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有关篮球的论文有关篮球的论文2000字三篇(最新)

精选有关篮球的论文有关篮球的论文2000字三篇(最新)

精选有关篮球的论文有关篮球的论文2000字三篇(最新)
精选有关篮球的论文有关篮球的论文2000字三篇(最新)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在此我要为大学体育课程画上句号。每星期二的体育课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其中篮球是体育课重要的训练项目,也是我喜爱的体育项目,以下是我对篮球的了解与认识。

1.篮球简介:

篮球是一个由两队参与的球类运动,每队出场5名队员。目的是将球进入对方球篮得分,并阻止对方获得球或得分。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投、拍、滚或运,但要受规则的限制。篮球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也有最流行的街头三人篮球赛,是三对三的比赛,更讲究个人技术。当今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联赛是美国的国家篮球协会(NBA)。篮球在19xx年列入奥运会的表演项目,到19xx年柏林奥运会成为正式项目。女子篮球到19xx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才成为项目。篮球是以投篮为中心的对抗性体育运动之一,1892年1月(另一种说法是1891年12月),为美国马萨诸塞州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教师詹姆士·奈斯密斯博士所创。篮球体积7800ml,直径24.62cm。

2.我对篮球的认识:

小时候,我喜欢看NBA,这多数是对篮球的喜爱,对高水平篮球的向往,同时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对姚明和易建联的关注。每当看到一些明星球员精彩的表现,我都会有一种急切的、想亲身在篮球场上驰骋的冲动,也许有一些人不会打篮球,不过不要紧,他们同样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激情。在篮球场,谁都不想做弱者,谁也不愿意输,每个人都会努力的拼搏,展现自己的风采。打篮球重要的是有强健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别小看自己,只有用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篮球场上个人的能力很重要,一些能力极其突出的球员能凭一几之力确实能左右比赛,但那毕竟是少数。客观地说个人能力只是一个球员必备的基础条件,球队的集体配合、集体力量才更为重要,团队配合才是篮球这项集体运动的精髓所在。

大学体育课,老师先讲解篮球形状,然后教你如何运球和传球这些基础性动作,而不是一些标准的进攻、防守动作以及实战中几个人之间的战术配合。这些需要通过自己学习了解实践,大学为你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进一步规范了我们的进攻、防守动作,增强了我们的篮球意识,提高了我们的集体观念。如果你防守动作不到位,那么你就会被别人突破得分;如果因为你一个人的失误,导致团队配合的不畅,最后就不能顺利的完成指定的任务。经过一次次努力的练习与配合,每个人的篮球技术和配合意识都有所提高,这也正达到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假如你感觉在课上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么实践会作为依据告诉你,“你学到了很多”。平日里学习之余,篮球场上的你,会不由地发现自己的防守动作让别人感到很难通过,自己的进攻让人很难招架,自己的配合意识让所属团队不断赢取胜利。如果你感受到了这些,就证明你有所收获。

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不仅要求我们有充沛的精力,也要求我们具有同样充沛的体力,良好的身体状况是保证学习的前提,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忙碌了一个星期的我们,也能通过体育课程来放松心情,释放平时的压力,打篮球增强团队意识同时又锻炼了身体,真可谓是好处多多。3.篮球意义与作用:

篮球活动涵盖了跑、跳、投等多种身体运动形式,且运动强度较大,因此,它能全面、有效、综合地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提

高和保持人的生命活力,为人的一切活动打下坚实的身体(物质)基础,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篮球活动的形式多样,具有更强的参与性、趣味性、应变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等,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篮球活动的形式可因人而异,运动量可随意调节,因此适宜于各类人群的广泛参与。各类不同的参与者都能在活动场上找到展示自我的方式,满足自己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限制了人们的相互交流与了解,但篮球场给人们提供了机遇。篮球活动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良好的竞争环境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调整及维护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篮球作为集体项目的杰出代表,在增加交流和友谊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通过练习和比赛的过程,能使参与者的个性、自信心、情绪控制、意志力、进取心、自我控制与约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以及培养团结拼搏、努力协作、文明自律、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培养团队意识,相互默契的配合,培养思考能力以及个人的球场阅读能力。强健体魄,锻炼人的意志与品格。

