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

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

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
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1、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中小学校的具体体现。

2、学校心理学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和这些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

3、学校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5-18 岁的学生, 它的侧重点主要是研

究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与青少年。4、学校心理学的出现与崛起,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的

依据。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1心理预防与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使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顺利完成学业;心理卫

生方面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等。

2心理咨询: 指对人们,特别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3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

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

诊断性评价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等在的完整过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就是一种一般性的诊断性评价。

4、行为矫正,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应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

5、学习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的价值,教材为媒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6、就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一)西方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在西方,犯罪、毒品、家庭破裂困扰社会,也是众矢之的的“公害” ,且成为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

(二)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化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 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是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与萌发“轻生”的念头。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科学技术发达,生活优越且又教育管理不严,会带来学生的问题。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变得越来越低了。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心理咨询以轻度的、属于机能性的心理失常为主要围。问题儿童青少年:通常指品格上存在着问题而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青少年。一是指品德发展上有缺点,二是性格发展上有偏畸。

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通常指智力潜能正常,但在学校中处于低下地位,实际上被剥夺了基本学习权利与学习可能的学生,也指本身发展智力迟滞、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不良等不能适应学校学习的学生和从较低水平的学校转到较高水平学校时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学生。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危机期出自危机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流行的一种青少年观。该理论从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特点、人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现状所造成的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蔑视法律、铤而走险的事实出发,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期,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反社会行为,要和现实、成人发生冲突。

斯普兰格—第二次诞生;霍尔—疾风怒涛;荷林渥斯—心理断乳期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在学校背景中,结合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是应用性课题。举四个方面的例子:

其一,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学校心理学家不同意将多动症理解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BD,而同意“注意缺乏障碍” (ADD 的提法。鉴于过去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学校心理学家开展了“认知行为矫正”方法的研究,针对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缺乏障碍,从注意入手,调整其认知策略,还注意将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减少或不用药物治疗,获得良好的发展。其二,离异子女心理特点及其良好适应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离婚导致了子女和父母双方的压抑和不安。离婚和完好家庭的子女在社会性——情绪,在学业——智力指标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三,问题儿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学习困难和学校恐惧症等的诊断与矫正领域。

其四,青少年抽烟问题的探究。许多研究已提示,抽烟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危害,而且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父母关系、与同伴关系、青少年问题行为、轻微的犯罪行为等都有不良的影响,因此青少年抽烟成为学校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德育教育的辅助者、学习的辅助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

三、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二)与儿童心理学一起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三)一门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四)心理测量学与咨询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学家提供工作手段。

四、简述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区分与联系。尽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但比起学校心理学来,它却带有更多的理论性。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正是为学校心理学奠定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心理学是从教育心理学基础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所以称“应用的教育心理学” 。于是,学校心理学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组成一种“互有交叉性”,对比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又具有其特殊性,一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来自教育实际,但不少原理来自动物的实验,而学校心理学的原理则都来自学校的实践和学校的课题研究;二是教育心理学尽管也涉及到问题儿童青少年,但主要还是偏重正常学生的心理研究,学校心理学主要是研究问题学生,尽管它也研究正常学生,但研究的目的是为辅导与矫正问题学生服务;三是教育心理学家从事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做干预或培养,对学生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行实验研究,而学校心理学家去学校他们或是在学校工作,或是更直接地为学校服务,带有更强的应用性。

第二章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1890—1920 年)

(一)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动因。P26 1.义务教育使儿童在校的比例和年限增加,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

(1)关于义务教育的源起,费尔德提出两个相关解释:①“人力资本”解释。认为义务教育是应日益工业化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而产生的。②“结构性强化”解释。认为义务教育是应社会秩序问题的要求和保持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2)泰亚克把义务教育运动分为“象征” 阶段和“政府机构” 阶段。2.身体缺陷和心理缺陷儿童的大量存在。3.特殊教育的出现。

(二)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1890-1920 年)

1、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出现

学校心理学服务是从莱特纳?威特默1896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立的心理诊所开始的。威特默被称为“临床和学校心理学

之父”,他创立了“临床心理学”这个术语,并创办了《心理诊所》这本有关临床服务和残疾儿童的杂志。斯坦利?霍尔于1892年创立了“美国心理协会” ,并创办了《美国心理学杂志》、《教学法的摇篮》。霍尔是1899年的儿童研究运动之父。英格里希把出现学校心理学服务的“标准”定义为“以发现总的原理的一切程序和方法为特征”,并“企图理解特定的事件或

个人”为表意文字。斯雷特主当时的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根本上是共生的,只有互相需要,双方才能提高。

