染人的属性,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于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而那此限于从人的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西方美学家,最终往往会否定美的客观标准。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谁?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在争论中形成代表性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观点错误比较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观"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观能

动的主体.这样,主客观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

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

的关系.在这里,主观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

代表。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

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

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观存

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

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

又是客观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

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

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且,

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观

的,而是客观的。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

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

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因此,美有两个特

点,从本质、规律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

社会性的特点。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

体形象性的特点。

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

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行为的兴起和不断更迭,越

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艺术观念上发

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现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

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

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

难。既然难以给艺术下定义,那么,给美下定义自

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

的"美"或"美的艺术"的概念来涵盖现代艺术。

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

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

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由于美

和艺术在文化区域、族群和时空条件上有着异常复

杂的存活机制,而且越到现代显得越复杂,而且,

随着现代美学的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

各民族在美的观念上的跨文化传统的不断推进,美

的观念上的差异性也将得到充分的显现。这样,要

想以某种简单化的原则把诸多差异性融汇在一起,

试图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困

难是可想而知的。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辩析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

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

于美的见解的,当推狄德罗。在《关于美的根源及

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一文中,狄德罗把"关系"当成

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在他的

解释中,可以看出有三种关系:

1)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它在

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

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

2)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例如,一朵马兰

花可以在马兰花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花类中是

美的或丑的,可以在植物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

大自然的产物中是美的或丑的。这种美或丑,是因

与它物的关系而相对地美或丑,因此,狄德罗称之

为"相对的美"。

3)事物与人的关系。前两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它们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

这第三种关系,则要"唤起"人对这一关系的感觉,

是人感觉到了的美,因此,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

我的美"。

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

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美是一种社

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俄国革命民

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

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

要对象。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

虽然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美是生活"这一命题意味着,人生活在生活中,

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在生活中,因此,对人来说,

生活就是美的。"美是生活"的讲法明白浅显,容易

为人所懂,也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是,生活的辩证

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2)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我们怎能说

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质?凡是生活都是美的

呢?我们可以说人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塑造美的

形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

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就是生活。

3)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

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

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

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

的呢?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

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的第二句讲法。这样,在同

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这样的定义,

怎么能说是周全和正确的呢?

4)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我们无私地爱美,我

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这是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

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

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

"美是生活"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

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的任意性代

替审美的客观标准,从而使科学的美学成为不可

能,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车

尔尼雪夫斯基曾批评博克"陷入纯粹生理的说明",

其实他自己也没摆脱这一局限。因此,他从客观的

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

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

★【三】审美形态论

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

1)希腊时盛行的"命运悲剧"。认为人生的悲哀和

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与生俱来的,是一种

无法逃避的命运。

2)文艺复兴以后的"性格悲剧"。认为人自身性格

的缺点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如莎士比亚的四大

悲剧。

3)18、19世纪出现的社会悲剧。认为个人与社会

的矛盾是酿成悲剧的原因。如易卜生的《玩偶之

家》。

4)19世纪叔本华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悲剧"。认

为人生就是悲剧。

5)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悲剧"。认为由于 a.物

质高度文明,心灵和感情却十分枯燥b.人与人之

间彼此隔绝,生活显得极其孤单和无聊c.现代人

感情和灵魂的失落,酿成现代悲剧。

丑的美学意义1)丑是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

存,又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3)审丑历来是审美

活动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

或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4)现

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

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试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生活丑是从现实的角

度说的,艺术美是从艺术的形象的角度说的。生活

丑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

的。法国老妓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而罗丹

则刻出了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欧米哀尔。有人评

价这个雕像丑得如此精美。丑陋的老妓在雕像中竟

然丑得如此精美,这是因为:

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是美。生活

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

的美。因为艺术美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又体现了艺

术家的独特的创造性。作为生活,对象可能是丑的,

作为艺术,却能把对象表现得非常深刻、生动。

2)把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

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通过典型化的原则,

揭示出丑的本质。这样,艺术便更美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

明辨美丑,本身便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

染力就是美。

举例说明优美的特征。

1)基本原理:优美,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狭义的美,

又称秀美、纤丽美、典雅美等,是与崇高相对的一

种美的表现形态,它同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相比,

有着自身的特点。

优美展示了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经过矛盾斗争所

达到的平衡统一的状态,这种矛盾发展的特定阶段

便决定了优美的基本特征,即和谐。优美建立在人

与客体世界的最终和谐共存关系中;从整体而言,

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

容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通内容完美有机的

结合;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

和、精致、轻盈、绚美、安静、秀雅、圆润、舒缓、

清新、渐次等品格。在自然、人生和艺术中都有不

同的表现。

2)分析说明

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斗争历程的痕迹,不

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

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

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

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风和日丽的

春天,密林幽径的景致,温柔多情的性格,温文尔

雅的举止,都能给人和谐舒适的感觉,体现了其优

美所在。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主人公皮

肤自然的光泽,柔和流畅的线条是自然境界中优美

的再现,而其不假修饰的装束,意味深长的笑所透

露的丰富和谐的内在境界与其外在的美相互协调。

整幅画色彩浓而不丽,线条流畅而又有所限制,表

现出一种古典的、传统的雅丽和谐。它的内在和谐,

外在和谐以及两者间的和谐使这幅画成了世界名

作,给所有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带来优美的享受。

结合李白《蜀道难》分析崇高的本质及特征

1)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

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既有客观存在的宏大现

象为前提,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2)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

