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第一章:绪论
1、科学 是一种反映客观规律和事实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具体包含四层含义:(1)科学的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2)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3)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活动(4)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
2、技术,通常被认为是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技术具有两个属性:(1)它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也就是知识、经验和技术同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的系统体现(2)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它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即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实际上不过是技术的不同表现形态而已。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差别(1)任务和形态不同。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世界,是由实践向理论转化的领域,属于精精神财富。技术的任务是改造世界,是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领域,属于社会财富。(2)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相对不确定的,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其对物质设备条件的依赖相对较小,取得成果的时间普遍较长。技术有相对确定的目标和较为明确的方法和步骤,活动有较突出计划性和目的性,其高度依赖物质设备,取得成果的时间相对较短。(3)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科学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科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社会目的性,追求直接的社会利益。联系(1)根本目标的一致性。二者不是互相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2)科学和技术互为前提。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为技术探索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储备,为技术应用开辟新的领域;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既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又为科学探索提供必要的手段和物质基础。(3)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
4、研究的类型(按人与外界的交往方式、目的和层次的不同):(1)基础研究是比较纯粹的科学研究,其基本目标主要是推动科学认识的发展。(2)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3)开发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现有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及生产产品或工程任务所进行的技术究活动。
5、科学的分类:基础科学(基石、公开发表)、技术科学(或应用科学,同生产联系较密切)、工程科学(保密性,以专利形式寻求保护)
6、技术的分类: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7、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的特性:(1)整发育性(2)内对应性(3)自相关性
8、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认识功能(2)生产力功能(3)社会变革功能

第一章:古代科学

技术
1、古代中国的科学体系有农医天算,以及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和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
2、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1)建筑与机械制造:公元前1世纪维持鲁维《论建筑》是世界第一部建筑学专著;公元1世纪希罗《机械论》,包括杠杆、滑轮等机械工具组合(2)数学:毕哥达拉斯的数理思想;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阿波罗尼的《圆锥曲线》,古代最杰出的数学著作;刀番都《数论》(3)天文学:宇宙模型的构思(3)医学:阿尔克芒,人体解剖;希波克拉底将医学从巫术中分离出业,创立“四体液说”,奠定西医的理论基础;盖论古希腊医学集大成者,创立了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4)生物学:亚里思多德对所知动物分类,开创了生物学分类先河。(5)自然哲学: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3、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1)十进制,阿拉伯记数法;三角学(2)拉齐据《医学集成》,伊本.森纳《医典》,医学之王(3)伊本.海赛木《光学》

第二章:近代科学技术
1、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兴起的意义。其主要意义有三点:(1)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崛起营造了民主的学术气氛,并提供了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2)大批希腊的古典著作和优秀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扬,给近代科学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3)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直接为近代科的诞生作了必要思想准备。
2、哥白尼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绕太阳运转;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本身在自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带着月球绕日运行;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次序是土木火地金水;行星的中心是太阳。
3、哈维血循环论:血液在体中沿着一个闭合的路线作循环运动;人体动脉和静脉的未端必定有一种微小的通道把二者沟通,才使得从右心室输出的静脉血经过部变为动脉血到达全身,再沿静脉回到心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它收缩将血液排出,舒张时血液流入。
4、十九世纪三大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第三章:现代物理学
1、19世纪物理学的三大发现:(伦琴)X射线、(居里夫妇与贝克勒尔)放射性和(汤姆逊)电子――拉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2、狭义相对论原理(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1)相对性原理(2)光速不变原理):空间和时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存在着本质的联系;空间和时间都同物质的运动变化有关,并随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对于不同的

惯性系,时间与空间的量度不可能是相同的。
3、广义相对论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的事实为依据,提出了两个基本原理—等效原理和广义原理,并指出:惯性系与非惯性系可以等效地用来描述物理定律。其主要内容: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弯曲的程度(曲率)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公布状况;空间曲率体现为引力场强度。广义相对论实质上是一种引力理论,认为万有引力的产生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一定的分布状况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变得不均所致。