2、诊所和教育心理学测验的兴起

3、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和职责

对心理学和教育的测验的管理和解释成为早期学校心理学家的主要作用和责任。在整个萌芽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方式是为特殊教育安排的诊断服务,这些诊断服务促成了学校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模式—心理评估。“学校心理学家”一词首先出现是

在斯特恩翻译德文文献的文章中,其后多年都没有被广泛使用。

4、早期的组织和培训“学校心理学家”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国文献和早期描绘服务状态的文章和手册中。

5、重要贡献者

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中最突出的典当属格赛尔,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拥有学校心理学家职位的人。

女性代表:荷林渥斯、罗蒙?卡兹、赫倔施

二、学校心理学的产生期(1920-1940 年)

1、培训和证书颁发。2 、对学校心理学家有用的文献开始在各种资料上涌现。 3 、心理测验依旧是学校心理学的作用和职

责的主要特征。学校心理学服务围扩大,就业机会增加。 4 、组织的发展。1930 年咨询心理学家学会(ACP)1937 年美国

应用心理学家协会(AAAP建立。

三、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期(1940-1969 年)

1、到20世纪60年代,学校心理学分会的通讯成为全国唯一专门研究学校心理学的刊物。

2、塞耶(Thayer)会议:于1954 年举行,这次会议促进了以后几十年学校心理学有关培训、证书颁发和业务思想的形成。

3、职业的发展。

4、1945年,美国学会重组时,学校心理学第一次以心理学分会的形式达到全美性的统一组织。1969 年美国职业心理学评估

理事会终于同意颁发学校心理学文凭。标志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得到全国性的承认。

四、学校心理学的繁荣期(1970 年—现在)主要特点:相关的规章和条例不断完善,协会的会员人数大增,学校心理学的职业划分与重组。

1、学校心理学组织的发展。

2、全美学校心理学协会于1969 年建立第一个通讯社(《公报》),于1972 年创立《学校心理学文摘》(《学校心理学评论》),

出版第一个有关培训项目和证书颁发要求的说明。

3、作用和职责。

第三章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一)个体发展的动因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先天遗传给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因问题。外因是通过因起作用的。

3、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

①心理动力理论:将个体的发展看成一系列连续的发展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要解决一些冲突,对这些冲突的合理解决就意味着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典型的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理论。②认识理论:包括皮亚杰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③行为

与社会学习理论:个体的发展是环境的产物。假设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的作用,假设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班杜拉提出“交互决定论”。

二、学校心理学中的系统观:

(一)系统与系统方法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机能的整体。

系统方法:即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方法,即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系统方法的特征:整体性(出发点和首要特

征)、结构性、动态性

(二)发展性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1977 年提出“四系统观” 1、微观系统:指儿童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处的即时环境。 2 中型系统:指一个人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外部系统4 宏观系统:是指儿童成长所处的社会环

境及其意识状态。宏观系统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引起其他三个系统的变化。

(三)家庭系统(也称社会系统论)研究家庭中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家庭系统观应用于研究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学校系统

三、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称为追踪研究。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

优点: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缺点:①样本的减少很大,特别是追踪时间越长,样本减少的越多;②反复测量会影响到数据的可靠性;③由于历时很长,因此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个体特定心理、行为的影响变大。

(二)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行为状况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优点:可以同时研究大量的数据资料,成本低,费时少,研究效率比较高。缺点:这种研究方式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

(三)聚合交叉设计

(四)时间序列研究:

1、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研究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却不如真实验设计那样充分和严格。是由坎贝尔和库克在讨论研究效度问题时首次提出的。

2、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作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测量数据是否具有非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的一种准实验设计。

基线:被试在实验前的状态或表征这个状态的测量分数。

3、多基线设计:是时间序列设计的一种变式,它允许研究者对一个被试或一组被试的多个行为进行测查,有助于分析个体间的差异。

四、数据收集的方法(一)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

和行为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可分为:

1、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

2、观察的设计:确定观察容;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表;培训观察人员。

3、注意事项:首先对要观察的问题应有清晰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其次,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状态之中,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第三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实,以便事后整理分析;第四,观察者除了观察儿童的一般言行之外,还要分析儿童的相关资料。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访谈法的分类: ①结构访谈: 又称标准化访谈, 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 依据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结构访谈获得的结果便于统计分析, 但缺乏弹性. ②非结构访谈:指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 有利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加深和拓宽对问题的研究, 但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对访谈者的要求也较高.

