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地理总结资料

文化地理总结资料

文化地理总结资料
文化地理总结资料

文化地理要点

文化地理——关于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形成。

文化地理绪论

文化地理是什么

文化地理在整个地理学中的地位

文化地理的发展脉络

整个世界对地理学的认识

西方地理学认识的起源非常早,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金字塔本身的测量,以及地面上的地物与太阳之间、与星体之间的关系,甚至与尼罗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与天空、与地面的关系,都形成了非常精确的测量结果。这是早期埃及人对地理学的认识,后来被希腊、罗马人所继承。

整个世界的地理学发展,与早期西方人的地理学思想以及他们的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对历史、对哲学、对早期地理学思想有着重要贡献。他提到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即世界上人的不同气质,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下,会有一种在那种环境下,形成的人的一种性格,以及其他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所说的人的四种气质,即热带和温带地区,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把人的行为和环境结合在一起了。早期地理学观察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同时也观察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

以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周边世界的进一步观察,认识到:

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纬度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地带。这个地带有五个不同的热量带。热带、温带和寒带等等不同的地区,都是因为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以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地球在不同的纬度上,接受的热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热量带。

这个时代人们所意识到的地理现象,仍然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包括非洲,即传统的大陆,欧亚非三大陆所具有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对地球的测量及对赤道的测量,相继出现。以后,也就是在以后的背景之下,随着沿着地中海流域古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增多,人们认识到地图是大家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托的一个重要工具,早期地图的绘制技术和测量方式,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

整个世界地理学发展的早期,所有的亮点都集中了欧亚大陆的西部和南部地带。核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亚平宁半岛,地中海沿岸,包括整个地中海,延续到北非沿岸地带,这是早期地理学最为发达的地区。早期地理学与地中海沿岸的人们利用这个海洋进行交通,进行往来以后,观察世界所出现的必要性。伴随着埃及的文明,伴随着希腊罗马文化的出现,整个世界进入到了近代地理学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所有的现代地理学所依托的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对于我们所生存的星球,就有许多的猜测。那个时候,就有人提出,地球是圆的。但是对于圆的这种证实,一直到很晚,包括地理大发现,才开始出现。欧洲,尤其是在欧亚大陆西部的这样一些个民族,由于长期濒临海洋地区,海洋和他们的生活密切

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欧洲这些国家是属于海洋民族,这些民族向着海洋发展,就形成了这些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不仅是地中海沿岸的国家有这样的传统,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都是如此。地理大发现就与西欧濒临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南欧濒临大西洋沿岸的国家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理大发现是从15世纪开始的,对于整个地理学的推进、对于人类认识地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关于地理大发现的成果,为我们大家所熟知。有了地理大发现,不但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同时对于西方国家来讲,在整个世界争夺殖民地的资源,然后从欧洲大陆移民全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整个近代,地理学大发展的同时,有哪些问题对于整个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贡献呢?15世纪晚期,是我们所熟知的哥伦布航海问题,他所率领的西班牙船队,穿过了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最初的航海目的是为了寻找东方盛产香料的国度,误将美洲误认为印度,后来才确定这是新大陆。新大陆上的人种与文明与传统大陆不同。

15世纪的后期,葡萄牙船队发现了好望角。对于欧洲人来讲,要想到亚洲大陆,原来陆上交通是一种重要路线,丝绸之路就是从欧亚大陆的中心穿到亚洲。除此之外,就是沿着地中海沿岸,到了波斯湾一带,然后从这里进入印度洋,再进入到东方。

海盗是一种文化,是伴随着海上航行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西方人来讲,身为海盗,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是与他们本国或者民族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因此,他们甚至认为身为海盗是一件

光荣的事情。

近代地理学,德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早期地理学家

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哲学是一种纯粹由人的头脑炮制出来的一种学科。但是这种炮制,绝对不是无中生有,它依托的是对于世界、对于周围自然科学的理解。所以说,欧洲早期的哲学家均是科学家。康德所认识的不是我们脚下的大地,而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他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值得我畏惧的话,一个是真理,一个就是头顶的星空。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墓碑铭文