我相信下学期的体育课程内容会更丰富,同学们会收获的更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想每次体育课我的篮球都得到锻炼。

摘要

在篮球运动中,助攻与得分原本是一脉相承的,助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得分,而利用助攻的得分则更加容易。然而,本人通过观看篮球比赛和亲身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仅仅专注于得分,而对于传球助攻则不是很重视。所以笔者通过分析与查阅资料,希望分析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其能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篮球,得分,助攻

绪论

本人通过观看比赛,自己亲身参与和查阅资料发现现在的篮球人对于助攻总是不以为然,在运动过程中有些人宁可强行投篮打铁或者出现失误也不愿将球传给位置更好的队友。这是一个让人很费解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篮球是一个团体运动,只有团队协作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而单打独斗则永远是无效的,但

另一方面大家则又沉迷于得分的快感中不能自拔,导致助攻这个现象出现率逐步减少。鉴于这种现象,本人希望通过对于助攻的概念和其发展来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1.助攻的概念

助攻的定义为:当球处于活球阶段,通过持球球员对于球的传递,帮助第一位触球的己方球员完成直接的得分的行为。

2.助攻的判定

第一个判断助攻的关键在于助攻的时间界定为活球阶段,概念为该球从持球球员手中离开的时间,赛场时钟是在运行的。这个要点规定了助攻的最起码的范围:助攻球员是在界内的。而假设一名球员边线外发球,接到球的队友直接得分的情况出现,发球球员不计算助攻次数,理由是时钟的运动是从线内首位触球球员触球时点开始,而边线外发球球员触球时候时钟静止,因此助攻的数据统计无效。

第二个判断助攻的关键在于该球的传递帮助队友直接得分,这个直接得分包含三大定义:

其一,得分球员从哪一名球员手中得到球,传球球员计算助攻而不计算其他参与传递的球员;

其二,直接得分定义为得分球员获得球后的系列得分动作,解释为因为该球而获得得分机会,而不包含接球受到犯规后的罚球得分;

其三,直接得分指的是值得投篮或者上篮得分,而不包括得分球员拿到篮板后的二次进攻。

3.国际篮球中的助攻与NBA中的助攻

通过观看比赛我们可以看到,助攻在国际篮球中的地位与在NBA中是不一样的。在国际篮球中,我们发现能拿得出手的组织后卫少之又少。拿中国的CBA

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助攻榜上从来没有上双的后卫,如果哪一场比赛中一位球员的助攻数能达到两位数,那么将是一件十分惊人的新闻。而反观美国NBA,助攻能达到两位数的人则是层出不穷。在有几年的助攻榜上甚至会出现几个球员的助攻数都上双的惊人现象。而在NBA历史上,单赛季平均助攻数最高的是在

1989-1990赛季由犹他爵士对的约翰斯托克顿创造的14.54次,赛季总助攻数1134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纵观NBA历史,助攻狂人也是层出不穷,从第一个赛季平均助攻数上双的奥斯卡罗伯特森到“魔术师”约翰逊和历史助攻王约翰斯托克顿,再到现役的第一杰森基德和第二史蒂夫纳什,还有新兴的助

攻王克里斯保罗和拉简朗多,这些助攻狂人都在自己的时代掀起过一阵浪潮。而国际篮联中则很少见到这样的人。

4.助攻的发展与现状(以NBA为例)

