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Q正传论文

阿Q正传论文

阿Q正传论文
阿Q正传论文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宋亚光

学号:

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任课教师:白春越

浅谈《阿Q正传》之文学成就

摘要:《阿Q正传》是不朽的文学名著,是说不尽的。其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而且其中塑造的阿Q形象,更是一

个群像概念,“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阿Q的精神胜利

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而这部

作品正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鲁迅的这部作品,不

论是其艺术特色还是其深刻内涵,都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关键词:阿Q,思想,国民性,艺术特色

《阿Q正传》这部小说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倘若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对阿Q就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鲁迅创作这部作品时,辛亥革命业已结束,但却并没有改变广大农民的现状,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阿Q正传》由此而生。

但凡成功的作品,无一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引起无数读者思考的《阿Q正传》更是如此。从这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鲁

迅大师娴熟的写作技巧。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

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部作品中的阿

Q 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

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2)叙述体的结构。对诸如《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的继承,但又加入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对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视。作品中的“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生计问题”等是众多故事/事迹

的并行排列、堆积,各个故事之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准革命”尤其到了结尾“大团圆”,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形成时间性叙事。

(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1]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这部作品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固然值得我们重视,然而其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更应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都会有着自己的发现和发挥。那么,究竟鲁迅笔下的阿Q有着哪些特点吸引着如此多的人呢?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存在着阿Q主义的阿Q是一个勤劳、质朴的雇农,他也有好的品质,有革命的积极性,他的性格中也有有价值的东西。他终生劳动却不得温饱,最后做了无辜的牺牲品。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结局令人同情。”[2]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我总要告你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3]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 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

鲁迅通过笔下的阿Q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1、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

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

魂灵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鲁迅敏锐地看到了中

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者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力、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鲁迅看到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鲁迅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机钻营、色情狂……《阿Q正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

2、对中国前途的思考。鲁迅在小说中也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真实地表现了它对几千年封建主义统治的巨大冲击。那块供在古庵里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虽然是被假洋鬼子赵秀

才砸掉的。然而鲁迅也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亿万中国农民的现状,革命并不彻底。而问题的关键便在于改造国民的思想。因此鲁迅站在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前列,共同完成了文化革命和反对

封建旧文化的任务。毛泽东称鲁迅是这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

的旗手,他率领这支新军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发起了猛烈进攻。伟大的革命作家鲁迅,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新文学,并以自己的不朽作品,为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文化开辟了通向广阔世界的道路。

《阿Q正传》说不完,道不尽。然而我们都清楚的是,鲁迅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对于他,我们只有深深的敬佩。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鲁迅的一生》黄美珍《吉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评鲁迅》周兆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阿q正传读书心得感悟5篇

阿q正传读书心得感悟5篇 阿q正传读书心得感悟(1)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 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

阿Q正传读书心得体会5篇

阿Q正传读书心得体会5篇 篇一 《阿Q正传》主要讲了阿Q由于自身的缺点与生活并不宽裕,经常被别人欺负。他吃了亏后并不难过,自言自语来安慰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经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赢家一样高兴地走了,继续过他那快乐的生活去了…… 生活中,人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总有无奈的时候,关键是有没有乐观地面对无奈和及时安慰自己,这就是阿Q 精神所提倡的。不要为无法改变的无奈而难受持久,否则会误了今后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这个故事,大家都笑话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后反思狐狸这种乐观的心态?如果它不是这样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们会在葡萄园外会看到一只力竭而亡的狐狸的。就说我吧,别看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的、水里游得能吃都吃,却因为过敏体质而对羊肉敬而远之。每当与别人一起去吃火锅时,看别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响时,我眼巴巴看着别人手中的羊肉串,心里很羡慕,口水都要滴到碗里

了,那无奈感觉就像强大的狮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样。 看完这本书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用阿Q 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么好吃的?还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让我们不妨学学阿Q,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无奈,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参考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二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我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能够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