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崇高

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

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

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

了一种愉悦感。

3)结合李白的《蜀道难》分析:全诗由至难至险的蜀道的描述,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难于上青天"、"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崩山摧壮士死"等形容和夸张,让人感到对象的形式令人压抑,受到惊骇,但是,正因为它雄放、险绝,才让我们感受到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气魄与艰难,让我们感到人在与自然抗衡过程中所体现的伟大精神力量,人的本质力量在惊险的蜀道开凿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

感性显现。蜀道之难,充满了恐怖,更加让人们感受到主体的精神气魄,让人们不屈服于自然的心理获得了满足,从而引起了愉悦感。其险恶的背景在我们充满自信心的人类面前,依然可以从实践上征服,或从精神上征服,从中获得美感。而且从一个角度看,越是惊心动魄,越能调动我们浓烈的兴味。它与恬静的"床前明月光"虽然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同样能以其强烈鲜明的感性形态给我们以美感。从作家创作心态的要求与对艺术的效果的要求看,这种崇高的风格与优美风格是相辅相成的。

举例说明倡导崇高的社会意义。

1)首先应明确崇高对人的作用和意义:当崇高使人的精神得到振奋以后,人能从心理上克服巨大的自然等对象给他所造成的压抑、困难和痛苦,与之抗衡,从而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卓越与高超。这样,人不仅是具有动物本能的人,而且是作为社会的人,作为与对象抗衡的人,并在对崇高的欣赏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力得以提升。

2)举例说明: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针对当时的拜金主义和庸俗的气息,提倡崇高,以振奋人心。刘勰针对齐梁时代绮靡的风气,倡导文学作品的"风骨"。今天,在官僚主义、拜金主义风气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以权谋私、惟利是图、损人利已等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呼唤崇高精神,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举例说明悲剧性的效果(1)人的内在心理规律,(2)人生境界的成就,(3)社会的发展。也可从这几个方面各举一例来说明悲剧性的效果。例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生存盗取天火,被神缚在山上,让鹰啄他的内脏。当我们观看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时,我们心情沉重、压抑,深感普罗米修斯的正义的精神时,我们不禁为之鼓舞,产生快感。当联想到在有限的人生中可以有普罗米修斯这样的无限的意义时,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将我们的个人置于历史的长河,想到历史的前进、文明的进步正是无数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献身

的结果。我们一方面满怀壮志,另一方面有坚信社会历史的螺旋式的上升历程。

举例说明喜剧性的效果所谓喜剧性的效果是以笑

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笑,不属于审美意义上喜剧性的笑,如搔痒等。喜剧性的笑必须具有社会性的内容。有些自然环境只有在此附社会环境的时候,才觉得是可笑的。如鸭子的走路,步履蹒跚,像老太婆,企鹅像个笨重的大胖子等。

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相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有时候,某些社会环境和语言文化圈子里的人认为好笑的事情,另一种社会环境,另一种语言文化圈子的人,不一定感到好笑。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高老庄的女儿,猪八戒在不知情中背上了重重的孙悟空。这是中国人很熟悉的滑稽场景,大家见了不禁哈哈大笑。大家笑的

是人化了的猪八戒,滑稽场面也是社会性场面。这

里没有人谴责本性不坏的猪八戒,只是看着他笨拙

粗莽的蠢样子才觉得好笑,这里并不含有任何是非

判断,也无强烈的憎恶之情。再者,这个故事很容

易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引起共鸣式的笑。对于不知道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不知道猪八戒的好色蠢笨的外

国人来说,他们只会疑惑,而不会发笑。

【四】审美经验论

美感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美感是适应人的社会实践需要,在工具的制造

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联系)

2)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一般

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特定的实际需要,通常

要改变客观对象,而审美的实践活动则不需要改变

观对象,不必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它欣赏由多种

形式所组成的对象,给予我们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区别)

3)a.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会促进人类

美感活动的扩大和发展。 b。人类美感活动的发展

也促进人类的实践活动向更高级更自由的境界发

展。(相互作用)

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

1)美感的存在,须以人的审美能力为前提。审美

能力一方面包括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的颖悟能力。

这说明审美是需要先天的感受基础的。耳聋不能欣

赏音乐,瞎不能感受色彩。另一方面,审美能力还

是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由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造就

起来的。这尤其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中。

2)美感的存在,须以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民

族文化心理具有传承性。一个时代共同的社会文化

氛围造就了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心理。每个人的审美

心理,既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共同性,又体现了由个

人气质、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造就起来的个性。

3)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人对这个世界,可以有多重角度,多种态度。其中

有纯客观的认知态度,有纯主观的实用态度。以松

树为例,植物学家对它进行分类,研究它的生物特

征,这就是一种认知态度,木材商人评估它的经济

价值,便是一种实用态度。审美关系则超越了一般

态度的认知关系和实用关系,英国的布洛则主张与

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

离。这就是一种审美态度。

4)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动物也有

基本的感觉能力,有些动物在视觉或听觉上还超过

了人类。如老鹰的视觉、猴子和兔子的听觉等,均

超过了人类。不少动物还有初步的情绪反应,如牛

会流泪等,但那只是动物的本能反应。人则由于具

有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环境,人化了自然,也人化了

自己,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培

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是如何实现对对象形式

的整合的审美活动中的知觉是把一定的概念赋予

事物的感性形象,从而在感性之中体现了理性的高

度,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表象则指感性的物质存

在被转化为内心的印象。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

表象把对象从客观转向了主观,并且使得人们能动

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客观世界,使得客观世界变

成了人化的世界。知觉和表象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对客观对象的形式进行整合:

