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应力混凝土理论

预应力混凝土理论

预应力混凝土理论
预应力混凝土理论

1

第9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9.1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9.1.1 预应力混凝土的原理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极限拉应变很小,其抗拉强度约 为抗压强度的17181~,极限拉应变(约为0.1×10-3~0.15×10-3)也仅为极限压应变的301201~。因此,在使用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大偏心受压构件及受拉构件的受拉区混凝土开裂较早,这时受拉钢筋的压力s σ只有20~30N/mm 2。混凝土开裂后,显著地降低了构件的刚度,导致构件变形过大。当钢筋应力达到200MP a 时,裂缝宽度已有较大的开展,可达0.2mm 以上。裂缝的开展,将导致钢筋的锈蚀,使处于高湿度或侵蚀性环境中构件的耐久性降低。对要求有较高密度性和耐久性的结构物,如水池、油罐、原子能反应堆,受到侵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厂房、水利、海洋港口工程结构物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不可能或很不经济。为了使构件满足变形和裂缝控制的要求,则需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和用钢量,这将导致截面尺寸和自重过大,使钢筋混凝土构件用于大跨或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如大跨屋盖、重吨位吊车梁、铁路桥梁等成为很不经济、很不合理、甚至是不可能的。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高强钢筋是减轻结构自重,节省钢材和降低造价的重要措施。而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很难合理利用高强度材料,如第八章所述,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提高构件的抗裂性、刚度和减小裂缝宽度的作用很小。采用高强度钢筋,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其应力可提高很多,可达500N/mm 2~1000N/mm 2,但裂缝宽度和挠度将远远超过了允许的限值。因而,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采用高强钢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高强钢筋及高强混凝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障碍是:拉区混凝土的过早开裂,使混凝土固有的抗压强度高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日常生活中可见到,在木桶或木盆干燥时用几道铁箍箍紧,使桶壁中产生环向预压应力。盛水后,木材膨胀在桶壁内产生环向拉应力,只要木板之间的预压应力大于水压产生的环向拉应力,木桶和木盆就不会漏水。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防止混凝土出裂的一种设想是利用某些手段,在结构构件受外荷载作用前,预先对由外荷载引起的混凝土受拉区施加预压应力,用以减小或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的拉应力,从而,使结构构件的拉应力不大,甚至处于受压状态。也就是借助于混凝土较高的抗压能力来弥补其抗拉能力的不足,采用预先加压的手段来间接地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本质上改变混凝土易裂的特性。这种在构件受荷载以前预先对混凝土受拉区施加压应力的结构称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最早是在1928年由著名的法国工程师弗来西奈(E ·Freyssinet )研究成功

2

的。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房屋建筑、桥梁、水利、海洋、能源、电力及通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节约了大量的材料与投资,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可以说,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先进的结构形式,其应用的范围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现以图9-1所示预应力简支梁为例,说明预应力混凝土的一些重要特性及基本原理。 图9-1(a )所示的无配筋素混凝土梁,当均布荷载q (包括梁自重)作用时,跨中截 面梁的下边缘将产生拉应力ct σ,梁上边缘产生压应力c σ,假如混凝土的应力处于弹性范围以内,则跨中混凝土正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直线分布。图9-1(b )为另外一条梁,其截面尺寸,跨度等同前一根梁。在外荷截作用之前,预先在梁的受拉区施加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的偏心预加力,从而使梁跨中截面的下边缘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pc σ,梁上边缘产生预拉

应力pt σ。这样,在预加力N 和外荷载q 的共同作用下,梁的下边缘拉应力将减至ct pc σσ?,

梁上边缘应力一般为压应力,但也可能为拉应力(图9-1(c ) )。只要t ct pc f

因此,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是:预先对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受拉区施加压应力,使之处于一种人为的应力状态。这种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可能部分抵消或全部抵消 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力ct σ,从而使结构或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不致于开裂,或推迟开裂,或减小裂缝开展的宽度,提高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有效利用了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这一特点来间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多数情况下,预加应力是由张拉后的预应力钢筋提供的,从而使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可利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取得了节约钢材,减轻构件自重的效果,克服了普通钢筋混凝土的主要缺点。为高强材料的应用开避了新的途径。

9.4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计算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由于其抗裂性好,刚度大,常用于建筑工程中以承受抽向拉力。如桁架的下弦及受拉腹杆,拱的柱杆,预应力圆形水管,圆形贮液池的池壁等。预应力混凝土的轴心受拉直杆式构件的截面多为矩形,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在截面上对称布置。

9.4.1 轴心受拉构件各阶段的应力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从张拉钢筋开始直到受荷构件破坏为止,截面上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状态及构件工作特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施工阶段(包括张拉制造、运输、安装等几个阶段)和使用阶段(自承受使用荷载直至构件发生破坏)。每个阶段包括若干个特征受力

3

过程,每个阶段中钢筋和混凝土应力的变化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时,除应进行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抗裂度或裂缝宽度计算外,还要对各个特征受力过程的承载力和抗裂度进行验算。所以应对预应力轴心受拉构件进行各阶段的截面应力分析。设:A p 为预应力筋截面面积,A s 为非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A n 为混凝土的净截面面积(即扣除A p 、A s 和孔道面积后的截面面积)。

1、先张法轴心受拉构件各阶段的应力分析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从张拉钢筋开始直到构件破坏,可分为以下7个应力阶段(表9-8)

⑴施工阶段

①、张拉预应力钢筋——在台座上张拉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为A p )

,至张拉控制应力 con σ,这时预应力筋的总预拉力p con con A N σ=(表9-8a )。(N con 即为千斤顶所示数值),这 时预应力筋的总预拉力p con A σ由台座承受。如果构件中布置有非预应力钢筋A s ,则在此阶 段它不负担任何应力。(0=s σ)