高中语文阿Q正传人教版第五册

阿Q正传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有趣又不失深沉的小说,学生会因为感兴趣而提前阅读,这就为教学打下了基础。尽管这样,还是要在课前布置预习,要求是:通读课文,用铅笔画出认为精彩的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思考的结果可用铅笔记下。 本文旁批问题多,不可能一一给予详细回答,这一点教师要灵活处理,大部分问题点一两句就可以了,不搞联想发挥;有些问题可让学生自己回答。 课文人物性格分析是本文的难点,作者描写的很多人物都是通过性格分析来表现国民的性格特点,这些内容不可能全部讲给学生,只能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解决。或者大致设计出一个或几个讨论题目,如:吴妈该不该那样做?阿Q应该怎样革命?《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何在?等等。或者进行一次班级辩论比赛以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明确选文地位。 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课文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二)讲明写作意图。 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四、教学设想 1.加强课后讨论,注意文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2.在教学媒体的运用方面,由于本课的重点是对国民灵魂的解读与剖析,而国民的灵魂又是通过人物的行为隐性的表现出来,这些单靠讲授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而视频欣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课时安排 3课时

高中语文阿Q正传阅读练习1 人教版

高中语文阿Q正传阅读练习1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ZZ2〗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 ....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 ..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青龙四百!” “咳开啦!”庄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 “穿堂一百——一百五十!” 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 ...失败了。 ..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 1.“大抵”何义?反映阿Q什么心态? 答案:“大抵”是“大都”的意思,反映出阿Q在被欺辱时,由估量对手到后来改变方针的心理状态。 2.注意加点的字“心满意足”的原因。 答案:“心满意足”形象地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3.注意“口角”的读音和意思。 答案:“口角”读“kǒujué”,义为“争吵”。

《阿Q正传》赏析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么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定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写显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这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 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 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内容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

阿Q正传主题

《阿Q正传》的主题 第六组 一、批判了国民的弱点,反映出当时国人的奴性。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的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奴颜媚骨、恃强凌弱,即使受到压迫和剥削,也不懂得反抗,只会忍让,在精神上寻求安慰。如书中阿Q面对比他强势的赵老爷的打骂,不敢反抗,逆来顺受,但是在面对比他弱势的小尼姑时,却去调戏她、欺辱她,这个细节像我们展示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再如阿Q在被闲人打,被逼说自己是虫豸时并没有生气,还心满意足地走了,一边走还一边想着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这个例子明显地像我们展示了阿Q不懂反抗,只会在精神上寻求安慰的性格。这两个例子无一不展示了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鞭挞“沉默的国民”,呼吁改造国民性。 第二、小说深刻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当时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 第三、《阿Q正传》的主题超越了中国农民的落后愚昧和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它已上升到对整个人类人类命运与人性弱点的批判。

①阿Q的妄自尊大: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就体现了妄自尊大,当赵老爷打了他之后,他是这么安慰自己的:“老子打儿子”,把自己尊为赵老爷的父亲,没有根据的妄自尊大; ②阿Q欺弱怕硬:看到弱小的小尼姑就欺负,而对于赵老爷、秀才,假洋鬼子等人面前却唯唯诺诺; ③阿Q的自欺欺人:阿Q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连自己吃住都成问题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有儿子? ④阿Q的自轻自贱: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阿Q妄自尊大、欺弱怕硬、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的性格弱点远远超出了民族与国界的限制,不单是中国人才会这样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了这个人类人性的某些弱点的集合。正是从这个方面,我们说不同民族的人都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它已上升到对整个人类人类命运与人性弱点的批判。 四、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性和不彻底性,呼吁国人寻求一条真正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阿Q从城了回来有说,他看来杀头,他觉得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但他们都不知道那人为什么会被杀头,只是觉得好看,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性,群众根本就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这革命又是为谁而发起的。文中有提到,假洋鬼子、赵老爷等人参加了革命,但未庄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就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阿Q最后的悲剧下场,引人深思:到底怎样的道路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革命道路。