2访谈法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访谈的目的,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确定访谈研究的各种具体变量。其次是要考虑访谈问题的具体形式, 以便随后着手编制具体访谈问题;第三拟定出具体的访谈问题;第四在拟定具体访谈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让访谈对象以何种方式对每一个问题做出反应; 第五, 经过上述工作之后, 研究者需要通过实际访谈来检验提问措辞是否恰当,

提问顺序安排是否合理, 整个访谈问卷是否符合研究目的。

3、注意事项:1)访谈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容;2)访谈开始应提问一些非研究性的问题, 以便建立起合作、有好的交谈气氛;

3)访谈者要掌握交谈的艺术,尽量做到轻松自如,不要紧生硬;4)访谈成功的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5)访谈的记录方

式很多,为了获得反应所研究问题的信息,要考虑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三)、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标准化还曾度比较高, 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而且能在较短时间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也便于定量分析.

1、问卷设计步骤:①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收集相关资料②确定问卷形式③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④征求意见,修订项目⑤试

测, 进行项目分析与修订⑥正式测试

2常见的问卷类型:①总加量表法(又称利克特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提出);②累积量表法(戈特曼于1940s 提出);

③一致定位量表法和语义区分量表法。

3、注意事项:1)问卷中问题数量不宜过多,必须紧紧围绕所研究的问题2)问卷的容和表述应该是儿童所熟悉的、可以理

解的;3)问卷的形式应以封闭型的问题为主,开放性的问题为辅4)问卷中问题的表述应尽量能隐蔽研究的真正意图,防止

社会赞许效应的出现。

(四)、测验法:就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用一套标准化了的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儿童心理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从而做出儿童某方面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评定也诊断。

1、测验类型:①按测验的功能分类: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和个性测验。②、按测验的目的可分为: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③按测验方式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2、应注意问题:1)测验者的先前准备,这包括熟悉指导语,准备好测验所需材料,熟练地掌握测验的具体实施程序等。2)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包括安静而宽敞的地点,适宜的采光和通风条件,避免他人干扰等。3)标准化的指导语与标准时限。

4)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设法引起被试对测验的兴趣,取得其合作,使整个测验过程能严格地按测验程序进行。

3、我国常用的测量工具: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卡特尔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

测验法收集数据的优缺点:优点:表制科学,效果准确,标准化程度高,可以大围进行,非常方便;缺点: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对使用者的要求很高.

五、研究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一)、研究数据的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数据进行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

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其在规律的过程。其步骤为: 1 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2整理研究结果3寻找关系,摸索规律。

(二)、数据结果的定量分析(心理学科学化的标志)

1、描述统计:是对数据的整理、分类和简化,借以描述数据的全貌,以表明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

2、推断统计:主要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的情况,包括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两方面。

3、多元统计①多元回归:最基本的用途在于根据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用一组预测变量来预测一些目标变量的状态?②典

型相关:预测变量和目标变量都是成组出现的. ③判别分析:主要用于解决根据观测数据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和预测的的问题,即根据某种方法或原则已经将部分研究对象分成了若干类,要确定新加入的观察数据属于其中的哪一类.④路径分析:

是多元回归分析的延续,用于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四章学校心理学中的测量与评估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一、心理测量的特性与种类

(一)1 、间接性:人的心理特质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测验无法直接测量心理特质,而是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他的心理特质,因此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2、相对性:人的行为比较没有绝对标准,心理测量中对人的评价总是

与他所在团体中的大多数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因此心理测量具有相对性。3、代表性:测验不可能测量人

所有的行为,特定的测验也只测量了它所要测定的行为领域的一个行为样本。测验的编制者往往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抽取出决定某一心理特质的代表性要素,选取最能表现这些要素的行为组成行为样本。因此测量具有代表性。4、客观性:心

理测量还具有客观性。因为测验工具从编制到施测、记分及结果的解释都经过了标准化。

(二)心理测验的种类:1 、按测验的功能分: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2、按测验材料分:文字测验(制笔测验)、

非文字测验(操作测验)3、按测验对象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二、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心理测量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间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反应。1、标准化测验,是经

过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进行编制,并按标准化程序去使用的测验。 2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即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

度,通常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信度的高低。常用信度指标: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性信度3 效度,指测验对要测量的东西能够测量的正确程度。分为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 4 常模,是判断个别差异的依据和比较的标准。用于比

较的参考团体叫做常模团体。常见常模有年龄、年级、性别、地区、全国和临床常模。

三、心理评估的模式和原则心理评估是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量法等各种心理方法,围绕解决某一问题对学生心理所做的综合评价过程。(一)心理评估的模式:医学模式、多元模式、整合模式。

(二)心理评估应遵循的原则: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在发展的框架去评价学生的行为。

1、发展常模

2、发展过程

3、发展的稳定性,指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

4、共生现象。共生现象是一生物学术语,

这里借指同一个体的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的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的单一问题。