②、完成第一批应力损失(混凝土受到预压应力之前)——此阶段从张拉完毕,锚固预应力筋在台座上,浇筑混凝土,蒸汽养护开始,直到放松预应力筋挤压混凝土以前。由锚具 变形、温差和部分钢筋松驰而产生了第一批预应力损失43150l l l lI .σσσσ++=(0.5系数试 具体情况而定)。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由con σ降至lI con pe σσσ?=。但是由于尚未放松预应 力筋,混凝土尚未受力,故0=pc σ(表9-8b )。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各阶段的应力分析

表9-8 受力阶段 简 图 钢筋应力pe σ 混凝土应力pc σ 非预应力钢筋s σ 平 衡 关 系 a.在台座上穿钢筋 0 - - b.张拉预应力钢筋

con σ - - 施

段 c.完成第一批

损失 lI con σσ? 0 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如下一系列主要优点。

(1)改善和提高了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性能。由于预应力的作用,克服了混凝土抗拉强度低的弱点,可以根据构件的受力特点和使用条件,控制裂缝的出现及裂缝开展的宽度。从而也提高了构件的刚度,能达到减少受力构件承受荷载后弯曲的程度。

4

(2)节约钢材、混凝土、减轻结构自重。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当采用高强度材料后,如果要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构件或结构的裂缝和变形会很大而难以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却必须采用高强度材料,因为只有利用高强度的钢筋,才能建立起有效预压应力,只有使用高强度的混凝土才能承受由预加力和荷载在构件内产生的较高的压应力,且使用高强度材料后可减少构件的截面尺寸,节约钢材和混凝土,降低结构自重。

(3)提高结构或构件的耐久性、耐疲劳性和抗震能力。预加应力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开裂或裂缝开展的宽度,有利于结构承受动荷载,也避免和减少有害介质对钢筋的侵蚀,延长结构或构件的使用期限。另一方面,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耐久性也高。且由于预应力结构自重减轻,它受到的地震荷载就小,使其抗震能力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高。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如上所述一系列的优点,因而对下列的结构物,宜优先采用预应力结构。

(1)要求裂缝控制等级较高的结构。某些结构物——如水池、油罐、原子能反应堆,受到侵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厂房、水利、海洋、港口工程结构物等。

(2)在工程结构中,为了建造大跨度或承受重型荷载的构件。如大跨度桥梁中的梁式构件,吊车梁,楼盖与屋盖结构等。

(3)对构件的刚度和变形控制要求较多的结构构件。如工业厂房的吊车梁等,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提高抗裂度或减小裂缝宽度,同时,由于预加压力的偏心作用使构件产生反拱,可抵消或减小由使用荷载所产生的变形。但预应力混凝土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生产工艺较复杂、对施工队伍要求高、需要有张拉机具、灌浆设备和锚固装置等专用设备等。

2)。

(1)

作用下,

5

6

①),即0≤?pcII c σσ。c σ为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混凝土正应力,pcII σ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混凝土的有效预压应力。

(2)使用荷载作用下,截面上混凝土拉应力等于f tk 裂缝即将出现的构件,f tk 为混凝土标准抗拉强度。(图9—2中的②)

(3)有限预应力混凝土。介于(1)和(2)之间的,在使用荷载作用下,载面受拉边 缘允许产生拉应力,但拉应力不得超过f tk ,即tk pcII c f ≤?σσ。不同程度上保证了混凝土不开裂,大体相当于《规范》中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疑的二级构件。(图9—2中的③)

(4)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介于②和⑤之间的,即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允许出现裂缝,但 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允许值,即tk pcII c f ≤?σσ。它相当于《规范》中允许出现裂缝的三级构件。

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大多设计成全预应力混凝土或有限预应力混凝土。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具有抗裂性好、刚度大、抗疲劳性能好等优点。但也有以下缺点:(1)要求对构件

施加的预应力较大,徐变损失大;(2)所需设备的费用较高;

(3)对梁这类构件,由于在拉区施加预压力,一旦可变荷载不存在时,可能产生过大的反拱,导致地面,隔墙开裂,桥面不平等问题;(4)构件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接近,构件延性较差,对结构抗震不利。实践表明,要求一般混凝土构件不出裂实属太过严了。事实上所谓完全不出现拉应力的全预应力结构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采用三向预应力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拉应力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一般在梁中都存在着弯剪组合所产生的主拉应力,且其值往往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适当降低预压力,设计成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既克服了全预应力混凝土的缺点,又用预应力改善了钢筋混凝土的受力性能,使开裂推迟,刚度增加,并减轻自重,降低造价。虽然可能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产生一些细小裂缝,但在荷载长期效应组合下裂缝还会闭合。现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逐渐为国内外所重视,它可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成为目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发展趋势。

9.1.2 张拉预应力筋的方法

目前,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一般是通过张拉钢筋(称为预应力筋Ap )利用钢筋的回弹来挤压混凝土,使混凝土受到预压应力。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根据张拉钢筋与混凝土浇筑的先后关系,张拉预应力筋的方法可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大类。

1、先张法

7

座(或钢模)上(图9预应力钢筋等)3c )

低于设计强度的75%预应力钢筋在回缩时挤压混凝土,使混凝土

获得预压力(图9—3d )。所以先张法预应力混

凝土构件中,预压应力是通过钢筋与混凝土

之间的粘结力来传递的。 制作先张法预应力构件一般都需要台座、千斤顶(或张拉车)、传力架和锚具等设备。台座承受张拉力的反力,形式有多种,长度往往很长,设计时应保证它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张拉钢筋时产生的巨大荷载,且无滑移,不倾覆。当构件尺寸不大时,可不用台座,而在钢模上直接进行张拉。千斤顶和传力架随构件的形式和尺寸、张拉力大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先张法中在张拉端夹住钢筋进行张拉的夹具以及在两端临时

