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国中国繁简字比较 ?

韩国中国繁简字比较 ?

中国的简体字与韩国的繁体字的比较

录目

提要 (2)

序论 (2)

一、中国的简体字 (2)

1)基本释义 (2)

2)汉字简化的简史 (3)

3)简化汉字的方法 (5)

4)简体字实施现况 (6)

5)简化的优势 (7)

6)简化字的缺点 (7)

二、韩国的繁体字 (8)

三、结论 (9)

四、参考文献 (10)

提要:本文讨论比较中韩文字,以及其背后隐藏的两国文化内涵。到底是文化引导语言还

是语言引导文化呢?本文将作探讨。从研究中国的今天的简体字到原来的繁体字,再到韩国的文字,其实这两个元素不得不提到古老而文明的汉字,这才是他们共同的起源。虽是同种文字但由于受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形成了各自的文字。

关键词:中国、韩国、简体字、繁体字

序论

目前中国使用的汉字(简体字)和韩国使用的汉字(繁体字)有明显差异,现在想了解下为什么会出现此类差异及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不同和以后能不能统一成相同语言来使用呢谈到中国的简体字不得不提之前中国的繁体字,提到之前的繁体字就不得不提原来演变过程中的汉字。中韩两国的文字在很多人看来或多或少有些关联,起源于同样的汉字,随着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演变成了各自的文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也就可以说成是今天繁简体字的鼻祖。

一、中国的简体字

1)基本释义

简化字,是简体字的不同叫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中文的法定标准写法(银行标牌可以除外),是与繁体字(台湾当局认为繁体字的称谓有所谓矮化及贬低含义,加上自视正统的政治因素,岛内部分人士称为正体字)相对而言的。简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订的《简化字总表》为国家标准。

白话,简化字

2)汉字简化的简史

甲骨文

简化字汉字由来已久,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

再变为隶书、楷书。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

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

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

如“营”、“寿”、“尽”、“敌”、“继”、“烛”、“壮”、

“齐”、“渊”、“娄”、“顾”、“献”、“变”、“灯”、

“坟”、“驴”,等等。

唐代颜元孙著的《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

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

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

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

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1》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

1《教育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刊于1909年,止于1948年,计出刊33卷382期,历任编辑计有陆费逵、朱元善、李石岑、唐钺、周予同、何炳松、黄觉民、赵廷为、李季开等。

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过的《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2》。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3》,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4》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

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5》,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简体字中一部分是古本字,一部分是书法家造的,一部分是群众造的,都是我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简体字、繁体正字与异体字事实上并行。简化实际上是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正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化是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本来许多字的简体和繁体都在使用,简体字人们天天接触,基本上已经约定

2简化字总表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把汉字加以简化这项工作,一是指被简化了的汉字。后一含义一般多称为简化字。简化字是繁体字的对称。同一汉字,简体比繁体笔画为少。简化字旧称破体、小写、简体字、简易字、简字、手头字、俗体字、俗字。简化汉字,在古代是汉字形体的自然演变,到近代是字形的有意识的改革。

3《汉字简化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的规范。

4《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与新华社及中央电视台,并列为中共官方三大喉舌的传媒。

5汉字的简化工作从1956年开始,到1964年3月,制订出了《简化字总表》(以下简称《总表》)。1977年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遭到不少人的反对。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

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从此,“二简字”被停止使用。为便利人们正确使用简化字,同年10月,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并作了个别调整。调整后的《总表》,实收简化字2235个,不仅精简了汉字系统的字数和许多字的笔画,而且为人们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字体规范,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学习和使用,对于消除社会用字的混乱现象发挥了重大作用。使用简体字,应当以此表为主要标准。

俗成,与繁体多有形体上的联系,并不难学。因此,采用简体字不会造成文化断层,根本谈不上割断历史。简体字可以用来印古籍,传播古代文化。方案中2236个简体字平均10.3画,相应的2259个繁体字平均15.6画,平均每个字减少5.3画,提高了汉字的清晰度,节省目力,实行简体字的大陆地区近视眼比例低于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和香港,节省学习和记忆的负担,节省写字的时间,体现了以人为本。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于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第一本简化汉字

3)简化汉字的方法

三千多年来,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体字。繁体字曾在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方面功绩卓著。但是,繁体字有三个缺点:一是难读。表意字“轰、丰、鸟”等不直接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声旁大多也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如以“韦”作声旁的字“违、伟、韩”,后面一个都不念作“韦”。“秀才识字读半边”,往往会念成白字。二是难写。繁体字笔画多,如“礼”(礼)、“节”(节)、“写”(写)、“郁”(郁)、“吁”(吁),少则12画,多则32画,书写费时又费力。还有不少形近的繁体字,稍不留意就会写错。三是难记。汉字一共有近6万个,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要一个个都记住当然很困难,而繁体字笔画繁多,要记住就更加困难。