四、简述心理评估的整合模式。P90 心理评估的模式有医学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政党与非政党间质的区别,而

多元模式则过分

依赖统计分析,又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都暴露出一些缺陷。儿童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现象可能是分布在一个正常的连续体上,而另一些可能适合于做质的区分。如果能够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心理评估的水平。整合模式就是强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与机能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

五、智力测验:是为科学、客观地测定人的智力水平而按照标准化的程序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

六、简介韦氏儿童智力量表。P98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编制的,1949年出版,是继比纳量表之后,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个人智

力量表之一,其适用对象为6-16 岁的儿童。韦克斯勒在量表中设计了12个分测验,用来测量儿童的各种能力。这12 个分测验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

七、行为评估是学校心理学家了解儿童,帮助发现儿童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技术之一。行为评估主要是对可观察性为的综合评价,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行为或症状本身的测量和治疗。

八、心理评估工具有:(一)智力测验方面:斯坦福- 比纳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瑞文推理能力测验等;(二)人格

测验方面: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人格调查表、青年人格调查表、NEC人格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三)行为评估方面:儿童行为核查表、儿童行为评价系统(包括:自我报告量表、父母评价量表、教师评定量表、学生观察系统)。

第五章行为分析与矫正

第一节行为矫正的理论与假设

一、行为主义的理论背景

(一)经典的条件反射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前者指个体行为中本已具有的刺激-反应联接,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

立新的刺激-反应联接;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学到对某种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这种反应并非由该刺激引起,它只是个体操作其环境时所表现出的自发的反应。

(二)条件反射形成的原则:1 强化与强化物强化:是指在条件作用中,影响刺激-反应联结强度,或增加条件反应出现频率

的一切程序。强化物:就是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和事件。 2 刺激泛化与刺

激辨别刺激泛化指条件作用的形成使有机体习得了对某一刺激作出特定的行为反应,因此也就可能对类似的刺激作出同样的行为反应。刺激辨别指有机体面对环境中的大量信息,能把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加以区分,只对条件作用中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未受过强化的刺激不做反应。3 消退在条件作用中,条件反射形成之后,特定的行为反应因得不到强化而使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逐渐下降,直到不再发生,这个过程就是消退。4惩罚:运用一定的刺激物使特定行

为反应的可能性下降、甚至不再发生的过程。5 塑造:是将某个特定的行为分解成小的行为单元,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式使个体对每个行为单元形成条件作用,逐步渐进,最后将多个行为反应连贯起来形成复杂行为的方法。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要理解个体的学习过程,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

之间的关系。

1学习途径:①言语的途径②观察的途径。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2个体的观察学习经历四个阶段:①注意阶段:指在观察学习时,个体必须注意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并了解该行为所包含的意义②保持阶段:指个体把选择性注意所获得的信息换成言语符号或表象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中③再生阶段:指根据保留的

信息, 将榜样的行为表现出来, 模仿出来④动机阶段:指个体不仅经由观察模仿从榜样身上学到了行为,而且也愿意在适当的

时候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

3观察学习在个体行为中产生的作用:①通过观察学习可以习得新的行为②通过观察学习可以抑制和去抑制某些行为③通过观察学习可以促进某些行为。

二、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问题行为是后天习得的2各种问题行为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互不影响3问题行为与特定的不良环境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4改变不良的环境, 重新学习可以使问题行为得到矫正,发展出相应的恰当的行为来第二节行为矫正的程序与原则一、简述行为矫正的一般程序。

行为矫正的实验过程一般由五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准备与沟通阶段。在这一阶段,行为矫正者与当事人开始接触,了解当事人的基本状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1)详细询问当事人其问题行为的特征与背景;2)了解当事人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与预期;3)建立良好的咨询与矫正关系;4)就时间安排、矫正过程、具体要求等形成矫正契约。

第二阶段,问题行为解析阶段。这一阶段是对问题行为做出诊断的阶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1)界定问题;了解当事人的

问题行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是如何被巩固的;3)确

定矫正目标。

第三阶段,制定矫正计划阶段。主要包括:1)根据矫正目标,选择相应的矫正方法;2)矫正时间和过程的安排;3)矫正

过程中如何记录与评定;4)矫正效果的评价,等。

第四阶段,具体矫正阶段。根据矫正计划,具体实施对问题行为的矫正。第五阶段,效果评估阶段。按计划实施了行为矫正之后,行为矫正即告结束,这时根据记录到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

二、行为矫正技术的特点:1针对外显的、具体的行为;2可以非常精确地罗列治疗的具体目标;3它的治疗程序和技术在本

质上是采用各种方法重新安排当事人的环境和日常活动,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 4 对校正的结果可以作