固定钢筋用的工具或锚具,可以重复使用。

先张法适用于在预制构件厂批量生产的,可以用运输车装运的中小型构件,它多数是直线配筋,也可进行曲线配筋。先张法施工工艺简单,质量易保证,可以大批量生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重复利用模板,迅速施加预应力,节省大量价格昂贵的锚具及金属附件,是一种非常经济的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2、后张法

先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结硬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再在构件上张拉钢筋的方法。其主要工序是:

①、先浇筑混凝土,并在构件中配置预应力钢筋的部位上预留孔道(图9—4a );孔道可采用预埋铁皮管、钢管抽芯成型或用充气橡皮管抽芯成型。

(a )钢筋就位;(b )张拉钢筋;(c )临时固定钢筋,浇灌混凝土并养护;(d )放松钢筋,钢筋回缩,混凝土受预压

8

于设计强度的75%),

力筋。

计规定值后,使构件保持预压状态(图9—4c )

。 ④、最后,在预留孔道内压力灌注水

泥浆,使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产生粘结

力,保护预应力钢筋不被锈蚀,使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结为整体(图9—4d )。也可不灌浆,完全靠锚具施加预应力,形成无粘结的预应力结构。

后张法构件是靠设置在钢筋两端的锚固装置来传递和保持预加应力的。用后张法生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主要需要永久性安装在构件上的工作锚具,千斤顶、制孔器、压浆机等设备,锚具不能重复使用,成本高,但不需要台座,施工工艺较复杂。后张法更适用于在现场成型的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现场分阶段张拉的大型构件以至整个结构。后张法的预应力筋可按照设计需要做成曲线或折线形状以适应荷载的分布状况,使支座处部分预应力筋可以承受部分剪力。

先张法与后张法虽然以张拉钢筋在浇筑混凝土的前后来区分,但其本质差别却在于对混凝土构件施加预压力的途径。先张法通过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施加预应力;而后张法则通过钢筋两端的锚具施加预应力。在后张法中张拉钢筋可用千斤顶,也可用电热张拉法。 3、电热张拉法

电热张拉法是利用钢材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时在钢筋两端接上电线,在低电压下通入强大的电流,由于钢筋电阻较大,短时间内使钢筋发热引起膨胀伸长,当延长达到预定长度时,拧紧钢筋端部的螺帽或插入垫板,将钢筋锚固在混凝土构件上,然后切断电源,随着温度的下降,钢筋逐渐冷却回缩。由于钢筋的两端已经锚固,钢筋不能自由冷(a )制作构件,预留孔道,穿入预应力钢筋;(b )安装千斤顶;(c )张拉钢筋;(d )锚住钢筋,拆除千斤顶、孔 道压力灌浆

缩,故这种冷缩在钢筋中产生了拉应力;钢筋的冷缩力压紧构件的两端,使构件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从而达到了预应力的目的。

电热张拉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无摩擦损失,便于曲线张拉和高空作业等优点;但也有耗电量较大;用伸长值控制应力不易准确;成批生产尚需校核张拉力等缺点。对圆形预应力混疑土结构(如水池、油罐等)和无粘结波形配筋的升板结构,尢宜采用电热张拉法。

9.1.4 预应力混凝土材料

1、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所用的混凝土,需满足下列要求:

①、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采用高强度混凝土配合采用高强度钢筋,即所用预应力筋的强度越高,混凝土等级相应要求越高,从而由预应力筋获得的预压应力值越大,更有效地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轻构件自重,使建造跨度较大的结构在技术、经济上成为可能。高强度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较高,混凝土的徐变较小;高强度混凝土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可减少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筋的锚固长度,高强度混凝土也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使高强度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抗裂强度;同时后张法构件,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可承受构件端部强大的预压力。

②、收缩、徐变小。因而可减少由于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③、快硬、早强。混凝土能较快地获得强度,尽早地施加预应力,以提高台座、模具、夹具、张拉设备的周转率,加快施工进度,降低间接管理费用。

近年来,用普通水泥砂石原材料和常规工艺配制的和易性较好,强度在C50~C100之间的高强度混凝土在许多国家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国家在建筑工程中使用了C100以上的混凝土。而我国C50~C60级高强混凝土已被用于多、高层建筑,桥梁与公路工程中,现正在修订的《混凝土设计规范》已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拓宽到C80。

选择预应力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综合考虑施加预应力的制作方法、构件跨度的大小,使用条件以及预应力筋类型等因素。从施加预应力的方法看,先张法构件中的混凝土等级一般比后张法构件高(因为先张法构件预应力损失值比后张法构件大;并且,为了使施加预压力的龄期早,以致台座、模具、夹具的周转率高)。从构件的跨度看,大跨度构件比小跨度构件选用的混凝土强度高(因为大跨度构件的自重是主要荷载)。从使用条件看,受到动力荷载的构件应比受静力荷载的构件选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因为前者的粘结力易遭破坏,如吊

9

车梁)。《规范》规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当采用碳素钢丝、刻痕钢丝、钢铰线、热处理钢筋作为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40。

2、钢筋

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使混凝土建立预压应力是通过张拉预应力筋来实现的。预应力筋在构件中,从制造开始,直到破坏,始终处于高应力状态。因此,对使用的预应力筋有较高的要求。它们归纳有五个方面:

①、强度高。混凝土预压应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应力钢筋张拉应力的大小。若使混凝土中建立起较高的预压应力,预应力筋必须在混凝土发生弹性回缩、收缩、徐度以及预应力筋本身的应力松驰发生后仍存在较高的应力,需要采用较高的张拉应力,这就要求预应力筋要有较高的抗拉强度。

②、具有一定的塑性。为了避免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发生脆性破坏,要求预应力钢筋在拉断时,具有一定的伸长率。当构件处于低温或受到冲击荷载时,更应注意对钢筋塑性和抗冲击性的要求。一般对冷拉热轧钢筋要求极限抻长率≥6%(RRB400)、≥8%(HRB400)和≥10%(HRB335);对碳素钢丝和钢绞线则≥4%。