康德的贡献——太阳系起源星云说,至今被大多数天文学家所认同。即在太阳系尚未形成之前,是充满星云的。这种星云是一种小颗粒的物质,以自己特有的轨道,运行在整个的这样的一个空间。但是每一个天体,它的大小不一样,于是引力也是不一样的。大的天体,引力也相对大,于是吸收物质也越来越多,个体也就越来越大。这样,大的就形成了大的星球,小的就形成了行星。于是,整个太阳系的形成是以太阳为核心。一些星云在运转的过程中,依照引力的范畴而形成了天体。在这些天体运行过程之中,突然受到了意外的撞击。这些意外的撞击,使它改变了原有的运行轨道,或者说使它形成了一个倾角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系的一个如此的现状。康德的星云说,是

目前大家认为的,解释宇宙、解释太阳系的最接近事实的一种假说。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他对于欧亚大陆以及美洲大陆亲身观察,提出了纬度地带性的说法,他还说大陆地区与海洋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于是在此基础上,萌生了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本身的这种差异。洪堡对于现代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给予了一种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洪堡对这个学科的建立有创立性的贡献。

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他的贡献在于区域地理的描述,把每个大洲作为一个认识空间,也是一个行政单元,然后将大洲的地理环境给予比较、给予综合。于是区域地理的概念在这个时候开始被人们所认识。于此同时,他还认为所有在空间上发生的问题都不是一个时间轴上的,也就是说,它会向纵向发展。未来是不可预知的,而过去是能够探明的。历史地理学的理念在这个时候被李特尔提出了。西方人认为在研究现实地理学的同时,追溯一个时间轴,向历史去延伸,是对现代地理学研究、认识的一个重要基础。此外,李特尔是一个基督教徒,所有地理上的问题,他在以科学理念解读的同时,也犯了和牛顿一样的错误,他认为所有这些安排,都是上帝的旨意。

牛顿——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他在解读地球上的物质为什么会如此运动时陷入了原动力的问题,把它归结为上帝。

拉采尔——德国人文地理学家、人类学家,他的贡献在人文地理,尤

其是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中说:国家是地球上一些生物所形成的政治团体。这些政治团体所依托的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的疆域。他还讲到了,这个国家的疆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他还讲到了人类地理学。他是首次真正的、系统的提出来的。人群的政治空间是他谈问题的一个基础。拉采尔认为,有三种地理因素支配人类迁移及其发展——位置、空间、界限。位置是指我们今天在地图上所看到的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疆域。这个疆域具有位置特征。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在拉采尔的基础上,诞生了地缘政治。地缘政治的诞生,以德国作为一个核心城市。空间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所拥有的空间范围的大小。这种空间的范围,必然与空间和界限联系在一起,空间的突破是在空间范围上拥有一个广大的疆域和范围才出现的。没有在空间上突破界限的能力,于是空间和界限就联系在一起。地理学的学说之中有一个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是文明的中心,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拉采尔对于山脉和水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山脉在一般来讲,在一个国家或政权在萌生的过程中,处于绝对障碍。在古代的交通和背景之下,山体会营造一个巨大的交通障碍。因此,国家的界限、民族的界限,往往就是山脉。16世纪,是欧洲人向世界进取的一个时代。在西欧和西南欧向海上进取的同时,俄罗斯向东方的延伸也逐渐开始了。这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他还认为,在工具不具备的时候,水也是一个界限。工具出现之后,它就成为文明融汇的一个便利的渠道了。森林是落后民族的藏身地。

地理学在形成过程中,有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叫做系统地理学,它将地理学分为两大系统,即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及其他方面。人文地理学包括:交通、城市、人口、经济、文化地理。第二个系统叫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最小的单元还包括乡土地理,村落地理。

什么叫做文化?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没文化,代表的是素养、气质、基础。

文化节所指的文化代表着一种地域的经济和习俗。

源于希腊人的文化——耕作、教养和教育

古罗马时期的文化——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能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人的气质和发展过程

文化是社会成员作为一种生物体不受生物遗传影响的所有行为而炮制出来的东西。

恩格斯说,在人类历史发展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都叫文化。

地理学对文化的解释——人类给自然环境打上来的烙印。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进行了总结,说,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对文化的理解,大概有1600多种文化的理念。

