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四排赫哲族乡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乡之一,境内聚居着赫哲、汉、蒙、回、满、土家等六个民族的群众。近年来,双鸭山边防支队始终坚持把引领民族文化繁荣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对民族文化、历史民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促进了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与和谐发展。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大力保护赫哲文化遗产

支队主动融入地方政府“打民族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组织边防派出所民警随团参加饶河县民族文化传承学习班,积极配合四排乡政府开展赫哲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对原始档案整理、网络资源搜集和走访赫哲族老人等渠道,搜集多部记录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嫁令阔”的声像资料,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召集四排乡各族文艺精英组建“嫁令阔民间艺术团”,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付占祥担任艺术指导,聘请文化馆舞蹈教师定期授课,组织排练“嫁令阔”、“伊玛堪”、“萨满舞”等赫哲族传统民间艺术,加深了各族群众对赫哲文化的理解认同。在去年全国第九届乌日贡大会上,四排乡“嫁令阔民间艺术团”表演的萨满舞《降妖除魔》、《开江谣》和嫁令阔《呼那吉林格》分获特别奖、三等奖和最佳作曲奖。另外,支队还投入专项资金启动了乌日贡广场LED屏幕、汉赫双语路牌、渔船民俗彩绘等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成立了赫哲民俗工艺品制作公司,以公司化、规模化运行方式对赫哲族鱼皮画、桦树皮制作等民间传统技艺加以保护和传承。

展示赫哲民族文化魅力

支队主动聘请技术人员帮助四排乡政府建设了四排赫哲族乡旅游文化网站,将搜集整理的赫哲族艺术声像资料分类录入网站,通过直观方式向观众展示赫哲民族文化。同时,支队还联合乡政府组建了专题片摄制组,制作拍摄了赫哲佳肴美食、民间风采、赫哲人家等不同类型专题片30余部,充实旅游文化网站内容,让更多人走近赫哲族、了解赫哲族。与此同时,支队民警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付占祥学习“桦树皮制作技艺”,和赫哲族群众一起跳“萨满舞”、进行“杈草球”比赛,在日常走访中深入挖掘、反复提炼民族文化内涵,并进行推广传承。支队与四排乡拓展赫哲族渔猎文化、萨满文化、拓荒文化的深层内涵,依托四排乡旅游文化网站、全国网络媒体龙江行、中外旅行社联谊会等渠道,大力宣传赫哲神韵、乌苏里情怀等民族风情。经多方宣传协调,四排乡政府受邀参加了第九届中外旅行社联谊会,签署了《北戴河-东极旅游行业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将四排乡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纳入“中俄旅游大通道”,有效扩大了赫哲文化品牌知名度。

引领边疆民族团结进步

支队坚持将民族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先后联合举办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河灯文化节、文化交流文艺专场演出等文化娱乐活动30余场次,组织群众学跳赫哲族舞蹈、学习烹饪民族美食,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同时,支队将文化育民工程送到辖区群众身边,开展“红色电影走基层”活动,利用数字电影放映机为少数民族群众播放《乌鲁木齐的天空》、《红河谷》等民族团结影片,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思潮,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还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积极为群众致富出谋划策,扶持20户村民发展“农家乐”,推出集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赫哲家庭一日游项目”,依托“北戴河——东极”旅游合作路线和每年一届的赫哲族开江节、河灯节等活动,吸引力大量游客到四排乡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游,旅游旺季平均每日接待游客超过300人。另外,举办实用技能培训班、民族文化传承学习班,6名自主创业人员在县内开办特色渔村、

手工制品项目,其中农民代长林荣获“全市优秀创业小老板”称号。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 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万人,土家族有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法律文化体系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法律文化体系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我们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们当前的社会变迁与生活的现代法律文化。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法律文化;构建;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范畴,指的是人类在后天社会生活中创造并保存下来的所有内容的综合。文化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其内容外延来看,它具有创造性、保存性和传递性等特性。“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淀,是文化中保存和传递下来的那部分,是由历史凝聚而延传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多样的内容与极其宽广的外延,社会中的阶级、民族或群体的那些惯常的制度、思想、礼仪风俗、心态、工艺传统、行为习惯等都是其要素与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根据一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周易大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也是修养境界。(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2.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 在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而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1142SS07099)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 摘要 项目负责人:曹莉