第四章:现代化学
1、现代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1)交叉学科大量涌现(2)从描述性走向推理性
2、分子中两个原间存在着某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或化学结合力,称为化学键。化学键有三种基本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1)离子键就是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由于静电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一般以晶体存在,叫离子晶体。(2)分子依共用电子来达到时特定的电子层稳定结构,从而形成共价键。(3)金属元素之间形成金属键。
3、现化物理化学最为主要研究的四大领域:热力学、量子化学、统计力学和化学动力学。
4、施陶丁格大分子学说,成为建立高分子化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第五章:现代生物学
1、试述孟德尔遗传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900年-1953年为经典遗传学阶段,主要在个体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1953年后为分子遗传学阶段。
2、摩尔根基因连锁假说:不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自由组合,后代遗传表现符合自由组合规律;事一条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之间不能自由组合,其后代遗传基因表现为基因连锁;一条染色体上的若干基因形成一个连锁群,因此基因连锁群的数目总是与染色体的数目相等。基因理论: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实体单位,是线性排列地座落于染色体的“物质微粒”,并以一这的连锁和交换相联系;基因能够重新产生,即可在子细胞中再生一有同样的基因;基因可发生变异,并能保持变异的特性
3、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1953年沃森(英,病遗)和克里克(美,晶体)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标志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4、把决定某个氨基酸的特定碱基序列称为遗传密码。每个密码由3个碱基构成,4种碱基可有64种组合,即可形成64年密码,平均每种氨基酸至少有3个密码。分子生物学上将DNA自我复制。DNA转录为RNA和RNA翻译成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传递的流程叫做中心法则。
5、神经生物学:以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全方位研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新研究领域。外周神经

系统分为感觉随意运动神和植物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根据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和功能特点将其分为(1)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2)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3)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
6、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未梢与后续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相结合的装置。其功能:(1)神经传导的中继站和转接点(2)神经通路上的单向开关。
7、学习是大脑的功能,是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学习的形式:(1)习惯性(2)印随,是指年幼动物出生后不久建立与一个体的牢固的依附关系(3)模仿(4)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并在一定条件下,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5)洞察学习与推理
8、脑可分为大脑、中脑、后脑(包括桥脑和小脑)和延脑五大部分。人和动物都能识别的具体信号为第一信号。第二信号是指抽象概念形式存在的信号。

第六章:现代天文学和现代地学
1、现代宇宙学的内容:大爆炸宇宙理论
2、星系是由数十亿至数千亿颗恒星、星际气体和尘埃等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是构成宇庙的基本单元。星系按其构造形态可分椭贺星系、旋涡星系,透镜状星系和不规则星系四大类。星系是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原星系则是宇庙大爆炸以后的物质逐步形成的。
3、恒星是宇宙中自身发光的一种巨大天体。一般认为,恒星是由宇宙间的弥漫物质形成的。恒星的演化一般要经过主序星、红巨星和晚期三个阶段。恒星演化到最后阶段,一般有三种归宿,即白矮星(质量小于8倍太阳的恒星)、中子星(质量为8到50倍太阳的恒星)、黑洞。
4、地球的圈层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
5、海洋扩张说:洋底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地幔对流的直接表现。地幔对流的上升点在大洋中脊,然后分成两支向两侧运动,把地壳拉裂,形成中央裂谷,由地下上升的洋底的融熔岩流在大洋中脊裂谷处溢出,形成新洋底地壳,而先存的洋底地壳由于地幔对的牵扯入地球内部参与新的对流循环。
6、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部100公里左右是刚性的岩石圈,岩石圈由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构成。板块下部是粘滞性较低的柔软层,柔软层由于地幔的对流而发生运动,位于柔软层上的板块随着发生大尺度的水平位移。在板块的运动过程中,板块在洋脊的增收和海沟处的消减相互补偿;在以转换断层为界的两板块的平移相错运动中,板块既无消减也无增生。板块结合外

发生相撞时,形成高大山脉。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边缘与接缝地区则是活动的。

第七章:现代数学
1、数学发展的三次危机:(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对无理数的困惑,几何学与算术彼此分裂。近代数学,由于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发明,把形和数结合起来,初步解决了第一次危机。(2)数学分析中的核心概念“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所引发的逻辑矛盾,引发了第二次危机。在数学分析算术化的推动下,导致以实数理论为根基的数学理论的建立。(3)1903年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一具集合论悖论,引发了第三次危机,引发了现代数学的基础研究。
2、数学基础研究中的三大学派:(1)逻辑主义学派,费雷格和罗素(2)直觉主义学派,布劳维尔(3)形式主义学派,希尔伯特。
3、现代数学的重大发展(1)应用数学的崛起:图灵机密码破译、滤波理论与火炮自动控制、运筹学等(2)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扩张(3)纯粹数学的发展:冯.诺伊曼和诺.维纳
4、运筹学,是为一切执行部门对它们控制下的业务活动采取决策时提供数量上根据的科学方法。主要有有以下分支:规划论、库存论、排队论、决策论、对策论。
4、数理逻辑也称符号逻辑,它运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逻辑,亦即研究正确思维所遵循的规律的一门学科。数理逻辑思想起源于莱布尼茨,首先成功建立逻辑演算的是英国数学家布尔,;罗素和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就数理理逻辑的内容来说,它主要包括公理化合论、证明论、递归论和模型论四个主要分支,而逻辑演算则是这四部分的共同基础。