③、良好的加工性能。要求有良好的可焊性,同时要求钢筋“镦粗”后并不影响原来的物理力学性能等。

④、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强度。这一点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尤为重要,因为在传递长度内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是先张法构件建立预应力的保证。

⑤、钢筋的应力松弛要低。

预应力钢材的发展趋势是高强度、粗直径、低松驰和耐腐蚀。目前预应力钢材产品的主要种类有高强度钢丝(碳素钢丝、刻痕钢丝)、钢铰线和热处理钢筋,冷拉HRB335、HRB400、RRB400钢筋。中小型预应力构件的予应力钢筋可采用甲级冷拨低碳钢和冷轧带肋钢筋。

(1)高强钢丝(碳素钢丝、刻痕钢丝)——用高碳钢热轧制成盘圆条后再经过多次冷拨制成的。高碳钢丝的直径有3.0mm、4.0mm、5.0mm、6.0mm及7.0mm等五种。直径越小,强度愈高,其抗拉强度设计值可达1000~1100N/mm2,而极限伸长率仅为2~6%。适用于大跨度构件,如桥梁用预应力大梁等。

(2)钢绞线——一般由七股Φ3、Φ4或Φ5的高强钢丝用铰盘拧成螺旋状,再经低温回火制成,公称直径分别为9.0 mm、12.0 mm和15.0mm三种。抗拉强度设计值分别为1130N/mm2、1070 N/mm2和1000 N/mm2,伸长率一般不小于4%。钢绞线具有易盘弯运输、与混凝土粘结强度高,简化成束工序等优点。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采用较多。高强度、低松驰钢

10

绞线在国内外的应用日趋广泛。

(3)热处理钢筋——对某些热轧Ⅳ钢筋(如40Si2Mn、48 Si2Mn、45 Si2Cr等)经调质处理而形成的高强度无明显流幅的硬钢。利用热轧钢筋的余热进行淬火,然后再中温回火等热处理后形成的。具有强度高(抗拉强度设计值可达1000N/mm2)、松驰小等特点。它以盘圆形式供应,可省掉冷拉、对焊和整直等工序,大大方便施工。与相同强度的高强冷拨钢丝相比,这种钢材的生产效率高,价格低。

(4)

—采用

热轧

HRB400、RRB400

塑性却有所降低。

20 MnSiNb、

于其含硅量较高,焊拉质量不宜保证,易在焊接区域发生断裂现象,仅在不用焊接的情况下,才能用于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针对粗直径钢筋的对焊问题,近年来用热轧方法生产出一种在钢筋表面不带纵向肋的螺旋钢筋,可以用螺丝套筒(连接器)把钢筋接长(图9—5),

这样可在任意部位接长钢筋,对施工极为有利。另外,由于避免了焊接,可以提高钢材的含碳量,减少合金元素,因此,很适合于做成粗直径的高强度钢筋。近年来我国冶金部为了克服原Ⅲ级钢质量不够稳定、焊接性能不好的缺点,试制成400MPa级新HRB400级钢,冷拉后用作预应力钢筋f ptk=530N/mm2并具有较好的延性及焊接性能。

(5)冷拨低碳钢丝——一般由直径为6mm盘圆的Ⅰ级钢筋经多次冷拨加工而成。常用的钢丝直径为5mm、4mm和3mm。钢筋经多次冷拨后,它的物理力学性能发生较大变化,无明显的流幅,强度明显提高,塑性明显降低。由于Ⅰ级钢筋各地钢厂均能生产,且冷拨工艺简单,故被广泛用于中小型构件中。冷拨低碳钢丝分甲、乙两级,预应力筋应采用甲级冷拨低碳钢丝,非预应力筋宜采用乙级冷拨低碳钢丝。光圆冷拨钢丝由于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

11

能较差,故不宜用于承受动荷载作用的构件。

钢筋、钢丝和钢绞线各有特点。高强钢丝的强度最高,钢绞线的强度接近于钢丝,但价格最贵。钢筋的强度越低,其在构件中的用量相应有所增加,但价格最低。钢筋和钢绞线的直径大,使用根数相对较少,便于施工,钢绞线的锚具最贵。由于钢筋束或钢绞线的长度越增加,锚具价格在整个构件造价中所占比较越小,因此,在选择钢材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选用。

钢筋和钢丝的强度设计值、强度标准值和弹性模量见附表6、7、8、9、10。

9.1.5 锚具、夹具与预应力设备概述

1、夹具和锚具

⑴基本要求和分类

①、基本要求

夹具和锚具是在制作预应力构件时用于锚固预应力钢筋的工具。它是制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必不可少的部件。通常锚固在构件端部,与构件联成一体共同受力,不再取下的称为锚具。锚具多用在后张法生产的构件中。锚具用代号“M”表示。在张拉钢筋和混凝土成型过程中夹持和临时固定预应力筋,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取下并再重复使用的称为夹具。夹具多用在先张法生产的构件中(有时二者可互相换用)。锚具、夹具是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主要是靠钢筋端部的锚具来传递的。故在设计、制造和选用锚具、夹具时必须满足以下各项要求:

I 锚固受力安全可靠,共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II 应使预应力钢筋在锚具内尽可能不产生滑移,以减少预应力损失;

III 构造简单,便于机械加工制作;

IV 使用方便,节约钢材,造价低廉。

②、分类

现在国内外的锚具、夹具种类繁多,有许多用于单根或多根钢丝、钢绞线及钢筋的锚固系统可供选用。按锚具的受力原理可划分成:

I 依靠摩擦力锚固的锚具。如锥形锚、波型夹具、JM—12锚具、XM型锚具及QM锚具体系等,是借张拉钢筋回缩带动锚楔(或夹片)将钢筋夹紧而锚固的。

II 依靠承压锚固的锚具。如镦头锚具及夹具、钢筋螺纹锚具,是利用钢丝(或钢筋)的镦粗头或螺纹承压进行锚固的。

III 依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进行锚固的。

12

按预应力筋的锚固方式不同,可分为夹片式(多孔夹片锚具、JM锚具)、支承式(镦头锚具、螺丝端杆锚具等)、锥塞式(钢质锥形锚具、槽销锚具等)和握裹式(压花锚具、挤压锚具)等四种。夹片式和锥塞式锚具的主要优点是预应力束下料方便、长度尺寸要求不严;缺点是在锚固过程中,预应力钢材滑动回缩量较大,约3~6mm,产生应力损失值较大。支承式锚具的主要优点是在锚固过程中钢材拉伸变形的回缩量小,约1mm;主要缺点是预应力束要有准确的下料长度,对下料尺寸要严格控制。因此前者用于10m~50m的长束,后者用于6m~12m的短束。握裹式只用于张拉的固定埋入端。

锚具的选用可根据预应力筋品种和锚固部位的不同,参考表9—1选定。

锚具选用表9—1

在单根预应力筋的两端各焊以一短段螺丝端杆(也可用套筒式连接器连接),套以螺帽和垫板,即形成一种简单的锚具。螺丝端杆用冷拉式热处理钢筋制成,螺母及垫板均用3号钢制作,不作热处理。端杆与预应力筋的焊接宜在预应力钢筋冷拉前进行。张拉时,将千斤顶拉杆(端部带有内螺纹)拧紧在螺丝端杆的螺纹上进行张拉。张拉完毕后,旋紧螺帽,钢筋被锚住。预拉力通过螺纹端杆螺纹斜面上的承压力传到螺帽,再经过垫板将预压力传给预留孔道口四周的混凝土上。这种锚具的优点是构造简单、滑移小,便于再次张拉,但需特别注②、夹片式锚具——JM 12JM 型锚具及XM 型锚具,9—7所示。

JM -12为d =12mm 置的钢筋

束或者锚固5根~6根由>Φ4这种锚具由锚环和3~6个夹片组成,夹片的块数与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的根数相同,夹片呈楔形,其截面为扇形。每一块夹片有二个圆弧形槽,槽内有齿纹,用以锚住预应力钢筋。锚环如图9—7所示可嵌入混凝土构件中,也可凸出在构件外。锚具靠摩擦力锚固预应力筋,依靠摩擦力将预拉力传给夹片。再通过夹片的楔入作用将承压力传给锚环,锚环挤压混凝土(或通过垫板)通过承压力将张拉力传给混凝土构件。

力钢筋挤紧,牢牢锚住。锚环和夹片均用铸钢制成,加工的精度要求较高。这种锚具的缺点是钢筋回缩值较大。实测表明当预应力筋为钢筋时可达3mm,钢绞线可达5mm。

JM锚具是我国60年代研制的钢绞线夹片锚具。随着钢绞线的大量使用和钢绞线强度的大幅度提高,仅JM锚具已难以满足要求。80年代除进一步改进了JM锚具外,特别着重进行钢绞线群锚体系的研究和试制工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先后研制出了XM锚具和QM锚具(图9—8)

系列;QM锚具与JM—12锚具不同的是每根钢绞线分别由一组夹片夹紧,各自独立地放在锚板的锚形孔内,互不影响,锚固性能较好,且加工方便。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研制出了YM 锚具系列;柳州市建筑机械厂与同济大学合作,在QM锚具系列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OVM锚具系列等。这些锚具体系的锚具性能均达到国际预应力混凝土联合会(FIP)的标准,并已广泛地应用于房屋、建筑、水利、桥梁等各种土建结构工程中。

这种锚具用于锚固多根直径为5mm、7mm、8mm、12mm的平行钢丝束或者锚固多根直径为12mm(7Φ4)、15mm(7Φ5)的平行钢绞线束的。

锚具由锚环(锚圈)及带齿的圆锥体锚塞组成(图a),锚环和锚塞均由45号钢制成。锚塞中间有小孔作锚固后灌浆之后。对12Φj7以下的预应力钢丝束也可以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制成的锚环和锚塞(图b),锚环的外圈和内圈均用螺旋筋加固。锚环在构件混凝土浇灌前预先埋置在构件端部。

15

预应力钢筋通过摩擦力将预拉力传到锚环,锚环通过预压力和粘结力将预拉力传到混凝

土构件上。

这种锚具可用于张拉锚,

具的优点是效率高,

④、镦头锚具:构造如图9-

头夹具。

为10mm-18mm

18根以下直径为5mm

这种锚具由被镦粗的钢丝头、锚环、外螺帽、内螺帽和垫板组成,锚环上的孔洞数和间距均由被锚固的预应力钢筋(钢丝)的根数和排列方式而定。操作时,将钢筋(钢丝)穿过锚环孔眼,用镦头设备(即液压钢丝镦头器)把高强钢丝(钢筋)的端头挤压镦粗为鼓形,与锚环固定,然后将预应力钢筋束连同锚环一起穿过构件的预留孔道,待钢筋伸出孔道口,套上螺帽进行张拉,边张拉边旋紧内螺帽。

预拉力依靠镦头的承压力传到锚环,再依靠螺纹斜面上的承压力传到螺帽,再经过垫板传到混凝土构件。

镦头锚具锚固性能可靠,锚固力大,张拉操作方便,可以按需要设置两端张拉,也可以设置一端张拉,另一端为固定式,但要求钢筋或钢丝束的长度有较高的精度,故下料长度要求较严。

2、预应力设备

预应力混凝土生产中所使用的机具设备种类较多,主要可分为张拉设备、预应力筋(丝)镦粗设备、刻痕及压波设备、对焊设备、灌浆设备及测力设备等。现将千斤顶、制孔器、压浆机等设备简要介绍如下。