19xx年“全美篮协会”BAA成立,而在当个赛季,就设立了助攻王这一奖项。虽然仅有场均3.42次,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助攻的重要性。而随着篮球比赛的发展,到1961-1962赛季,奥斯卡罗伯特森创造了场均11.38次的神奇数据,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场均助攻数上双的球员。自此以后,出现了多年的助攻王场均助攻上双的现象,而仅几个赛季没有上双也都没有低于场均8次,而最多的甚至出现了近15次。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热潮过后,近些年助攻的次数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虽然仍未低破8次,但是场均12次以上的情况则再没有出现过。

上面仅仅是从NBA每年的助攻王角度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我们可以看到。

当下以助攻为业的组织后卫变得越来越少,大多数后卫都是以得分为主,助攻为辅,组织后卫与得分后卫的界限越来越不清晰,有些球队甚至出现了得分后卫出任球队组织后卫的情况。

结论

从以上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助攻这一项篮球技巧它的发展是呈现出倒“U”型的。在篮球运动发展初期助攻是不被人们所关注的。然而随着篮球的发展,助攻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重视,执着于助攻的球员也越来越多。由此组织后卫这一职业也变得越发的重要和不可或缺。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由于大家对得分的热爱和个人主义的发展,大家都认为只有得分才能将自己的价值充分显示出来,于是热衷于得分的人越来越多,也使得忠实于助攻的纯组织后卫越来越少,而以得分为主的后卫则增长迅速。

助攻位置的球员是全场的进攻发动机,也是全队的灵魂,现役球员中符合顶级后卫标准的屈指可数,不过,精彩的助攻仍然杰出不穷,甚至于近年来还出现了类似表演的创意性助攻。可惜,新生代球员花哨的迷惑着球迷的眼睛的同时,似乎应该在怎样系统组织上多花些功夫,而不是追求如何完成某一次完美助攻。

如果十二年前,你问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篮球!这是我最喜欢,也是我最擅长的一项运动,伴随了我长大,直到现在仍是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我不可以没有篮球,不可以离开篮球这项运动。

在我看来,喜欢运动的男孩子都会爱上篮球。一则运动的范围广,没有篮球架,可以练拍球;有篮球架,可以练投篮;两个人以上,可以分边对抗;人数更多,就可以来一场旗鼓相当的全场比赛。二则时间伸缩性长,不用说节假日,就是课间十分钟,在上下学路上,只要手中有一个篮球,都能玩得不亦乐乎。三则培养

竞争意识,篮球比赛的目的就是取胜,在尽力将球投入篮筐的同时,不顾一切阻止对方进球,必要时还会采取犯规手段。四则养成团队精神,只要分在一边,就是一个团队,任何人都要竭尽全力为团队的胜利贡献全部力量,不管这个团队是临时拼凑的,还是一个固定团体。这就是篮球的魅力。

我早已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篮球这项运动,但想来应该和橙子一样,还没上幼儿园,父母便拿一个皮球,教我拍打着玩了,这是男孩子最普通的玩具。尽管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篮球,但随着拍打次数的增加,自然而然会将目光投向那高高矗立的篮球架,幻想有一天能轻而易举将球投进篮筐。

回想起来,自己第一次真正打篮球是在小学体育课上。记得体育老师姓夏,是一位稍有些胖,浓眉大眼的女老师。那次她从学校器械室拖过来一大筐篮球,让我们两两一组,轮流拍打,互相传球。那是很普通的橡皮球,因为时间过长,有的球面纹路都磨平了,有的成了不规则的椭圆形,拍打上去滑溜溜的,甚至一接触地面,很快向不可知的方向弹开,很不好控制,但我们仍玩得兴致勃勃。此时,我才知道这叫篮球,平时玩的小皮球和篮球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

随后,夏老师教我们投篮,要领是瞄准篮筐,将球打中篮板上的小方框,这样球十有八九会掉进筐中。小学生个头矮、力气小,将球往上投已是不易,更何况要投那么高,因此大多数球还没到半道便纷纷掉落,无功而返了。但也有个别力气大的,能将球砸到篮板上,可这离投中篮筐还相差甚远。尽管如此,我总一次又一次尽力往上投,偶尔有一两次能碰到篮筐,立刻招来同学们的“啧啧”赞叹声,劲头更足了。