文化地理学就是在对于文化理解的各种不同理解的理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文化地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是所有文化现象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组合形式以及它的变异。所有这些问题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化地理所囊括的内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性文化、心态文化

由物质所创造的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是有区别的。精神文化同样具有地域差异性,宗教就是包含在精神文化之中,另外是制度性的文化,制度性文化包括:国家的政体、政党、政治组织、法律等等都有所不同。还有一种是心态文化,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西方,它完全是唯心的,通过自己的心理想象绘制的一种空间图景。

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源地——一切问题的起始点

文化区——文化地理研究的终结点

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文化发源地的探讨

有关文化发源地的理念:

泛埃及论——世界上的文化是埃及作为唯一的源地,然后通过传播,发散到世界各个地方。

文化扩散问题,途径包括:人群的迁移、文化的冲突、文化的消失、文化的增加等各个中间的渠道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以时间作为断面,不同时间的文化景观是有所区别的。文化景观是在当前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形成的。

文化生态——在所有营造文化景观的过程之中,人在作为文化之中的一个核心,他与周临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文化生态的关系也是以人为核心,与社会、自然之间所建立的一种关联性。

人文地理=文化地理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起源

中国古人对于文化的起源是一种缺乏理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有两种:一是,把文化的创造或文化的起源归结为圣人或是祖宗。早期西方人把文化的起源归结为众神,18世纪时,孟德斯鸠提出了文化地理决定论。19世纪关于文化起源的观点:文化传播论、文化功能论、文化心理论等等。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早期西方世界认为,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起源地。这就是泛埃及论。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与这里有着直接的关系。埃及是整个世界的起源地,从这里向欧洲传播,向亚洲传播,然后影响到全世界。

埃及文明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世界其他地方同样有令人瞩目的文明,巴比伦文化的文明发展程度很高,是世界著名文明中心之一。印度同样是古文明中心,以及古代中国。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多中心的。四大古文明中心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源头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即中国早期所实行的以某种行为规范以及它的道德约束为教化的文化。

中华文明的诞生不仅仅是在黄河流域,它具有一种多元文化的特点。这种多元文化来讲,黄河、长江是共同的中心,再向西、向南还有很

多。——苏秉琪

希腊、罗马、北非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神庙(石质材料)希腊的整个建筑结构和建筑造型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影响深远的,尤其是西方世界。

整个旧大陆以玛雅文化为代表也是一个文明中心。

所有的文明中心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传播过程中,都会有所改变,不会一成不变的传承下来。

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是文化发展过程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西方学者认为,文化积累是文化发展过程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所体现的一个特点叫做旧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增加,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之中完成了文化的积累。文化积累又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之中的一个基础。文化积累通过语言和文字实现。在文化积累的过程之中,同质文化在数量上的积累,并不代表文化的发展,只有异质文化出现之后,一个文化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个提升。

文化积累通过语言和文字形成

文化积累有两种形式:民族文化的积累和外来文化的积累

与文化积累并存的是旧文化的丧失和新文化的增加

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旧的文化的保存必然伴随着原有文化的丧失和新的文化的增加。

在古人的理念之中,北方是帝王之尊,叫做水深土厚是帝王之尊。古人认为南这个方向是一个等级偏下的概念。

北上南下概念的更换是一个典型的旧文化丧失的例子。

所谓“天字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排序方式。

中国古人的排序方式:

三种东西——三才:天、地、人

四种东西——四德:元、亨、利、贞

五种东西——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种以上——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天字号在古代意味着第一的意思

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之中,不是所有的旧文化都能够保留下来,有的旧文化要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之中消失。

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的丧失

鎏金技术也表明了文化的丧失,自行车灯的演变也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丧失

有的文化丧失是被新的技术所取代,例如计算尺演变成计算器

文化在顺着时间发展的过程之中出现的文化积累的现象,必然有旧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增加。

文化形成过程之中,并不仅仅通过文化积累一种方式达到文化传承和文化扩展的结果,文化突变同样会影响到文化的发展。

同质文化的接触不能导致文化的发展,只有异质文化接触之后,才能导致文化的发展。

文化突变是两种异质文化接触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孟德尔——奥地利人、现代遗传学之父、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认为基因突变导致生物体突变,这种突变不是一种质的增加,而是质的转变。