曲阜师范大学 二○○八年十二月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 摘要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课题应用社会学、体育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民族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儒学对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形态、结构、价值系统、传承等方面的影响,论证了儒学在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及积极作用;并针对当前中国体育礼仪文化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了儒学中的积极因素,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教育、管理、传播的有效途径。探寻儒学中符合人类最普遍道德情感和深刻人文精神的礼学精蕴,抽象出儒家礼学中具有流传性、持久延续性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儒学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体系结构及发展模式。该研究成果为丰富中国体育礼仪文化价值体系,促进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教育、管理水平,形成具有儒学文化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丰富体育礼仪文化内容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本研究共分6个子课题,共计16万字,其主要内容为: 1 儒学与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研究 在体育历史的长河中,体育礼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礼仪属于道德的范畴,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古代《礼记·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力争辩讼,非礼不决”。道德为

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人要实行道德仁义四事,不用礼是不行的。儒学伦理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而体育礼仪作为礼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也和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育礼仪不仅以外在形式表现出了儒学的伦理内涵,同时也吸收了儒学礼仪的精华,内化为体育伦理道德。 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儒学与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相互关系,包括儒学视野下传统体育礼仪的内在价值与外在表现、儒学与传统体育礼仪的互动关系以及儒学传统礼仪研究的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儒家礼学下的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挖掘、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儒学是体育礼仪文化得以绵延不断的内在精神动力之一,即是贯穿于其中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紧密结合,应兼顾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变易,并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体育礼仪文化中的积极因素。(2)儒学能充实中国体育礼仪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内容,能丰富中国体育礼仪内容。(3)应从儒家“以人为本”、义利观、“德治”、“贵和尚中”等管理思想出发,加强对传统体育礼仪的操作规范。(4)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儒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和伦理融入到实际社会生活,使儒学更大众化、具体化。(5)传统体育礼仪发展到现在,其文化内涵逐步被人遗忘和淡化,出现了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内涵的缺失。 2、儒学与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系统研究 体育礼仪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如何与时俱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仪文化,并借鉴其他体育礼仪文化,建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本研究基于儒学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并借鉴其他体育礼仪文化,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社会学、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发展 摘要: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扬日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如何做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传承、和谐发展,众说不一。笔者认为民族文化的发展重在创新思维,提炼内涵,打造特色,提高自觉性,建构合理价值取向,在文明冲突中找准契合点。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冲突传承建构 文化,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基本概念,据统计至少有300多种不同定义。“企图或声称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是徒然的”1,基于对诸多文化概念的综合研究,笔者认为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生存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泰勒所说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和习惯等形式;民族文化就是各民族的生存系统。因此,现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保护和优化民族文化的生存系统问题。 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日渐消亡的现象随处可见,民族文化的总体发展状况令人堪忧,部分民族文化的生存情况步履维艰,如云南拉祜族的口传文学创世型传统诗歌《牡帕密帕》,满族同胞的满文,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豆浆染”工艺,贵州安顺“傩文化”,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可以大概归纳如下: 一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人类进步是在不断的社会变迁中得以实现的,而“社会变迁又主要是文化的变迁”2。人类自从动物界进化分离以来,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积累、传播和调适了大量文化,其中主要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集中地体现为风俗、习惯、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层面的积淀。社会发展速度越快,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化就越多,文化传播的速度也就越快,文化变迁的速度也就越快。这样,原先那些看似不合时宜、与生产力发展关系并不直接的传统就会逐步遭到摒弃直至消亡。久而久之,人类很多表征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就消逝了。 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全球化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无疑也加剧了人类文化冲突。当前,以西方思想为主导的全球化席卷全球,西方文化价值观成为了主流文化价值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处不充斥着西方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其结果是,为了附同西方价值观念,避免被现代社会经济、文化边缘化,很多民族的、宗教的、国家的、地域的特色文化(非主流文化)被啃食、吞没。 三是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淡化。“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观点,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3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民族对自身的