从此,我爱上了这项运动。母亲很支持我,一方面我从小体弱多病,母亲一直坚持陪我打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期望通过运动让我的身体强壮起来,现在我主动打球,她求之不得,马上带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个崭新的篮球;另一方面父母个头都不高,她一直希望我能打破宿命,也认为打篮球蹦蹦跳跳的,可以促进身体发育,帮助长高,尽管我的身高仍差强人意,但能有现在的海拔也实属不易,现在想来,和我以前爱打篮球是密不可分的。

从那以后,每天放学后,我都会泡在篮球场上,不是在练习拍球,就是认真瞄准篮筐,将球一次次往上抛。天道酬勤,我的球感越来越好,从一次连续拍几次,到十几次,到几十次,再到能一直持续不断的拍下去,并且开始练习在运动中拍球了。对球筐的距离感也拿捏得准确了,站在篮筐下,双手持球用力向上扔,十个里总能投进两三个,命中率大大提高了。再到体育课上,我总能一展身手,收获一片“啧啧”赞叹声,这也极大的激发了我的兴致。

然而,小学期间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让我至今仍耿耿于怀。六年级时,学校要组建一支篮球队参加株洲市的小学生篮球比赛,因没有固定人员,于是在高年级中开展海选,有兴趣的男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选拔项目很简单——运球三步上篮。我信心满满,在我看来,三步上篮很容易,平时自己就经常练习,简直是“坛子里捉乌龟——十拿九稳”。体育课分班海选,大家都跃跃欲试,毕竟能代表学校是一个极大的荣誉。轮到我时,在众目睽睽下,虽有些紧张,但我屏住呼吸,启

动、运球、上篮,一气呵成,唯一美中不足的,由于身体偏胖,速度不快。夏老师充分肯定了我的技术,但却告诉我“很遗憾,你落选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到忿忿不平。在我看来,选上的几个同学不过或是比我速度快一点,或是比我长得高一点,在技术方面我自认为还是有“压倒性优势”的。等稍大了,才知道打篮球拼的不光是技术,还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而后者相对来讲更重要些。

没选上校队,反而更激发了我的斗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表现来证明老师的选择是错误的,于是更努力练习。只要有时间,晚饭后我必定会一个人抱着篮球到学校(那时家离学校不足300米距离),这时是最惬意的,偌大的篮球场上空无一人,我可以任意的运球、投篮,不必排队、也不必争抢。

都说“名师出高徒”。而此时我不仅没有名师,甚至没有老师,打篮球全凭感觉和自己琢磨。运球永远是一只手,投篮永远是双手持球,从胸前向上推(女式投篮法),这让我的篮球水平遇到瓶颈,无论怎样勤加练习,运球突破能力,投篮命中率再难得到提高。我有些沮丧,感到自己已到达了天花板,再难有丝毫进步空间。

这时,我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篮球老师,可以说是他改变了我对篮球的认识。他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现在也许已不在人世了,但他却一直留在我记忆深处。他喜欢在校园里散步,想来应该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每次我打球,他都会静静的站在一旁,认真看会儿。一次,可能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将我叫住,告诉我,你这样投篮是不对的,应该一手托住球,另一手轻轻扶住球,靠手指手腕的力量拨动球,这样篮球的运行轨迹长、抛物线幅度高,而且在空中会旋转,自然容易入筐了。

我按照他的指导,尝试着改变投篮方式,刚开始时感觉很不习惯,篮球总沾不到筐。他鼓励我坚持,并详细告诉我该怎样运腕、怎样拨球、怎样发力,如此三番,我很快掌握了要领,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投篮的准确度瞬间提升了几个档次,感觉到达了人生的巅峰。

从此,我也开启了不一样的篮球生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