1)选择作用。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地反映

客观世界,而是积极、能动地感受客观世界。其中

就涉及到选择问题。审美时,人们的知觉常常根据

自己的处境、趣尚、特定时刻的情感状态对对象进

行选择。人们在摄影时,是选择朝霞,还是雨后,

都体现了主观的情趣。有人喜爱色调敞亮的对象,

有人喜爱幽雅、恬淡的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必然就

有选择。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乃是在感受过

程中强化了自己所感兴趣、所看重的优点,弱化了

自己所不在意的缺点。这也是一种选择。

2)意向作用。选择是有意向的。选择的意向与人

的先天气质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有关。人们在高兴

的时候,可以领略到小溪的欢腾,在忧伤的时候,

可以感受到花的流泪。同一条大河,到底是在怒吼,

还是在欢呼,与感受者的心境有关。同样猿声,到

底是哀鸣,还是欢叫,也与感受者的意向有关。

3)完形作用。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

认为,人们在感受对象时,要通过知觉对于客观外

物的"形"起到"组织"和"建构"作用。这是指人在知

觉的瞬间,就把握了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它体现

了感受的完整性。欣赏者在对象的景之中渗透了主

观以情感为中心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整

体感觉形象。

这样一个情景交融的整体感觉形象,便不再是客观

世界了。而是由客观世界转化而来的审美意象。

【五】艺术论

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1)艺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

美。艺术品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艺术家创造艺术

品,首先是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着艺术创

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

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接受主体在对待

艺术品这一精神产品时,在作品中意象的导引、暗

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

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

要是其审美功能。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

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因

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

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

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

的。在鉴赏艺术意象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达始终

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斥消遣娱乐、认识效应、道

德教育、思想启迪等功能同时发生。贺拉斯所说的

"寓教于乐",是指寓教育功能于审美功能中,通过

审美功能的实现间接地实现教育功能。

3)应当恢复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艺

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审美

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略、遗忘、甚至有意贬低。如

"文革"与"文革"前十七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

扰,艺术的审美功能遭到了曲解。虽然人们一般把

艺术功能归结为认知、教育、审美三个方面,但在

实际操作中,往往只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而忽略

审美功能;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艺术的政治宣传、

教化功能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而审美的功能却

被打入冷宫,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反对艺术

的"唯美主义"或"艺术至上主义"。但在我国的艺术

和审美实践中,忽视审美这种不良倾向根深蒂固,

影响更大。因此我们应重视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

首要作用。

结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谈谈意象

的虚拟性问题。意象的虚拟性是一种非现实性。意

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

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根据主题需要编造

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它甚

至可以表现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东西;即使表现现实

世界中已有的或可能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

形态。但这种非现实性并非是任意的,其中体现

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怀。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青天是客观存在,本无人一样的性情,但作

者通过富有情调的审美的思维方式,把青天拟人

化,人可以与它交流,并且以人的情怀去揣度它。

认为天上也与人间一样是有宫殿的,并设想那里的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那里起舞娱乐,一定没

有人间这样欢乐、有趣,那里一定是非常孤寂的。

在人间这个世界里,虽然有悲欢离合,但自古以来

难以周全,不应该有什么遗憾。作者借对虚构的青

天的景致描写与揣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验。

【回答这种理论联系具体事例的问题时,应注意分

步骤周全地回答。首先应透彻地分析清楚理论,如

上题意象的虚拟性问题。然后对具体事例做简单地

理解分析。再将理论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用理论

去解释事例。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糊涂一片地回

答,造成答案要点的遗漏及混乱】

结合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谈谈艺

术意象的基本特征。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主要包

括虚拟性、感性、想象性、情感性。

"黄河远上白云间",写作者由下而上眺望滔滔不绝

的黄河印象,说它"远上白云间"本身并不是真实的

情形,而是主体通过特定的心境对对象的感受。并

非实景的客观描写,带有虚拟性。一个"上"字,把

黄河给拟人化了,写凉州的空阔、辽远。再加上"

一片孤城万仞山",突出强调孤城之孤,在万仞山

间,更显得地势险峻。这种黄河、白云、孤城和山

等一个个景致,显得很感性具体,读者不加思索,

就能领略到周围的景致,体味到其中的情调。"羌

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以杨柳这一

传统用来赠别的物象,来说明玉门关外春风不度的

苦寒气候与悲凉心境。人生的感概融汇在字里行

间。通篇通过边塞景致的勾画,表达出作者在边关

无限的离情愁绪。寓情意于景象之中,虚实相生,

创构出抒泄作者胸臆的意象,从而构成了一幅完整

的边关思乡画面。

谈谈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在接受艺术作品中,欣

赏者体现了主观能动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欣赏者在接受作品时乃是在调动主体性因素,

根据艺术家所提供的文本和形式符号对意象进行

了在创造。每个欣赏这对文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

主观性。(如鲁迅所说的《红楼梦》的命意,"经

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

乃是在艺术的形式符号的暗示下,在接受者主体性

的参与下,在接受者的心理活动中,通过重建而生

成新的艺术意象。

2)艺术接受的主观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

界".西方学者认为,欣赏者的主客观因素,如生理

素质文化素养社会历史环境等,决定其接受的眼光

和审美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艺术的接

受,既受文本制约,也受"期待视界"的制约和引导

3)艺术品本生只是一个"图式化"的结构框架,其中

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读者只有在一面阅读,一面

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和意蕴才逐渐显示出来.