①、千斤顶

张拉机具是制作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时,对预应力筋施加张拉力的专用设备。常用的有各种液压拉伸机(由千斤顶、油泵、连接油管三部分组成)及电动或手动张拉机等。液压千斤顶按其作用可分为单作用、双作用和三作用三种形式,按其构造特点则可分为台座式、拉杆

16

式、穿心式和锥锚式等四种形式。按后者构造特点分类,有利于产品系列化和选择应用,并配合锚夹具组成相应的张拉体系。各种锚具都有各自适用的张拉千斤顶,应用时可根据锚具型号,选择与锚具配套的千斤顶设备。

②、制孔器

预制后张法构件时,需预先留好待混凝土结硬后筋束穿入的孔道,构件预留孔道所用的制孔器主要有两种:抽拨橡胶管与螺旋金属波纹管。

(1)抽拨橡胶管。在钢丝网胶管内预先穿入芯棒,再将胶管连同芯棒一起放入模板内,待浇筑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抽去芯棒,再拨出胶管,则形成预留孔道。

(2)螺旋金属波纹管。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将波纹管按筋束设备位置,绑扎于与管筋焊连的钢筋托架上,再浇筑混凝土,结硬后即可形成穿束用的孔道。使用波纹管制孔的穿束方法,有先穿法与后穿法两种。

③、灌孔水泥浆及压浆机

(1)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为了保证预应力钢筋与构件混凝土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一般在钢筋张拉完毕之后,即需向预留孔道内压注水泥浆。

(2)压浆机是孔道灌浆的主要设备。它主要由灰浆搅拌桶、贮浆桶和压浆送灰浆的灰浆泵以及供水系统组成。压浆机的最大工作压力可达到1.5MPa,可压送的最大水平距离为150m,最大竖直高度为40m。

如图9-11

图9-11 先张法自锚区应力应变分布图

要由此形成的相应摩擦力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产

17

18

生粘结应力,这粘结力将阻止钢筋的回缩(图9-11a )。若试取离构件端部长度为X 的预应

力筋作为脱离体进行分析(图9-11b )

,随距端部截面距离X 的增大,由于粘结应力的积累,由钢筋脱离体的平衡条件可见,使预应力筋的预拉应力p σ从边缘的“O ”向中间逐渐增大,由A -A 截面的脱离体平衡可见,相应混凝土中的预压应力c σ也将增大,预应力筋的回缩将减小,两者间的相对滑移也将减少。当X 达到一定的长度l tr 时(图9-11b 中a 截面与b 截面之间的距离),在l tr 长度内的粘结力与预拉力p σ平衡,自b 截面起预应力筋才能建立起稳定的预拉应力pe σ,同时,相应的混凝土截面建立起有效的预压应力pc σ。这时,预应力筋的回缩量恰好与混凝土的弹性压缩应变相等,两者共同变形,相对滑移消失。自b 截面起,预应力筋中的拉应力与混凝土中的压应力才保持不变,建立起稳定的预应力。钢筋从应力为零的端面到应力为pe σ的这一段长度l tr ,称为先张法构件预应力钢筋的传递长度。ab 段称为先张法构件的自锚区。从上分析看出,先张法构件端部整个应力传递长度范围内受力情况比较复杂,且在自锚区的预应力值较小,所以对先张法构件端部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正截面、斜截面抗裂验算时,应考虑预应力钢筋在其传递长度l tr 范围内实际应力值的变化。为了设计计算方便,在先张法构件预应力筋的传递长度范围区内,预应力筋的应力pe σ和混

凝土的有效预应力c σ均简化为按直线变化(图9-11b )

。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l tr 值按表9-2取用。

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l tr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d f l tk pe

tr '

σβ= ()19?

式中pe σ——放张时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值;

d ——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的公称直径。

β——预应力钢筋外形系数,按表9-2a 取用。

'tk f ——与放张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cu f 相应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预应力钢筋外形系数β 表9-2a

钢绞线

预应力钢筋

种 类 刻痕钢丝 螺旋肋钢丝三股 七股

β 0.18 0.14 0.15 0.16

注:①当采用骤然放松预应力钢筋的施工工艺时,l tr 的起点应从距构件未端0.25 l tr 处开始计算。

②对热处理钢筋,可不考虑预应力传递长度l tr 。

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l tr

表9-2

混凝土强度等级

钢筋种类

C20C30C40≥C50

σ =1000N/mm2150d 100d 65d 50d 刻痕钢丝d=5mm,

pe

钢绞线直径d=9~15mm-85d 70d 70d

冷拔低碳钢丝直径d= 4~5mm110d 90d 85d 80d

注:1、确定传递长度l tr时,表中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放张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确定;

σ大于或小于1000N/mm2时,其预应力传递长度应根据表9-2

2、当刻痕钢丝的有效预应力值pe

的数值按比例增减;

3、当采用骤然放松预应力钢筋的施工工艺时,l tr的起点应从距构件末端0.25l tr处开始计算;

4、对冷拉Ⅱ、Ⅲ级钢筋,可不考虑预应力传递长度l tr。

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 a按表9-3取用。

预应力钢筋锚固长度l a(mm) 表9-3

混凝土强度等级

种类

C30C40≥C50

刻痕钢丝直径d=5mm 160d 100d 80d

钢绞线直径d=9~15mm -100d 100d

冷拔低碳钢丝直径d=4~5mm 110d 100d 100d 在计算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的正截面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时,由于考虑到锚固区附近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较短,其强度设计值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规范》规定锚固区内的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在锚固起点处应取零,在锚固终点处应取f py,在两点之间可按直线内插法取值。对采用冷拉Ⅱ级、Ⅲ级钢筋的先张法构件其锚固区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可不折减。