各国风俗习惯

各国风俗习惯、禁忌爱好 内容: 一、服务员熟悉中外宾客生活特点的意义: 熟悉中外宾客的生活特点是做好接待服务工作的前提之一,只有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特点,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厌弃什么、需要什么、禁忌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服务,才能在接待服务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国外在数字上有哪些忌讳? 在亚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把“4”同“死”联系起业,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南朝鲜、日本忌讳“4”这个数字。此外,新加坡还忌讳“7”这个数字,在非洲一些国家都不喜欢“7”,如加纳把“7”当成不祥之兆,贝宁认为“7”是巫术的表示,肯尼亚对只要有“7”结尾的任何数字都不喜欢,而西方人最不喜欢“13”,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幸的象征。 三、在欧美国家里,下列花卉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在欧美人的眼里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刺玟瑰—优美白百合花—纯洁红茶花—天生丽质蓝紫罗兰—诚实 杜鹃—节制鸡冠花—爱情大丽花—不诚实红郁金香—宣布爱情 黄郁金香—爱的绝望紫丁香—爱的初恋白丁香—念我水仙花—尊敬和自爱 四、向宾客送花要注意哪些礼节? 1.白色的花,在国外一般代表礼花,无论婚丧均可赠送,但对喜事要用红缎带,丧事要用白缎带(中国人习惯上喜事上绝不可用白花)。 2.花的枝数不宜为13枝,朵数也不宜为13朵。 3.紫色为丧礼的颜色,其他场合不能用紫色。 4.男子配带胸花以白色康乃馨为好。 5.妇女参加宴会时,昼间为一朵,晚间二朵为好。 6.遇婚丧事时,选配花的颜色(紫色除外)如下: 结婚:各色均可,最好为百年好,花盘、花束均可。 迎接:各色均可,最好是配带三花,赠送花束不可太大。 生日:各色均可,最好为万寿花、玟瑰花,花篮、花束或盆花。 生育:红色,最好为玟瑰。 二、外国人对颜色有哪些忌讳? 巴西人以棕黄色为凶丧之色;比利时人以蓝色为不祥的标志;日本人忌绿色,认为绿色象征不祥;埃及人忌黄色,以黄色为不幸丧葬之色;欧美许多国家把黑色作为丧葬之色;乌拉圭忌青色,认为青色意味着黑暗的前夕。 三、国外对商标图案有哪些忌讳? 意大利忌讳用菊花作商标;法国认为核桃花是不祥之物;英国忌讳用人像作商品的装饰;瑞士忌讳猫头鹰图案;捷克认为红三角是有毒的标志;伊斯兰教的国家忌讳用猪作商标图案;北非一些国家忌讳用狗作商标。 四、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忌讳是什么? 日本人比较注意穿着打扮,男的一般穿成套衣服,上身不宜只穿衬衣或短袖衫,穿长袖衣衫时不宜卷袖子,天气炎热时,主人没请客人宽衣,不能随便脱外衣,应先征得主人同意,在一般场合,穿背心或赤脚是失礼的,在生活上日本人喜欢晚睡早起,爱清洁,讲卫生,房间里不乱放东西,换洗衣服一般是外送洗涤,但内衣、衬裤、袜子和手帕一般为自己洗,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忌讳荷花图案,认为梅花是不祥之花,赠送礼品时,切勿赠送数字为9的礼物,否则会产生误会,用筷子很讲究,忌讳舔筷、移筷、担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读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作者:朱先刚专业:环境工程学号:099044174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重视,不同的经济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经济。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存的一个国家,其文化的深厚可想而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也使不容置疑的。五千年的历程,我们从先代那里继承并发展形成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地方是有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文化在我们的意识中也形成了一些对当代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的部分,同时这份文化由于根深蒂固性我们的思维很难转变过来。进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谁在谋杀中国经济》当中很深刻指出了我们的文化中的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部分。 在郎教授看来我们的文化的有三大劣根性—— ①浮躁②投机取巧的心态③思维方式的僵化 同时我们文化里大爱文化的“潜藏性”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发展。 从古到今,我们这个民族比较浮躁,喜欢投机取巧,人们不喜欢踏踏实实的去干一件事,我们很喜欢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战,且不说它