欣赏者在接受时,乃是对作品所提供的框架进行填

补空白、揭示意义,参与广义的创作的动态过程。

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1)基本原理-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

程,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少的。想象是人的

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

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欣赏美,就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对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语言符号

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和读者的想象。

2)分析说明-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恬淡乡间气息。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多领略到的乡间气息都是有差异的,因为各自的经历和修养等方面的不同,想象力的取材也不同。并且在对想象组合中,想象力也是据我们各人的爱好、情感而加以自由组合的。作者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引导下,通过想象力对作者所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但同时,作者的想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同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作者的体现在作品中的意图是想象力唯一的一点

限制。因而想象力在欣赏时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

说明为何艺术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1)基本原理-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是艺术的灵魂。从存在方式上说,艺术只能存在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创作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过程,就是艺术意象生产与接受的过程。而艺术意象并非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

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

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艺术创造者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抒发情感,都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调动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重组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接感受、把握、体验的意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符号表达出来,凝定下来,形成特殊的存在--艺术品。在这里,意象实际上反映了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和成果。/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

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觉、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

所以,艺术意象始终只存在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者的审美经验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

2)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的诗歌,常常追求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提供含义丰富的意象,传达沉隐微妙的情感。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诗中的蜡炬、春蚕的意象,在李商隐创作之时,是由其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决定的。蜡炬、春蚕的某些特征与其为情而死的理想相结合,再配以其它辅助意象,创造了蜡炬与春蚕极富情意的形象。其凝固与诗歌之中,在未被欣赏之前是毫无审美意义的。只有当读者吟诵此诗时,根据诗人所提供的意象,联系自己的审美经验,对蜡炬和春蚕进行改造,赋予其奉献自己、舍己为人、鞠躬尽瘁等道德品质。诗人与读者之所以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意象,就

是因为他们各自联系自己的审美心理和经验,而艺

术的价值就在与这不同的创作与接受过程中。

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1)基本原理-想象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

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

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情感及其其他"意"

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建,

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正由于想象可

以突破现实的种种限制,将记忆表象自由地加以综

合、重组,并创造新颖、独特的意象的特性,故而

在想象中一切的界限都消失了,现实生活的经验,

逻辑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

别,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对立都不存在了。一切

现实中不可能或不合理的事,在想象中都具有了合

理性,因而在超越一切的无限自由中,创造性地缔

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分析说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大约是童

叟皆知的人物了,孙悟空本身亦猴亦人,取材于现

实生活,但不是现实中任何一生物的照搬.创作者

在塑造其形象时,充分调动了其想象力,将猴性、

人性、妖精气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

孙悟空形象.作为意象,它首先体现了作者向往自

由,鄙薄虚伪肮脏的现实,和惩恶扬善的英雄主义

倾向.它将猴子的玩皮、恶作剧、无法无天、灵活

机敏等特性相融合,包容了作者体悟到的世态炎凉

的矛盾心态,因而会有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壮举,又

有日后箍上金箍的无奈与驯服.意与象的组合以及

象与象的组合,想象力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

1)基本原理 -"技"与"道"的本质联系在于:在技中

可以发现道的真谛,道也可以在技中得到体现和表

达。当技能完满地体现道时,也就达到了美的境界.

所以,艺术之"技"是通向艺术本体的路。艺术家在

技巧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在此意义上,艺术

技巧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技巧成为艺术是在主

体的艺术生产操作活动中得以现实的,艺术家在表

达心中之道的同时,本身就成了道。在这种无限自

由的操作活动中,艺术意象就直接转化艺术技巧,

在艺术家的操作中得到畅快的表达。艺术技巧的操

作的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形式静态

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

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

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

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

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

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义的形式

2)分析说明-中国古代谢赫的"六法"是绘画艺术的

基本准则,它提出画一要气韵生动,二要骨法用笔。

气韵生动指艺术要表现出对象的神韵,体会到对象

的真谛;而对于真谛的表现,就需要"骨法用笔"的

思考。骨法用笔是指中国画的线条造诣,它要求线

条在运用中要有生命力,摆脱抽象的线条形式,中

锋用笔而且无滞无碍,充分展示艺术家的心理运动

的时间感,同时使画面形成空间。线条不仅仅是线

条,而是一种"语言",可供艺术家"诉说"。艺术家

在充分自由的心态下毫不犹豫,毫无障碍地运笔画

线,畅快淋漓地完成艺术品的生产。这时,骨法用

笔的操作技巧也就成了艺术。这种道与技和谐的心

手相应,就是主体与艺术合一的状态,这就是美的

运动、美的创造。换言之,即形式也同时纪律这种

技巧的美,同时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由于其合目的

性,因而也是美的。

举例说明在鉴赏过程中艺术意象是怎样重建

1)基本原理-在审美鉴赏过程中,接受者所欣赏的

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

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并不是直

接传递的,而是需由接受主体的自觉运动所生成.

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感知、体

验和欣赏.接受者必须借助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

术意象.接受者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艺

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读

解过程,符号形式提供了接受者藉以获得意象的潜

在可能性或暗示的轨迹,启动了另一个与艺术家创

造同样重要的艺术再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艺术

意象被大大丰富了.接受者在读解符号的过程中,

根据符号的暗示性和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

为艺术符号的特殊,以及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

过象征与暗示.这样,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

得来自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只能根据所提供

的意象导向而重建意象.但这种重建,是受艺术家

的意象创造所限制的,它不能是一个与原来作品意

象毫不相干的新意象,它是一个有限制的创造过程

2)举例说明-白居易浔阳江头夜听琵琶曲,深受感

动,他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逢皆淹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他"出宫