即突变论。

文化也可以通过突变完成一种飞跃。

文化突变的例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东渐、洋务运动

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途径:文化悖论。

恩格斯说过:人类在历史时期,在当时那个时代,所有做的认为合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间的检验,也许都会变的越来越不合理,然后就成为一个悖论。

文化悖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也会推动文化的发展。

悖论——最初合理的食物随着发展变的不合理了,悖论就产生了,向着相反方向发展。

文化悖论的例子;三峡大坝和阿斯旺大坝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他效益,计算机反控人类如计算机病毒。

有的悖论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对原旧文化的批判。如:欧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影响文化增值的因素:传播者、接受者、媒介

制度化的群体:如持录取通知书入学,成为正式的一名学生

非制度化的群体;如网上结交网友

制度化的群体和非制度化的群体在文化发展过程之中会存在集体越轨行为,集体越轨行为,如:大跃进风气的形成、对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作的过度热烈的反应

文化增值是一种群体性的效应。文化会在集体增值之中失去它原有的

特点。

集体越轨行为导致的文化增值是有负面影响的。

文化扩散分为传染型扩散和迁移型扩散

文化形成之中的重要要素: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

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之中,有些文化被新的文化所取代;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经过整合后,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文化冲突的特点:区域性——空间问题、时代性——时间问题、民族性、集团性、阶级性,后三种都是以文化人群的特点导致的冲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指的是文化空间上的差异。

各地文化景观的不同表明了在自然地域的背景之下,演化出来的人文景观的不同。

文革期间一幅油画、八部样板戏、一组群雕刘文彩收租是为了进行阶级教育。

雕塑的主流题材是表现上层建筑的,唯有文化大革命中的收租的群雕是以社会底层人物为题材的。在整个世界的雕塑史上,它标志着雕塑的题材出现了大的转折期。从原有的社会上层转到了平民阶层。所以,这组群雕在世界美术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西方人认为中国用芭蕾舞这样一种宫廷舞蹈表现武装革命,是前所未有的。

文化在特定的时间与背景之下出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以一种不同的文化冲突,被取代、被淹没。也许会在某种特定的场合,被重新提及,组成新的内容,给予了新的血液和新生。

雅文化是上层阶级的文化,具有阳春白雪的特征。

俗文化是普通人物的文化,是代表世俗百姓的,也就是下里巴人的百姓文化。

他们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因为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爱好和趋向也就不同。

雅文化和俗文化经过一种特定的条件之后,发生了一种互转。

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如果没有强烈的文化冲突,就是一个文化整合的过程。

文化整合的例子:佛教寺院前的哼哈二将由密迹金刚和法意太子演变而成

中国地理复习笔记归纳总结(特细)

中国自然地理 考点搜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中国的气 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 米以上 一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 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人文地理历年考研真题98—06

华中师范大学98-06人文地理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 1998年研究生人学考试试题专业:人文地理科目:人文地理学 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 一、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20分) 二、论述并评价三种典型的区位理论模式?(25分) 三、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有哪些?请选择四个重要分支学科对其研究对象与内容分别论述之。(25分) 四、论人地关系的协调原则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0分) 华中师范大学 1999年研究人学考试试题 专业:人文地理科目:人文地理学方向:旅游文化、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简述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18分)。 二、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理论有哪些(16分)? 三、论述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16分)。 四、阐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5分)。 五、分析下段文字的人文地理学价值(25分)。 江南饶薪,取火于木;江北饶煤,取火于土。西北山高,陆行而无舟楫;东南泽广,舟行而鲜车马。海南人食鱼虾,北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酷,南人恶其;河北人食胡葱蒜,江南畏其幸辣。而身不自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南宜稻,北宜黍、粟、、菽。天造地设,开辟已然,不可强也。……自昔以、冀、河、洛为中国,楚、吴、越为麦,今声名文物,反以东南为盛,大河南北不无少让何?客有云:“此天运循环,地脉移动,彼此乘除之理”。今日东南之独盛也,然东南他日盛而久,其未势有不转而云贵、百 ? ——摘自明代王士性《广志绎》。 华中师范大学 2000年研究人学考试试题专业:人文地理学科目:人文地理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人地关系: 2.人口容量: 3.城市化: 4.文化区: 5.行为地理学: 二、简述题(35分): 1.简述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15分)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0分) 3.产业分布有哪些特性和基本规律?(10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中国的人地关系现状及其协调对策。 2.试以中国为例,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风格对不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试题 1.略论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过程。(20分) 2.试说明文化、文化地理、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及其人文地理学中的作用与地位。(20分)3.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我国的人口政策。(20分) 4.略述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20分) 5.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地理学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发展。(20分)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完)