的真实性,虽然经过了文学家的渲染显得有些夸张,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浮躁心理,因为一个文学著作的灵感是来自于现实的世界,文学著作有时是表达了人们心中的某种向往,我们期待奇迹的发生,就如在冬天里在湖北这个基本不可能没有东风的地区期待东风一样。还有我们有很多的谚语,“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宰牛刀”等,从中我们都能看出我们的浮躁心理。同时这也反映出我们的不自信的一面,我们很少去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好一件事,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很强烈,产品的更新亦是很快,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去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我们不可以对顾客说“不”!然而这种不自信是来自于我么的浮躁,我们不喜欢做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我们有十拿九稳,但是我们更应该做到十拿十稳,也很需要做到这一点。如果做到这一点,企业在竞争中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也就会增大我们的竞争力。 对于浮躁,我们还表现在我们的和多人喜欢跟潮流走,我们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有“一窝蜂”现象,如果市场上出现一个新的产业,大家很容易跟风走。比如说在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时期,在岭南荔枝的产量比较少,但是市场的需求量确实很大,供不应求,当时就有人发现这一现象,就开始种植,最后成为闻名当地的“荔枝大王”。当“荔枝大王”成功后,当地的老百姓也向他学习,种植荔枝,在几年的时间里,当地荔枝种植面积增加了十几倍。最终导致“荔枝大王”也破产,老百姓也没赚到钱。还有在80年代各地竞相引进彩电、冰箱生产线,导致了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由此而引发的彩电大

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

一则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6年初冬。 民国33年(1944年),新疆独裁军阀盛世才背叛革命,反苏反共,彻底投靠了国民党蒋介石。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疯狂地逮捕、屠杀中共党员和民族进步人士。并在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强迫牧民捐献军马、收缴牧民保护牲畜的枪支。激起了哈萨克、维吾尔农牧民的不满,纷纷举行起义,爆发了“三区革命”,新疆局势一时大乱。 在一些地区,民族起义的领导权被反动的伯克、阿訇篡夺,使起义运动变质转向,演变为民族之间的残酷仇杀。 民国33年(1944年)冬,呼图壁南山的一股哈萨克土匪,窜到芳草湖北沙窝等地,屠杀无辜汉民200余人,劫走大批牲畜、财物。一时民族仇杀的阴云密布在北疆的呼图壁、昌吉、玛纳斯各地。 民国35年(1946年)11月,在芳草湖白蒿滩村(今芳二场七连)发生了一起汉民屠杀哈萨克牧民,张四爷拯救哈萨克一家的感人故事。 当时,在芳草湖白蒿滩村民张四爷(名张国泰)家附近住着一户哈萨克牧民,全家9口人,大儿子叫木沙。这户哈萨克牧民人很和善,在此居住多年,和张四爷家关系很亲密,大儿子木沙给张四爷家放羊。 这年11月的一个黄昏,天阴沉沉的,北风呼啸地吹着枯黄的野草,不时飘来片片雪花。忽然五、六名骑马持枪刀的汉民,气势汹汹地包围了这座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张四爷一家早就听说北疆各地在“洗哈萨克”(即屠杀哈族),但想到这户人家都是老人、妇女,不会遭受劫难。然而不幸的事终于来临了。