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

在被贬官的同时,夜听商人妇的琵琶倾诉,激起他

强烈的共鸣。声声琵琶音,是艺术接受的契机,琵

琶鸣咽,似有悲苦之音。白居易立足与自己的主体

心理,领略到琵琶曲给他带来的"迁谪意",这是审

美鉴赏的结果,是白居易在商人妇琵琶曲的基础

上,调动了自己的记忆,情趣等,对其命意做了重

建:商人妇的原始意象中不致于会有迁谪之意,这

是白居易的创造性的接受。但同时,此迁谪与商妇

之愁苦有共通之处,这是艺术意象对接受者的一种

限制,听此琵琶曲,当然不会有人作兴高采烈之想。

【六】审美教育论

美育的特点: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的,

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

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美感教

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但用不着强制与勉强,而且

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3美感教育还是心

甘情愿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之以内,从内心

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这就与以形象的"直观挂图"

从事教学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4这种美育的愉

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

情感生活,而且还着意味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

性的需要。【5美育还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具有陶

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

气质和精神面貌的

基本原理-美育虽然属于精神和心理的范围,但却

是建筑在物质的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的。美育实施的

基本途径,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个别性和普遍

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关系中,具体表现为: 1)

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

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

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分析说明-首先,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

理的舒适和愉悦。由于美育必须让人透过声音、色

彩、形状等形式因素来感受,这就使得审美主体能

在生理上获得兴奋和快感,但同时这些美的形式因

素虽然反映了客观世界和客观生活,但却没有任何

客观世界与客观生活的实际内容,他们满足不了我

们生理上的任何需要,只是供我们观赏和品味,在

心理上构筑恬适而又愉快的境界,从而使我们在不

知不觉中提高了做人的水平和修养,转移了我们的

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其次,从个别性的感受和

直观,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美感活动的特

点,在于通过个别的形象,从大量的偶然中得到必

然,从个别的细节上升到普遍的旨趣。例如,孟郊

的"慈母手中线"诗,写的是个别的慈母和游子,但

所表现的是天下的父母心,我们在审美教育中,直

观的是个别,却能从中飞跃到普遍性的真理,人的

精神境界因此提高一步。/再则,从功利性的占有

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人生在世,

都有功利要求,但作为观赏的美,则必须从功利性

中解脱出来,不带功利性。审美教育就能帮助人们

从个人狭隘的功利观念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

提升。例如我们欣赏自然美,它如比较恬静,就能

够把我们转移到旷达的心境和赏玩的态度中去。当

然从另一面看,美感教育由于能转移人的心理气质

和精神面貌,它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功利活动。

举例说明通过艺术进行美育有何特点

特点:1.艺术品能动反映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体

验2.艺术中不仅反映了生活的意味,而且反映出生

活的真实3.艺术品作为情感的宣泄,是时代的共同

心声4.艺术中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分析说明-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感受着

自然、社会和艺术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

人在艺术中所受到的感染最为强烈和明显。这主要

是因为艺术能动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生活,其中体

现了艺术家特殊的敏感,这种敏感包含了艺术家的

能动作用,也包含着作者特殊的情趣,具有巨大的

感染力。例如《红楼梦》对清代社会的描绘,可以

让人对清代社会的感受更为深切。其中真实地展示

了日常生活的场面。我们通常对生活中的情调和场

景固然有一定的体验,但由于身在其中,"不识庐

山真面目",而艺术家则让我们既身临其境,又置

身事外。身临其境,故能感受深切;置身事外,则

可避免"当局者迷",而能"旁观者清"。同时,艺术

家以其卓越的才情,传达出人们所共有的情感状

态,可以让读者从这种"心声"中获得共鸣。许多优

秀的作品能牵动亿万人的心,影响着多少代人的精

神生活,正是由于他们是人的心声的真诚流露。诸

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名句,朱自清《背影》对父爱的真切、细致的描绘

等。这些作品来自真诚的人生体验,并且可以使读

者情不自禁地受到打动。同时,艺术家不管是抨击

现实,还是憧憬理想,都在艺术中直接或间接地寄

托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如巴尔扎克的小说一方面

抨击当时的社会,不满足于现实,另方面作者的目

的,则在于使黑暗的社会能够变为美好的人间。所

有这些,都深深地熏陶和感染着欣赏者,对欣赏者

产生积极的影响。

========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

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

心理反映形式。(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

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原始审美意

识的出现是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

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

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

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

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

术家是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

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同时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功能。

丑四: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

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朗格提出,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这种学说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审美澄明:1)指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2)在这种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与情感都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中,而审美对象的意义也充分地显现出来,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审美形态: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指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

类似联想: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我们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质上都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等表现方法也与此相关

审美需要:1)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2)它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柏拉图的美育观: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自我调节:即人或自控制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校正与目标间的偏差,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控制论侧重于对行为控制的研究,而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心理建构问题。

游戏说:首先是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认为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艺

术与游戏虽有相通之处,但它深刻的真实性、深邃

的思想内涵和人生的启迪不同于游戏,因此把艺术

仅仅归结为游戏是片面的。

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加以完善,他认

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

情。这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

作用,仅仅突出政治教化作用,显然不符合艺术的

发展规律,也是片面的。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

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

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

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

力和敏感性。

寓教于乐:是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

提出的一项原则。这项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

育相结合,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

接给人以感动。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

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

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朗格提出,她认为艺术是

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

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

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这种学说理论上达到了

更高的层次,但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

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

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

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焦虑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

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

性的精神,展示的自由的可能性。个体在追索中感

到焦虑和无所适从,焦虑总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

对的是虚无。这种焦虑处境就是悲剧情绪的源泉,

焦虑和悲痛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悲剧体验。那

么,为了寻找永恒的精神家园,就要战胜焦虑,超

越有限,实现永恒,悲剧的内在审美性就得以实现。

《丑的美学》:罗森克兰兹的美学作品,书中他提出

丑的美学,认为丑不仅仅陪衬美,也有其独立性,艺

术可以“理想化”丑。他还顾及艺术表现丑的效果

即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丑》不仅是第一部专

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

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现代丑学的开启.