出具体而客观的评价。

三、行为矫正应遵循哪些原则?P125 既包括临床方法上的原则,又包括一些伦理学原则。从方法学的角度说,在行为矫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对矫正方法及其效果有正确的认识。第二考虑行为矫正的对象。第三应确立现实的目标。第四应制定周密的计划。第五坚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行为矫正应注意几点:首先,考虑文化社会背景,重视价值分析。其次,行为矫正必须以当事人正式求助为前提。第

三,保护当事人的权利。第四,必须坦率真诚。第五,要信守最少干预原则。

第三节行为改变的测量与分析行为矫正是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一定的程序来处理特定的行为,促使这一行为发生某种变化的过程。

一、目标行为的选择:首先分析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背景线索;决定儿童的问题,对儿童的问题进行评价。

二、目标行为的定义:1 定义的行为应是可观察的2 定义应很清楚,以便观察者阅读和解释3 定义所涉及的限定条件应具体到特定的行为。

三、行为的记录与测量

(一)要记录的目标行为的特征: 1 行为的出现率2行为的质量3 行为的持续时间4 刺激控制:即观察目标行为发生的相关

条件

(二)行为记录的策略1连续记录2间隔记录3时间取样观察。为了保证直接观察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在观察记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目标行为的定义应是客观的、精确地;其次执行观察记录的人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清楚地把握行为的操作定义,知道如何观察,怎样记录;第三,观察的代码系统应清晰、简明,易于记录;第四,观察之前的准备要充分、仔细;第五,为了保证记录的信度,最好有两名观察者同时观察。

四、记录数据的分析与评估

(一)对特定干预效果的评估主要以两个标准来进行:学术的标准:是否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干预对目标行为产生了可靠的效果,目标行为发生了预期的改变;社会有效性的标准。

(二)沃尔夫建议行为矫正者至少要在三个方面考虑到社会有效性: 1 他们一定要审查治疗计划所认定的目标行为对当事人

和社会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的;2 他们必须密切注意所采用的程序是当事人可接受的,特别是当有其他方法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时,更要注意比较;3他们要确证当事人和其照顾着对干预结果的满意。

第四节行为矫正的主要技巧

一、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1、消退。这种方法来源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专家认为:人类的不良行为都是不良的条件强化作用的结果,如果取消这些

不良的强化物,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退。

注意问题:①消退与积极强化相结合,在选择对不良行为进行消退处理时,应同时选择适当的替代行为,并予以正强化?②对那些与问题行为有关的所有强化物都必须加以控制, 不然则可能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③要选择好执行消退程序的环境. ④在消退过程开始的初

期,当不给所欲消退的行为以强化时,这个行为可能会比先前更严重的出现,这种现象也叫消退性爆发.⑤在实施消退程序的末期,目标行为的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又突然上升,这种现象也称为自然恢复.

2、暂停。这种方法就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得不到对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使目标行为的发生率下降。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在一段时间对目标行为不予强化;二是要求行为者离开当前存在强化物的行为情境,到暂停区呆一段时间。

3、反应代价。就是剥夺或撤去作为偶联事件的正强化物,从而使特定行为得到抑制,使其发生率得以下降。与代币制结合的原因:运用反应代价程序来矫正不良行为时,行为者本身必须已经拥有能够被剥夺或撤去的强化物. 注意:①反应代价应在不良行为出现之前立即实施,而且当事人周围的人应步调一致.②被剥夺的强化物应确实能使行为者有所失、产生焦虑. ③实施反应代价程序时,不良行为与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应事先协商一致. ④反应代价应与阳性强化相结合,对行为者的不良行为,应使其付出代价,同时,对行为者所表现出的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则应给予及时的强化.

4、刺激控制技术。就是对情境中的有关辨别刺激加以控制,从而使相关的不良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此技术主要有三种:

①排除:把与不良行为相关联的辨别刺激从情境中全部消除,从而使不良行为受不到提示和强化,最终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

②限制:把与不良行为有关的辨别刺激只安排在情境的某一小的区域,或某个时间围,从而使不良行为的发生只限定在一个小

的围之. ③代替:在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惩罚,而在良好行为出现时则给予强化,这样,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步代替不良行为的发生.