地理方法清单 一、地球大专题 1.经、纬度计算: 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 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111km;1°纬线=111cos A km(A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方向—A在B的什么方向,分清点B与目的地A,看纬线的位置定南北(上北下南),看经线的位置(经度差小于180°度)定东西 4.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区时的计算: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 ±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地方时的计算:找出已知的经度与时间,经度差计算:采用同侧相减,两侧相加;时间差=经度差÷地球自转角速度15°/时或1°/4分;根据东早西晚来加或减时间差;注意考虑行程时间;;结果若小于0,则应加24小时,日期变为昨天。 ④地方时的判断方法: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2:00,其对面经线上的时间为0时。昼半球中点经线上的时间是12时,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是指0度经线的地方时,太平洋标准时是指120W的地方时。 ⑤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加上1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有三处并不完全重合),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减去1天。注意今天与昨天围的描述。 5.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极点为0 6.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h=0°;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适用条件:①两地位于直射点的同一侧;②两地对称分布于直射点两侧)。 7.昼夜长短计算:弧比法----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时; 日出日落法---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纬度法----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值地区的夜长。 8.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9.常见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1)极点:一天中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极点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相等。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10.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天气,气候,空气质量,季节昼长。 11.卫星发射中心的选择因素:纬度,气候,昼夜,人口。 12.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圈在某一时刻重合,与纬线圈垂直相交;春秋分以外的其他时间晨昏线与经线圈相交(夹角为0度-23度26分之间,二至日时夹角达最大),与纬度值相同的两条纬线相切而与其他纬线相交,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 13.日出、日落的方位:①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②每年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除发生极昼地区以外的其他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发生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实没有落到地平面之下,只是落到一天中最低的位置);北极因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号(代码):10621820-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 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8学时) 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 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 二、平原与文化 三、高原与文化 四、盆地与文化

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 一、河流与文化 二、海洋与文化 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 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 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 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 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 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 一、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 地区的文化特点。 1.语言。所观察地区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如果是汉语,是否是普通话? 2.宗教信仰。所观察地区的人们有无宗教信仰?如果有,以什么信仰为主? 3.艺术。所观察地区有无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4.经济活动。所观察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什么?农耕、牧业、渔业还是其他类型?如果是其他类型,又 属什么性质? 5.生活习俗。所观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五个调查项目,我们就可以简单归纳我们身边的文化属那一类文化区,当然文化区的划分有不同 的标准,可从最直观、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考虑。 二、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的例子,在前面几节中所列不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是通过何种形式扩散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事物和现象空间扩散的观察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并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如我们熟悉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如普通话的扩散、流行服饰的扩散等等。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构成了英语这种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是一种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提高,文化扩散在时间上、空间上日益变短、变小,一种是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3、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关于地理个人工作总结归纳

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的地理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收获颇丰,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最大的体会是老师间的竞争合作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体会到学生的学习任务要实到位才能保证他们的成绩,要教好一个学生不难,但是要教好整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就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首先是做好备课工作,新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贴近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对此我每学期都订阅了地理教学参考,通过认真阅读研究和经常上网了解相关的学科信息,还关注每天的新闻时事等,通过这样可以说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当然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了解和测验了解他们的原有基础,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和安排活动,备教材,也备学生。 再者,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在课堂上老师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作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信息反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对学生不能放任自由,所以我选择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也是我的一个心得体会,把主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采取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出优胜组,此法颇受学生欢迎。 还有,适量适时的练习、作业和测验也是必要的。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使知识真正得到理解巩固。 最后,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分层次进行适当的培优扶差。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对后进生,要进行思想补差和知识补差,二者不可偏废。坚持对差生进行分类补差,采取集体和个引辅导的方式,逐人逐科落实。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许多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等等。因此经常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使我长进不少。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紧张而又繁忙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忙中有乐,忙中有得。本学期我主要承担八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领导一学期来给我的帮助和关怀,感谢各位班主任老师和各位同仁给我工作上的支持和鼓励。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这一学期我的工作情况。 一、认认真真付出,踏踏实实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学_试题