所以,为了便利书写和认记,汉字必须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如确定“烟”为规范字,而“烟、淤”为异体字。废除不用。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得到群众的热

烈欢迎。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修改版

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

一是更换偏旁。如:礼(禮),笔(筆),难(難),赵(趙) 风(風),兴(興)。

二是删除局部。如:开(開),号(號),奋(奮),医(醫),虽(雖)。

三是同音替代。如:出(出),只(隻),丑(醜),后(後)。

四是全部改造。如:惊(驚),万(萬),从(從),归(歸)。

五是简化类推。如:龙(龍),庞(龐),垄(壟)。

六是草书楷化。如:乐(樂),为(爲),书(書),当(當), 发(。

“乐、为、书、当”原来都是草体字。

但是,汉字简化工作并未结束,如“藏、曦、嘴、餐、罐”,“镶、骥、馕、顴”等字,笔画较多,有待于简化或进一步简化。而另一方面,为了印刷某些特殊的书刊,仍然要用繁体字。

字通常被等同于中国大陆现在的中文用字系统(规范汉字),不过其实此系统和台湾地区、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的用字系统的差异除了简繁汉字本身的分别外,也有很大部份源于不同的异体字选择和字形的分别,所以“简体中文”的笔划不一定较少;例如台港地区用的“强”字,大陆用的是“强”,笔划还比较多。

受书写习惯的影响,台湾也出现了部分汉字的合并现象,如“台湾”的“台”常写成“台”,“刚纔”的“纔”写成“才”,“祇有”的“祇”写成“只”等。但被替代字仍可作为异体使用,且只是该字的某一字项被取代。这是汉字系统内部自发的调节,与大陆官方做法不同。

台湾与港澳的若干繁体字常用字写法上略有些出入。

4)简体字实施现况

目前,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过去简体字与繁体字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目前联合国中无成员国家使用繁体中文字体。联合国的汉字体系标准与大陆的简体汉字保持一致。对外发布的汉字正式文本以简体汉字为准。2008年后,联合国将不再同时发行两种汉字文本,只保留简体文本。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5)简化的优势

简化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一,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原来的繁体字平均笔画是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是10.3画;第二,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第三,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第四,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第五,有些简化字便于分解和称说。6)简化字的缺点

1 部分简化字使用了“符号代替“,打乱了字族的严整性。如汉、权、鸡、仅、邓等字,“又”作为简化偏旁替换了本身完全不同的四个繁体字偏旁,同时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属于难以理解的密码文字。

2 同音代替合并了一些汉字,例如干、乾、干(擀的右部偏旁),面、面(左麦右面),只、只(上隹下又),经常会导致表意混乱(特别是在文言文中),引起歧义。例如“船只靠在北港”,用简化字书写可以有两种解释。

3 简化字扰乱了汉字系统的一致性,使中、日、韩、越等本身使用一致的传统汉字的国家逐渐开始产生汉字文化裂隙。

4 破坏了汉字本身可以超越方言的特性,例如“舰”字本为“舰(左舟右监)”,“监“、“舰“读音相同,而“见“与“舰“在粤语、客家等方言中读音完全不同。这种简化方式只适用于普通话。

5 文字在发展过程不断通过增加笔画、偏旁实现类化,增加表意的明确性,人为地简化汉字、复用古字是一种倒退的行为,必然导致表意混乱。汉字从小篆到隶书再到今日通行文字发展的过程中,简化的书写形式,而笔画数却是趋于增加。因此汉字笔画简化不符合文字的一般发展规律。

简化后很多文字的内在意义已让人难以理解,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比如“义”这样的字,在学习时已很难让人联想到它的本意;同时,原来同音不同意义的两个字简化时被合并成一个字,造成概念的混淆,比如“发财”的“发”和“头发”的“发”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字,原本两字的字形并不一样,现在都合用一个“发”字;另外,一些象形字在简化后进一步脱离原来的形像,在学习是失去了图形联想度,也进一步降低了文字的魅力,比如“马”、“鸟”、“电”、“车”等字。

总之,让人感觉简化字虽然手写起来更方便了,但是概念表述的清晰度和艺术魅力也降低了。这也加大了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认同的难度,有造成文化断层的不利影响,也不利于今天的中国青年通过学习文字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魅力,进而形成文化自豪感。

二韩国的繁体字

[漢文?由來]

??·?????????????????????????. ???