高中语文阿Q正传阅读练习2 人教版

高中语文阿Q正传阅读练习2 (1)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过河 刘国芳 平单位一个领导,挺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起来,平很是不解,领导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还去贪污受贿呢。一天平看见了朋友乔,平喊住乔,把心里的疑问告诉了乔。平说我单位有一个领导,很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平还说这领导不仅人好,家庭条件也好。他自己是正处级,妻子副处级,儿子女儿都在好单位,一家人正常收入都比人家多得多,他根本用不着贪污受贿,可他偏偏去贪污,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乔听了,看着平笑笑,还说你怎么会想到这些呢。平说我实在是不明白,才问你,还有,有些领导官当得很大了,比如某某某已经算得上国家领导人了,又比如某某某是一个省级干部,他们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吧,可他们却大肆贪污受贿,最后连命都搭上了。你认为他们为何要这样。乔这时不笑了,很严肃地看着平,乔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小说,是作家刘国芳的《过河》,我跟你说说这篇小说吧。平说我未问你小说呀。乔说你别打岔。平不解地看看乔,不做声了。 乔便讲起那篇《过河》的小说来。 乔说河边住了一个孩子,总在河边玩,河边有条堤挡,堤挡上草色青青,花儿点点,还有蝴蝶蜻蜓满天空飞。孩子很迷恋这儿,总在堤挡上玩得很开心。孩子的母亲,不反对孩子在堤挡上玩,但交代孩子,不要到堤下去,更不要到水边去。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在堤上玩…… 平这时打断了乔,平说我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说孩子的事。 乔说有些大人还不如孩子哩,你听下去吧。一天,孩子在堤上玩着,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大很大,红红的。孩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花,便一直盯

着花看,看了很久,孩子就想去摘这朵花,但那朵花在河对岸,孩子过不去。孩子很乖,过不去,孩子就在这边找,想在河这边找到那种花。但孩子失望了,河这边根本没有那样的花。因为这边没有,孩子越想摘到那朵花。孩子于是下了堤挡,还来到了水边…… 平这时又打断了乔,平说你今天怎么啦,我在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喋喋不休老说那个孩子那朵花…… 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耐心,往下听呀。那孩子走到水边,站住了,这边离对岸近一些,那朵花好像越好看,孩子看了一会,便想过河了。当然,在过河前,孩子往水里看了看,孩子看见水并不深,水里全是沙子。看见水不深孩子胆子大了,脱了鞋下水了,慢慢往前走。水真的不是很深,但走到河中间时,水深了,孩子脚踩下去,便没过了胸部。水一没过胸部,孩子便站不稳了,孩子随即被水冲走了。不过,在被水冲走前,孩子终于看见那朵花了,那根本不是什么花,而是缠在草里的一个红红的塑料袋。 平知道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平说现在你说完了孩子的故事,该回答我问你的那些事了吧。乔说我不是回答了吗?平说你今天哪根筋不对,说话东拉西扯,你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有事,不跟你说了。 说着,平走了。 过后,平便把这事忘了。 大概三个月后,平又碰见了乔,平这天满脸高兴。乔见了,就说:“怎么这么高兴,捡到钱了吗?” 平说:“比捡到钱还高兴,告诉你,我当上主任了,官不大,但也是个正科级。” 乔也一脸高兴,连忙说祝贺祝贺。说完,脸一变,又非常严肃地说:“你千万莫过河呀。” 平说:“过什么河,你说话怎么老是东拉西扯。” (原载2002年第2期《喜剧世界》) 1.“平”向“乔”询问的事情是什么?

阿Q正传 读书笔记

阿Q正传读书笔记 书名:阿Q正传 作者:鲁迅 内容大意:简单的说就是鲁迅先生以其锋利的刀笔!痛批中国人麻木不仁的性格特征!以及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恶疾!而阿Q则是哪个年代下层劳动人民的缩影。文章开头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然后阿Q 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 然后描写了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最后阿Q走投无路直至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好词:满脸溅朱瘦伶仃醉醺醺 好句: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诚恐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另另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 感受:读了《阿Q正传》后,我体会到了阿Q在那时社会地位很低,只能靠卖劳力生活,连房屋都没有,还要忍受有钱人的欺负与村里人的戏弄和侮辱,让我感到很无奈,但这些现象也发生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钱人就是老大,没钱没利的人只能被玩弄。这是我看完这本书所思考的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得一文不值,但是却告诉我们要走出封建社会,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书名:阿Q正传 作者:鲁迅 内容大意:简单的说就是鲁迅先生以其锋利的刀笔!痛批中国人麻木不仁的性格特征!以及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恶疾!而阿Q则是哪个年代下层劳动人民的缩影。文章开头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然后阿Q 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 然后描写了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最后阿Q走投无路直至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好词:真心、讥笑、喜欢、自尊、神情、恐怕、尊敬、精神、崇奉、自负、鄙薄、凳子、见识、本来 好句: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辩正,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 感受:前段时间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觉得它就像旧社会的第一声春雷,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 阿Q是一个一无所有,靠短工度日的贫苦农民。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变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且勾结官府,把他充作“革命党”拉上法场枪毙,而阿Q对自己的悲剧却还至死不悟。正是让人可悲又可叹。