1华中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 1998年研究人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科目:自然地理学 方向:城市土地与环境旅游地貌学 一、简述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所具有的地理意义。(10分) 二、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0分) 三、按形成方式,简述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基本类型。(8分) 四、简述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的性质。(8分) 五、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哪些。(7分)? 六、在较长时期内,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水源是哪一部分水资源?为什么(9分)? 七、土壤资源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10分)? 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者在运行过程中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能量转化的“百分之十率”(10分)? 九、城市是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14分) 十、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你如何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效益”的含义(14分)? 华中师范大学 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方向: 一、简答题(共58分) 1.试对南、北两半球的海陆分布进行简单分析比较,并简述由此引起的两者气候的基本特征。(8分) 2.地震波的体波又分为哪两种类型?发生地震时,这两类地震波到达地面的对序地面物质的震动方向如何?我国台湾处在世界哪一地震主要分布带上?(12分).3.简述东亚季风与西南季风成因与特点上的主要差别。(10分) 4.简析在夏季和冬季湖泊水体温度的垂直分布状况。(6分) 5.为什么热带地区的岩溶地貌特别发育?(6分) 6.为什么说气候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8分) 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8分) 二、综合论述题(共42分) 1.当前世界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主要特点和趋向?简述你对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前景的基本观点。(20分) 2.建立合理的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22分) 华中师范大学 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地理高考知识点汇总

地理高考知识点汇总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知道了当代的地理学的文化倾向,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讲诉了文化地理学从地理的角度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并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可定位的具体现象。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没能太细致品读这本书,只是把这本书通读了几遍,能大概了解其中的能容,对其有些比较浅显的读后感。 我从中得知了文化是怎样塑造日常空间的?也从中得知了“地图”的新概念,知道了人们对“地图”绘制方法有了新的审视。这本书论述了精神与文化,人的实践活动与地域以及各种文化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书中的出了不止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许多的不同的实例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标准的答案出现,与世界多元化是有莫大的的联系的,熟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造就不同的种族么,当代的经济也影响着文化和地理。 当我看到了这个书的名字时,以为只和文化和地里有关,当我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是包括很多方面的一门科学,而后的结构主义者的批评,大体上来说是针对关注社会模式是如何运转的。从这本书中也得知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必须超出高雅文化的范畴,它不仅研究西方的生后方式,也研究了边远民族的生后方式。人们利用空间的方式研究民族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文章中还提到了地理景观,,认为众多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又也通过各种不同的景观得意保存和发展下来。它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地理景观就像文化一样,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而且地理景观本身向我们阐明为什么一个国家要建立在当下这个特有的模式下,而这个模式又是如何作用于地理景观,并使地理景观如此和谐的表现在人们面前,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这本书也谈到了如何用“历史重写本的思想”来诠释了这种地理景观。他完美地将不同时期地理景观的发展于文化的空间融合起来。

关于地理备课组总结归纳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 工作总结 一、研究考纲,优化复习教学 1、认真阅读考纲,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2、立足课本,夯实双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二、合理安排,把握复习节奏 我们把高三地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三、加强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归纳整理,形成体系,准备笔记本和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突出主干,注重在区域中进行复习 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形成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这样,可以让学生地理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本学期中让学生多次填中国和世界空白图,加强学生对区域的熟悉程度。 五、训练解题,练习答题建模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所以我们在本学期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3、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文化地理学复习题

文化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1.何为文化特质?判断下面几组名词中那些是文化特质。宗教与道教;语言与汉语;收入分配制度与按劳分配;交通工具与火车。 2.文化结构包括哪些?根据身边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层中列举数种文化特质。 3.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是什么? 4.文化地理学概念?文化地理学研究课题(内容)有哪些? 5.试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6.试述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7.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8.怎样理解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9.地名的概念?地名的主要性能是什么?地名景观的种类有哪几种? 10.宗教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11.文学有何地域差异?文学和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12.什么是文化生态学? 13. 举例论述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印记(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14.形形色色的自然观主要可以归纳为哪几类? 15.什么是文化转型?引致文化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16.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间有何关系?