5、其他一些降低不良行为的技术:①过矫正法②厌恶法:让不良行为者进行过量的相关活动,或对不良行为者提供过量的负

性强化物,从而使问题行为得到削弱或戒除. ③系统脱敏法④放松法⑤行为契约法等。

二、采用暂停技术降低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率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P137

使用暂停技术有三点特别重要。

首先,必须清楚与不良行为相联系的强化物或强化物存在的环境。其次,不良行为发生后马上实施暂停,终止强化物或强化情境的作用;同时,对不良行为的出现,所有有关的人员都应对其实施强化暂停。第三,儿童在暂停区的行为应受到监控,不能任其自由。

三、什么是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过程一般包括哪三步? 系统脱敏是活尔普首创的。方法是将当事人所描述的那些产生焦虑的刺激进行层次性的安排,也就是说,是按照当事人的情绪困扰程度,定出等级,然后由专业人员教给当事人放松的技巧,随后,专业人员会将引起最少焦虑的情境重述,由此,当事人的感受一方面被增强了,另一方面则通过放松过程而达到脱敏的效果,直到最后所有的焦虑都消失为止。系统脱敏的过程大约包括三步:首先是评定主观焦虑单位,制定焦虑梯度;第二步是放松训练;第三步是脱敏过程。

四、举例说明行为矫正的主要技巧。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很多,有些是为了发展良好行为的,有些则是为了消除不良行为的。

(一)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

(二)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方法

1、强化的技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在一指定的情境中,某人做某事之后,积极强化物随之而来,那么,当他下次遇到相同情

境时,就很可能再做相同的事情。常用的强化方式有正强化、负强化、间歇强化等。①正强化的方法是运用某种令儿童、青少年喜欢、愉快的食物或事件偶联于特定的目标行为,借以提高该行为发生率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注意点:a 选择适当的强化物;b 强化必须及时、一致、相倚地予以实施;c 注意强化的“剥夺”与“饱和” ;d 对儿童青少年干预的解除。②负强化:是在个体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之后撤去某事物,或让其离开某情景,从而提高目标行为发生率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注意:a 负强化总是与儿童青少年感到厌恶的强化物相联系,因此在采用时要特别慎重;b 使用负强化物时,总是要行为者以良好的行为来代替不良的行为.c 在使用负强化物时,行为者可能建立起逃避性条件反应或回避性条件反应. ③间歇强化方法是指以不定期的强化来维持某种行为,而不是每次出现该行为就给予强化的方法。

2、提高行为发生率的其他技术。主要有偶联契约、代币制和反馈法等。

①偶联契约:是经行为者本人同意后,以书面协议的形式,明确规定是否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将会获得怎样的后果。契约的制定是偶联契约的关键.

重视:a行为契约一定要明确、具体;b目标行为之后应尽快实施强化偶联;c行为矫正者在此过程中应发挥咨询、顾问、执行、

监督的作用;d 根据矫正的进程,及时修订契约.

②代币制:行为改变的最重要的原则在于,任何目标行为出现之后,行为后果作为一种强化物都将立即出现。

采用代币制矫正步骤:a 明确目标行为;b 建立基线,测定基线数据;c 确定代币或筹码;d 选定支持强化物;e 拟定代币交换系统;f将矫正效果泛化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

第五节认知行为矫正模式

一、认知行为矫正的理论假设:首先,在干预过程中,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儿童的经验只能放在儿童认知能力的背景中去解释; 其次, 干预应与儿童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相一致.

二、认知行为矫正的常见技术:

(一)自我指导训练(对认知行为矫正技术之自我指导训练详加论述)这种技术是由梅钦鲍姆和古德曼提出的。从理论上说,它来源于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这种方法旨在建立一套严格的程序,由训练者按照规定的步骤教儿童在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时学会使用言语的自我指导的方法。具体地说,这种程序包括以下八步。

1任务选择:训练者应选择那些需要长时注意的、要有一定的策略才能顺利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对儿童来说难度要适当。2.认知模拟:训练者要模拟任务的解决过程。这个模拟是以训练者自己口述的形式进行的。3.明显的外部指导:按照认知模拟的步骤,训练者一步一步地教儿童完成所要求的任务。

4.外显的自我指导:训练者让儿童按照上述方法自己去独立完成任务,这时儿童边做边说。这一步要求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去。

5.模仿悄声的外部自我指导:训练者给儿童示在完成任务时悄声的指导自己,研究人员发现,有时儿童对悄声的自我指导比对大声的自我指导更容易理解,而且零散的指导更适合于部语言或思维。

6.儿童练习悄声的外部自我指导:训练者认真地听儿童的言语,观察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自己思考、自我指导,而不要再模仿训练者了。

7.模仿隐的自我指导:训练者示隐的自我指导,要求儿童在完成任务之前模仿训练者的作法。8.儿童练习隐的自我指导:儿童必须自己思考完成任务,因为隐的自我指导,训练者不能直接监控儿童的思考,而要观察他们的行为,借以分析儿童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二、问题解决训练:作为一种行为矫正技术,这里所说的“问题”, 是指儿童不能马上作出合理而有效的反应的那种情景。

所以, 问题解决训练就是要求儿童对原来的问题情境能做出合理有效的认知行为反应.