?????????????????????????·????????

???, ?????????????????·????????????????. ??? 3 ???????????????????????

?????, 6 ??????·?????????.

????, ??????????????????????????

?????. ?????????????????????????????

???????????????????????. ??, ???????

??????????????????????????????

?????. ?, ?????????????????????????

?????????, ???????????????????.

??????????????????, ??????????????

??????????????????????????. ?????

1970??????????????????????????????, 21 ????????????????????·???????????

???. ???????????????????????????????????·??????????????????????????????????.

韩国初中学生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学生再学700个汉。而汉字在韩国最大的使用是,很多古籍都用汉字印刷,当然都是繁体字。所以韩国人容易了解自己的历史以及传统则必须学习汉字,而且必须是繁体字。

汉字,也是以繁体字为准韩国曾长期使用汉字,但是严格意义上,韩国使用的汉字与作为中文标记手段的汉字并不完全相同。1992年,韩国与中国建交之前,韩国一直使用老字型——繁体字。之后,经过多次争论,从1994年开始,包括中文教科书在内的大部分领域都使用了中国简体字。

当然,目前为止,对普通百姓来说,简体字确实还有些陌生。因此,只学习国内的传统汉字然后前往中国的人,因为大部分简体字无法看懂而容易感到惊慌,而且在韩国与中国的交流过程中,若不懂简体汉字,就会面临诸多不便。但是不能因为中国影响力正在壮大,就完全放弃我们一直使用的汉字字型。目前,汉字依然是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且用汉字记录并继承的大部分文献中的汉字字型与中国简体字完全不同。

从这个角度出发,韩国需要考虑韩国状况的汉字教育措施。应该考虑到,如果掌握很多以前使用的汉字,学习中国简体汉字也就不会太难。

另外,把韩国指定为教育汉字的1800个字与中国2500个常用汉字进行比较,结果重复的汉字数量达到1619个。就是说,在韩国学习1800个汉字,其中89.9%与中国常用汉字相同。不仅如此,按照汉字字型标准,韩中两国共用的1619个常用汉字中,包括简体汉字在内,只有512个字的字型不同,所以只要学习这些不同的简体汉字,就等于是学习了中国常用汉字的大部分。因此,虽然不少汉字的意思完全不同,但是在文字理解角度,只要学习并掌握我们已知汉字的简体字字型,就很容易掌握中国文字。

目前,在国际社会,随着以韩中日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影响力的扩大,正在开创通过汉字进行国际交流的时代,因此最近越来越多地强调东亚共用文字——汉字的作用和学习。但是

如果想掌握真正意义上的共用汉字,就不能只教简体汉字,应该同时教传统汉字。

三、结论

虽是同种文字但由于受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形成了各自的文字。讨论比较中韩文字,以及其背后隐藏的两国文化内涵,从研究中国的今天的简体字到原来的繁体字,再到韩国的文字,其实这两个元素不得不提到古老而文明的汉字,这才是他们共同的起源。虽是同种文字但由于受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形成了各自的文字。

语言与文化的存在着不可思议的关系,语言是长久的习惯与文化的理解形成的。虽然不知道汉字从哪里起源的,但随着每个国家文化不同,对其解释也各有不同,中国现在使用的汉字(中国的简体字和韩国的繁体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可以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变化、生成、消灭、复活中可以看出。写这段文字的同时其实我曾有过的比较好奇的想法虽然是相同的汉字,但现在却使不同的汉字变为统一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这是我关心的问题。但在写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即使是同样的语源同样的话,也可以看得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与习惯,通过传统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变化。

那个国家国民的爱与倾注心血去创造文字的时候,才知道要与其国家的实情相对应的高雅的话语被制作并被使用。与那个各国民意爱由于关心整好语言做出时第一次适合那个国家的实情的美丽的话被制作

四、参考文献及书目:

[1] 韩国《朝鲜日报》文:康齐(系首尔国立大学中文学教授)2008

[2] 王淼:《浅谈汉字起源问题》科技信息,2007

[3]中国《教育杂志》编辑有陆费逵、朱元善、李石岑、唐钺、周予同、何炳松、黄

觉民、赵廷为、李季开等。

[4]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宋瑞卿《汉字起源考略》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6] 刘玉华《汉字简化方案简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

[7] 叶蜚声《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 《正字通》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

自烈字尔公,号芑山,江西宜春人

[9]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10]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中国教师,20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