听说要屠杀木沙一家,张四爷颤颤巍巍地带着一家人赶到毡房前阻拦说情。红了眼的汉民暴徒此时六亲不认,张四爷担保说情无效。张四奶奶痛苦流涕百般说情遭到拒绝。在民族仇杀的岁月里,这些狂暴分子失去理智和人性,他们冲进毡房将手无寸铁的哈萨克老奶奶及2个女儿,一个巴郎拉出毡房。此时惨叫声撕心裂肺,暴徒们残忍地将毡房内的老人、孩子四人全部杀死,小巴郎9岁,最小的女儿才3岁,浑身是血的巴郎和2个女儿在血泊中挣扎,场景惨不忍睹。 张四爷一家看着木沙一家被屠杀,失声痛哭,仿佛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张四爷的长子张怀忠百般说情、担保才将刚生婴儿木沙的媳妇拯救下来,使产妇和婴儿免遭杀害。这时哈萨克老大爷带着12岁的巴郎,迎着凛冽的寒风赶着羊群欲回毡房。远远地听见毡房前哭声连天,他已70岁了,心里明白了一切。急忙将巴郎藏在草丛里,抚摸着巴郎的额头,泪水泉涌而出。他再三叮嘱:“藏在草丛里别动,夜黑后找张四爷去。”他毅然地赶着羊群回到毡房前。无人性的暴徒将老人连砍10余刀,将哈萨克老人的头颅砍下。 此时太阳已落山,西边血红的残阳尤如毡房前哈萨克女儿、老人的鲜血,一片殷红,随着夜幕的降临慢慢地消失。 夜深了,藏在草丛中的小巴郎悄悄地溜回到张四爷家。找见了放羊的哥哥,敲开张四爷的屋门,一起跪在张四爷的面前请求保护。在民族仇杀的岁月里,保护异族全家都要遭难。这时若把两个巴郎撵出去就是让他俩送死,考虑再三,决心冒死拯救他们。 为了不让外人发现,张四爷连夜将隐避的暖羊圈打扫干净,铺上毛毡,放上火盆,又给了两件皮大衣,每天派人送饭送茶。又将木沙媳妇和婴儿安顿在大儿媳屋里,和儿媳吃住在一起。为了照料好哈萨克产妇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 考察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把握该文化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概括文化结构和特征的是“文化模式”范畴,这一范畴受到了文化学者的普遍重视。从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来看,文化模式包括这样几点内容: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要素的结构方式;它是该民族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代表着该文化系统的基本取向;它按照内在原则对个体行为和不同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并以此来维系文化传统的稳定和生存。 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我把它的特色归结为五点。 一是开放包容。中国文化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中国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包容整合各种文化,而不是保守、封闭、落后、僵死的文化。正因为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性,它并不是以自己的文化去排斥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才有巨大的凝聚力、生命力。 二是多元一体。中国的语言是多样的,但是文字是统一的;中国虽然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但是国家是统一的。从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来说,我们虽然有一个主体文化,但是主体与客体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中国文化中有“主辅相成”、“多元一体”、“体用一源”等理念的指导,所以中国文化尽管是多元的,但是并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会发生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的情况,一种宗教文化消灭另一种宗教文化的现象。 三是独立自主。文化独立是民族独立的根本,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独立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过去殖民主义者到殖民地,必然会以同化或消灭殖民地本土文化方式,来实行殖民统治。现在我们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应该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自主性,我们可以和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但是不能鹦鹉学舌,我们不能以西方文化的真理为真理,以西方文化的模式为模式,以西方文化的规范为规范,而把我们五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文化模式、理念都抛掉。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魂和民族精神,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特点、本质,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知己才能更好的知彼。己都不知,如何知彼。毛泽东曾经批判过“言必称希腊”的错误思想,现在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建设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文化。 四是融合创新。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变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网络普及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情况之下,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全球意识。过去我们是地域性地思考问题,现在思考文化问题应该带有人类意识和全球观念。所以中国文化模式应该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因此,创新的人类语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如何化解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冲突和危机上,及由此冲突带来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信仰、价值危机。中国文化应该对这些问题做全球性的思考。只有创新,文化才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 五是和谐和合。在建设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各种文化是有冲突的,需要通过互相交流对话来加深了解,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其长处。“以他平他谓之和”,“和”也包括冲突矛盾,冲突可以互相成就,这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我们的文化与对方的文化是平等的,要承认他者的存在,尊重他文化,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主张国不分大小、贫富平等相处,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国际社会中“和而不同”地相处,主张通过对话、谈判方式化解争端。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和谐,达到和合。我们这种和谐和合的文化模式,一直在为中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