【课外阅读】阿Q正传作品赏析

【课外阅读】阿Q正传作品赏析 优胜记略 《正传》的第二章是《优胜纪略》,第三章是《续优胜纪略》。这题目虽然并不一定模仿《绥寇纪略》,但很有夸大的滑稽味,便是将小丑当作英雄去描写,更明显的可以现出讽刺的意思来。所谓优胜即是本文中的“精神的胜利”。这个玄妙的说法本来不是阿Q之流所能懂的,实际上乃是智识阶级的玩意儿,是用做八股文的方法想出来,聊以自慰,现在借了来应用在阿Q身上,便请他来当代表罢了。在清朝末期,由于帝国主义的狂獗,异族政府的腐败,民间感觉不满,革命主张与改良主义相继发生,但一般顽固的还是反对。有些是承认不好,却说“家丑不可外扬”,如《狂人日记》第八节所说:“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是一个好例。一时举不出别的知名的人来,这里可能著者是根据他的本家举人椒生叔祖所对他说过的话。又有些人更进一步,中国所有坏处和缺点都是好的,如辜鸿铭极力拥护过辫子和小脚,专制和多妻,又说中国人脏,那就是脏得好。《新青年》上登过一首林损的新诗,(他是反对派,但是写了白话诗送给刘半农、胡适之看,他们便把它登上了。)头两句云:“美比你不过,我和你比丑。”鲁迅时常引用来说明士大夫的那种怪思想,肮脏胜过洁净,丑胜过美,因此失败至少也总就是胜利,即形式上虽然是失败,但精神上胜利了,只要心里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赌摊 赌摊在乡下随时都有,反正闲人原是通年闲着,赌摊开时不愁没有人来,但戏台下自然最好。为什么呢?平常闲人们聚集拢来,大半是内行,不大有多少油水,戏台下人杂,可能有些“瘟孙”来上当,便好大大的掳一批了。赌摊大抵设在戏台底下,或是台后面闲空地方,在地上放着一两盏洋油的长嘴马口铁小壶,开始他们的把戏。他们有两个步骤,最初是正式赌钱,赌客的钱渐渐的输入庄家的腰间,这赌场便顺利的开下去,若是倒转过来,庄家的钱输给赌客了,那时就得使用别的办法。忽然间有人打起架来了,洋油灯一下子弄灭,不但赌客的摊上的钱连他手里口袋里的也都不见,假如没有像阿Q似的被打上几拳,那已经是很运气的了。这时候有的假装衙役来捉赌了,有的只是打架,反正都没有关系,由庄家一伙的人扮演,把钱掳走就完事。阿Q原是乏人,但这里又被写成瘟孙,本来他在社会上混,这点经验也该有的,只是著者要写赌摊的那一幕,不能不把他暂且屈尊一下了。本文中说那些摆赌摊的多不是本村人,为的是小说要省事,不想拉扯开去,其实那都是近地的破脚骨,特