9.2 张拉控制应力与预应力损失

9.2.1 张拉控制应力

σ

con

张拉控制应力是指预应力钢筋在进行张拉时所控制达到的最大应力值,也就是张拉设备

σ表示。张拉控制应力(如千斤顶)所控制的总张拉力除以预应力筋所得到的应力值,以

con

是预应力钢筋在施工阶段所经受的最大应力。在先张法构件中,由于放松时混凝土的弹性压

19

20

缩、钢筋的松驰、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等原因,会使预应力筋的应力逐渐减小;在后张法构件中,由于放张时锚具变形、预应力筋与孔道间的摩擦、预应力筋的松驰、混凝土收缩和徐 变等原因,产生类似的效果。这种预应力值的降低称为预应力损失,用l σ表示。预应力损失值的总和约占张拉控制应力的15%~30%。

张拉控制应力的取值大小,直接影响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优越性的发挥。如果控制应力取值过低,则预应力钢筋在经历各种损失后,对混凝土产生的预应力过小,不能有效地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con σ值定的高一些,可以充分利用预应力筋,对混凝土建 立较高的预压应力,以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但如果con σ取值过高,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1、在施工阶段会使构件的某些部位受到拉力(称为预拉区)甚至开裂,对后张法构件则可能造成端部混凝土局部受压破坏。

2、构件出现裂缝时的荷载与极限荷载很接近,使构件在破坏前无明显的预兆,构件的延性较差。

3、为了要减少预应力损失,往往要进行超张拉,由于钢材材质的不均匀,钢筋强度有一定的离散性,有可能在超张拉过程中使个别钢筋的应力超过它的实际屈服强度,而使钢筋产生塑性变形,反而达不到预期的预应力效果,少数钢筋甚至发生脆断现象。

4、会增加预应力筋的松驰应力损失。

因此,张拉控制应力值的大小应根据构件的具体情况,按照预应力钢筋的钢种及施加预应力方法的不同等因素来确定。根据长期积累的设计和施工经验《规范》规定,在一般情况 下,张拉控制应力con σ不宜超过表9-4所示的张拉控制应力允许值 [con σ]。

张拉控制应力允许值 [con σ] 表9-4

张 拉 方 法 钢筋种类

先张法 后张法 预应力钢丝、钢绞线

0.75f ptk 0.75f ptk 热处理钢筋

0.70f ptk 0765f ptk 冷却钢筋 0.90f pyk 0.85f pyt

注:1、表中f ptk 及f pyk 均表示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碳素钢丝、刻痕钢丝、钢绞线、甲级冷拨低碳

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指极限抗拉强度(f ptk )

,热轧钢筋和冷拉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指屈服强度(f pyk )。

2、表中所列 [con σ]值,在下列情况下允许提高0.05f ptk 和0.05k pyk :

(1)为了提高构件在施工阶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压区内设置的预应力钢筋;

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

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仇小敏(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20)南方论刊·2010年第2期 【摘要】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化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践的,是把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过程。只有不断推进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才能真正实现的中国化,才能形成中国化的,才能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内在要求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实践的,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它在不同国情、不同时代、不同实践中有不同的形式,必然呈现出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等特征。这种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之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由此决定了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过程。所以,坚持中国化就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关注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关注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关注中国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不断实现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1.民族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自创立以来,它在各国的发展过程就是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民族化的过程。民族化是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所谓民族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的民族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本国风格、本国气派的新理论。中国化就是把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述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民族化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如何用理论来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华民族实际问题的过程。只有同中国具体的民族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才能形成中国化的。而中国化要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就必须把理论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中去。在推动中国化的进程中,既要继承和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同时又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活力。中国化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高度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民族文化的特征。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不能无视中华民族文化,就必须去其民族糟粕,取其民族精华,使之与当代中国社会相适应、与现代中国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提出之日起,就以某种特殊的中华民族形式存在着。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中国化”这个命题时,也主要就是讲民族化。例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需解决的问题。”他还指出,没有抽象的,只有具体的。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只是抽象的空洞的。毛泽东还认为,在中国的应用,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数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民族化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的内容,形成了中国化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是民族化的理论成果。 由此可知,中国化就是要把同中国情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就是民族化。推进中国化,就要注重中华民族的特殊性,要研究民族的现实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和风格。没有的民族化,就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化。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09 测绘2009092503 程志山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 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樗。社会主义特征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识形态。它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应具备的一般特点。社会主义体制是在不同国家和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形式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实现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制度的总称,即通常

专题0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A卷基础篇)(解析版)

专题0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A卷基础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0·辽宁沈阳高一期末)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显著发展起来,商业和城市日益繁荣。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变化表明( ) ①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③奴制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影响。①:一种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就说明这种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也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项符合题意。②:城市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②项不合题意。③:奴隶社会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材料没有体现奴隶社会的剥削与压迫,③项不合题意。 ④: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变革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标准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④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2020·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期末)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样的生产关系( ) A.由原始社会中氏族议事会决定B.由原始社会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C.决定了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D.由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决定 【答案】B 【解析】A:选项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不是原因,A不合题意。B: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由原始社会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B符合题意。C:原始社会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C错误。D: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制,D错误。故本题选B。 3.(2020·山东文登高一期末)某一历史时期,豪强势力膨胀,建立起有权势的坞堡庄园。劳动者有自己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问题探讨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问题探讨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理论宣传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服务广大人 民群众的必然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理论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在活化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宣传新路,从而使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 接受。 关键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当前,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理论普及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 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新形势新任务对理论工作的新要求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 大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一 切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工作只有始终把 目光投向基层,把视角对准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既教育人、 引导人、又关心人、尊重人,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 2.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层是基础,群众是主体。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 强烈。同时,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逐渐凸显,人们的思想困惑日益增多,迫切需要大众化的科学理论来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理论工作只有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来解释生活、说明生活,用贴 近群众思想、拨动群众心弦的深入浅出的话语来和人们沟通交流,才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温暖人心。 3.推动宣传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宣传思想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群众是我们事业的力量源泉。实践证明,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 改造社会的力量。因此,理论宣传只有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面向基层、服 务群众,才能保持勃勃生机,才能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创新思路 1.增强针对性,引导社会热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当今世界,经济 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人们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意识日趋多元多变。理论能否引起群众 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这就要求我们从基层 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人手,分析各 个层面对理论的“需求”,特别是要紧紧抓住思想扣子,在引导热点、突破难点、 化解疑点上下功夫。比如,如何看待当前的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如何看待当前 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等。 2.提高普及性,扩大覆盖面,找准薄弱环节,延伸教育链。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如果理论工 作的触角延伸不到最基层群众,就谈不上走进大众。所以,理论工作必须进行延伸:一是农村。要建立健全思想理论教育网络。建立一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 村“两委”为主要成员的骨干队伍,让他们在村级理论教育工作中起带动作用,帮 助农民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引导他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开阔视野。要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体会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号:2013111117000591 王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色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