中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交流冲击对比相互发展和影响。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有的几个文明古国,而且中国文化一直未曾遭受过什么大的冲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然而,由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在不同时期发生过交流或者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二者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两种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必定会带来世界性质的革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 提起汉族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何谓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汉族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汉族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

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重

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重构 ——对洋节火爆,传统节日萧条的文化解读[摘要]全文以文化传播为主线,认为“洋节火爆,传统节日萧条”的实质是社会文化认同失 范、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紊乱;重点剖析了价值观体系紊乱的根源,即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与 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生活方式及文化环境之间的断层;文章指出了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重构的价 值,并认为重构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 关系。 [关键词]文化传播;文化价值观体系;断层;文明坐标;整合创新 从情人节到圣诞节等,洋节在我国年轻人群体中日益火爆,而中国传统节日似乎越来越受冷落。早在2006年12月2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就曾撰文指出“圣诞节似乎把中国淹没了”。洋节火爆,传统节日萧条,不能简单指斥为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下跪思想和媚外情感。传统岁时节日是特定民族植根现实生活的该民族社会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体系在民间的生动体现和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洋节火爆,传统节日萧条反映了我国社会文化认同失范,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紊乱的现实。 一、多重断层: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紊乱的根源 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是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基本精神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指某种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所表现的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整体的看法和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支配下的所属行为”[1]。作为自发的社会心理和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任何特定的文化价值观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植根于并决定于一定社会存在。但意识形态有其相对独立性,某种文化价值观有可能出现与社会存在不协调、不相适应的情况。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与现实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及现实文化环境之间出现断层,正是我国民族文化价值观系统紊乱的根源。 (一)文化与现实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中国迟至明清时代才在东南沿海稀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近代以来,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计划体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改革开放后,我国又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正在融入世界市场体系,迅速向现代经济形态过渡。尽管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人口占比仍然很大,但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的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几乎取代了以往的小农经济。 农耕经济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铸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包容性和凝重性。中国文化兼具开放和保守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多元区域文化,依托其国力和强大的向心化合力,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精神风貌。但是,“由于是典型的大陆民族,四周环境几乎同外界隔绝,而内部却有较大回旋余地,所以中华民族在文化心理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农民们“在滋生故土难离、…敬天法祖?、热爱田园的思想意识的同时,也孕育出诸如喜稳定、不喜变革的文化心理”[2]。中国曾长期是东亚大陆经济文化中心,正因为经济文化的早熟和领先,其保守文化心态也日益加剧,加之其重人伦轻自然、缺乏实证科学和民主取向的传统,到封建社会末期,相对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产业革命迅猛崛起的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迅速没落,丧失了适时发展的机遇。作为“文化中心”区,其文化因素往往太过同质化,没有很多外来文化冲击挑战,人们太过自适自信,缺乏向上和创造的冲动;“文化边缘地区”则相反,挑战冲击下的紧张压力往往促发创造的巨大能量。[3]“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在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考点概括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安徽吴云驾 [专题考点概括]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成就。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总的趋势是融合。以中国为例,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互动中就明显呈现出冲突和融合的特征。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阶段。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总之,在古代伴随着交通和交往的发展,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业革命后,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这时,中国已不再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开拓者,而是处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走上了国际舞台,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产生影响。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如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使它的社会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落后不可怕,只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崛起。另外如美国文化也是一个典型,它吸收了西欧文化和不同移民带来的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了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殖民扩张,各殖民地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碰撞、嫁接和融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即在注入新的活力的 同时,也使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坚守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 [专题考点分析] 本专题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因而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新材料中的新问题。 2007年高考可能的命题切入点有:(1)联系中Et关系、中印关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平崛起等社会热点,考查对中国对外交往优良传统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认识,以及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突显新课改理念。(2)当前世界文化“西风烈”,如何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试题设计可以围绕“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或“东方与西方的对话”等问题,考查不同时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异质文化的多重影响。(3)从古代交通和文科综合的角度人手(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以考查对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强大的国势的认识,彰显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我身边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我身边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指导老师:顾自明 姓名:赵文轩 学校:市十三小学 班级:六年级(2)班