高三语文阿q正传

一、阿Q正传(节选)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王伟 教学目标 1、评析鉴赏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主要方法。 2、了解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的思想内涵。 说明: 本文选自《阿Q正传》的第二、三章《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相较于以往教材大多节选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本教材节选的两章是集中描写阿Q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精神特质的,是“阿Q精神”表现最为集中和典型的两章。本单元的教学又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为专题,因此教学目标就定位于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从阿Q是怎样一类人物的典型,和作者如何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使之具有深广的思想蕴涵和典型性,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小说如何塑造典型人物的。 2、难点:“阿Q精神”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说明: 阿Q作为鲁迅笔下一个极为成功的典型人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有所了解。从教学方面来讲,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深入和突破。让学生更理性地理解阿Q是怎样一个人物。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重点,但这仅仅是艺术手法方面的,更重要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这是本质内容方面的,而这一点又是要通过学生的深入思考才能体会到的,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第二章的分析力求详尽,而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由学生来加以分析,课堂教学力求详略得当。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阿Q是鲁迅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人物本身既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又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其实就是寄寓了作者非常深厚的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一个载体。阅读小说,分析鉴赏小说,正如朱光潜在《谈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所说的,“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而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正是通过阿Q 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传达了他对中国国民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关照。因此教学设计中,从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始,以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终,从而体会出作者的匠心独具。 练习举隅 1、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从中选择一二个人物加以赏析。 2、描写身边一个人物,使之具有某种典型性,学会通过塑造人物来表现自己的某一种情感或思想。

《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 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

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 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 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

《阿Q正传》读书笔记[400]范文

《阿Q正传》读书笔记[400]范文阿Q是个可怜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们同情。我们社会中有许多人很“阿Q”,他们说的好听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样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过,就在嘴上赢过他人,可是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谓的知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阿Q正传》读书笔记400字 今天,我看了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他笔下所描述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的堕落的中国人民的典型。 《阿Q正传》主要写了一个叫阿Q的流浪农民,他身受剥削和压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阿Q没有家,只能住在土谷祠里,每天只能给人家做短工。 我有时候很可怜阿Q,因为他总是受人欺凌,而有时又很讨厌他,因为他很不争气。对阿Q满足于现状,鲁迅先生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阿Q 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每次被人打了之后,就幻想是“老子被儿子打了”,斗不过假洋鬼子时他就把气全都撒在了小尼姑身上,或挑衅比他更弱小的小D;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人们所说的“阿Q精神”。 说到“精神胜利法”,其实我也不该去嘲笑阿Q,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例如有一次在学校,我跟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因为打篮球争地盘而吵了几句,就开始打了起来,打得不可开交,你一拳,我一脚,可凶了!突然,那个人使劲推了我一把,我的脚没站稳,重重地倒在了地上,大哭了起来。随后,那个人便溜之大吉了。我一边擦眼泪一边心里想:“哼!太可恶了!不就是年级比我高,力气比我大吗,还比我矮大半截呢!说不定年龄还比我小,弟弟打哥哥,不成体统!”现在想来,也觉得自己很可笑! 这篇《阿Q正传》就是鲁迅先生为解剖中国人的国民精神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环境下一些中国人的病态。可悲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病根依然未除。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_阿q正传读书心得五篇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_阿q正传读书心得五篇书中的故事,只有亲自去阅读体会后,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想法。而在读完这本书后,你又想到了什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阅读心得5篇

阿q正传阅读心得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整理的阿q正传阅读心得5篇,欢迎阅读参考! 阿q正传阅读心得(1)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神佳作。《阿Q正传》便是其中的一篇。我兴致勃勃地翻开书,开始走进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 鲁迅笔下的阿Q,受到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凄惨。在他的身上有中国旧式农民安守本分,任劳任怨的优点,也有思想保守、认知愚昧、意识狭隘的缺点。阿Q是千千万万贫苦大众中的一员,他对革命的认识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他看见赵太爷等一干欺软怕硬的封建统治者威风扫地后,才开始向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革命的意义,并继续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认自己迷信,陶醉于幻想的自尊中,或通过转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自轻自贱。当这些都没用时,就自欺欺人,把失败变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这一点,阿Q至死都没有醒悟。鲁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胜利法”,批判了那个时代在思想上没有觉悟的中国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障碍之一。