解决步骤:1问题定向2 问题定义3产生问题解决的途径4作出抉择5具体实施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加以检验

三、自我监控训练

自我监控是指儿童对所指定的目标行为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记录。

积极特征:1 由学生收集的数据很容易获得;2 涉及隐目标行为的数据也能收集到;3 在不同情境下行为发生的数据也能被收集到;4 这个程序即可以用于正常班级的学生, 也可以用于特殊教育班级的学生.

自我监控的目的: 收集有关目标行为的信息或评价干预的有效性.

步骤:1 明确问题2 表示愿意改变的意愿3 记录问题数据4 设计并贯彻治疗计划5 保证支持这个计划6 制定能取得长期疗效的计划。

第六章学校心理咨询

第一节心理咨询在学校心理学中的作用

一、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在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

二、学校心理咨询应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P156

1 的原则。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则,它既是咨询者与来访者确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的前提,也是学校心理咨询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2时间限定的原则。一般规定为50 分钟左右,咨询原则上限定为30 分钟。

3来者不拒的原则。来访者必须出于完全自愿,这是确立咨询关系的先决条件。

4感情限定的原则。原则上禁止咨询者与来访者除咨询室之外的任何接触和交往,也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进咨询过程。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版 (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本章内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随后,福禄贝尔(P.Forebel)、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这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有霍尔(G.S.Hd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测验法、格塞尔(久Ce8eU)的发育常模、杜威(J.Dewey)的机能主义和儿童中心说以及施太伦(W.Sum)的人格主义等。他们的成就为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化以及教育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和著作在量和质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相继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和学说,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派等,以及这些学派的演变都表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不断增新、不断拓展着。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更广泛地探讨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将发展心理学提高到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全]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 1不同年龄儿童认识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加工容量、加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持此观点的学派是()。[统考2019年研] A.皮亚杰学派 B.新皮亚杰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皮亚杰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B项,新皮亚杰理论学派是对皮亚杰学派的修正和发展。皮亚杰之后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应该通过将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较确切的模式。C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D项,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开创。弗洛伊德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

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与心理的应用。 2在孕期的个体发展中,致畸因素最容易造成潜在危害的时期是()。[统考2019年研] A.胚囊期 B.胎儿期 C.胚胎期 D.受精卵期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胚胎期是胎儿器官分化、生长的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没能形成,那么胎儿出生后将形成永久性的残疾。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期,放射性、药物、感染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是早产、流产。 3给6个月的婴儿反复呈现一个红色的气球开始时婴儿会一直盯着看,后来婴儿的注视时间减少。这时换一个黄色的气球呈现给婴儿,婴儿的注视时间又会增加。这一过程称为()。[统考2019年研] A.同化与顺应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 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1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 - p19 + 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普莱尔 ” -《儿童心理》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 - P4 2. 什么是 “ 遗传与环境之争 ”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P9 -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 P12 -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 P15 -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 P16 - P17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 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 P44 -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P27 -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P44 -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P37 -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P41 - P43 1. 髓鞘化 P70 2. 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 视崖实验 P88 4. 前语言思维 P92 02 年名 5. 依恋 P95 6. 陌生情景 P98 7. A 非 B 错误 P93 8. 抓握放射 P72 9. 双向性原则 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P83 - 84 P85 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01 年论述 P96 - 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02 年论述 pp 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 年简 78 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 P100 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P100 - 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 模仿性游戏 P108 3. 单词句 P110 4. 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 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P105 - 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 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 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01 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 - 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1. 平行游戏 P133 2. 积极词汇 P139 3. 消极词汇 P139 4. 自我中心言语 P141 5. 内部言语 P140 01 、 02 名 6. LAD P146 7. 他律道德 02 年名词 P161

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P54 4. 说明试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P56-P58 5. 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P56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其主要任务是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辩证发展观。 在结构上,本书首先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然后分别阐述了胎儿、婴儿、幼儿、小学儿童、青少年、成年早期个体、成年中期个体、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在内容上,本书既反映了世界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又反映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编辑推荐: 心理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的统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又是有阶段性的。应该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既科学地解释生命全程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作者简介: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担任26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及20余种社会兼职。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在国际理论心理学杂志Thery&Psychology上发表的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一文,跻身该杂志自创刊至2006年17年来所有600余篇论文“被阅读次数最多的50篇文章”排行榜中,位居第六位。教育理念是“创造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曾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是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表彰的5位“师德模范教师”之一,也是2006年教师节期间教育部表彰的10位优秀教师之一。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 A.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 B.生理机制和心理现象 C.思维发展和言语发展 D.个体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案】D 【解析】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包括两个主要部分:①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②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答案】A 【解析】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科学。C项,种