我身边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担负着守卫边疆、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历史使命。因此新疆的十三个民族必须团结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的学校——石嘴山市第十三下去学,虽然没有多少少数民族,但我们仍然很欢迎少数民族的到来。 我们在学校里面总是热热闹闹的,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有好吃的同学们一起吃,有好玩的同学们一起玩,有困难的话,无论是回族是汉族,大家一起来帮忙。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相互离不开。这句话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让我一直铭记于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只有心相连、手相牵,才会融为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有些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的汉族同学也会向我们学习:比如冬不拉弹唱、维吾尔民族舞蹈,还有其他乐器和舞蹈。这些音乐和舞蹈都蕴含着我们浓郁的民族特色。互相学习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共同学习生活让同学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也不会忘记论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迪尔用40年的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也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不是一句口号。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任何违法犯罪活动。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引领着幸福,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一个生活常识。团结和未来的幸福相连,这个未来既是我们的未来有时我们后世的未来。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讲解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 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 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

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 这些年来,对压岁钱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其一,压岁钱数量不断攀升,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其二,孩子们常常不能把压岁钱用到正道上。其三,压岁钱有时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这些批评很对,但是,如果因此倡导移风易俗、取消压岁钱,却也未必是正确的选择。压岁钱是一种民俗,它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分析,一种习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压岁钱承担了什么社会功能?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压岁钱的民俗世代留传,不管是豪门大户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借此民俗长幼同乐,现在有什么理由让这种民俗消亡呢?每个民族都有如何对待传统民俗的问题。美国的历史只有几百年,所以他们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自己的历史传统,如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感恩节。日本人一年里要过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日本的大多数孩子都要行隆重的成年礼。这些节日、礼俗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可是在它们的发源地却早已不存在了。传统民俗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旦失去,就难于恢复。像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多半是外来的移民,所以当地的老风俗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在北京,过春节跟平时没有两样,腊八节、端午节、重阳节很少有人想得起来。可以说现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例子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例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1.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在意大利古典文学形式基础进行的改良,他 依旧是英格兰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高度的英格兰民族性。 2.中国人的外语越学越好,让更多老外了解中国,接受中华民族的 文化。 3.每年都有国际华语辩论赛,这不正是走出去引进来两方都精彩的 好证据嘛! 4.中国应该在此全球化时代担负起什么样的使命呢?在联合国第二 次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我们中国的回答是:"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背负着责任义务使命。 5.文化学大师季羡林:"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 6.亚当斯密:"闭关就是自杀"。 7.对于民族文化,中国的观点是非常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不 只是儒家传统,还有道教、佛教等其他传统。除此外还有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才是文化之福。 8.佛学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现今中国特色的佛学逐渐兼容各 家之长、完全的融入了中国文化,变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明外来文化融入本土也会有适应和改变。 9.汉服和紫袍是民族的,中山装、唐装改良式旗袍也是民族的!汉 赋、元曲是民族的,白话散文诗也是民族的!我们的确遗失了部分民族文化,创新吸收的更是民族文化,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发

展。这就是民族文化不断自我更新,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方式方法。 10.没有西服的流行,又怎会有孙文先生的中山装和APEC各国元 首身上的唐装。这其实就是本土设计师在外来文化冲击时对民族文化进行的成功改良啊。 11.唐诗的平仄规则其实借鉴了梵文。 12.从历史上说当华夏文化突破黄河流域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也同样 包容和吸收了很多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对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南方的苗文化,西部的羌文化,以及其他各种非黄河流域的文化都属于外来文化,我们的祖先在远古就是开明的,先进的,他们注重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其他地域人群的经验和方法,将各种经验和方法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 13.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 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如果如您所说文化交流是以入侵为主要、殖民化为目的,我们在国际建立孔子学院也是对外的文化入侵咯? 14. 15. 要的节日之一,各大博物馆竞相筹办中国主题的特展,孔子学院和汉语教育吸引了大量学生,中国电影频频亮相伦敦电影节,。 比如中国舞台剧《功夫传奇》在伦敦大剧院19天演出27场,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