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是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实践中实现和推进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在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无论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

论文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摘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开离开生产力抽象的谈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重要意义

目录 1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1)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 (1) 3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 (2) 4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 5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 6参考文献 (3)

1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 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含解析必修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白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这里的他们是指( )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后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两位学者和战士”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 )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之所以无法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 A.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 B.只是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C.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D.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造措施 4、《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同时又指出,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 ①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图解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图解 为了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过早出现,充分利用高强度钢筋及高强度混凝土,可 以设法在结构构件承受使用荷载前,预先对受拉区的混凝土施加压力,使它产生预压应力来减小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从而将结构构件的拉应力控制在较小范围,甚至处于受压状态。也就是借助混凝土较高的抗压能力来弥补其抗拉能力的不足,以推迟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和开展,从而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和刚度。这就是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 图: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结构的基本原理 (a)预应力作用; (b)使用荷载作用; (c)预应力和荷载共同作用 现以图所示的简支梁为例,进一步说明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在构件承受使用荷载q以前,设法将钢筋(其截面面积为)拉伸一段长度,使其产生拉应力,则钢筋中的总拉力为=。将张拉后的钢筋设法固定在构件的两端,则相当于对构件两端施加了一对偏心压力,从而在受拉区建立起预压应力(图a)。当在梁上施加使用荷载q时,梁内将产生与预应力反号的应力(图b)。叠加后的应力如图c所示。显然,叠加后受拉区边缘的拉应力将小于由q在受拉区边缘引起的拉应力。若叠加后受拉区边缘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则梁不会开裂;若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构件虽然开裂,但裂缝宽度较未施加预应力的构件小。 预应力的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颇广。盛水的木桶在使用前要用铁箍把木板箍紧,就是为了使木块受到环向预压力,装水后,只要由水产生的环向拉力不超过预压力,就不会漏水。

与钢筋混凝土相比,预应力混凝土具有以下特点: (1)构件的抗裂性能较好。 (2)构件的刚度较大。由于预应力混凝土能延迟裂缝的出现和开展,并且受弯构件要产生反拱,因而可以减小受弯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 (3)构件的耐久性较好。由于预应力混凝土能使构件不出现裂缝或减小裂缝宽度,因而可以减少大气或侵蚀性介质对钢筋的侵蚀,从而延长构件的使用期限。 (4)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节省材料,减轻自重,既可以达到经济的目的,又可以扩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范围,例如可以用于大跨度结构,代替某些钢结构。 (5)工序较多,施工较复杂,且需要张拉设备和锚具等设施。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具有以上特点,因而在工程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屋面板、楼板、檩条、吊车梁、柱、墙板、基础等构配件,都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 需要指出,预应力混凝土不能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当截面和材料相同时,预应力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承载能力相同,与受拉区钢筋是否施加预应力无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答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主题是() A改革B开放C发展D建设 答案:C 2、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 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A 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科学发展、B社会和谐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坚持改革答案:C 4、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A 主体 B 主题 C 主线 答案:B 5、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全体党员B统治阶级集团 C最广大人民群众D工人阶级 答案:C 6、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怎样发展和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 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B 7、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A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B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A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答案:C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答案:C 11、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综合测试)(解析版)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下列不属于对立阶级是( ) A. 氏族成员和氏族长 B. 奴隶主和奴隶 C. 地主和农民 D. 资本家和工人 【答案】A 【解析】A.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氏族成员和氏族长不属于对立阶级,故A符合题意。BCD.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都属于对立阶级,与题意不符,故不选BCD。 2.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始社会绝大部分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奴隶制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C. 石器工具在封建社会得到广泛使用 D.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答案】C 【解析】ABD.依据教材可知,原始社会绝大部分处于旧石器时代,奴隶制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三项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说明,但是题目要求选出错误选项,ABD不符合题意。C.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石器是人们制造和使用的主要劳动工具,C符合题意。 3.下列有关科学社会主义说法正确的是() A.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 三大工人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 C. 唯物史观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D.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案】D 【解析】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A。B.俄国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排除B。C.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排除C。D.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体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体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命题。这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但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实践中实现和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在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无论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还是增强党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无论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还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要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开离开生产力抽象的谈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键字:社会主义本质重要意义 目录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 (3)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3) 3.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4) 3.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 (4) 3.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依据 (5) 3.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 (5) 4、参考文献: (6)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邓小平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揭示了社会主义优于高于资本主义的根源,从理论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3.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或主题,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规划,“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定,都是为了解决这一基本的首要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性体系、阶级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基本理论问题及形成条件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基本理论问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心底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总结 (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4)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三、“三个代表”的内容及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及本质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飞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体内容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四、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尤其是二者的区别 联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最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是实践的现实性的内在要求与体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是使思想和实际、主官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区别: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力,把思想认识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束缚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指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探索他的规律性,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从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要求不同:解放思想讲的是要不要,敢不敢冲破思想禁锢的问题,是从“破除” 的角度来谈的;实事求是讲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观点,态度问题,是从“确立” 的方面来谈的。 (2)判断不同:解放思想是价值判断,就是关于主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为最好的判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