17.何为文化特质?何为文化综合体? 18.何为文化源地?文化源地有哪些种? 19.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0.关于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有几种学说? 21.比较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播的异同。 22.文化扩散有几类?每类又分几种? 23.文化传播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24.何为刺激扩散?请举出身边的三个例子。 25. 简述文化传播的规律。 26.什么是文化区?文化区的类型包括哪几种? 27.世界和中国的主要的文化区有哪些? 28.文化整合的概念及文化地理学中的意义何在? 29.什么是文化景观? 30.如何区分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32.为什么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33.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有何重要意义?

最完整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3)(精华版)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1 七分海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2 洋洲。( 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3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4 、在地形图上能找出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亚5 马孙平原。 、阅读大洲地形图,判断大洲的地形大势。 6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7 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8 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风雨、冷热、阴晴等) ,1 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 稳定的。 、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2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3 、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 2 时左4 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 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 月份,最低气温是 1 月份,南半球相反。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5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 差值。 、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下降6 0.6 ℃。

人文地理试题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笔记、提纲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 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 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 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文化地理学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网>> 文学>> 文学研究>> 浏览文章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视角2014-2-24 14:41:59 来源:中国作家网我要评论我要投稿0作者:刘金祥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和文化学的重要维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和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承、流布等方面与地理环境内在关系的学科,其主旨在于探讨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以及这些文化定型活动在改变人文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一些论者将文化地理学引入文艺批评的视域,发掘和解读文艺作品的文化地理意蕴,提升了文艺批评的品位和层次。鉴于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尚处于不自觉状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梳理和解析。 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发轫于文化社会学与现代文化地理学的交汇与融和。文化社会学强调社会环境,包括历史、人文、宗教、风俗、法律、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文学艺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必须从社会环境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观照和审视。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地理观念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关注地理观念对于文艺叙述在审美世界里所涵育的新的地理空间形式,它与文学艺术对地理环境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的认识和表达,在本质上迥然有别,因为文学艺术是叙述者经过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中间环节加以实现和体现的。文艺批评既包含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带有评论者的价值判断,而发掘思想内涵和建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文化地理学方法的支持和引导,换言之,文艺批评只有准确揭示一定历史条件下文艺作品对地理环境的状绘和摹写,以及这种状绘和摹写所形成的审美个性和审美风格,才能深透地袒露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意蕴。所以,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不仅能够扩展人类审美的地理空间,而且能够彰显社会发展的人文风貌。 把握和处理好文学艺术创作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文艺创作的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艺批评方法的生成。西方早期的文艺理论家既把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为阐释内容,也把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纳入论述范畴,并将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加以考察言说。18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在其所著的《新科学》一书中,就把对诗歌起源的探究放在远古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之中。法国斯达尔夫人在其《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从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等社会因素层面打量文学艺术,并阐述了文学对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的反作用,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她对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出西欧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与地理要素似乎密不可分。19世纪欧洲文化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研究环境与文学艺术形成的内在肌理,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绝对理念”的演化形式,认为文学艺术是时代、环境、民族观念的综合体现,其中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本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论断,是西方较早从地理环境视角诠释文学艺术起源和创作的重要哲学家之一。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泰纳,在吸纳孟德斯鸠德的文学地理学方法、斯达尔夫人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三个决定性元素。在这里,尽管泰纳所讲的“环境”仍然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与斯达尔夫人等文学社会学家不同的是,泰纳鲜明地指出,“居住在寒冷潮湿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受环境困扰生成忧郁性格,倾向于狂醉、贪食,渴望战斗流血的生活;而居住在地理环境美丽的海岸的民族,则向往航海和商业,偏爱社会的事物、雄辩术、科学发明、艺术等”,更加注重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精华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小编推荐: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20xx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xx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