第八章:复杂性科学
1、复杂性科学就是以复杂性为内在特征的事情进行研究的科学。复杂科学可分为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系统科学是一个横向学科群,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个学科,也称信息科学或控制论科学。非线性科学是以非线性现象为对象,探索其特性和规律的一个科学的大门类。
2、系统论创立的标志是美稽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45年发表的《关于普通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组份结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具体含义是:(1)系统是由组份或要素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整体,组份本身可构成系统(2)系统的要素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其中任何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发生变化,都可能引起系统整体性质和行为的变化(3)系统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功能,但其性质和功能未必就是各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迭加(4)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与环境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3、系统观念:(1)整体性观念(2)相关性观念(3)有序性观念(4)动态性观念


4、系统方法,就是指用系统思想,按照系统的特征和规律性认识客观事物,解决和处理问题的一整套方法体系(1)过程与体系方法,也就是把事物当作过程与体系来进行认识和把握或进行过程和体系分析的方法(2)整体与部分方法,即对事物进行整体与部分的分析,以此把握其总体关系的方法(3)功能与结构方法,即对事物进行功能与结构的剖析,从而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一种方法(4)状态与环境方法,即通过对系统状态和环境及其关系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5、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度量及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变换的科学。其创立的标志是:1948年美国数学学申农发表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信息是事物所发出的一切消息中所包含的能够表征事物的内容。
6、1943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和神经生物学家罗森勃吕特、工程师别格罗合作发《行为、目的和目的论》,比较明确提出了控制论基本思想。1948年维纳发表的《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迅的科学》,标志着该学科的正式诞生。为了保证系统总处于某种特定状态并保持相对稳定,就必须根据系统内外部各种信息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这就是控制。控制的形式:(1)随机控制(2)共轭控制(3)负反馈控制(4)记忆控制(5)程序控制
7、控制论方法:(1)功能模拟方法是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型”模信“原型”的功能和行为,通过模型间接地研究对象规律性的控制论方法。(2)黑箱方法是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及其动态过程,而不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来琮性或定量地认识系统的功能、特征、行为方式,以及控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方法。
8、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要求和指令形成特定结构或机能的过程叫组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及功能的过程称为自组织。
9、耗散结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它必须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变换,封闭系统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2)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态或近平衡态不可能发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突变(3)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10、超循环是一种把各个循环联运系在一起,使循环的每一要素能自我选择、自我复制,又能对下一个新要素的产生起助催化作用的高级循环。超循环具有以下特点:(1)不可逆性(2)开放性(3)催化性(4)协同性。
11、混沌就是确定的随机性。“确定的”是说它由内在原因而不是外原因造成的,即过程是严格确的,“随机性”指的是不规则的、

不能预测的行为。其基本特征:(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2)内在随意性(3)内部的超载有序性。混沌学的研究成果誉为本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

第九章:信息技术与激光技术
1、微电子技术是以微小型电子元器伯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
2、计算机的结构:一般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五个部分组成。工作特点:(1)运算速度快(2)精确度高(3)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4)自动化程度高
3、信息高速公路,是指一个由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电缆、光缆、无线传输组成的大容量、高速度、智能化的巨大的信息传输及处理系统。两大特点是网络化和多媒体化。
4、通信技术可分为电气通信(是使用或电子设施来传递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从而达到联系目的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是利用光波载荷话音、数据、图像等信号,通过光导纤维作主媒介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实现远距离通信的通信方式)
5、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利用光的“全反射”定律,实现光信号的传播),特点:(1)容量大(2)保密性好(3)抗腐蚀性强(4)成本低、材料资源丰富
6、卫星通信的优点: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组网灵活、迅速;通信容量大,费用省。
6、激光与原子能、半导体、电子计算机誉为当代科技四大发明。激光的特点:(1)方向性强(2)亮度极高(3)颜色极纯(4)相干性好、闪光时间短 激光器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1)工作物质(2)泵蒲源(3)谐振腔

第十章: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
1、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来生产生生物品种或提供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个方面。蛋白质工程是第二代基因工程。1972年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和由此而促进的首次DNA体外重组实验的成功,是基因工程诞生标志。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2、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重组DNA技术,是把在生物体外重新组合的DNA分子片段,借助于某种方法适当的细胞内进行复制和表达,从而产生所需的基因产物或生物个体。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以及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进行的培养繁殖技术。酶工程是利用分离和提纯的生物酶大规模地催化生化反应,生产有用的产品和技术。发酵工程,亦称微生物工程,是在传统的发酵工艺基础上,采用酶工程等新工艺新技术,工业化生产发