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A项,个体发展心理学则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BD两项,单研究认知发展特点或仅涉及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变化都不能够全面地说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 3.狭义发展心理学是指()。 A.儿童发展心理学 B.学前心理学 C.比较心理学 D.个体发展心理学 【答案】D 【解析】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4.最先具有完整的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 B.霍尔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答案】A 【解析】A项,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②重视中年危机;③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B项,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 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 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 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 伊德} (2)内因与外因 {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 {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水印1 (4)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8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属于()。 A.自我同一性扩散 B.自我同一性缺乏 C.消极自我同一性 D.自我同一性过剩 【答案】D 【解析】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有:①自我同一性扩散,又称角色混乱,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从而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因此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②自我同一性缺乏,埃里克森称之为拒偿,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③自我同一性过剩,埃里克森称为“狂热主义”,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④消极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2.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属于()。

A.思维的全面性 B.思维的批判性 C.思维的片面性 D.思维的创造性 【答案】B 【解析】少年期进入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时期,不再轻信成人,如教师、家长及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经常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不但能够开始批判地对待别人和书本上的意见,而且开始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属于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3.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2岁及以上)。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 4.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doc

发展心理学_____林崇德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2)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①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 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本章重点】 1.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种系心理发展的过程; 3.人类心理的特点;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5.科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6.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层次和途径; 7.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8.发展心理学研究理论的进展。 1.1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①人的心理过程 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b.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c.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②人格 人格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所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的差异的总和。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因此,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间接性。心理科学的间接性决定心理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首先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外表行为活动上。心理活动来源于现实和实践活动,又通过外部行为活动,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部分:

《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林崇德版)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2)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

发展心理学_____林崇德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2)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教材要点

发展心理学教案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 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岀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幼儿期、 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 变化。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本章内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文艺复兴以后人本 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岀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随后,福禄贝尔(P.Forebel八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 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岀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这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岀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 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有霍尔(G.S.H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课后答案全部

发展心理学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林崇德第二版 2013.1.3整理 BY Tan 第1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 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2、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简答) 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1)关于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等。①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高尔顿、霍尔等。高尔顿做了家谱研究,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出名成就的人远远多于普通人的亲属,他认为这说明了遗传的决定作用。②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华生。华生提出了 S-R 公式,把行为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③由于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的片面性都比较明显,在争论中就发展出了相互作用论。它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的。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有些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内在需要;也有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的教育条件。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概念。这一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婴儿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5.1 复习笔记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1.对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也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就直接影响、制约着其功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①脑重与头围 a.脑重 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出生时已重达350~400g,是成人脑重的25%。6个月时已达700~800g;12个月时已达800~900g;24个月时增到1050~1150g;36个月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 b.头围 婴儿头围在刚出生时已达34cm左右,大约是成人头围的60%;24个月时达48~49cm;

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才达52cm。 ②大脑皮质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到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白质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整个皮质广度的变化与髓鞘化程度密切相关。 (2)婴儿大脑的功能发展 ①脑电 a.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步节律波α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b.5个月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 c.新生儿皮质神经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熟的。在新生儿皮质投射区中还记录到对各种感觉运动刺激的诱发电反应,其中最成熟的是运动分析器投射的反应。 d.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期间,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的性质也复杂化。 ②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尚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此后,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脑干中的中脑等具有控制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主要生物机能的作用。 ③大脑单侧化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_林崇德版

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年龄特征: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又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人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巴宾斯基反射: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这个反射活动直到婴儿出生六个月后才消失。 摩罗反射:又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当胎儿或新生儿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时,会先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儿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 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方,我们将儿童的这种认识能力叫做客体永久。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 “永久性客体”。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他人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须的认知技能。 假想观众:是青少年“生长爆发期”特有的心理,他们认为其他人像自己那样的关注他们,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青年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学习并实践各种角色,形成各种本领,在这一过程,青年可以暂时合法的延缓、偿付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通过在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 常活动所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 亲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守恒(守恒原则):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 的儿童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的是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具有中心化的特点。) 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流体智力:以神经牛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划分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学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全面地认识成年人的智力特点; 戈怆缺点:割裂了两种智力的联系,实际智力测验中很难设计出纯晶体或非流体智力。) 社会性微笑:人类基本的动作并是对待社会的态度以及社会一般规则相符合的行为方式。视崖试验: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职业成熟度:指与个体年龄相适应的职业行为的发展程度和水准 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在对其及工作相关因素评估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性反应。 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研究表明,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一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