阿Q想参加革命,却不得其所,反而成为革命党和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送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阿Q的下场,正如辛亥革命的结局;阿Q本身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小说正是通过阿Q的结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读完《阿Q正传》后,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当时农民群众悲惨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冲锋向前的壮烈场面;还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这样没有觉醒的中国人…… 阿q正传阅读心得(2) 其实阿q没有死,不用等十八年后一条好汉,隔天就冒出一个来。天下的好汉多得是,是死不完的。 其实阿q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人们知其不道,而偏让鲁迅一不小心就道了出来。人们才顿悟,哦,原来我们中间有一群这么弱智的人啊?咦?我怎么没有发现呢。 其实阿q就是我们自己,当局者迷,骑牛找牛。 你敢说你没有跟邻居邋遢的同伴撒尿斗远?你敢说你没有掀了女同学的裙还跟同伴吹嘘几天?你敢说你没有遇见仇家大胖子的时候乖乖地由他鱼肉?总之,你也是很阿q的,当局者迷,骑牛找牛,罢了。很多人看了《阿》之后都无动于衷,还偷偷的笑隔壁的弱智,咦,真像他。 我告诉你,其实隔壁的弱智同样在笑你弱智。

阿Q正传阅读感想

《阿Q正传》阅读感想 彭荣杰 近来疫情宅家无事便翻阅了家里的书籍,无意看到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书,心生兴趣,便看了起来。这是中篇小说,不用许久就足以看完,篇幅虽小但其中意义却无穷,所以就打算写下这篇阅读感想。 阿Q精神不妨试试。阿Q正传这本书留给现代人的很大影响就是一个东西---阿Q精神,那什么是阿Q精神呢?直白点说就是自我安慰,在阿Q的世界了,他自然是不愿意输给任何人的。当与人发生口角时,他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当挨打时无处泄愤,心里想儿子打老子啦,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之外便还有个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阿Q的精神现代人看起来很愚蠢,被人说是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嘲讽当时社会人们心态的化身。其实这种精神不能独说是中国人独有,这是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既然无法抗衡强敌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虽说看来可笑,其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一些阿Q精神来聊以慰藉,生活中我们总会碰上各种各样的烦恼无法解决。我们遇到困难,碰到钉子时不应过于悲伤。软化看淡困难,不妨麻痹一下自己,价值位移,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才会越战越勇! 革命不彻底的批判。这是这本书很重要的一点,刚开始阿Q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认为革命党就是要造反,造反就是要与他作对。但想到自己境遇又觉得革命是好事、既然举人老爷是这样怕,他便是酒醉后高呼革命,未庄人的诧异让他又甚是欢喜。在阿Q的理解里革命就是“我要什么有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根源。试问以这样为目的的革命怎么会成功呢?许多自诩革命党的人无非只是对钱财名利的向往。 阿Q正传属实是一本好书,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大有感慨的!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大全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大全 【导语】以下是大为大家的关于阿q正传读后感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上回说了阿Q既可气还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这章讲了:阿Q刚从城里回到未庄,却一言不发。天快黑了。他穿着新棉袄,走进柜台,从腰间抓了一大把铜的和银的,说,打酒来!阿Q给掌柜说,他去城里了。然后,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给白老爷帮忙。他似乎对城里人不太满意。阿Q开始表演杀革命党,吓得王胡和别人好几天都不敢走近他身边。阿Q从城里带回许多旧东西,邹七嫂、赵太爷都想要,阿Q却说“没有、没有,只剩门幕了”,他只好把门幕卖给了有权有势的赵太爷。阿Q的态度让秀才、邹七嫂非常气愤,然而,邹七嫂将阿Q的可疑之点传了出去,从此,村人对他的敬畏忽而变相了。 我最喜欢文中描写阿Q吹嘘、炫耀,不知羞耻地表演杀革命党那一段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了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的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

王胡吓了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地赶快缩回了头,而听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从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边了。”因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这一段写的淋漓精致,让人读了还想再读一遍,还把阿Q的炫耀、自作聪明写了出来,所以我喜欢这一段。我想:阿Q 不知道革命党是帮穷人解除困难,是让受压迫的农民能够解放出来,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惨遭杀害的吧!我真为阿Q的无知而感到气愤、也深深为当时民众的愚昧而感到难过!这一段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革 命者脱离了人民群众,革命思想不能为民众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层的、受压迫的、没有进过城的农民以能看到杀害革命党为荣,并深深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哀痛与唤醒民众的强烈心声! 我真想看到最后,最后的情节肯定很精彩,如果还想接着看的话,请期待下一篇《阿Q正传》第七章读后感(五)《革命》吧!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 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 __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 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