化育:主张美育对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是

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浸染,审

美主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变

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精神生活。

化性起伪:是荀子在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时提出,

体现了美育的功能,即美育以情感的方式陶冶人的

情性,从而改造人性自身的弱点,使其健康发展

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

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

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

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再造性想象:是指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

没有的新表象。它与再造性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体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要以自己脑中储存的

记忆表象为基础

========简答题========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他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

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

成就造成一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

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

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

法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人变为“非人”的含义:(1)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

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2)

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

了终极关怀的基础。(3)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

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

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

观念形态的自由,而并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贡献:西方美学史上真正

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1)他在《诗

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

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

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

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

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2)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贡献在于

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

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之所以如此,是

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

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

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

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由于担心自己由

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

烈的恐惧和不安。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审美

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

审美感觉与前者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

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其

次,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

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

区别: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内涵

的三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

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而实际上美育与其有

明显的区别。首先,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

育,它与美育相关,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

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

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其次,把美育

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

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目标。

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

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

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

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

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

才,而美感教育则是要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黑格尔的崇高观:(1)黑格尔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

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

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2)崇高应当存在于艺术之

中,具体来说就是存在于他所说的“象征型艺术”

之中。他认为崇高是内容大于形式,形式只是内容

的象征。(3)他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

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一

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艺术品包括哪些层次结构它们的功能和关系如

何?艺术品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1)物

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

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

银幕、胶卷、录像带等。它是艺术品存在的不可缺

少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与传达。

2)形式符号层,指艺术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

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

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它有时有独立审

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指示、负载艺术意象的功

能。(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

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

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艺术品结构

中的核心层次。它潜在于形式符号层中,在鉴赏中

生成审美对象,是艺术品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4)

意境超验层,即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

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品的终极和

归宿。它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的,没有意象的导

引,意境根本无从谈起。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

号层,到意象世界层,再到意境超验层,艺术品一

层层走向了纵深。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

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

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

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

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

体,每一单个层次都毫无意义。

审美活动的特点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

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它和人类的其他

活动和生存实践方式具有一致性与共同性。就是有

需求,有目的,有凭借。(1)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

是人的审美需要。追求完整的生存方式,按照美的

规律塑造世界和人自身,正是人的审美需要。(2)

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外在功利的追逐,而是对审美

境界的追求。(3)审美活动也有凭借,体现在审美

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对象,更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

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不存在于外在于审美活动的

独立自主的审美客体或审美主体。只有在审美关

系、审美活动之中,才能形成所谓的审美主体与审

美客体,只有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主体才成为现

实的审美主体,对象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客体。

为什么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意象是艺

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

中。艺术活动的开端以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

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

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所以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

意象的生成。

简述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第一个方面是“感性直

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

器官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

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

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是

“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

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

(1)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

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

达到天人和谐。(2)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

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

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3)李渔指出戏曲的

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

现代的美育思想:(1)蔡元培率先引入“美育”一

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

育代宗教”。(2)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

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

着独立存在的价值。(3)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

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

三育并称“四育”。

劳动说的意义及缺陷劳动说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比较有代表性的主张审美发生于劳动的是普列汉诺夫,他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并且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相一致。劳动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但也有不足,它只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不能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也忽视了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所需要的一些中间环节。

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审美理想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观念,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2)研究艺术欣赏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3)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 (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的存在方式就是艺术的存在论。(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结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在现实中,自我封闭的艺术品是不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品只有在向艺术家与接受者两头开放时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即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首先,审美经验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是审美对象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被构建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其次,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本身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实践相统一的。因此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审美经验能帮助人们净化自身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对他们的人生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

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3)艺

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

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

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

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1)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

冲突理论,他对悲剧理论最大的贡献是把辩证思维

的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2)黑格尔

的悲剧理论始终围绕着理念的生发展开,认为悲剧

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

谐、静穆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

这种分裂和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

念的运动和发展。3)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就是人

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描

写这种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使命。他提出了“悲剧

冲突”这一概念,又强调了悲剧冲突的必然性4)

黑格尔的精辟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悲剧冲突的双方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是什么(1)人与世界的本已性

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的精神交流。(3)有限无

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

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从非二元论的立场出发,简述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

的差异首先,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

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

成的审美关系,因而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是对

审美经验做了片面化的理解;其次,美感是指主体

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

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因而把审美经

验等同于美感,就是只对审美经验做了静态化的理

解;第三,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

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美或审美对象在

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显然是把审美

对象与实在对象混为一谈了,事实上审美对象是在

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才被建构起来的。

艺术敏感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艺术敏感主要是

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

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

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敏感的特征可以归纳

为朦胧性、突发性和能动性。它是朦胧的意象的雏

形,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象;它是突发的,似乎从天

而降,所以难以把握;它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

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艺术家凭

借先在的文化心理结构能动地感受对象。

什么是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

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

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

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

就是物态化,这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

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1)音乐所依赖媒介的就是声

音,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同时,声

音间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

乐的美2)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

等规范组合起来,能够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

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

演者的演奏为中介4)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兴象的含义和特点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

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

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

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

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于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

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不可有做作之迹;二

是要“隐蔽”,不可外露,更不可明白说出。

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审美体验从感觉开

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与前

者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

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其次,它们的区

别还在于后者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

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

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

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3)兼容性。

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

性凝聚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

统一。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就结局而言,中西古

代悲剧大相异趣,但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而言,

则中西又多相通之处。

简述审美形态的历史性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

人生存在的实践,是人的全部存在实践的有机组成

部分,人生实践所具有的社会历史特征,决定了审

美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特征.具体表现:1)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

化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理

想的反映.2)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

不断演变的.这就使得审美形态在历史性中具有了

当代性,从而赋予审美形态以新的时代内涵.