本地产品
3、基因克降,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其它手段产生大量同一的目的的基因或特定DNA片段的过程。“多利”启示:(1)证明了生物技术的巨大魔力和生物科学发展的无限潜力(2)生殖工程领域增加了新的生殖路径(3)科学需要发展与创新,科学也呼唤理性和法律。
4、医学,是认识、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现代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科学基础包含了生命科学和保健科学、数学和技术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等三个系统。现代医学包括基础医学、应用科学、医药工程技术与理论医学。
5、现代医学的重大成就:(1)化学治疗和抗生素治疗(2)免疫疗法(3)营养缺乏病的治疗(4)内分泌紊乱与激素治疗(5)外科治疗与器官移植(6)分子医学与基因治疗(7)生殖学的奇迹——试管婴儿(8)诊断技术
6、医药技术,即医药工程技术,指现代医学领域中交叉渗透了生物学、电子学、化学、数学、力学、高分子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并由此开发出了融合了各种技术的用于诊断或治疗的设备、药物、手段等。

第十一章:材料技术与能源技术
1、新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对加速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材料。
2、能源技术是研究各种能源的开发、生产、转换、分配、储存以及综合利用的科学技术体系。新能源一般是指尚未被大规模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试验完善,才能开发利用的能淅。新能源主要特征是:具有再生性,取之不尽;储量丰富,能进行大规模开采利用,也能小规模利用;清洁、安全;具有较高热值,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价格低廉;无污染,无公害。
3、正在研究开发的新能源:(1)核能(2)太阳能(3)风能(4)地热能(5)生物能(6)海洋能

第十二章:空间技术与海洋技术
1、空间技术,又称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一门综合技术。宇宙空间资源有:航天器相对于地面的高位置资源;高真空和高洁净环境资源;微重力环境资源;高效太阳能资源;高低温资源;月球及其它行星资源等。
2、航天器是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基本上按天体力学规律运行的飞行器。主要包括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尺船、空间站、航天飞机。
3、传统海洋开发利用主要是海洋运输、海洋捕鱼和海洋制盐三个方面;现代海洋开发包括海洋石油开采、海洋矿物开采、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洋能源利用和海洋空间开发等。
4、海洋

开发与海洋保的关系:对海洋的战略性全面开发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但海洋开是以海洋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如果海洋环境受到破坏,海洋开发就无从谈起。海洋开发是一项包括海洋环境保护在内系统工程,只有充分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第十三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是由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这一内因和强烈社会需求这一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现代技术革命是以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等新兴技群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体系的确立为特征的技术革命。现代技术革命的发展大体经历两个阶段:20世纪40-60年代为第一阶段,其间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逐渐走向成熟;70年代以来为第二阶段以微电子技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巨大变化。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意义:(1)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劳动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2)在宏观产业结构上,新兴产业群的建立而使生产体系发生巨大变革。
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加速发展趋势(2)综合化趋势,综合化包括二层含义:一是科学与技术在发展中的日益不可分离的趋势,二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不可分离的发展趋势(3)社会化趋势,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以及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
5、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科学技术使人的劳动时间大为缩短,劳动生产率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但同时,也造成了生存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污染。(2)在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由于科技和经济的高度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生产与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成为资本家加深对工人剥削的有效手段(3)在人的身与心的关系中,科学技术使人的身和心发生分裂,患身心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6、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障碍:(1)观念障碍(2)利益障碍(3)结构障碍(4)能力障碍
7、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方式:(1)构建一种新文化(2)确立全球利益观(3)完善体制推进社会转型。

十四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1)生成关系: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人的产生改变了自然界的原初身份/出现了新的自然即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2)功能关系:自然界对人的基础性/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人与自然界的沟通/
2、全球问题,指的是在发生规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涉及到世界各民族、国家、地区的根本利益

,并需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及国际社会一致行动才能得到建设性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3、我国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人口数量(2)迅速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受教育程度和环境意识(3)加强资源与环境总体评估和研究――避免发达国家在发展中的弯路(4)加快产业与技术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率(5)严格节制消费――减缓因发展经济给国家带来的生态压力(6)加强资源和环保国际合作
4、人类社会内部如何协调才能解决全球问题:(1)全球性的协调:制定科学的全球发展战略/国家间合理地分配资源和责任(2)国家内部协调
5、生态文明观,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的观念,主张人应谨慎地利用科学技术不断促进自然过程的自然方向性与人类生活目的性的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过程。其基本做法有:(1)建立全球生态文化(2)建构生态化科学技术(3)建立生态经济秩序(4)全方位建设生态
6、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各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燕尾服决策的基础上。其观可概括六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世代观、全球观、系统观、人口观、效益观、平等观。
7、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1)使生产和技术向绿色道路迈进(2)依靠科学技术减灾(3)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十五章:科教兴国
1、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则:(1)深化科教体制改革(2)增强自我创新能力(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4)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5)要大力推进教育
事业(6)增加科教事业投入
3、技术创新是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过程。其主要类型有:(1)产品、工艺、服务和组织创新(2)渐进性和重要性创新
4、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应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其主要功能包括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建设措施)。知识、人才、创新和学习是公认的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四个核心要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