丑的特点(1)由丑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

美情感。(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

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审美惊异的特点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

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审美惊异是在主客分

化的新的基础上对主客融合新境界的一种深情的

期待,即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

对客体的向往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

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审美经验的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

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而不

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

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

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

话与交流,以达到主体在心灵上与对象的和谐交

融,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而不是实

际地占有、利用对象,所产生的快感也不是个体眼

前功利实现的满足感或感官刺激满足的生理快感。

简述审美对象的特征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与开

放性的特征。所谓非实体性,指审美对象不仅不是

一种物质性实体,而且不是精神性实体。它只是物

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

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

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与体验之中;

开放性,是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穷尽

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

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

一定的“物”;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又决非

仅仅表现为一种有限的单纯的物。任何物质,如果

它们缺乏内涵,了无余韵,不能使人从中看到更多、

更深、更远的东西,它们也就很难转化为真正有价

值的审美对象。

审美境界的特点(1)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

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

对自由的状态。(2)从接受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

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

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

情、思、想象和韵味。

优美的基本特征(1)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

的真实表现。(2)优美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3)优美是和谐化一的内容。(4)优美是心旷神

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

征是什么?1)他律性:即艺术品为接受主体而存

在,又同时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所决定和制约。

(2)形式符号性: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

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把它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

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借助于这些

符号来接受和创造。(3)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

要向艺术家开放,才能有艺术品的产生,同时向接

受者开放,才能使之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艺术意象如何生成的审美价值具有一般的价值活

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

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价值关系

中,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

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

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

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

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

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审美活动作为价

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

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

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

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

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

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

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论述题============

意象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艺术意象之所以集中

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是由它的基本特征决定

的,这些特征主要是:(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

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

便成为艺术意境,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

层次。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

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

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

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

和具体性,主体不需要经过自觉的理性反应,仅凭

感觉便可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

特征。(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

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

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

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

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

内在原因。(4)情感性:情感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

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

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

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写一首诗,便想表达自己的

某种心境,这都是需要付出主体情感的,没有情感

的意象只能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也不会

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鸣。

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1)审美经验的

四种基本要素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它们各

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并相互交织、渗透和制约。

(2)感知直接与现实相联系,是其他心理要素的

基础。想象活动是对于思维表象的加工、改造和组

合,需要感知活动提供一定的表象材料。情感的渗

透使艺术家的感知活动染上了浓厚的情绪色彩,契

合了主体的审美需要。理解的因素则能把感知引向

正确的方向。(3)审美想象还与审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②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③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

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4)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审美理解制约着想象活动。5)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美育的目的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2)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了美感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可见,自由乃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也才能作为写作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

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1呈现.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审美态度的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主体并不是首先通过五官,而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对象建立关系,达到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并不意味着对于对象的占有,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之后出现的一种忘我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2构成.审美想象在构成阶段中非常重要,而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3评价.主体的理解力在评价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而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他人的存在以及主体间性都是自明的,而个体自我则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这就使得康德的"反思判断力"有了存在意义上的基础. 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与前者不仅对象不同,而且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这种深度也使得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主体间的精神交流,而审美对象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准主体"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1)其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并且,审美活

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2)

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仅是具体的、独

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不同的

人面对同一个客体,可以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就

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同一个客体

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3)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

永远是随着人生的不断变迁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因此,审美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

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审美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

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

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东

西方由于文化精神的差异,导致审美形态也有所不

同,具体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关系方面,哲学

思想更为重要1)审美形态与宗教的关系,西方审

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

起。西方长期受到古代希伯莱教和基督教的影响,

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上帝和理性成为西方

哲学中最重要的两极,审美活动最初也与宗教活动

密切相连,如悲喜剧就与酒神和日神精神有关。中

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和西方相比,

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与宗教关系并不密切2)审美

形态与哲学的关系,西方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

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的人生哲学几

乎千年不变,变化的只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完善和

修改,天地、天人、阴阳文武、文质、情采都贯穿

了“中和”思想,形成为“中和”的审美形态

为什么说美育是一种化育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

种潜移默化的"化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

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

体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虽有儒、道、禅之

别,但其美育思想在这一点却是一致的.1)孔子以"

六艺"教学生,其中"乐"就是专门的美育课程.乐的

美育方式是感化,即在个体的感性欲求得到满足的

同时符合于社会文化心理.乐化的目的是和谐,以

此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2)

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

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至和",静心虚静,达

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就是

主体涤荡心灵,完善自我,合天地之道,达人际之和

的过程。由技入道的庖丁解牛,本身就是一种审美

观照和享受3)禅宗更注重于自身的修养,注重个

体的自我领悟,从美育的角度说便是"自己感化自

己",从而使自己跃身大化,与宇宙融为一体,显示

出一种异常恬淡、宁静的心境,在不动声色中陶冶

了人生,在审美中成就了人生.在具体方式上,禅宗

注重渐修顿悟,就是始终不脱离感性,而又从具体

感性中获得人格的飞跃.这种飞跃,这种个性解放,

是浸泡在感性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结果.中国

的儒、道、禅在美育思想上都采取了“化育”的方

式。可见,美育对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都不

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浸染,审美主题会在不知不觉中

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

结构,持久地影响着精神生活.美育正是以这种感

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

为什么说意象的生产有双重的涵义艺术生产具有

双重的涵义:1]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

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2]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

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首先,意象的

从无到有就是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

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

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

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

形式符号,转变为“有”。再次,意象的从无到有,

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最

后,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是一

种生产,它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凝定在其中的意象。

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

生认识论,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

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心理图式,

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

现成的图式去解释,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

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

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虽然发生认识论原理是就认知

心理而言的,但是其中的"同化"与"调节"对审美心

理图式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审

美经验的产生也只是原有的审美心理图式对于审

美现象的契合或"同化",但在有的情况下,比如面

对崭新的高级形态的艺术美,原有的心理图式无法

去同化它,对此,主体或者避而远之,形成封闭的"

自我中心",或者通过调节来实现.审美主体的自我

调节是有意识的功能调节与无意识的结构调整的

有机统一.自我调节审美不仅仅是个技术操作问题.

而且更主要的是个审美心理的建构问题.同化与调

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

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

来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同化的结果,又

是调节的产物。在调节的后面有着同化的基础--因

同化不了才需要调节;在同化的后面又有着调节的

功劳--调节的目的在于同化.由于审美经验的产生

与发展总是离不开同化--调节的辩证运动,因此,

同化——调节律应成为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其次,

自调节审美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以下两点:1,

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按照康德的话来说,

审美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主要特点指的是在确定

审美目的的情况下,通过努力和自我调节以达到审

美目的;2,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

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重反馈调节,而

反馈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征艺术品鉴赏过

程的三个阶段为:观、品、悟。1)观,是接受者

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

建意象,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2)品,是接受

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

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

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

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

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

更丰富、更完满。(3)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

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接受

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主体不再执著于符号的形

式,而直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进而直接领悟其

意味。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意”,这就是

悟,也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举例说明艺术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1)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

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与欣赏时所生

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2)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

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联系。艺术创造

者都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涌动自己所积累的审

美经验,重组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接感受、把握、

体验的意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符号表达出

来,凝定下来,形成艺术品。因此,意象实际上是

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

果.3)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

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

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

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

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

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

的审美对象.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

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

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

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

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体在审

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的惊异、体验和

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1)惊

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具体说来,审美中的惊

异有两个主要特点:①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

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②审美惊异的产生

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

一定的客观条件。(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

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

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

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

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3)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

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

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

种光亮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审美形态的形成

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人类各民族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

他们的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的特点.1)就中西

思维方式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

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

离出来,其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

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

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触类旁通、神

与物游.重视通过对于象的描绘来把握隐藏于现象

世界之后的意义.从而产生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

无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

观点.2)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

思维转化的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

征,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

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

法是逻辑归纳和演绎.而且,这个过程和方法必须

借助语词来实现.逻辑思维的成就以系统知识的形

态反映出来,也就是把现实事物看作是无限细小部

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成了西方

思维的主要模式,其目标是透过客观事物的现象认

识其内在本质和规律.西方美与丑、悲剧与喜剧等

体现二元对立性质的审美形态的产生,与上述抽象

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

1)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只存在

于审美活动中,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它才生成、真实

地显现出来。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

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因此,

审美活动是比美这一范畴更具优先性和根本性的

美学基本问题.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

美主体的性质.3)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

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

体,确定了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1.0分 ?A、 欧亨利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石涛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0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 1.0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

1.0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 ?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0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它是针对解放前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 ?B、 它的中心问题是“美是什么”。 ?C、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自我并不是实体”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笛卡尔 B、叔本华 C、歌德 D、康德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1.0 分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3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D、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A、海德格尔B、费希纳C、萨特D、杜夫海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自然美是独立的 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6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8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胡适 C、张潮 D、欧阳修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10“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11《葬花词》集中反映了()的人生感。(1.0分)1.0 分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愉悦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 B、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 C、美感只能从耳目两个感官中获得。 D、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 13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1.0分)1.0 分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4不属于美育主要功能的是()。(1.0分)1.0 分 A、培养审美心胸 B、提升审美能力 C、培养审美趣味 D、形成审美风尚 15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1.0 分 A、吴道子 B、张璪 C、石涛 D、郑板桥 16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美学基础知识大盘点

第二章美论 从文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无边际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方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心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行使这一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一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心的理论去向九十八玫瑰聂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登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食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 经验派的基本观点是重视感觉经验 真正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荣格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包括仪式,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的核心内涵是,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他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代表观念是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和罗马时期的贺拉斯。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他把“关系”当成是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关于狄德罗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由三中关系: (1)一是鼓励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内在的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成。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称之为“真实的美” (2)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3)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鼓励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D 、尼采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分 A、 欧亨利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 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石涛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 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 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分 A、

《美学》朱立元版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游戏说: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 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 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 有的理想活动。 但是,艺术与游戏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 是片面的。 2、表现说:兴起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 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代表人物有德拉克洛瓦、柏格森和克罗齐等;在中国, 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划入表现说,代表人物有陆机和刘勰等。 表现说批判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说把艺 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美学史 上是一大进步。 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 而仍然是片面的。 3、符号说:是由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首先提出。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 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 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现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 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符号说综合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 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 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 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4、艺术想象力:较为明确地在人性论基本框架中谈“想象力”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 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常常被认为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是蕴涵时空从而超越时空 的,它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5、艺术灵感:在西方,对于灵感有较多领会的是柏拉图和郞吉弩斯。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 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 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客观存在,是艺术家在自身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 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 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 态的超越。它是一种非预期性、突发性的艺术思维境界。 6、气韵:首次出现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它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 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

美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 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